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2017-10-13 12页 doc 31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1 前言 近二十年,一些研究者[1]试图把社会认知思想引入到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中。一方面,从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和社会信息加工过程障碍这“两种认知过程障碍”全面探索学习不良的认知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以...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1 前言 近二十年,一些研究者[1]试图把社会认知思想引入到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中。一方面,从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和社会信息加工过程障碍这“两种认知过程障碍”全面探索学习不良的认知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以认知的范式推进学业不良儿童的研究,来理解其学业和社会性发展困难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做的结果既导致了对学习不良儿童研究在内容上的拓宽,也导致了对学习不良儿童在研究上的革命。特别是后者,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使得我们不再停留在对学习不良儿童特性的描述性归纳,可以深入分析这种“特性”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其深层动因是什么。Dodge等人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认为,社会信息加工就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对各种社会性刺激,如他们的表情、动作、话语等赋予意义,并据此决定如何做出反应的过程。受欢迎的儿童或一般的儿童比被拒绝的和被忽视的儿童对意图线索的识别更准确,后者常误以为他人的意图是敌意的,而采取相应的攻击或退缩行为[1]。周宗奎等人以访谈法考察儿童在社交问题解决策略上的发展特点,发现不同年级、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在解决社交问题上的策略上有着不同的特点[2]。正如有人所推测的那样,学习不良儿童只所以出现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违纪、焦虑、攻击等,可能是由于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知识的恰当运用、社会知觉技能及角色获得技能上存在缺陷或消极偏好所造成的[3]。而社会知识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人的心理的知识。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低下,也正是因为心理理论的贫乏。 从这个意义上看,当我们以社会认知的范式推进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时,发现这可以与当前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形成某种互补:一方面,通过对学习不良儿童这一特定对象的研究,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可以把对象范围扩展到学龄期和青春期;另一方面,儿童不断发展的心理理论是在不断地影响着其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我们可以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视角,加强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乃至社会性发展特点的深层次理解。我们假设认为,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 1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发展的滞后与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滞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从内部机制上看,这种滞后可能是由于他们还不能以较为理论化的心理知识来辨析和整合各种社会性刺激。与学习优良儿童相比,他们可能还未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观点采择能力,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解释和反应某种社会情境。根据Gnepp和Chilamkurti的观点[4],10岁左右的儿童在根据一些稳定性的因素如人的特质进行社会判断和归因上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我们认为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可能难以注意到这些重要的社会线索,从而无法把这些线索同特定的情境结合起来,难以对人们的行为做出准确地预测与解释,从社会信息加工的结果来看,他们无论是在生成反应和评估反应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可能不如学习优良的学生。 2 方法 2.1 被试 从温州两所一般小学四年级中抽取学习优良和学习不良两类儿童。学习不良儿童的入组是:语文、数学两科平均成绩处于全班下十个百分等级分数以内(10%),班主任明确评定其为学习不良,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CRT)后确定其智力正常(IQ?90),没有明显的躯体与精神疾病。学习优良儿童的入组标准则为语文、数学两科平均成绩处于全班上十个百分等级分数以内(10%),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致认同其学习优良。两组学生各36名,共72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 2.2 与步骤 设置两种连续性的故事情境,采用结构访谈法逐个给被试讲述故事情境,并根据预先设计的访谈提纲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作出回答。 本实验采用儿童类别(学习优良,学习不良)、主人公特质线索(有,无)以及故事情境(难题情境,求助受挫情境)的混合设计。其中,儿童类别和主人公特质线索为组间变量。故事情境包括同一主人公遭遇难题情境和求助受挫情境。两个情境具有前后连续性。以求助受挫情境为例: “„„小明想了想,又看了看教室里的同学,最后拿着作业本来到小光的旁边,向他请求帮助。小光也正在做数学作业,他接过小明手里的作业本一看,就扔给了小明,说:“你也太笨了,这样的题目也做不出来。我没时间,你自己琢磨去吧~” 2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在有主人公特质线索的故事情境中,前面加上一句对主人公有关学习状况和个性特征的简要描述。如,“小明是一个很害羞、内向的孩子,他的数学学得不好,作业经常完成不了。” 预先设计的访谈提纲内容包括针对故事情境的指导语和若干问题。由于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不同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反应阶段的特点,所以编码阶段和解释阶段的有关问题只是作为帮助儿童回忆故事的线索,儿童的回答也不予以编码分析。访谈的主要问题如下:(1)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你认为他可能会采取哪些反应,(尽可能多地列举)(2)你认为他最有可能采取哪种反应,为什么,(3)如果你是他的话,你会怎么做,在求助受挫情境中,还增加一个问题:“你认为今后他再碰到难题时,还会向同学求帮助吗,”在上述问题的回答中,我们主要采集的是以下方面的资料:(1)面临难题情境和求助遇挫情境时的反应策略数量(说出一项可能性反应记1分);(2)反应策略的质量(可以理解为策略的变通性,如“问老师”、“问同学”、“回家问父母”等几种反应性质相同,只记1分);(3)提出主人公最有可能的反应及其理由;(4)对主人公今后行为的预测;(5)自我估计。 担任访谈任务的主试为教育系本科学生,且全都经过专门的培训,统一指导语和表达方式。助手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书面记录,整理后进行量和质两种分析。有关数据全部采用SPSS10.0forwindows进行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儿童对两种情境反应生成策略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ANOVA分析表明,学习优良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在难题情境中所提出的可能性反应的数目没有显著性差异(F[,(1.68)]=3.051,p,0.05),但是在反应质量上,即反应的变通性上,儿童类别的主效应极为显著(F[,(1.68)]=35.809,p,0.001),学习优良儿童显著地优于学习困难儿童。特质线索对儿童的反应数量和质量都没有显著影响(F[,1(1.68)]=0.062,p,0.05;F[,2(1.68)]=0.822,p,0.05)。儿童类别与特质线索两个变量在反应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1(1.68)]=0.062,p ,0.05;F[,2(1.68)]=1.611,p,0.05)。另外,在求助受挫情境中,儿童类别变量在反应数量和质量上的主效应都很显著(F[,1(1.68)]=9.598,p,0.01;F[,2(1.68)]=23.888,p,0.001),学习优良儿童显著地优于学习困难儿童。特质 3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线索变量仍然没有发现显著主效应(F[,1(1.68)]=3.455,p,0.05;F[,2(1.68)]=0.197,P,0.05)。儿童类别与特质线索也没有显著交互作用(F[,1(1.68)]=0.171,p,0.05;F[,2(1.68)]=0.022,P,0.05)。 3.2 儿童对难题情境的加工反应特点 统计整理儿童对主人公在难题情境中的最有可能性行为的预测时发现,儿童一般会认为主人公可能会选择向人求助、看书或查资料、欺骗性行为(抄他人作业等)、独立思考、放弃、组合性行为等。相比而言,学习不良的儿童大多倾向于认为主人公会向人(老师、同学、家长等)求助;而学习优良的儿童在看法上却较为分散,倾向于认为主人公不直接向人求助的比例占了大多数(61%),卡方检验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X[2,(4.72)]=10.735,p,0.05)。在儿童所阐述的理由中发现,儿童对主人公行为的预测一般都基于主人公特质(如“小明很内向很害羞”)、情境(如“教室里有很多同学都在做作业,所以他们是最方便的”等)、社会赞许性(如“老师说过好学生就应该独立思考”等)、行为结果(如“别人也不一定知道,问他们说不定还会被他们笑,还是自己再想想看吧”)等因素。学习优良的儿童大多是从主人公特质(33.3%)和特定情境(41.7%)的角度做出对主人公行为的预测,学习不良的儿童大多是从行为结果(47.2%)和社会赞许性(25%)的角度做出的对主人公行为的预测,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X[2,(3.72)]=16.478,P,0.01)。当儿童进行自我预测时,学习优良的儿童有半数认为自己会采用组合策略,即“先„然后„”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境,而学习不良的儿童多数还是认为自己会采用向他人求助的策略(66.7%),两者存在显著差异(X[2,(3.72)]=21.013,p,0.001)。在考察特质变量时,发现有特质线索组和无特质线索组在预测主人公可能性反应以及理由阐述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X[2,1(4.72)]=15.598,p,0.01;(X[2,2(3.72)]=21.448,p,0.001),有特质线索组的相当部分儿童认为主人公会放弃做这道题目(30.6%),他们在阐述理由时也更加强调了特质因素(44.4%);两组儿童在自选策略上没有显著差异(X[2,(3.72)]=4.105,p,0.05),大多认为自己会采取向他人求助的方式。 表1 难题情境下不同儿童的反应数量与质量 (N=72) 无特质线索 有特质线索 4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优良 不良 优良 不良 反应数量 M 4.056 3.722 4.167 3.722 S 1.056 1.018 0.786 0.895 反应质量 M 3.056 2.333 3.111 2.000 S 0.725 0.485 0.676 0.686 表2 求助受挫情境下不同儿童的反应数量与质量 (N=72) 无特质线索 有特质线索 优良 不良 优良 不良 反应数量 M 3.667 2.944 4.278 3.333 S 0.908 1.211 1.447 0.908 反应质量 M 3.056 2.167 3.167 2.222 S 0.802 0.858 0.858 0.647 表3 难题情境下儿童对主人公及自己各种可能性行为的预测人次 (N=72) 学习优良 学习不良 有特质线索 无特质线索 对主人公对自己对主人公对自己对主人公对自己对主人公对自己 向人求助 16 24 25 24 14 20 27 18 看书或查资料 1 4 2 2 2 3 1 3 欺骗性行为 6 0 1 0 4 0 3 0 独立思考 4 0 6 7 5 1 5 6 组合性策略 0 18 0 3 0 12 0 9 放弃 9 0 2 0 11 0 0 0 3.3 儿童对求助受挫情境的加工反应特点 在求助受挫情境中,统计整理儿童对主人公行为可能性预测时发现,一般认为主人公可能会出现情绪性反应(如“他被气哭了”或“他很生气”等)、过激行为(如“他会骂小光,然后和小光打起来”)、退缩缩行行为(如“他会脸红, 5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然后自己回到座位上”等)、理性行为(如“他会去找老师”)等。学习优良与学习不良的儿童在最有可能行为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3.72)]=9.274,p,0.05),学习优良儿童的优选顺序依次为退缩行为(36.1%)、情绪性反应(27.8%)、理性行为(22.2%)和过激行为(13.9%),学习不良儿童的优选顺序则依次为情绪性反应(47.2%)、过激行为(25%)、理性行为(19.4%)和退缩行为(8.3%)。在所阐述的理由中,儿童一般基于主人公特质、情者或刺激、行为后果(如“还是先完成作业要紧”或“老师会批评小光的”、“别人会帮助小明的”等)等因素,学习优良儿童的优选理由顺序依次为情境或刺激(50%)、主人公特质(30.6%)、行为后果(19.4%),学习不良儿童的优选理由顺序为情境或刺激(72.2%)、行为后果(22.2%)、主人公特质(5.6%)。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X[2,(2.72)]=7.752,p,0.05)。以特质线索为变量的考察发现,在有特质线索的情况下,儿童比较多地强调了退缩行为(33.3%)、情绪性反应(30.6%)和理性行为(25%),而无特质线索使得儿童更多地选择了情绪性反应(44.4%)和过激行为(27.8%),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3.72)]=8.097,p,0.05);在理由阐述上,无特质线索组的儿童以强调情境或刺激线索为主(80.6%),而有特质线索组的儿童在强调情境或刺激因素的同时(41.7%),也强调了特质因素(36.1%),两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X[2,(2.72)]=17.521,p,0.001)。在问及主人公在今后还会继续向同学进行学业求助时,学习优良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也有显著性差异(X[2,(2.72)]=10.613,p,0.01),学习优良儿童在回答“会”、“不会”、“很难说”等三种可能性上人数均衡,而学习不良儿童却更多地认为主人公还会继续向他人求助(63.9%);特质变量的两个水平的无显著性差异(X[2,(4.72)]=0.742,p,0.05)。当问及“如果换了是你,你会怎么做”时,儿童类型变量的两种水平以及特质线索变量的两种水平都无显著差异(X[2,1(3.72)]=2.858,p,0.05;(X[2,2(3.72)]=3.755,p,0.05)。 表4 求助受挫情境下儿童对主人公及自己各种可能性行为的预测人次(N=72) 学习优良 学习不良 有特质线索 无特质线索 对主人公对自己对主人公对自己对主人公对自己对主人公对自己 情绪性反应 10 5 17 10 11 7 16 8 6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过激行为 5 3 9 1 4 1 10 3 退缩行为 13 3 3 3 12 5 4 1 理性行为 8 25 7 22 9 23 6 24 4 讨论 在本研究的难题情境中,两类儿童没有在反应数量而是在反应质量上出现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虽然与假设有一定出入,但却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颇有相似之处[5]。该项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儿童对情境的反应数量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所产生的反应更富有策略,更有效。在本研究中,尽管学习不良儿童在难题情境中所提供的反应策略从数量上也相当可观,但是由于他们把“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等同一性质的反应各作为一种独立的策略,使得他们的反应质量与学习优良儿童相差甚远,这也正是说明了学习不良儿童思维灵活性和变通性的缺乏。在求助受挫情境中,学习优良儿童无论是在反应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优于学习不良儿童,可能是基于两种原因:其一,是由于求助受挫情境比难题情境在情境的刺激性、冲突性上更强,从而使学习不良的儿童在反应策略上更加固着于特定情境,从而影响了思维的流畅性;第二,学习优良儿童对主人公特质线索的普遍注意,拓宽了他们的反应生成思路。 根据Selman的观点采择发展模型,10,12岁儿童处于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此时儿童应能考虑他们和自己的观点,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6]。在本研究中,特质线索虽然没有对儿童生成反应的数量和质量直接造成影响,但是在两种情境中,无论是让儿童判断主人公最具可能性的反应,还是让儿童阐述这种判断的理由,以及预测主人公的后续行为,它都与儿童类型发生了某种交互作用。即学习优良儿童更多地注意到主人公特质,并认为这种稳定特质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倾向于做出与主人公特质相符的行为的判断;学习不良儿童则基本上忽略了这一重要线索,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情境上,在对主人公行为预测时投射了自我的主观想象。从表3可以看出,学习不良儿童对主人公行为的预测和对自己可能行为的估计何其相似。相反,学习优良的儿童却在自我估计中出现了相当多的组合行为策略。即他们的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突破了非此即彼的水平,认识到各种反应策略有可能出现的成功和失败的两种结果, 7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从而预备了第二,以求最终达成目标。两类儿童在社会认知能力上的这一差别,就直接导致了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编码、解释、搜寻反应、反应评估和执行反应等阶段上的差别。上述现象使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对各种社会性刺激赋予意义并做出反应的过程,是依赖于某种不断建构的心理概念和心理原则的。深入分析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 社会刺激的性质不同将会对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这一点,已经在许多研究中得以证明[5,7],在本研究的难题情境中,儿童并未体会到明显的社交冲突,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对模糊的情境,而它更容易使儿童在社会判断中出现自我投射,从而也就较明显地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而求助受挫情境是一种典型的社交冲突,应付这种冲突的策略性行为不仅体现个体社会技能的高低,而且也带有一定的道德评价意义。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判断中假借主人公的可能性行为投射了自我,而在自我估计中又考虑到策略性反应的道德评价意义,反映了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分离。 5 结论 (1)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反应数量与质量总体上不如学习优良儿童。 (2)学习优良儿童更能注意到特质线索对他人行为的影响,他们在自我估计时体现了有别于他人的行为倾向,而且具有策略性。 (3)学习不良儿童更多地依据情境做出对他人行为的判断,无论是社会判断还是自我估计都还停留在非此即彼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俞国良.学业不良儿童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心理科学,2001,24(5):544-548. [2] 周宗奎,林崇德.小学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心理学报,1998,30(3):274-280. [3] 雷雳.学习障碍学生的社会认知特点.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4):64-68. [4] GneppJ.ChilamkurtiC.Children’sUseofPersonalityAttributionstoPredict OtherPeople’sEmotionalandBehavioralReactions.ChildDevelopment,1988,59:743-7 8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54. [5] 俞国良,曾盼盼,辛自强,罗晓路.高年级小学生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35-40. [6] 李幼穗,赵俊茹.观点采择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天津师大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0,(6):29-33. [7] DodgeK.A.PriceJ.M.Ontherelationbetween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and sociallycompetentbehaviorinearlyschool-agedchildren.ChildDevelopment,1994,65:1 385-1397. 9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
本文档为【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