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陈寅恪的“倔”脾气

2017-12-20 9页 doc 22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陈寅恪的“倔”脾气陈寅恪的“倔”脾气 陈寅恪的“倔”脾气 往事今说 陈寅恪的”倔”脾气 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与王国 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 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 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 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 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 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 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 的”. 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两 个事例可以证明:一是据北大教授 季羡林说,陈寅恪留学德国时,写 了许多学习笔记,现存64本,单 是涉及的古文字或外文的就有藏 文,突厥回鹘...
陈寅恪的“倔”脾气
陈寅恪的“倔”脾气 陈寅恪的“倔”脾气 往事今说 陈寅恪的”倔”脾气 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与王国 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 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 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 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 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 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 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 的”. 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两 个事例可以证明:一是据北大教授 季羡林说,陈寅恪留学德国时,写 了许多学习笔记,现存64本,单 是涉及的古文字或外文的就有藏 文,突厥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 文,满文,梵文,俄文等22类之 多;二是抗战爆发,因为参考被 焚毁于战火,陈寅恪就在几乎没有 任何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撰述了两 ?晏建怀 部不朽的中古史名着:《隋唐 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 稿》,而且《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一 书,引用的典籍就达到上千种. 这两个事例一则说明他治学之勤 奋,二则说明他钻研之深广,的确 达到了纵横今古,贯通中外,车载 斗量的程度.陈寅恪上课,课堂常 常爆满,除了本校学生,还有很多 校外学生,甚至吴宓,冯友兰,朱 自清那样的名教授和北大的德国教 授钢和泰这样的汉学家也被吸引来 旁听.所以,郑天挺称陈寅恪是 “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则说: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 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名 远播,人人景仰的博学鸿儒,却有 着十分倔强的脾气. 1949年前后,在共产党直捣 一 黄龙,国民党节节败退的当口,陈 寅恪的去留问题,始终让各方密切 关注.1949年6月,国民党在广 州组织了”战时内阁”,学人出身 的杭立武出任教育部长.作为国民 党”抢救学人计划”的力倡者,杭 立武深深懂得陈寅恪的声望和价 值,一直注视着陈的动向.他曾多 次派人向陈表达请他去台湾的意 思,被陈拒绝.后又退求其次,力 劝陈先到香港看看局势再说,也被 拒绝.最后,杭立武拉着”战时内 阁”的财政部长亲自上学校劝说, 并开出只要陈去香港,马上给陈 l0万港币,并送一套新洋房的优 厚条件,陈寅恪不为所动.同时, 作为与陈寅恪多年同事,交情甚 厚,已经到达台湾并出任了台湾大 学校长的傅斯年,更是多次致电陈 师道 一二0.一.年第七.八期 — O 篮 第 七 ? 八 期 往事今说 寅恪,请他赴台.据说还承诺只要 陈一答应赴台,傅马上派专机来 接,故五六十年代一直有”国民党 派专机要接陈寅恪去台湾,陈寅恪 坚决不去”的说法,连曾任广东省 委书记的陶铸在有关会议上也有此 一 说.然而,自始至终,陈寅恪始 终坚持不出国,不去台湾,而且对 此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与回旋,态度 坚决到了执拗倔强的地步.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 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 研究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二所 (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一所(上 古史研究所)拟任郭沫若,三所 (近代史研究所)拟任范文澜,有 关方面甚至安排陈寅恪的学生,北 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汪锾,手持郭 沫若和李四光的两封亲笔信,以 “使者”身份南下广州,劝说陈寅 恪北上.当时,年岁已高,双目失 明,数十年倍受漂泊之苦的陈寅 恪,早已把南国当成了自己最后的 归宿,更何况,他的精神世界与现 实世界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 的鸿沟.所以,当郭沫若和范文澜 欣然赴任后,陈费『各却说当所长可 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 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 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毛泽 东)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 明书,以作挡箭牌”.这些在当时 足以惊世骇俗的条件,谁敢答应? 于是,当年8月,他在给中国科学 院的正式答复中明确表示:”我的 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 王国维纪念碑中…-?对于独立精 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 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 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 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 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 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 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 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碑文中 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于是,陈寅恪对所长一职毫不客气 地回绝了. 后来,老朋友吴宓由重庆赴广 州,以67岁高龄千里迢迢来看望 7l岁的老友陈寅恪.见面当晚, 陈寅恪对回绝所长一事旧事重提 时,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愤.吴 宓在他的日记中,连用9个”不” 字,记下了这位老友的慷慨陈辞: “寅恪兄说明宁居中山大学较康乐 便适,政府于是特别致尊礼,毫不 系于苏联学者之请问也!此后政府 虽再三敦请,寅恪兄决计不离中山 大学而人京:以义命自持,坚卧不 动,不见来访之宾客,尤坚决不见 任何外国人士,不谈政治,不评时 事政策,不臧否人物……决不从时 俗为转移”.陈寅恪与吴宓多年至 交,这次见面,除了老友重逢的喜 悦外,还有促膝高谈,必然对胸中 郁结一吐为快.我们从陈寅恪这种 如同井喷似的情绪流泄中,不难看 出他对于北京方面一再邀请他去北 京任职一事拒绝得多么彻底,尤其 是”决不从时俗为转移”一句,铿 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他岿然 不动,固守本真的倔脾气. 1961年,当蜚声海内外,时 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专程赴 中山大学探望了陈寅恪之后,这位 蛰居岭南埋头学问的史学大师,又 一 次引起了外界的注意.当年6 月,光明日报记者向中山大学提出 要专访陈,希望他谈谈治学态度和 治学方法,陈以”天热不适”为由 婉拒.但他拿出了写于7年之前的 5首七绝,说”如果认为需要,可 在报上刊登”.这几首诗中既有 “沦落多时忽值钱,霓裳新谱圣湖 边”这酸楚之情,亦有”丰干饶舌 笑从君,不似遵朱颂圣文”这白嘲 之句,相对于当时那种全民歌颂的 氛围,陈的诗句是多么的不合时 圈 宜,陈的行为又是多么的”幼稚” 而倔强.这种迥异时流,近乎哀歌 的诗歌,谁又敢刊登? 陈寅恪的倔,倔得近乎”狂 妄”.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旧史 学权威”,陈寅恪与时代格格不入, 遭到冷遇,但因他学术影响深远, 先后仍有许多名流政要南下广州时 想见他.这批人中,先后有郭沫 若,陈毅,胡乔木,章士钊,竺可 桢等等.但是,绝大部分来访者都 需先征得陈寅恪同意方能登楼,而 且不管来头多大,他不想见的坚决 不见,毫无商量的余地,他甚至赋 诗:”闭户高眼辞贺客,任他嗤笑 任他嗔”自况,”狂妄”之情,溢 于言表.陈寅恪先后拒绝过数位北 国要人过访的请求,其中就有当时 炙手可热的”大秀才”康生.1962 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康生南下广 州,悄然来到中山大学,刚抵校就 向校领导提出要见陈寅恪,校长办 公室与陈宅电话联系,被告知陈寅 恪病了,不便接待.办公室人员试 图说服陈家的人动员陈寅恪接待一’ 下,终于没有成功.陈寅恪是真的 病了还是以此为借口不愿见康生? 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后来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着 《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了自己 的意见,并且这个意见终于使该书 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 恪因为自己的倔脾气,留下了终生 遗憾. 陈寅恪的倔,源于他对”独立 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倡导,源 于他”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的 坚定信念,源于他壁立千仞的傲岸 人格.一个甘愿献身于思想自由的 人,他的倔既非恃才之倔,更非矫 情之倔,而是爱憎分明,追求真理 的倔,是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 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一脉相承的 倔. 责任编辑李淳 一
/
本文档为【陈寅恪的“倔”脾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