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奥运会:媒介仪式构筑中的国家认同

2017-11-18 13页 doc 33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3143

暂无简介

举报
奥运会:媒介仪式构筑中的国家认同奥运会:媒介仪式构筑中的国家认同 奥运会:媒介仪式构筑中的国家认同 奥运会:媒介仪式构筑中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 奥运会 媒介仪式 国家认同 [摘要] : 奥运会的体育内涵借助于大众传媒已经延伸到民族国家认同层 面,作为媒介事件的奥运会是民族国家认同的新力量,它通过现代媒 介创造了民族团结,在媒介仪式行进中构筑了稳固的国家认同观。 Abstract: The gymnastic connotation of Olympic Games has been extended to nationalistic identi...
奥运会:媒介仪式构筑中的国家认同
奥运会:媒介仪式构筑中的国家认同 奥运会:媒介仪式构筑中的国家认同 奥运会:媒介仪式构筑中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 奥运会 媒介仪式 国家认同 [摘要] : 奥运会的体育内涵借助于大众传媒已经延伸到民族国家认同层 面,作为媒介事件的奥运会是民族国家认同的新力量,它通过现代媒 介创造了民族团结,在媒介仪式行进中构筑了稳固的国家认同观。 Abstract: The gymnastic connotation of Olympic Games has been extended to nationalistic identity area by mass media. As a media event, the Olympic Games will give renewed impetus to nationalistic identity and ethical identity. It creates national solidarity by modern media, and constructs steady nationalistic identity in media ritual. Key words: Olympic Games; Media ritual; Nationalistic Identity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 一种极具竞技性质的现代人类体育盛会,它是一种特殊的沟通交流方 式,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具现。人类可以通过体育这种活动方式 激活联结人类最深层次的情感,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了独到的中介作 用。作为塑造体育认知的主要方式,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在使民 众藉由传媒获得收视享受的同时,寻求体育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使 它变为一种自发参与的爱国主义行为。 一、作为媒介事件的奥运会 构成媒介事件样式本体的主要叙述形 式(脚本)有三种,戴扬和卡茨将其依次划分为“竞赛”、“征服”和 “加冕”三大类, [1]奥运会就是一种带征服性质的媒介事件,属于典型的“竞赛” 脚本。作为媒介事件,奥运会具有媒介事件的主要重大特征:第 一、它是由国际奥委会、举办方和国家大众传媒机构所组织的、广为人知的提前和宣传事件。新一次的奥运会从国家之间的申办成功到举行一般要经过4-8年的准备、预测时间;国家奥委会以及举办方城市借助大众传媒往往会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宣传提示热潮,奥运会标、吉祥物的设计、比赛会馆场所的修建、周年庆典音乐会以及地铁、露天的广告牌无不激起国民对即将到来的奥运会的积极期待和提醒。第 二、借由电视现场直播的奥运会具有强烈的日常生活干扰特征,为了目睹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赛事过程,人们往往不惜放下手头最重要的事情(如延迟婚礼、工作打断等),花上1-2个礼拜去关注它,奥运会成为这期间最热门的日常谈论话题;此外,全世界的媒体也会聚焦在奥运的各个专题上,规律有序的日常电视节目安排会随着奥运会进程的高潮起伏不断做出新调整,日常收视惯例与频率将会打破。第 三、奥运会具有国家级的历史意义。借用黑格尔-马克思式的话来说,奥运会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性质的过程”。对于各参赛国来说,奥运会是民族/国家荣誉与象征的体现,是历经上一个四年之后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实力展现与竞争。第 四、奥运会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体系中的特殊事件,它有着特定的认同建构功能。作为运动员和观看者的个体在整个庆典、仪式、赛事进行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到集体、民族、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体之中,它有着维系各个国家/民族现存合法性以及世界和平友好等社会秩序的深远意义在其中。 二、作为媒介仪式的奥运会 在现代日常情景中,传媒作为一种仪式性手段已经牢固地嵌入大众日常生活结构中。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的共享性活动,是对某种象征资源或象征符号的共同分享过程。媒介现代情景造就了媒介仪式,媒介传播行为、媒介传播内容与媒介收视行为在现实媒介语境中均已仪式化。奥运会作为一种现代媒介景观,经由大众媒介的惯例性传播,俨然成为一种现代仪式活动。仪式是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 [2]奥运会从开始便具有浓厚的仪式性质。它的仪式性主要体现在: (一)奥运会形式与内容的重复性与程式化 仪式是一种重复性的活动,现代奥运会从1904年恢复起,已经基本形成一种惯例。这种重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形式上的重复,现代奥运会每隔四年举行一次; 二是内容上的重复与程式化。“仪式人类学家认为,仪式作为一种表演者、表演、功能及其后果的系统是分阶段发生的,并且发生在社会及其问题(周期性或偶发的)语境下。” [1]奥运会在组织形式上已经形成固定风格,有开始阶段(开幕式)、中间阶段(竞赛)、结束部分(闭幕式),并且其中的奥运圣火传递以及颁奖已经成为化的仪式行为,它们既是对过去的延续,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指向。此外,运动竞技过程在其中也有严格的,运动也成为一种仪式行为。 (二)奥运会的特定时空性与共同参与性 奥运会每四年在不同国家的特定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时间)举行。相对于传统的仪式活动场所,这是一个重新营造的人类仪式语境,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作为参赛国国民代表自己的国家进行参与,感受集体的荣誉与人类的狂欢,它是带有宗教意味的庄严神圣的现代世俗仪式活动。对于奥运会的参与仪式,麦克卢汉也有着深刻洞解析。他指出:“运动员和观众共同参与就是仪式。奥林匹克更是群体仪式,远远超过一场球赛之类的普通竞技,奥林匹克有它的团体意义,它本身是在一个宏大过程中举行的仪式和积极的参与。” [3] (三)奥运会进行过程中的表演性与象征性 仪式总是带有表演性质并以表演为手段来进行过程和象征意义呈现的。奥运会作为一种人类的体育盛事,是紧密围绕着与体育比赛相关的一切所展开的表演活动。它是一种现代媒介“景观”,涵括庆典、仪式、竞赛等诸环节,洋溢着丰富多彩的表演成分。特别是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往往通过欢快、热烈、浓郁的节日庆典表演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主题以及象征意义,在构建和确认个人、民族国家与人类共同体这三重认 同上有重大涵义。 三、体育奥运与国家内涵的拓展 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认为,体育竞赛不仅可以填充公私领域之间的空隙,而且在和平时期体育竞赛扮演“最为盛大的人民庆典”的角色,“参赛的个人或团体都被视为是民族国家的”,而体育竞赛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的这种现象,在今天早已为全国人民所熟悉。 [4]乔治 奥维尔曾发表了一个著名的理论,他说除了军事对抗以外,其它事物很少能激发起民族主义者的爱国情感,但是战争总是悲剧性的、削弱国力的。在奥维尔看来,国际性的体育竞争,为激发国家沙文主义提供了另一种更为可观的途径,因为体育是一种“不射击的战斗”。 [5]皮埃尔 布尔迪厄则认为,电视对奥运会的再现虽然看上去是一种简单的录制,却将全世界的运动员之间的体育比赛变成了各个民族冠军之间的较量。 [6]由此可见,体育的自然属性虽在于增强体质,但究其实质是蕴涵社会意义的活动,体育与民族性之间有莫大关联。普通意义上的体育虽是通过个体间对抗的方式来角逐胜负的,但是对于一些国际性的赛事(奥运会)来说,它则是一种团体对抗,其身后却代表着具体的地域、民族和国家。体育运动已经从一种体能技巧的竞技、社会活动或是文化实践,上升至诸如奥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事,它是民族或国家身份的表征。因此,现实社会中民族国家的身份与认同的建构大部分也借助于体育及其相关的符号而被创造出来。如刘翔是黄皮肤的“亚洲飞人”代表,是中华民族荣誉的象征;篮球运动员迈克 乔丹一度成为美国篮球运动世界竞争实力的标志以及美国黑人群体自我塑造的典范;板球则被英国人视为全民普及的民族运动等等。 四、媒介奥运与国家认同建构方式 (一)媒体再现与国家意义的浓缩 我们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与象征来感知我们身处的世界,在此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媒体再现”这个环节。建构主义论者强调,媒介不仅反映现实,而且构筑现实。媒体再现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技术的产物或是单纯的各种符号具现,从意识形态层面讲,它是一种透过具象符号意义的社会关系建构。就奥 运会而言,其原本的体育意义已经通过媒体延伸开来,“体育,尤其是媒体所再现的体育,已经被融入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份界定之中” [7]。媒体再现的国际赛事俨然成为一种国家/民族的身份标识,是整个民族国家共享的精神食粮。电视奥运所呈现的国家意义以及民族认同感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构建: 1. 文化表演的途径 奥运会是一个系统的文化表演体系。“文化表演”是这样的一些场合,我们作为一种文化或社会反思或定义自我,将集体的神话和历史戏剧化,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我,最终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变而在其他方面却又持续的活动行为。 [8]约翰 麦卡隆将整个奥运会的文化表演系统划分为四种类型:景观、庆典、仪式以及竞赛。 [9]纵观整个奥运会历史,先有景观和竞赛,后有庆典和仪式。它们有各自的来源、在结构、组成和功能上也有着前后关联性。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声势浩荡的渲染,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有着气势恢宏的场面和规模,在感官和色彩刺激着大众的视觉神经,参加者和观看者的角色定位以及整个奥运会进程中的运动及变化都使现代奥运成为一种盛大的“景观”。“景观”涵盖下的是庆典,人们在观看享受巨大盛况的场面时体验着欢腾、喜悦和幸福之感。“仪式”源自古老的宗教和民俗图腾,它是最为严肃的表演,充满神圣、尊敬和敬畏。而竞赛在其整个较量中也成为一种行动者和观看者的互动式“社会戏剧”,带有冲突和竞争。 [9] 奥林匹克运动会提供给人们借助于国际体育赛事反思或界定自我的际遇,通过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方位感与变化感的把握,来确认维持个体与民族/国家之间的认同。按照克利夫德 格尔茨对文化的解释,文化与意义、象征及解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悬浮在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 [10]通过文化表演形式对奥运会中景观、仪式、庆典以及竞赛过程的展示,有助于我们对自我以及他者的历史和现在的某些生活场景文化记忆的再现。这种以时间为序、蕴涵丰富历史钩沉的纵向的文化表演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的跨文化表演的分离与交织情形是 一种对自我的认知和传承、对他者的界定与甄别的概念巩固过程,它是激活民族国家集体意识、强化国家认同观的一种手段。 在奥运会的整个表演体系构成中,最具现国族象征意义的当属奥运会的开幕式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表演”,仪式所唤起的一方面是范围颇广的情绪与动机,另一方面是形而上方面的观念。它们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 [10]从奥运会的历史传统来看,举办国都竭力利用开幕式向世界民众展示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极具民族特色,拥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奥运会的“文化表演”究其实质也是一种文化的推理过程,它采用人类学意义上的“仪式浓缩”的表现方法,将抽象的观念、神话等以某种浓缩的形式投射给外在世界,并通过该种形式获得检验与修改或肯定与赞美,使抽象的概念以具体而主动的方式被社会分享、理解和把握。 [11]而对整个国家的认同建构与确认也在此仪式表演过程中不断得到认识上的“涵化”。对于举办国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化本国民众心中的祖国认同感; 二是界定他者眼中的我国形象及其认同。而对于其他参赛国的民众而言,无论是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入场式或是整个赛事过程中,总能从一系列的“文化表演”中目睹领悟或是解读到有关本民族/国家的象征意义文化符号。此外,比赛的项目设计及其竞赛表演过程也会刻有深刻的民族或国家印痕,如201X年奥运会对中国武术项目的设置等等。奥运会的整个文化表演体系不仅是盛大的文化节日,能够体现“美和尊严”,它还能创造出民族团结性,并且使这种团结朝着某个方向凝聚。 2. 颁奖仪式中的国家符号具现 人类学家戴维 科尔泽声称:“没有仪式和象征符号,就没有民族”。 [12]象征符号是一种意义综合体,蕴涵着意识形态及某种权力,它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着明显的意义关联性,能具体的反映和呈现某些具象。每个民族国家都有专属于自己民族特性的象征。特定的仪式和象征符号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在奥运会的整个仪式过程中, 集中呈现国家象征意义的符号是国旗、国歌和国徽。“国旗、国歌和国徽是一个独立国家用以宣布自己的认同和主权的三个象征,由此它们立刻赢得了尊敬和忠诚。它们自身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个背景、思想和文化。” [13]在诸多国家,国旗随处可见,并通常挂在公共场所、国家纪念馆以及居民家院,国旗凌驾于所有其他民族象征之上。在奥运会的颁奖仪式上,身着自己国家特制的运动服(胸前佩有明显的国徽或国旗标识)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接受了奥委会主席颁予的奖杯,头戴奥运桂冠。随后庄严肃穆的本国国歌奏起,国旗缓缓升起,运动员往往饱含深情,对国旗行注目礼或是唱着国歌,台上、台下、电视机前该国民众一片欢腾雀跃。运动员在此期间已经不仅仅是竞赛场上角逐的胜利者,他/她俨然成为民族英雄、国家之子,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荣誉、自尊和象征。电视直播屏幕前的本国观众在国旗、国歌和本国奥运英雄的感召下,感受到本民族/国家成就的神话。国旗、国歌和本国奥运英雄此时此刻已经成为民族/国家引以为荣的精神象征,激发了全国民众的民族国家尊严感、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二)媒介体验与国族情感凝聚 情感体验是媒介欣赏与媒介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没有任何一种媒介能超越电视对体育赛事的呈现所产生的情绪影响力。尤其是现场直播的媒介事件,它产生的影响尤为深远、重大而持久。电视体育中的一个认知现实就是竞争和获胜,电视奥运的现场直播与持续反复的系列报道更具集体情感鼓动性,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民族或民族主义的自尊心需求。从认同的角度来看,电视奥运可以将“国家这个政治意念转化成为人们亲历的体验、情感与日常生活” [14]。纵观奥运赛事,媒介作为一种体验在聚焦民族国家情感方面的实效主要体现为: 1. 竞赛角逐与危机情绪的制造 一般而言,体育往往是通过个人对抗的方式而得以再现的,但体育也是通过以地域或国家为标识的团体对抗得以再现的,诸如奥运会这样的国际赛事。在这种情况下,个人 的身体、技能、技巧的角逐与征服已经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戴维 罗伊认为,去除其身份和归属层面的象征意义,国家是与一定的空间统治权相关联的相对抽象的实体,当其内部的裂缝和空隙被暂时封堵起来的时候,国家才被赋予了积极的生命。他进而指出,只有很少的壮观场合才能唤起国家的能动力,诸如国庆节时举行的大型庆典仪式才会形成某些壮观的、具有表现力的场面,但它缺乏紧张性和不确定性。 [5]而高强度、高竞技性、高度紧张和不确定性的奥运赛事场面及竞赛夺奖过程,使参赛国平时分散的民众将视线聚焦在了一个“令人颤栗不安”的、如古罗马角斗竞技那样激烈的电视直播画面;他们的根根神经随着自己国家运动员的每个动作、每个环节、每个赛点而彼此起伏、高潮迭宕、扣人心弦。代表民族国家运动员的胜利时刻往往是人们情感达到巅峰、铸就民族尊严和荣誉的一刻,意味着“我们”对“他者”的彻底征服。“国家的危机时刻也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最佳时刻”这一说法在竞赛角逐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认同。 2. 举国民众的集体欢腾 在迪尔凯姆的著作中,最具灵感的是用来描写“集体欢腾”的那些篇章。 [15]迪尔凯姆生动地描述了从这种群体仪典的兴奋中“流溢”出来的情感。在他看来,这种仪式性的时刻充满了激情、活力、兴奋、自我奉献以及完全的安全感。[16]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整个仪式庆典(如开幕式、“圣火”传递、闭幕式)以及赛事进行过程中充满了全人类社区或是民族/国家的“集体欢腾”。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开幕式中身着民族特色服装或某个国别运动服装缓步入场的本国运动员及其国家形象代表能引起电视机前的参赛国民众的“集体欢腾”;竞赛过程中本国运动员的每一次项目赛场角逐的胜利、第一块金牌或突破性的奖牌的获得也会激起民族/国家的民众的“集体欢腾”。这种欢腾是一次次极度的无节制的情感疯狂,个体将自我融入伟大的集体、民族、国家的共同的唯一自我中,“他们抛弃了日常的、平凡的、个人的事物;相反,他们转入了伟大的公共领域。”[16]而用人类学家特纳的话语体系来做阐释,这便是处于阈限状态的人们的情感的最终 “交融”。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大众传媒的力量,传媒在其中起到了将各种情感因素融合为想象中的共同纵酒狂欢的作用。格雷姆 伯顿 指出:“媒体上有关体育的影像往往是胜利时刻的展现,也是人们的情感达到高潮的一刹那。其言下之意是,我们彻底征服了‘他者’,获得了文化上的优势地位。” [7]媒体所营造的这种欢腾的奥运语境,使民族国家将异质分散的民众聚集在了集体的庞大荣誉象征体系中,民族国家在政治上的合法性得到一如既往地维系、巩固与强化。 结 语 作为世界瞩目的国 际赛事,奥运会借助于大众传播手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参与和共享行为,奥运传播成为一种全世界民众共享的精神产品。全球化浪潮和后现代语境影响逐步在松动分化民族国家传统的认同基磐。奥运盛事作为全球性的“媒介事件”借助媒体的象征再现以及媒介仪式化的行为塑造了集体参与感,促使一个国家的民众在特定的时空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就此而言,大众传媒对奥运的传播已经超越了普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它是作为国家民族认同的整合器出现的。这些恰如戴维 罗伊所论述的那样:“所谓‘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围绕着其代表性的体育活动而建构起来的,并且这一概念通过媒体机构进行对内和对外地广为传播,从而成为在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层连接媒体和体育的重要文化象征。” [5][注释] [1]丹尼尔 戴扬,伊莱休 卡茨(201X).媒介事件(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30、269页.[Daniel Dayan, Elihu Katz(201X). Media Events: 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 (translated by Ma Zhengqi). Beijing: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Press, p.30, 269.] [2]吴晓群(201X).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10页.[Wu Xiaoqun(201X).Ancient Greece Ceremony Culture Research. Shanghai: Shanghai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Press, p.110.] [3]麦克卢汉(201X).麦克卢汉如是理解我(何道宽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71页.[Herbert M. Mcluhan(201X). Understanding Me: Lectures and Interviews(translated by He Daokuan). Beijing: 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 Press, p.17 1.] [4]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201X).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39页.[Eric J. Mobsbawm(201X).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translated by Li Jinmei).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ress, p.139.] [5]大卫 罗维.没有收入,就没有比赛,——传媒与体育.詹姆 斯 库兰,米切尔 古尔维奇编.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201X,第343页.[David Rowe. Media and Gymnasium: No ine, No petition?. James Kulan, Michael Guierwe(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translated by Yang Ji). Beijing: Huaxia Press, 201X, p.34 3.] [6][法]皮埃尔 布尔迪厄(201X).关于电视(许均译).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第101页.[Pierre Bourdieu(201X). About Television(translated by Xu Jun). Shenyang: Liaoning Education Press, p.10 1.] [7][英]格雷姆 伯顿(201X).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 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4 3、34 7、348页.[Gram Burdon(201X).Media and Society: Critical perspectives(translated by Shi Anbin).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p.343, 347, 34 8.] [8]MacAloon, J.J.(1984). Cultural Performances, Cultural Theory, in J.J. MacAloon(ed.). Festival, Spectacle: Rehearsals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Performance. 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p. 1. [9]MacAloon, J.J.(1984). Olympic Games and the Theory of Spectacle in Modern Societies, in J.J. MacAloon(ed.). Rite, Drama, Festival, Spectacle: Rehearsals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Performance. 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p.242, 25 8. [10]克利夫德 格尔茨(201X).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 林出版社,第 5、138页.[Clifford Geertz(201X).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translated by Han Li). Nanjing: Yilin Press, p.5, 13 8.] [11][美]约翰 菲斯克等编撰(201X).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 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第245页.[John Fiske(201X).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2nd Edition)(translated by Li Bin). Beijing: Xinhua Press, p.24 5.] [12]Kertzer, David(1988). Ritual, Politics and Pow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179. [13][英]E 霍布斯鲍姆,T 兰格(201X).传统的发明(顾杭, 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第13页.[Eric Hobsbawm, Terence Ranger(201X).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translated by Gu Hang, Peng Guanqun).Nanjing: Yilin Press, p.1 3.] [14]Martin-Barbero, J. (1988). Communication from Culture: The Crisis of the National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opular.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0: p.456-46 1. [15][法]莫里斯 哈布瓦赫(201X).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 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3页.[Maurice Halbwachs (201X).On Collective Memory(translated by Bi Ran, Guo Jinhua).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ress, p.4 3.][16][美]包尔丹(201X).宗教的七种理论(陶飞亚等译).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9页.[Daniel L. Pals(201X). Seven Theories of Religion(translated by Tao Feiya, etc.).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 Press, p.129.]
/
本文档为【奥运会:媒介仪式构筑中的国家认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