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再谈犀牛角

2017-09-27 39页 doc 638KB 9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再谈犀牛角再谈犀牛角 2014-12-14 宋铠(宝木哥) 犀宝阁 近年,常闻犀牛角真假辨识之争。由于犀牛的三个亚洲种群在中国已绝种近百年,现代人极少见过犀牛和犀牛角; 网络上不少关于犀牛角的文字和图片牛头不对马嘴; 又由于犀牛角自古珍稀,市面上高仿伪劣假货充斥; 收藏非洲犀牛角制品的又不知亚洲犀牛角什么特征,更别提进行实物对比分析研究了„„去年,本人曾经写过一篇《浅谈犀牛角》,盖研究肤浅,言辞简陋,诸多学友交流不畅。所以,为帮助热爱研究犀牛角的朋友免受网络及不良商家欺骗误导,本人耗时半月,通过整编研究诸多古人前辈的文献著论,并亲身...
再谈犀牛角
再谈犀牛角 2014-12-14 宋铠(宝木哥) 犀宝阁 近年,常闻犀牛角真假辨识之争。由于犀牛的三个亚洲种群在中国已绝种近百年,现代人极少见过犀牛和犀牛角; 网络上不少关于犀牛角的文字和图片牛头不对马嘴; 又由于犀牛角自古珍稀,市面上高仿伪劣假货充斥; 收藏非洲犀牛角制品的又不知亚洲犀牛角什么特征,更别提进行实物对比分析研究了„„去年,本人曾经写过一篇《浅谈犀牛角》,盖研究肤浅,言辞简陋,诸多学友交流不畅。所以,为帮助热爱研究犀牛角的朋友免受网络及不良商家欺骗误导,本人耗时半月,通过整编研究诸多古人前辈的文献著论,并亲身实验分析,写下此文。分析中如有谬误,还请众师友多批评指正~ 犀牛是现代陆生食草动物中最强大的动物之一。 约6千万年前古新世,最早的犀牛就已出现,现在世 界上有非洲黑犀牛、非洲白犀牛、印度犀牛、爪哇 犀牛 (有三个亚种,俗称“蘑菇头”的越南亚种 2010年10月已绝种。另外二个亚种濒临灭绝)和苏门答腊犀牛(有三个亚种,都濒临灭绝)共5个种类。亚洲犀牛分类学上是指独角犀的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爪哇雌犀无角)以及双角犀的苏门答腊犀牛三种(包括它的三个亚种)。 印度犀牛是草原型犀牛,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犀牛。印度犀牛重量在3500公斤-5000公斤左右,与非洲白犀牛相当,比非洲黑犀牛重。但印度犀牛角比非洲犀牛角小很多,长度多在30公分以下,重量大都不超过1000克。印度犀牛角在亚洲犀牛角中个最大,也被称为乌犀角、沙犀角或火犀角,市场流通量比苏门答腊犀角和爪哇犀角多。由于其大小适中,角型端正,所以自古以来一直都是雕刻犀角杯的主要材料。用非洲犀牛角假冒的亚洲犀角杯也都以印度犀牛角为原型。网上盛传,印度犀牛角外观具备“天沟”、“地岗”、“马牙边”、“刚毛”、 “砂窝底”等特征,市场上很多冒牌货样样具 备,让人啼笑皆非~其实具备“天沟”特征的 印度犀牛角很少,均是年老的犀牛因长年的咀 嚼习惯才可能形成,年轻的犀牛没有。而“刚 毛”则更不是印度犀牛角特征,只有非洲犀牛 角外节疤处才长有“刚毛”。俗称的“马牙 边”是地岗上有不规则的马牙状坚硬突起物,它是犀牛角生长的原始痕迹,其原理跟大树根部褶皱的情形相似。 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则是丛林型犀牛,体型只有草原犀牛(包括非洲白犀牛、黑犀牛)的一半大小。2007年,马来西亚用感应式摄像机首次拍到野生苏门答腊犀牛夜间觅食的照片,令困扰中医药界数千年的谜底终于解开(各地动物园饲养的苏门答腊犀不是已锯角保护防猎杀,就是因争斗自残断角。但是印尼动物园锯角太短的犀牛一般都活不过2年)。苏门答腊犀牛目前尚存三个亚种,从其前角外观花色可确定此说。苏门答腊犀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犀牛品种,恐龙时代的毛犀牛是它的近亲。苏门答腊犀是亚洲唯一的双角犀,它比其它亚洲犀多了一支质地异常坚韧细腻的前角(详见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关于“犀角、髦牛、蛇角”诸条,可惜李时珍把这只角与氂牛角混为一谈,以至后世对它误解最多。究其原因在于它比其它亚洲犀牛多了只鼻角,古人因资讯不明不识此角,以致误以为是另一种动物的角)。世界上唯一圈养保育成功的亚洲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圈养地点在美国,当时保育成功的小犀牛安达拉斯于2001年被空运到印尼野放。2012年6月23日安达拉斯已为人父,儿子是在印尼犀牛保护区出生。母犀牛圈养保育成功,是因为它的角没被锯得太短,犀牛角是犀牛储存“能量”的地方,犀牛角内的“能量”尚足夠保护它对抗疾病和寄生虫。苏门答腊犀是世界上唯一会以高音唱歌的犀牛,它的头骨内也有鲸鱼、恐龙都有的高音腔。 犀牛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 中生存,如潮湿雨季不生病、 各种蚊虫寄生虫攻击后迅速 活化皮肤快速复原、解百草毒 性,靠的都是犀牛角中储存的 “能量”的保护。在犀牛栖息 地周遭居住的土著,数千年来视犀牛浑身上下都是宝。犀牛角是解百毒、治百病的珍贵药材,犀牛皮治各种皮肤病,干犀肉治胃病、麻风、肺结核、皮肤病,犀骨浸椰子油成犀油治各种皮肤病,犀角与犀牛鞭合用是最佳催情药,犀牛糞便晒干了当烟抽能治肺病。 单从上面描述便能预测亚洲犀牛注定逃不过绝种的命运„„丛林型犀牛的食物种类至少有100种以上,其中还包括沉香。所以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的角才会被中医药界称为珍贵的“香犀角”,苏门答腊犀的前角更被称为亚洲香犀角”。 富含微量元素的 沉积盐是丛林犀牛的 最爱,古时猎人会用沉 积盐诱捕犀牛。丛林型 犀角除了香味都有明 显的咸味,这也是与其它犀角区分的重要特征。印度犀角有明显的焦香味,非洲犀角有浓重膻味,奇臭无比的则是死犀角。亚洲犀角药效是非洲犀角的二十倍,丛林犀角药效是印度犀角的三倍,所以水犀角自古以来一直是最珍贵的药材。丛林型的爪哇犀角和苏门答腊犀角外型短小且多歪歪扭扭,远不如草原型犀牛-印度犀角来得硕大端正,加上猎取困难,所以南洋水犀角自古被加工成犀角杯的例子十分少见。南洋雨林闷热潮湿,生鲜犀角取下后如不及时干燥处理,很容易就会发臭败坏药性。 爪哇犀为独角犀,体型与苏门答腊犀相当,约在800-1200公斤间,其亚种之一的越南犀牛为所有犀牛中体型最小者。爪哇犀角是所有犀牛中最小者,最多长二十几公分,且公犀牛才有角,母犀牛无角。爪哇犀现仅存二个亚种,在印度山区和印尼群岛,第三个亚种-越南犀牛已绝种,越南犀角最多长十几公分,俗称“蘑菇头”。 几年前,越南政府为保护境内越战后幸存的几头越南犀牛,将犀牛栖息地旁几个村落集体迁村,但这个计划于2010年10月宣告失败,越南境内最后一头犀牛尸体被发现时,头上的角已被取走。它是动物频道播出专辑,栖息地觅食路径曝光后才遇害的。印度境内的犀牛种群目前也存在绝种危机,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指控印度政府管理部门官员与盜猎者勾结。南洋水犀角数千年来一直是药材中的极品。1993年以前北京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现在被炒作到两万元人 民币一丸,只因当时入药的主方为南洋水犀角。 非洲白犀牛体型庞大,体重达4000-5000公斤。它的角是所有犀角中最大者,前角轻易超过100公分,后角较短也多超过50公分。非洲犀牛角体积大约是亚洲犀牛角的十几倍。白犀角外观呈红褐色,前角内肉新鲜时呈淡粉红色,干燥后呈甘蔗渣苍白色,中央黑心凹陷处后面是犀角内腔。非洲犀牛角节疤处都有棕色硬毛,俗称“刚毛”。 非洲白犀前角很容易染色,市面上经过染色的犀角制品,十之七八都是用这支角,用这支角染色保证染好干燥后你怎么洗都洗不掉。余下的十之二三则是用非洲黑犀牛前角染的。白犀后角外围肉呈浅草绿色,中心黑色素密集,抛光后黑中带小白花点。黑犀后角纯黑无它色,这二支角无法染色,经过蒸煮其黑色素会变淡。不良商贩将这二支角改变造型冒充印度犀牛角的情形很常见。犀牛角的构造,基本上是头皮胶质包覆着等距平行的毛发,所以动物学家说是犀牛头皮的衍生物,发心中的小点是髓质生长素。所谓的“蜂窝状组织”、密密麻麻的“鱼子纹”及鱼子纹中心的“粟眼”是在非洲犀角横切面上轻易就能观察到的特征。亚洲犀牛角基本构造也一样,但由于个头小,质地细腻,“蜂窝状组织”能看到,但“粟纹”及“粟眼”特征没那么明显,肉眼不易观察到。真的亚洲犀牛角能治一切血症,一切皮肤病,行气化瘀,特别是“香犀角”通关达窍的效果不亚于越南的奇楠香,且药效更全面也更长效,是中医用作脑血栓、脑中风、癲痫等症的主药。不良商贩把通过染色改造的假冒货大量售卖到市场,并且指鹿为马,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光被骗不说,还跟着掺和,专认“甘蔗丝纹”、“鱼子纹”、“粟眼”等特征。其实亚洲犀角也具备类似特征,但其个头与非洲犀角相差实在太悬 殊,以致肉眼观察不到。非洲犀角好比巨人,亚洲犀角就像侏儒。所以但凡肉眼清晰可见这些特征的基本都是非洲犀牛角及其制品。非洲犀牛角的存货及货源几乎都掌握在军火商手里,全是用武器跟非洲内战交战双方的军队换来的。 近50年消失在地球上的十几万 头非洲犀牛,其犀牛角至少还有一半 在市面上流通,一半就是十几万支 角„„非洲犀牛角在中国被奸商改 造型、染色用于冒充亚洲犀牛角最晚 始于唐朝(详见唐代刘恂的《岭表录 异》),可谓历史悠久„„ 学中医的 人对《本草纲目》所载“鱼子形”、 “粟纹”、“粟眼”特征都耳熟能 详,且代代相传,以致几乎所有中医 师都肤浅认定只要具备这些特征的 就是亚洲犀牛角,很多人终其一生都 不知道这支角其实是非洲白犀牛前角改过造型染色的。 非洲黑犀牛是世界上最具攻击性的犀牛。它的角较尖锐,角势凶悍。非洲黑犀牛体型较白犀牛小,体重3000-4000公斤,也是双角犀牛。它们最大区别在于黑犀牛吃树叶嘴有尖吻,而白犀牛吃草所以嘴像马一样平吻。黑犀牛和白犀牛皮肤都是灰色的,它之所以被称为黑,是因为角中的黑色素比白犀牛角多。它们角中分布的黑色素浓重导致不透光,这是在非洲大陆酷暑的气候下进化出的自我保护机制。非洲黑犀前角黑色素呈小块状散布在角肉中,即古人说的“撒豆斑”。黑犀牛后角横切面纯黑无纹,外观“甘蔗丝纹”、“鱼子纹”、“粟眼”肉眼可见。古时非洲黑犀牛后角由于无法染色,所以多车成象棋棋子,并不值钱。在非洲,犀牛角市场接受度一直不高,售价也很低。它们之所以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是有不良商贩将其改变造型或是染色,冒充亚洲犀牛角谋取暴利。非洲黑犀牛角改变造型假冒印度犀牛角的情形,自古已然且已蔚然成为犀角雕刻文化的一部分了„„但是印度犀牛角制品在表皮竹丝纹间存在很多或红或黑俗称的“芝麻点”,有此特征的才是真正的印度犀牛角。非洲两种犀牛的四支角膻味都很重,以前中药铺将犀角煮软了再磅片出售,主要目的是为去味,由于非洲犀牛角药效本就比较弱,再经过蒸煮就没什么药力了。 明清以前,亚洲三种犀牛在中国被统称为通犀或通天犀牛。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三: 一是其角心中有金黄色通花贯穿其间; 二是说它们的药效通天; 三是描述犀牛的神秘性。犀牛在古时的印度和中国都一直被当成神兽看待。犀牛视觉不佳,但嗅觉与听觉异常灵敏,几公里外就能警觉危险接近。唐代时,亚洲几种犀牛大量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两广一带,岭南人尊犀牛为“猪神”,应该就是由于犀牛的机警、预知危机的能力。古人认为月光下的犀牛能透过角中的通花感应于天。利用犀角,最早在殷商时代就已有记载。中国人对犀角有种特殊的感情,犀牛是唯一一种纵向长角的动物。因此犀角常有灵异的传说,《抱朴子》郑君言:“但习闭气至千息,久久则能居水中一日许,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者,刻为鱼,衔之入水,水常为开”。《本草纲目》中引“其通天夜视有光者,名夜明犀,故能通神开水,飞禽走兽见之皆惊”。 不单中国,马来民族、 印尼民族乃至古代印度人 对于犀角都有通神与解毒 的传说。而“心有灵犀一点 通”的说法更是让中国人 对于此物的偏好得到了升 华~东北非、亚齐、苏门答 腊、马来等民族制作克力士 等刀剑手柄,也是因为相信 其驱邪避险的功效。犀牛本 来中国就有,而且为数不 少。明初随郑和下西洋的通 事马欢著《瀛涯胜览》,其 中记载南洋诸国,几乎全有 犀牛。甚至有的海岛有“满 山犀牛”的记载。如占城、 黎代、南渤离国(占城国: 犀牛象牙甚广。其犀牛如水 牛之形,大者有七八百斤,满身无毛,黑色,生鳞甲,纹癞厚皮。蹄有三跲,头有一角,生于鼻梁之中,长者有一尺四五寸。不食草料,惟食刺树刺叶,并食大乾木,抛粪如染坊黄栌楂)。 明代初期印度犀被称为“沙犀”,后来又被称为“火犀”,是了解其栖地环境才开始的。爪哇犀后角及苏门答腊犀后角被称为“南海水犀角”是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的事。至于非洲犀牛的四支角都被统称为“广角”,是19世纪中期“五口通商”从广州进口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非洲犀牛角是由西域商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它们最早的名称叫墮罗犀。 由于浓烈的腥膻味,药材业者普遍将非洲犀牛角反复蒸煮除味再切成“磅片”出售。雕刻业者则除味和染色同时进行。至于发臭的犀牛角就是所谓的“死角”,是犀牛死掉发臭了以后才取下的角,古人将之归入病死犀角。传统中医说水犀角药效强火犀角三倍,广角则可引用《汉书》中评论“又有犀,角甚长,纹理似犀,不堪药用”,“不堪药用”意味非洲犀角都做了其他用途,做成碗、盘、碟、腰带、象棋等各种制品用具甚至饲料。亚洲水犀角能量强,香味明显,这点可以从现代野地的科学观察中得到验证。南海水犀的粪便中透露,丛林型犀牛摄取的食物种类丰富(百种以上),其中不乏珍稀药材以及沉香,这也是南海犀牛角普遍被称之为“香犀角”的由来~同样是亚洲犀牛,草原型的印度犀牛食物来源就很有限,且都是普遍缺乏营养的草类植物。所以印度犀牛必须靠不断地进食来维持庞大的身躯。印度犀角也具香味,浓重的焦香味。网上流传印度犀牛角有股麻油香,此说法有误导之嫌。印度犀牛会在每年旱季都会发生的草原天火时,赶到火场啃食烤熟的草木根茎以及灰烬,补充矿物质储存在其犀角中,火犀角及磨 粉后的焦香味就这么来的。但草木灰烬 中大量的碱会对犀角造成轻微的伤害, 传统中医说的“芝麻点”,存在火犀角 的竹丝纹理间或深或浅的小红点和小黑 点就是这样产生的。 事实上,市面上号称印度犀牛角制 品,但具备印度犀牛角独有“芝麻点” 特征的微乎其微„„南海水犀在丛林中 演化,所以个头小,角也小; 印度火犀 在草原演化,所以个头大,角也较大。 南海水犀活动范围多在丛林深处的沼泽 区,所以其犀角外皮演化出防水的“胶 性”,印度犀栖地干燥,所以火犀角外 皮不带“胶性”(因此火犀角的外层风 化皮显得很容易吸水,晒干易裂,这也是水犀角和火犀角的差异处之一)。亚洲犀牛角表皮特征是有俗称的“竹丝纹”,虽然细腻但非常清晰,这正是由于角中的丰富色层烘托的缘故。唐代刘恂曾清楚描述,苏门答腊犀是岭南当地产的毛犀的鼻角(苏门犀是最古老的犀牛种类,其存在历史超过亚洲大陆版块形成历史),现在一般称苏门犀的前角为“亚洲香犀角”。它外型上“窘束而长”(指体型较瘦直,最长至60公分),其特点是“胶性”特别大,具“竹丝纹”纹理,由于太细腻所以不十分明显。这支角最重要的特征要数它的香味,十分突出明显。非洲犀牛角个大纹理粗(最长至150公分,短的也在50公分以上),其制品带明显“粗性”,一般俗称“甘蔗丝纹”、“甘蔗渣纹”,其横截面“鱼子纹”明显,“粟眼”清晰。 关于亚洲、非洲犀牛角的记载,自古就有典 籍可查。虽然古人描述角度不同,甚至有诸 多谬误,但还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这里 我不得不提4个人,他们分别是南朝陶弘景, 唐代刘恂,明代曹昭,明代李时珍。有关犀 牛角的描述,此4人均有观点: 1、南北朝时期齐梁著名思想家、医学家 陶弘景曾观察:“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 缕,直上至端,夜露不濡,入药至神验”。 2、唐代刘恂(曾任广州司马)所著《岭表录异》原文佚失已久,现引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所辑部份《岭表录异》内文:“岭表所产犀牛,大约似牛,而猪头,脚似象蹄,有三甲。首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较小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点少,多有奇文。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俱有栗文,堪为腰带。千百犀中或遇有通者,花点大小奇异,固无常定。有遍花路通,有顶花,大而根。花小者,谓之倒插通。此二种亦五色无常矣。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则价计巨万,乃希世之宝也。又有墮罗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额上有心,花多是撒豆斑,色深者,堪为胯具,斑散而浅,即治为盘碟器皿之类”。 3、明初曹昭(文物鉴赏家)所著《格古要论》:“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儿好及正透者价高。成株瘦小,分两轻,花儿不好者,但可入药用。其纹如鱼子相似,谓之粟纹,每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此谓之山犀。器 物要滋润,粟纹绽花儿好。其色黑如漆,黄如栗,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贵。有重透者【黑中有黄花,黄中有黑花】,有正透者【黑中黄花】,古云通犀,此二等亦贵。有倒透者【黄花有黑】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又次之。有黑犀无花纯黑者,但可车象棋等物,不甚直钱。凡犀带多有角地上贴好犀作面,夹成一片者,可验底面花儿,大小远近,更于侧向寻合缝处,可见真伪。又有原透花儿不齐整,用药染成黑者,则无云头雨脚。黄黑连处纯黑而不明,但有粟纹不圆者,必是原透花儿不居中,用汤煮软攒打端正者,不是生犀,宜一一验之。凡器皿须要雕琢工夫及样范好,宜频频看之,不可见日,恐燥不润故也”。 4、古人有关犀牛的叙述大多都被明代的李时珍收录在《本草纲目》“犀”条下。引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本草拾遗》:“犀无水陆二种,但以精粗言之。通天者脑上之角,经千岁,长且锐,白星彻端,能出气通天,则能通神、破水、骇鸡,故曰通天”。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部份内文被李时珍引用如下:“犀有二角„„兕犀„„胡帽犀„„牯犀„„毛犀„„此数种角俱有粟纹,观纹之粗细为贵贱。贵者有通天花纹„„绝品者有百物之形„„角纹有倒插者,一半已下通; 有正插者,一半已上通; 有腰鼓插者,中断不通„„”。 中国自古有句老话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常形容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为什么只有犀牛才有如此通灵之能力,且“一点”就“通”呢,原来犀牛的角是所有牛科动物中最特别的角,动物学家研究认为它是由隆起的脑皮层组织包裹着微管状蛋白纤维构成的。犀牛角底盘的地岗有明显横向纹路,那是牛科动物都有的“外节”构造的演化遗留。犀牛因此被归为牛科动物。其它牛科动物的角是一节一节朝外生长,而犀牛角则类似树木那样由中心点向外围一圈一圈生长,明显具有“木性”。犀牛角中心和其他牛科动物一样部份中空,不同的是只有它没有其他牛科动物都有的用以撑住外角的角内骨塞层。犀牛角不存在骨头却坚硬强韧,主要是依靠角中心内层富含的大量钙质,钙质含量以中心点为最高,向外围扩散输送,以此强化整支角。 美国科学家已经通过X光扫描,在整根犀牛角的中央存在大量钙质,钙质外围则有黑色素保护。所以,在犀牛角底部内腔中心处,经常可以看到白迹斑斑,那就是钙的存在。在犀牛角各段实心横切面的中心处,会有小孔状白点呈直线排列,并呈水波纹向周围发散。在犀牛角的顶端,常有一个微小白孔,这个孔与底部内腔中心相通,是强化整支角的钙质中央输送管道,这就是所谓“中心一点通”的真相。南北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观察到的“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缕,直上至端,夜露不濡,入药至神验”,正是通过对亚洲犀牛角在入药过程中的切片观察及临床试验得出的中肯结论~ 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本草 拾遗》:“„„通天者脑上之 角,经千岁,长且锐,白星彻 端,能出气通天,则能通神、 破水、骇鸡,故曰通天”。其 中“白星彻端,能出气通天” 指的就是整个犀牛角中央的 钙质输送管道,在犀牛角角尖 呈现的就是一个小白洞,至于 能否“通神、破水”就不是我 所研究的范围了。这个“心有 灵犀一点通”的特征正是只 有真正亚洲犀牛角才会具备 的~只可惜这个极其重要的犀牛角生理特征为世人一直忽视甚至遗忘,才被各种牛、羊角仿冒品有机可乘~ 现在谈谈犀牛角的外表纹理。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曾记载“岭表所产犀牛,大约似牛,而猪头,脚似象蹄,有三甲。首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较小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点少,多有奇文。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俱有栗文,堪为腰带”。 凡犀牛中长二角者, 只有亚洲苏门答腊犀的 三个亚种及非洲黑犀、白 犀。刘恂说“俱有栗 纹”,其实指的是犀角的 外表纹理就像板栗壳的 纹路,微微浮在表皮之 上,上下细直贯通而左右 密集平行排列。只是非洲 犀牛的外表纹理实在粗 硕,用微细的“栗纹”形 容太牵强了~形容亚洲犀 牛还算合理。我认为刘恂 之所以描述不够精准,是 因为他只是名军职人员,而非职业鉴赏家,《岭表录异》主要用来记载两广地区物产民俗、风土人情,而非以研究为主。现代人一般用“甘蔗丝纹”和“竹丝纹”分别形容非洲、亚洲犀牛角的外表纹理,相比更为贴切。 还有学者 认为,刘恂“俱 有栗文”的意 思是指岭表所 产的几种犀牛 角的外观都有 栗子般的色皮, 我认为不妥。古 时“文”通“纹”,刘恂描述的是纹理,而非颜色,如特指颜色,那就应该写成“俱有栗色”。并且,据我观察,亚洲犀牛角的外表皮还有呈青绿色的,明显不同于褐红的栗色。 明代曹昭和李时珍都没有在著作中对犀牛角的外表纹理有所描述,也未否定“栗纹”一词,应该是默认此特征为亚洲犀牛角独有。 再说犀牛角横切面的纹路。很多人一提犀牛角横切面,马上就会说“鱼子形”、“鱼卵纹”、“粟眼”。我在前面曾讲过犀牛角明显不同于其他所有牛科动物的角,它的角像树木一样自角根角中心处一层一层往外围呈水波纹生长。动物学家用铅笔比喻犀牛角,中心较硬,外围像木质层较脆弱,容易层层剥落。非洲角多粗性,印度角多木性,水犀角多胶性。印度犀牛角是最具硬木生长特征的。根据现代科技分析,犀牛角是由隆起的脑皮层包裹着微管状蛋白纤维构成,说白了就是胶原蛋白包着毛发层层叠叠而成。这个微管状蛋白纤维从犀牛角底部至顶部呈纵向平行分布,互不粘连交叉,在光线好的条件下从外部就能看到里面纵向蛋白纤维管的排列。并且,这些蛋白纤维管从犀牛角横切面也可观察到是一层一层呈水波纹有序向外围扩张,符合犀牛角的木性生长原理。 它的每个生长层厚度我们理论上可以 认为是一根犀牛头皮层毛发加上周围包裹 的胶原蛋白层的直径,一般这样的一个生 长层厚度就是我们所谓“甘蔗丝纹”或 “竹丝纹”的厚度。人的头发横截面直径 一般为0.05mm-0.08mm左右(因人而异),而亚洲犀牛角的毛发横截面直径一 般为0.02mm-0.03mm左右(根据年 龄、雌雄、营养程度均会有所区别)。 俗称的非洲犀牛角“鱼子纹”或“鱼卵纹”的直径在1mm-1.5mm左右,这也是非洲犀牛角一个生长层的厚度。在正常条件下,非洲犀牛角的“鱼子纹”肉眼明显可视,作为中心点的深色“粟眼”仔细观察也可视。而亚洲犀牛角从身高看,一般在30多公分以下,小的仅10多公分,非洲犀牛角则普遍在60-100公分左右,最高达150公分;从底部面积看,亚洲犀牛角顶多雕个酒杯,而非洲犀牛角经常用来做碗、盘、盛酒器; 从重量上看,亚洲犀牛角鲜有超过1000克,普遍500克以下,而非洲犀牛角动辄3、4千克,重的7、8千克。两者无论从体积还是重量,都是巨人与侏儒之比较。所以,当亚洲犀牛角的“鱼子纹”体积相对缩小数倍后,肉眼已极难观察到,更别提看清只有几十微米直径的毛发的“粟眼”了。 由于犀牛角几乎全是胶原蛋白,在切割过程中胶质会粘连覆盖周围的生长层单位,造成进一步的观察难度,亚洲水犀角最具胶性,且小巧细腻通透,观测极为不易~其实所谓“粟眼”,就是毛发中心点的髓质生长素,一般呈深黑色。那里是犀牛癀的所在,也是犀牛角浓重气味及神秘药效的由来。说到“粟纹”和“粟眼”,我们不得不提及明初文物鉴赏家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犀角出南蕃„„其纹如鱼子相似,谓之粟纹,每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此谓之山犀”。曹昭果然是鉴赏收藏世家出身,形容恰当,用词严谨。古时“粟”泛指粮食,也专指玉米或小米。鱼子呈球形,直径一般在1-2mm,大的有3mm, 常抱团呈现。玉米粒个大,形状近长方,长边有8-10mm,用玉米粒形容显然不合适。而小米粒呈类球形,更接近胶原蛋白包裹毛发的单位形状,直径一般也在1-2mm,且小米粒中心有小点,所以用小米粒来形容比用“鱼子”更合适,因此曹昭说的鱼子形“粟纹”其实指的就是密密麻麻小米粒的形状,“粟眼”也就不难理解了,肉眼均可视。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说曹昭能轻易看出非洲犀牛角 的“粟纹”、“粟眼”,我们当然相信。可是他的视力真能好到一眼看出细微的亚洲犀牛角的“粟纹”、“粟眼”么, 要知道曹昭生在元末明初,那时候可不像现代有各种电灯照明,有几百倍的显微镜用来观测。那么是曹昭在臆断么,不会,曹昭是鉴赏世家,所著《格古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虽有后人又行增补,却远未达到其高度。其实《格古要论》中提到了“黑犀”,也就是非洲黑犀牛,表明那个时候非洲犀牛角一直在明朝集市有交易买卖。那么,根据观察,曹昭也会注意到非、亚犀角除了在体形上差异巨大,其实是同一科同一纲,鼻上长角的只有这类生物,基本组织构造及成份相同。 所以,当轻易看清非洲犀牛角的“鱼子形连接状的粟纹”、“粟眼”时,曹昭也必可断定虽体积小若干倍的亚洲犀牛角也具有同样的生理构造~下笔才会有“神”~不过,曹昭在文中阐述的重点还是在“通花”识别法~至于有人说亚犀角的横切面确实有不规则纹路肉眼可见,那是确实存在的犀角“木性”横向生长纹路,即“蜂窝状组织”, 如同白色沟壑,曲折蜿蜒,由中央向周围扩散漫延,传输钙及其它微量元素。由于胶原蛋白被切断时与周边区域的粘连及覆盖,使原本生长层就细腻密集的亚犀角横切面纹理辨识困难。又犀牛角的主要成分是活性动物蛋白,取下来的犀牛角只要不经过蒸煮,它的动物蛋白细胞仍会继续分裂,陈放年久的犀牛角,外观颜色会逐渐变深,表皮也会渐渐脱落,且会随生长层龟裂,这样使横切面花纹更加斑驳多样,给人造成辨识错觉。但不论怎样,在光线合适情况下,用60倍以上的显微镜观察亚洲犀牛角横切面,只要视镜内满眼密密麻麻毛发尖点点,就又增 加了对真品亚犀角确认的把握~ 其实,“粟纹”、“粟眼”并不是分辨犀牛角的唯一法则,唐代刘恂就并未提到过这两个特征,而是介绍了“通花”识别法,说明早在唐代,古人就以“通花”识别法为重,而轻它法。并且,亚洲犀牛角横切面的“粟纹”、“粟眼”实在细小难辨,刘恂也就没有详加描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除提到前辈曹昭说的“粟纹”、“粟眼”,更多提及的也是“通花”识别法,同样,他在对犀牛角的判别中和曹昭一样又进一步完善了“通花”识别法。李时珍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他踏遍大江南北,遍尝百草,以身试毒,治学严谨,不确定的事不会随便记载。《本草纲目》中关于“犀”条涉及的其余十多位古医药学家、鉴赏家、翻译家等,也均未提出关于“粟纹”、“粟眼”的论述,其中宋代药学家寇宗奭曰:“川犀、南犀纹细,乌犀有纹显露,黄犀纹绝少,皆不及西蕃者,纹高、两脚显也。物象黄、外黑者为正透,物象黑、外黄者为倒透。盖以乌色为正,以形象肖物为贵。既曰通犀,必须纹头显著,黄黑分明,有两脚润滑者为第一”,讲的还是“通花”识别法。可惜后世学医者唯以“鱼子形粟纹”、“粟眼”来判断亚洲犀牛角真伪,而不懂运用综合判别,使得原本“不堪药用”的非洲犀牛角只需煮软改造型就可轻而易举的仿冒亚洲犀牛角,反而使真正的亚洲犀牛角成了伪冒品,实在是犀角史上的巨大浩劫~现代某些人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将错就错地把 非洲犀牛角的“鱼子纹”、“粟眼”特征一体适用在所有犀牛角的判别上,且把非洲犀角顺切面特征“甘蔗丝纹”、“甘蔗渣纹”也加进来„„一般,非洲白犀牛角和黑犀牛角的“鱼子纹”、“粟眼”肉眼可见。亚洲犀牛角横切面肉眼难见“鱼子纹”、“粟眼”。遗憾的还有,《本草纲目》将部份亚洲毛犀牛列在“氂牛”条下,“毛犀即牛也”,以致现代仍有人拿氂牛角来跟亚洲犀牛角混为一谈,要知道古时的“氂牛”非今日之“氂牛”,今日的“氂牛”古称“牦牛”。唐代刘恂曰“又有墮罗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此处看出重七、八斤的非洲犀牛角早在唐代就已有交易买卖。刘恂又说:“额上有心,其花多作撒豆斑,色深者,堪作带胯,斑散色浅者,即治为盘碟器皿之类”。此处说的正是非洲黑、白犀牛角的特征,制作腰带、胯具的犀角原材料必须要够宽够厚,也只有用非洲犀角了。这些都说明早在唐代以前,非洲的犀牛角就已经由波斯商人通过各种途径贩卖至广州了。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的“黑犀无花纯黑者,但可车象棋等物,不甚直钱”,说的也是非洲犀角在明朝已是犯滥至极了。从曹昭文中不难看出,在明代,腰带胯具用非洲犀牛角作底、亚洲“好犀作面,夹成一片者”,“用药染成黑者,则无云头雨脚”,用非洲犀牛角冒充亚洲犀牛角,并染色作伪、以次充好的情况已经是司空寻常了~ 其实,除了从外表看纹理,还有观察横切面“粟纹”、“粟眼”区分真假犀牛角及亚、非犀牛角外,古人在唐代就已根据犀角横切面的花纹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正透”、“倒透”、“重透”、“斑花”的“通花”判别法,堪为辨认犀角生死攸关之经典~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首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较小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点少,多有奇文。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俱有栗文,堪为腰带。千百犀中或遇有通者,花点大小奇异,固无常定。有遍花路通,有顶花,大而根。花小者,谓之倒插通。此二种亦五色无常矣。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则价计巨万,乃希世之宝也。又有墮罗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额上有心,花多是撒豆斑,色深者,堪为胯具,斑散而浅,即治为盘碟器皿之类”。其中提到“遇有通者”、“遍花路通”、“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指的都是亚洲犀角的丰富花色。而“花多是撒豆斑”及“斑散而浅”则指的是非洲黑、白犀角的单调花色。明代鉴赏家曹昭,对“通花”判别法进一步总结归纳:“器物要滋润,粟纹绽花儿好。其色黑如漆,黄如栗,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贵。有重透者【黒中有黄花,黄中有黒花】,有正透者【黑中黄花】,古云通犀,此二等亦贵。有倒透者【黄花有黑】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又次之。有黑犀无花纯黒者,但可车象棋等物, 不甚直钱”。《格古要论》指出,亚洲犀牛角黑中有黄花者为“正透”,黄中有黑花者为“倒透”,黑中有黄、黄中有黑者为“重透”,花如椒豆斑次之,非洲犀角无花纯黑最不值钱。古人说的“透”是指微透光、微透明,而所谓的“黄花”指的是金黄色的通花,是亚洲犀牛角独有的特征。亚洲犀牛角最重要的特征正是横切面中的金黄色“通花”~通花须经抛光才完全显现,强光下通花呈金色的才是古人强调“未经水火” (即未蒸煮过)的生犀角制品。所以自 古以来大多数亚洲犀角的买卖都是上下 分段经抛光后才进行的,上半部分用来入药,下半部分用来雕刻。犀角杯的种属判 断也依据上述的经验法则。 黑中有黄花者称“正透”,也有用“云头雨脚”来形容,意思是乌云当中有雨丝往下散落。“雨脚分明”的最好,指雨丝纹路要清晰,黑、白要分明,这一般指印度犀公犀角。具同样花色特征的还有爪哇雄犀和苏门雄犀的后角。不见“云头雨脚”仅中心通花一束的是印度犀雌犀角。印度犀角由波斯商人经丝绸之路贩卖到中国的历史至少从商代已开始,商代时被叫做“骇鸡犀”,《汉书》曰:“所谓骇鸡犀者,置米饲鸡,皆惊骇不敢啄; 置屋上,乌鸟不敢集”,可以证明。“黄中有黑花者为倒透”,外围是透明度很高、胶性很大的桔红色,里面是黄色层,角心有黑色通花一束的,古称“倒透”。“倒透”一般指苏门答腊犀母犀牛的后角。 黑中带黄、黄中带黑花者为“重透”。外围有透明度高的桔红色胶性,其间为黑色层,再有金黄色层,中心又有黑色通花如“云头雨脚”状谓之“重透”。爪哇雄犀角以及苏门答腊犀雄犀角古时也被并称为“重透”,爪哇角粗短,苏门角较细长。这样的犀角在唐代“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则价计巨万,乃希世之宝也”~明代鉴赏家曹昭提到“粟纹绽花儿好”,显然,犀牛角横切面图案像花儿一样美丽绽放的必然跟只有“鱼子纹”、“粟眼”的非洲“撒豆斑”或“纯黑无纹”的犀牛角是不一样的~也必然是亚洲犀牛角里的精品~苏门答腊犀的前角香气浓郁,远胜其它三支亚洲犀角,其角外观遍布黄、棕、青三色,但仍可明显区分出三个亚种: 东苏门答腊犀牛,北苏门答腊犀牛,南苏门答腊犀牛。外皮黄色多于青、棕色为一种,棕色多于黄、青色为一种,青色多于棕、黄色为一种。 此角横断面的花色呈黄黑(深青色)相间,古时统称为“斑花”。横断面外围是黄色,其间散布着深青色斑点,明显黄多于青的是苏门雌犀角,角整体上也显得较细小。外围深青,深青斑点多于黄色的是雄犀角,角也较粗长。苏门犀的鼻角形状窘束瘦长,长度通常在35至45厘米之间,最长达60厘米,这支角会散发出浓重的沉香木香味,这支角最显著特征是竹丝纹理细腻,胶性特别大,外形瘦长,所以也让它成为历来最受误解的亚洲犀牛角,被李时珍误认为是“大蛇角”„„因此,在掌握识别“通花”的技巧后,大家再辨别犀牛角就更游刃有余了。 另外,判别真假犀牛角还可看犀角的内腔壁。其它牛科动物角内腔的外壁肉很薄,犀角的内腔外壁肉很厚,所以才能雕制成有复杂图案的犀角杯。亚洲犀牛角的内腔一般平整光滑,可清楚看到附在内腔壁上的纵向微管状蛋白纤维。 综上所述,判别亚、非犀牛角及仿品的归纳如下: 一、非洲犀角外形粗糙硕大,外表皮从顶部至底盘覆盖类似“甘蔗丝”纹的明显纵向蛋白纤维管,平行而清晰。亚洲犀角外形娇小而精致,外表皮从顶部至底盘有“竹丝”状竖纹,细腻不明显但互不交叉,由于色层丰富,强光下仍可透视犀牛角内部局部纵向平行的蛋白纤维管; 二、非洲犀牛角体积大、份量重,如巨人,横切面及斜切面有明显密密麻麻的“鱼子”状纹,每颗“鱼子”中间有一小点,谓之“粟眼”,肉眼可视。而亚洲犀牛角体积小许多倍、份量轻,如侏儒,质地细腻紧密,胶原蛋白生长层在相比缩小若干倍后,肉眼看不清“粟纹”与“粟眼”,需用数十倍乃至100倍以上显微镜方容易看清。当然,老的亚犀角制品由于长年风化等原因,不再细腻密实,生长层各单位之间会有分离间隙,如果又是斜切面,“粟纹”也会相对容易看清。不过,凡肉眼即能看到“鱼子纹”及“粟眼”的所谓“亚洲犀牛角及制品”,极有可能就是非洲犀牛角敲打染色所制,毕竟非多亚少,亚贵非贱,这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共同辨别; 三、犀牛角尖普遍呈钝圆型,角尖至底部呈扇弧形。非洲白犀牛角横截面底部呈类长方形,非洲黑犀牛角呈类圆形。亚洲犀牛角横截面底部呈类椭圆形或类西瓜籽形。非洲犀牛角底盘有“蜂窝状组织、天沟、地岗及刚毛”特征,而亚洲犀牛角有“蜂窝状组织、天沟、地岗、马牙边”特征,无“刚毛”。“天沟”特征不适用于所有犀牛,只有年老犀牛才可能有; 四、非洲犀牛角横截面分白中撒黑斑、黑中撒白点、纯黑三种情况。而亚洲 犀牛角横截面有色彩及图案丰富的“正透”、“倒透”、“重透”、“斑花”等独有的“通花”身份特征,有些图案似天然人形或物形,更是弥足珍贵~宋代药学家寇宗奭曰:“盖以乌色为正,以形象肖物为贵。既曰通犀,必须纹头显著,黄黑分明,有两脚润滑者为第一”,指的就是此意。其它牛科动物均无“通花”特征。此条应为判别非、亚犀牛角所有方法中最关键的一条; 五、非洲犀牛角常温下味道较腥膻,死角则发臭,打磨或蒸煮后味变淡。印度犀牛角焦香味浓,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角药草味浓,尤以苏门答腊犀前角散发的沈香味最浓。 六、老的亚犀角及制品由于有外层包浆阻隔,所以常温下香味不太明显,如用袋密封数日后取出或用手热搓后仍会闻到香味; 七、亚洲犀牛角中央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特征,有一条输送钙质的微细白色管道由犀牛角底内腔中央一直通达犀牛角顶端,顶端可见细小孔洞。其它牛科动物的角在靠近外壁的位置有整圈骨塞层,均不具备此特征。 另外,我还苦苦摸索了九条辨识方法做补充,如触水闻摸法(犀牛角遇水香味挥发浓重,摸之外表爽滑)、敲击听音法(两角相敲如玉石或实质硬木牌相叩,清脆洪亮)、纵劈拨丝法(纵向刀劈,生脆易顺纹而裂,纤维明显。有人说用手撕可一撕到头,胶原蛋白纤维纤嫩细弱,我不置可否)、横断切片观测法(横切薄片 可观测到深一层、浅一层的横向生长痕迹)、比重检测法(一般是1立方厘米犀牛角重1.46克左右)、 磨汁观测法(由于犀牛角几乎全由角蛋白组成,不论皮肉颜色如何,磨汁应为乳白色)、焚烧闻味法(切片焚烧,先有糊臭味,后有焦香和药香味)、 蒸煮检测法(犀角不易变形,除非人为敲打拉伸,煮完后外皮可层层剥离)、内腔壁观测法(内腔外壁肉厚,内腔平整光滑且可见连接底盘的生长痕迹)等,这些方法有的太专业,不易大众识别检测,有的测评结论不一定代表普遍性,还有 的是破坏性有损鉴定,都只能作为在有条件时的补充鉴定法则。 如果大家掌握了以上我提的犀牛角主判六法及犀牛角补判九法,那么真假犀牛角及制品、亚非犀牛角及制品就能轻易分辨清楚了~ 现在我们生 产的“温病三 宝”(也叫“急 救三宝”)之一 的安宫牛黄丸 (其余二宝为 “紫雪丹”、 “至宝丹”), 与1993年前生 产的安宫牛黄 丸,最关键的区别就是少了犀牛角这味珍贵主药,以水牛角代之。犀牛角是名贵药材,能解脏毒、血毒、尿毒、暑毒,治大热症,还有强心定惊的功效,最重要的作用其实还是防癌抗肿瘤。另外,除有极强的药用疗效外,民间传说有辟邪、镇宅、护平安的作用,所以,犀牛角自古以来被视为“物之珍”、“国之宝”。然而,犀牛是世界稀有动物,受到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保护。为保护犀牛免受屠戮,1993年我国也明令禁止再用犀牛角入药。 犀牛角主要含犀氨酸(s一磺酰半胱氨酸)、角朊、碳酸钙、多种氨基酸、肽类,蛋白质、胆甾醇等,而水牛角主要含丙氨酸、精氨酸、肽类等。两者成分相近,但是水牛角的功效远不如犀牛角,因此常常加大水牛角的用量来弥补功效弱势。 1916年,苏门答腊犀在我国境内绝种~1920年,印度犀在我国绝种~1922年,爪哇犀在我国绝种~至此,三个犀牛亚种在我国已全部灭绝~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非洲犀牛数量目前仅剩16000头,印度犀牛不到2500头,而爪哇犀只有20头,苏门答腊犀也不到300头。由于犀牛角极度珍稀,又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不易保存,明清时期留下的亚犀角制品价值不菲,尤其是用料足、题材好、工又好的雕件,拍卖价格连续多年攀升,一个明清亚洲犀角杯往往价值五、六十万元,很多精品老雕件都已保存进博物馆。 曾经辉煌一时的犀角雕现在已成绝响,让我们祈福犀牛这个神秘珍稀的物种 长存于世~(完) 说明, 本文为转自宋铠,宝木哥, 犀宝阁,版权归其所有,本人仅对其再排版。
/
本文档为【再谈犀牛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