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一篇-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说时间

2018-05-05 31页 doc 511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1943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一篇-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说时间第一篇-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说时间 第一篇,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說時間〕 第一篇,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說時間〕 1. 每一天都是作人的開始,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2. 時間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業,也可以儲積功德。 3. 一個人在世間做了多少事就等於壽命有多長。因此,必須與時日競爭,切莫使時日空過。 4. 人生要為善競爭,分秒必爭。 5. 人常在什麼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 6. 時間對一個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鑽石般珍貴,但對於人來說,卻像是一把泥土,一點價值有沒...
第一篇-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说时间
第一篇-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说时间 第一篇,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說時間〕 第一篇,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說時間〕 1. 每一天都是作人的開始,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2. 時間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業,也可以儲積功德。 3. 一個人在世間做了多少事就等於壽命有多長。因此,必須與時日競爭,切莫使時日空過。 4. 人生要為善競爭,分秒必爭。 5. 人常在什麼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 6. 時間對一個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鑽石般珍貴,但對於人來說,卻像是一把泥土,一點價值有沒有。 7. 佛說,命在呼吸之間。,,人,無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無人能擋住死期,讓它永住人間,既然這麼去來 無常的生命,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充實它,讓這無常的生命,寶貴的生命,散發它真善美 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 8. 人間壽命因為短暫才更顯得珍貴。難得來一趟人間,應問是否有為人生發揮自己的功能,而不是一昧求長 壽。 9. 行善要即時,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一般,未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侯,否則重來就太費事了。 10. 怕時間消逝,花了許多心血,想盡各式方法,要遮擋時間,結果是,浪費了更多時間,一無所成, 11. 人多迷於尋找奇蹟,因而停滯不進,時間再多,路再長,也了無用處,終無所得。 12. 一個人幾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時間時間實在很少,再勤勞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13. 平常無所事事,讓時間空過,人生就在懈怠睡眠中慢慢的墮落,良知良能就這樣睡了一輩子,如此的生命 只能叫做,睡中人,。 14. 用智慧探討人生意義,用毅力安排人生時間。 - 1 - 15. 聖人與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異在於聖人可以自我掌握時空。 16. 生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經落地了,後腳還不肯放開。,前 腳走,後腳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讓它過去吧,把心神專注在今天該做的事上。 17. 不論在人間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將心念停留於過去的成就,不論施人多少,亦莫討人情、求報 酬。過去的就留不住,未來的難預測,當下即是。 18. 一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會產生雜念,有執著顧戀之心。人一旦時時刻刻回憶往事,便會痛苦、怨恨、 瞋怒、不甘心。 19. 未來的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要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 20. 人生不一定球球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第二篇-如月、如鏡、如水〔點燃我們的心燈〕 第二篇-如月、如鏡、如水〔點燃我們的心燈〕 - 2 - 1. 心要向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樣,雲開見青天。 2. 用寧靜的心,觀大地眾生相,聽大地眾生聲。 3. 心如鏡。雖外在事物不斷轉變,鏡面卻不會轉動,此即境轉而心不轉。 4. 心隨境轉,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不能自己。 5. 鏡子,是用來鑒照物體影像的,但必須鏡、物相離,方能清澈映照。如若物體貼鏡或塵封鏡面,即使是明 鏡清影,亦難映照境物。 6. 人之〔心思〕如鏡,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亦須遠離人我是非煩惱,此即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的道理。 7. 人心如一面鏡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塵世懵懂,浮塵所染而面目全非。 8.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於週遭的環境,都是美而善的。 9. 人心要像水一樣,看似棉軟柔弱,卻涵力源源,不能切斷。 10. 人的心就像是一畦田。土地沒有播下好的種子,也長不出好的果實來。 11. 天堂和地獄都是用心和行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與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12. 心無邪思,意無邪念,即常可自在,心正則邪不侵。 13. 時時好心就是時時好日,時時保持心中的正念,任何時間、任何方與地理都是吉祥的。 14. 心智若能守持於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則,即使透徹千經萬綸,一如空花水月,一事無成。 15. 三心二意無定性,四處徘徊不專精,儘管條條道路通長安,卻永遠無法到達終點。 16. 人心的散亂有兩種,一是昏沉、一是浮動。昏沉是糊裡糊塗空過時日,無所事事渙散體力,怠懈、懶惰、 昏睡、不肯精進......。浮動是心念不定、見異思遷、搖擺不止、浮沉、動盪、放逸、無法安靜.....。 17.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 3 - 18. 身體的病倒好治療,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於行、住、坐、臥中都不得安寧,渾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 下、睡不著。 19. 眾生心病,擁有的人煩惱〔失〕,沒有的人憂慮〔得〕,患得患失,即成憂愁。 20. 若是身一無所有,則心一無罣礙,沒有得失的牽絆,沒有物質的積累,心靈自然沒有罣礙。這是聖者所有 的境界,也是學佛者所求的境界。 21. 佛心看人,週遭遍地人人皆佛,鬼心看人,則處處都是猙獰的鬼影幢幢。 22. 所謂凡夫心,是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別心。 23. 凡夫就是追求神奇鬼怪,所以心才會亂,因心亂故才要去找八萬四千法門,找的團團轉,實在說修心很簡 單,只要〔斷貪〕,哪一個人心亂不是為了貪。 24. 眾生心即是凡夫心,也是污染、有色彩之心,色彩抹淨即現佛性。 25. 心、佛、眾生其實沒有差別,佛也沒有比我們多一隻手一隻腳,所差別的只是佛心清澈無礙,真如自在, 而凡夫心則有塵埃染著,世俗的塵埃一層一層的覆蓋,讓你看不見真實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險箱一樣,保 管住最貴重的東西不讓它遺失,而凡夫心有如垃圾場,有害無異的放在心中積存一大堆,無法清理,使自 己痛苦不已。 26. 有人點燈求光明,其實真正的光明,在我們心裡。佛前的燈不必刻意的去點,要緊的是點燃我們的心燈。 第三篇-傷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關於慈悲〕 第三篇-傷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關於慈悲〕 - 4 - 1.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寬諒、容忍,現一份寬心、愛心,即是悲心,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寬容和悲憫一 切眾生的人。 2. 沒有數字的代價極為〔無量〕。不辭勞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付出勞力服務,又服務的很歡喜便叫〔喜 捨〕。 3. 慈悲喜捨這四個字,分開來說,慈喜是予樂,是教富,而悲捨是拔苦、是救貧。 4. 慈就是愛,是清淨的愛。〔無緣大慈〕,是指沒有污染的愛,他與我雖然無緣無故,而我卻能愛他,愛的他 快樂,我也沒煩惱。這就是最大最清淨的愛。 5. 眾生與我們無緣無故,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憂在我的心,傷在他的身, 痛在我的心。這就是〔同體大悲〕。 6. 要慈眼視眾生。要把無形化作有形,把理論化成行動,要時時刻刻拿出一分〔我們不去救他,誰去救他〕 的大慈大悲的濟助精神,能如此,塵世亦可成淨土。 7.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無智不成大悲,有了智慧才能發揮無窮的毅力與慈悲。如此一符合佛法中的〔悲智 雙運〕。 8. 真正的妙法是以智慧流露出來的,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動的。 9. 佛陀講慈悲,是以愛心仁德為體,以誠正和睦為用。 10. 能救人的人就叫做菩薩。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薩。 11. 菩薩精神是永遠融入眾生的精神。要讓菩薩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界,不能只有理論,也要有實質的表現。 慈悲與願力是理論,服務眾生的工作就是實質的表達,我們要把無形的慈悲化為堅固的永遠的工作。 12. 把慈悲形象化,付之具體的行動。 - 5 - 第四篇,清淨的蓮花〔開啟,智慧,、播,善,種〕 第四篇,清淨的蓮花〔開啟,智慧,、播,善,種〕 1.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朵清淨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則福慧果報無量, - 6 - 2. 佛陀在人間,無非是想要教導眾生自覺有與他同等的這份智慧,也要教導眾生與佛有同樣的自性,都能進 修慈悲與智慧。 3. 學佛必須要遵守佛陀教導我們的三個原則,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動的宗旨,用來訓誡我們的心不做壞 是,行為不發生差錯,心救有定力,精神就會統一,如此可產生智慧。 4.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人常為外境所影響,即是定力不夠,學佛即是要定。〔定〕用現代話講,就是 莊敬自強。 5. 有智慧的人,所帶走的是覺悟了之後的有情。 6. 聰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聰明只是一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貪婪詭詐也是聰明的 象徵。 7.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 8. 同樣一個〔得〕字,有〔捨得〕,有〔得失〕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夠捨,能〔捨〕也就 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捨〕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9.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若逃避現實,離開人與事,便無從產生智慧。 10.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11. 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其實兩者在同一隻手上,但手背無法拿東西,若反過掌來用手心,則雙手萬 能。 12. 善是利益,惡是損害。一念之非即種惡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13. 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多一粒善的種子,就可減少一根雜草。土地不耕種,則必雜草叢生,所以行善要日 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哪怕是舉手頭足之間也要存有一份善念。 14. 做好事並不是為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是、才是至誠無私 - 7 - 的善事。 15. 善事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不偏不倚、不極端、愛的不會太過分,也不會產生怨恨心,在人與人之間沒 有不平等的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能以智慧斷除佔有的感情,對自己不愛的人或不投緣的人,能盡量 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對待人。 第五篇,無染的愛〔邁入人格昇華的境界〕 第五篇,無染的愛〔邁入人格昇華的境界〕 1. 什麼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呢,就是愛。把犧牲當作享受,能夠付出愛心的人,永遠都很快樂,而且活的有意 義。 - 8 - 2. 不管愛人或是被愛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愛人或是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3. 不要封閉自己。你要先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 4.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5.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吋,在人生道中就會活的很快樂。 6. 倘能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則不惹禍傷身,所以做人應該吃點虧,做個大智若愚的人。 7. 把氣憤的心境轉換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轉換為愛,如此,這個世間將會愈益完美。 8. 佈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是一份虔誠的愛心。 9.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過於〔人有眷屬,為我獨無〕。因此,菩薩道行者說,〔你們看待世間一切眾生,應該 把年老者當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齡與己相近者,就當作兄弟姊妹去敬愛他,年齡比較幼小的,則當 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愛護他....〕這是人性中最高潔、最真、最善、最美的愛。 10. 愛,絕對不能夾雜著煩惱,因為有煩惱就會有污染。 11.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會有煩惱。 12. 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無形、無染而無求的愛。 13. 父母過分愛心子女的心會反射成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心。 14. 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濃則苦的喝不下。世間的情愛有是如此。 15. 愛,這件東西在人心常覺得奇缺,常覺得飢餓難飽足,像惡鬼一樣。人在愛欲中,是永遠沒辦法滿足的。 16.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解脫的愛。 17. 佛鼓勵我們要有大愛,要愛的透徹,愛的普遍,境需遍法界,達到衝破自我,和合於大自然同體大我的愛。 不要像泥濘一樣,有色彩、濕粘粘的。 18. 一切有宗教思想的婦女,應把身心培養的像月光一樣慈悲柔和。寬大自己的心胸,然起智慧之光,使一家 - 9 - 人,甚至整個社會,每個人與你相處,都像是沐浴在清涼的月光中,這樣才能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 這才達到愛的真諦,邁入人格昇華的境界。 第六篇,飽滿的稻穗〔謙虛、柔忍、爭與和〕 第六篇,飽滿的稻穗〔謙虛、柔忍、爭與和〕 1.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經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像稻穗一樣,米粒愈飽滿垂的愈低。 2.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得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有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3. 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因為你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來尊重 - 10 - 你,接受你。 4.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縮小自己。 5. 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裡、耳朵裡,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 6. 一粒沙就扎到腳,一顆小石子就札到心,面對事情當然就擔當不下。 7.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8.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 9. 眾生有煩惱,是因為我執的關係。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以自我為大,不淡使自己痛苦,也影響周 圍的人群跟著爭執痛苦。忘我,才能魚修身養性之中,造就身心健康、幸福的人生觀。 10. 愛是人間的一份力量,但是只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個〔忍〕字,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11. 要做個受人歡迎的人,做個被愛的人,就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面容動作、言談舉止,都是日常生 活中修養忍辱得來的。 12. 修行者的本分是忍耐和付出,因為修養原是個人的行為。 13. 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閒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是因為它不能堪忍,月是不能堪忍的 人,越是痛苦。 14. 娑婆世界又譯成堪忍世界,意即要堪的起忍耐,才有辦法在世間生存的更自在。 15. 忍不是最高境界,能夠達到看開忍,則會覺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16. 做事,一定要秉持著〔正〕與〔誠〕的原則,而待人,則要以〔寬〕與〔柔〕的態度。要以宗教超然的形 態,寬大的心胸來容納任何人。 17. 真正的聖人,既強又柔。他的柔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柔能調服眾生,剛能堅強己志。 18. 人人都能以〔慈〕〔忍〕施行於家庭、於一切眾生,人間便會長久散發著〔透徹的愛〕的光芒。 - 11 - 19. 爭,只能〔為善而爭〕、〔與時日競爭〕,一旦他的對象從自我投射到別人的身上時候,他就成為一個很不 安的自、一件很痛苦的事了。 20. 競爭孕育了傷害的因子。只要有競爭,就有前後之分、上下之別、得失之念、取捨之難,世事也就不得安 寧了。 21. 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爭了就亂了,亂了就犯了,犯了就敗了。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 贏家。 22. 人們往往就是太執著,而有別之心。是你,是我,劃分的清清楚楚,以致我愛的拚命去爭、去求、去忌妒, 心胸狹宰,處處都是障礙。 23. 一般人常言,要爭這一口氣。其實真正有工夫的人,是把這口氣嚥下去。 24. 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養來的才是真的。 25. 人,大多數有名利之心,與人爭,與事爭。如果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皆無爭,則 世界亦安。 26. 能一字〔和〕則無往不利,無事不成。人能〔和〕則是非不生,出世之事業能永垂不朽,亦源自一字〔和〕。 第七章,〔無名草〕與〔增上緣〕,〔,逆境,、,是非,觀〕 第七章,〔無名草〕與〔增上緣〕,〔,逆境,、,是非,觀〕 1.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2. 世間沒有一樣很容易的事。沒有逆境的事,不值得我們作為人生的燈塔。逆境在佛教中稱為〔增上緣〕, 碰到逆境來,應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3. 人事的艱難與琢磨,就是一種考驗。就像一支見要有磨刀石來磨,劍才會利,一快璞玉要有粗石來磨,才 - 12 - 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4. 修行一定要經得起磨練,磨練自己的動心成為靜心,使自己在動的境界中不動心。 5. 修行,是分分秒秒、日日年年,永恆不已的。作事,亦要經過無數次的磨練。 6. 人常困於己見。知音就是真理,不是知音就變成是非。 7. 人最難看見的,就是自己,平常都是張著眼睛向外看,把別人秤斤論兩,把世事道長說短,殊不知,自己 也在其中啊。如能跳脫開來,把自己也當成觀看的對象,世理才真能看的清、分的明。 8. 要原諒一個無心傷害的人,不做一個輕易就被別人傷害的人。 9. 對人有疑心,就無法愛人,對人有疑念,就無法原諒人,對人有疑惑,就無法相信別人。 10. 多一分對他人的疑慮,就少一分對自身的信心,否定了世間的一切,對自己的信念也將隨之消失。 11. 是非當教育,讚美做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當經驗,任何批評,都是寶貴的一課。 12. 別人罵我,不了解我,毀謗我,我反而應興起一分感謝的心理,感謝他們給修行的境界。 13. 純正的心不怕別人來毀謗,只要做得正,做得誠,任人怎麼去毀謗,反而更能昇華我們的人格。 14. 飛來變為是,惡來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是無非。聽到任何是非,皆視為修行之增上緣,萬萬不 堆積在心上長無名草。 15. 假如每個人都能把我慢、我執、無名去除掉,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是非產生了。 16. 要將是非當教育,不樣將人事當事非。前者能將種種不順心的行為轉化為一種重組自我的利器,後者只會 讓你覺得人生很苦而已。其實每天的瑣碎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經。 - 13 - 第八篇,煩惱菩提〔自,貪欲,說起〕 第八篇,煩惱菩提〔自,貪欲,說起〕 1. 世間之所以有人我、是非、事理不能調和,皆源自〔貪、瞋、癡〕。有此三念,故爭長論短。 2. 欲深無底,貪無止境。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就會有失的痛苦。 3. 世間的海可以填平,但是人類的鼻下橫,小小的一個嘴巴,卻永遠填不滿。 4. 多求也多變、多變也多生,多生也多滅。生生滅滅,日日年年。 5. 同樣是過一輩子,慾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氣力,才能滿足需求,而慾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煩惱,便能夠安 - 14 - 穩的終此一生。 6. 去貪就簡,可使心靈得到無比的寧靜解脫。 7. 道心亦即是理性。慾念如果擴張下去,就會埋沒理性,而理性如果能夠發揚起來,就可以制止欲心。 8. 所謂的煩惱並不是在人的生活物質中做標準,而是心境狀態分別,人如果不能知足就永遠活在煩惱中。 9. 人生的苦惱是不分貧富貴賤的。 10. 芸芸眾生,本來可以相處自在過著和樂的感情與安樂的生活,但只差在「為得多求」,因為「心無饜足」, 為了多求,難免心起煩惱,增長惡業。 11. 人都是有「求」,什麼叫「有」呢,有就是煩惱。 12. 不要把病痛看的太嚴重,有煩惱心在,即無法解脫。 13. 痛有兩個詞,一個是痛快,另一個是痛苦。面對痛苦時,要「痛」「快」,也就是視「痛」為「劫」,「痛」 去「劫」消,則病痛反能帶來「劫後歸來」之快。 14. 死掉過去的煩惱心,生出今日解脫的境界。要學得「平常心」。一個人若有平常心,則無論欲到任何環境 與挫折,都能夠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間的形象本就如此,所以不會害怕惶恐或憂愁苦惱。 15. 心如要保持常常快樂,就必須不把人與人之間的事當成是非,有些人常常在煩惱,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 他卻有意的接受。 16. 把心胸放開,自然就可以斷除煩惱。為何會有煩惱,是因為心最狹窄,容納不了我不喜歡的人、或是比我 能幹的人。 17. 發脾氣對內對外都是煩惱,對內是指自己生煩惱,對外是指擾他人。 18. 將所有的病苦、困難、煩惱,當作是一種人生的「再充電」,一種最好的教育。每天過日子就像是讀一本 書一樣的掀開一頁紙,而每天所遇到的一個人或一個煩惱,也就是這頁紙上的一句銘言,一個警語。 - 15 - 19. 透過煩惱轉成智慧,這個煩惱才有意義。 20. 再禪門中的一則公案,說明凡事擔心、駭怕,是癡執的表現。有一個禪師當再打坐十,忽然眼前出現一個 境界,看見一個沒有頭的人,禪師當下說道,「無頭,頭不痛」,說罷境界即消失。一會兒,又現一個沒有 身體,只有身體和四肢的像,禪師言,「無腹無心,不餓也不憂」,隨後境界又消失了。沒多久,又出現一 個沒有腳的像,禪師言,「無足不亂跑」,言罷境界全部消失。禪師因而悟出,「塵埃皆無性」。 21. 煩惱即菩提。 第九篇,覺天地之廣闊〔解讀「幸福」與「財富」〕 第九篇,覺天地之廣闊〔解讀「幸福」與「財富」〕 1. 人生的幸福,沒有準則。有人關心,有人愛護,能關心別人、愛護別人者,即是福中之福人。 2. 這世界總有比我們悲慘的人,能為別人服務比被服務有福。 3. 多一次原諒人,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4. 人一生的罪與福是人自作的。最可怕的是人,最可愛的也是人。 5. 有心就有福,有福就有力。 6. 自造福田,自修福緣。 - 16 - 7.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8. 求福壽到不如求平安,平安就是添福壽。 9. 常聽「捨得」兩字,施比受更有福真正的快樂是施捨出去後的那份清淨、安慰與喜悅。 10. 最平常的人最富有。 11. 世間物質原只是一種潮流,太平年代金銀玉石是寶,而戰亂時期米糧布衣是寶。世間所謂「有價」的東西, 完全是在於人心裡的潮流及虛榮心的作祟。 12. 錢財是身外之物,既然是身外之物,當然也就有聚散的時候。有錢不必得意,沒錢的時候也不必悲哀。 13. 人生想的透徹一點,沒有一件東西可以永遠與我們為伴。再親愛的人,再多的財富,也終有離別聚散的時 候,所以又有什麼東西捨不得的呢, 14.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能夠付出,能助人、救人,最是快樂。 15. 凡夫追求財物,聖人追求真理。 16. 世間的一切精巧物質,色相,只不過是滿足凡夫心一時的虛榮而已。 17. 不受貧賤擊敗挫傷的人,不因富貴驕奢吝嗇的人,都是成功的人。 18. 從物質中的愛欲掙扎出來,少欲無貪,自然天廣地闊,無限豐饒。 - 17 - 第十篇,那麼輕?卻又那麼重〔言談聲色之間〕 第十篇,那麼輕?卻又那麼重〔言談聲色之間〕 1. 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是以聲色互相對待。講話是聲,態度是色,故而與人講話,「聲」要輕言細語,待人 態度,「色」要微笑寬柔。 2. 一句不洽當的話,就會使人產生排斥的心。話要講到恰到好處,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3. 話語要謹慎委娩。面對知音,不必說的太明顯就懂,不是知音,說的再露骨也沒用。 4. 教導別人,也要分內與外。對外要柔,對內要正。 5.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 6. 聽話、說話要完整,不要只揀前一句、後一句,合起來剛好尖尖刺進人心,創傷也就不可彌補。 - 18 - 7. 不樣把能說話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上造口業,也不要把能行動的身體用在吃喝玩樂,耽戀物慾。 8. 人間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世間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堅固,水過則乾。 9. 面對惡語惡行,也是修行的法門之一。 10.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磨擦。話語秤起來不重,稍一不慎,即重重的壓到別人心上,反求諸己,同時也要 訓練,不要讓自己輕易被人的話軋傷。 11. 在一般日常生活中,要常常自我警惕,自我反省,緊記「對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如此必可化解「含 毒」知心,圓融一切眾生。 12. 內心平靜快樂,頭腦清醒,考慮事情就會清楚齊全,說話就會得體。 13. 用清靜的心眼看人,就不會彼此碰撞。聲無形無量,色乃假相,不必拿來壓迫自己的心眼。 14. 以清淨的耳根,接受清淨的語聲,以圓通的耳聞,吸收世間的善音。 15. 一言為重,千言無用。言重則信重,信重則有大用。 16. 人性之美,莫過於誠,成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貴,莫過於信,信乃人生力是之本。 17. 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古人說,衣食可法,誠信不可失。 - 19 - 第十一篇,道德人心的第一課〔靜思「懺悔」〕 第十一篇,道德人心的第一課〔靜思「懺悔」〕 1. 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墮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理,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課,是人格昇華的階梯。 2. 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懈怠,應時時警惕。 3. 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 4. 勇於承擔,是一份動人的力量,勇於承擔錯誤,則是一種高上的品質。 5. 一件事情,不要因為自己的錯誤,就不敢再去碰它了,而是要把錯誤調整過來,重新去面對它,趕上它。 6. 大錯誤容易反省,小習氣不易除掉。 7. 懺悔是心靈的告白,也可以說是精神污染的大掃除。 8. 一個人要怎樣才能莊嚴此生呢,才能自尊己靈呢,唯有一字,「慚阯」。所謂的「懺」,就是就是我有錯, - 20 - 要趕快認錯,而且以後不會再犯錯,這才是真正有救的人。慚阯也就是有慚愧的心。 9. 懺即「發露先惡」,悔即「改往修來」。人人皆有良知,能勇於面對現實,懺悔反省,始能自覺錯誤。進而 坦承告白,誓願改過,並力行正道,則能明心見性,清淨圓滿。 10. 凡夫眾生,孰能無過,吾人自懵懂無知而至體認世事,不論有心或無心之過錯,皆須懺悔。懺悔則清淨, 清淨則能去除煩惱。 11. 起心動念不是業,開口動舌、舉手頭足無不是罪。學佛應慎防過失錯誤,切莫覆藏罪惡。時時發露懺悔, 改過自新,方得自在安然。 12. 人應常靜思反省,以撥開心靈的洄瀾,發覺智慧的泉源。則世出世間無一事理而不通,無一物體而不解。 13. 當一個人沒辦法自我教育的時候,他也就不再能接受別人的教育了,他的成長實已停止。 - 21 - 第十二篇,一粒種子的力量〔成功、願力與持志〕 第十二篇,一粒種子的力量〔成功、願力與持志〕 1. 人生高空走索。應專心往前看,向前走,不要回頭空懊惱。 2. 人生這段路並不很長,但確實不好走,所以必須步步謹慎,切莫讓它迷了路,走錯了方向。 3. 年輕力壯時,一口氣往上衝,但衝力過猛,不免又筋疲力盡,於是走走停停,困頓繁勞,目標還在遠方。 4. 成功乃依靠堅忍的力量,潛蘊蓄積長期奮鬥的果實,而不是憑一點血氣,一時衝力所能得來的。 5. 善用力氣的人,不急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弛,一志向前、堅定不移,終可達到目標。 6. 才華充足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到目的,很快就獲得了世俗的滿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沒有止境,又永遠 不容易尋得內在的圓滿。才華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7. 命是無定論,是不可理解的事,但是命卻可由我們自己的願心來決定。 - 22 - 8. 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個種子開始。 9. 窮,作人志不能窮,富,作人志要更富。 10. 作人應有一分自己的志向、願心、趣味。人生如果沒有自己的志向,即如握筆畫圖,不知要畫個什麼,東 塗西抹,終究不能成就出完整的形來。 11.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12. 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世間沒有一件事「不能做」,也沒有一個人「無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 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們的,因為你的那滴水已經和缸中的水結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不 是你的。 13. 畫餅不能充飢,水中泡影不能串成項鍊。 14. 路是人走出來的。千里之遙的路,必須從第一步開始,聖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15. 要提起即要完全提起,要放下及全心放下。 16. 菩薩的人格是要我們自己來完成的。 17. 佛心沒有遠近,人的願望也沒有大小,只要心誠意正,即可達到宏願。 18. 為佛陀的好夥伴,學做大農夫,為天下眾生心田而耕耘,化荒蕪成大福田。 19. 熱心易發,恒心難持,光說不練,則無法體悟真理,實踐道法。 20. 恆心早起即是鍛鍊殷勤不懈的工夫之一。 21. 力濟眾生的事業,需具有三種力量,一是自力。二是佛力。三是眾緣平等力。自立,以福慧因緣為自力。 得福緣要自種因,,種子要自己撒。佛力,有了自力之後,在一佛的慈力加持,祈求佛陀的慈光常照耀, 願己心與佛心融匯一處。眾緣平等力,佛與眾生是平等的。供敬供養一切眾生的心,要與供敬供養佛陀的 心一樣平等。 - 23 - 第十三篇-在生命的白紙上〔怎麼來寫「人」這個字〕 第十三篇-在生命的白紙上〔怎麼來寫「人」這個字〕 1.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2. 眾生相即有眾生見。 3. 每天都是我命中的一張白紙,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動的文章。 4. 大地宇宙之間,沒有一項不是我們要學的對象,沒有一項不是佛法,也沒有一項不是修心的工作。只要肯 用心去想,用心去修,用心去做,就是成功的事。 5. 人既然生在世間,就不能離開眾緣,修行也不能離群隱世。真正的解脫是在眾緣中求得,也是在煩惱中解 脫。 6. 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 7. 其實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如能發現自身的本性,就能有一股平等的觀念,也就不會有我的、你的之分。 - 24 - 8. 要平安,得先心安,要心安,得先得理,理得心安,即閤家平安。 9. 一理通,萬理徹。了徹了真理,知道道路在哪裡,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明明白白,清清朗朗,就能把握自 己。最怕的是不知道「我」是什麼,才會徬徨、苦惱。 10. 人的身體有殘缺不算苦,人性的殘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間的災難禍害,大多是由手腳完好,但心靈殘缺的 人造成的。 11. 道理對人生是一條長遠的路,地理不熟就會走錯路,因此今生今世要熟讀未來的地理學。 12. 我們要教化一切有情,必須先端正自己,眾生剛強,他們的心態是千差萬別摸不透的。你只有一個方法可 以感化他,那就是「誠」與「正」。誠可以降服無量眾生的剛強。 13. 做人要做到三不靠,一不靠權利,二不靠地位,三不靠金錢。 14. 做人要有踏實感,不要只有成就感。踏踏實實的人,心中多舒服。 15. 時,應分秒必爭,路,應步步踏實,則此趟人生無愧憾矣。 16. 無須抱怨世間種種人情澆薄、功利主義、好心沒好報等不公現象,這正是要我們有一番作為的良機。 17. 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我的人格。 18. 佛陀社教在人間,就是要教育眾生回歸真如本性,做個真正的人。所以說人格若成,佛格就成了啊,人格 如不成,又怎能成佛呢, 19. 世間苦,作人亦苦,但做人事成聖成佛唯一的道路。 20. 人際關係是最難寫的一篇文章,事事都要無我、無執,方可好好做下去。 21.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22. 人們若少了文化,就如同處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一樣。有學識、文化,才有美好的綠洲。 23. 大喜,就是時時刻刻都起歡喜心。喜事沒有忌妒、驕慢、瞋恙的心。 - 25 - 24. 不要把陰影覆在心裡,要散發光和熱,生命才有意義。 25.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26. 笑是一種表情,皺眉也是一種表情,呵斥是出聲,說話也是出聲。笑比皺眉好看,說話比呵斥自然。 27. 轉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來待人事,人事無不輕安。 28. 平時沒有什麼事,對別人我都很好,這不是功夫,發生什麼事情還能對別人好,才是功夫。 29. 縱然是遊戲人間,也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謹謹慎慎,不要唏哩嘩啦。 30. 自由,在個人應該有個道德觀的輔導,在社會則是法律。罘則,就太「野」了,野則橫霸,力大、聲大、 慾大、權大者縱情放行,心無閘欄,而自由反倒遁退難伸了。 31. 道德是提昇自我的明燈,不該是呵斥別的鞭子。 第十四篇,工廠即道場〔做事「種種」?種種「事理」, 第十四篇,工廠即道場〔做事「種種」?種種「事理」, 1. 工作就是運動,工廠即是道場。 2. 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3. 盡人事聽天命,不要把「難」放在心裡,人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了。 4. 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從失敗中站立起來。 5. 人應有捲起褲管下水的勇猛心。反正已經站在水中了,就不必擔心流汗、下雨。 6. 凡是有事就有煩惱,若要做事,就必須先下決心,絕對不怕煩惱。若不怕煩惱,則任何困擾都可解決。 7. 所謂「念茲在茲」,即是手在工作時,心思就在手上,雙腳走路時,心念就在腳上,開口說話,精神就放 在嘴上。 8. 不管任何事,都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安全的防備,以防萬一。不要輕視風小、不要輕言火弱,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 - 26 - 9. 被人支配的人是最有能力的人,支配人的人是最有才智的人。 10. 人生無常。社會上需要你時,就必須趕快去做,今天能走的動,就要趕快起步去走。 11. 不要擔心載重,只要把方向盤把穩,任何車都可開,在別人過渡的同時,自己也能過的了。 12. 不要想走叉路、抄捷徑,因為你選擇的小路可能是條死巷,走不通,終究還是得回到原路上來,反而平白 多繞一段。 13. 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抱著一顆「精進」的心。精就是「不雜」,進就是「無退」。精是專心一念,要做一 件事,必須專心才能做的成,無有二念,才有進步。 14. 人生好比爬坡。要找一個上好的目標,以短暫的人生,朝向這個目標前進,不能懈怠,因為在坡上,一旦 鬆懈,成績就倒退,有不能把目標定在很多的峰頂,因為一山又有一山高,上上下下,終是徒勞無功。要 選最好的、最是當的峰頂,勇往直前,日積月累,最後成就的功德才大。 15. 現代的人,世智辯聰,滿口論調,做起事來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事,,他們所知的道理很多, 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這就是凡夫心。 16. 社會的改變不是用喊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17. 在正義的聲調中,喊出來的犧牲者有多少啊, 18. 何謂真理,理事配合,事理相融,即是真理。 19. 是不能脫了他的「理」,以「理」為中心,諸「事」皆環繞在周圍。要以理來轉事,不是拿事來轉理。 20. 理及事的中間需要的是人,理圓、事圓,及人圓。 21. 天下的米一個人吃不完,天下的事一個人做不盡,同樣的,一個人也無法建立天下的功。 22. 凡是要站好自己的原則,不要太牽強去應酬,常去應付應付,往往渡不到他,反而被拖下水啊, 23. 如果影響不了別人,就做你自己該做的事吧。 - 27 - 24. 即使佛在世亦有三不能,眾生定業不能轉。無緣眾生不能渡。不能渡盡眾生業。 第十五篇,當一滴燭淚落下來〔因緣、感恩與生死〕 第十五篇,當一滴燭淚落下來〔因緣、感恩與生死〕 1. 只要緣深,不怕緣來的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 2. 凡是對機即是好。 3. 我們若是有純良的種子,一定要把握因緣時機,趕緊種入土中,並且要有充足的陽光、水分、土壤、空氣, 才能成長。 4. 有願放在心裡,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子,皆是空過因緣。 5. 再好的機會、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一樣會溜走。 6. 人生如舞台,定業來時會演出令人料想不道的一齣戲。 7. 人生在世,一切的物質只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方便利行。因此對物要心存感激、愛惜及滿足,如此, 生活在人間就會處處感到心安意足,時時覺得歡喜快樂。 8. 一件東西能充分利用時,才有他生命價值的存在,如不加以愛護惜用而任意毀壞丟棄,亦如同扼殺了它的 生命。 - 28 - 9. 每天感謝父母與眾生,一生所作不要辜負父母與眾生。 10. 一個人在絕境時還能有感恩的心是很難得的。促過一個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就比較不會陷入絕境。 11. 一支蠟燭如果沒有心就不能燃燒,即使有心,也要點燃才有意義。點燃了蠟燭會有淚,但總比沒有燃燒的 好。 12. 一滴燭淚落下來,立刻被一層結出的薄膜止住。因為天地間自有一種撫慰的力量,這種力量叫「膚」。 13. 生死之痛,其實就像一滴燭淚落下來,就像受了傷,突然被「膚」。 14. 佛經上說,「生又何嘗生,死又何曾死,」本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個循環中。所以說,死是 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 - 29 - 第十六篇,有限的人生?無限的世界,「道」與「性」、「信」與「迷」, 第十六篇,有限的人生?無限的世界,「道」與「性」、「信」與「迷」, 1. 世間言語、文字,諸般名、位,繽紛迷離,姿影綽 2. 約,唯其多變多彩,故不真實。 3. 能變動的,皆非真道,只是修行的工具而已。故宜能捨能取,能善用而不執迷。 4. 對修道者而言,語言、文字,皆如渡船。為達彼岸,自須善用此船,既達彼岸,則捨船就道,勿再戀棧。 5. 所謂「言語能斷」,以有限的人生面對無限的世界,能說的、能寫的,都不周全。尤其潛心向道的人,真 正要說法、要傳道,徒靠語言、文字,「道」即斷了。真正是不能光靠著文字來傳,語言來講的。 6. 實實在在的道,不是看來的,也不是聽來的,是在看來、聽來之外,還要真正的去做,只有確切的行為, 才能表現出它的真道。 7. 習性亦非「真性」。真性必須自習性中去體會,去修為,去契合,謂之「神會」,是以精神會悟出來的那個 道理。 8. 無「形式」則不足以顯現「內容」。然形式要取「中道」,不可野,亦不可亂,尤其不可輕忽「形實如一」 的掌握。 - 30 - 9. 若說事事皆「有」則會迷,若說樣樣皆「無」會斷,言「有」則執常,言「無」則執斷。 10. 多數人的心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總以為普天之下唯我獨尊,唯我能力最強。我們應該相信自己, 但不可執著。 11. 有些人,沒信佛以前不相信有天堂地獄,一直以為貪圖慾念享受,造了很多損人不利己之事,一旦信了佛, 又迷於有天堂地獄而貪圖功德,這兩者都是「迷」。 12. 培養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毅力,以歡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動輒求神問卜,心若迷時會很苦,苦在自己無 法做主。 13. 無信與迷信兩者,寧願「無信」也不要「迷信」。信必須智信,不可捕風捉影。 14. 迷信不如無信,是故學佛一定要轉迷為智,離開眾生的煩惱心,回歸清淨無染的佛性。 15. 智深者深體佛法之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 16. 人如果有正確的信仰,在人生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會有差錯了。人的觀念不正,就不能正業,觀念如果偏 差,所做的事業也都易於錯誤。 17. 正信的中較在於心正,心正則能氣盛,氣盛乃能自在。迷信的信仰就會疑心生暗鬼,問神卜卦,取信於籤 詩、筊杯,則無法真正深入教理。 18. 正信的佛法,不說感應,不說神通,唯心是佛。 - 31 - 第十七篇,浸潤在人性的源頭裡〔修養、修行、禪, 第十七篇,浸潤在人性的源頭裡〔修養、修行、禪, 1. 整體的美在於個體的修養。 2. 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均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自然的顯露出來。走路有走路的風度,坐有坐的形 態,睡臥有睡臥的姿態?????。 3. 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長的不漂亮,沒有人緣,其實人緣並不在於色身,而是在於氣質。氣質是由修養培養而 成的。 4. 退一步、讓一步來成全別人,即是修養,即是修行。 5. 常有人把修行誤認為是出家人的專有辭,其實修行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世人人應有的生活修養,「修」是 修心養性,「行」是端正行為。 6. 修行主要是「修心於內而顯於外」,心在內沒人能看見,唯有藉著行於外的整齊來顯示內在清淨。 7. 修行得自己來,靠自己的精進來啟發自己靈明的覺性。我們不能期望無修自成的果實。 8. 修行並非所謂的長篇大論,有不是高深難解的抽象概念,而是如實且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 9. 活生生的往生,當下即是淨土。,註,往生為新生命的啟發,走向更好的大地。, 10. 修行不是最後一口氣往生西方,而是活生生的往極樂世界,換得慈悲清淨。 - 32 - 11. 立志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而有修道以求解脫的衝動,另一種人是因為他找到了自我。 對後者而言,生活體驗與挫折只會使他更加堅定信仰。 12. 醫生在病人的眼裡就是活佛,護士就是白衣大士,是觀世音菩薩。所以醫院應該是大菩薩修行的地方。 13. 修持菩薩道,需力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14. 布施,「施比受有福」,欲做菩薩,要不斷付出而無所求。將心力、勞力、財力、物力。。。。。,皆歡 喜施捨,則人生幸福快樂。 15. 愛語,柔聲樂色,令人聞之欣慰,見之敬愛。能懇摯,誠篤,培養愛語,則可掃除一切人我煩惱,解開心 結鬱悶,化干戈為玉帛,轉暴戾成祥和。 16. 利行,身、口、意攝持善行,利益眾生,慈悲濟世,即無上功德。同事,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身處苦難 婆娑,應需自我淨化身心,以身作則,感化周遭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個人,並鼓勵眾人一起力行菩薩道。 17. 一般人常誤以為「打坐」才是禪,其實打坐修禪,目的是要修得心淨、意誠、氣靜。禪、靜、誠是不能分 離的。 18. 靜坐是為調身、調心、調氣,要調得身心一如,動靜一致。 19. 靜坐省思,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養精蓄銳,反觀內心自性,以反省過去,慎思現在,警惕未來。意即 是,止惡,諸惡莫作,持善,眾善奉行。靜坐不離此意,能如此即謂真修行。 20. 一切言行舉止,能精神統一,心念一致,就是禪定。 21. 正信佛教裡的禪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磨練成就,屬修道的手段之一。 22. 真正的「禪」,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煩惱妄想,集中精神,一心不亂。行茲在茲、念茲在茲,使心住於一 境。 23. 善於利用時間的人,無時無刻無不是修持參禪的好機緣,不管是人與事?????。 - 33 - 24. 學佛要學活的佛,打坐求禪,要學活佛。日常生活裡,舉止動作無不是在禪中,這才是真正的活禪。 第十八篇,無聲的說法〔走向「學佛」之路, 第十八篇,無聲的說法〔走向「學佛」之路, 1. 無所求的奉獻,及為一切眾生而修養自己的言語行動,就是學佛。 2. 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更是教我們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計較。 3. 學佛要修養到無論發生什麼是,心中沒有絲毫委屈感。 4. 不先培養「愛心」和「耐心」則學佛難成。 5. 學佛不學佛,端在做人。 6. 拜佛、信佛不是相信一個偶像,而是信他的人格目標,再反觀自性,相信我們有與他同等的毅力,人人皆 有佛性,只要肯用心,人人都可發揮真如本性。 7. 學佛必須先了解無常的道理,如能徹了此理,才能操縱自己的生命,來去自在,邁向光明的境界。 8. 人生無常。物理有成、住、壞、空,心理有生、住、異、滅,生理有生、老、病、死。這些道理我們若能 透徹,就不必在人與人之間計較些什麼,不在人我是非中計較,自然能專心於道,不會讓現實的人生來轉 動我們的心念了。 9. 教法不必聽太多,能身體力行簡單的一句偈文,這就是真法,這就是真正的善根。 10. 學佛必定要學得心在寧靜中,亦在微細中,則天下的一草一木一葉,無不是如來的形象。 11. 學佛三心,真心、深心、大悲心。 - 34 - 12. 學佛之前,生命像一張白紙,橫寫豎畫,隨心所欲儘可由他。學佛之後,生命像在紙上學寫字,要端正人 格才能給人看。 13. 這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說法,這種說法常是無聲的,有時卻比聲音深刻。 14. 法譬如水,若江若河,能洗淨眾生污染的心,法譬如藥,藥無貴賤,能應病即是良藥。歡喜心即是一帖良 藥。 15. 滿山遍野,若眾生需要,一草一木無不是藥。若非眾生所需,則在珍貴的材質也不是藥,佛法亦是如此, 無經不深,無經不淺,無高無低,無大無小,眾生的心會吸收利用,即是微妙的大法。 - 35 -
/
本文档为【第一篇-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说时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