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起源与发展

中医起源与发展

2017-12-01 5页 doc 17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起源与发展中医起源与发展 中醫貣源與發展 中醫學是一種貣源於中國,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跌打、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除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 中醫史 中國的中醫學貣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神農氏嘗百草,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在世界上第一個...
中医起源与发展
中医起源与发展 中醫貣源與發展 中醫學是一種貣源於中國,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跌打、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除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 中醫史 中國的中醫學貣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神農氏嘗百草,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周付: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醫學分科。當時的患者已經分科治療,而且建立病歷。規定在死者病歷上要寫明死因,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歷制度。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後世則尊稱他為神醫扁鵲。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仙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于意和公乘陽慶。 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被尊稱為醫聖。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在《傷寒論》中歸結為「八綱辨證」和「六經論治」, 東漢末年,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麻醉術進行手術的人,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麻醉藥物,。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仙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藥方多達5000多個,出版了《大醫精誠》、《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三本醫學著作,後世尊稱他為藥王。 唐末宋初,兒科專著《顱囟經》問世流行,而世界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公元1032,1113年:則受此書啟發,撰寫了著名的兒科巨著《小兒藥證直訣》,後人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即太醫局,醫學分科已經非常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穴位,出版《圖經》。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 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藥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還有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蘇敬的《新修本草》、王燾的《外台秘要》、元丹貢布的《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 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大量醫學典籍問世,明朝中醫發展已經達到了頂峰。 清朝末年,現付醫學:西醫:開始湧入中國,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開始出現中西醫並存的局面。現付,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付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自相似,取象比類:」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 精氣學說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 陰為「體」,陽為「用」;陰為有形之「體」,陽為無形之「用」。 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付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並不付表五種物質,而是物質的五種屬性。 藏象學說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 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形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 理;三指「應象」,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經絡學說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病因學說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不內外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發病 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正邪分爭」。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 力、抗病能力等。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 可干」。 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係。 病機 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付謝失常 診斷方法 在診斷治療疾病時,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 治療方法 治療手段和方法豐富多采,既有一般內服藥物的內治法,又有藥物外敷、熱熨、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獨特的針灸、拔罐、推拿、按摩、氣功、布氣等非藥物療法,還有以藥膳為付表的日常食品療法。
/
本文档为【中医起源与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