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糖尿病

2019-01-27 7页 doc 24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糖尿病糖尿病 慢性病防治培训资料 一、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发全身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底、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等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死亡。 临床上典型的糖尿病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如上述症状长期得不到控制,可出现大血管、微血管、眼底和皮肤感染等病变,严重时可发生酮性酸中毒。 二、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目前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四个大...
糖尿病
糖尿病 慢性病防治资料 一、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发全身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底、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等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死亡。 临床上典型的糖尿病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如上述症状长期得不到控制,可出现大血管、微血管、眼底和皮肤感染等病变,严重时可发生酮性酸中毒。 二、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目前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四个大类。 1、Ⅰ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该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低于正常水平,需要依赖外来胰岛素维持,且有酮症倾向,很多病人幼年或青少年时期即有此症,随着病程延长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较为常见,如眼底器官损害、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感觉异常和皮肤感染等。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Ⅰ型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身免疫异常,是一种针对自身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外伤、炎症、病毒感染等原因,使其原来隐蔽的不能与自身免疫系统接触的β细胞抗原释放,导致机体对其进行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对β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而导致β细胞的损害,使胰岛素分泌缺乏。 2、Ⅱ型糖尿病(从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主要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很多病人有肥胖,进食过多,高热卡(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史和不喜欢活动等。但也有不肥胖者。Ⅱ型糖尿病早期就可能出现大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有些病人可能以并发症(如心肌梗塞、脑卒中、肾病、神经病变)在相关科室就诊时被发现。Ⅱ型糖尿病是环境占主导作用、遗传为次要作用引起的血糖、血脂代谢异常。多食、少动和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肥胖导致体重增加及体内脂肪的增多,体内脂肪的积聚增加了机体对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易发生为糖尿病。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⑴胰腺病变:如胰腺炎、创伤或肿瘤。⑵胰腺感染:如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柯萨基B型病毒及其他病毒的感染。⑶内分泌腺疾病:如肢端肥大症、柯兴氏综合症、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⑷药物及化学物中毒:戊烷咪、烟酸、糖皮质激素、Vacor(杀鼠剂)等。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有些人,在基本病因消除后,糖尿病可以治愈。 4、妊娠糖尿病  与妊娠有关。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许多人在产后糖尿病可以消失,但仍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三、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诊断是依据临床症状,空腹或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空腹和2小时血糖值来进行判定。 1、糖尿病: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糖尿病症状;具有下述任何一项即可诊断:⑴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⑵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可诊断为糖尿病。或者⑶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126mg/dl),但OGTT中2小时血糖(PG)水平≥11.1mmol/L(200mg/dl)也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2、糖调节受损: 糖调节受损期(IGR):是诊断标准中划出的介于血糖水平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个时期,此时期中血糖水平已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目前划定的糖尿病诊断水平。糖调节受损期的判断以空腹血糖及负荷后2小时血糖为准。 糖耐量减低(IGT):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为标准,负荷(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11.1mmol/L(200mg/dl)。 空腹血糖受损(IFG): 以空腹血糖为标准,空腹静脉血浆血糖≥5.6mmol/L(100mg/dl)~<7.0mmol/L(126mg/dl)。见表1 表1    糖尿病及IGT/IFG的血糖诊断标准   血浆静脉血糖浓度(mmol/L(mg/dl)) 糖尿病 空腹 或负荷后2小时或两者 ≥7.0(126) ≥11.1(200) 糖耐量减低(IGT) 空腹(如行检测) 及负荷后2小时 <7.0(126) ≥7.8(140)~<11.1(200) 空腹血糖受损(IFG) 空腹 及负荷后2小时(如行检测) ≥5.6(100)~<7.0(126) <7.8(140) 正常值 空腹 负荷后2小时 <5.6(100) <7.8(140)     以上测量的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四、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病因十分复杂,是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但主要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1、遗传 通过对孪生子的调查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研究,认为Ⅰ型糖尿病与Ⅱ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不同,是二种不同的疾病,有人认为Ⅰ型糖尿病是T淋巴细胞依赖型自体免疫性疾病。Ⅱ型糖尿病虽具有家庭遗传的危险性(倾向),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危险行为因素造成的。 2、年龄 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成人40岁以后,平均每增加10岁患病率增加1%。据北京1990年调查资料40-80岁的患病率为5.3%。 3、营养 营养过剩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近20年来我国居民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糖尿病也明显增加,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增加一倍。 4、肥胖 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等肥胖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正常人的4倍。因为体重及内部脂肪的增多,增加了对胰岛素的抵抗,易发展为糖尿病。对胰岛素的抵抗还会导致高血压,高血压又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5、缺少体力活动 缺少体力活动使肌肉体内胰岛素受体减少,并易于产生肥胖。 6、病毒感染 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B型病毒、呼吸道病毒、足及口腔病毒均可诱发糖尿病。 7、药物应用不当 ⑴长期使用胰岛素拮抗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泌乳素。 ⑵化学毒物  如四氧嘧啶,戊烷咪等。 五、糖尿病的防治 由于糖尿病能严重致残和致死,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WHO呼吁各国政府重视糖尿病的防治。1993年WHO西太区在汉城召开会议,发表了西太平洋宣言,提出以自我保健,社区支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早期发现并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糖尿病防治关键。 1、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⑴普及糖尿病知识:在社区广泛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危害因素、症状体征和预防知识进行普及。对于医务人员、病人和家属进行多种形式培训,办学习班,学习糖尿病保健及治疗知识。 ⑵控制饮食:长期热量摄入过多,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应重点开展合理膳食,限制过多的热量摄入,包括糖脂肪等高热卡食品、多吃豆类、蔬菜和富于纤维素的食品。 ⑶加强体育锻炼:根据不同年龄和人群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可增进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对胰岛素的抵抗,对老年人要注意掌握运动的适度,防止过度运动造成意外的发生,但体育锻炼一定要持之以恒。 ⑷控制体重:不要过量饮食,控制热卡(尤其是脂肪的)摄入,适当运动。预防Ⅱ型糖尿病最合理、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方法是预防肥胖症,控制体重对糖尿病高危者最为有效,体力活动不仅可降低体重,提高葡萄糖耐量,而且对胰岛素代谢产生有益作用。 ⑸重点人群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包括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40岁以上有高血压者、高血脂症者、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以便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防治。 ⑹建立社区防治网点:加强对病人的发现和管理,对社区居民和病人要作保健指导。包括控制饮食、体育锻炼、合理用药等。提供简便的尿糖测量方法和试剂。 2、糖尿病人的治疗 ⑴饮食治疗:所有糖尿病人均需控制饮食,对肥胖者、症状不明显的Ⅱ型糖尿病病人更是最基本的疗法。中重型的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病人,除用药物外,更要严格控制饮食量,饮食要求有足够的营养,合理的糖、蛋白质、脂肪的比例。但也不可过分限制,使患者处于半饥饿状态,不利于病情控制。近年研究认为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5-60%为宜。 ⑵体育锻炼:轻型糖尿病人尤其轻型肥胖的糖尿病人对胰岛素不敏感,锻炼可使肌肉内胰岛素受体数上升,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体重,Ⅰ型和Ⅱ型糖尿病人均适于体育锻炼,尤其Ⅱ型肥胖者。为防止低血糖发生,运动前可吃些少量食品。病人如血糖过高,有严重心、肾并发症,严重感染和酮症者不宜锻炼。锻炼方法包括散步、做操、打球、游泳、骑车等,其方法和运动量应根据本人身体情况而定,不应过度运动,但应持之以恒。 ⑶身心治疗:大脑统帅着机体,精神因素对病情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念和良好心境有利于糖尿病的防治。加强咨询服务,帮助病人解除顾虑,消除紧张心理和不良精神刺激,有利于恢复健康。 ⑷口服降糖药物:目前常用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药物和格列酮类药物)两类。 ①促胰岛素分泌剂: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或/及调节胰岛素分泌模式。磺脲类药物:如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优降糖、甲磺吡脲(达美康)。 ②双胍类药物:有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如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降糖片)、美迪康。 ⑸胰岛素:Ⅰ型病人往往需要胰岛素治疗,Ⅱ型病人胰岛素不是首选药物,病久可考虑使用。 ⑹治疗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脏病、视网膜病变、感染、神经系统疾患等,所有药物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饮食控制、日常保健比药物更为重要,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是预防并发症,减少死亡的关键。
/
本文档为【糖尿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