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比较[权威资料]

2018-09-22 7页 doc 20KB 10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比较[权威资料]《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比较[权威资料]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比较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的经典,小说中叙事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比较1974版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内容,进一步探讨电影与小说在叙事上的异同以及所达成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比较;电影叙事 I712A1006-026X(2013)12-0000-0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比较[权威资料]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比较[权威资料]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比较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的经典,小说中叙事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本文主要通过比较1974版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内容,进一步探讨电影与小说在叙事上的异同以及所达成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比较;电影叙事 I712A1006-026X(2013)12-0000-0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盖茨比的“美国梦”及其破灭的悲剧。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盖茨比的“美国梦”及其破灭的悲剧。盖茨比出身贫寒,服役期间与富家女孩黛西相爱。二战爆发后盖茨比参战,并从报纸上看到黛西与上层阶级汤姆结婚的消息。战争结束后盖茨比通过不法手段成为百万富翁并千方百计设计着与黛西的“重逢”。在尼克的引介下,男女主人公在一个下雨天终于“巧合”地相遇并旧情复燃。转折点发生在一行人从城里返回时发生的车祸上,种种巧合使黛西开着车碾死了丈夫的情人茉特尔。在汤姆的恶意误导下,威尔逊杀死了盖茨比为妻子报仇并最后开枪自杀。汤姆一家像没事儿一样继续着原来奢华的日子。至此,盖茨比的“美国梦”彻底破灭。笔者主要通过分析比较1974版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内容上的异同及其所达成的艺术效果。 一、叙事时间 叙事中的时间涉及到“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文本时间”指叙述故事的过程,而“故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时序、时距、频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2](P252-253) (一)时频 时频,又叫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而“不同的叙述频率会形成不同的阅读效果”。[2](P255)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文本中有许多重复出现的事件,这类事件不断出现在盖茨比生命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蕴。电影中也有类似的特写重复,如夜间从盖茨比豪宅可以看到的那盏“绿灯”,象征着他心中理想的恋人,也是他至高无上的美好幻想的核心。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描写过 “绿灯”。电影文本中,海湾对面码头上通宵不灭闪烁着的“绿灯”总共出现了四次,给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这反复出现的“绿灯”,代表着盖茨比对未来天真质朴的向往。 如同小说中所写的那样,电影中T?J埃克尔堡大夫“眼睛”的特写镜头也出现过很多次。威尔逊口中喃喃地说着“上帝全都看见了”,这双斑驳的睁大了的眼睛象征着上帝,上帝理应知道事实的真相,然而,真相却被永远地掩盖了。电影进行到1:53:13时,“上帝”的眼睛又一次出现,接着,这两只眼睛幻化为撞死茉特尔的那辆黄色轿车的前灯,随着镜头的移动,出现了被撞得坑坑凹凹的沾满了鲜血的挡风板。两个镜头之间表面上没有任何联系,但其实,车祸就发生在有着一双大眼睛的广告版下面,导演用如此相像的两件事物的叠化,带给了观众极强的视觉震撼。 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那些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都反复出现了很多次。如此大的叙述频率产生一种重复的效果,从而提示出盖茨比生命中的永恒追求。相对小说而言,电影在重复叙述中更有优势,不断出现的相同画面能带 给观众极强的视觉震撼,从而达到直视心灵审视自我的效果。 (二)时序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所谓文本时间顺序是文本中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而故事时间顺序是故事内容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顺序”。[2](P253)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序主要分为顺时序和逆时序,逆时序又有倒叙和插叙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小说文本的叙述次序是复杂多变的。主人公的故事是叙述人尼克返回西部以后讲述的发生在东部的故事,因此,整体来看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故事拉开帷幕以后,尼克多是以自己正在经历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讲故事的方式也呈现为按照事件先后一一讲述的顺时序叙述。而关于两人五年之前的恋爱又显然是插叙过去已然发生的事情。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之内巧妙地将几种不同的叙述次序来回转换,使叙述人尼克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同小说文本,电影在叙述上也采用了多种时序。故事大都采用顺时序记叙,倒叙是由画外音体现出来的。每次画外音一响起,观众就会发现尼克已经置身事外并用一双超然的眼睛看待整个事件。对于那场车祸,导演采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力,观众先是随着尼克目睹了车祸后的惨状,然后一起去发现事实的真相。两人五年之前的恋爱由二人重逢后在相似的场景下幻化出来,采用的是插叙,从而造成一种与现实情境相疏离的记忆情调。 二、叙事角度的转换 小说文本中,除了大量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外,还运用了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如与盖茨比第一次见面时,尼克在描述盖茨比的笑容时总共用了十一个“你”,通过第二人称视角的运用,读者似乎与盖茨比有了面对面的接触,从而缩小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小说文本也运用了全知全能 的第三人称视角,如在叙述盖茨比和黛西五年之前的美好时光,作者描述周围的环境时,写纷纷的落叶、被月光照得发白的人行道以及天上的星星等,又写“他的心”、“他知道”[3](P70)等等,这是典型的第三人称视角:尼克就像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知道盖茨比的一切甚至他内心细腻的想法。这种视角的运用,使盖茨比这个人物形象丰富饱满,这样读者不仅认识了那个外表英俊帅气、有着善意笑容的盖茨比,同时也见识了他的细腻、单纯和对爱情的执着。 电影中的视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盖茨比和黛西两人回忆五年以前的美好时光的段落中,导演运用了自知视点,即主人公盖茨比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尽管电影中采用自知视点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果借尼克之口或以尼克作为见证人的身份来呈现私密性很强的情感,不仅会破坏如此浪漫的气氛,于观众看来,似乎也很不妥。因此在再现当年二人的恋情时,导演不仅舍弃了原文采用贝克讲述的事实,同时也大胆地换用自知视点,以表现盖茨比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变化。除了多次使用他知视点和仅出现过一次的自知视点,电影还采用了全知视点。全知视点是电影述说方式中最不受约束的,它就像无所不知的上帝,既可以远观世界,又可以随时深入到每个角色的心灵。在采用全知视点的段落中,不必考虑叙述人尼克有没有在场,不必考虑这样安排到底有没有真实性。电影文本中使用全知视点最典型的莫如描写汤姆与茉特尔、盖茨比与黛西的恋情时的段落。影片进行到一个小时时,导演采用了一组平行蒙太奇来揭露他们之间的恋情。这样,一面是汤姆与茉特尔的调情,一面是盖茨比与黛西的旧梦重温,两个场景交替出现,又齐头并进,相互衬托。这种叙事手法的使用,使整个段落充满了戏剧和反讽意味。 三、叙事内容 文学是用文字叙事的,电影则是通过视听语言叙事,二者叙事手段、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表现程度各有短长:文学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复杂的心态,表达细腻的情感; 电影则用声音如配乐、音响和画面的组合来凸显主、刻画人物。因此一部成功的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不仅擅于利用电影特性给观众以视觉震撼,而且能恰到好处地把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4](P185-186)因此,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注定要加入一些原著所没有的视觉、听觉的元素,或做一些改变才能更好地表现出电影的特质。 (一)细节的增加 改编的电影往往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而增加一些原著中没有的情节,如电影中有个段落是盖茨比与黛西重逢后他想握住她的手,而特写镜头中他始终没能握住那双近在咫尺的恋人的手,这也预示着盖茨比最终还是没能重新得到黛西、实现他的梦想。相似的场景还有盖茨比与黛西在一起时,他们接吻的镜头其实始终都只是水中的倒影,这也象征着盖茨比其实是在缅怀过去,以旧梦来代替现实,以幻想去设想未来,他的梦想不过是水中之花、镜中之月,注定永远都无法实现,为最终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增添了一丝悲凉。这是电影从文学改编的过程中增加的画面元素,与文学文本相比较,能给予观众更直接的视觉震撼。 增加了声音元素的段落如盖茨比临死前最后一次去游泳池边时是他亲自播放了唱片,音乐低缓、悠长、如泣如诉,创造出一种静谧忧伤的环境氛围,深化了视觉效果,而这个细节在小说中由于叙述人的局限是没有出现的。电影中另外一处使用音响声音很精妙的是“滴滴答答”的钟表声。小说文本中唯一一处提到钟表的地方是第五章盖茨比在尼克的家里等待与黛西重逢时,他的头“碰到一架早已报废的大台钟的钟面上”;[3](P54)电影将该细节稍稍做了改动:报废的钟表改为挂在墙上的完好的钟表,并放大了钟表“滴滴答答”的声音,以此来表现盖茨比此时复杂、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另外一处凸显钟表声的段落是五个主人公聚集在城里的小旅馆、盖茨比与汤姆正面交锋之前,“滴滴答答”的钟表声衬托得周围环境更加安静,以此来制造一种压 抑、紧张和漫长的感觉。钟声使得视觉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强烈,也更耐人寻味。 (二)情节的改动 电影中有些情节与原著是不一致的,这样的改动需要与整部片子的风格相协调,否则便会弄巧成拙。情节变动比较大的如尼克与盖茨比第一次正式见面时,小说中两人在宴会上聊天,聊着聊着尼克才发现对面这位不相识的先生就是盖茨比本人;1974版电影中,两人的见面刻意而又呆板:尼克是被一位沉默古怪的管家领上楼去见盖茨比。二人在电梯里乃至楼道中没有说过一句话,或者说这位神秘的管家根本不理会尼克。而盖茨比与尼克两人的谈话也屡屡被那个神秘的电话所搅扰,谈话内容也显得比较单调。导演这样安排也许可以增加悬念和神秘感,但整体来看,却使原本欢快的气氛搞得很沉闷,盖茨比留给尼克的难忘的笑容也很难表现出来。 电影另一处变动比较大的是车祸后尼克与盖茨比在汤姆家门前的谈话。小说中尼克在谈话当下就发现罪魁祸首是黛西;而电影中,尼克是带着对盖茨比的质疑、愤怒甚至鄙视离开的,直到第二天的又一次谈话中才意识到事实的真相。这样的改动虽算不上十分高明,但有助于揭示盖茨比“美国梦”破灭的悲剧意蕴:他宁愿被朋友误解也要死死守望的黛西,甚至他精神世界里至高无上的梦想,都不过是虚假、空洞、毫无实际意义的幻影。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个电影版本中以1974版最为成功,电影的叙事艺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改动。二者叙事角度的转换以及故事不同的讲述者使这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显得扑朔迷离;叙事时间作为叙述话语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影改编时在叙事内容上做了一些变动。总之,电影准确地体现出了原著的艺术思想和风格神韵,与观众已经把握的小说文本有着总体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文档资料:《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比较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从《罪与罚》看陀斯多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结构 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时间意蕴 “浮出历史地表”的邵洵美 新时期文学“井”意象初探 空灵明幽宁静清远 浅析《围城》中人物对话的幽默艺术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玛丽?蒂龙的神经症人格分析 军旅作家李存葆 于谦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从作品中的沂蒙文化研究 灵与肉的分离 浅析 传统史学向新史学演进 略述近代沙俄与清末新军教官 论设计美学 论设计之美 建塘藏语和普通话的音变对比 《吕氏春秋》被动句研究 浅谈录音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品牌消费背后的文化密语 老龄化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浅析 曹全路 教研路上思与行 浅析济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
本文档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与电影的叙事比较[权威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