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

2017-11-13 6页 doc 20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 ? 1126? 【文章编号】1672?3619(2006)10-1126-02 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Vo1.6N— o.100— ct.2006 一 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 郑南才,黄宝明,梁柏年,彭小玲,冯晓薇 (广东省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门529050) 中图分类号:R532.19文献标识码:B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Chen,1935) Doughertv.1946]由我国陈心陶...
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
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 ? 1126? 【文章编号】1672?3619(2006)10-1126-02 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Vo1.6N— o.100— ct.2006 一 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 郑南才,黄宝明,梁柏年,彭小玲,冯晓薇 (广东省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门529050) 中图分类号:R532.19文献标识码:B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Chen,1935) Doughertv.1946]由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州的鼠 体内首次发现,首例病人1945年报告于台湾.广州管圆线 虫病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是一种食物源性寄 生虫病.全球已报道确诊和疑似病例达3000余例,其中 我国台湾省占300余例.过去,该病在我国大陆极为罕见, 直至1996年才报道4例确诊病例c".近年来,我国不断 出现现症病例和疑似病例,且在部分地区引起爆发C2--4], 由于医务人员对该病不熟悉,故易造成误诊. 目前.广州管圆线虫病引起死亡的病例报道较少,已 报道的死亡病例基本为婴幼JU.最近,我们发现一例严 重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发病第10天出现谵妄,第13 天出现昏迷.第15天时重度昏迷,瞳孔对光迟钝,呼吸功 能受损,处于病危状态.经抗寄生虫治疗后,出现脊髓神经 和末梢神经损伤,现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症状,恢复较差. 1临床资料 患者文某,男,24岁.2006年8月1日生食褐云玛瑙螺 (俗称东方螺)2只,当天出现腹痛,呕吐,第5天出现发热 (37.5?)和四肢乏力症状,住院后一直采用青霉素等抗生素 进行抗感染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住院第10天出现谵妄, 意识模糊.第13天时出现昏迷,第15天时深度昏迷,此时 患者出现高热,烦躁,谵妄,颈项强直和颅内压增高等中枢 神经疾病症状.瞳孔对光反应迟钝,需借助呼吸机维持呼 吸,处于病危状态.人院后第10天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 15.7x109,中性粒细胞90.6%,淋巴细胞6.3%,血液中嗜酸 性粒细胞比例正常,但骨髓中升高为30.5%,脑压增高为 420mmHg,脑脊液清亮,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未见寄生 虫.但人院后第16天脑脊液浑浊,镜检发现球菌. 人院后第16天,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进行抗寄生虫 治疗,由于一时难以获得其它咪唑类药物,给予左旋咪唑 150mg/d,连服7d.同时对脑脊液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 进行人工计数,送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到南方医科大学和广 州医学院进行免疫学检测,另外对患者所食螺属地褐云玛 瑙螺进行病原学检查.患者抗寄生虫治疗后,第2,3天病 情加重,但第3天开始有所好转,治疗后第5天患者转为 作者简介:郑南才,男,医学博士,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 山大学一江门市热带病研究基地"科长. ? 病例报道? 半清醒状态:人工计数发现脑脊液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 例分别为13%和30%;入院后第19天检测血清抗广州管 圆线虫抗体I和IgM均阳性;从患者采食螺属地采集褐 云玛瑙螺体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20只螺中发现6 只感染幼虫.感染率为30%. 患者经抗寄生虫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已脱离危险 期.但恢复较差,病情反复,治疗后第10天意识仍未完全 恢复清醒,肺部继发性感染较严重,同时,出现脊髓和末梢 神经炎,四肢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几乎无自主运动能 力,呈现典型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症状. 2讨论 广州管园线虫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轻重不一.无特 异性,误诊率较高[.该例患者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的头痛, 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因而一直未考虑广州管圆线虫 病.从而延误了治疗.早期仪器检测血液和脑脊液嗜酸性 粒细胞比例正常,后人工计数为升高,原因是仪器程序错 误所致,也是诊断延误的原因之一.人院第16天脑脊液镜 检发现球菌,但以后几次抽取脑脊液镜检均未见球菌,表 明是采样或涂片时污染所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脑脊 液中很难查及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仅有2.5%,10%的患者 通过病原学检测确诊[,该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除 在脑脊液中直接查找病原体外,临床上主要依据流行病 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嗜酸粒细胞计数与免疫学检测等进 行综合判断[.本例患者虽然症状很严重.但脑脊液中未 见幼虫.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和脑脊液嗜酸粒细 胞升高,免疫学检测阳性,从所食螺属地同种螺体内发现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以及抗寄生虫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等 综合判断,最后确诊该患者患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经抗 寄生虫治疗后第2,3天病情加重,但随后缓解,这可能与 虫体死亡崩解后抗原物质释放有关.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极少.儿 童感染后死亡主要因为呼吸衰竭,尸检发现肺动脉及其肺 小动脉有大量虫栓塞[.动物实验表明,鼠感染过多时会 死亡,一般不能超过100条[.我们发现的该例患者由于 未能及时确诊和治疗,至入院第15天时出现重度昏迷,肺 功能受损,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濒危.因此,对广州管圆线 虫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 根据资料报道,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主要为福寿 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10月箍鲞筮 螺和褐云玛瑙螺[4.9],近几年的爆发流行事件中,多因食凉 拌"辣味螺肉"或"爆炒美国蜗牛肉"所致.随着中间宿主 的不断蔓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饮食方式的多样 化,城乡居民感染事件日益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已成为 大陆某些地区最具潜在危险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应引 起高度重视【.广州管圆线虫病虽然主要经食物传播,但 动物实验结果提示,也可通过皮肤,粘膜感染【川.苏媾莉【】 发现的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死亡患儿中有2例无明显可 疑进食史,认为可能与直接接触宿主或食用被幼虫污染的 蔬菜,瓜果及饮用生水等有关.因此,避免婴幼儿在泥地上 爬行,加工螺类时戴手套,不生食蔬菜,不饮生水同样可以 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 [参考文献] [1]许隆棋,余森海,徐淑惠.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9—120. [2]杨发柱.张荧珍,屠昭平,等.一起疑为食用螺肉引起的广 州管圆线虫病爆发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 (1):44—45. [3]薛大燕.阮云洲,林宝楚,等.温州市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 - 1127? 爆发流行的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0,18(3):176-178. [4]陈宝建,李友松,林金祥.福建省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爆发 感染及疫源地的调查研究[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03,1(1):6-8. [5]苏媾莉,张美德,谭丽梅.广州管圆线虫病3例误诊分析 [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2):120. [6]袁静,马维艳.广州管圆线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3例分 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3,16(2):6. [7]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1994:454—455. [8]张榕燕,李莉莎,林陈鑫,等.广州管圆线虫病两例报告 [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6):456 [9]李莉莎.周晓农,林金祥,等.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 宿主的发现及疫源地的感染率周年变化[J].中国人兽共 患病,2006,22(6):533—537. [1OJWANGLC,CHAOD,CHENER.Experimentalinfectionroutes ofAngiostrongyluscamortensisinmice[J].Helminthol,1991, 65(4):296—300. (收稿日期:2006.09.03;修回日期:2006.10.08) (上接第1072页)本47例,结果表明所检测患者共有3种 HCV基因型的分布,分别为1b,2a和4型,其中1b占85.1%, 2a占12.8%,4型占2.1%,lb为主要的流行型别,与中国其它 地区HCV的研究报道结果比较一致-7|.从目前国内的研究 结果来看,基本没有HCV4型的报道,4型主要在中东及周 边地区流行.广东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国际 交流的增多,大量外籍人士定居此地,是HCV4型在本地出 现的重要外在因素.这种病毒流行趋势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 渐进的过程,应该引起本地疾病控制和流行病监测部门的高 度重视.当然也不排除病毒株自身基因突变的可能. 作为HCV分型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套式 RT.PCR方法扩增特异性HCV基因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 测定分析确定基因型别,研究了部分广东地区HCV病人 的病毒基因分型情况,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初步反映了该 地区HCV病毒的型别分布.由于本研究收集样本的数量 有限,进一步的结果尚有待与相关流行病调查机构和医院 展开科研合作.为HCV所致肝炎的疾病控制和诊断治疗 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路福兴,藏隽,编译.丙型肝炎流行病学[J].国外医学(病 毒学分册).1998,5(4):109—111. r21张永祥.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8,25(2):53. [3]SIMMONDSP,MCOMISHF,YAPPL,eta1.Sequencevariability inthe5?non?codingregionofhepatitisCvirus:identification ofanewvirustypeandrestrictionsonsequencediversity[J]. JGenVirol,1993,74:661—668. [4]HEWM,ERALIM,PAGES,eta1.HepatitisCgenotyping by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J].Clin Microblol,2004,42(1):158. 『5]SAITOI,MIYAMURAT,OHBAYASHIA,eta1.HepatitisC virusinfectionisassociatedwiththedevelopmentof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ProcNatlAcadSciUSA,1990,87:6547—6549. [6]NIZARN.Zein.ClinicalsignificanceofhepatitisCvirus genotypes[J].ClinMicrobiolRev,2000,13(2):223—235. 『7】张立新,王磊,徐皖苏,等.山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 型及血清学分型的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4): 215-216. 『8]孙南雄,范晓峰,杜绍财,等.丙型肝炎病毒Simmonds基因 分型法酶切分型的研究[J].江苏医药,1999,25(7):481— 483. (收稿日期:2006.05.29;修回日期:2006.07.17)
/
本文档为【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