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2018-04-10 3页 doc 14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精品文档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王老师的一段话,让我陷入了思考,“课堂的中心,是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路径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便没有师生真实而完整的相遇,没有重新发现真理的璀璨和炫目,教学就不可能真正发生。”(王开东,《深度语文:重拾母语教育的尊严》,载《人民教育》,2015年第6期,P46)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所谓“切问而近思”,也就是说,只有适切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精品文档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王老师的一段话,让我陷入了思考,“课堂的中心,是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路径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便没有师生真实而完整的相遇,没有重新发现真理的璀璨和炫目,教学就不可能真正发生。”(王开东,《深度语文:重拾母语教育的尊严》,载《人民教育》,2015年第6期,P46)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所谓“切问而近思”,也就是说,只有适切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并进而开启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对话。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活动,是始于问题,生于问题,而成于问题的。首先,教学活动必须经由问题来切入,发动,这就要求问题切入的角度、深度、力度,乃至于温度,都应该能够唤醒学生内在世界的某种东西:记忆、理解、情感、思维等等。其次,问题应该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双方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对话,一方面实现对于教程文本在不同“视域”解读下的沟通、交流、分享,另一方面实现对于现实生活,或者我们生活世界所经历的问题的反思与剖析。最后,解决问题本身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希望通过对于问题的探讨而发现、思考新的问题,因为只有 1 / 4 精品文档 问题才能实现再一次的思维生长,以及精神世界的滋养。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我所考虑的正是在“主题教学”的模式下,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有助于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发展。 如何设计和使用好问题,我想结合教学的三维目标作简要的分析。 1.从知识目标而言,问题应该关注基于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之间的联接点。 教学中的问题,首先当然需要关注的是教学文本,也就是教材的内容。文本内容相对而言是理论化的、抽象的、枯燥的,所以问题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应该直接指向教学文本中的内容,这就需要寻找一个适宜问题生长的土壤,这就是《经济生活》中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说说和房子有关的那些事》这一课,我所设计的问题,正是是学生和教师所共同参与关注的生活世界。 2.从能力目标而言,问题应该基于教师与学生思维活动的联接点。 应该看到,教师无论是在生活经验,还是在专业知识,以及对问题发现、思考的理性思维水平上,都是要高于学生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不断地抛出问题,而可以随时收货他“预料之中”的答案,事实上正好相反,我以为教师需要的将自己思考问题的思维起点放在 2 / 4 精品文档 学生可以接近的水平上,也就是说,要找到师生双方可以实现“思维共振”的链接点。 “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形成一种和谐共振的现象。李如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新论》中建议,实现思维共振的关键是创造思维的“同频条件”,首先,要厘清教材文本是思路,因为师生双方必须要面对教材文本,由于师生双方的“视域”不同,因此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接受有落差的;其次,教师要熟悉学生的思维实际,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对于教材文本中设计的概念、知识点可能会理解到什么程度,学生在进入学习的过程中,其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思维态度的倾向和思维活动的准备状态,教师都应该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最后,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把脉学生的思路,学生可能进入问题的角度,可能达到的理解分析问题的程度,以及他们可能进入问题的路径选择。问题设计最基本的原则是“三合一”,也就是教学的思路与文本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应该是合拍的,这样的问题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思维的共振,产生智慧的火花。(参阅李如密《课堂教学艺术新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P7)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言,问题应基于现实世界与未来世界的联接点上,即教学应该着眼于发现学生的成长需要。 3 / 4 精品文档 这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就是学生已有的能力和水平,也包括学生在成长的某个阶段上,对某种问题、现象观察所形成的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而未来世界,就是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不断展开的,而尚未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学或者学习就是为个体不断展开、生长的世界做准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这样一种意识: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进取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其思考问题的眼光从当下,而投射于未来世界——他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上、生活领域中。这就是说,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还需要考虑一个时间的维度、生命生长的维度,乃至于历史的维度,即立足现实,又展望未来。切记,教育承担着一种导引学生从“今日之我”走向“明日之我”的责任。这正是我在教学中提出这样引起学生对于未来思考的问题: “今天你们还买不起房子,那么明天呢,”以及“如果以一个三口之家的住房需要来衡量,以及考虑到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你觉得多大的房子可以适合你的需要,” 4 / 4
/
本文档为【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