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出不去的悲哀、走出去的无奈:农村孩子该去哪儿上幼儿园

出不去的悲哀、走出去的无奈:农村孩子该去哪儿上幼儿园

2017-11-12 7页 doc 19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出不去的悲哀、走出去的无奈:农村孩子该去哪儿上幼儿园出不去的悲哀、走出去的无奈:农村孩子该去哪儿上幼儿园 出不去的悲哀、走出去的无奈:农村孩子该 去哪儿上幼儿园 在农村,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然而,供给却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出不去的悲哀: 一个人的幼儿班 山西临汾市汾西县留屿村小学,偌大的学校如今只有4个孩子,其中包括一名幼儿期的学生周平珍。 讲课的张反明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师。“以前村里还有私人幼儿园,后来孩子越来越少,私立园也办不下去了,就把幼儿班和小学合在一起。”张反明是小学老师,并不懂幼儿教育,只能教周平珍一些简单的小学知识。 汾西县教育局副局...
出不去的悲哀、走出去的无奈:农村孩子该去哪儿上幼儿园
出不去的悲哀、走出去的无奈:农村孩子该去哪儿上幼儿园 出不去的悲哀、走出去的无奈:农村孩子该 去哪儿上幼儿园 在农村,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然而,供给却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出不去的悲哀: 一个人的幼儿班 山西临汾市汾西县留屿村小学,偌大的学校如今只有4个孩子,其中包括一名幼儿期的学生周平珍。 讲课的张反明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师。“以前村里还有私人幼儿园,后来孩子越来越少,私立园也办不下去了,就把幼儿班和小学合在一起。”张反明是小学老师,并不懂幼儿教育,只能教周平珍一些简单的小学知识。 汾西县教育局副局长薛强告诉半月谈记者,农村幼儿园比小学消亡得更快,全县共有4000多名适龄幼儿,3000多都在县城,很多农村都没有幼儿园了,有的基本也是小学附设园。“以前农村黑幼儿园特别多,有的就在窑洞里面,安全都成问。通过整顿,把农村黑幼儿园都取缔了,如果人数比较少,就跟着小学一起上课,如果比较多,再成立幼儿园。” “留下来的都是走不出去的,家庭比较困难。”张反明说。 周平珍父母离婚了,父亲到外面打工,留下她跟着爷爷奶奶。在她家的窑洞里,77岁的奶奶荀明兰驼着背正在做饭,80岁的爷爷去山上捡柴火了。荀明兰说,她和老伴身体都不好,不能让孙女像别的孩子一样去县里或乡镇上幼儿园,只能凑合跟着小学一起上。 记者在临汾市隰县、忻州市静乐县等多个贫困县的农村均看到了类似情况。这些留在村里的适龄幼儿大多来自最贫困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没有能力将他们带出去,在还有袖珍小学的地方,他们可以跟 着小学生一起上课,但在连小学也没有的村子里,有的家长甚至会放弃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 走出去的无奈:“人在这里,心却在家” 留屿村的邻村圪台头村有一个公办幼儿园,这里有42个孩子,28岁的王秀平和23岁的王彩平是这里的幼儿教师。 王秀平说,农村的条件和城市相比差太多,20多个孩子都是一个老师来教,致使很多内容都不能开展。由于教学技能缺乏,从小班开始,老师就教孩子拼音、算术,小学化倾向严重。 除了本村的,临村的孩子也会来这里上学,他们有的是父母每天接送,有的则租住在村子里。 今年52岁的韩计花是北掌村人,这个村子距离圪台头村有5公里路。他们村没有幼儿园,适龄幼儿有的在县城上,有的在乡镇,自己则带着孙子来到圪台头村。韩计花的儿子和媳妇在北京打工,一年回来四五次,自己家里条件差,如果去县城或者乡镇,还得租房子,这个村正好有自己的亲戚,可以不用花钱。 记者了解到,韩计花带着孙子出来上学,身患残疾的老伴留在村里。“老伴下半身不能动,每天都在炕上躺着。”到了周六,韩计花带着孙子回到家里,把一周的吃食给老伴准备好,周日下午,她再和孙子回到圪台头村。“人在这里,心却在家。”韩计花无奈地说。 进不去的公办园,安全堪忧的“黑园” 更多的家长则把孩子送到县里的幼儿园,由于公办园数量有限,民办园收费高,家庭式“黑幼儿园”成为很多家长的选择,但其不仅小学化倾向严重,且存在安全隐患。 在隰县县城,一个26岁的妇女骑着摩托车,送4个孩子来到了“小博士幼儿园”。“2个是我家的,2个是我哥哥家的,哥哥和嫂子回村里种地了,顾不上送孩子。” 这位妇女告诉记者,他们村已经没有学校了,为了让孩子上幼儿园,他们专门在县城租了房子,一年房租近3000元。她的丈夫在县城打工,一年收入一万多元,自己要接送孩子、做饭,不能出去工作。 “这里一学期的保育费是800元,孩子基本都是农村来的,很多人在附近租房子。”这位妇女说,这里的条件与公办园以及正规私立园条件没法比,但公办园就2个,没有关系很难进,私立园一个月的保育费就要1000元,农村孩子根本上不起。 记者在这家幼儿园看到,这里由一个两层楼的民房改建,共50多个孩子,年龄较大的孩子在二楼,较小的在一楼,水泥院子是他们的活动空间,安全防护措施较差。记者走进一间中班教室,发现孩子们已经在学习拼音和算数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的”黑园”为了招揽孩子,还用“黑校车”接送上下学。2014年,山西万荣县就曾查获一起非法改装超员的“黑校车”案,荷载30人的客车竟“塞进”60多名儿童。经查,这家幼儿园就是一家“黑幼儿园”。 有专家认为,当前,农村幼儿园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需求,在我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的当下,相关部门应对此加以重视,让孩子们能就近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为他们的智力、社交能力、创新精神打下良好基础,打破贫困代际传递。(记者 王菲菲) 让乡村孩子就近入学 ——江西吉安恢复逾百所村小教学点 7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提出,要“办好乡村教育,合理布局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补齐乡村教育短板”。而,年前,革命老区江西省吉安市就开始恢复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着力缓解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孩子入学难问题。 ,年恢复百余所村小教学点 欧阳雨璐正在上小学四,目前就读于吉安市永新县三湾学 校。由于家住在离学校7公里的汗江村,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她就只能选择在校寄宿。 相比之下,与她同村、比她小两岁的林先进,就要幸运得多。2013年9月,因教学网点调整中断多年的汗江村教学点重新恢复了。于是,林先进可以在本村读书,不用像同村的哥哥姐姐那样,到7公里外镇上的三湾学校上学。 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在革命老区吉安市,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林先进一样在家门口上学了。 泉江镇盆珠共同小学是吉安市遂川县泉江镇盆珠片共同村的一所教学点,2003年教学点调整时被并入镇上的王兹华希望小学,村里六七岁的孩子每天来回要步行十几公里上学,安全隐患较多。 2014年,遂川县将共同小学列为“化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万元恢复该教学点,建设了教学楼、食堂、厕所、运动场等设施,新 落成的学校于2014年9月建成恢复办学,现有两个年级,还附设学前班。教学点有学生34名、教师2名,缩短了低年级学生的上学路程,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 记者从遂川县教育局获悉,2013年至2015年期间投入了万元,恢复了11个教学点。今年秋季开学,还将恢复枚江乡高升小学、泉江镇上坑宏光小学2所教学点。 吉安市教育局局长张万安介绍,重新布局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点,就是要确保农村小学1至3年级低龄学生不寄宿,就近入学。 “大多数贫困家庭中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就是孩子。”吉安市委书记王萍告诉记者,吉安将村小教学点恢复作为精准扶贫、率先脱贫中教育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教育给人希望,给贫困家庭出路。扶贫先扶志,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政策倾斜解决师资和经费难题 吉安市计划恢复村小、教学点159个,截至2015年底已经恢复103个;截至2015年7月,55个教学点开始招生办学,在校生1000余人,配备师资112名。 “一个个简单数据的背后其实面临很多困难,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定决心和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张万安说,恢复村小和教学点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师资和办学经费都十分棘手。 龙源村教学点地处永新县坳南乡,离中心小学7公里左右。根据乡政府和村民的建议,2015年暑期恢复了该教学点。如今,这个教学点设2个教学班,学生共24名,其中一年级18人,二年级6人;有固定教师4人,其中两人为2015年新分配教师。 办学设施齐全,又有年轻教师加入,当地村民对龙源村教学点颇为满意,一些原本打算送孩子到城镇学校上学的家长悄悄改变了主意。 “恢复村小和教学点,师资的保障一定要跟上。”吉安市教育局师资科科长黄仲胤介绍,一方面通过定向师范生、中央特岗计划等政策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力度;一方面加大城乡教师交流,通过增加津贴、补助交通费、评优评模优先等手段鼓励中心小学和次中心学校教师轮流到村小、教学点任教。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按照生师比配备教师,村小、教学点难以运转,为此吉安市的多个县区都按班师比1:给村小和教学点配备教师,音体美教师采用走教的方式。 在改善办学条件,实行标准化建设方面,吉安市也出台政策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吉安市教育局计财科科长肖劲光介绍,县财政拨付600万元,作为村小、教学点标准化建设启动资金,并采取“财政出一点、村委挤一点、社会捐一点、向上争一点”思路,拓宽筹资渠道,为,所村小、教学点新建校舍面积万平方米,改造校舍万平方米。 由于学生人数少,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的办学经费也需要特殊政策。肖劲光说,吉安市出台新政策,按照“基数,生均”公用经费分配办法,对生源数量少于100人的村小、教学点按100人标准 安排生均公用经费,以此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正常开展。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任重道远 吉安市是革命老区,吉安市委、市政府从教育扶贫的高度恢复村小和教学点,决心之大、保障政策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从,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村小和教学点的恢复仍面临较大困难,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仍任重道远。 最大的困难是生源相对不足且不稳定。吉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刘烈虎介绍,前期已经恢复办学的55个教学点在校生仅1000余人,与摸底调查时预计的2000多人有较大差距。其中,学生人数少于10人的教学点就有17个,遂川县五斗江毛桃教学点和永丰县中村乡梨树教学点均只有3名学生。而且,有的教学点恢复一年后就没有学生了。 吉安市已恢复的55个教学点共有110个教学班,配备教师112 名,总的生师比为16:1,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因为班额小,大多数教学点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甚至复式班教学。 “如果严格按照班师比1:的标准,这110个教学班需配备教师165人,还缺编53人。”刘烈虎说,而且教学点的教师大多为民师转正人员,年纪偏大、知识结构老化。 城乡教育差距大,乡村学校生源流向城镇,而乡村大量生源外流,又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在许多地方这已经成为恶性循环。同属革命老区的江西省弋阳县,则逐渐打破了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恶性循环,过去3年乡村学校实现逆势生长,学生数量占比增加了5个多百分点。 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认为,弋阳县的成功经验在于疏堵结合。2013年,弋阳县实施城区中小学招生新政,向择校乱象开刀,每年堵住了千余名跨学区择校生。在堵的同时,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双管齐下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记者 沈洋 胡喆)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
本文档为【出不去的悲哀、走出去的无奈:农村孩子该去哪儿上幼儿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