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困境与超越——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

2017-09-27 15页 doc 38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困境与超越——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doc) 困境与超越——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 困境与超越——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 “树”的意象 第30卷第2期 2011年4月 江汉大学(人文科学版) JournalofJianghanUniversity(HumanitiesScienceEdition) Vo】.3ONo.2 Apr,2011 困境与超越 —— 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 曾莉,任晓晋 (1.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56;2.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在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
(doc) 困境与超越——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
(doc) 困境与超越——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 困境与超越——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 “树”的意象 第30卷第2期 2011年4月 江汉大学(人文科学版) JournalofJianghanUniversity(HumanitiesScienceEdition) Vo】.3ONo.2 Apr,2011 困境与超越 —— 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 曾莉,任晓晋 (1.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56;2.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在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海伦?约翰逊的《夜色中的树》,弗洛斯特的《雪夜林边小立》,惠特曼的《草叶 集》,霍桑的《红字》v~72.托妮?莫里森的《宠儿》等作品中所描写的”树”的意象都展现了人类对困境的反思和超越. ”后寻 我们在研读俄国文论家巴赫金(MikhailBakhtin)的”对话理论找到了在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间的多元对话 性,在不同的作品里,”树”的意象在给人们带来无限幻想和精神希望的同时,也从哲学的视角诠释着最基本的人类 学命题.. 关键词:”树”;美国文学;互文性;人类的困境 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5152(2011)024)048434 《圣经》中对树有着不同的诠释,有赖以生存的生命树, 善恶树,有代表着和平的橄榄树.生命树只属于天堂乐园, 即人类未犯罪堕落之前的那个理想境界,而生命树和智慧树 分别反映着两种世界:生命的世界和认识的世界.按照二元 对立的逻辑,生命树与智慧树的关系又是生与死的对立关系 的反映,智慧树也就是死亡树.现代哲学中,人本主义通过 对人自身的追问看到了人类困境的主体根据,在叔本华看 来,”人作为意志最完善的客体化,相应地也是一切生物中需 要最多的生物了.人,彻底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万种 需要的凝聚体”【11427. 一 ,美国诗歌作品中的人格化树木 作者笔下森林的描述往往让人们联想到一个民族或族 裔的成长.树木展示了顽强的生命意志,仿佛身处逆境仍昂 扬不屈的雕像,哪怕它们是当时社会的”另类”,也确是一棵 经过诗人生命激情的浸润而完全人格化了的”树”,它让人 们联想到由痛苦熔铸的诗人的意志,信念的一个”客观对应 物”.实际上,写树的故事往往也在重述人的经历.它成为 不正常政治年代里一代人被扭曲的生活形态的写照,成为身 遭厄运却梦想仍存的精神标志.这是一种象征,同时在读者 心中也产生了一种意象,它”是一种用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 来暗示微妙的心灵世界的诗学原则”[2128. 艾丽丝?邓巴——纳尔逊(AliceDunbar—Nelson)在《十月 雪》(SnowinOctober)中,描写了一株在积雪重压下的树. 树被压弯了腰,但仍不屈服,勇敢地向雪申请生存权.这株 树实际上是处于”白色”所代表的白人文化的强大压力下, 仍然坚守黑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之根,决不屈服的黑人形象 的写照.文学作品里的人格化的树往往与作者所处的社会 形态有千丝万屡的联系.人在包围着他的存在中间突现而 使世界被发现,但是这种突现的本身和最初的环节就是否 定,可见”人是使虚无来到世界的存在”. 树的意象也出现在海伦?约翰逊(HeleneJohnson)的《夜 色中的树》(TreesatNight)中.在这首诗中,女诗人描绘了 山巅群松的形象.尽管生长条件恶劣,它们依然茁壮生长, 根深叶茂,在光影交错的月夜中,构成剪影般美丽的图画. 这松树的”执拗”的精神使人联想到《十月雪》中的树.它们 不仅体现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和迫害面前不屈不饶的战 斗精神,同时也象征着黑人妇女缺乏自由的生存状况以及她 们对这种状况的挑战.与黑人男子相比,黑人妇女更不自 由,因为她们一方面与男性同胞一样身受种族歧视和压迫, 另一方面还得负担社会强加于她们身上的性别角色以及由 此带来的束缚.作为植物的树是不自由的,因为它们不可能 随心所欲地移动,但它们并不甘心这样,而是尽力挣脱地心 引力的束缚,向上伸展枝桠,”昂然指向天空”.树的顽强, 自尊和坚韧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美国黑人妇女对自由的向 往和追求,以及她们的坚强和美丽. 美国诗人弗洛斯特(RobertLeeFrost)的诗往往以描写 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境界. 收稿日期:2010—07—1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美国小说环境因素互文主题研究”[200913432]. 作者简介:曾莉(1963一),女,湖北鄂州人,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访问学者,江汉大学语言 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任晓晋(1959一),男,山西孝义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 ? 48? 2011年第2期曾莉,任晓晋:困境与超越 在短诗《雪夜林边小立》(StoppingbyWoodsonaSnowyEve— ning)中诗人在一个雪夜驾着马车赶路,途经一个树林时,被 林间的幽深和黑暗所吸引,一瞬间竟忘却了时间,停下来出 神地凝望这雪夜的美景,感受雪夜树林里的寂静.马脖子上 的铃铛声把他的思绪重新带回到了现实之中.诗人恋恋不 舍地告别了树林,因为长夜漫漫,他还得抓紧时间赶路.诗 中描写的雪夜赶路一事蕴含着浓郁的象征意义.旅行向来 是人生的一种比喻,而披星戴月的长途跋涉也是对现实生活 艰辛的真实写照.树林深处的黑暗可以被解释成死亡或彼 岸世界的象征.诗人被这种黑暗所吸引,潜意识中似乎有一 种对脱离污浊尘世牵挂的向往.人时刻都处在两难境地,但 又必须面对.他被马儿的铃声惊醒,重新上路,更显示出诗 人对人生的执着和责任感. 在《草叶集》中树木是很值得关注的.诗人首先写活橡 树,后来写《芦笛集》,最先用的一个共同标题便是《带苔的 活橡树》,其中那首《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橡树在成 长》仍作为组诗的核心部分,标示着诗人的本意.诗中:”它 的相貌是粗鲁,刚直而健壮的,令我想到我自己”,又说”它 使我想起男人的爱恋”.这样,活橡树就像菖蒲似的,被诗人 作为爱的象征使用了.在《我们的古老文化》中,在那些构 成诗人的”神圣叶子”的众多形象里,树木占有突出的位置. 那里有”红色的雪松”,有白树,松树,桂树和橡树,也有油松 和梧桐树,以及”笼罩着高大树木”的”开着红花,结着浆果 的寄生植物”和加拿大森林.在《大斧之歌》的演唱中,树木 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欢迎松树和橡树的土地/欢迎柠檬 和无花果的土地”.应该看到,在这首诗里,树木只是作为事 物发展中的牺牲者实现了自己的功能:当”斧头跳起来”时, 它们”说出了流动的语言,/它们站起,它们成形”,于是出现 了”小屋,帐篷,登陆处,测量站……”.这说明它们的命运与 个人的命运一样,是死亡和再生;其自身价值的真正实现只 能与再生同步到来.但是树木作为真正的主角,是《红杉树 之歌》中才出现的.在这里,诗人通过一株人格化了的红杉 树濒死时的语言唱出了西部”那个千万年以来一直推延到 了今天的诺言”一定会实现.这个”诺言”就是要把”这些处 女地,西部海岸的土地”奉献给一个”新的帝国,新的登峰造 极的人类”.从惠特曼个人来说,他有感于自己的衰病之年, 想给红杉树唱一曲”死亡之歌”,但结果却让它代表自己和 表白自己,表示愿意接受那不可抗拒的命运了.红杉树之歌 实际上是惠特曼的生命之歌.在许多类似的以树为背景的 文学作品里人类的困境得以深化. 二,纳撒尼尔?霍桑作品中的比喻性树木 爱默生(Emerson)认为,”田野和树林给予的最大快乐 是人和植物间玄妙关系的暗示”瑚,因为”在树林里,一个 人像脱壳似的脱去了他往昔的岁月,在他一生中的无论任何 时期,他都仿佛是个孩子,永恒的青春在树林里”?.只有 “在树林中间,我们回到理性和信仰”.树林是人类心 灵净化的场所,”商人和律师从街道上的喧嚣和奸诈中走出 来,看到了天空和树林,于是又恢复为’人’了”.霍桑 (Hawthorne)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YoungGoodman Brown)里为欲望,诱惑和罪找到了活生生的实体.树林中的 老者就是那条引诱古德曼?布朗的蛇,林中的聚会是他忍不 住偷尝的禁果,那片诺大黑森林中所藏匿的一切,似乎就是 他不可抵御的诱惑.布朗进入暮色昏黑的森林,为邪恶之目 的赴魔鬼之约,在他以极度痛苦和绝望的声音于虚幻中高喊 着妻子”费斯”的名字之时,天空中嘲弄般地回应他的是费 斯头上的粉色缎带,同时”整片森林这时都充满可怕的声 音——树木的劈裂声,野兽的嚎叫声,还有印第安人的呼喊 声;这当中有时风声如同远方教堂的钟鸣,有时又在这行路 人的身边怒吼”,”风在嘲笑他……整个大自然都在嘲笑 他”._6眼前这一切自然景象都是他绝望得发疯的心情的 写照,一方面他为自己的邪恶行为而痛苦,更让他痛苦的是 他所钟爱的妻子也成了堕落的一分子,自然与人的心情完全 融为了一体. 有意思的是,霍桑似乎很喜欢用树林这个隐喻.在树林 中,海丝特(Hester)和丁梅斯戴尔(Dimmesdale)放下心灵中 道德的禁锢,开启了他们的”罪恶”之门,可能是因为在霍桑 的眼里,森林恰似人的内心,那片深邃的黑暗中隐藏着太多 不可言说的”罪恶”.诱惑那样迷人,欲望那样强烈,脆弱的 人类怎么抵挡得住,于是轻而易举地犯下了”罪恶”.霍桑 的长篇小说《红字》描写在清教主义统治下的新英格兰发生 的一起通奸案,特别是这一事件对三个当事人的不同影响. 森林给人提供了解放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海丝特是一 个勇敢而美丽的女人.在刑满出狱后,她看似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她过着极其艰苦朴素的 生活,衣服都是暗色的,最粗糙的料子制作的.她”满头丰盈 秀发,不是剪得短短的,就是让一顶帽子完全遮住,从来没有 一 撮在阳光下闪烁.在海丝特那端庄如同雕像一般的身材 上,不再有任何情欲梦想投入其紧紧拥抱之处,在海丝特的 胸膛中,也不再有任何能够使爱情落枕之处……她性格中一 切轻松幽雅的绿叶,全都因那火红的徽记而枯萎,并且早已 落得精光,只剩了光秃秃的粗糙轮廓……”[7112s,这不禁让人 想起鲁迅笔下那个被封建礼教摧残得如同木头一般,只有两 只眼睛偶尔转动一下的祥林嫂.然而,一旦投入森林的怀 抱,遇到自己的所爱,摆脱宗教世俗的束缚,海丝特便毫不 犹豫地丢掉胸前的标记,她那长期压抑的活力和美丽也随之 绽放:”她摘下了那顶束发的正正经经的帽子,满头乌黑浓密 的秀发立刻飘洒在肩头.厚实之中显出光影婆娑,为她的容 貌平添了饶河之美,她的嘴角和眼波中散发出温柔的嫣然笑 意,似是涌自她女性的心头,长期以来十分苍白的面颊也泛 起红潮,她的青春和她各方面的女性美,都从所谓的无可挽 回的过去中恢复了.伴随而来的是她少女时期的希望和一 种前所不知的幸福……”【7”“因为只有在森林里,严酷的 教规才会失去作用,海丝特的情感才有释放的机会,她的美 ? 49? 江汉大学第3O卷 丽才能得以绽放,人类才悟出了自己之所欲. 森林象征着一种乌托邦式的自由.森林处在一种原始 生态,在森林中,没有政府的律令条款,也没有宗教的教规信 条.在这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在这里,珠儿可以追 逐着她的阳光,和着阳光一起跳跃;在这里,海丝特可以无拘 无柬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丁梅斯戴尔可以倾吐他的 无助与痛苦……不难看出,”森林”这一意象是乌托邦式自 由的一种体现.海丝特原本就不属于宗教社会的人,在这里 就不想受到宗教清规戒律的束缚,她想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 人:”瞧!我取下这个标志,也就同时取下了与此相关的一 切,就像从来没生这件事一样!”她一边说着一边解开别着红 字的胸针,从胸前取下红字,远远地抛到枯叶之中.”海丝特 除掉那耻辱的标志后,深深地长叹了一声,她精神就此解脱 了耻辱和苦闷的重荷,轻得简直飘飘欲仙了.她如今感到了 自由……”“珠儿可是说是完全享受到了自由.从整篇小 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珠儿并未将自己当作宗教社会的一员. 当老牧师威尔逊问她是谁造出了她时,她说她是被妈妈从牢 门口的野玫瑰丛中采下来的.她的回答虽然让大家大吃一 惊,却充分显示了她的天性.珠儿与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格 格不入,只有回到森林中,她才会像一个快乐的小天使,她是 一 个精神豪门的后代. 森林给人提供了反思和成长的空间,森林里在进行着生 命的接力.年轻的丁梅斯戴尔牧师将传教和布道当作他的 圣职,他也几乎将他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他的事业.在那样 的社会中,他不可能对他的事业产生怀疑.只有在这没有被 宗教污染的森林中,他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他所 在的社会;rE只有在这里他才能释放一直被他看作”邪魔” 的爱.从此,他和宗教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这也是情感与 道德间形成的悖论.然而,对于这位将宗教看得比自己的生 命还要重要的丁梅斯戴尔来说,他想填平这一鸿沟,便开始 了他漫长的忏悔历程.他拼命地工作,不停地布道,想以此 来减轻他的罪孽,宣泄他内心无边的痛苦.然而,正因为他 的宣泄,他更加深受人们的欢迎,他的罪孽感便更重了.像 他这样以拯救他人灵魂为圣职的人却不能拯救自己.于是, 他不得不反思他所做的一切,森林又成了他反思的场所. 同样,海丝特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 思.对她而言,她已由情感走向了理智.红色的标志已成为 了海丝特的代名词.从表面上来看,从”合法”人狱到”刑 满”出狱,海丝特看似已成为一个严守清教规的人.可是一 旦揭开了那镇定的面具,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在心灵上,她仍 是那个勇敢的美丽女人,真实,率性.不过相比较以前的海 丝特,她确实成长了.海丝特在难以见到阳光的树林里尘封 着一丝的阳光,那就是真爱.树林是人的精神教堂,13光 浴地. 如果说树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精神田园,那么他 们就是固守在那个精神高地的守望者;如果说任何一个社会 体制都像一个城堡,那么,人人心里都有一颗身在”合理”的 ? 50? 城堡而浪漫无羁随时想放飞的心灵.如萨特(Jean—PaulSar- tre)在《存在与虚无》中所说:”人的实在存在中是受磨难的, 因为它向着一个不断被一个它所是的而又不能是的整体不 断纠缠,因为它恰恰不能达到自在,如果它不像自为那样自 行消失的话.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痛苦意识,是不可能超越 的痛苦状态.”_3” 三,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象征化树木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女权运动激起了许多女作 家的创作热情,一些女诗人用她们的诗作展示了作为女性的 喜与悲.在女权运动进行的同时,许多女作家的作品也受到 人们的肯定,尤为着名的是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Mor- rison)和艾丽斯?沃克(AliceWalker). 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JL)(Beloved)中,”樱桃树” 见证了奴隶制的罪恶.”樱桃树”不仅反映了奴隶制给塞丝 (Sethe)造成的身体上的伤害,而且体现了奴隶制带给她情 感上和心灵上的创伤.作为一个黑人,塞丝(Sethe)从出生 起便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正是由于在这”甜蜜之家”, 在这森林中,因为罪恶的奴隶制,她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体 上都受到了虐待.当塞丝(Sethe)再也无法忍受这种虐待 后,她便决定要逃离这个让她痛苦的地方.她在逃亡的过程 中,因为体力不支倒在了一片幽暗的树林中.托妮?莫里森 给我们展示了经历罪恶奴隶制劫后余生的美国黑人如何从 毁灭走向再生.正如”树”所蕴含的那样,塞丝(Sethe)经历了 痛苦与压迫后已获得了重生.从这一点,我们可以预见塞丝 (Sethe)的美好未来.树暗含了生命的延续,是成长,繁衍, 再繁衍的一个过程,是永恒的象征.树象征着救赎与希望. 象征是作家对存在的认识,它要求作家探求混沌背后的 思想.《宠JL)中的树很有些类似中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 “托物寄兴”,”依微拟义”.无论从生命哲学还是存在哲学, 这个文学文本都让人们读到了一个思想流向:人由于其自身 的原因将人类置于困境之中,或因其贪欲,或因其堕落,或因 其存在,或因其生存. 四,结语 文学作品”比迄今所有文本都有意识地追求模仿生活, 模仿人类生存的状态”[s]72,俄国文论家巴赫金(Bakhtin)没 有使用过”互文性”或”文本间性”的概念,但在实际研究中 却一直使用互文性理论.”对话性”是巴赫金学术思想的核 心和哲学基础.”他以各种形式提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 题”并”为同一组问题追寻不同的答案”..在巴赫金看 来,文本是人文学科和人文思维的”第一性实体”,它既是对 此前文本的应答,又要求后续文本对它作出应答.”单一的 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 命的最低条件.”U|意义永远是两个以上意识的活动,因 此,文本总是对话性的,总是指向其他文本.很难假设以上 文学文本的作者全部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时进行对话的精彩 2011年第2期曾莉,任晓晋:困境与超越 程度,他们在各自的作品里描述着,分别谈论着人类困境的 孕育,发生,形成,深化,反思和超越.在文学作品中走进树 林,人们即使生活在没有路的丛林中,心中也会有一种有路 的感觉.这就是外在物质世界与人类内心世界的悖论的展 示.从个体的树到群体的树林标识着生命的韧度和人类所 寄予的不同理想.不是所有文学文本里都有树林背景下的 悲欢离合或爱恨情仇,但是,有关树林的文学文本里都能找 到彼此对话间的和声与个性化的间奏.这些作品里有生死 统一观的主题,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人类困境的自觉命题 等等,而人类困境的自觉是现代哲学的一面镜子.借助文学 文本的主题研究,从系统论到演化论,人们寻求到了人类困 境的科学依据;从生命哲学到存在哲学,人类理解了人类困 境的主题根据;从马克思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人们悟出了 人类困境的历史构成;从增长的极限到没有极限的增长,人 们预测了人类困境的未来走向.而追问人类困境的本质,由 来及出路是当前”末哲学”的最高使命.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 [4] [5] [6] [7] [8] [9] [1O] 2003. 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爱默生.爱默生演讲录[M].孙宜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3. MaureenHoney(ed.),ShadowedDreams:Women’sPoetryof theHarlemRenaissance[M].NewBrunswick,NewJersey:Rut- getsUniversityPress,1996. 霍桑.霍桑小说全集(3)[M].胡允桓,译.合肥:安徽人民出 版社.2000. NathanielHawthorne.TheScarletLette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 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卡特琳娜?克拉克,迈克尔?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M]. 语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 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王咏梅 (E-mail:wym@jhun.edu.an) PredicamentandTranscendence:ABriefStudyof”theTrees’’ inAmericanClassicalLiteraryWorks ZENGLi,RENGXiao-jin (1.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anghanUniversity,Zengli,Wuhan430056,China; 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WuhanUniversity,Renxiaojin,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InAmericanclassicalliteraryworks,thetrees’images,suchasTreesatNightwrittenby HeleneJohnson,StoppingbyWoodsonaSnowyEveningwrittenbyRobertLeeFrost,LeavesofGrass writtenbyWhitman,TheScarletLetterwrittenbyHawthorne,BelovedwrittenbyToniMorrison,have showntherethinkingandthetranscendingofpredicamentforhumanbeings.Afterreadingthe”Dialogue Theory”writtenbyaRussianliterarytheoretician,MikhailBakhtin,wehavea lsosoughtthepluralistic conceptofdialogueindifferenttextsfromtheangleofintertextuality.Theimagesoftreeshavegivenhu— manbeingsinfiniteimagineandspiritualwishesindifferentworks.Andatthesametimethewritersof thesetextsarealsoelaboratingthemostessentialanthropologypropositionthroughtheangleofphiloso— phy. Keywords:”Trees”;AmericanLiterature:Intertextuality;PredicamentofHumanBeings ? 51?
/
本文档为【(doc) 困境与超越——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