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温儒敏:在深圳“中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温儒敏:在深圳“中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7-11-28 11页 doc 27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温儒敏:在深圳“中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研讨会上的讲话温儒敏:在深圳“中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温儒敏:在深圳“中小学语文课改十年” 研讨会上的讲话 温儒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
温儒敏:在深圳“中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温儒敏:在深圳“中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温儒敏:在深圳“中小学语文课改十年” 研讨会上的讲话 温儒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等13种。获得过7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 在深圳“中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我讲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课程进行的大致情况,二是新课准修订情况,三是关于教师读书的问题。 一、课程进行的大致情况 这次课改是建国以来第8次课改,也是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变革最深刻,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次课改。有成就,但举步 维艰,多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甚至有些悲壮味道。 为什么要课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确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弊端,也就是重症,有两个,一是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容易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同一个模子里的“标准件”,在这样的教育机器的加工下,创造力会衰退。第二个弊端,是教育“竞技化”,本来教育的涵义应当是让每个受教育的人的心智得到健全的发展,让人更加幸福,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却基本上变成人人考试竞争,而且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都是这种竞争模式,这个过程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甚至很有害的。所以从国家的未来着想,必须推进课程改革,不改是没有前途的。从时代需求看,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主要就是人才竞争。欧美最近几十年都在搞他们的课改,非常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不适应时代的教育与课程体系,是一种世界潮流。还有,就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孩子们学业负担太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从培养健全人格,从“以人为本”角度考虑,也迫切需要启动课改。这是大的背景。 目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状况:有的在艰难的启动、变化,有的我行我素。但无论如何,课改已经成为社会的核心话题,引起整个社会普遍的关心。而且总的来说,还是在艰难推进。首先是要看到成绩,肯定课改的方向。对课程与教学观念上有大的冲击、突破,也有大的争论。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 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新的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通过课改,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正逐步得到普遍认同。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共识,这是一大收获。 但是,也存在问题,课改的某些“亮点”没有得到体现。比如“综合性学习”,动机设想非常好,但问题是师资跟不上,综合课往往就是“拼盘”。又如学业水平考试,也是课改的亮点,但也引起很多争议与担忧。还有就是选修课的开设。高中课改的最大变化是把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必修占学年,选修占学年。这是很大的改革,可是,真正按照新课标要求开设多门选修课的学校不多。很多学校都是学年必修学完后,就转入高考复习了。或者把部分选修课内容变为必修,那也就无所谓选修了。现在看来,选修课到底占多大比重,什么形式,是否应当在考试中体现,等等,还需要试验总结,做必要的调整。 另外,高考和中考仍然是指挥棒。整个社会有焦虑感,教育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因为社会竞争加剧,矛盾转移到教育,课改碰到阻力太大。家长是希望改革的。但真的要实施课改了,又会有担心。许多父母对素质教育非常盼望,谁都希望孩子健全发展,但实际上他们又在不断给孩子增加负担,什么英语班,奥数班,作文班呀,还有音乐、美术、体育兴趣班,等等,都不敢拉下,搞得孩子越来负担越重。 这次课改的原动力出自下面,普遍有这个要求嘛,而课改的 实施却是从上到下,作为政策性的要求来推动的,加上试验阶段,有些配套措施很难跟上,现在确实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就是某些既得利益阶层实际上垄断了优势教育资源,他们并不支持课改。例如,择校风为何始终解决不了,为何象奥数这样明显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为什么在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某些教育界弊病面前,主管部门总是不作为,说穿了,背后就是有利益链。 面对课改,我们一方面感到必要性与迫切性,另方面又感到很难,举步维艰,甚至很无奈。面对复杂的情况,以及很多好像无休止的争论,我们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对课改我们要补台,不要拆台;要从长计议,不要激进颠覆。虽然课改进展艰难,问题不少,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支持,应当补台,而不是走过场,更不能拆台。 现在有一种看法,好像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应试教育,就是要改变高考中考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就是和考试对着干。这不符合实际,也无济于事。我看课改应当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进。 “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进改革。为何要“相生”呢,说到底,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这样的课改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不会成功的。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听你这一套。所以课改怎么面对高考,和 高考“共存”相生,又不被高考拖着走,恐怕要调整思路,想想办法。高考恐怕不会取消,只能改革,事实上这几年已经做了一点改革,但它既然是考试,就有基本要求,具体到教学环节,就需要高度重视,所以课改必须面对,但又保持一定距离。 这里的“平衡”需要水平。有平衡,就是进步,就是改革。这是个现实问题,核心问题,是改革的瓶颈。也不能简单认为面对高考,就是站在课改的对立面。这种思路恐怕也有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得好,学得活,考得好,这无可非议。高考对于课改仍然会起关键的作用,要逐步减少这种“指挥棒”作用,也要高考改革配套。课改将是非常艰难的漫长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件事急不得,但有些具体措施,应当做得细一点,设身处地为一线着想。我们希望课改和高考能谋求一些共存,“相生”又“相克”。有水平的老师都是懂得平衡,懂得相生相克的。他们既能让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让学生学得那么死板,不至于陷入题海战术。这就是教学水平。副标题#e# 二、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01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推行,同时试用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新的教材,也就是所谓新课程实验,或称“课改”,至今10年了。从2007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先对29个省、市、区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 间,反复调研,反复学习,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努力坚持正确的方向,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是始终比较关注的: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 时按照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十年课改很艰难,原先“课标”实验稿的试行,可以说举步为艰,但成绩还是显著的。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标”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在课改中已逐步沉淀下来,即使很多学校和老师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这是方向。所以这次“课标”修 订,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我们希望这个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是能面向全体学生的。 什么是语文,很难下定义。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或者语言文学、文化,等等。这次“课标”研制和修订也没有做概念论述式的定义,而是从课程性质角度做简明的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体现在这里。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课标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这次“课标”的研制和修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 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这一切不应当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课标如何表述“能力训练”问题,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 这次课标修订在课程目标方面下了一些功夫,更明确强调语文课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发展个性,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味。落实到教学上,则有更具体的分学段的要求。和实验稿比较,课标的定稿有一些突出的变化: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 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字表。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特别要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课标列出优秀诗文推荐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背诵古诗文135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对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也有数量要求。 四是写作教学。“课标”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 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五是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这次修订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不要照搬大学那一套,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保留,但不强调系统性,注意随文学习。 六是关于教材。最近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不断,很多都是传媒炒作,对于语文课改以及教学是有负面影响的。这次修订对于编写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 这次语文课标的研制与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是要尽量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课标”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通过评审即将正式颁布。课标所涉及的问题很 多,有些只能从原则上提出要求或建议,不可能展开具体论述,“课标解读”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一些补充。所以在课标的学习贯彻过程中,还是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用他们的经验与智慧去丰富对课标的理解,只有紧密结合实际,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关于教师读书的问题 现在各地在搞教师培训,关键是尽量减少焦虑感,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与业务能力,而读书习惯的培养就是最重要的培训。 我们做过调查,现在中小学老师阅读状况很不理想,很多老师没有阅读习惯与兴趣。他们认为教学工作太过繁重,没有时间读书。老师们压力大,时间紧,都是事实,但不等于无法改变。如果静下来想想,从长计议,为整个人生的发展考虑,还是要挤出一些时间“充电”,也能够挤出时间来读书的。外部压力越大,越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读书就是建构精神空间的办法之一,甚至也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反过来,读书可以增添情趣,提升素质,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幸福感,也是对抗压力、减少职业倦怠感的一个途径。 还有一种看法,似乎语文教师应该多看看书,数理化老师就不必了。 教师有相对的学科分工,但无科理科,都应当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感悟能力。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也就是说,在所有基础学科中,语文更是“打底子” 的。学数理化、学英语、学其他学科,都要有语文做“底子”。我有一位老同学是搞钢铁技术的著名专家,至今他招收博士生,面试总还要考一点语文。为什么,他说自己有体会,他能有一些发明创新,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中小学语文学习打下的基础,跟平时多读书也大有关系;技术创新不能就技术谈技术,还要依靠有点“柔性”的脑子。我理解他说的是智商、情商等综合的素质,其中就包含语文素养。人们一说语文立即会想到阅读写作,但支持读写能力的主要又是思维的能力。可见语文素养对于一个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养成,其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教师自己来说,这也是重要的。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先要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这个“博”可以理解为眼光与气度的开通博大,“雅”就是品味的高雅。教师不一定要求知识非常广博高深,但气质风范必定是面向博雅的,这会让自己感到人生的充实,在孩子们眼中又是值得崇尚的人。在当今趋向物质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围中,提倡“博雅”是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小学与初中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应该多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当然,理论和文学史的阅读是一方面,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阅读经典作品。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或许,现在的青年人接触经典会有隔膜,包括语言形式上的隔膜,这时很自然的。阅读经典需要沉得下心来,需要“磨性子”, 这是一个涵养过程。 现在那种颠覆经典的东西太多,“文化快餐”的东西太多。一些中小学老师忙于应对考试,读书其实很少,对经典作品接触相当有限,即使有所接触,也不见得是经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网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东西,包括“恶搞”的文字,这很容易受到那种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想影响,而且把阅读品味也败坏了,这真有“终生受损”的危险。 其实,现在大学中文系的教学也存在着问题,就是学生读作品太少,而理论、文学史等,所占的时间又太多。这种情况会导致理论一套一套,却缺少了文学感觉。很多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可能有这种职业习惯,读一篇作品,习惯性地去分析作品,恰恰没有了“文学感觉”。 要提醒大家的是,阅读时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整体感受很重要,要相信和珍惜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印象,不急于去分析或寻找什么意义。比如一些经典作品会有一些“定论”,但这不能代替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这些进行比较,看是否吻合,并从中引发某些思考。 教师要重视和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注意积累不同的阅读体验,善于对不同的艺术风格做比较;对经典作品思想内涵的领会,要有一定的历史感,善于体验那种古今中外可能相通的情思与价值;不要“直奔主题”,也不要什么都用某个固定的概念与思维模式去简单“套解”,必须在阅读作品有了自己的艺术感受的基础上 去思考分析,把握每篇作品的艺术个性,把思路放开。 感受、体验与思考,在不断阅读中不断积累,也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这比什么都重要。事实上,因为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读书,怎么指导孩子去阅读,导致孩子们也觉得读书索然无味。这些年我到一些中小学听课,发现学生不爱语文,不喜读书,跟语文老师讲课太死板太累人有关。一些老师,每一课都直奔主题,都是多么有“意义”,“教化”的意味太强,又都是一种模式,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把所有的课都翻来覆去讲那么细,鲜活的作品被冷冰冰的肢解了,一个“情景交融”或者“栩栩如生”,从小学讲到高中,就那一套,怎么能让人有兴趣,我们当老师的也讲得索然无味~ 所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完整的书”,我认为是很有针对性的,不止是学生,老师也一样。对我们老师来说,最需要的是个性化的阅读和浸润式的学习,要发挥自己学习的自主性。在应试教育覆盖下的那种一切指向“标准答案”的学习,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现在语文教学几乎完全指向高考,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却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我们当老师,是“化育”人的职业,要求学生读经典,有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自己必须先要有这种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 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们的习惯行为,将是引导学生的最好的教材。读书是一件值得终身“修炼”的事情。多读一些中外文学经典作品,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让自己“博雅”一点,这是多美的一件事情~
/
本文档为【温儒敏:在深圳“中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研讨会上的讲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