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2017-09-29 22页 doc 45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根据实践的发展重新审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解读体系,发现诸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局限,有效地指导实践,在十多年研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的解读体系。本课程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把理论与实际联结起来。 通过学习和研究,力求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根据实践的发展重新审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解读体系,发现诸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局限,有效地指导实践,在十多年研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的解读体系。本课程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把理论与实际联结起来。 通过学习和研究,力求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同研究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的理解,并注意把握哲学理论的前沿动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注意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将马克思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题研究教学大纲》黄蔼明等编。 3(《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要哲学著作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要哲学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以及对它们的批判和扬弃。有助于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要哲学著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合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部分书信(含马克思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反杜林论》(节选);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的问题》。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央党校教务部,2002年。 2(《马列哲学著作摘编》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研究生部辑印。 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学习和研究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内在需要,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能够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内容的研究,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把握思想路线这个精髓,唯物辩证法这个灵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基础,从哲学层面深刻认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科学方法,更加自觉地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毛泽东哲学思想(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观、群众观等),邓小平哲学思想(思想路线、辩证法、唯物史观、价值观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5卷)人民出版社。 2(《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 3(《毛泽东哲学思想新论》杨春贵、万井容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4(《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史》庄福龄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5(《邓小平哲学思想读本》沈冲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6(《邓小平哲学思想(摘编)》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 西方哲学史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西方哲学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西方哲学史是哲学知识积累和哲学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通过学习西方哲学,我们可以了解西方文化中对于人、世界、历史不同于我们中华传统的理解,因而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哲学的个性和特点。最近二十多年来,国内西方哲学研究突飞猛进,已经深入到各个学派的细致脉络以及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核心中。本课程力图吸收近二十年来国内西方哲学研究的成果,通过介绍西方文化的特殊背景,使研究生对西方哲学史的概貌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中国正处在一个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经验的时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研究生理解当前文化交往中的各种冲突发生的原因,以及各种文化各自的利弊、优劣,从而增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现代中国文化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包括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唯心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哲学和现象学、存在哲学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西方哲学导论》张志伟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欧洲哲学通史》(上、下卷)冒丛虎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中国哲学的重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开设先秦诸子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近现代哲学等专题,目的在于使研究生在具有中国哲学史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问题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研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研究;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研究;董仲舒神学唯物主义思想研究;王充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研究;王弼的玄学唯心主义思想研究;范缜《神灭论》思想研究;华严宗、禅宗哲学思想研究;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研究;二程、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研究;陆九渊、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研究;王夫之哲学思想研究;近代哲学简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 3(《中国现代哲学史》许全兴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文化哲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形态,从宏观上来讲,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从中观上来讲,就是指观念文化形态;从微观上来讲,文化又无孔不入,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进入文化的视野。鉴于此,对文化现象,尤其是观念文化形态,如道德、宗教、科学、艺术等进行哲学的观照和分析,进而探索其中的本质和规律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掌握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更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 该课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重对观念文化的发生和发展、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内在逻辑性及其规律性进行深入探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漆玲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 2(《文化哲学概论》于幼军,山东大学出版社。 价值哲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价值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社会诸多问题及其解决而形成的。由于实践的需要,它一经形成就成为哲学领域中的显学。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地研究价值哲学问题,逐渐建构了价值哲学体系。这一体系与以往解读体系只强调决定论、只看到人的被动方面、忽略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从人的立场处理主客体的关系,高扬了人在现实世界 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哲学是关于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它作为应用哲学是哲学基本理论在价值问题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学习和研究本课程,在理论上要系统地了解价值哲学的概貌,明确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基本特征,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上则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于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价值哲学绪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现实根据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基本范畴;关于价值存在的研究;关于价值认识的研究;价值理论的沿革;中西价值哲学比较;当前价值观问题研究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价值观导论》漆玲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价值与评价》漆玲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社会哲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社会哲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它从依附于传统教科书的唯物史观到成为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三个阶段和近三十年的曲折发展。它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但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构成它的研究内容。一般来说,它是区别于唯物史观与社会学又介于唯物史观与社会学之间的哲学应用学科。 研究社会哲学的目的在于:从理论方面看,一是从逻辑层次上把握学科定位,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哲学;二是了解社会哲学的相关理论,从而解读当代社会。从实践方面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方法和。 社会哲学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把握,它不仅解释社会现实,而且诊断以往的社会弊端,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方案和思路。它不仅展示将来社会发展的可能状况和理想状况,而且探讨达到理想状况的途径和方法。为此,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社会系统论,包括:社会的构成,社会要素同社会整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系统的特质等;(2)社会人性论,包括:人性概念的历史演变,人性的结构以及自然性、社会性与文化性之间的关系,个性与社会文化性,人的主体性等;(3)社会关系论,包括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及其相互联结等;(4)社会文化论,包括各种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文化及其关系;(5)社会道德论,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王晓霞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2.《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吕希晨、何敬文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政治哲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政治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新兴哲学,是适应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崛起和公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它研究的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党政治、公共领域、公民社会 以及治理与服务等具体社会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的是上述社会政治现象的深层本质与意义;提供的是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政治活动的理念;提升的是社会政治运作的智慧。 政治哲学产生的现实动因是私人领域(市场体系)的壮大与公民社会的转型。私人领域的壮大,对国家的发展提出性诉求,即限定国家存在的领域与范围;而公民社会转型不仅对国家发展提出限制,还同时对私人领域划定界限,促使整个社会发展趋向“公民授权、民间自组、国家有限”的基本态势。 学习和研究政治哲学及有关问题,在理论上,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政治现象及其未来趋势;在实践上,可以为社会政治决策、社会政治行为提供理念导引。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概念即范畴简介(自由、平等、民主、正义、人权、意识形态);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潮及演进(自由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公民资格理论、文化多元主义、女权主义);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转型与发展前景(市场经济及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国家合法性转换、民主问题、公共领域与公共性)。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政治哲学》宋惠昌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2.《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叶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外政治哲学研究》王岩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4.《政治哲学:理性反思与现实求索》王岩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人生哲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研究当代人生面临的诸多问题。这里的研究不仅对人生进行整体的解释,而且对人生的许多重要问题,如: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人生需要、人生价值及其发展、人生修养和人生艺术等,进行理论的分析,从而理性地再现人生。它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供理论基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生哲学思想纵横交错的比较中,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的人生。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出发点和特征;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及其规律;关于人的需要、目的、理想、价值等;关于人的能力、人的发展、人生交往、人的主体性、人生规范与人的自由、人生艺术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当代人生哲学》周根会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2(《哲学原理》、《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发展哲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关于社会发展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不仅是理论本身的问题,更是社会发展实践向理论界提出的时代课题。现当代关于社会发展问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发展观,而在众多的社会发展观中,人的问题是核心。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要素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人的问题是关键,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问题会更加彰显。对于广大干部而言,如何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强对人(包括下属和自身)的认识和管理,为我国社会发展和良性运行创造适宜的条件,既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中具有前瞻性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更是管理者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需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概述(社会发展的规律、动力、类型、宗旨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中国古代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理论;国外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王晓霞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2(《发展理论论纲》庞元正、丁冬红,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 3(《发展社会学》张琢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管理哲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管理哲学是应用哲学。人的管理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也是哲学研究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哲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在管理哲学中,人的主体地位十分显著。因此以“人”为线索,探讨如何从不同的人性出发,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问题,对于广大管理者和实际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人性的基本理论,掌握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识人、用人的管理理念和技巧,并对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思索与分析。学习人的管理哲学,有助于管理者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还可以不断探索新的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指导实际工作,在管理实践中做到科学而有效,并有助于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素质。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不同人性假设与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管理哲学的核心;了解人的个性是人的管理哲学的基础;改善被管理者的认知和态度是人的管理哲学的重要内容;妥善处理合作、竞争与冲突是人的管理哲学中的方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工作绩效是人的管理哲学实践的目标。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人的管理科学探研》王晓霞,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2.《人的管理科学》袁俊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3.《管理心理学》乐国安,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年。 4.《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俞文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现代思维方法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通过介绍现代思维方法论的基本知识和若干现代思维方法,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思维方法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逐渐学会运用各种现代思维方法,培养其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品质,从而为哲学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并且提高实际思维能力和水平。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思维方法论界说、现代思维方法的特征及其作用;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形式逻辑思维方法的特征、公理化方法、归纳方法和符号学方法;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特征,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形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的特征,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的特征、类比、直觉和灵感。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现代思维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张维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2(《科学方法论新探》刘建能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 3(《领导思维艺术》徐元瑛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普通逻辑简明教程》徐元瑛、张维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5(《辩证逻辑导论》张巨青主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 6(《辩证思维方法论教程》刘建能主编,九州出版社,2002年。 7(《思维奥秘探索》卢明森,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现代人生哲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分析、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到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人生哲学发展演进的主要线索、基本观点和各主要人生哲学家的基本观点、实质,作为基本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使研究生了解中国现代人生哲学的基本概况,增强对各种人生观的分析鉴别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基本立场、基本观点的了解,促进研究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哲学;梁漱溟“三路向”的人生哲学;胡适的个人主义人生哲学;“科学与玄学”人生观论战;现代新儒学其他各家的人生哲学;西化派其他各家的人生哲学;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吕希晨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当代人生哲学》周根会、漆玲、徐浩之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西方人生哲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西方人生哲学作为人生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展示了西方哲学史上各种流派的思想家对人生的理论思考。他们的思考虽不免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但是在关于 人生共性问题的挖掘和提炼层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因素。 学习本门课程是为了了解西方历史上各流派思想家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从而在不同流派思想的比较中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思想。学习本门课程既要在总体和部分的结合中理解西方的人生哲学思想,又要通过本课程对西方人生哲学思想的评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西方人生哲学各流派观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西方人生哲学的概貌和特征;关于希腊的人生哲学思想;关于中世纪的人生哲学思想;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思想(含早、中、晚期);关于中西方人生哲学的比较。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西方人生哲学史论》漆玲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2(各种版本的《西方哲学史》。 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通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的“唯物史观学派”、“全盘西化派”、“现代新儒家学派”等文化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文化哲学观点的介绍,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出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研习,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演进和选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获得对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的诸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和把握的一般方法。 本课程主要对“唯物史观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岱年、陈独秀、鲁迅,“全盘西化派”的代表人物胡适、陈序经,“现代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熊十力、梁漱溟等的主要思想和理论进行介绍。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吕希晨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2(《中国百年精神》张岱年,山东社会科学出版社。 伦理道德建设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通过伦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掌握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能够对当前中国伦理道德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了解现代西方伦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加以辩证分析,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道德在中国的渗入问题;把握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了解理论前沿问题。因此,要求研究生在掌握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现实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能够做出科学的理论分析和评价,对西方的伦理思潮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伦理学概述(如道德的基本概念、道德起源、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基本范畴);如何进行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我国社会道德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及其争论(如关于当前中国道德建设中的总体评价的不同看法、关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问题的争论、关于义利问题的探讨与争论、关于为人民服务问题的探讨和争论、关于善恶问题的争论、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等等);伦理学前沿研究简介(如克隆问题的伦理争论、安乐死 问题的伦理争论、网络伦理问题等);现代西方伦理学介绍(如存在主义伦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伦理学、实用主义伦理学、功利主义、正义论、行为主义伦理学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伦理学》罗国杰,人民出版社,1989年。 2(《伦理学简编》温克勤,天津社会科学丛书编辑部,1987年。 3(《伦理学新论》万俊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4(《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万俊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石毓彬、杨远,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6(《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现代科技与哲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主要有对世界整体图像的认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内在本质、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价值目标,不仅在科学技术体系内部研究这些问题,而且将科学技术视为一种社会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现象来展开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负效应的逐渐显现,对科技批判的浪潮也随之兴起,尤其是对科技发展过程中伦理冲突的揭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科技伦理问题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对象的,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进而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当今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对科学技术哲学而言,这无疑是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形式,都正处于新的探索中,更加关注现实问题,显示出勃勃生机。 通过科学技术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掌握科学论、技术论和当代高技术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20世纪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成就;把握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了解理论前沿问题,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前沿中的哲学问题,如信息科技、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生态科技的哲学问题及科学技术中的伦理学问题等。要求研究生在掌握科学技术哲学基本理论基础上,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点、趋势和问题能够做出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分析和评价,并对增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有所帮助。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科学论与技术论概述;20世纪的重大科学成就和技术成就;高技术时代(一、二);科技伦理问题;信息科技和信息哲学;生态科学和生态哲学;非线性与复杂性科学;中国科技战略思考。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当代科技简明教程》钱俊生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2(《科学技术论与方法论纲要》陈士俊等,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3(《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中国科学院近年的科学发展,近年的高技术发展报告,近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 5(《科学技术哲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当代世界思潮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当代世界思潮相对于中国当代社会思潮是指西方社会思潮。由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上同西方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时代落差,西方社会思潮作为西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理性把握,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再加上我国加入WTO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已经成为最切近的现实。了解西方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分析西方才能更好地充实自己;借鉴西方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当代世界思潮作为当今世界现实的理论把握,体现着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对这些方面更深层次的把握构成了各个领域居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及其体系。本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思潮、政治思潮、文化思潮和社会思潮及其理论背景和方法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实的理论把握等。 本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展示有关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展示一种思维方法,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念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当代世界思潮》邢贲思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和复杂化,以及国内文化氛围的相对宽松,在国内出现了各种各样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的形成往往与学者自己的学术背景相关,但又都切入到当前中国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思潮主要有:自由主义思潮、“新左派”、民族主义思潮、新保守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等。他们之间热烈争论的问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生活中的地位;中国改革目标和改革策略的选择;效率与公平问题;文化殖民主义问题等。这些问题无不与我们每个人今天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社会思潮的了解和评析,才能深入地了解时代,从而更好地了解今天哲学创造的可能方向。 该课程主要通过介绍、评述和讨论的方式使研究生对当今文化界、学术界关心的热门话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强学习哲学理论知识的时代感。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陶东风,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人际关系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多元性、复杂性,有必要从文化等视角进行理论上的深层次探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并有助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与处理。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人际关系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儒家关于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仁”是儒家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礼”是儒家整合人际关系的手段,“孝”是儒家处理初级人际关系的“金律”,“诚”、“信”是儒家衡量人际关系的试金石,整体主义是儒家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主导原则,宗亲关系是儒家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中庸”是儒家人际关系的准星,“和谐”是儒家人际关系追求的目标);道家文化中人际关系思想的探析(一切遵从于道,顺任自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为我”与“己群兼顾”的统一是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主导原则,“守雌贵柔”、不与人争、“甘处下流”的人际交往规范,“人我和谐”是人际关系追求的目标,与大道融为一体是道家人际交往追求的终极理想);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嬗变(人际关系等级原则的弱化;契约化的人际关系冲击人伦为本的人际关系;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淡化着“人情”关系;“孝”观念的淡漠与现代改造的可能;宗亲关系渐强不敌开放性人际关系的现代诱惑;潜在的个人主义因子在现代社会的膨胀);互联网时代对受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国人际关系的挑战(网络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网络人际关系对现实社会人际关系提出的挑战;传统文化浸润下的人际关系与网络人际关系是否具有契合性)。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传承与嬗变》王晓霞、张凤江、田力,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当前中国人际关系问题研究》乐国安主编,王晓霞、汪新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中国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对美的探讨从古代就开始了,直到近代才形成了独立的美学理论,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 美学作为一门有其独立研究对象的科学,一方面依赖于人们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实践,从理论上概括社会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社会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推动艺术实践的发展。学习美学理论对我们全面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美学基本理论;中外美学史知识;审美心理学;艺术美学;审美教育。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美学概论》董学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 2(《美学入门》黄德志等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 4(《当代西方美学》朱狄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哲学视野中可持续发展问题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近三十年来人类所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已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为严峻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逐步成为学术研究热点,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几大基本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课题组自2001年开始发布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年度报告。 本课程是从哲学视野,尤其是科技哲学和生态哲学的视角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所面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表象上看是科技发展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但从深层次看,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因此,在哲学层面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哲学视野中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是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探讨、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历史演变、现状、对策等),特别是注意吸收了当代科技的新进展为哲学提供的新内容,如系统科学、生态科学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本课程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以发展观的演变为主线,用整体论思想分析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哲学层面的理论依据。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研究生在哲学层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获得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强化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概述;人类发展观的演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高新技术的伦理问题;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科技支撑;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战略与对策的哲学思考。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科学的历程》吴国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2002—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 3.《科技伦理问题研究》陶明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黄蔼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宗教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宗教学专题研究通过讲授宗教的本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世界宗教概况、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宗教等内容,使研究生对这一文化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了解现阶段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和我国宗教政策的合理性,提高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理论水平。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宗教与当代中国人的信仰;宗教的四个基本要素;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基督教基本知识;伊斯兰教基本知识;佛教基本知识;宗教与政治和道德;宗教与艺术和科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宗教学通论新编》吕大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宗教学基础十五讲》王晓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无论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都是运用科学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是对具体的科学方法进行高度的概括与凝练,是关于运用方法的一般途径与程序的论述,也可以视其为研究逻辑。任何研究方法或研究逻辑只能对一门学问的研究过程给予形式化的界定,并不增加新的专业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学习研究方法论,照样可以做研究工作,但研究效率会受到影响。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主要意义,在于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工作进行规范化,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研究工作提高到专业水平。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方法的介绍——调查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系统方法等;科学哲学流派介绍——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研究论文的写作——提出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的选择、结论分析、参考文献及附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肯尼思•贝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科学基础论》王维,科学出版社,1996年。 3.《西方科学哲学史纲》罗慧生,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4.《世界科技文化史》李建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5.《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现代科学方法论》魏宏森,学术报告资料,1981年。 哲学前沿问题介绍与评析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哲学前沿问题介绍与评析》是介绍和评析当前哲学理论界研究最新状况的一门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哲学各学科分支的研究动态和各种理论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本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为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最新的参考。 由于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本课程未做固定的课时安排,也不计学分。 人的管理科学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管理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人的管理科学主要探讨如何针对人的不同个性,实施有效的管理,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识人、用人的基本管理技巧,并对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能够进行理论层面的深层次思索与分析,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理论。学习人的管理科学,有助于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人性假设与管理;了解人的个性是管理的出发点;调动人的积极 性是管理的核心;改善被管理者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妥善处理合作、竞争与冲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绩效;如何对人才进行科学的选拔与测评。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人的管理科学探研》王晓霞,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2.《人的管理科学》袁俊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3.《管理心理学》乐国安,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年。 4.《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俞文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