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

2017-10-22 50页 doc 149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 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展建议和路径 一. 基本概念的解析 (一)青年概念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和大众传媒中,人们所说的青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即使是在有关青年问题研究的学术领域或实际工作领域,“谁是青年”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 从定性研究的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界定青年年龄的上限与下限,可以在非常模糊的意义上来使用青年概念。但是,当我们的研究转入定量地研究青年的社会地位及其变动时,则必须对其研究对象加以限定。否则,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虽然界定青年年龄...
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
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 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展建议和路径 一. 基本概念的解析 (一)青年概念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和大众传媒中,人们所说的青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即使是在有关青年问研究的学术领域或实际工作领域,“谁是青年”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 从定性研究的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界定青年年龄的上限与下限,可以在非常模糊的意义上来使用青年概念。但是,当我们的研究转入定量地研究青年的社会地位及其变动时,则必须对其研究对象加以限定。否则,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虽然界定青年年龄于15-24 岁,但它并不要求世界各国统一于这一界定,“青年”一词的意义在世界各地因社会而异。关于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情况的波动而不断有所变化。事实确实如此,世界各国主要都是依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情况,规定本国青年的年龄界限。 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在团章中规定,“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 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 ?可以申请加入共青团;“团员年满 28 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 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于各国青年的年龄界限与中国团章中对青年年龄的界定有着一定的差别,也就是说青年是一个年龄跨度问题,用数学上的区间可以表示清楚,但这需要一定的人为界定。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把青年的年龄区间人为地界定在14—35岁之间,虽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对于一些数据的分析有一定的好处,也对论证的结果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文化概念的诠释 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习惯的总称。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种植技术、手工艺技术、工业技术等;二是精神文化: ?文学、绘画、哲学、音乐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下面给出几种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关于“文化”的诠释。 文化:人类文明的总称。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较早地把文化归纳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这是一种狭义的文化范畴。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强调文化具有“深厚意蕴”,用来指一个社会的全部的生活方式,包括它的价值观、习俗、象征、体制及人际关系等等。因此,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 ?价值观、态度、信仰、取向以及人民普遍持有的见解。 当然,这只是文化的典型定义中的几个例子,严格来说,这算不上定义,因为文化本身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3年 7 月 26 日修正) ? 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 (天涯文学(2012-9-11[引用日期2012-12-25]( ? 文化.百度百科.2012-01-03。 ? 庄锡昌.多维视角中的文化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7. ?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 就不可能有精确的、数学意义上的定义。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可以宏观地把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文化内在于一切活动之中,影响人、制约人、左右人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的价值观、态度、青年的价值取向,等等。进而,我们可以知道,一切的时空系统下,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特定的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三)青年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西方对青年文化概念的研究与分析 西方对“青年文化”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中。青年文化最早出现是在二战后的美国文学中,被用来指青年的生活方式,而作为学术上的概念使用,则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最先提出的。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条件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外在表现,“是青年在青春期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中,由性任务和年龄阶段的复杂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青年独有的行为方式”,带有“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倾向,“抗拒成年人对他们抱有的期望和约 ?束。”而“青年文化形成的逻辑就是:工业革命促使青年群体的出现,和平环境使社会对青 ?年文化的容忍,科技发展着世代关系,而大众传播使得青年彼此认同。” 之后的社会学家不断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学,试图从群体心理机制角度解释青年文化。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把青年文化界定为一种理想文化或自恋主义文化的“社会化失调论”,这种理论认为,青年文化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化失调是传统社会化模式和现代社会化模式矛盾冲突的结果。有影响的代表观点有帕森斯提出的“边际人论”和美国学者托马斯?齐黑的“新社会化论”。“边际人论”认为,青年时期正处在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边缘地位,存在着期望独立与事实上的依赖、社会责任意识欠缺与生理成熟等之间的矛盾,导致青年产生一种被边缘化的心理,而成人社会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仍然沿袭“父权主义”的单向教化模式,客观上加强了青年的被边缘化心理。青年的这种边缘性特点,决定了其文化的不稳定性和超现实性,可以说,事实上是一种理想文化。而“新社会化论”认为,青年文化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中技术统治、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抗的产物。青年出于对上述社会现象的厌恶,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对主流文化失去信心,并开始采取一种新的社会化模式:即从依附父母、师长转向依赖同龄人,这最终导致了青年的“自恋主义”和对成人社会的反抗。此外,西方还有不少学者基于上述理论对青年文化的“自恋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它实质是一种信徒文化、偶像文化。 由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代际冲突论”认为,青年文化是未来社会主体文化的雏形,它形成于青年向同辈学习的社会互动中,具有不受传统价值观念约束、崇尚创新等特点。她认为,当急速变革的社会环境对成人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时,必然造成成人文化的不适应,进而导致其对青年文化的同化趋弱,这就易产生代际冲突。在冲突中,“年轻一代在对神奇的未来的前喻型理解中获得了新的权威”。于是,青年楷模文化就成为当代文化向下传递的主要模式,并通过长辈向晚辈的学习来实现这一传递过程。这一文化形态的最大特征就体现在青年人推崇的“未来就是现在”的这一口号当中。 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扎克在研究了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先锋主义、六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性解放运动和法国六十年代末的大学生骚乱等后认为,青年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背叛和反抗,并由此提出了青年文化“反主流文化论”。这种理论认为,青年文化有着对社会体制和主流文化的强大破坏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者进一步从文化的内隐价值观和外显行为模式的角度分析了青年文化和主流文化的 ? (加)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113. ? 同上. 冲突和对抗;而社会学家又把反文化研究扩大到青年社会异常行为,认为西方青年反文化有违法越轨行为、政治上激进主义行为和生活上放荡不羁行为等表现。 西方学者关于青年文化的研究,基本上界定其为一种反主流文化,如社会学家施瓦茨和默顿认为:“按照反文化的模式,假如青年在实际中接受成人的核心角色和价值观,那么青年文化在本质上只是一种附属物。但是如果他们怀疑合法的或社会的价值,那么青年文化便 ?是一种以真正反叛姿态而出现的反文化。”显然,他们将青年文化看作一种“反文化”,原因是青年对成人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反叛,而正是青年表现出的这种反叛行为构成了青年文化的主要内容。虽然西方学者对青年文化的研究中“反文化论”占主流,但也有其他学者倾向于将之看作一种亚文化,并认为它与成人社会所谓的主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在指出青年文化属于亚文化的同时,也承认青年文化与其父辈所属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青年文化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复杂的万花筒,其内部包括了几个青年期和来自于不同阶级或年龄组的青年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往往诉诸不同的自我想象、价值观和行为,他们与其父母所属的阶级文化常常保持着密切联系。” 日本学者松原治郎在《日本的青少年》一书中指出,所谓青年文化,是指散播于青年人之间的行为方式或者指引发年轻人参与的那种文化,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包括由成年人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喜好而创造出来的客观性内容,又包括青年人以其独特的创造性自主创造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社会学家弗里登?伯格认为青年文化的本质是放纵主义的亚文化,但青年文化的根源,不能仅限于不良少年群体或者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对抗本质,应该看到青年文化与美国成人社会的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上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他们对青年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反文化的特点上,同时把青年文化看作一种亚文化或次文化,但是并没有孤立地研究青年文化,而是认为其与成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无疑是基于西方社会的实践做出的研究,但西方学者所使用的理论对我国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我国学者对青年文化概念的研究与探析 我国对青年文化的关注与研究比较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青年文化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很明显我国学者受西方学者的影响,一方面认为青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非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对于青年文化的概念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青年学辞典》把青年文化定义为“青年亚文化”,是“青年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它以青年文化的特殊利益为动 ?力,是在青年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得到同龄群体认同的独立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文化学辞典》解释“青年文化”时认为,它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 ?为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并指出它是“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陆玉林提出青年文化是青年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并不见得是青年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但却是青年人发出的不同于主流文化或官方的声音,也有着其自身的话语形式。青年文化的变迁,在一 11定意义上讲,主要体现为话语形式的变化。”李海荣则把青年文化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青年文化“涵括了某一特定时代,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民族群体的一切文化物质,如青年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倾向和行为方式等等。”而狭义的青年文化“专指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由此所规范的青年学生的特有思维、行 12为特征”。杨雄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出 13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董敏志也说“青年文化”的 ? 陆建华.青年学辞典[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120. ? 覃光广.文化学辞典[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470. 11 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政治青年学院学报,2002(4),37-38. 12 李海荣.青年文化产生的原因探析[J].青年探索,1988(4),14. 13 杨雄.当代青年文化回溯与思考[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4. 内涵一般是包括主要由青年创造、认同并传播的与社会主文化既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由观 14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组合成的亚文化系统”,但不承认青年文化是一种自成系统、有独立内容和完整结构的文化类型,而本质上仍是依附于社会主体文化的从属文化形态,是一种亚文化。还有学者研究后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共享的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认识与认知,通过模式化方式加以体现的思想行为准则,是社会重要的一种亚文化。 3.笔者对青年文化概念的理解与探析 青年文化是指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应的副文化系统。青年文化与青年的文化程度有关,青年文化与其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亦密切关系。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以特殊形式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它要受社会主导文化的制约与调控,也会影响社会主导文化的发展。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与分析来看,学者们基于不同的价值理论,从多个角度对青年文化的概念作了阐释,并取得了一些共识或者相近的看法。首先,认为青年文化是以青年为主体,青年是它的主要创造者,并有其独有的特点;其次,认为青年文化与成人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是出于对成人社会文化的不满或者反叛;再次,青年文化的反叛表现既有价值观、道德层面上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也有行为、语言等外在的宣泄式对抗;最后,青年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多产生于社会变革或者转型期。 青年文化是青年参与社会活动的反应,它超越了青年个体的价值观念。青年文化主要有青年群体创造,可以说是在其与社会进行互动以及青年群体之间互动时显现出来的具有独立特性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其中当然也包含着青年与社会之间的冲突。青年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理想、信仰、知识,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意识、政治态度、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等,具有文化的熏陶性、价值的趋向性、思想的感染性、教育的引导性等特征。 青年文化虽然具有独立的特点,但却并不是独立地存在,它与成人社会的主题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属于主体文化的亚文化。而且,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社会青年化的过程,青年的社会化为成人社会带来一些变革,当青年文化融入成人社会的主流文化时,青年文化也就被同化了,青年与社会的冲突也就消失了。所以,青年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主体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亚文化相比,它是层次较高的,不稳定性与创新性使得它很容易接受新的观念。 青年文化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是青年社会地位的边缘性而衍生的一种“青年人共 15同分享的独立文化系统”。 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性决定了青年并非是参与社会活动的主题, 而是接受社会的群体。而这种被边缘化的地位,经常会使青年产生一种社会地位无保障的不安全感,伴随着不公正、不平等的待遇,更会使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这也促成了青年文化环境的产生。 有西方学者认为新一代青年正在出现,他们要求文化上的参与权和受教育权。 然而这样的权益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由此转向亚文化环境中宣泄自己的不满,提出主张并试图影响社会主流文化。当青年的价值观念得到成人社会的大多数认同时,青年文化即成为成人社会新的主流文化。 (三)青年文化体系概念 目前世界上学者并没有对“青年文化体系”这一名词作专门的定义。上文已经对“青年文化”作出探讨,它的主要内涵包括理想、信仰、知识,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意识、 14 董敏志.接受与超越:青年文化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6. 15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课题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青年参与研究[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3-7 政治态度、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等,具有文化的熏陶性、价值的趋向性、思想的感染性、教育的引导性等特征。 而关于“体系”,它的基本解释是:若干有关事务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此,我们需要界定“青年”的年龄界线,国内外关于青年年龄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综合研究,我们把青年的年龄区间认为地界定在14至35岁之间。虽没有严密的科学性,但对于界定青年的概念及数据分析以后文章的界定表述会有帮助。 由此,关于“青年文化体系”的概念,我们试着作如下总结:是指年龄在14至35岁之间,虽然有其内部构成的复杂性和不同时间阶段的变化,但就宏观的理想、信仰、知识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意识、政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精神追求等方面,有着某种共鸣和联系的一个整体。所谓的青年文化体系也就是社会中青年这个年龄群体所普遍认同、 拥有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也可以说是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从文化研究领域来看,青年文化体系是该领域中一个新兴的概念,认为青年群体中存在的、 具有青年特殊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所构成的一种文化系统。 (四)文化产业概念 国际上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概念,他们当时称之为“文化工业”。他们所谓的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和消费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它包括了传统的或前工业化时代的文化产品,如书籍和报纸,广播和电影等。他们认为,文化本身已成为工业,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己经失去了原来的艺术水准,它千篇一律,使人们失去思考的余地,成为“文化工业的奴隶”。16 此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讨论逐渐多了起来,并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各国有关文化产业的名称也大不相同,有的称之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有的称之为“文化内容产业(Culture Content Industry)”等,其所包含的行业和部门也不尽相同。 最早建立文化产业分类标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1993年又做了进一步修正,把文化产业定义为以艺术创造表达形式、遗产古迹为基础而引起的各种活动和产出。 我国从1985年就将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项目。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是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的对于“文化产业”主要定义如下: (1)2003年9月文化部发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2)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及与之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16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3)全国政协与文化部所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于2001年在《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中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建设的内容。调查组初步认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具体行业的划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4)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完成的《2001一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就所提供的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神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们这个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 (5)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叶朗先生2001年3月在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说,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它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现代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书刊、影视产品在内的文化艺术品得以大批量生产、复制,并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同时通过庞大的市场获取了巨额利润。可以说,文化产业与世界市场和高新技术有紧 17密的联系,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6)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先生在《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一文中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是一个涵盖包括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音像制品业、娱乐业、版权业和演出业在内的庞大体系。 (7)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育济在《培养文化产业的合格人才》中认为:“文化产业”的本质就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以美国迪斯尼的米老鼠为例,它就是通过卡通文化 18创意、现代动漫技术和全球化的产业营销方式,而成为文化产业的典型范例。 综上所述,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大门类。 实际上,文化产业的范围远远不止以上门类。中国文化产业的范围最起码还应该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 (五)青年文化体系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解析 青年文化体系与文化产业在很多内容和方面产生交集,青年文化体系中的很多方面从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而其又在更大的程度上引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青年文化体系,就其社会主体而言,它的界定正如上文所说,是从14岁到35岁的青年群体,也基本上专指这个群体所接受、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而文化产业,则放眼整个人类社会,其产品和创造主体、消费主体自然包括整个社会群体,范围则要宽泛得多。青年文化体系中以上述界定的年龄段(大致范围)的青年为主体的创造品、消费品及相关的衍生产品,与文化相关且具有规模生产的,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另外一些青年文化体系中的某些文化现象,抽象且没有被广泛地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生产,则不被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 青年文化体系虽然具有代际性、叛逆性和后现代性等一些特征,而且是从属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但同时它也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特征,活力十足。青年思想前卫,紧追时尚潮 17 叶朗:《文化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背景日报》2001年3月9日。 18 《山东大学报》2004年3月23日。 流,其对事物的创造、传播及接受更迅速,从而对进行规模生产的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引领的作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性建议。 二、全球化时代青年文化体系建设的内涵以及内容所指分析 当今社会和世界,几乎每个方面都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与特征,青年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青年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一)全球化时代青年文化体系建设的内涵 团中央书记赵勇说:“青年文化的内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表述,青年文化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青年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群众行的文化事件;青年文化的基础是不断发展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青年文化的主要组织者是共青团。”青年文化体系建设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思想建设、环境建设、载体建设、媒体建设、品牌建设和专项建设等六个方面。 1.思想建设 坚持理论武装,强化革命教育,提高政治理论素养,通过读书班、报告会、知识竞赛、大讨论、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帮助青年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无论何时,青年文化体系建设中的思想建设始终应当是主流,从大局上指引青年文化的属性与方向。多数青年论及“思想建设”,不由自主地排斥。而事实上,思想建设亦存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先进人物事迹介绍、时事热点讨论等具体的活动形式激发青年爱国、爱党、爱人民情怀。 2.环境建设 营造体现知识经济动力、知识文明核心功能方向的环境,是青年文化建设易于把握、便于推动的有形内容,也是青年文化建设的外在保证条件。但由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服务设施差距尚大,生态环境矛盾突出,环境规划理念落后、整体效果缺乏创意。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青年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建设优越的人居环境、学习环境、创新创业 环境、国际经营环境等具有时代性的文化环境,为青年文化建设提供保证,是青年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 3.载体建设 丰富多彩的青年文化活动和文化精品,是青年文化建设的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国性的青年文化活动侧重于形成示范性和导向性,在重点活动上形成合力,打造青年文化的名牌活动项目。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和青年特点,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基层群众性青年文化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促进青年文化的繁荣与活跃,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 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团属文化事业和产业的作用,整合资源,创作、生产、推广青年文化精品。同时在青年中宣传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品和世界文化经典,为青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充分发挥优秀作品塑造青年的作用。以共青团“五个一工程”评选为龙头,推动生产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青年欢迎的图书、歌曲、影视作品、戏剧、广播剧等优秀文化作品,争取一段时间能有一本图书、一首歌曲、一部影视作品、一台戏剧、一部广播剧等在青年中形成较大影响。精心组织文化精品推广和展演活动,使优秀文化作品走向社会,深入青年,发挥文化精品在教育和引导青年中的积极作用。 4.媒体建设 在当前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之时,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发展和壮大之势,新兴媒体在青年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切位置十分凸显,这与新兴媒体和青年文化建设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新兴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并显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兴媒体的运用和普及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并为青少年们所接收。 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播媒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一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新兴媒体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和管理,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青年文化假设,运用网络传播青年文化,依托网络搭建新平台拓展青年文化工作的内涵和空间,牢牢把握网络的时效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强、方便表达等特点,为青年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5.品牌建设 品牌是竞争的核心。任何一种产品,不单单就文化产品而言,品牌都是核心竞争力。青年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当然也要着力打造自己的精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只有重视品牌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强势的品牌,才能在对内对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品牌文化包括品牌精神、品牌传播和目标消费者三个方面。在品牌文化建设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去注意:首先,品牌文化应该倡导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品牌文化倡导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真正成功的品牌,大家都会对其充满感情。万宝路代表了西部拓荒精神;耐克代表了“Just do it”的精神;百事可乐将其嘶嘶作响的饮料月无忧无虑的快乐和青春时尚动力联系在一起。其次,品牌文化让品牌具有独特个性如同人。在结识一个人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视先了解对方的行为、态度与价值观,当认同对方的行为与价值观之后,就会相信对方,喜欢对方,并保持长期的交往。接触一个品牌的过程亦如此,品牌的知名度,让我们知道这个品牌;其联想度,让我们了解这个品牌的行为与价值主张;在此基础上我们认同、喜欢、信赖这个品牌,从而就建立起了美誉度和忠诚度。再次,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品牌文化的建设自然不能“曲高和寡”,品牌文化的后面站的是消费者,品牌文化一定要代表特定消费群体的价值观、社会地位、风格和气质。 6.专项建设 青年文化建设体系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专项建设主要就青年文化的某项活动、某项工程而言,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做好比较详细的专项建设规划、指导意见、划拨专项建设资金,力争从微观的某个项目或者某项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形成自己的青年文化品牌。从而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为青年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促进青年文化整体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全球化背景下青年文化的主要内容所指分析 青年文化建设,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要建设好青年文化,必须深入理解十六大报告当中对于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问题的论述,这是我们建设青年文化的基本依据。 1、牢牢把握住前进的方向 方向问题,是青年文化发展的前提问题,只有明确了发展的方向,青年文化建设才能健康向前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进行青年文化建设的根本方针和理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到青年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双百”方针和弘扬主旋律,大力提倡多样化,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手段等多种形式,实现对先进青年文化的宣传;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须坚持以运动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世界范围内青年文化的多样化进程。因为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文化是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文化,因而在青年文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博采各国青年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青年文化发展与世界青年文化整体进步的一致性。 2、坚持弘扬、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 前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第七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把先进文化的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文化在先进文化当中最具有成长性,最具有创造性,最具有活力,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和塑造,是当代青年文化建设赖以存在的精神力量,也是青年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世界文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 19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民族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是与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进行的,弱势文化必须强调一种“自我”的存在,才不会在强势文化的对话中迷失自己。所以,在参与文化多样化的进程中,青年文化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也只有民族意识在当代背景下的觉醒,才能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文化挑战,充满自信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文化。 3、切实加强和贯彻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及准则 一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是衡量该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所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我们当前进行青年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关注的内容。青年文化只有从这个环节入手,才能把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才能充分展示中国特色青年文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在当前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积极发展青年文化事业和青年文化产业 青年文化的建设,既有事业属性,也有产业属性,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不断发展壮大青年文化产业,为青年文化建设提供强大依托,这既是青年文化建设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青年文化建设的必要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青年人的文化需求层次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满足这种变化的需要,是当代青年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我国目前青年文化发展状况来看,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国外青年文化,取其长、避其短,形成了较丰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文化,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如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是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根本途径。 19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同样,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成为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代表。我国青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基础,离不开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年,否则,青年文化就是缺乏存在基础的水上浮萍,不仅自身的发展得不到保障,不具有稳定性,也会对社会主流文化和成人社会的发展存在冲击与不确定性。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大力发展青年文化事业的基础工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制定健全的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青年文化管理政策,从而一方面保证青年文化市场各种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另一方面保证青年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此外,当前我们大力发展青年文化事业还必须强调三个特色:一是共青团特色,青年文化要渗透共青团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二是时代特色,青年文化是与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有时代特色,即要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去打动人、说服人;三是青年特色,青年文化要满足青年求知求乐求新的需求。 资本与文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焦点问题之一,它也是青年文化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披头士”成为20世纪60年代世界青年文化的一个象征和经典,这本身就是青年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的产物。早期我国的青年文化担当者和先行者们曾摸索着在与经纪人制度、唱片公司、传媒机构等的互动中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他们自发的表达、表现的冲动在商业的运作下演化为流行的文化产品,他们的实践催生了现代社会中一个最大的文化市场。如今,我们要大力发展以年轻人为对象的青年文化产业,把它当做一项工程,搞成一个品牌,投年轻人所好,开发出能够吸引青年人消费的文化产品,引导潮流、引导时尚。 三、青年文化存在的背景、特征及其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分析 (一)青年文化存在的背景与条件分析 青年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有其独特的文化。青年文化是青年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形象地说,是社会上具有青年特色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青年文化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亚文化,它具有一定的年龄、阶层和区域等特点。是在社会主文化主导之下,又与之有多方面异同的文化,影响着一代青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审美情感乃至整个精神风貌的形成与发展。青年文化存在的背景与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青年文化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我国青年文化的产生,应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开始,它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对封建糟粕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批判,尤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吸收了西方青年文化的有益成份,经过了几十年的革命洗礼和岁月的涤荡,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青年特色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又经过了巨大变革。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青年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现代化的特征。 2.青年文化到成人社会主流文化的过渡时间较长。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青年期普遍延长,只有经过漫长的受教育过程才能扮演成人的角色,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担当起成人的责任与文化生活方式。从这一点看,实际上是延长了青年尝试成年人生活的时间。在此期间,青年人无论是在单位、家庭还是学校,都处于相对的“受教育者”地位,具有从属性和无权力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又处在自我意识、独立愿望最强烈的发展阶段上,为了寻求心灵的沟通和心理的支持,他们更趋向于加强同龄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助,更倾向于同龄人之间进行话题的沟通、交谈与延伸,从而产生青年这一群体的语言、规范、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等。 3.现代社会为青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恰当的时机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更大程度上承认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合理性。这为青年文 化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传统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强调文化的一致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各种年龄、职业、阶层的人,在这种文化高度同质的环境里,青年文化是难以得到完善和发展的。所以说,只有现代社会,才能为青年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也为青年文化的出现与适时传播、发展,提供了恰当的时机。 4.现代社会的开放及媒介多元使得青年群体更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 现代社会的开放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各种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相互映照、相互融合。在这一社会环境中,青年这一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面对日趋加快的社会生活节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能较快地适应并推动其发展。这种适应往往在他们的群体文化上反映出来。因而青年文化又是青年的生理、心理机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直接写照。 但就当今社会而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是当今青年文化存在的最大社会背景,由此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青年文化互相沟通与交流,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呈现出新的前所未有的基本特征。当今,以全球化为背景研究青年文化,也是必然的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二)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 当代青年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探讨这种文化特征,对于把握当代青年文化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主流文化一样, 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其产生首先要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即在某一互动群体中形成一定得文化特质。 二是表现在其特质的不断稳定化,并越来越对主导文化发挥重大的作用。 而青年文化的产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青年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在大众传媒的驱动下使青年引起了共鸣,进而升程互动,形成了青年群体,并产生了青年文化。 我国学者陆玉林认为“青年文化有其自身的物质形式、组织形式、知识系统、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行为方式。 在物质形式方面,服装、实物消费品等都具有一类特色;组织体制方面,具有非正式组织的帮派性特点;知识系统方面,以世俗性、流行性的知识为基础;价值取向方面,具有挑战主流价值观念的特点;审美取向方面,基本特征是重视个性与新潮; 20行为方式方面,则有独异性和非规范性的特点。 ”德国学者林德内尔将青年文化视为一种“风格化的反抗”,其认为,青年文化有着特有的时尚、手段、风格与舞台,它的目的就是炫耀自己并作为情感的宣泄。 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青年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1.开放性。 青年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是不容易满足于对现存社会的自觉适应的。其思想的敏锐和活跃程度,是任何其他年龄的人无可比拟的。少年还处于成年人监护之下,思想尚不具独立性,成年人经历了相对较多的事情,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已经习以为常,而青年人思维的独立性基本形成,刚刚步入社会,对各种事物的反应敏捷,好奇心、新鲜感强,能够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作出解释,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开拓新路子、进行新创造。青年文化的这种开放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对外来文化不抱成见,具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同时表现在对传统文化具有叛逆心理,不是一概接受。 2(代际性。 青年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是逐渐实现社会化并走向成熟的过渡性阶段。 出于这一阶段的青年,正值人生迅速变化的阶段,其心理还处于混沌不安的状态,面对未来深感迷茫, 对成人社会充满恐惧与压力。 随着青年智力和阅历的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青年人很难在成人身上找到理想的文化范式,对成人社会深感失望,并逐渐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极大反差,从而产生距离感,甚至认为青年与成人社会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因而称之为“代沟”。 3(创造性。 青年因为面对即将到来的崭新未来,因此被赋予了创造性的使命。 青 20 钱永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青年[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3.9. 年人具有思维敏捷、善于观察、求新图变得特质。在新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驱使下,挣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他们敢于去创新、去创造,同时未来也等待他们去挑战,等待他们去迎接,伟大的构想等待他们去实施。 因而他们被称为“未来的缔造者”。 4(独立性。 树立自我是青年文化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形成自己独特的、为青年人所共同分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其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和自我取向。 “做自己”、“不要在乎任何人、任何事”等话语被广泛传播,这也显示出青年人将要采取的行为方式。 个人主义或许已经成为青年的一种风尚,成为青年文化的一种精神象征。 5.现实性。 其指价值观念的现实性。青年人具有很强的社会使命感,他们看待问题,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个概念、某个“图腾”,更多地是看是否实实在在地满足国家、人民和自我的某种需要。在对待社会问题上,他们不要空洞的口号,愿意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做旧事物的埋葬者,新事物的创造者。具体表现在,一是内容上要求真实,反对掩盖矛盾或回避矛盾;二是手法上重揭露,轻歌颂;三是风格上崇尚明朗直率;四是重效果,要求与生活合拍,与时代合拍。 6(叛逆性。 随着个体的日渐成熟和自我价值观的确立,青年往往会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如在青年群体热捧的电子音乐中—“浩室舞曲”(house)、“油渍”(grunge)、朋克(punk)都表达着一种愤怒、消沉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也充斥着酗酒、嗑药等负面影响。 7.矛盾性 自我选择具有易变性、冲动性和矛盾性。青年的自我选择就是其自我探求,它一般要经历从注意自我的外在形象到思考自我内在价值的发展演变。当步入青年期后,会产生一种明显的自我差异感觉。对自我的失望和苦恼,有可能发展成为“自我拒绝”。当代青年正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撞击、交接的过渡时期,其自我选择具有深刻的矛盾性和浓郁的惶恐色彩,一方面感到自我选择是必要的,但同时又会感到困惑。受一个人、一件事的影响,都可能引发一次痛苦的思考和抉择。 8(后现代性。 “后现代”均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体系用以概况现实社会,确21定新一代人社会化的现代背景。 从某种程度上说, 当今的青年一代可被认为是一个以后现代为主要标志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然而,他们依然要面对诸多的不可预见:新的生存方式、自由选择、可能性的增多、弹性和不确定性、社会风险的增强,等等。 (三)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青年文化发展的影响 1.青年文化的竞争日益加剧 全球化时代的青年文化发展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青年文化的竞争也是青年文化进步的推动力。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激荡:在历史的与现实的、外来的与本土的、进步的与落后的、积极的与颓废的各种文化之间,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各文化体、各文化群展开了多元化的多元竞争。保持和发展青年文化的独特性,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文化威胁,积极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营养,实现青年文化的与时俱进,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和创造力的竞争,而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宰人,经济的竞争将在文化上深入,文化竞争是经济竞争最深刻、最重要的基础。 2.青年文化之间的兼容并蓄成为可能 青年文化的竞争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排斥式的冲突与矛盾,相反,只有善于兼容、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即所“有容乃大”。文化的兼容并蓄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丰富自己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正是通过对共 21 【法】让-查尔斯?拉格雷,陈玉生,冯跃译.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 性和个性的矛盾核心的交融、兼容和整合过程,青年文化逐渐克服自己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从而达到与时俱进,高扬个性。我们可以从麦当劳、肯得基的流行中提到有益的启迪。没有人能够否认,麦当劳、肯得基是一种高脂、高热量的垃圾食品,但是它的流行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奇观,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奇观。必须看到,作为企业的麦当劳、肯得基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创造着文化,而作为文化的麦当劳、肯得基同时也在创造着作为企业的麦当劳、肯得基。因此,当麦当劳、肯得基突如其来地占领了市场之后,就不能只从经济上找原因,还应从文化上找原因。那么,原因何在?除了它们都抓住了市场经济下消费革命的契机,都代表着工业社会的文化形象,即省时、经济、卫生、公平之外,最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世界口味。具体来说,麦当劳、肯得基首先只是对于胃口的满足,而不是对舌头的满足,这使它区别于诸如满汉全席之类对于胃口与舌头同时满足的传统大餐;其次,麦当劳、肯得基也不同于传统小吃,传统小吃强调地域特色,就象方言。麦当劳、肯得基是一种脱离任何地域的世界口味。相比之下,麦当劳、肯得基更象普通话,开放、易懂、畅通无阻。 经济全球化,为青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使青年文化吸纳、兼容各种优秀文化成为可能。全球文化的大交流和大融合,使全人类的共同精神文化财富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如目前已成为全球共识的价值观念有: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价值观念,发展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均衡的价值观念,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的价值观念以及作为全人类智慧共同财富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这些都是青年文化建设发展中应吸取、兼容,且必须拥有的文化资源。 3.青年文化的积累步伐加快 全球化改变了文化积累的方式和途径,加快了青年文化积累的步伐。首先,青年文化传承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文化传承是青年文化积累的基础。在传统社会,青年文化传承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在特定的国度、民族内流传、延续的,青年文化的积累主要以本民族自己创造的成果与经验的缓慢积累为主。而在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历史条件下,青年文化开始走向世界,这样,青年文化的积累就不仅是一个民族内部的纵向积累,同时更突出地表现为由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而形成的横向积累。其次,这种横向的传承、积累,减少了青年文化创造、发明的重要性,加快了文化积累的步伐,使我国的青年文化可以直接向其他国家、民族吸收新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特质,从而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开始发展自己的文化。 (三)青年文化的作用 青年文化作为青年与社会和社会主体文化的桥梁,既具有对社会主体文化的防火墙作用、社会预警作用、文化反哺作用和催化提升作用,又有对青年个体的自我教育作用、社会导向和塑造现代人格作用。 1、青年文化对社会主体文化的作用 能起到防火墙的作用。成人社会的主体文化在向青年进行同化时,首先会遭遇青年群体自身价值观的评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对于和他们的价值观不相符的会像防火墙一样过滤掉。青年是面向未来的群体,某种程度上,青年在思想、道德、信仰、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预示着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也意味着,社会主体文化能否传承下去取决于青年文化在评判后能否继承和发扬。青年群体在与成人社会进行互动时,并非单向的接受,而是在选择吸收的同时不断地向成人社会输入新的理念,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首先须经过青年文化的评判和筛选。正是由于青年文化的不断选择、过滤和不断创新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能起到社会预警作用。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社会的政治制度长期运作之后,会产生一定的封闭性与惰性。青年文化作为一种充满生机的文化,常给稳定、静止的社会注入新鲜活力,使政治制度与社会需要之间保持新的活力和平衡,因为青年文化的前瞻性、批判性,能及时提醒主流价值做出某种反映和调整,它对于克服社 会的惰性、惯性能不断起着积极的预警作用。 能起到文化反哺的作用。学术界一般把“文化反哺”解释为:“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 22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其实质是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积极主动影响的过程。青年文化反哺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但现代社会文化反哺是以非对抗的方式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变迁加快,此时青年显示出对成人巨大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由以前的全球性的青少年造反运动形式变为采取温和的、个体的、非对抗的方式,而不是激烈的、敌对的、对抗的方式。青年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成年社会所采取的温和态度是青年文化能产生“文化反哺”作用得重要原因。这就更要求成年人要正确对待青年文化,努力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同时也必须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对青年文化的积极引导,帮助青年克服其中的消极、反主流社会倾向,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青年文化,从而促进青年“反哺”积极效应的发挥,促进社会的协同进步和持续发展。 能起到催化提升的作用。随着青年加入成年人社会,青年文化也被同化融入成年人社会的主体文化中,这个过程的实现是双向的,青年文化的融入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的理念,青年文化中适应社会变迁的文化内容渗入社会主体文化中,一定程度地变动着原来的文化格局,促使社会文化在整体上向着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形态发展。 2、青年文化对青年自身发展的作用 自我教育作用。青年文化为实现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教育的潜能提供了文化机制。自我教育是青年社会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青年怎样学习知识,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形成稳定的思想意识和坚定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努力。青年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文化对青年主体性的释放,有利于实现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教化。此外,青年文化可以给予青年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区,缓解乃至消除个体的紧张和焦虑,满足青年归属、参与和发展的需要,为青年提供正当的释放能量的机会。青年文化通过把青年吸引到青年社会中来,以青年文化,即经过选择和变通的、能被青年接受的行为方式和规范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促进青年逐步学习社会规范,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社会导向作用。现代社会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每个青年个体的选择都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道德规范、环境、教育程度等,但主要的是人生观、价值观。青年有未定型、不成熟的特点。这是由青年人格的未完成性以及青年群体的代际性决定的。青年群体处在汲取和组合外界信息的开放状态。这既是青年的弱点,也是他们的长处。它表明青年始终处在生长状态,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再造性,而青年文化中的楷模文化,恰好可以引导青年在青年楷模文化所标示的价值体系引导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塑造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未来。青年的选择几乎遍及他们所有的生活领域:学业、工作、道德、婚姻、生活方式选择等等,青年文化在这些领域发挥着对青年选择的导向作用。 塑造现代人格的作用。青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青年现代人格的自由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核心,而自由人格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现代青年的主体性作为人“自由自觉”的特征,是青年现实存在的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现代青年对自己主体性的尊重产生出独立、自信、创新等一系列品质,对他人主体性的尊重产生出平等、民主、合作等一系列品质。如果青年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那就获得了自由人格。由于青年处于主体自由人格构建的初期阶段,青年文化的作用就尤为明显。青年文化可以提升青年的自信心,为其创造共同的文化归属感、在青年群体交流中培养和增强其创造力。现代社会,青年问题产生于青年社会化过程中,青年文化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年的成长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更为强烈,青年的文化创造更为活跃,文化对青年的塑造更为 22 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1988(创刊号),36 深刻。“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文化对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青年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文化创造日益活跃。” 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是教育引导青年、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文化体现和构成了青年一种特有的社会存在方式,并有它内在的运行机制。青年问题与青年文化相伴而生,青年文化对青年个体有着自我教育、社会导向和塑造现代人格的作用。因此,研究青年文化,对于解决我国青年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建设青年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青年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青年文化是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也就是说,青年文化直接影响着青年期的发展,直接决定着青年的人生走向。从社会大环境方面来看,青年占人口年龄构成的比例很大,在一定程度上说,青年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同时,青年文化对社会整体文化和青年自身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而且,上述青年文化有着诸如代际性、叛逆性及后现代性等明显特征,由此,建设青年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 而且,青年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容忽视根据201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15-19岁这一组,9988万人;20-24岁这一组,1.274亿人;25-29岁这一组,1.01亿人;30-34岁这一组,9714万人;由此,15-34青年人总数4.254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31.92%,其中男性2.163亿,女性2.092亿,分别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6.23%和15.695%。由此可见,青年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容忽视,这个群体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稳定程度。这个群体所形成、奉行和赞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既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主流文化形成反馈,在价值观上或趋同或冲击,对社会主流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另外,青年文化在物质形式上突出表现为与高科技的紧密结合;价值观念上则大多呈现为务实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并体现为对特定话语体系的追求;青年人更多地认同非正式组织,而逐渐走向不同的阶层。在发展趋势上,青年文化在相当时间内仍会保持现有的特点,同时,更加紧密地与市场相结合,与成人社会和主流文化相靠近,但在很多方面仍与社会主流文化和比较成熟的文化价值体系有些许间离。成人社会的主体文化在想青年进行同化时,首先会遭遇青年群体自身价值观的评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对于和他们的价值观不相符的会想防火墙一样过滤掉。鉴于此,需要采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去建设青年文化,引导社会青年建立多元却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系,也使青年文化在不断选择、过滤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身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 (五)建设青年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青年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反映了青年人特定的生活方式。针对作为亚文化的青年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偏离性,以及当前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青年文化追求所表现出的低俗化倾向,发挥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文化的吸纳与整合、引导与利用功能,使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根本的一致性,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建设先进青年文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建设青年文化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目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不同意识形态的较量,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立性、方向性提出了挑战。青年文化由于其创新性、超前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也是受全球化浪潮冲击最大的一部分。因此,作为先进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青年文化在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适应新时期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时,必须大力建设先进 青年文化,进一步发展与壮大中国先进青年文化和文化产业。只有这样,国外文化产品和意识形态的东西才不会轻易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和青年思想阵地,青年人才能抵御住现代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和侵蚀。 2.建设青年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它既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具有强大的社会价值导向功能,以其巨大影响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是基础是根本,文化则是形象是灵魂。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社会就不能进步,文化也就失去了物质支撑。反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健康文化的引导,也会失去动力和源泉。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只注重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虽然在一定时期物质文明会有所提高,但文化发展特别是青年文化发展发生偏差,将带来思想混乱和诸多社会问题,进而滞缓社会文明进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西方文化思潮涌进国门,使青年人的理想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不适应新的社会实际,政体改革和法制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腐败滋生和蔓延,加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导致了一些领域内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这些不良现象使得相当部分青年人对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社会主义信念有所动摇,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为公奉献精神有所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诚信严重缺乏。消除这些有损青年身心健康的甚至是丑恶的东西,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大力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先进青年文化,加强对青年人的思想文化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爱国、诚信、进取、创造、奉献的健康文化氛围和文化导向,已成为当前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健康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紧迫任务。 3.建设青年文化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即人的素质的竞争。要增强我国的竞争力,就要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入手,使青少年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文化具有的育人功能是其他任何方面都不能相比的。通过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施以持久的、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潜在影响,即进行素质教育,促使其全面发展。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基础,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待于青年文化的提升和青年文化建设的加强。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在新世纪重视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比任何时候都更具突出的地位。这不仅因为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质量上,而且因为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科的综合交叉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任何一个重大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综合,没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我们不可能顺利解决这些重大课题。所以,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尤其是加强作为整体素质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非常重要。只有提升青年文化的层次,搞好青年文化建设,才能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另外,当代青年文化建设又具体地同现代企业紧密地结合,从青年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际的关系来看,结合青年自身的特点,其意义主要有:一是培养青年员工积极向上,建功立业,用于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鼓励青年员工将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相联;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的同时,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贡献。二是推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和效益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帮助青年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保证。三是更有效地进行了职工队伍建设,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并通过青年带动其他干部职工,使全体员工在思想观念和准则上遵守企业的各项制度和要求,达到企业的目的;并大力弘扬青年文化,促进企业优秀文化的建设。四是使企业更 加具有旺盛的活力。青年智,则企业智,国家智;青年强,企业强,则国家也强。加强企业的青年文化建设,必将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各项综合素质,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青年文化的建构 青年文化对于提高青年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层次,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于青年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青年的社会化进程。青年的社会化进程是劳动者形成的过程,青年社会化的完成标志着促进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力量的诞生,这一过程将影响到这一代人将来能否推动自身和历史的前进。二是有利于青年观念更新。青年文化对传统的主导文化有较强的渗透力,它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更能促使青年成为更新观念的先锋。三是有利于青年素质的现代化。因此,必须把青年文化的建构提到足够的高度去认识。 第一,要加快提高青年的文化素质,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鉴别力。当前的青年文化,具有复杂性、超前性、兴奋点多、兴奋区域跨度大并正逐步向社会辐射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年文化的引导。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独立的创造体系,它具有调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功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它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尊重他人、注重道义的伦理传统。因此,必须让广大青年认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认真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传统文化也具有消极的一面,必须采取既继承又批判的态度,不能全部接受,要融入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蓬勃向上的青年文化。二是要对外来文化进行科学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超越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主要指西方文化,其中不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由于形成过程等历史原因,西方文化条条框框少,善于接受外来的或新的东西,不墨守陈规,强调重视人的个性自由、人格独立以及思想的多样性,富于冒险精神,讲究法治等,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或学习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的糟粕,要予以坚决的抵制和清除。 第二,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青年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文化的亚文化,因此,社会占主导性的文化对青年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主文化环境和内容,要有重点地对青年文化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当代青年成为有理想、勤奋学习、艰苦创业、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一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激励青年,造就一支具有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的跨世纪青年,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用爱国主义精神塑造青年,用艰苦创业精神教育青年,造就一支具有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拼搏精神的跨世纪青年大军。教育广大青年自觉地从中华民族数千年悠久的文明史中汲取营养,从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中获取力量,拓展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劳动技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三是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用“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鼓舞广大青年,为科学家、发明家、工程技术专家和教育家培养后备力量。要有意识地引导青年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抢占21世纪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奠定基础。四是要抓住青年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避免青年情绪波动,使青年文化观念的培养少走弯路。同时,还要注意青年文化设施的建设,为青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总之,认真分析青年文化的特征,立足青年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对于培养一代跨世纪的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青年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不足探析 本节主要来探析青年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不足,然后再以济南市为 例,具体深入地分析某一城市青年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不足等。济南是经济、文化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山东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化基本元素齐鲁文化的交融地,以管窥豹,洞悉整体。 (一)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青年文化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文 化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快,西方文化大肆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于民 族文化深层的封建意识残余,随着开放渗进的西方腐朽文化和青年文化中的消极 面相融合,使青年文化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1)青年文化呈现出意识世俗化、低俗化特征 无论是社会变革时期,还是平衡发展时期,青年始终是社会力量中最活跃的群体。当代青年积极拥护和追随社会改革,希望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并愿意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同时,他们还以审慎的态度和焦灼的心情关注着社会风气的变化,特别是党风和廉政建设问题,热情呼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当代青年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表现出明显的现实性,甚至是世俗化倾向,在他们的理想追求中,以事业、爱情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现实理想突出出来,而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远大理想表现出淡漠态度。他们重视物质方面追求,而忽视精神方面的需求。甚有部分青年信奉“金钱至上”、“权力至上”,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和占有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都把“多挣钱、挣大钱”作为设解人生方程的重要参数一样,对于自己今后朝什么方向及沿哪条路走,他们还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的,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他们要比前辈们同龄时想得更加清晰、具体、实在。他们的理想、目标群体色彩淡薄,个体化特征昭彰。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的裹挟下,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生价值的珍视,青年文化中出现了不太关注人类命运、探索真理的世俗化倾向。个人价值主体意识看得很重,个人利益不可侵犯,用世俗的态度来消解现代生活。 (2)青年文化中出现现实功利的消费主义倾向 在全球化时代的转型社会中,西方高势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挤压与融会,青年的文化意识与价值取向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在对主流价值观的批判与逆反过程中更崇尚相对性和多元性,青年的思想呈现批判性、多样性、跳跃性和极其不稳定的特征。青年的价值观取向逐渐转向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不再追求理想主义,关注社会政治,更强调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把理想追求和现实相结合。在这种文化意识的嬗变期,青年容易跟着流行文化走,容易转向关心自身切实利益:在文化认同上追求快餐文化、感性文化及其时尚,消费与生活风范上超赶时髦、前卫和潮流,性观念不断解放,平权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长;价值观中出现实用性、功利性、自我中心等倾向。同时大众文化塑造的巨大消费空间,诱导青年追求吃、穿、住、行的高消费,一些青年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名牌,互相攀比;为了得到金钱,甚至有人走上犯罪道路。这种消费并不能保证人们对真正需要的充分满足和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却使青年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淖,造成以物质享乐为目标的“单向度”文化追求,最终导致青年文化超越性的价值出现真空。 (3)青年文化中非理性倾向的泛滥 青年文化发展中的非理性倾向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1)解构主义或虚无主义。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嘲笑理想,藐视神圣,冷漠未来,躲避崇高;没有绝对权威,一切都是个人的,非中心的。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2)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快乐是人生的最大幸福。“现在的欢乐就是未来的理想,未来的理想就是现在的欢乐”,这样的观念在一部分青年中颇为流行,他们将享乐、轻松和生活得潇洒自在作为人生目标。(3)浮躁之风。思想浅 薄,不思进取,不用心汲取新知识、新科技、新文化,不深入研究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于工作“过得去”,缺乏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精神。追赶时髦,盲目“追星”、“发烧”, 崇拜名牌,崇尚感性,跟着感觉走,不思进取,急功近利,热衷于成名,“快男”“超女”、“干露露”等现象的热衷呈现出当今青年文化的状况。另外,恶搞是当今青年文化中另一种极端形式,它的出现青年极端思维和激进主义的一种另类表达;是一种青年人对社会现象冷嘲热讽的解构姿态。例如:奥运吉祥物福娃被香港和日本的网民恶搞成为福娃战队,央视春晚节目《千手观音》被各类人士改编成各种版本,比较经典的案例如陈凯歌的热门电影《无极》被网友改编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另外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等经典被恶搞的案例,以及最近在热播上映的《小时代》,无不体现是一种青年情绪宣泄,一种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带来的困惑的非理性表达。 (4)青年文化中唯美化倾向的滋生 当代青年丰富的情感需要,表现出审美兴趣的多样化。他们对各种不同的审美对象都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音乐厅的愉悦、思辨哲学中的理性美等等。审美上追赶潮流,他们喜欢把流行、时髦作为美的追求,社会上的各种热点、流行色的盛行与转移,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追赶新潮的倾向主要表现在生活中,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消费,形成求阔、求乐的享受型消费倾向。他们的消费具有炫耀性特性,这种炫耀性不在于与富豪们的财富相比,而在于对自己的品味的展示,在于对自己不甘落后于时尚潮流的追求能力的展示。这种追求新奇时髦的审美特点,一方面反映了青年的发展个性、丰富情感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青年审美中的盲目性,对美缺乏真正理解。他们不再呆板地接受社会的统一教化,也不再轻易地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一元指向。他们注重自己对美的独立判断,注重适合自己个性生活的选择,他们的审美意向广泛而有个性,只要能满足青年的情感需要,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这种兼收并蓄的审美倾向有利于开拓青年的知识面,培养其分析评价能力,在多元的审美价值中经过比较选择来确立正确的审美意向。但是也应看到,青年的审美选择中存在唯美倾向,重形式而忽视内在美;易以直观性的感觉评判美丑,“跟着感觉走”正是这种心态的流露;反理性的审美意向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审美观念,降低了审美趣味。 (5)青年文化中出现文化人格的病态化 消费主义把文化发展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而娱乐、消遣追求的是感官刺激,是非理性的文化享受,这无疑会导致消费者人格的片面化,“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这样的社会心理流行起来,严肃的精神劳作变成了玩世不恭的游戏,文化生产的意义变成了排遣自我情绪,获得感官愉悦,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理性的迷失。而且,一旦把文字降到了闲谈甚至游戏的地步,人自身的退化也就开始了:反应敏捷但内容平乏,聪明机智但意境浅溥,表达欲强但无话可说,幽默风趣但虚假苍白。最后,人们不再是有生命力的人,而是终日沉浸在消费之中,文化人格的堕落势必发生。 (二)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发展现状、问题和不足分析 济南市第十五次团代会以来,在市委和团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济南共青团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以实现“两个全体青年”为目标,按照“巩固团的基础,深化团的品牌,打造省会标准,推动长远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职能,奋力开创了济南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也在整体上推动了全市的青年文化建设。 1.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的现状 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100余名青工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名次,涌现出市级“双能手”840名。强化规范管理,“青年文明号”的示范性不断增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入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和青年安全生产标兵评选活动,青工安全生产意识明显提高。大力实施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培训农村青年3万人 次,落实创业项目1407个,带动4409名农村青年实现转移就业。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五年累计植树500万株,建立国家级青少年绿化基地1处,省级青少年绿化基地8处。着力推进志愿服务行动,动员11.4万名志愿者为第十一届全运会提供热情优质服务,赢得了志愿服务的“大金牌”。五年来,形成了“泉城义工”、西客站“蓝精灵”、“城市志愿者文明服务岗”等一大批具有济南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38.35万人,各类基层志愿服务阵地1105个,累计提供志愿服务1.2亿小时,志愿者的微笑已经成为泉城最美丽的名片。 青少年民生不断改善。扎实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形成“青年就业创业直通车”品牌,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70个,提供见习岗位2.5万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00万元,扶持创业青年950人,实现和带动3万余名青年就业。大力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行动,实现志愿者及团队与农民工子女学校结对全覆盖。不断深化希望工程,五年募集资金716.3万元,援建希望小学9所,资助贫困学生3000余人次。大力建设“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联动,受理青少年咨询、投诉个案6000余件,被列入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百件实事之一。深入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形成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提案议案7件,青少年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日益畅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在市中区舜园社区探索青少年事务社会管理新模式,试点经验得到广泛认可。 团的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坚持党建带团建,在全省率先召开全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全面完成县乡团委换届和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大力加强“两新”组织团建,累计建立“两新”团组织3523个,覆盖35岁以下团员青年13万余人,涌现出山东佳怡物流、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等一批全国“两新”团建典型。大力开展团务规范化建设,建立规范化示范点205个,基层团组织工作条件和形象明显改善。积极推进团的基层民主建设,实施团代表任期制和团员青年民主恳谈制。扎实做好团员发展和“推优”入党工作,全市现有共青团员365232人,五年共推荐2万余名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 团的事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青联、青企协工作进一步融入党政工作格局,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学联、少先队工作蓬勃开展,成功召开市第六次少代会,少先队的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作用,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下一代的浓厚氛围。青年统战和青年外事工作不断拓展,与港澳台地区青年组织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密切,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青年组织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募集捐款698万元,援助汶川玉树地震、西南地区抗旱救灾工作。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团干部恳谈日”、“三进三同”等活动取得扎实成效。成功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机关建设迈上新台阶。市青少年宫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免费开放3.8万人次,公益性和社会性进一步凸显。市团校探索事业化发展新途径,团干部培训和青少年研究工作成果丰硕。编辑出版《济南共青团1972——2008》,系统总结30年来的济南青年运动史,团的理论研究迈上新台阶。 但是,我们清醒认识到,团的工作与党的要求和青年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青少年思想引导形成了一定声势,但工作的普遍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虽然实现了数量上的突破,但基层任务重、资源少的现状未得到根本解决,活跃度有待提高。此外,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共青团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共青团服务中心工作和服务青年的载体不够丰富,缺乏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工作品牌,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努力解决,为青年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开阔的社会环境,从而也有效助推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 2.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不够,管理、服务滞后 政府对青年文化建设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使得青年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得不到充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青年文化的建设包含方方面面,它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好并其效果立竿见影的,所以需要政府制定成熟、完善而详细的支持青年文化建设的短期及长期发展规划,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对相关的反馈信息进行梳理,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政府管理模式不创新,将不适应这种新型的产业形式,造成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协调、服务滞后。 2)文化品牌不具有竞争力 济南市虽然也保有着一些知名文化品牌,如商河鼓子秧歌、济南市歌舞剧院、市吕剧院、市儿童艺术剧院、市曲艺团、市京剧院以及市杂技团等,经营状况有很大改善,但就整体而言,出产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并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品牌,社会知名度及国际知名度都还很低,并不为广大的社会群众知晓和喜闻乐见。而且以上所举都是作为省级知名文化品牌的范例,综观全省青年文化品牌发展状况而言,仍存在着总量偏少,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一种文化现象;另外,各个地级市在自己的行政单位内各自为营,同样对文化品牌的塑造缺乏鲜明的认识,使得各个地方的文化品牌仍旧没有影响力和竞争力。 3)人才是青年文化建设的瓶颈 人才是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优秀文化得以产生并得以有效传播的重要保证,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积极向上的青年文化氛围。但是,就目前全省的青年文化建设看来,人才仍旧是青年文化建设的一个瓶颈。全省并没有建立和完善一套相对科学的优秀青年文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秀青年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全省乃至整个社会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久而久之,没有新的文化元素被创造出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会变得停滞不前和同一,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则不利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创造和传播。 建立和完善优秀青年文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推动青年文化人才的成长,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人才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推动优秀 青年文化人才脱颖而出。采取有效措施,发现并积极举荐各类青年文化人才,为他们的成长发展铺路搭桥,多办实事,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创造条件。 (二)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不足分析 文化发达是济南市的重要城市形象标志。文化发达既包括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发达的文化事业,也包括创造个性化、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发达的文化产业。近年来,济南市贯彻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落实山东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济南市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发展,逐渐具有了济南市支柱产业的雏形。本文拟就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评述分析,并提出建议。 1.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调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济南市对于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随着国家和省政府一系列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而不断深化,政府对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调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处在一种不断发展进步的良性环境之中。首先,在政策调控机制方面,济南市2006年10月发布济南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性设计。2006年济南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济南市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颁布的济南市2008-2010年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明确,目标也更为宏大和理性。如针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目标定位在突出发展软件、信息传输、服务外包、动漫游戏等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区域性信息中心地位。到2010年,全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积极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目标定位为:打造济南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加快形成新的服务业经济增长点。 发展旅游业视野放在:拓展高端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大旅游企业集团,做大市场主体等。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放在提高当下的经济效益的层面上,更着重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相关行业的产业集团,着眼于长远利益。2008年3月,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该文件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 投融资和工商管理、资产管理和经营、土地扶持、人员安置、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及人才七个方面给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单位以政策优惠,以促进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主体的孵化,为济南市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促成文化市场成熟,建立了优惠的政策平台。其次,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和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济南市逐年加大投入,自上世纪90年代末,投资13个亿建设泉城文化广场开始,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做了大量工作,为济南市突出泉城文化特色、文化名城特色,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如,完成泉城特色风貌景区扩建等工程,重点建设保护大明湖、护城河等水景区;建设体现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创作生产文艺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剧目;实施文化发展项目带动工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组建新型体制的现代传媒集团和演艺集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等。 济南市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直接投资也逐年加大,据济南市财政预算报告,2006年市财政安排科教文卫方面的重点支出37419万元,比2005年预算增加5519万元。其中,文化产业事业所属的教育支出18664万元,科技支出13600万元,主要是支持科技园建设,安排科技三项费用和新产品退税;安排文化支出1220万元,重点改造文化基础设施和重要文物保护。2007年济南市财政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事业的投入,仅科技支出就安排16989万元,比2006年增加4123万元,主要支持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文化专项支出安排2592万元,增加 231372万元,用于文物维修和老城特色风貌保护和促进文化产业改革。对文化产事业的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2006年济南市政府将该年度定位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并着力构筑十个平台,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济南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济南市统计局2008年发布的数据》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62.8亿元,与2003年相比,年均增速15.7%(按可比价计算);按可比口径比2006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150.3亿元,与上年持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4%,拉动GDP增长0.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1163.0亿元,增长16.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68%,拉动GDP增长6.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241.0亿元,增长17.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7.2%,拉动GDP增长8.63个百分点,超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5.8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三次产业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8:46.1:49.1调整为5.1:45.4:49.5,第三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占全市GDP的3.35%,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7%,拉动GDP增长0.63个百分点。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济南市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文化产业是其中增长较快、发展空间最大的产业。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达到4600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99259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4.5%,已成为吸纳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渠道。从济南市统计局对2007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例成分的分析看,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3.5亿元,增长18.0%。文化产业所属的行业:旅游业增长16.5%;软件业完成销售收入162.0亿元,增长28.9%;会展业直接营业收入1.05亿元,增长20.7%。文化产业的增长率也高于其他行业。?2008年文化产业对济南的经济发展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济南市发改委2008年8、9月发布的信息,2008年上半年全市引进市外投资项目563个,引进投资334.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项目321个,引进投资245.5亿元。三次产业引进投资比例为0.6:25.9:73.5,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产比重降低了0.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降低了4.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了4.7个百分点。在2008文博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上,济南市的齐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设等5个申报项目参加了签约,总投资额约为19.5亿元[4]。综上可以看出,济南市的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其中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已经成为济南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3 引自《济南市2006年财政预算》、《济南市2007年财政预算》. 3)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表现在:一是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渐成规模。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的济南市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现拥有动漫游戏企业70多家,动漫产业年产值达到3亿元,相关从业人员4000余人,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动漫游戏产业链。[5]除此之外,英雄山文化古玩市场、历下区山大路科技市场、长清大学园区等都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二是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已获较大发展。地处济南的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电总台、山东出版集团、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大型产业集团,提升了济南市文化产业企业的档次,带动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山东爱书人音像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新世纪电影城、山东网通、龙翔职业培训等文化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很好的主体资源。三是具备了一定数量的具有知名度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博会、泉城特色旅游、鲁菜、九九重阳千佛山会等不同品类的文化产品品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四是文化市场的开放度和投资信心指数明显上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其成长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从完全依靠政府财政,到能够进行国内外融资建设,年引进国内外投资十几个亿,一方面体现了济南市文化产业主体的逐渐成熟,文化市场开放度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投资者对济南文化产业的投资信心不断增强。五是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基本完成。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体制丰富多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主体资源。六是初步理顺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关系,建立了基本的规划、规制和管理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秩序。 2.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自身相比发展较快,进步较大,但将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放到全省和全国环境下看,无论是观念、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发展状况都处于中下水平,与国内同等城市广州、南京、杭州等的发展状况相比都存在差距,与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上海、北京相比,差距更大。 近年来,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框架已经搭起,并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在起步阶段就呈现出了全面开花的特点,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近几年的会展业、群众文化服务业等发展势头迅猛,对文化产业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整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总体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深入考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除上面提到的各行业存在的一些不足外,在整体上有许多深层次问题和原因需要尽快解决。 1)在思想观念上仍对文化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化发展认识不足 济南市学界对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启动较晚,参与研究人员较少,在全国学界没有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社会对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表现在经济发展上,社会资源在文化产业上的投入较少,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行政管理上,决策层在决策上投入不够,表现在出台的政策上,符合政府要求的文化产业类别目标不明确,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力度不够,出台的政府规章等文件文本数量少,规范性不强。 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高涨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推动,文化产业的确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但不论是在领导层或在其他层面普遍存在对文化产业认识模糊的问题,甚至对什么是文化产业和究竟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等最基本的问题也没有搞清楚,更谈不上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眼光了。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文化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化发展仍缺乏直观的认识,文化产业还没有真正当作一种产业来看待,仍然处在经济唱戏,文化搭台阶段,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尤其是紧迫性认识不足,从思想观念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够关心,同时缺乏相关政策。比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深圳等城市就组织人反复研究论证文 化产业发展问题,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连续出版了《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指导和促进作用,而济南市仅出台了一个《2004一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至今仍在不紧不慢的讨论之中,在实际运作中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重宣传、轻经营,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现象仍客观存在。回避市场,怕搞产业,对探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途径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有力的调控手段。二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管理文化事业单位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惯性,习惯于用管理宣传的思路和方式进行行业管理,影响了文化行业管理的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行业管理政策出台快而论证不够,担心多而鼓励不够,应急多而连续性不够,变化多而稳定性不够,要求高而操作难,“一刀切”而缺乏分类指导,使文化单位要么无所适从,要么无法操作,要么疲于应付,增加了工作难度,降低了工作成效"三是一些职工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曲折、矛盾和困难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途径感到困惑和迷茫"一些人员对市场化模式和产业化发展缺乏信心。 2)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尚不充分 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表现为:一是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够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据统计2006年济南市文化产业总收入为189.4亿元,增加值57.6亿元,占全市GDP的3.6%;2008年上半年,济南市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47.87亿元,同比增长20.24%,占GDP比重为3.38%。同比增长虽然较高,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增长较缓,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排位较低,在省内占GDP比重低于青岛市的占5%以上。二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目前济南市4600家文化产业法人中规模以上企业所占比例较小,大型龙头国有文化集团、民营文化企业、外向型文化企业有待进一步发育。三是由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按照工业化、市场化标准进行产业开发、制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四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文化创意产业所占比例较低。五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六是在艺术创作和演出上,缺少精品力作,缺乏演艺事业中的领军人物,对传统优势剧种、项目等缺乏宣传、培养、培育,很多文化项目市场运作手段欠缺,政府干预色彩较重,缺乏市场竞争力。 3)政府管理体制不配套,管理、服务滞后 政府对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协调的机构不够有力,责、权、利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配套。文化产业是一种以产业融合为特点的新的产业形式,是以创造性思想为核心的向外延伸与扩大并与其他各种投入相结合而组成各类文化产品的经济集团。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服务,其外延包括文化相关服务以及包括含有部分文化活动的行业类别等,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扩大,其外延还会不断扩大。政府管理模式不创新,将不适应这种新型的产业形式,造成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协调、服务滞后。 4)文化管理体制不顺,资源整合困难 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界定了文化产业的9大门类,但济南市未对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单独分类,统计数据依据国民经济统计口径,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并入第三产业(服务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关信息发布体系。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造成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状况模糊,相关信息发布量少,社会对文化产业关注度低,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监管、扶持、调控力度不够。 济南市的文化体制方面存在着问题比较突出,计划经济色彩还较浓,难以适应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省市驻济文化企业分头管理,隶属结构关系既散且软,人为造成严重的条块分割,难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有利可图的地方都想伸手,有限的领域谁都想管又难管 好。同质企业重构不断发生,市场无序竞争接连上演,某些文化资源严重浪费,产业一体化程度既弱且低,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难以发挥。从单个行业来说,更普追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现象,严重妨碍着文化产业的整体提高。以广电业为例,当前广电行业虽然成立集团,名义上实行了企业化经营,但长期计划经济和事业体制下形成的用行政意志搞产业,地域分割,各自为战现象仍普遍存在.这种行业管理、新闻宣传和事业建设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束缚了产业发展的手脚。同时,广播影视产业缺乏市场竞争主体,现行的管理体制不是鼓励市场竟争主体的形成,而是过分强调社会属性,限制市场行为,远离市场机制"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导致责权关系不明。这使得事业建设与经营创收不分,事业资产与企业资产混淆,责权不明,产权不清,投入与产出脱节。 5)文化产业结构失衡 一是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严重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有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脱离市场,缺乏活力。近几年来虽然有所改变,但从总体上看,不仅是济南市,在全国文化行业资产规模中,仍普遍存在事业性资产比重太大,产业性资产比重较小,也就是非经营性的事业资产比重较大,可经营性的企业资产比重较小的现象。据国家广电总局调查,在广播影视规模资产结构中,事业资产所占比重高达73%,企业资产的比重只有27%"二是所有制结构严重失衡。国有文化事业、企业单位占据优势地位,民营文化企业、合资文化企业处于薄弱地位。虽然近几年济南市通过举办“泉城文化社会办”项目洽谈会等方式吸收了社会各界资金6.72亿元合办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投资正由政府单一投入方式向多渠道投资发展,在文化品种经营上,也由过去的国营一家发展为多种经营方式"但仍只是九牛一毛,由于政策的规定文化产业不少领域存在垄断经营的现象,导致民营企业只是在家数上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主力,在资本额和市场份额上所占比例仍是很小的一部分。三是产业结构比例失当,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乏力,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文化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从业人数与产值,比例也欠得当"且文化产业各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严重,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产业链条的合理联接、有机结合是一个产业有序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文化产业长期以来,“小而全、低而散”,没有形成以核心业务为龙头的经营机制,产业链条不合理,资源和成本的消耗过大。四是文化企业结构单一。实力强大、规模可观、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才能长久立足"但济南市当前的文化企业组织结构大都单一,多文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企业实在找不出几个。五是产品结构单调陈旧。济南市文化产品不够丰富,缺乏精品名牌,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较低,有些仍在小手 工生产领域徘徊(传统手工艺品除外),因而很难走出济南地区。 6)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且布局不合理 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济南市目前仍存在对于文化产业方面的基本建设重视不够,缺乏投入,文化设施的整体建设水平比较差,相当一部分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处于维持状态。这方面在市文化系统表现得最为突出。文化产业载体建设的缓慢,拖了产业化进程的后腿。以电影服务业为例,济南市现有的专业影院,大部分影院设施陈旧,技术和设备由于缺乏资金而得不到维修和更新,大堂式的单厅放映和环境的脏乱差严重影响着影院的发展,已极不适应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高品位需求,失去了大量的观众,各影院负债累累。但是,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却是另一种景象,他们借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已经在低迷的电影市场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已经向着电影超市,多厅,多功能发展(包括长饮、游艺、健身、购物等),一个影院可以同时放映多部影片,观众可以随到随看,不用等待,观众不是为了看某个电影而到影院去,而是到影院以后再选择看什么电影。影院基本上都座落在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内,从放映设备、音响、座椅的舒适度和整个的观影环境以及影院的电影氛围和规范化的服务等,都大大的超过了济南市的现有影院。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带来了电影的高额的票房收入。如:上 海的环艺电影城,北京的华星国际影城,成都的太平洋影城等年票房收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已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而我们全省的票房收入不过1000万元,还不到一家影院的一半。我省的票房收入在全国排在倒数前几名,这和山东经济大省的形象极其不相称。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而目前的文化设施与经济文化大省的省会城市地位极不相称;另一方面,济南市文化事业单位不多,文化设施有限,理应合理布局,疏密得当,否则不仅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济南市文化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形成了东密西疏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仍然一窝蜂地向东挤,大纬二路以西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设施少得可怜,文化企业更是寥若晨星,人为地造成了文化产业布局的失衡,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7)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省会商校人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随着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全国各地普遍遭遇到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问题。目前,济南市文化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结构及数量分布等,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改变,但从总体来看人才问题仍然不少。从总量来看,全市文化企业从业人员仅有不足10万人,不仅远低于北京、上海,比较同为省会城市的广州、南京、杭州、成都、昆明等城市也有很大差距,甚至不如青岛。人才素质总体上偏低,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尤其匾乏。其实,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和政治、文化中心,不仅是山东省也是京沪之间地区高校最多、名校最多的城市,尤其是山东大学,作为“文史见长”的国内外名校,不仅有培养专门的经济管理人才、艺术人才和其他相关文化产业人才,更有全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和目前全国唯一的一个硕士点,可以提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此外,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也都培养大量文化产业相关人才。而济南市目前并没把在济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而且,即使是目前数量有限的文化人才也难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浪费、外流、闲置等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既有用人机制问题,也有用人观念问题,还有政策方面的问题。 8)精品力作不多,品牌培养不够,缺乏有竟争能力的品牌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趋同质化,而品牌是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最后一道“屏障”,品牌是核心竞争力,品牌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济南市文化宜传系统,创作和生产了不少文化艺术产品和文化用品,有些在省内外也有一定知名度,并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精品力作较少,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和名牌,譬如:近年来,济南市会展经济发展迅速,是济南市发展的亮点。但纵向比较,或者在省内来看,都可称是硕果累累"前不久文博会的空前成功,更为山东大力发展会展业提供了一个极佳范例"而目前济南会展业的主要问题还是展会的数量少、规 模小。不仅是济南市,就是山东全省会展业真正意义的国际国内知名展会也很少。 目前,被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中国大陆展会有20多个,山东没有一家。2005年商务部重点支持的31个展会中,只有2个,这与山东经济地位和产业优势很不相称。另外,济南以泉城闻名,但至今没有一种足以代表泉城特色的文化艺术品,没有一项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化工程等等。这种状况难以形成济南文化产业的品牌和名牌,难以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优势,形不成辐射和带动作用。 9)文化创新能力不强 文化产业的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创新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发展不竭的动力。文化体制改革是当前文化创新的关键科技创新,为文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就是要不断加快文化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于文化发展的贡献率。在全球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换装,用现代先进适用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是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加速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文化产业为先导、以基础文化产业和主导文化 产业为支撑、各类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格局。济南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更新换代速度 缓慢,文化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太弱,技术进步迟缓。像舞台技术、印刷技术、娱乐器材、广告制作、影视生产、文物保护、文化信息技术、文化资源现代化管理等诸多方面无论是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都是相当大的。 10)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首先,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荟萃了全省的精粹;其次,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强国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国与日本、韩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第三,地处在国内经济和文化产业都处于先发优势的京津和沪宁两在核心区的中间地带,是南北东西交通枢纽;第四,济南又是古代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地。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无疑为济南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很好的机遇。但是,目前济南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优势。 五、青年文化建设目标及其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和路径探讨 (一)青年文化建设的目标 中国青年文化建设,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制度化的系统工程;不是一系列从外在形式上看热热闹闹的活动,而是一系列从内在价值上看构建青年精神家园的复杂工程。它不仅关系着青年发展的方向和青年工作的成败,而且关系着社会的稳定运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其具体目标为: 1.满足青年的文化需要,这是青年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青年文化建设的第一个目标是满足青年的文化需要,这是青年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文化建设是以满足青年文化需要为核心的一种全面文明建设。这里首先需要澄清文化和文明的关系:第一、从定义上看,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明是一种文化范式;第二、从起源上看,文化是人类的理性创造,文明是文化的历史遗存;第三、从性质上看,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文明是文化的躯体;第四、从时态上看,文化是现在的文明,文明是过去的文化;第五、从形态上看,文化是观念的文明,文明是物化的文化;第六、从发展上看,文化必须统领文明,“人”的法则必须驾驭“物”的法则,因为缺乏正义价值理念的文明是“野蛮疯跑,并且对人极不 友好”的野蛮文明。 按照马克思,人类有三种基本需要,即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进一步细化,发展成为五种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年的文化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它属于马克思的精神需要范畴,位于马斯洛“需要阶梯”的自尊和自我实现层次。 青年文化是青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综合反映。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青年的文化取向是社会的,按照社会心理学家舒兹的观点,它主要表现为三种社会文化需要: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结合中国的情况,青年文化建设必须满足青年的以下文化需要: 1)包容需要 包容需要是指需要与他人在一起,不会被排斥;要求有所归属,得到群体承认;希望能引起他人注意,引起他人的兴趣或重视,等等。中国青年文化建设要为青年的健康成长建设一个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包容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关心、尊重、重视、承认和成人之美,其最高境界是认同。承认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具有独特的需要和意志,认同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就像家长认同自己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一样。 2)表达需要 表达分为感情表达、思想表达和行为表达。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来说,这三种表达都是不可或缺的。青年文化建设一定要为青年的表达需要预留出口,使之有合法的感情宣泄渠道、思想表现为舞台和行为实现场域,古代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的方针可作借鉴。 3)控制需要 控制分为控制和被控制两个向度。控制表现为对人、事物、问题和情境的驾驭和操纵,是青年自信和领导能力的表现;被控制是指青年被社会秩序的约束和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总的说来,青年在控制向度上是前者不足,后者有余。青年文化建设一定要促进青年自信和领导能力的发展,把培养创造性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4)自尊需要 按照夏学銮的定义,“自尊是由对自我概念的评估构成的,是一个人关于 24他自己如何有能力、如何成功、如何有意义和如何有价值的那种感觉和认识。”自尊具有成功- 导向和自我控制功能。自尊的人自信,而自信是成功的唯一的最好预言家。关于自尊和自控的关系,英国培根说:“一个人的自尊是第二宗教,是控制一切罪恶的最主要的马龙头。”25所以,满足青年的自尊需要,不仅是对年轻人人格的尊重,而且也是维持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明智举措。 5)学习需要 在信息社会,知识是战略资本,而学习是获得这种战略资本的有效手段。学习是学习型社会每一个公民的正常需求,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迫切要求。因为它关系到青年的就业、成才和发展。青年文化建设一定要把满足青年的学习需要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这样青年文化建设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成就需要 成就取向既体现出当代青年的时代特点,又反映了青年的自我实现需要。在成就需求领域里,当代青年应该而且也能够把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祖国作奉献紧密结合起来,有机统一起来。青年文化建设就是要发现和挖掘具有强烈成就取向的青年精英,重点扶植,精心培养;同时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践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道德文章,在实践中自然成长为群众的领袖、社会的栋梁和国家的接班人。 2.提高青年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青年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青年文化建设的第二个目标是提高青年的人文素养,这是青年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美国社会学家罗斯认为,在人性中存在着自然秩序的要素,它们是同情心、正义感和互助性。如果把它们说成是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为过分,但是人文精神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青年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中国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来锻造青年一代,使之能够胜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历史使命。青年文化建设需要在培养和提高青年下述人文素养方面下功夫: 1)要培养以“天下为公”的胸怀 从世界观上看,“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是说自然和人类拥有相同一致的运行理念,即盘古开天,天下为公。因此,中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阴符经》中开宗明义地说:“观天之像,执天之行,尽也。”这是“天人合一”的最好诠释。他又说:“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意思是说,虽然“天像”是至私的、无恩的,但是“天行”是至公的,充满着大恩的,这就是天下为公的辩证大道,也是把天象和天行区别开来的关键所在。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营养,自觉培养自己“天下为公”的胸怀,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为他人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2)要培养追求“实事求是”的内在精神 从人生观上看,要想成为有利社会、为福百姓的人,青年必须把儒家所倡导的“治学修身和治国平天下”紧密结合起来;而要治学修身就必须遵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认知规律和伦理法则: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要培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人本内涵 从价值观上说,青年要懂得以人为本、政在亲民的道理。早在宋朝,就有人提出“人民,本也”的思想。近代由乾隆主持编纂的《钦定周官义疏》更是这样说:“国以民为本,民以 24 夏学銮:.整合社会心理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25 Lord Bacon,Book of Familiar Quotations,cited from Webster’s New Encyclopedia of Dictionaries,Ottenheimer Publishers,Inc. 1986(The Twentieth) 食为天。民食足而后教化兴,教化兴而后国治安。”进入现代,前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曾经提出“科学发展观”,气核心便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人本和亲民是当代青年必须认真学习和实践的人文价值理念,也是当代青年需要时刻提醒和修养自己的内涵要旨。 4)要加强“厚德载物”的内在修养,修身养性 从方法论上看,青年要学习中庸公正,厚德载物,仁和包容的道德品质。《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正仁和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人文价值理性,恰好弥补了西方机械价值理性的先天不足。虽然西方圣人亚里士多德也提倡中庸道德,认为“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但是,他的逻辑理性及其中庸道德好像处于两难的境地,结果经常是后者屈服于前者,形成“非此即彼”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渊薮。 5)要深刻了解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换立场 从伦理原则上看,“能近取譬,立他达人”是对当代青年的高级要求,是青年的为仁之道;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当代青年需要恪守的基本道德底线,是对青年的最低伦理要求。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做不到这一条,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真的变成如一位深圳青年所描述的那样:上班工作“让我改变了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的从前那种天真乐观的态度。仿佛置身于一种畸形的莫名其妙的疯人院中。人们想要得到的和他们的手段之间是一种生猛冷 26酷的过程。” 6)要追求“公正”,努力创造“和谐”的社会和世界环境 从文化范式上看,与西方严格的等级制度相反,中国文化追求公正和谐、世界大同的无等差境界。等级制是西方文化的特色,无等差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看不清中西文化的差异,以至于把中西文化错置,是转型期中国人在文化上所进入的最大误区之一。青年文化建设必须正本清源,把青年置入一股公平、正义、和谐的文化清流中。 3.弘扬青年的主流文化,这是青年文化建设的趋势和规律 青年文化建设的第三个目标是弘扬青年的主流文化,这是青年文化建设的趋势和规律。青年主流文化有两层含义:第一、青年主流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流文化是完全一致的;第二、青年主流文化是相对于青年亚文化而言的,它与青年亚文化是有显著区别的。 把青年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区别开来既具有概念建构上的意义,又具有文化建设上的意义。这样,就不会把整个青年文化作为亚文化或甚至反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完全割裂开来和根本对立起来,比较符合中国青年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关系的现实。 青年主流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8 种精神,特别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1)与时俱进精神 青年人最少保守思想,容易追赶时代进步潮流,是与时俱进的社会群体。与时俱进的精神是青年主流文化品质的体现,同时又折射出先进文化的光辉。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根据时代变迁对社会环境做出适当的变化和调适,对传统文化进行中肯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永葆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而不被时代所淘汰。青年文化建设就是要大力弘扬青年的与时俱进精神,以与时俱进的青年文化为火车头,带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前进和创新。 2)进取创新精神 进取创新精神是青年一代的本质特征,既代表着青年主流文化的客观要求,又代表着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进取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进取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门。青年文化建设就是要 26 《墨子》卷六,“节用”上、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北京大学图书馆软件。 大力弘扬青年的进取创新精神,以进取创新的青年文化为发动机,实现民族复兴,和平崛起。 3)自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一,也是当代中国青年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最早出现于百经之首的《易经》,其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坚强魂魄,是抵御一切灾难,引领中华民族渡过重重危机的制胜法宝。青年文化建设就是要弘扬青年的自强不息精神,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生存机制,卧薪尝胆,披荆斩棘,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4)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精神反映了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发扬光大,是一种制度化的雷锋精神。目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在中国已达1000 万人,他们活跃在城乡社区和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成为老人照顾的贴心人,农民致富的领路人,政府部门的好帮手。青年文化建设就是要大力弘扬青年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志愿服务的青年文化为榜样,促进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 5)勤俭节约精神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共享的价值理念。夏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遂成一代圣王。墨子是中国古代提倡节俭的思想家,他主张节用,反对厚葬。他说:“古者圣王制节用之法”,“去无用之务,行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30 古罗马西塞罗也说:“节俭之中蕴藏着一切美德。”青年文化建设就是要向青少年灌输勤俭节约精神,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反对阔少爷作风,提倡不劳作者不得食;提倡生态伦理和代际伦理,反对浪费全人类的有限资源。 6)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几代领导人都反复强调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需要艰苦奋斗。在延安时期,依靠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人领导边区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进攻,坚持了八年抗战;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依靠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地开展了三大战役,推翻了蒋家王朝„„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铁人精神”和“耕荒牛精神”。青年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广大青年和青少年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把这个“传家宝”代代传下去。 7)求真务实精神 求真务实精神是追求真理、真抓实干、不尚空谈、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的科学精神和工作伦理。它不仅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职业道德。青年文化建设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使之成为青年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变成当代青年的思路路线和伦理操守。 8)为人民服务精神 为人民服务是当代青年的安身立命之本,是青年文化的价值理性和终极价值。离开为人民服务这个建党兴邦的根本宗旨,青年文化建设就会走偏方向,一些文化精英就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公共文化资源和舆论阵地,为个人私利制造舆论泡沫,滥用话语霸权。这将不仅是当代精英文化的悲哀,而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4.复兴伟大的中国华夏文明,这是青年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青年文化建设的第四个目标是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这是青年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民族复兴的实质是文化复兴、文明复兴。青年文化建设是复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复兴伟大中华文明的有效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一向以文化经世,以文明兴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的位置。中华悠久的农耕文明,恢弘的水利工程,灿烂的天文历法,卓越的数学成就,高超的冶炼技术,独特的中医科学,精湛的建筑艺术,睿智的东方哲学,绚丽的文学艺术和伟大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华各兄弟民族在华夏大地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创造了辉煌的华夏人类文明。虽然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内战和分裂,但是统一是华夏各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主流趋势:中国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自发互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及 特殊优惠政策的实施,各民族人民互相尊重,才能亲如兄弟,情同鱼水。尽管他们在生活方式上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是他们在构建统一的中华主流文化上却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事实上,中华56 个民族早已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大家庭,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文明。这种文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千磨万击,坚劲异常,“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这种适应力极强、生命力极强和包容同化力极强的高级文明面前,任何企图使中国变成第二个前苏联的妄想都必然落空~ 华夏文明不会衰落,只会重新走向辉煌。复兴伟大的华夏文明,实行文明兴邦战略,我们就要引导青年: 1)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克服个人功利主义,肩担万古纲常,脚踏创新之路,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解决好自我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奉献社会,报效国家。 2)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要搞马克思主义,不搞学党乡愿;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山头主义;要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要学习古人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注2],这才是民族复兴、国家昌盛之道。 3)重建社会- 社区网络 用传统美德和情义价值重建人际信任关系,使基层社区充满人间真情、纯洁友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生命活力,重建受市场经济严重破坏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使我们的大社会变得更加凝聚、粘着、坚韧、耐压和抗打击。 4)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亲民新政 亲民新政的核心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如《吕氏春秋》上卷《贵公篇》所言:“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公平、正义是社会的太阳,凝聚天下人心、复兴华夏文明的神兵利器。 5)实行“大中华,小民族”的民族政策 这一民族政策的灵魂是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大中华这个统一的大民族、大道理面前,作为其组成部分的任何民族都是小民族、小道理;维持大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每一个民族义不容辞的神圣义务。 6)发展地缘政治和地缘文明 古代人说“远交近攻”。这种外交策略显然已不适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作为永远不称霸的中国,远朋要交,近邻更要交。我们要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睦邻友好政策,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创造和谐的周边环境。我们要做好与华夏文明接近或具有悠久历史关联的国家的亲善工作,历史责任要分清,但是要一切向前看,把工作重点放在青年一代上,做好与周边国家青年的文化联谊活动,发展对东方文明的更大认同。 青年文化建设就是要复兴伟大的华夏文明,以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青年,使他们成为和平团结的中坚,社会进步的栋梁,文明兴邦的先锋,民族复兴的希望。 (二)青年文化建设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和路径探析 上文在分析青年文化体系同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其中有青年文化建设对文化产业提供方向性建议。作为亚文化的青年文化,在与社会主流文化的磨合交融过程中,彼此同化,所以在某些方面来讲,青年是未来文化的缔造者,青年文化在很多方面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流。而文化产业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 当今,具有规模效应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以及动漫游戏产业等方面,而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里,青年是其主要的创造者和消费主体,青年文化则是其主要内容,所以政府从各个方面加大青年文化建设的力度,都会力助推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复兴。 在此,我们从青年文化建设可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面,试着提出发展的建议和路径, 以供参考。 1.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大青年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作为一种正在快速崛起的新经济形态,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已为众多国家所认同,并已呈现出群雄并起、千帆竞发的局面。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甚至成为经济复苏的新希望。近两年中,很多发达经济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其增加值超过了其他产业,增长率也普遍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对一些政局稳定的新兴经济体而言,国民经济总产值(GDP)中文化产业的份额也正在增加,“支柱”的作用及趋势愈发明显。而文化产业中,青年文化为其作出的贡献最大,因为其最活跃,传播速度最快。当今,具有规模效应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以及动漫游戏产业等方面,而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里,青年是其主要的创造者和消费主体,青年文化则是其主要内容,所以政府从各个方面加大青年文化建设的力度,都会力助推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复兴。 中国政府层面也早已意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文化产业体系,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将中国的文化产业分为两个比较大的类别,第一种是传统的文化产业,主要分为 7 个种类,包括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和会展,还有四个新兴文化产业种类,主要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与动漫游戏。 中国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稳步提高。 2004 年至 2010 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 23%。2010 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 11052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 2.75%,比上年提高 0.18 个百分点,比 2004 年提高 0.81 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重稳步提高。部分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从出口增长情况看,2001 年到 2010 年的十年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分别增长了 2.8倍和 8.7 倍。另据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2011 年全年我国出口文化产品 187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2.2%。 从结构上看,文化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服务行业比重有所上升,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数据显示,2010 年文化服务提供单位实现增加值 5937 亿元,增长 27.9%,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 53.7%,比 2004 年增加 13.7 个百分点。 从资本活跃度看,多个文化产业基金成立,整体基金规模超过 300 亿元;文化产业中有超过10 家的上市企业;2010 年国内电子商务行业融资额超 20 亿美元;2011 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公司融资活跃。 从地区上看,2011 年,广东领先优势明显。出口文化产品 73.5 亿美元,增长 0.4%,占同期我国文化出口的 39.3%,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最大省份。同期,福建和浙江分别出口 20.3 亿和 19亿美元,分别增长 54.5%和 12.2%,分列二、三位,增速显著。 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尚处在不发达阶段,目前,传统文化产业,尤其是出版发行、影视制 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及会展产业还是占到整个文化产业的绝大比重。 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发明与提升,许多技术进入文化产业,产生了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2010 年以来,这些新兴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对 GDP 的贡献非常大。 比如数字出版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子显示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直接带动了数字内容出版产业的发展。2010 年互联网对经济增长贡献 20.0%,网络广告规模达 279亿,增长 79.3%;2013 年网络广告规模预计 912.46 亿,手机视频市场为 6.81 亿。2010 年中国网络音乐市场表现突出,总规模达 23 亿元,其中在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 2.8 亿,增长 64%,无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 20.2 亿,增长 9.8%;而电信运营商在 2010 年则通过无线音乐获得收入 279 亿元。 移动多媒体业近年的发展也是风生水起。2010 年我国 3G 网络建设持续推进,目前 3 大运营商 3G 用户规模均超过千万。中国移动的业绩显示,截至 2010 年 6 月份,该公司投入使用的 TD基站数达到 11.5 万个;而截至 2010 年 6 月份,中国联通的 3G 基站和载扇数量分别达到 15.3 万个和 44.2 万个,同比增长 127.8%与 92.7%;中国电信拥有全球最大的 EV-DO(3G)移动网络,EV-DO 基站超过 10 万个。 再比如动漫游戏产业。2010 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量达 22 万分钟,总产值为 470.84 亿元,相比 2009 年增长 27.8%;产值规模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为广东、上海、湖南、北京、湖北。仅在 2011年中国首个漫画专场拍卖会中,就成交了 1180 万元。 加强文化产业政策协调。但总体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层次性不高,科技含量不是很高,运营能力还是处于中下游阶段。各个地区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容易产生过度投资的冲动,造成文化基础设施重复性建设现象,需要采取措施正确引导中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使我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进体制创新,冲破影响增强文化产业建设整体实力和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推进国有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力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切实增强国有文化企业实力;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主体。 第二,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配套制度设计。一是加强部门协调,使各项有关政策配套贯彻。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已有的文化经济政策,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更加具体、更有力度、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二是探索建立统一的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包括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绩效考核制度、国有文化资产、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等各项相关制度。四是切实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第三,建设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既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覆盖率的有效途径。工商企业如此,文化企业也是如此。 2.构建青年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从而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缺资金经济难发展,要发展文化产业,同样离不开资金。“喜羊羊”品牌价值超过 10 亿,被称为“中国最挣钱的羊”,它是地道的“广东制造”,但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喜羊羊”是上海的,这一直是广东动漫界心头之痛。为什么会这样呢,初生的“喜羊羊”几乎因为资金的“断奶”而过早夭折,关键时刻,“喜羊羊”得到了上海文广集团的支持从而红遍全国。假如当初没有上海文广集团的资金支持,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喜羊羊”品牌。当今,文化产业中的动漫和游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势头最猛劲的两部分,也是青年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两个行业。金融支持青年文化建设从而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在文化产业起步阶段尤为重要。当前融资难成了文化企业最致命的内伤,资金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我们有必要构建支持青年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形成国家、集体、社会、个人齐参与的多元、综合性的投融资体系,为文化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要增加财政对青年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投入,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的专项资金,采取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要改革财政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方式,重点支持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的建设。要鼓励金融机构把文化产业纳入信贷支持范围,安排专项信贷资金,向文化企业发放贷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担保再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的贷款担保服务。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或企业债券等方式,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引导社会资金包括外资创设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以参股、购股、合伙经营乃至控股的方式,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和独资等多种形 式,投资文化企业。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使经营性文化实体 27的投融资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3.培养、用好青年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人才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关键要素,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于拥有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讲,人才更重要。这就要求青年文化建设独具慧眼,增强自身优势和专业技能,从未为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社会中占据重要一席。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意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既熟悉文化建设规律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得文化产业发展的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紧缺。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储存、使用,必须有一套能让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的政策措施,以及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障。要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要积极建立以高等院校为主体,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学校、专门培训机构为辅助,与国外合作办学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制,加大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 28打造一批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用好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办法不仅仅是提高物质生活条件,比靠高薪酬、高职位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成长、发挥才干的环境和机制。要留住人才,不能简单靠一两项措施,而要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牢固树立求贤若渴、惜才如金、唯才是用的观念,努力营造文明开放、爱惜人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人才能脱颖而出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努力为人才施展才华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促进高层次、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 4.加强基层文化假设,为青年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创造更流畅的环境 大力发展基层文化,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青年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和更丰富的创造内容,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而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则取决于民智的开发和人文的开发。在民智的开发和人文开发上,基层文化工作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基层文化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作。当前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先进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因此,要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对一个 27 王琼瑶.青海文化产业发展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1,(3):193-196. 28 龚高健.加快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策略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11,(2):22-26. 国家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文化水平。 基层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观念、制度、物质等层面的保障,组织辅导群众艺术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规范人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完整而和谐的人。当前,青海省的基层文化建设,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创新力度,促进全面进步。 首先,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是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各级政府共同的责任,也是民族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改造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应当以乡镇为依托,以乡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项目上,要向远离城区和经济薄弱的乡镇倾斜,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乡镇发展重点文化项目,改善、提升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以解决目前我省农村牧区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的问题。 其次,打造并退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群众对一个地方基层文化建设的认可,基于其 有没有富有感染力和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有没有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项目。因此,基层文化要取得发展,必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塑造在当地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内容和形式以及运作方式上做大做强;兼顾演出、展览、创作、论坛等,建立社会化运作的新模式,推出公益服务品牌,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必须坚持和唱响主旋律,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和群众,努力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必须以艺术文化的普及为重点,举办覆盖各个艺术门类的文化艺术节,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再次,积极发展和丰富民族民间优秀文化 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和力量源泉。青海是一个民族文化富集地区,各民族都有着非常丰富和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些极其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源,真实地反映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它所承载的知识情感等深层次的价值内涵,对当地群众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挖掘、保护、整理和发扬并丰富这些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赋予基层文化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当前,在广大农村牧区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正随着其生存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消亡。基层文化就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重要性,严格按照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计划和步骤,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积极承担起搜集、整理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几时抢救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保留我们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另外,深入开展群众行文化创建活动 基层群众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 成部分,是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重要形式,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要深化文明城镇、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继续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牧民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要以活跃校园生活、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推进校园文化;以宣传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为主,推进人口文化建设;以丰富群众生活、开展自娱自乐、健身强体为主,推进广场文化;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和地域特点为主,推进旅游文化,从而全面提高 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 5.注重品牌培育,振兴文化产业 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任何一个产品,不只是文化产品,其品牌都是核心竞争力。文化战略上的品牌意义在于,我们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要想真正“走出去”产生广泛影响,最终还是要靠品牌。如果没有品牌,即使“走出去”也没有竞争力,更谈不上有多少影响力。大家所熟知的“软实力” 的概念,其核心也是品牌。 目前中国品牌文化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相对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当然这其中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上的开放程度大大超越文化。文化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很多作品不适合“走出去”,真正能够“走出去”的作品又不一定是品牌。品牌文化要能经得起市场检验,这种检验一方面是在发达国家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还应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现在虽然有些文艺作品是品牌,但是未必能带来大的商业价值,这和我们的营销手段、包装落后等有关系。和国际市场的同行相比,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比如山西的舞剧《一把酸枣》,其质量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舞台艺术作品媲美,但在营销策 略和系统的推销方面我们的差距非常大。2007 年我们在澳大利亚演出了 11 场次,上座率达 80%以上,票房收入 350 万元。同期也在澳大利亚演出的《新闻小姐》由世界一流文化包装公司打造宣传,同样的票价和上座率他们演出了 6 个月。我们在输出作品的时候往往是在打“游击战”,受经济因素限制,拼命地减少表演人员、舞台道具以降低成本,以至于影响到了作品的质量。这个差距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收入和艺术水准不成正比。 在目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历史证明,美国与日本文化产业的崛起都发生在大的经济危机之时。借助经济危机时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文化产业正可获得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目前也正面临一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文化战线同行应该大力宣传呼吁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引导、投资力度,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现有的文化品牌还没有形成和世界品牌竞争的实力,尚处于需要大力扶持的阶段,国家应在文化品牌的扶持上建立连续性的政策,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文化输出到世界主要文化消费市场上去。现在国家推出了一些文化精品,但是真正得到市场认可的还是为数不多,还需要通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众多指标来验证,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和世界接轨的市场竞争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打破行业壁垒、地域壁垒、部门壁垒, 相关行业协同合作,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其次,应该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科学合理的投融资体系为文化企业长线投资文化产业、低成本入市创造了条件。政府应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通过放宽准入、简化审批手续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同时调动中小企业积极性,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投资群体。还要进一步加快区域特色文化群建设,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发挥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在这一点上,我建议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政府少量投入作为风险投资,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扶持已有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与市场对接,使之带动相关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同时,需要采取一些市场手段使品牌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灿烂文化和价值观念。 6.载体优化,体现青年文化特色,推动青年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载体推动,体现青年特色。青年文化是以青年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具有青春的特质,必须体现青年特色,特别是通过具体的载体活动,融思想性、政策性、知识性、 娱乐性等于一体,使广大团员青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的同时,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为确保设计开展青年文化活动制度化, 很多地方的团组织层层建立了以二级团委为核心的青年文体协会、青年自学协会,从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不断加强开展文化学习活动指导。要求各单位年初都要制定开展文化活动计划,季季有主题有计划,月月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活动结束后将总结及资料上报公司团委。同时今年,围绕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重点突出了青年思想教育和 活跃青年文化生活,始终坚持弘扬青春、奉献、上进主旋律,通 过举办纪念大会、演讲比赛、征文、艺术节、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重温入团誓词等形式,展示了共青团组织在青年文化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特别是举办的青年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深受地方领导及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成为团员青年传播新知识、宣传青年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发展稳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次,企业也是承载青年文化,推动青年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灵魂,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运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日益成为企业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审视度势,强抓机遇,顺势而动,通过实施青年文化行动,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凸现作用,展现优势,实现青年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优化,从而强有力推动青年文化建设的深度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度。这就需要做好企业青年文化假设。在公司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使命、愿景、服务理念、人才理念的指导下,群策群力,结合员工队伍充满朝气、富有活力、容易引导塑造的特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教育活动:1)户外拓展---团队精神、协作意识、自我突破;2)专题培训---扩展知识,增强技能;3)兴趣小组---书法、文艺、体育、计算机等功能小组,陶冶性情,养心益智;4)创新突击队---专业领域、产品、生产线、销售、服务等的创造性举措的研发、试验、施行,本着降低成本、扩大销售、与众不同、科技为本、超越创新的基本原则;5)建立并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制度保证成长,荣誉激励进步,文化张扬价值,形成以企业经营目标为追求的比学赶帮超氛围,让每一颗青春的心都追求积极上进;6)做好规划,与领导沟通上述活动的意义,控制好预算。 另外,积极开展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丰富文化载体的形式。文化建设从来都不是特立独行的,建设青年文化也不能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个阶段。在空间上,要把基层团组织、青年社团激活起来,特别是要注重在农村和城市 共同开展,实现从地域上对团员青年的文化覆盖,让每个青年都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人,形成红红火火的青年文化建设局面。在时间上,要紧紧抓住一些重大活 动、重大事件和重大节庆日契机,如在五一、五四、七一、十一、中秋、元旦等节庆日或纪念日,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在群体上,分年龄、分层次、有 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在企事业单位青年职工中,在不同的年龄和层次的青年中着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青年文化的 表达方式上,要大胆创新,尤其要积极鼓励广大青年知识分子、青年文化名人、青年学生等文化素养较高的青年群体去创造青年人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方式,优化青年文化载体,从而推动青年文化假设,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7.资源整合,整体推进,促进青年文化建设,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重在融会贯通,相互促进。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吸引各部门和各方面人士参与青 年文化建设,建立和形成开放的工作机制。要注意调动各种层次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吸收各方面的智慧,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边实施边规范,边开展边完善, 边建设边发展,不断提高青年文化建设的水平,促进青年企业文化的繁荣。 首先,加强媒体资源的整合与互动,推动青年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传统的纸媒、电视以及印刷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式微的态势,但很多方面依旧具有品牌宣传等的影响力和塑造力。而当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几乎涵盖生活各个方面,而最近几年尤其流行的微博,更是牵动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衣食起居。可能在之前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经过微博传播后,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成为公共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其传播力远远大于传统媒体。科技活动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着力培养当代青年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中国约有8700万的互联网用户,80,以上是青年人,手机用户特别是短信用户大多数也都是青年人,这就是先进文化起的作用,也说明了青年在文化的传播, 知识的获取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因此,我们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手段,形成青年文化建设的强大声势和影响,最广泛地把青年吸引到文化建设中来。将不同类型的媒体资源加以整合,在空间上加以拓宽,加以有效运用,传播青年文化,形成青年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 其次,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用传统来引导青年,用时尚来吸引青年。一方面注重发挥书法、美 术、绘画、音乐、歌舞等传统艺术对青年的教育熏陶,另一方面,注重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青年的原则,从青年感兴趣的现象、想了解的话题入手,引导青年正确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 再次,民族文化与世界青年文化相结合,要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推动青年文化的国际化,将国外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在交流、合作、融合的过程当中,使青年文化产生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张力。例如,每年中国的电影屏幕都被几十部的外国大片充斥其间,其每一部基本都在中国赚取巨额的票房收入,但中国目前很少有优秀的电影能够横扫西方的电影市场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自己的品牌效应。孔子学院虽然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设有学院,但其影响力相较于德国的歌德学院,仍旧相距甚远。中国的电视、互联网以及出版业,存在着几乎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的创造性,培养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大同国外优秀文化的交流程度、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可用的一切资源,推动青年文化国际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以上是基于青年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角度角度展开分析,下面将从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路径作补充探讨。 1)整合相关产业间资源,确立特色发展模式首先,结合文化产业自身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位、人才、技术等各方面优势,挖掘潜在资源,整合现有相关产业间资源,理顺文化产业内的各个环节、生产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模式,打造都市型综合性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强市。其次,还应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 2)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各节点协调发展一是文化产业园要明确定位,确立适合本地区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实现特色发展;二是实行文化园区联动发展,高标准建立园区间信息共享、园区标准对接机制,整合园区间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实现园区间的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发展联动;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实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最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形成产学研互助机制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是关键。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超前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并与当地的文化产业园结成教学联盟,采取合作培养人才、共同组建研发中心等方式,使其成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实习基地、科研基地,形成长效的产学研互助机制。 4)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抓紧研究、制定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政府通过构建宽松的制度环境,加大对文化产业、园区、财税、金融、投资、产业、人才、环境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搭建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对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制定实施细则,开展政策宣讲,安排上门辅导,提供主动、便捷、高效的服务。 5)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近几年,在文化产业领域,金融业自主创新推动的融资成为主流。从招商银行开创无质押贷款先河,金融机构逐渐开始介入整个文化 产业链条,到由财政部、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四家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着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文化产业有不少是年轻人靠创意创业,贷款金额小,银行风险大。政府应鼓励银行为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贷款,并以此为突破口,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开展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债券发行、信托融资、创投基金、并购基金等业务。推动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形成财政、信贷、基金等多方参与、共同支持的融资格局。 青年文化建设既是一个重大战略,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抓住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市场化、社会 化的手段,发展壮大青年文化事业,不断增强青年文化的竞争力和活力。一是市场化,项目化运作。要运用经费市场化筹措,活动项目化推进等操作模式,通过企业 冠名、联办、捐助等形式,解决经费依托和物质保障问题,争取团组织、赞助企业、团员青年、社会群众多赢的良好效果。二是省上主办,地方联动,一级承接一 级。采取省上牵头启动或省上主办、选定某一市或某一乡镇承办的形式启动活动,同时确定重点城市,各地在同一时间或次递举办相应的活动,既保持了活动的连续 性,又彼此响应,形成了声势。三是团内、团外形成合力。充分开发调动团内资源,延伸各种工作手臂,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和教育、文化、妇联、工会等相关部门的 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全力推进青年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 (三)实现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探析 1.更新观念,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意识 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化能够成为产业,已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负面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仍然把许多文化部门视为事业单位,习惯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直把文化产业当作经济舞台上的一个配角。重视文化的“事业”性质,忽视其产业性质,更缺乏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仍自觉不自觉地信守旧的文化发展观念和运作方法,对文化能否产业化,如何产业化,文化产业的内涵应如何确定,如何看待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模糊和混乱,把文化产业真正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并导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还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更新。发展文化产业是对文化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全新课题,需要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整体工作布局中去,摆上议事日程,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结构调整之中。因此,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文化与现实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济南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表现之一,就是制定济南发展文化产业的近、中、长期规划,明确总体目标,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统计范畴和指标体系,使文化产业始终在规范有序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当前,己经制定了《2004一2010年济南市文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将文化旅游与会展作为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为,但相对而言文化产业部分仍然比较薄弱,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更为具体翔实、易于操作、目标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注意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济南实际,建立健个地方性的文化产业法规,出台鼓励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3.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处理好几种关系 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脱胎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其中大多数在运行机制上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公共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坚决克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政企分开、经营性机构与非经营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济南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理顺几个关系:一是理顺省、市级文化管理体系的关系:二是理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和企业单位的关系;三是理顺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关系,并注意尽快实现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 4.激活经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文化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工商管理和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调动业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千方百计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的活力。同时要建立灵活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外资、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鼓励版权、品牌、个人声誉、经理人资质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 5.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和济南的区位优势,突出发展重点 济南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尤其是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文化方面的优势,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要重点发展广播传媒、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会展等领域,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同时,要充分利用济南市北通京津、南接京沪、东有出海口、西连全国腹地的区位优势,立足于成为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在具体发展中既要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实力强大、履盖面广、竟争力强、前景看好的大型文化集团,但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过多地求大,以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全市文化产业产业健康发展的格局。 6.打造文化品牌,加强宣传力度 济南市甚至包括山东省近年来的会展业、旅游业等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却并没形成自己有竞争力的品牌,我们应立足泉文化,依托齐替文化的深厚底组,打造以泉文化和齐鲁文化为内涵的文化品牌。诸如文化产业博览会、全国煤炭会议等影响大的会议应多搞,同时还必须做到宣传先行,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泉文化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宣传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尤其是本地文化消费市场,以形成良性循环。 7.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 文化产业的行业协会,还有工会、联盟等,是从业机构或从业人员为捍卫自身利益而自愿结合的非官方机构,它在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促进规范有序竞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种民间的组织形式,它与政府管理职能部门一道,起着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管理作用,特别在协调全行业行动,加强行业保护,维护民族传统行业地位等方而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国外的文化产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与强有力的行业自我管理很有关系。对于行业协会,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这方而取得了一些经验,值得济南借鉴学习。 8.充分发挥驻济高校的作用,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缺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济南不仅缺乏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乏文化产业策划、管理和经营方面的领军人物,就是一般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也有待于培养和提高"因此,济南市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的高级人才,更要充分发挥驻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定点培养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人才"对于现有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也要利用济南各高校师资充足的便利条件,尽快启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文化产业是全球的新兴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 重视。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及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等等。济南市作为经济强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是全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其高速发展势头,并逐渐成长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然而也应该看到,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昆明、西安等相比,济南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由于它正处于发育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其优势,将是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从整体与局部上解析探讨青年文化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其解决措施及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对济南青年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供绵薄之力,起到参考的作用。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上,从整体与大局出发,并结合每个地方具体的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并促进文化政策的有效落实,适时对效果情况进行调研与数据调查,争取促进文化产业的最大最快的发展与繁荣。
/
本文档为【济南市青年文化建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