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析儒家哲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儒家哲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2019-02-19 6页 doc 19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儒家哲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浅析儒家哲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儒家哲学文化不仅曾经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更重要的是今天它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为他人着想和善待自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区域关系、国际关系;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防止犯“左”或右的错误有借鉴意义;儒家的知与行结合,有助于人们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字:儒家哲学文化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知与行天人合约 引言: 儒家学术思想统治中国学术界长达二千多年,它的哲学文化曾是历代封建统治者...
浅析儒家哲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儒家哲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儒家哲学文化不仅曾经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更重要的是今天它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为他人着想和善待自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区域关系、国际关系;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防止犯“左”或右的错误有借鉴意义;儒家的知与行结合,有助于人们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字:儒家哲学文化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知与行天人合约 引言: 儒家学术思想统治中国学术界长达二千多年,它的哲学文化曾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最高教条,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儒家哲学文化虽不乏糟粕,但也为我们今天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具有多方面的积极现代价值。本文拟从“仁者爱人”、“中庸之道”、“志与学”、“知与行”、“天人合一”四个范畴论述之。 一、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仁”为实施仁爱的人,即“爱人”。“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主张施行仁政,他希望统治者能够用仁的手段进行统治,而不是实施暴力。“爱人”即统治者通过自我克制、调和矛盾、相互尊重,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把恻隐之心称为“仁之端也”。在儒家看来,道德的根源在于对他人痛苦的不能忍受,不能漠视,要有恻隐之心。但还需要扩充和发展,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道德,人所具有的只是萌芽,所以需要扩充内涵。 由此可见,仁者爱人体现儒家倡导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第一,“仁者爱人” 第1 页共1 页 是儒家从家庭亲情中引申并升华的人生观。一个人一旦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会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木。第二,儒家“爱人”的行为模式是取譬于己,推及于人,也就是后人大肆渲染的、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第三,爱人的前提是正己,要推己首先须正己,正己即修养仁德。儒家为此设计的路径是:“为仁由己”,即一个人是否能成为“仁人”,将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 儒家经典《中庸》主张:“道并行而不悖”,认为不同的道理像日月在天,各有自己的运行轨道,都能带来光明而不相互冲突,即主张惟理是从,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正是有了这种泛爱精神,才使儒家哲学文化能不断吸取外来思想而得以发展。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开放的世界所提倡的兼容天下的意识。孔子曾说:攻乎异端,斯害己也。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我们今天这个多元的社会很有价值。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特点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利益如何协调,除了法律、道德规范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仁爱之心。世界上那么多的集团冲突、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多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没有宽容的精神造成。我们要借鉴儒家哲学文化承认多元价值的存在,个体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彼此都应宽容、仁爱、协调,这样才能彼此接纳,互相关心,化干戈为玉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区域关系、国际关系。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贯穿于孔子思想中的方法论基础,在孔孟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应是人类社会中所有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之一。它贯穿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之中。“中”是正中、中和的意思,它是相对于事物运动的两个极端而言的。事物的两个极端都有度的分界,如果事物超过了这个度,它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庸”是用的意思,古书中“庸”“用”可以通用。“中庸”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中,用哲学观点来解释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也就是用适度的方法调节事物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在孔子看来,事情都有一个适当的 ,这就是中,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就过,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不及。孔子主张中庸,反对过和不及,要做到适度就要客观地考察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对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认为中庸之道首先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分析问、解决问题,不能主观武断,不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必须实事求是和界限分明。他认为中庸是一种至上的美德。孔子又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保持不同事物间的和谐,“同”是把相同的事物归在一起。可见,以和为目标的中庸之道主张以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孔子从“和而不同”观点出发,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克制、谅解、亲善、互助,从而达到关系协调,共同发展。在诸侯纷争的春秋时期,孔子能强调国家之间无论大小都应该平等相待,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即“和为贵”,对我们今天主张世界和平、共谋发展不是很有借鉴意义吗?孔子中庸之道强调“时中”,即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要根据发展变化的时代环境和各种关系去研究变化发展的“中”,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顺应历史的潮流。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需据此讲究“胸中有数”、“掌握分寸”、“注意火候”、“坚持适度原则”。医生治病,不仅要对症下药,并且还要掌握药的份量,砒霜使用适当就成为治病良药,否则就致人死地。所以做一切工作都要适中,不能走极端,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既要反对顽固不化、固步自封,又要反对盲目冒进、铤而走险。把握适度的原则,对掌握政策,划清事物的界限,使我们准确把握、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实践中防止犯“左”或右的错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知”与“行”的结合 “知”的理论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重要地位,仅在《论语》中就提过这个字六十多次,这里的知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全面反思,孔子着眼于社会历史领域,对人之所以为人、社会之所以为社会进行探究,得出“知仁”然后“知礼”的结论。孔子对“不信”以及“不诚”、“不敬”、“不忠”等行为的反思是他对人应具有的 道德品质的探求。孔子曾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一个人如果不讲究诚信,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人,对社会关系的反思构成了孔子认识论的出发点,孔子的“知”理论是以对现实社会的感性认识为起点,以治国安邦为最终目的的,通过对现实的感悟,悟出观点去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孔子的“仁”是以“行”为最高标准的“仁”,而“知”也是以“行”为最高标准的“知”,这里孔子把“知”的理论判断标准定为争取国泰民安的社会实践,即“行”。孔子主张“知天命”,“尽人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里的天是指自然界,或自然界的客观性。即在人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行“人事”,如果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就能顺利进行,“百物”就能生长。这一思想充分反映了儒家哲学中从客观到意识从物质到精神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孔子同时又提出“下学而上达”、“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在这里强调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必须大力发扬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性精神。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如何使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何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防止“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当今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西方的、东方的,古代的、现代的经常混杂在一起,如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指导新时期的实践活动,践行“知”,统一人们的思想,凝集人们的力量,实现国家的兴旺和发达,达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孔子知与行理论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观,其核心是关爱人类、保护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第一,它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而又血肉相连,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儒家从“性天同一”的思想出发,竭力主张天人一体,反对人与自然的分割与 对立。《孟子·尽心上》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天赋人以道德萌芽,经过人在后天的努力和修炼,日臻完备,从而达到人天相参、“下上与天地同流”的人生境界。儒家的这种万物交融、并育不害的观点,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华。第二,它倡导重视生命价值和兼爱宇宙万物。“天人合一”观认为,宇宙决不是一种机械的物质活动的场所,而是一种崇高的生命境界。孔子所讲的“仁”,其核心是“爱人”,当然包括“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即热爱自然。《孟子.尽心上》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再从社会扩展到自然界,从而给仁爱之心赋予生态道德含义。第三,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认为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又不是大自然的奴隶。它强调人类要以真诚的爱心对待自然,人与自然是伙伴关系。 五、结语 儒家哲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封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体系,儒学已变得陈旧,不可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儒学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积淀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和历史经验,其中不乏真理性颗粒的存在。因此在现代研究儒家哲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焦杰.论语.孟子.孝经.尔雅[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 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4] 马江红儒家哲学与和谐社会构建 [A].1008-4916(2006)02-0025-02 [5] 焦国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道德与文明, 2007(1): 8-13. [6] 周晓阳,张来多.现代文化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第6 页共6 页
/
本文档为【浅析儒家哲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