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七章 宗教信仰

2017-09-24 16页 doc 34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七章 宗教信仰第七章 宗教信仰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 中国原始宗教与信仰 (一) 原始宗教的特点 1( 中国原始宗教是多神论,即物物事神,处处有神。 2( 中国人对各种神不是始终专一的信仰,而是希望多神能对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或救助,因此对各种神有用则拜,可以选择,可以更换。 3( 以上两点根源于中国传统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基础造成中国人讲究现实利益 的文化心态,其宗教信仰也谋求对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联系。 (二) 中国人不变的三大崇拜 1( 天地崇拜——天地(生之本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2( 祖先...
第七章  宗教信仰
第七章 宗教信仰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 中国原始宗教与信仰 (一) 原始宗教的特点 1( 中国原始宗教是多神论,即物物事神,处处有神。 2( 中国人对各种神不是始终专一的信仰,而是希望多神能对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或救助,因此对各种神有用则拜,可以选择,可以更换。 3( 以上两点根源于中国传统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基础造成中国人讲究现实利益 的文化心态,其宗教信仰也谋求对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联系。 (二) 中国人不变的三大崇拜 1( 天地崇拜——天地(生之本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2( 祖先崇拜——祖先(类之本也)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纽带 3( 君师崇拜——君师(治之本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者 教导者 (三) 三大祭祀 1祭祀天地及山川 祭祀天地的形式有封禅 祭祀后土和庙祭以及郊祭。 (1) 封禅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封,指泰山上设摊几天,禅,指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一般是梁父山),都有帝王亲临。 封禅的根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的身份祭告天地,以明自己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第二个是汉武帝,宋真宗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帝王,封禅次数最多的帝王是唐高宗。另,武则天因自己是女帝而改封嵩山,改禅少室山。 (2) 祭祀后土 祭祀后土是封建国家专门祭祀地神的仪式,历史上第一个祭祀后土的是汉文帝,地点在汾阳(今山西) (3) 庙祭 庙祭是祭祀天帝,地点在雍州的天帝庙。 (4) 郊祭 郊祭则是在京城的郊外举行祭祀天帝的仪式,史书上称为郊。 周代已规定在冬至到南郊祭天,夏至到北郊祭地,这是因为冬至则转阳,天属阳;夏至则转阴,地属阴。 由于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周代已实行“祭天圜丘,祭地方丘”的,其后历代相沿成制。 (5) 祭祀山川 以祭祀“五岳”“五镇”“四渎”和“四海”最为重要,因为他们代表了帝王统治的江山社稷。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2(祭祀祖先 秦代以前,天子、诸侯、大夫与士都用宗庙祭祖。周代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至秦始皇,明令只准帝王拥有宗庙,他人不得用宗庙,宗庙由此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建于京城,并且按照礼制建于皇宫左侧。 官员和百姓用宗祠祭祀祖先,也叫宗族祠堂。 3 祭祀君师 (1)祭君 君指历代帝王。历代设帝王庙祭祀先朝开国皇帝,但清朝不祭秦始皇和忽必烈。 (2)祭师 师指那些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羽两人。这一文一武体现了中国治国的两大机制,是封建国家的两大支柱。 1) 孔子从汉代高祖刘邦开始被封建帝王祭祀;唐太宗时期,实行全国性的祭祀,孔子 由此称为全国知识分子必须朝拜的对象;至清朝孔子被加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把孔子的地位推上高峰。 2) 祭祀关公的活动跟后期道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大规模祭关,始于宋代,顺治时期, 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公大帝”,并在全国兴建关帝庙祭祀。 3) 祭祀与祭关的区别: 实质 最高封号 所属范畴 隆重程度 信仰人群 民间心里影响 祭封建国家尊崇教育大成至圣圣哲,并未脱离人异常隆重,皇读书人 不及关公的影 孔 的体现,汉代以来独文宣先师 界 帝亲自祭祀 响 尊儒术并以儒术作 为统治思想的必然 结果 祭虽有宣扬其忠义勇忠义神武道教神祇,已进入远不及祭孔 社会各阶层 影响大,成为民 关 武的一面,但宗教色关圣大帝 神界 间信仰中的保彩浓厚 护神 (四) 中国宗教的特点 1 没有形成政教合一制度 2 与传统文化密切联系 3 从属于世俗与伦理道德 4各种宗教和平共处 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一) 道教概述 1产生时间:东汉中叶 前身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在东汉中叶产生,创始人有两说:一是于吉,二是张陵(张道陵),一般采后说。 2思想渊源 (1) 原始宗教和巫术 (2) 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方术 (3) 阴阳五行说 (4) 黄老学说 3 基本特点: (1)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相关。 (2)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杂着不少迷信成分。 (3)它的宗教内容和道教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 (4)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4道教与道家的区别与联系 (二) 道教的发展 1东汉三国时期 (1) 五斗米道 东汉中叶,张陵(又称张道陵)自作道书,奉老子为教主,创立了一种宗教,叫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凡是入道的人要交五斗米,因此叫做“五斗米道”。张陵后来被道徒尊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为道教的起源之一。 (2) 太平道 东汉末年,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奉《太平经》为经典,以老子为教主,创立太平道,也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广收道徒,发动了黄巾起义。 2 南北朝时期(四个人物) (1)【晋】 葛洪 精于炼丹术,著《抱朴子》一书,把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系统的论述了“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理论。 (2)【北魏】 寇谦之 提出口号“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制定了乐章颂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道,又加上服食闭练等修炼手段,建立了服务于官方的“北天师道” (3)【南朝宋】 陆修静 建立南天师道,系统整理道教经典,编制各种斋戒仪范,使道教理论和组织形式更加完备。 (4) 【梁】 陶弘景 陆静修的再传弟子,在道教理论、医药、炼丹都有造诣,著《真灵位业图》,形成了道教完备的神仙谱系。 3 唐宋元明清时期 各朝皆尊崇道教 唐代:奉老子为皇帝,广建道观 宋代:在太学增设道德经博士 金代:王重阳创“全真教” 元代:全真教丘处机掌管全国道教 明代:世宗委任道士参政 清代:重佛轻道,道教逐渐衰落 4 道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1)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民族根基。道教所信仰的神祇,都从远古神话、民间传说及天文地理等多家学说中演化而来,为中国民众所熟悉。 (2)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 (3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三) 道教的派别 1按形式区分:丹鼎派与符箓派(早期) 丹鼎派:有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为仙为特点。 符箓派: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点。 2按渊源区分: (1) 南北朝时期 形成天师道派、楼观派、茅山派、上清派和灵宝派五派。 楼观派:内外丹兼修,以符箓为主,至元代而归入全真道; 茅山派:主要以符咒降神驱鬼,兼修炼丹术和导引术,至元代而归入正一道 上清派:经典《上清经》,存思内修为主,不重视炼丹,至元代而归入正一道 灵宝派:经典《灵宝经》,葛玄、葛洪创立,重视斋法仪规,之陆修静发展为南天师道 天师道:张陵创立,至寇谦之发展成为北天师道 (2) 金元时期 各派大融合,形成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派。 正一道:以天师道为主,融合了茅山派、上清派和灵宝派,保留了符箓派的很多特 点,以江西龙虎山为基地,历代天师皆张陵之后裔(可结婚),收到皇室尊 崇。 全真派:金代王重阳创立,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不重视符箓与炼丹,转重养生修 性,道士必须出家。 (四)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冶炼、化学、医药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道教的养身之道和引导之术,是现在体育活动的直接来源。 3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思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 4在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的道教内容。 (五) 道教的胜迹 重要道观 太清宫、上清宫、白云观、永乐宫 道教名山 泰山、华山、青城山、茅山、罗浮山、武当山、崂山 三、外来宗教的传播与发展 (一) 佛教 1 佛教概述 (1)创始人 佛教有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在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创立。 (3) 基本教义 把现实的人生断为“无常”“无我”和“八苦” 佛教的基本思想: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实体存在,否认人对主客观世界改造能力;在变化纷繁的现实和充满矛盾的人生面前,人只能采取消极躲避的方法,尽力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4) 基本宗派: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特点 别称 流传地区 基本教义 小乘佛教 初始、传统 南传佛教 东南亚各国 讲求自度,修炼目标是阿罗汉 大乘佛教 后起、变化 北传佛教 中国、朝鲜、日本等 讲求度人,修炼的目标是菩萨 (5) 传入与发展 1) 两汉之间,传入中国内地,与汉文化交融形成汉传佛教。 2) 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与西藏文化融合,形成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 表现: A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 B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 C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 D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原因: A 社会基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痛苦,于是都 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 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B 思想基础: 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淡,很容易与佛教宣传的 出世思想合流。 C 阶级基础: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 4) 隋唐时期积极扶植佛教发展,佛教发展到顶峰,同时佛教本身也极力向民间渗透, 在教义和礼仪方面努力适合中国民众的需要。 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 A 佛教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 B 私产丰肥 C 宗派林立 5) 宋元以后开始走下坡路,由博致约,由繁致简,简便易行的宗派广泛传播。 2中国佛教的宗派 宗派 法相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律宗 净土宗 禅宗 别称 唯识宗 法华宗 贤首宗 南山宗 莲宗 —— 代表人物 玄奘 智 法藏 道宣 昙鸾 达摩 (窥基) (湛然) (慧能) 经典 《瑜伽师地论》 《法华经》 《华严经》 《四分律》 《无量寿经》 不立文字 《成唯识论》 主要教义 万法唯识 三谛圆融 随缘生起 戒法戒体 投生莲花 顿悟成佛 心无外境 一念三千 理事同波 戒行戒相 往生净土 我心即佛 3 藏传佛教 (1)概念: 就是西藏地区流传的佛教,又称“喇嘛教”,“喇嘛”是藏语译音, 意思是,“上师”,是藏族人民对有地位、有学问的和尚的尊称。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 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种仪式和神祇,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所谓“藏 语”。 (2) 范围:流传于青海、内蒙古、蒙藏附近的地区。 (3)派别: 派别 藏语意思 别称 形成时代 主寺 创立者 特点 经典传承分为三宁玛派 古旧 红教 11世纪中叶 —— —— 系,方式各不相同 重视戒律,强调实 佛语都是修,注重宣扬因果噶当派 —— 11世纪中叶 —— —— 训诫 报应、流转轮回和 超脱生死 以苦行为特色,其 中的噶玛噶举派在噶举派 口授相传 白教 11世纪中叶 —— —— 藏传佛教最早采用 “活佛转世”制度 宗教法位由家族传萨迦派 —— 花教 11世纪中叶 萨迦寺 昆氏家族 承 形成系统、完整的黄教六大格鲁派 善规、善律 黄教 15世纪初 宗咯巴 教义教法体系,戒寺 律严格 (3) 活佛转世制度 活佛去世前,制定从某一方向寻找一个他去世时降生的男孩为其来世真身。 (4) 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的含义 达赖与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达赖”是蒙语,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上师,因此达赖喇嘛道德意思是:“对佛学无所不知,坚不可摧的向大海一样的和尚”。 “班”是梵语,即“班第达”,意为学问高深的学者,“禅”是藏语,意为大,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所以班禅额尔德尼的意思是“学问高深、如同珍宝一样的大学者”。 4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影响的方面 说明 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 学中吸收营养。 题材 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艺术风格 心中求佛,是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诗歌理论 然”“意境空濛”,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为“诗创作队伍 僧” 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的绘画和雕塑突出的显示出佛教的影响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称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 如“一尘不染”“五体投地”等 5佛教的胜迹 (1) 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 山(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2) 四大禅林 灵岩寺、国清寺、玉泉寺、栖霞寺 (3) 四大石窟 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二) 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概述 伊斯兰教又名回教、天方教、清真教,由穆罕默德创建于公元7世纪,于唐代初年传入中国。 阿拉伯文“伊斯兰”的含义是顺服,其信仰者“穆斯林”的意思是顺服者。伊斯兰教的朝拜中心是克尔白庙。 2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 主要是“六信”和“五功”。 六信:(1)信安拉是唯一的神 (2)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3)信诸天神 (4)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5)信一切皆有安拉前定 (6)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五功:(1)念功 (2)拜功 (3)斋功(回历9月) (4)课功 (5)朝功(回历12月) 3伊斯兰教的派别 逊尼派与什叶派。中国的木塑林都是逊尼派。 4伊斯兰教的影响 (1) 影响中国的民族成分,促成了回族的形成和民族间的融合 (2) 阿拉伯文化对中国科技(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3) 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发明创造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4) 影响中国的建筑风格,以清真寺、塔、穆斯林墓地最为常见。 5伊斯兰教的胜迹 (1) 四大清真寺 【唐】 广州 怀圣寺 【注】谐音,联想记忆法:光滑——广怀 【唐】 杭州 凤凰寺 【注】联想记忆:杭州有个大凤凰 注:以上两个建于唐代,联想记忆:唐代有个光滑的凤凰 【北宋】 泉州 清净寺 【注】联想记忆:清净的泉水 【南宋】 扬州 仙鹤寺 【注】联想记忆:仙鹤爱吃扬州炒饭 (2) 最大清真寺 【清】 新疆 喀什市 艾提尕清真寺 同时容纳6-7千人做 礼拜 注:注意尕字的写法,读嘎音,联想记忆:喀什人爱提起小兵张嘎 (三) 基督教 1基督教概述 基督教的别称景致(唐代)和“也里可温教”(元代),产生于1世纪中叶的罗马帝国。 基督教在历史上有两次分裂:第一次在1054年,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第二次分裂是16世纪,产生了脱离罗马帝国的心焦(领导者是马丁路德)。 2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唐 唐贞观年间,景教经由陆路从波斯传入,唐武宗(845年)灭佛时,一道被禁绝。 元 引进罗马天主教,称为“也里可温教”,元朝灭亡,也里可温教归于灭绝。 明 明下半叶,重新传入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主张“习儒归汉”,天主教发展迅速。 清 清初,政府重视u,因此得到传播,康熙年间下令禁止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但民 间的信仰没有禁绝。 民国 1883年,孙中山在香港入教,此后大规模传入。 3基督教的经典——《圣经》 分为《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 4基督教的信仰 圣灵、灵父、圣子三位一体。十诫。 【其他重要知识点】 1 中国人的三大崇拜是对天地、祖先和军事的崇敬。 2中国古代的祭祀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 3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4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5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 6庙号:即皇帝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 7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 8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 9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史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 10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汉文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到(唐贞宗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 11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 12迦叶摩藤、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13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14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经及妙法莲华经对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15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 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 16佛教宗派有三论派、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以及禅宗。其中,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最典型的产物。 17葛举派又称白教,是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萨迦派为藏政教合一的宗派;格鲁派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 18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19小乘佛教指初始的、传承的教派,讲修炼成阿修罗;大乘佛教指后期的变化了的佛教,追求修炼成菩萨。 20历史上的灭佛事件主要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是中外文化冲突的一种反应,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变现。“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21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22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尊崇四大菩萨,即文殊普贤、地藏、观音。 23佛教四大禅林:灵岩寺、国清寺、玉泉寺、栖霞寺 24四大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25乐山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 26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是太原西山大佛 27大藏经是以佛教经典为主,包括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 28佛指灵骨是指释迦摩尼的真身遗骨 29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 30道教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四方保护神 3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32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一般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中国的伊斯兰教属于前者。 33番坊: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不少人就侨居在中国的京城和沿海城市。由于他们 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的住在一起,形成番坊。 34在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的中国碑颂》记载了唐代基督教传入我国的史料。
/
本文档为【第七章 宗教信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