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道文化:道可道,非常道

2017-09-19 2页 doc 13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道文化:道可道,非常道中国道文化:道可道,非常道 “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由此成为中国古典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由„道‟而衍生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哲学概念,在文革中,„形而上学‟被引入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中,一句„形而上学猖獗‟,使许多理论工作者成为政治运动中的牺牲品()。在八十年代的高中《唯物辨证法》、《政治经济学》两科课程中,对„形而上‟与„形而下‟这对哲学概念有相当的篇幅。 老子的《道...
中国道文化:道可道,非常道
中国道文化:道可道,非常道 “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由此成为中国古典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由„道‟而衍生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哲学概念,在文革中,„形而上学‟被引入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中,一句„形而上学猖獗‟,使许多理论工作者成为政治运动中的牺牲品()。在八十年代的高中《唯物辨证法》、《政治经济学》两科课程中,对„形而上‟与„形而下‟这对哲学概念有相当的篇幅。 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周易?系辞传》,都源出《周易》,《易》被列为中国文化的源头,这已经是勿庸置疑的基本观点。当代汉语„理论‟一词,尽管可以被理解为„道‟,但其哲学内涵却异常苍白,没有春秋笔法所包含的„万一‟,所以说,用„理论‟一词来论述古典哲学中„道‟这个概念,是无能为力的。无能为力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能力读懂《周易》。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是春秋笔法,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我的解读是:孔子直截了当的承认,我孔子的学说来源于《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解读是:“《易》里面的义理,是可以执行的,那是非同寻常的哲学道理(哲学/国学 )。《易》里面涉及的名词,那是非同寻常的哲学名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都来源于《易》,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各自表达了对《易》理的独特理解,一定意义上,《道德经》、《论语》、《诗经》、《周礼》、《尚书》都是《易》的另类表达形式。另类表达形式,就是老子、孔子各自导„道‟的成果。孔子一句“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概括能力,明显高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非常道”用于用于哲学概念,所指的就是„解《易》之道‟; “非常道” 用于执政,指的是„天下为公‟之道;“非常道”用于读书,指的是解读„春秋笔法之道‟。以上三个“非常道”,最要紧的是解读„春秋笔法之道‟。《诗经?卷耳》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文章,起首的一章说:“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这里有个重要概念„周行‟, „周‟说的是《周易》,孔子说“吾从周”;„行‟的理解就非常复杂了,主要指两钟理解,读HANG音,理解为涵意;读XIN音,理解为人性、信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信仰‟,合成则成为„仁、信‟, „仁‟、„信‟是儒学的两个重要哲学概念,《论语》在谈„仁‟的概念时有„里仁为美‟,在谈„信‟的时候有„民无信不立‟,这些重要的观点,归于中国语言按发音来组建新词语的原理,这个原理,一是春秋笔法,一个就是易理。《诗经?鹊巢》说:“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这个„两‟,大的方面来将,说的就是„春秋笔法‟和„易理‟;就《易》理上说,说的是„刚‟与„柔‟、„阴‟与„阳‟、„吉‟与„凶‟、„学‟与„习‟、„道‟与„德‟等两两之易。 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壮大、衰落的周而复始,无不被汉字、汉语所左右,具体来说,无不被依据《易》理造出的文字和读音所左右。只要用汉字,只要讲汉语,你都在用易理在说话,用易理造出的汉字表达你的主张。尽管《易》理读不懂,他已经化入了一个个汉字中;尽管春秋笔法失传,他已经化成了千百个成语、千万篇传世的华章。 „春秋笔法‟和《易》,就是中华文明独特的“非常道”:智慧在其中,传奇在其中,可以君子万年,可以经营四方。
/
本文档为【中国道文化:道可道,非常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