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部六病说

2017-10-27 16页 doc 36KB 1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三部六病说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概述 (2010年04月07日)(2010-04-07 17:14:13)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医学论 1.1三部六病的概念 1.1.1三部六病的医学基础 将人体划分为三部,即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称为“三部”; 表部是指以皮肤和肺为代表与空气接触的部分;里部是指以消化道为代表的与饮食接触的部分;半表半里部是表部与里部之间的以心脏为代表的与气血循行相关的部分; 每部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可分为阴阳两种病性的症候群,因此,三部共有六种症候群,称为“六病”; 表部有太阳病和厥阴病;...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概述 (2010年04月07日)(2010-04-07 17:14:13)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医学论 1.1三部六病的概念 1.1.1三部六病的医学基础 将人体划分为三部,即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称为“三部”; 表部是指以皮肤和肺为代表与空气接触的部分;里部是指以消化道为代表的与饮食接触的部分;半表半里部是表部与里部之间的以心脏为代表的与气血循行相关的部分; 每部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可分为阴阳两种病性的症候群,因此,三部共有六种症候群,称为“六病”; 表部有太阳病和厥阴病;里部有阳明病和太阴病;半表半里部有少阳病和少阴病; 1.1.2三部六病的哲学基础 三部六病不仅可以作为医学的思辨框架,也有广阔的哲学基础; 刘绍武对三部六病说的哲学基础做如下总结:“以小宇宙人体观的概念为基础,运用《周易》的哲学范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具,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作为医学思辩框架。并以周易哲理为先导,结合《伤寒杂病论》及临诊经验为素材,构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其实质内容就是“依部定证,据证定性,辨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四定规范。” 1.2三部六病说的核心内容 刘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总结、规范,把三部六病的精髓归结为“三纲六要”。 “三纲”: “思辨框架”:是三部六病; “理性规范”:是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以方定名; “整体内涵”:是“八要素”,即是气血的统一性、生态的自主性、层次的有序性、动态的平衡性、结构的功能性、形神的一致性、意识的主导性、天人的合一性。 “六要”: “证的四性”:多样性、多义性、复合性、传变性; “四类”:合病、并病、兼证、合证; “四脉”: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长弦脉; “三化”:规律化、规范化、规格化; “三定”:定证、定方、定疗程; “八字诀”:立纲、归类、正误、补缺。 1.3三部六病的作用 1.3.1三部六病是医学指导原则 认识三部六病不能只停留在微观上,即从一方一病的效果上看待三部六病的优劣。更应该从宏观上来审视,即从三部六病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对中医学学术整理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等方面来看待三部六病。由此,方可把握三部六病的学术全貌和精髓,并对三部六病理论价值、现实作用、应用前景以及实施的可行性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部六病的学术的基本特色是有规范的医学,这与传统中医的各家学说有质的差别。三部六病成为规范医学的基本条件是真正揭示了疾病反应的总机理,这是疾病的共性。据此建立了可以控制疾病反应的总机理的,并且可以将控制方法和措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指导临床实践的各项原则。因此,三部六病可以作为医学的指导原则。 1.3.2三部六病是对疾病的高度概括 学医需要对疾病的高度概括: 学医不能没有对疾病高度概括的认识。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体太过复杂,疾病太过多样,医学认识太过分纷繁,如果仅以个人的才智去面对这一切,无异于大海捞针。真正的解决方法只有建立对疾病高度概括的认识,就如同搜索目标需要GPS一样。 三部六病是对疾病的高度概括,机体患病的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超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 目前,医学界有中、西医学,为什么还要学习三部六病, 因为三部六病是对疾病的高度概括,是“三便”医学,即便于认识、便于运用、便于掌握。 西医学对疾病分析很细致,但认识是分析越细离整体越远,西医学也是如此。西医医生虽然掌握了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知识,但并没有对疾病认识更加清晰,相反却陷入了“多则惑”困境。 中医学有八纲辨证等整体思想,但更多是哲学层面上的认识,而在医学层面上还不能真正构建系统性的医学体系,更谈不上对疾病的高度概括。 1.4三部六病的意义 刘绍武认同《中医现代化研究丛书》对三部六病学说的评价。评价如下:“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建立《内经》和《伤寒论》理论的‘三部六病说’。其思想基础是根据一般系统论的原则,把整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空间,每一部以阴阳不同的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集合群,谓之六病。机体患病的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超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据此便可创立与此相应的理法方药体系,解决目前的中医分科重复多样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将有利于中医的整理和提高”。 刘绍武对三部六病学说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曾为医学界指出个模式。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他对中西医指出:‘中西医的问题应当结合,最好的榜样是效法鲁迅,鲁迅的光彩不在于翻译,而在于他的创新,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但是中国的。’我们要学习鲁迅,将中外知识进行融合,创造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开创祖国新医学的道路。三部六病学说就是从既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又符合祖国医学传统的哲学理论的愿望出发,创造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理论体系。 1.5三部六病说的特色 1.5.1三部六病不同与中医学 三部六病与中医学都是从整体上研究医学,但是思路却各不相同: 中医学是对疾病的研究思路是强调“变”,主张“看一次,换一次方”。 三部六病对疾病研究思路是强调“定”,并建立了“三定”原则,即定证、定方、定疗程; 三部六病与中医学的治疗模式不同: 中医学是没有诊疗规范的医学。中医学没有诊疗规范的根源就在于对疾病“变”的研究思路。中医认为“变”就是辨证论治,乍一想似乎很合乎逻辑,但细细想来却没有道理。中医说“治病必求于本”,“本质”怎么会老变的呢,现象是变的,本质是不变的,这是辩证法的常识。中医学“不定”造成了二大恶果,第一是没有建立起诊疗规范。所谓科学研究,就是“定下来”研究;只有“定下来”研究才能对事物产生“三化”的认识,即“规律化、规范化、规格化”的认识;只有“三化”的认识,才能构成医学规范;有了医学规范,实践才具备可操作性,诊疗活动才不会走样,治疗效果才有保障。今天中医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病人不买帐”,这与中医这块伟大瑰宝完全不符,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医没有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可靠的操作规范。没有规范,必然导致各说各理、各行其事。在二十一世纪,这样的医学怎么会大行其道,病人怎么会买帐,第二是中医学难以传承。今天的中医学已沦落到要“抢救”的地步,试想一下,一个有生命力的医学怎么会需要抢救呢,经常说,老中医的经验如何的宝贵,却后继乏人。这种局面为何会形成,其实,这种结局是必然的,是被注定的,根源就在于中医学的“不定”,“不定”的认识谁能学习,谁能继承,经常说,中医的认识如何重要,老中医的经验如何宝贵,但是,如果从实践出发,不定的认识说明含金量不高,价值并不大。 三部六病是有诊疗规范的医学。刘绍武在文化大革命前就认识到“定”的重要性,刘老常说:“看了一个病换了数个甚至数十个方子,就算把病治好了,也不知道是用哪个方子治好的,也总结不了经验,这样学到老也学不好,最终都是一场空。”为此,刘老痛下决心,通过艰苦卓绝的探索,把常用的数千方剂精简到十余个方剂,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定”的医学道路,建立了基本的诊疗规范。 三部六病与中医学的医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中医学是文化医学。经常说,中医学是如何的博大精深,讲起理来是“玄而又玄”,看起病来是“上下五千年”,如其说是药物疗法,还不如说是文化疗法。中医这种文化疗法有四大作用,一是掩盖了中医学没有诊疗规范的短处。让病人在对中医文化的畅想之中就结束了看病;二是拒绝了与科学的结合。讲文化靠得是想象,讲科学靠得是实践,二者完全不同;三是讲功夫,不讲效率。中医治疗在于 “慢”,也不知从何时起中医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慢疗效”这一称呼。既然中药与西药都是药,都是其中的化学成分在起作用,为什么中医就理所当然地“慢”呢,四是论资排辈之风盛行。学术界如此,临床上也是如此。经常说,看病要找老中医。“头发白、胡子长”就是中医的金字招牌,老中医到底的比年轻中医好在哪里呢, 三部六病是实践医学。刘绍武说:“医学的核心是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这二者之外没有医学”。这是三部六病临床实践的出发点,也就决定了三部六病重实践、重疗效的属性。面对人体的极其复杂性和疾病的极其多样性,诊疗活动不能靠脉象这单一指标和验方这一简单手段来完成,而要靠系统化的认识和规范化的治疗来完成。实践证明,治疗效果是出自于诊疗规范,并被规范所保障的,而不是出自于秘方、验方,以及名人、老祖宗。三部六病经过几十年、数代人的探索,已基本形成了诊疗规范,虽不能说很完善,但可以保证临床的有效性。 三部六病与中医学的市场前景不同: 中医学是保守复古的医学,难以与市场接轨。一个医学到底好不好,归根到底还是要市场说了算,能与市场顺利接轨的医学就是好医学。与市场接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稳定,二是便捷。中医学由于缺乏规范造成了“辨证上的模糊性,治疗上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决定了它的稳定性极差,根本找不到与市场对接的接口。不仅如此,中医学也不是便捷的医学而是极其繁杂的医学,且不说在认识上的混乱不堪,如何让人莫衷一是,单是用药上繁杂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了。中医开方给病家,病家就开始了一段艰苦的历程。首先是病家需自行配药,药材质量是否有保障,品种是否齐全,价格是否合理,都是不确定的;其次,病家需自行煎药,加水量的多少,煎药时间的长短,火候的大小,都是不确定的;再次,病家需自行服药,每天的用药量,每次的用药量,服药反应如何判断,外出如何继续服药,都是不确定的。中医用药存在如此多的不确定,让病家接受治疗谈何容易,让病家服药实则就等于交给病家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接受中医治疗都如此的困难,治疗效果又从何谈起,病人不能坚持服药,中医的经济效益如何实现,这样看来,缺乏稳定性又不便捷的中医学被市场拒之门外,既实现不了社会效益也把握不住经济效益,陷入生存危机之中也就合情合理,无可避免了。 三部六病是与时俱进的医学,能与市场顺利接轨。三部六病最大特色就是它的规范性,规范性产生出稳定性,因此,与市场接轨就有了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三部六病也是便捷的医学,从学习到应用都相对简单易行。单是治疗用药这一项就有较之中医莫大的优势。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刘绍武就开始尝试中药剂型的改革,当时刘老曾煎好的中药放在地窖里保存以便于病家服用。到了八十年代,中药剂型改革的基本具备,刘老又开始了彻底性、大规模的改革,从此,三部六病的治疗用药全部实行制剂化,从简单的大输液瓶包装的中药制剂到便于携带的塑料袋包装的中药制剂,再到更加便利的粉剂和浓缩剂包装的中药制剂,三部六病走出了一条高效、低耗的中药制剂的生产之路,开辟了中医前所未有的用药模式。通过集中性、大批量的中药采购,以及中药工厂化的生产,在充分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中药材的生产成本,既减轻了病家的经济负担,方便了病家的用药,又提高了三部六病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三部六病的中医制剂是三部六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市场前景无法估量。 1.5.2三部六病不同与西医学 三部六病与西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思路不同: 三部六病是从整体上看待人体和疾病的,因此注重疾病的宏观认识,注重对疾病的宏观把握; 西医学是从局部上看待人体和疾病的,因此注重疾病的微观认识,注重对疾病的微观把握; 三部六病与西医学的诊疗体系不同: 三部六病是“二元论”诊疗体系,包括急性病诊疗体系和慢性病诊疗体系; 西医学是“一元论”诊疗体系,急、慢性病的诊疗并不从发病的总规律、总机制上加以区分,只是在临床表现、治疗手段上加以区分; 三部六病与西医学的治疗方法不同: 三部六病治疗方法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纠偏疗法,主要用于急性病诊疗体系,针对急性病进行治疗;第二类是协调疗法,主要用于慢性病诊疗体系,针对普通慢性病进行治疗;第三类是复健疗法,主要用于慢性病诊疗体系,针对慢性病中退行性病变以及再生不能性疾病进行治疗; 西医学治疗方法大体上就一类,即纠偏疗法,只是西医的纠偏疗法是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式样 多、见效快、针对性强、治疗面广等特点,显得很强大,也因此赢得了人心。但是,西医学毕竟没有协调疗法和复健疗法,因此,在对慢性病的治疗上找不到根本性对策,也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 三部六病与西医学的追求的治疗目标不同: 三部六病追求的治疗目标是恢复健康。人之所以有病,根本原因还是身体不健康,所谓病只是不健康的机体上出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因此,祛除疾病是基本的手段,恢复健康才是最终的目标。建立以恢复健康为治疗目标的医疗体系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协调整体的方法;二是重机体的自然恢复能力,轻手段的治疗作用;三是建立系统性治疗方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四是综合治疗,包括饮食、情绪、运动、药物等各个方面。 西医学追求的治疗目标是祛病。西医学是科学医,对疾病的研究讲究证据,只有被证明的认识才能被认可,因此,西医学的认识必然带有具体化、局限化特点。这种具体化、局限化的认识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是有帮助的,在治疗上适合于祛病。但是,这种认识不利于对整体问题的解决,在治疗上不适合于协调整体,也就不能对恢复健康产生直接的作用。 1.6三部六病说的学习 1.6.1要对三部六病说有全面的认识 三部六病说的创立、发展历程以及今后的发展道路; 刘绍武其人以及与三部六病的关系; 三部六病说的核心内容“三纲六要”; 对三部六病的评价包括作用、意义和市场前景; 三部六病的三大核心竞争力,即诊疗规范、营销模式、中药制剂; 1.6.2学习重点是三部六病的规范 规范的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认识上,讲规范就是讲方法。规范性是衡量、鉴别认识可靠性的基本指标。形不成规范的认识或是错误的认识,或是不成熟的认识。 规范的认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认识只有规范了,才能运用于实践,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实际意义不大。 在中、西医上百年的较量中,中医完败,西医完胜,为什么,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医缺乏规范,治病的方式是讲文化,而不是讲医疗。讲起中医文化来是博大精深,治起病来是“三个指头、一个脉枕和一张处方”,可谓简单之极;西医取胜之道在于有整套的诊疗规范,疗效是要靠诊疗规范来保证的,而不是靠嘴来保证的。诊疗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符合了病情,疗效自然就出现了。因此,治疗最终比拼是规范,谁的规范好谁的疗效就好,而不是谁的年纪大谁的效果就好。 三部六病是规范医学: 规范性是三部六病的最大特色,是三部六病先进性的体现; 三部六病做为一个中医理论却能被西医接受,并且能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是三部六病自身良好的规范性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要学三部六病,因为有规范;学三部六病什么,学规范; 在刘绍武时代,刘老是三部六病的医学规范的开拓者,虽然还只是初级阶段,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已是前无古人。 建立三部六病的医学规范体系: 三部六病要担当起历史重任,建立三部六病的临床医学规范的工作是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 在后刘绍武时代,“江山待有人才出”,需要社会来承担三部六病的规范工作,把三部六病的医学规范制定的更加合理、更加细致、更加完善。 1.6.3三部六病的临床应用要从专科开始 搞专科是三部六病的必由之路、希望之路: 中医的临床应用存在重大的问题之一是搞综合不搞专科,这与中医理论和中医传统有关。所谓搞专科就是集中力量把某一类问题搞清楚,所谓搞综合就是把一系列问题都搞清楚。如果某一类问题还没有搞清楚,却把一系列问题都搞清楚了,显然不合逻辑,而中医就是这样不合逻辑了几千年,可笑的是现在还在不合逻辑。 三部六病虽然有搞专科的基础,但是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在前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以搞综合为主,直接导致了三部六病发展缓慢,且收效甚微。 三部六病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坚定不移地走搞专科的发展之路,确确实实地以专科立足,以专科争天下,以专科来带动三部六病的全面发展。 当下的国家政策也是大力扶持专科的发展,三部六病要把握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把三部六病在专科上的潜力转化成为专科上的优势,并尽可能进入商业化运用,进行连锁经营,实施品牌战略。 确立专科项目的原则: 如果选择普通病,如感冒,那三部六病的医疗一定要比其它医疗的有绝对优势; 如果选择特殊病,例如红斑狼疮,那三部六病的医疗一定要有确凿的医疗技术,独家生意好做; 优先选择边界条件清楚的病种。对边界条件不清楚的病种,如糖尿病、乙肝、湿疹等病种不适合搞专科,因为这些疾病从根本不说就不是个病,而是身体的一种机能状态,如果不能改变身体的机能状态,这些病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治好。边界条件清楚的病种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就有很多,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肠炎等,可以优先开展专科; 开展老年病专科。社会对老年病的治疗目标是稳定病情,并非是治愈,这就为开展老年病专科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老年病实质上并不是一个病,而是“功能态”,所谓疾病是建立在“功能态”上的一种表现而已。如果通过治疗改变“功能态”,疗效就自然显现出来,病人也就认可了治疗。这种情况在其它年龄段疾病的治疗中一般是不存在的,其它年龄段疾病的治疗不仅要看效果,还要看病情指标,如果仅有效果而指标不变,病人是不可能认同这种治疗的。因此,老年病是重态不重病,而其它年龄段疾病是重病不重态。 1.7三部六病说的体系 1.7.1体系建立的理念 整体研究的理念。三部六病对人体、对疾病的研究的立足点之一是从整体上、从宏观上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三部六病与西医学局部研究的理念有根本的不同,与中医学的整体研究的理念相同。 “定下来”研究的理念。三部六病对人体、对疾病的研究的立足点之二是“定下来”研究,刘绍武因此提出了“定证、定方、定疗程”的研究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三部六病与西医学采取科学研究的理念是相同的,与中医学“不定”的研究理念有根本的不同。 1.7.2体系建立的路线 体系建立的路线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治疗的成败: 路线决定成败。路线问题是大问题,“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事情的成败。社会问题如此,人生问题如此,医学问题也是如此,因此,路线问题不可不慎重对待。 建立什么样的诊疗体系从根本上已经决定了治疗的成败。医生在临床上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束手无策,一般只会从具体问题上找原因,结果收效甚微。临床上遇到具体问题解决不了,并非就是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不够,更多的情况是医疗体系从根本上就存在路线错误的问题。 三部六病的体系建立的路线与中、西医学的体系建立的路线不同: “一元论”诊疗体系:中、西医学的体系是建立在“一元论”的基础上的。尽管中、西医学对待不同疾病的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别,如中医学有“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的看法,西医学有“内、外、妇、儿”的分科,但是,这些都是在形式上、微观上的区分,而在本质上、宏观上对疾病的总规律、总机制是没有区分的。因此,中、西医都是“一元论”的诊疗体系。今天,中、西医学在临床上遇到太多太多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原因之一是“一元论”的诊疗体系造成的,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这些极常见的疾病,一味地从“一元论”的诊疗体系出发,只从局部上找原因、找方法,想要根治这些疾病将永无指望。 “二元论”诊疗体系:三部六病的体系是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上的,所谓“二元论”诊疗体系,就是将临床上的各种疾病根据发病的总规律、总机制分为两大阵营,首先确立两大阵营的诊疗体系,再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各种疾病的诊疗规范。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刘绍武就开始了“二元论”诊疗体系的探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刘老把两大诊疗体系分别定名为“局部病诊疗体系”和“整体病诊疗体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刘老把两大诊疗体系的名称给互换了,即把原先的“局部病诊疗体系”改称为“整体病诊疗体系”,把原先的“整体病诊疗体系”改称为“局部病诊疗体系”。由此,可以反 映出刘老对疾病认识上的改变。从今天的认识上看,把两大诊疗体系分别称为“局部病诊疗体系”和“整体病诊疗体系”未必合适,姑且称为“急性病诊疗体系”和“慢性病诊疗体系”更容易理解。 “二元论”诊疗体系建立的意义:“二元论”诊疗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三部六病把疾病的总规律、总机制、总特点做了彻底的区分,为三部六病从根本上建立疾病诊疗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基础的确立对医学产生了两大意义,一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疾病一下子变得简单了许多,很多过去不能理解、无法解释的东西立时变得明确起来;二是急性病治疗与慢性病治疗的不可通约性,换言之,把急性病的诊疗体系用于慢性病,或者慢性病的诊疗体系用于急性病,都是犯了根本性错误。可以把这种区分简单地理解成“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同是社会问题,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是完全不同的,战争年代要斗争,和平年代要和谐,即不能把战争年代的机制、规律简单地照搬于和平年代,也不能把和平年代的机制、规律简单地用于战争年代,否则,注定要失败,这种事例不胜枚举。急性病的问题相当于战争年代的问题,战争年代要斗争,急性病要“纠偏疗法”,即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慢性病的问题相当于和平年代的问题,和平年代要和谐,慢性病要“协调疗法”,即在协调整体的基础上突出局部的治疗。 1.7.3急性病诊疗体系 三部六病的基本含义: 三部六病有两重内涵,一是整个学说的名称,称为广义上的三部六病;二是急性病的诊疗体系的名称,称为狭义上的三部六病。 “病位分三部,病性分六病”这种思路对应是的急性病的诊疗体系,不能简单地将这种思路移植到慢性病的诊疗体系上。很多学习三部六病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想用“三部”与“六病”的划分去含概一切疾病,包括慢性病的诊疗体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临床上也是行不通的。 三部六病是急性病诊疗体系的思辨框架: 三部六病这一思辨框架的合理性。将人体分为三部,即与空气相接触的表部、与饮食相接触的里部、气血相接触的半表半里部,是根据每一部的特殊性来划分为的,符合划分的基本原则;六病是在三部的基础上,以阴阳二性加以区分产生的,符合对立统一原理。因此,三部六病作为思辨框架的合理性是勿庸置疑的。 三部六病这一思辨框架的实用性。实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辨有了框架就不会漫无边际,就有了确定性了,被确定的思想才有存在的意义和探讨的价值;第二,对于千般万样、千变万化的疾病,如果没有一个框架就如坠烟海,无法认识,也无法把握;第三,有了思辨框架,就可以对疾病进行高度概括,这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和基本途径。 急性病诊疗体系的基本特点: 简便、高效:通过三部六病这个思辨框架,可以对急性病进行高度概括,分别归结于六个范畴之中,“病位不出三部,病性不越六病”,如此可以简便、高效地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 可靠、稳定:实践证明,急性病按三部六病来辨证可靠性强,按三部六病来论治效果稳定性强。 急性病诊疗体系的基本构成(二十三证): 整体证:二个,阴证和阳证; 六病证:六个,表部有太阳病和厥阴病,里部有阳明病和太阴病,半表半里部有少阳病和少阴病; 部病证:三个,表部并病证、里部并病证、半表半里部并病证; 单证:十二个,表部有寒、热、虚、实四个单证,里部有寒、热、虚、实四个单证,半表半里部有寒、热、虚、实四个单证; 急性病诊疗体系的基本概念(四类): 并病:同一部位感受同一病邪而表现的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反应,即呈现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混合性,称之为并病,包括表部并病证、里部并病证、半表半里部并病证。 合病:在不同部上阴性证候群与阳性证候群、阴性证候群与阴性证候群、阳性证候群与阳性证候群并存的病理变化称为合病,但是,在同一部上不能出现合病。 合证:在不同部上,单证与单证共见的情况称为合证。 兼证:在不同部上,病与证共见的情况称为兼证。 1.7.4慢性病诊疗体系 建立慢性病诊疗体系的基础: 建立慢性病诊疗体系的基础是整体治疗。慢性病的表象是局部,本质却是整体。如果不能把握慢性病的整体性这一本质,就不可能真正建立慢性病的诊疗体系。不可一世的西医学为何在慢性病的治疗上寸步难行,根源就在于认识上不懂得慢性病的整体性本质,治疗上找不到针对性解决慢性病的整体性本质的方法。因此,要建立慢性病诊疗体系,当先确立整体治疗的方法。 刘绍武建立慢性病诊疗体系是伟大创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刘绍武把慢性病定义成为局部病。到了八十年代,刘老彻底修改了这一看法,把慢性病定义成为整体病,这一认识转变反映了刘老对慢性病的本质有更深刻地把握。从慢性病的表象上看,是局部问题,应当称为局部病。但是,从慢性病的发病机制上看,是整体问题,应当称为整体病。疾病治疗需要改变发病机制而不是从表象上入手,因此,慢性病称为整体病更为合适。刘老通过数十年的探索,不仅认识到慢性病的本质,找到治疗慢性病的突破口,即小柴胡汤,确立了慢性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即“协调整体,突出局部”,更难能可贵地是创立协调疗法,建立慢性病诊疗体系,为人类征服慢性病开辟了道路。 西医学从来就没有真正找到治疗慢性病的规律。西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凭借这一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赢得了全社会的信任,也在竞争中彻底打败了中医学。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增长的慢性病成为了疾病的主流,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那个打败中医学的不可一世的西医学真正碰到了对手,遇到了麻烦。于是西医学终于开始了反思,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提出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希望通过这一模式的建立来挽救西医学的一世英明。但是,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西医学是被科学技术包装出来的明星,脱掉科学技术这层华丽的外衣,单单考量西医学的医学功底实在是浅薄。西医学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懂得什么是慢性病,至今也没有认识到慢性病的本质,更谈不上解决慢性病的方法。希望西医学征服慢性病的愿望只是一个肥皂泡,只是这个肥皂泡吹得太大了,几乎让人相信它是真的。看看现在的西医专家,大嘴一撇就要对疾病指点江山,对中医说三道四,何等之狂妄。再看看西医专家的作为,到底有多少病是真正治好了,又有多少病是真正治坏了,如果心明眼亮,定然瞠目结舌。 慢性病诊疗体系: 慢性病诊疗的基本原则:只有整体协调,才有局部改善。在协调整体的基础上,突出局部治疗。 慢性病诊疗的基本指针是“四脉”:刘绍武发现的四种脉象是慢性病的诊疗的基本指针。四脉是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长弦脉,分别对应着整体的四种反应机制,即气亢、气郁、气滞、气凝。因此,慢性病的诊断可以据此展开,实行“舍证从脉”的原则,即“脉在病在,脉去病消”;同时,慢性病的治疗原则也可以据此建立,分别是“平亢、解郁、消滞、化凝”。 慢性病治疗的基本方法是协调疗法:协调疗法的核心有二点,一是认清了小柴胡汤具有协调整体的特殊作用。经过刘绍武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终于把握了小柴胡汤具有协调整体的独特作用,为慢性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二是认清慢性病的本质是“矛盾双方共存于一个统一体”,是寒、热、虚、实并存的一种状态,因此,治疗上不能采取纠偏疗法,而是要将热药与凉药、补药与泻药、收药与散药、升药与降药共同使用的一种治疗。 慢性病诊疗体系的组成:在刘绍武数十年的艰苦探索下,创立一系列的协调方剂,如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等,覆盖了临床上常见慢性病的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协调方剂的创立思路都是从整体出发,例如,胃出现问题,不能单纯的从胃的角度来看等,肝出现问题,也不能单纯从肝的角度来看待,应当看到胃、肝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是整体上的一个局部。人之局部虽多,但是整体只有一个;局部是个性,整体是共性。只要找到能够协调整体的方法,再结合局部的治疗,慢性病的辨证论治就真正找到了切入点。刘绍武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建立了慢性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制定了具有整体治疗作用的协调方剂。当然,对于刘老创立的这些协调方剂,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即要认同其中很高的含金量,也要承认刘老个人实践的局限性。 慢性病诊疗体系的治疗效果:总体上看,有四大治疗效果,一是安全性高;二是治疗面广;三是双向调控;四是利于久服。 慢性病诊疗体系的不足:不足之处在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所谓宏观层面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以小柴胡汤协调整体未必全面,也许整体紊乱不只小柴胡汤证这一种情况;所谓微观层面的不足之处是建立在刘绍武的个人实践基础上的协调方剂未必有最佳的治疗效果,应当有改进的必要。
/
本文档为【三部六病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