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2017-09-01 7页 doc 23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论文范文 题目: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编辑:司马小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研究进展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 , LA)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片状或斑点状改变。CT表现为低密度灶,MRI表现为T1WI为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LA越来越多地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现。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白质广泛脱髓鞘,而弓状纤维保留。近年来有关LA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发病机制等...
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范文 题目: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编辑:司马小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研究进展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 , LA)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片状或斑点状改变。CT现为低密度灶,MRI表现为T1WI为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LA越来越多地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现。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白质广泛脱髓鞘,而弓状纤维保留。近年来有关LA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发病机制等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将近几年有关脑白质疏松的研究综述如下。 1 脑白质疏松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1.1 脑白质疏松的病因 各种原因导致的脱髓鞘、水肿、缺血、缺氧和微梗死~均可引起白质异常改变。广泛的脑血流低灌注和脑动脉硬化是LA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高血压动脉硬化与LA密切相关。年龄与LA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几乎所有研究均认为年龄是LA的惟一独立 相关因素。李国艳等研究发现老年组危险因素与卒中史和高血压史密切相关,与糖尿病史也有明显关系。中青年组吸烟、饮酒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部分中青年LA是由一些特殊病因引起的,如脑炎史,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中青年组LA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学者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白质疏松症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白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非LA患者。 1.2 脑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LA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说法不一~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首先从解剖学上来讲:脑血流量分布不均~大脑皮质可达77,138 mL/(100 g〃min),脑白质仅为14,25 mL/(100 g〃min)。而LA病变范围主要位于大脑半球深部脑白质内,该区由深穿支动脉供血,很少或完全没有侧支循环,此特点决定了该区域白质最容易受到缺血的影响~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等致慢性血管损伤~最终导致脱髓鞘改变。而皮质下弓形纤维(U纤维)常未受损。大脑皮质紧邻的白质(宽3,4 mm)即所谓的U纤维,同时由长穿支动脉供血,也由跨越白质和相邻皮质的短穿支动脉供血,这种供血方式可致U纤维未受损。其次从血流动力学上讲:成人脑白质不仅血流量较灰质血流量少,而且血管的调节能力也差,当各种原因造成灌注压下降时,首先殃及的是脑白质。从功能解剖角度看~白质主要起联接作用~将皮质、皮质下灰质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功能体系~而白质疏松的存在能导致各功能区联络中断~即可产生功能障碍[8]。 1.3 脑白质疏松的病理改变 脑白质疏松症主要病理改变是脑白质内局限性或弥漫性脱髓鞘及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充满液体的空腔白质内动脉硬化,以及轴索损害所致。 2 脑白质疏松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2.1 脑白质疏松的主要临床表现 多数LA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部分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但临床表现千差万别。LA常缓慢发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思维加工速度减慢、认知功能下降、抑郁、精神异常、淡漠、脑萎缩、尿失禁、步态紊乱、人格改变等。由于与记忆、情绪、行为等智能活动有关的纤维联系分别通过脑室周围形成三种边缘环路(即内侧边缘环路、基底外侧边缘环路、防御环路),当脑室周围白 质发生病损时~环路中断~减慢了信息传递过程~导致神经心理学缺陷。患者表现为记忆障碍、情感及行为异常。多数研究通过神经心理学检查对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评估。故当LA出现后,患者可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其他还表现为步行能力下降、跌倒频繁、足跟与足尖不能站立、步行缓慢、步基增宽、步幅小、轻微平衡障碍等以及原发病的表现:如脑缺血、颅内高压、糖尿病等。 2.2 脑白质疏松的影像学特点[9] 脑白质疏松MRI表现:两侧基本对称的侧脑室周围脑白质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的斑片状,斑点状影,边界模糊,累及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放射冠等。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侧脑室旁脑白质区额部、体部、枕部。液体率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为一种MRI成像,可使自由水(如脑脊液)的信号减弱到零,能提高脑组织信号的对比度,藉以提高MRI对脑内病变的显示能力[10]。CT表现:侧脑室前、后角周围及体部旁及半卵圆中心脑实质的斑片状或条片状低密度影,CT值18,25 Hu,病变境界不清,双侧基本对称,最好发于双侧脑室后角周围,然依次为前角周围、体部旁、半卵圆中心。病变很少单发于半卵圆中心,如半卵圆中心发现病变,则其他部位往往并发,并提示病症较重。因LA常伴发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所以常可同发现脑室及脑沟增宽、脑深部多发的点或小圆形低密度影。依照Abaron-Ptretz的诊断对LA病变作分级诊断:?级:病变局限于侧脑室前角旁或后角脑白质;?级:病变局限于侧脑室前角旁和后角脑白质;?级:病变分布于侧脑室前角、后角、体部脑白质;?级:病变分布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及放射冠[11]。 3 脑白质疏松的研究热点 3.1 脑白质疏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许多研究显示,LA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12, 13]~LA的存在可以作为认知功能障碍早期的预警信号。对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LA患者,是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为主~且大多数单纯LA以记忆损害为主,注意力、定向力、计算力及执行功能相对完好[14]。Binswanger病(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以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为主。而且认知功能障碍是Binswanger病必须具备的条件。Brown WR等[15]指出伴脑白质疏松的血管性痴呆是血管密度减少的结果~这不仅发生在脑白质损伤区~也发生在正常脑白质区和皮质区。而小血管疾病可能导致了认知功能减退~从而影响了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执行功能[16, 17]。LA对 白质束的损害不仅局限在常规MR T2WI上出现异常信号的区域,而且在正常脑白质的微细结构也已发生改变,有学者研究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检测到这种变化,因此可以在早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或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18]。 3.2 脑白质疏松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Thein SS等[19]研究指出LA的进展与年龄、高血压有显著相关~但与急性中风后三个月的功能障碍无关。Neumann-Haefelin T等[20]研究指出深部白质的脑白质疏松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血栓治疗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Lee SH等[21]研究指出伴有脑白质疏松的高血压患者的少量渗血是脑内出血的预警信号。还有研究表明~在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及腔隙性脑梗死LA的发生率高~而皮层及皮层下梗死LA的发生率较低~这说明LA的发生可能与小血管病变有关。因为皮层及皮层下较大面积的梗死大多是由于大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所致~而脑出血及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原因就是高血压造成的小血管动脉硬化。 3.3 脑白质疏松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 Khan U等[22]指出脑白质疏松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呈正相关。王世杰等[23]研究VEGF与LA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血清VEGF含量可以反映LA的严重程度以及脑缺血的严重性。还有研究发现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从而使LA的发生率下降[24]。 4 展望 随着人们对LA认识的逐步深入~将会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等更进一步了解~并给予积极地预防~但目前不同的学者对LA的病因、影响因素及与其他脑白质病变的关系仍有争议~且对LA的治疗无明显进展。有望随着研究的深入~对LA的综合防治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黄俊军.脑血管病合并白质疏松76例临床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1):137-138. 王国艳,郭洪志,屈传强.脑白质疏松症的血流动力学及局部脑血流变化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2):92-94. 李国艳,余昌胤,杨丽.脑白质疏松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 国综合临床,2006,22(2):120-121. 高国栋,莫建伟.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30-2031. 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5:152. 王敏, 曹秉振.脑白质疏松[J].国际脑血管病杂 志,2006,14(3):219-223. 成戎川,赵士福,帅杰.老化及血压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J].脑 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6):466-467. [8] 郑莉莎,许晶,王俊平.无症状脑白质疏松患者局部脑血流的定 量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0):80-82. [9] 郑冬,王宗烨,任晔,等.脑白质疏松症的CT诊断价值[J].医学 临床研究,2006,23(10):1588-1590. [10] 赵春梅. 低场强MRI FLAIR序列在脑白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 用价值[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03-104. [11] Aharon-Peretz J, Cummings JL,Hill MA. Vascular dementia and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Cognition, ventricular size, and leukoaraiosis[J]. Arch Neurol,1988,45(7):719-721. [12] Longstreth WT Jr, Arnold AM, Beauchamp NJ Jr, et al. Incidence, manifestations, and predictors of worsening white matter on serial cran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elderly: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 Stroke, 2005, 36:56-61. [13] van Straaten EC, Fazekas F, Rostrup E, et al. Impact of white matter hyper intensities scoring method on correlations with clinical data: the LADIS study [J]. Stroke, 2006,37:836-840. [14] 高国栋,莫建伟,何池忠.老年脑白质疏松症和Binswanger病 认知功能的对比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2):1631-1632. [15] Brown WR,Moody DM, Thore CR, et al.Vascular dementia in leukoaraiosis may be a consequence of capillary loss not only in the lesions, but in normal-appearing white matter and cortex as well[J].J Neurol Sci,2007,257:62-66. [16] Prins ND, van Dijk EJ,den Heijer T,et al.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 and decline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eed, executive function and memory[J].Brain, 2005,128:2034-2041. [17] O'Sullivan M, Morris RG, Markus HS. Brief cognitive assessment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5,76:1140-1145. [18] 张雪宁,张云亭.脑白质疏松的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7):593-597. [19] Thein SS, Hamidon BB, Teh HS, et al.Leukoaraiosis as a predictor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fter a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J].Singapore Med J,2007,48:396-399. [20] Neumann-Haefelin T,Hoelig S, Berkefeld J, et al. Leukoaraiosis is a risk factor for 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 for acute stroke; Leukoaraiosis and ischemia: beyond the myth[J]. Stroke, 2006,37:2463-2466. [21] Lee SH, Heo JH, Yoon BW. Effects of microbleeds on hemorrhage development in leukoaraiosis patients [J].Hypertens Res,2005,28:895-899. [22] Khan U, Hassan A,Vallance P,et al.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in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J].Stroke,2007,38:411-413. [23] 王世杰,王道强,李凤莲. 脑白质疏松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 研究[J]. 疑难病杂志,2007,6(1):10-11. [24] 刘玮,刘俊艳,高东美,等.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 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2):61-64.
/
本文档为【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