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017-09-05 50页 doc 156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基金项目 (项目号:GA-A-06-02) 项目负责人:蒋新华 项目组成员:薛涛、刘国买、刘炳辉、刘春、许德仰 课 题 组 二??八年六月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基金项目 (项目号:GA-A-06-02) 项目负责人:蒋新华 项目组成员:薛涛、刘国买、刘炳辉、刘春、许德仰 课 题 组 二??八年六月 前 言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尤其是新建...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基金项目 (项目号:GA-A-06-02) 项目负责人:蒋新华 项目组成员:薛涛、刘国买、刘炳辉、刘春、许德仰 课 题 组 二??八年六月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基金项目 (项目号:GA-A-06-02) 项目负责人:蒋新华 项目组成员:薛涛、刘国买、刘炳辉、刘春、许德仰 课 题 组 二??八年六月 前 言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背景有二: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如何构建多样化的本科教育,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近几年新建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办学特色的培育,以及如何实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这些院校办学者急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我校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本科高校。2003年,学校组织了以“学校发展战略”为重点的全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工为本、以本为本”的办学思路和“以工为主,教学型、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这一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写入了《福建工程学院2003年~2010年发展规划》以及《福建工程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六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坚持探索,不懈努力。本项目在此背景下,通过前期两年多的预研与实践,于2006年11月开始正式立项研究,并被列为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度重点基金项目。 为了将实践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凝炼出我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为今后我校的教育实践活动指出更为明确的方向,提供更为充实的理论基础。本项目的研究力图阐明应用型本科形成背景及基本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试图从教育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等教育理念的层面上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从比较教育角度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和CDIO培养模式;从实践操作层面上探索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实现。 本项目由我校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务处联合承担,两部门领导与部分业务骨干共同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在项目负责人策划与领导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开展本项目的理论研究,相关课题的申报、立项管理和结题鉴定,资料收集、成果整理和结集出版等;教务处主要负责组织本项目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相关课题的理论研究等。 课题组向提供帮助与支持的部门和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课 题 组 2008年6月 目 录 第一章 背 景 探 索 ............................................................................................. 1 一、现代工程和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 1 二、中国高等理工教育改革趋势.................................................................... 2 三、大众化高等教育呼唤应用型本科教育 .................................................... 4 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 ................................................ 6 第二章 比 较 研 究 ............................................................................................10 一、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10 二、CDIO模式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14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 ........................................................17 一、应用型本科的教育发展观 ......................................................................17 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价值观 ......................................................................19 三、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观 ......................................................................21 四、应用型本科的人才观 ..............................................................................25 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27 第四章 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30 一、培 养 目 标............................................................................................30 二、基 本 规 格............................................................................................35 第五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0 一、方 案 的 设 计 ......................................................................................40 二、方 案 的 实 现 ......................................................................................47 第六章 特 色 研 究 ............................................................................................50 一、特 色 提 炼............................................................................................50 二、特 色 培 育............................................................................................52 第一章 背景探索 第一章 背 景 探 索 一、现代工程和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1](一)现代工程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汪应洛等在《工程哲学》一书中对现代工程发展的趋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概括。他们认为,现代工程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基本趋向: 1(人类的工程理念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和谐工程”的理念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2(工程系统观将成为工程活动的主导原则之一; 3(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与工程相关的知识正在迅速走向交叉和融合; 4(大尺度的工程创新将成为工程创新活动的重点内容; 5(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知识成为工程活动不可缺少的关键性知识基础,并被日益自觉融入工程创新活动之中; 6(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工程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7(未来的工程将逐步成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程; 8(随着信息技术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和“知识工程”的兴起,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9(随着工程系统的扩展,工程科学的研究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10(未来的工程将是充分体现民主决策特征的工程,公众理解和参与工程将成为未来工程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 (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1]1. 美国“回归工程”运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冷战结束,美国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界在录用人员的专业和面向的变化,使工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美国工程教育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工程教育进行了广泛研讨。其中,主要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倡导的“回归工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回归工程”从过分重视工程科学转变到更多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整合”或“集成”的思想,重建课程内容和结构;学会学习和终身教育。用麻省理工学院(MIT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乔尔?莫西斯的话说,“大工程观的术语是对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而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根据“回归工程”运动的精神,工程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要求对工程教育的内容应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重视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在人才培养 1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过程中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欧洲的工程教育改革 1993年欧洲国家工程联合会FEANI(European Federation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Associations)启动了名为EUR-ACE(Accereditation of European Engineering Programmes and Graduates)的计划,旨在成立统一的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参加成员包括FEANI在内的8个欧洲教育认证组织,提出了著名的“FEANI公式”,以指导欧洲大陆的工程教育改革。1999年欧洲29国政府签署了Bologna宣言,指定并承诺执行“Bologna Process”,以改革各国教育系统,促进各国学位、学制的统一互认,加强欧洲大陆的竞争力。2005年欧洲高等教育区教育部长卑尔根会议制定了The standard guideline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HEA)。欧洲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和侧重点与美国一样:在继续保持科学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强调综合和集成。 [1]3.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三化一性”趋势 当前,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出现明显的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趋势。(1)基础化。由于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所以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2)综合化。工程教育不再仅仅局限在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现代工程师应该具有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即系统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工程教育不再仅仅局限在工程专业知识领域;(3)国际化。随着大中型企业出现国际化趋势,一个未来的工程师还应该具有在国际化工作环境中工作的能力;(4)实践性。工程教育的实践性主要指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如协调合作能力、交际表达能力等,而不是指面向某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岗位。 二、中国高等理工教育改革趋势 (一)影响因素与时代背景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在《适应时代发展,推进高等理工教育改革》的文章中指出: 1. 20世纪90年代影响高等理工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 (1)综合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正是因为学科综合化,这就需要理科与医科结合,理科与工科结合、科学和人文对培养人同时发挥作用等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背景下,产生了一批新的综合性大学。对专业的改革,根据综合化的要求,提出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广泛适应“的原则来执行。 (2)信息化。9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教育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 2 第一章 背景探索 化。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研制了很多课程的CAI软件和分学科的试题库在全国推广。此外,提出了计算机文化的思想,计算机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3)终身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把终身教育的理念转化为政策行为,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4)国际化。 随着“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政策的实施,90年代从国外回来的很多人成为学科领域的精英人才,带来了新的理念,促进了国内一些学科的发展,反映在教学改革上,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2.现阶段高等理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 (1)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已经从社会本位转为市场本位。在此阶段,需要解决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要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强调高等教育的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强调培养英才与满足大多数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愿望之间的平衡,强调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之间的平衡。 (2)工业化。我国正在走综合经济现代化的道路,新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满足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 (3)知识化。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深刻影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在强调传统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强调工作场所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的平衡。传统上,大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人”,大学毕业后在某个学科领域工作;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既要使学生对学科有所了解,又要对未来工作的行业领域有所了解,要把学生同时培养成为“学科人”和“行业人”,需要高等教育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改革。 (4)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课程要加入更多有关国际标准的内容,因为产业发展必须接受国际标准,大家在同一个平台和环境下工作,如果不传授全球共同的标准,毕业生就不可能适应全球化的工作要求。所以经济全球化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现阶段中国高等理工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综合考虑上世纪90年代影响高等理工教育发展的综合化、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因素,以及现阶段的大众化、工业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高等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高等理工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适应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 3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能力;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3]三、大众化高等教育呼唤应用型本科教育 (一)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众所周知,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的。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上先进的制造技术进入我国企业的生产领域,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人才需求,一些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提出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大学、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以及广大高等专科学校的主要任务。但由于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和人们的观念对教育行政机构决策的影响,在上世纪80、90年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放在了二、三年制的大专层次上。 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像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更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求也不断上涨,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开始提出,并很快地付之实践,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至2004年6月全国已有应用型本科院校171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此可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追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一种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虽然,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开办历史不长,在高等教育比重中还只占一定的比例,但其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战略地位和作用。 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 近几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增加了本科院校的数量,扩大了本科生在校生数,扩大了本科教育的总量,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从全国来看,至2004年,全国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达171所,本科增至677所,按2003年全国本科规模10720人/校计算,本科院校在校生达7257440人。从华东地区来看(见表1-1),应用型本科院校比例最高的是福建省,高达41.1%,最低的是浙江省,也达到21.7%。由此可见,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本科 4 第一章 背景探索 高等教育教育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已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 表1-1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情况表 普通高校 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占 省市名称 (所) (所) (所) 本科院校比例(%) 上海 57 27 7 22.22 江苏 105 43 14 30.09 浙江 64 23 5 21.7 安徽 73 24 8 33.33 福建 51 17 7 41.10 江西 55 17 6 35.2 山东 85 36 8 22.2 合计 187 55 2.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 布局结构是诸多教育结构中的关键性因素。我国高等学校存在地域分布不尽合理,布局结构失衡的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和普通高校过于集中大城市,本科院校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城市,不少地市没有本科院校。随着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地方化趋势日趋明显。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地方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地方高等教育为其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支持。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立,扩大了本科院校的地市覆盖面,结束了一些地市没有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历史,较大程度地优化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如福建省新开办应用型本科7所,有三所分布于莆田、三明、龙岩,结束了莆田、三明、龙岩三地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南平、宁德等地市目前也在积极筹建和申办本科院校。 3.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 我国原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是在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基本特征是“大一统”,培养人才的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这一特征在名牌老校中更为突出,大都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单一规格的人才,既不适应大跨度的生产技术对多种类型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不同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对人才规格的不同要求,更不能适应广大农村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规格单一化与社会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种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正是催生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强大动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绝大部分新办本科院校都参与了教育部立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的研究,这将极大地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 5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多样化,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规格单一化倾向,对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阶段,对高等教育在量的发展和质的提高方面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需要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大学学习高峰期的到来,广大学生和家长希望接受更高、更好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 希望通过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获得更强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机会。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998年的调查,上海居民家庭希望子女接受大专教育的为13.8%,本科教育的为47.6%,研究生教育的为28.4%。正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接受本科教育的强烈需求,各地加快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步伐,自1998年以来每年在省级中心城市和地市中心城市新设立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至2004年新办本科院校达171所。171所新办本科的建立与发展,大大增加了本科招生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了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本科教育的需求。以福建省为例,至2004年福建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7所,7所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2004年本专计划招生24506人,其中本科计划招生9400人,占15所本科院校2004年计划招生数65990人的37.13%,本科计划招生数占本科院校本专科招生数的14.24%。 5.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目前新办的17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分布于地市,属于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与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和老本科院校承担的任务不同。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和老本科院校在承担部分普及任务的同时,主要承担我国高等教育的提高的任务。而高等教育的普及任务,则主要由地方院校如新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来承担。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地市城市是多数,地市及所辖县市人口占我国城市人口的大多数。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将大大提高地市、县市和广大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既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进程,也有利于缩小城乡高等教育的差别。 6.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举办,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它首先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量大面广的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其次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解决难题,尤其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推广高新实用技术,为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第三能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 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 “十一五”时期,是福建省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经过“十一五”奋 6 第一章 背景探索 斗,到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九大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 [4](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强装备制造业关键与共性技术攻关,带动我省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以“数字福建”为依托,开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提高应用技术服务能力。强化信息技术与相关技术集成,研究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3(建立健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三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共享机制,实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接。合理布局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科研力量,形成我省在电子信息、纳米材料、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的创新基地。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扶持建设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实现科研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4](二)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提高制造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能够引导和促进产业壮大的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把福建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2(信息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福厦沿海信息产业基地,努力实现我省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转变。以加强园区建设为载体,重点培育壮大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等五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漳州智能小家电、福州长乐光电子、三明将乐石英谐振器件等新兴产业园区。积极发展新型显示器及显示器件、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等主导产品,拓展龙头产品产业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产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等离子显示产品和液晶显示产品、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芯片、封装和应用产品、光通信产品、新一代网络交换机及路由器和片铝电解电容器等项目。 3(机械产业。大力发展汽车、修造船、飞机维修、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环保设备等,提高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环保技术等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设 7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备国产化和本地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要扩大和提升闽台合作规模和层次,加速与国内外大汽车集团的战略联合,重点推进东南汽车、厦门金龙客车和泉州、龙岩、永安卡车与特种车以及戴-克项目、厦门汽车城等项目建设,形成闽东南和闽西北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船舶工业要加快泉州船厂等项目建设步伐,推进民营修造船企业发展,将我省建成全国修造船基地之一。工程机械要着力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及产品开发能力,加快工程机械、港口机械和纺织机械优势产品与配套产品的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进一步做大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基地,促进福州、宁德等电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集成电路产业。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企业,着力提高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和水平,适时引进封装测试、硅抛光片生产线及其他配套产品项目,壮大集成电路产业群,把福建省建成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协作配套、人才培养的配套完善、产业链紧密的海峡西岸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重点建设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争取引进外资8英寸芯片及外延片等项目。 5(软件产业。以福州、厦门软件园为依托,以发展应用软件为基础,鼓励自主创新和新技术跟踪,加强与台湾软件产业合作,重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产品智能化嵌入式软件、文化娱乐教育软件、网络安全软件及中间件。积极推动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内容提供、软件外包、咨询、维护等服务,推进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各行业的应用,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培育若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软件企业集团。 6(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半导体光电集成器件、半导体激光器、光电子收发模块、光纤传感器、光有源无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光通信、光存储、光输入输出和光电子应用产品,加快建设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和长乐光电子产业园。建设新型传感器、监视器、特种光学镜头和半导体芯片及封装等项目。 7(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着重从生产过程、企业管理、流通领域等三个方面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重点支持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应用嵌入式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集散控制技术、柔性制造系统、模糊控制技术等;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各种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完善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重点支持区域性或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应用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信用与安全体系建设。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汇总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建设。 [5](三)加快培养符合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艺型人才 1(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强了人才集聚的效应,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拓展了教育发展的空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对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提升教育创新水平提出更为迫切的要 8 第一章 背景探索 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成为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后劲的脊梁,就应当要有更快的发展、更新的作为、更大的提升。 2(到“”十一五“末期,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84万人左右。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学类在校生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35%以上。注重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 3(“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大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力度。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科学配置资源,进一步调整完善高等教育布局,新办若干所本科高校,支持设区市办好一所主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校。基本建成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和厦门集美文教区。鼓励、支持、引导民间力量举办高等教育。调整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停办不具备条件的成人高校,支持具备条件的成人高校整合调整为普通高校。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促进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与我省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加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支持高等学校重点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海洋产业服务的学科专业。建立与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对有行业发展需求、有社会效益的专业优先增加布点,扩大办学规模;对人才需求饱和、缺乏发展前景的专业,通过限制招生,进行改造撤并。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根据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改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快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技艺型人才。 参考文献与资料 [1] 蒋新华.应用型本科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5. [2] 顾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3] 蒋新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增刊. [4] 福建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网 2006,1. [5]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十一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2006,10. 9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第二章 比 较 研 究 一、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有一批专科院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并有一些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标志着台湾完整的技职教育体系已经建构完成。比较研究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期对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1](一)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1.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0世纪70年代,台湾开始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这时,台湾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并不迫切。因此,从1974年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成立,虽然标志着台湾技术人才的培养层次开始由专科升到本科,但直到1990年,台湾还只有这一所学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台湾传统工商产业逐步被高科技产业取代,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原有技术人才渐渐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此时,技术教育向本科层次上移已成必然趋势,而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好满足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于是,与第一所技术学院的成立时隔17年,于1991年成立了云林技术学院,屏东专校改制为屏东技术学院。至1994年,台湾的技术学院共有6所,可谓具备了较大的发展规模。此后,专科学校升格技术学院的步伐加快,仅1996学年度就有3所专科学校改制成技术学院。最具突破意义的是1997年,5所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这是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首次同意成立科技大学。到2006年,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到77所,标志着台湾完整的技职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2.教育市场开放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台湾的教育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入世后台湾教育市场在留学服务、远距教学、短期补习班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上对外开放,台湾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激烈的竞争。此外,台湾学龄人口逐年下降,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1998年,12,21岁的学龄人口数376万人,预估至2051年将下降为299万人,比1998年锐减四分之一。生源不足迫使专科学校改制、升格,发展应用型本科是学校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二)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能力结构 台湾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称为教育目标,也称为培养目标或培育目标,分为总体、类群、院校和学系4个层面(台湾称本科专业为“学系”或“科系”)。同时,学生的能力结构也相应分成4个层面。 1.总体层面 10 第二章 比较研究 依据“技术与职业教育校院法”,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以传授、研究发展应用科学及实用技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之各级专门技术人才,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为宗旨,以培育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但两者有所区别,技术学院培育实务性专业高级人力,科技大学培育具有国际分工能力的专业高级人力。 2.类群层面 为了改善专业与课程设置,台湾的技职教育科系归并为7大类,再细分为17个专业群(外加1个一般科目群)。为此,台湾专门成立了工业、商业、农业、家事、海事水产、医事护理与艺术类等7个课程发展中心。由7所院校担任召集学校,负责统整各责任群的专业课程规划等,按专业需求制定类群层面的教育目标,同一专业群的不同学校层级的目标有明显的梯度。 3.院校层面 在总体与类群层面的教育目标总框架下,由各所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依据有关法规及地方发展情况和学校特色自行制定本校的教育目标。台湾院校层面的教育目标具有两大特点:?主要培养的是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注重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以致用,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用其所学,尽其所用。这是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 4.学系层面 各学系依据院校目标的宗旨来制定教育目标,并具体到它所包涵的能力要素,同时还要制定本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就是期望学生掌握的学习成果。教育目标与毕业生必备核心能力是一致的,但教育目标侧重人才的培育过程,是教学指导纲领;而毕业生必备核心能力侧重人才培育的效果,是检验教学成效达成度的标准。制定过程要由系务会议配合咨询委员会邀请教师、校友、家长、毕业生、雇主及相关专业团体的专家代表共同参与。 [2](三)教育目标的实现与能力的培养 台湾应用型本科各个层面的教育目标都集中体现于学系层面中,它是衡量教师及各种教学资源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依据,又是指导课程设置、教学评量等工作的纲领,同时也是通过专业认证的先决条件。 1.课程设置 台湾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各学系的课程设置是以达成教育目标为准则来进行的。首先拟定学系的教育目标,并针对每一个教育目标及学生能力结构建立必修课程。其次,各学系围绕教育目标中配合地区产业需求,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实务能力及竞争力,满足学生多元选择的需求等,开设选修课程。另外,实务能力的养成是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最重视的一项,为此开设各种形式的实务课程。可见课程的架构与实施,一是达成教育目标,二是配合地区产业需求,三是满足学生多元选择的需求。 2.教学评量 11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台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参与制定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授课教师必须依据教育目标订定教学大纲,通过讲课教授、示范教学、习作练习、问题分析与讨论、考试测验、专题报告、参观访问或专题演讲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但究竟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如何,要由评量來衡量。台湾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成效评量有3种方式:一是学习历程档案收集:由每门课程的教师收集学习历程档案的成果以检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历程档案包括:作业,小考,期中及期末考卷,期末专题报告,实习的实做作品,实务专题等。二是教学评量与教学成效问卷:每学期末请学生填写“教学评量”,了解教学情况及学生反应;每门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成效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再经整理分析得出实际教学成效与预期教学成效的差异。三是毕业生、雇主与校友问卷:通过毕业生、雇主与校友问卷调查,调查业界的需求以及预期教学成效的达成情况,以评估教育目标的达成度。 3.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由各专业学会负责,如工程技术专业的认证由台湾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执行。为通过专业认证各学系必须制定教育目标与毕业生必备的核心能力,并提供达成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的一切工作与保障的资料,以及学生评量结果与能展示毕业生学习成果的有效证明资料。必须全面完成实现教育目标的8个标准,它们是教育目标、学生、教学成效及评量、课程之组成与设计、教师、设备及空间、行政支援与经费,以及学系认证。因此,通过专业认证就是学系教育目标以及培育工作获得成功的鉴证,能提高在本地社会与国际社会中学系的声誉,也能有力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借鉴与启示 1.多样化 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多样化。它表现在: (1)办学体制、学制设置多样化。办学体制有国立、私立之分,有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之分。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学制的层次非常完整,包括二专、五专、四技、二技、硕士和博士,设大学部、研究所和进修部,主要由大学部提供本科教育。大学部二技招收专科毕业生,修业二年;四技招收高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等,修业四年,二者毕业均取得学士学位。弹性化的体制、学制形成了完整的技职教育体系,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学习空间。 (2)招生渠道与毕业流向多样化。台湾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现行的多元入学考招分离制度是从2001学年度开始实行的,学生先参加统一的入学测验并取得成绩,然后按多元入学渠道招生。招生方式主要有技优保甄、推荐甄选、申请入学、联合登记分发与各校独立招生等五种。各种高中与专校的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力人员均能通过多种入学渠道获得就学资格,接受二年制或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学生与学校都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毕业生主要有升学、就业、留学与服兵役等几种流向。多元化的入学渠道与毕业流向有助于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12 第二章 比较研究 (3)培养目标与课程设计多样化。培养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分层定位,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课程体系从达成培养目标,配合地区产业需求,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等多方面构建。各校的课程自主设计,并强调弹性与核心能力的掌握,有助于迎合新经济弹性分工的人力需求。 (4)教学成效评价多样化。教学成效评价有培养目标达成、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方式有生成性、预成性、评鉴与认证相结合、多方问卷调查等,评价对象有教师、学生、校友、雇主等。 (5)产学合作途径多样化。台湾产学合作已走过各校单干的阶段,进入“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的时代。首先从法制层面订定产学合作实施办法,营造更有利的环境。其次由台湾“教育部”、“经济部”、 “国科会”在各分设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创新育成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四种中心各具功能,这些中心在本区域内整合资源,推动跨校合作,增进了产学合作的力度和对企业界的吸引力,有利于实现双赢的理想。它们互相配合、协同运作,构成产学合作网络,使产学合作整体水平提升了一个台阶。 (6)培养方案的实现多样化 从台湾各学系教育目标与学生的能力结构中,可以看出各校系都倾注了很大的精力,调动了师生、家长、雇主以及专业团体等多方面的力量,又使教育目标与学生的能力结构贯穿到课程设置、教学评量以及毕业生的质量追踪等一系列教学工作之中,并促进了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毕业生水平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在学生能力结构的养成上,可以通过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等多方面来培养。至于教学成效与毕业生必备核心能力的评量,可以依据PDCA持续改善机制,通过展示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来衡量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并不断修订教育目标与学生的能力结构。 2. 实用化 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第二个重要特征——实用化。它表现在: (1)专业设置实用化。紧密结合社会需要,重视开设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型专业,对于—些附加价值太小,不为高新实用技术行业所需的专业就调整。 (2)课程设置实用化。所开设的实务课程形式多样,比重很大。课程设置方面,允许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完全独立自主规划设计学校本位课程,对技职一贯制课程的安排只作参考,因此这些学校广泛征询企业工商界对课程的需求及意见,并邀请产业专家共同研拟学校本位课程。除此之外,课程的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需求。 (3)能力培养实用化。为避免学生走过场式的实习,在第三、第四学年安排很有特色的“实务专题”制作课程。一个“实务专题”一般需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来选定题目,题目以配合本系特色为佳,完成后可聘请校外专家或企业界人士进行评审,择优予以奖励。借此将毕业生的学习成果展现给企业界,让企业界能了解毕业生的实务创新能力,为就业拓展一条通道。 (4)培养教师实务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强调注重实务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认 13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知教学法、科技教学法、协同教学法等。鼓励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师到公、民营企业去提高实务能力,假期去还给补贴,有的甚至去企业工作一年。而且也很重视奖励有发明创造或获得实务成果的教师,另一方面还把企业的高级工程人员请到学校来参与教学。 3.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台湾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学生的能力结构是培养要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能力结构相结合。用学生能力结构来逐条表述目标,这种表述方式使目标具体化,有利于在教学环节中体现目标的要求,更有利于检验教学是否达成预期目标,对促进教学质量监控以及依据教学反馈来修订原定目标多有助益。 (2)注重实务能力培养。台湾学者将能力界定为“专业实务能力”,可以看出对学生实务能力的重视程度,并将资讯科技运用能力和专业态度能力也包含在实务能力予以重视与培养。 (3)重视核心能力培养。无论是学生“专业实务能力”的构成,还是各群的学生能力规划,或是学系层面学生能力结构的构建,都离不开核心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就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其中专业群层面的学生核心能力也是特色之一,为该群中各学系的学生核心能力制定打下基础。各学系制定了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以此作为毕业生学习成果的标准,据此检验毕业生是否达成预定的教育目标,又以此来追踪培养的成效。这是目前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评价思路。 二、CDIO模式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CDIO(Conceive、Design、Impiement、Operate)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着重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进行培养与训练。是一种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设计项目为载体,以科学的课程安排(进度)促进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3](一)CDIO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1.杜威的“做中学”是CDIO模式的核心思想 杜威的教育理论有三个核心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他以此为据,提出了 “做中学”原则。杜威认为,“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是比从听中学更好的学习方法。”它把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做中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列为工程教育改革的三大战略之一(做中学、产学合作、国际化)。CDIO 14 第二章 比较研究 模式正是基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而创立的。 2.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浪潮催生了CDIO模式 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从1986年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逐年加大对工程教育研究的资助,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工程教育学会纷纷开展调查和制定战略计划,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1993年欧洲国家工程联合会启动了旨在统一的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体系(EUR-ACE),指导欧洲的工程教育改革,加强欧洲的竞争力。欧洲与美国一样,在改革方向与侧重点上,保持坚实的科学基础前提下,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各种能力培养;在内容上强调综合与集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工程与经济管理的结合)。 正是在此背景下,MIT以美国工程院院士Ed.Crawley教授为首的团队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3所大学从2000年起组成跨国研究组合,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16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4年探索创立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CDIO国际合作组织。目前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 3.我国推行CDIO模式的情况 汕头大学在国内率先引进该模式,并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提出了EIP-CDIO模式(Ethics、Intergrity、Professionalism-Conceive、Design、Impiement、Operate)。主要是根据中国国情与本校实际,增加了注重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的教育(即EIP),强调做人与做事结合,做人通过做事来体现,做事依靠做人来保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人 [4] 文精神的熏陶,使培养出的工程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和富有责任感。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顾学雍博士在“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两门课教学中,引入了CDIO理念,取得突出成果,学生反映取得前所未有的学习效果,受到清华大学领导的高度重视,指示该系扩大试点,总结经验后向全校推广。 2007年11月,在汕头大学召开“CDIO国际合作组织工作会议”,来自国内外高校与产业界等40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2008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与汕头大学联合主办“2008年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国内100多所院校200多名代表出席。通过交流增强了对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共识。 (二)CDIO模式的启示 1. 改变传统师生关系,强调学生本位 “做中学”、以项目带动教学等是CDIO模式的最大亮点。 将“听中学” 改为“做中学”,就是改“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有利于建立现代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该模式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要满足学生需求主体的需求,强调学生需求主体的主动参与,强调“做中学”、探究式学习、主动实践学习与项目带动学习等,这些都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重要特征之一——个性化在该模式的充分体现。 2. 推行四种学习模式,强调能力本位 15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CDIO在学生中推行“做中学”、探究式学习、主动实践学习与项目带动学习等四种学习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改“听中学”为“做中学”,做与听结合,不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而重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得到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带着问题和任务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获得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比教师在课堂灌输的具体知识有用,使学生终生受益。 3. 项目带动教学,强调工程素养培育 项目带动教学体现在以项目为载体,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让学生体验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使学生能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从而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程环境中学习工程知识,培育工程意识,培养工程能力,这是CDIO的核心理念。 4.德育与智育相融,强调职业素质培养 CDIO模式不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将职业素质的教育与养成,摆在与知识的传授真正同等的地位,并且以更具有实效的方式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尤其是在项目带动学习这个环节的设计,把道德、诚信、团队意识、责任感等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养成,列入能力培养大纲与12条考察标准。将德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作法,对于改变我国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德育教育实效性差的问题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与资料 [1] 许德仰,刘国买.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二届个人会员学术 年会交流. 2008,8. [2] 许德仰,刘国买.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5. [3]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4] 顾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16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 一、应用型本科的教育发展观 高等学校的发展涉及两大问题:一是准确合理定位,这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二是选择发展策略,这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是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正确处理这两大问题,至关重要。 [1](一)把握三大定位要素,准确合理确立发展目标 定位是一所高校,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的根本,是对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地位的选择,也是自身对社会人才需求多 样化培养空间的选择与确定。”为了准确、合理的定位,应把握以下三大定位要素: 1(要考虑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坚持服务理念,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服务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绝大部分是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牢固树立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在与地方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中,寻找到自己的落脚点。通过地方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培育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产学合作,建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平台、生产力孵化器等各种应用研究平台,向企业与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专利推广、项目策划等服务;通过开放教育,向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服务;通过探索双赢模式,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2(考虑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坚持应用理念,确立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培养人才的类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体系具有多样化特征。在这样一个多样化体系中,各种类型高校应该承担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任务。以普通高校为例,“研究型高校主要承担精英教育任务,培养研究型、通识型、创新型人才,主要表现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教学研究型大学既承担精英教育任务又承担大众教育任务,一般以培养通识人才为主,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本科生教育;教学型高校承担大众高等教育任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表现为本科生和专科生教育。”各类高校只有各安其位、有序竞争,办出特色、办出一流,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否则,盲目攀高或下延、无序竞争,只能迟滞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从高职高专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的是大众高等教育任务,定位为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是恰当的。应用型本科是近年来教学型本科高校各种办学模式中新涌现出来的一种办学模式,它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 17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式,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提供应用服务,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大众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认为,选择应用型本科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应用技术与服务是抓住机遇、发展自我的明智之举。 3(考虑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坚持务实理念,确立学校的办学规模、 学科专业布局和管理模式 要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考虑学校办学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学科特点、办学特色、教学资源等要素,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实事求是制定发展目标,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机遇,错位发展;要注重提高管理水平,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节约教育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内涵建设,夯实办学基础,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坚持四大发展策略,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2] 1(坚持错位竞争的发展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而不能固守原有的办学模式,要学习和借鉴“一本”院校的办学经验而不能照抄照搬“一本”院校的办学模式,要基于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多样化的需求,结合学校的特点,寻求与老本科和高职高专的错位竞争,形成新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所谓“错位竞争”,就是要找到位子。针对人才市场的细分和规格要求,分析人才需求,确定目标定位。相对于“一本”培养学科型、研究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应用型本科应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工程应用型或技术管理型人才。其次要分析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现有的基础条件,能不能培养适合人才市场需要的人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原有行业联系多,关系紧密,依托行业有利于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长期的办学基础条件和潜力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要坚持“错位发展”的发展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校情,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全、不照搬照抄、不简单延伸、不降低标准,发挥自身优势,开辟了本科教育新空间。 2(坚持质量立校的发展策略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坚持教育质量为立校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做到党政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关注教学;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特别是教育质量观,构建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扎实推进教学工作内涵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坚持人才强校的发展策略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最薄弱的就是师资队伍。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以超常规的措施,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办学竞争力的快速提高。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要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要特别注重构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机制,建立与完善各种调控政策,形成有利于“双师”队伍成长的环境。 18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 4(坚持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新”字上做发展文章,变“新建”为“新兴”,化弱势为强势,就要深入了解国内各高校,特别是本地区各高校的发展状况,认真解剖与认识自己,选择优势与强项,不断凝炼特色,培育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求生,特中生优”;当前,对于各类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没有新老本科之分,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就看谁转变思想观念快,谁敢于改革实践,谁就会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只有真正办出特色,学校才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三)坚持一个理念、两个特色,推动我校新一轮的发展 我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定位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因此,我校的办学要坚持“一个理念,两个特色”的发展思路。“一个理念”是:“传承历史、培育特色、科学发展”的理念;“两个特色”是:构建并不断优化以“大土建、大机电”为核心的“以工为主,经管文理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为建筑、机电等行业服务的学科专业布局特色;坚持探索并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适应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活动主体对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的看法,教育价值观的选择,是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所做出的价值取向,它表明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态度。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价值观的选择表明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主体的价值取向与价值态度。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而且关系到教育质量高低与特色问题。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价值观选择应从四个方面考虑: 教育目的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教育内容上的实科教育与博雅教育的统一; 教育方法上的应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统一; 教育对象上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有机统一 从教育目的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价值观应选择: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有机统一。所谓社会本位,就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的社会本位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它要求教育突出社会需要,即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制定教育目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所谓个人本位,就是以满足受教育者个人需求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也就是教育要围绕受教育者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进行运作。它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和完善。在现实之中,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也并非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之中,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有所偏移,这就是教育选择的偏移性。但这种偏移都必须统一在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之中,以是否满足人类的共同利益需求为教育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选择教育价值观时,要认真处理社 19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教育价值问题,以及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与其它教育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技术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这种定位,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明显,但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长期采取极端的一种价值观念。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虽然表面上没有像社会本位教育价值那样对社会做出直接的贡献,但是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不仅对受教育者个人受益非浅,而且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必将做出贡献。从某种程度上,受教育者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前进、发展的源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选择社会本位作为自己的教育价值时,同时应该兼顾受教育者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个人本位的教育将被动的社会本位的教育内容自觉地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教育内容,能更好地被受教育者个人消化和吸收,并更好地回报社会。 (二)实科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有机统一 从教育内容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价值观应选择:实科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科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而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其中心原则是为具体的职业做准备。博雅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批评性思维、有效交际以及公民义务的能力而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它的中心原则是: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一个具体的职业做准备,目的是:为学生们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环境之中工作做好准备。博雅教育认为对学习的爱好、批判式思维的能力和有效交际的能力在学生的一生中要比某一学科的知识深度更有价值。这些素质对帮助他们适应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状况,以 [3] 及他们离开学术的殿堂后继续成长、学习和适应变化的情况尤为重要 。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是为某种职业做好充分准备,属于实科教育。但如果仅以实科教育为其教育内容,那么这种教育是有所欠缺的。大学之大,在于它的精神和气度~在于一所大学能否激起年轻人的诗心憧憬与回荡,以及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索。而所有大学精神的培育以及学生诗心的陶冶、后续的发展潜力都仰赖于博雅教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不应该忽略博雅教育的精髓,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用无穷。同时,博雅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应以简单的人文教师的多寡或是人文课程比例高低来衡定,拥有博雅教育气息的实科教育应该是二者教育相得益彰的融合,是每一位教师由内而外所焕发出来的学者风度、儒雅气质与大家风范。 (三)应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有机统一 从教育方法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价值观应选择:应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有机统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仅以应用为主,就与高职学校混为一同。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素质构成、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教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质的区别,而最本质的区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理论与科研水平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20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 能力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虽以应用为重,但必须以严谨的理论作为先导,以前沿的科研水平作为后续的强劲力量。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在于教师教育方法上的理论与实践的更为有机融合。教师必须具备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更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更宽泛的学科专业基础和一定的理论、科研水平,并具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将专业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活用能力。 (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 从教育对象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价值观应选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科学精神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1)求真精神、大胆探索、追求、坚持真理。(2)求实精神,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精确性,强调价值中立,执著追求真理。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具有一种终极关怀的最高准则与目的,具体表现为求善、求美、求自由的精神,主要涉及人的发展目的、价值、意义等“人自身”的问题。总之,科学精神以物的尺度来规约人的发展,人文精神则以价值尺度(人 的尺度)来规约人的发展 。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实用性特征明显,它的发展直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前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之底蕴,以严谨的学风、认真的治学态度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人们对全人教育的要求,大学教育已渐渐地从分化的专业教育成为融合的通识教育,专业渗透、专业交叉也体现了教育的融合性。与此相同,一所大学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还应有人文精神,如果没有人文教育为其精神骨骼的话,那么大学的发展是缺钙的,大学所培养的学生素质是不全面的。有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学生,将以更宽阔、更长远的眼光思索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出来学生应该是具有人文气息并拥有科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4]三、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观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对于快速增长的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思想,包括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其中核心问题是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本科层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近年来,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说到底,其核心问题还是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因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的选择与实现关系到此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运作。 (一)“需求主体参与”是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观变化的重要动因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教育工作和受教育者质量的基本看法。在精英教育时代,知识质量观(又称学术质量观)占据统治地位。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涌现出许多质量观,如:产品质量观、内适性质量观(消费质量观)、外适性质量观(需求导向观)、测量观、 21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实用观、绩效观等等。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变,最显著的:是“满足多样化需求主体的需求”。它表现在两点:一是需求主体构成发生变化,即从单一的社会需求主体到多种多样的需求主体;二是需求主体地位发生变化,即从被动接受高等教育到主动参与。多样化的需求主体必然催生多样化的质量标准。需求主体以主动参与制定质量标准、评价质量的方式,影响着高等教育,成为大众化阶段推动高等教育质量观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因。“需求主体参与”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观变化。 (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观选择的基本原则 1.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选择的制约因素 (1)教育价值观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选择的制约 应用型本科在现阶段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任务,而这类院校的生源均是二本学生。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质量标准和质量标准付诸实现的过程、方式与途径,开展质量评价等环节上究竟首先考虑社会主体对专门人才的特殊需求,还是二本学生群体在个人发展与成才方面的特殊需求,或是二者统筹考虑。这里存在三种选择,反映了教育价值观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选择的制约。我们认为选择均衡质量观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属性。因为,均衡质量观强调内适性质量观与外适性质量观的均衡发展,只有这种选择才能较好地体现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的特征——满足多样化需求主体的需求。 (2)人才观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选择的制约 培养学术型或学科型高级人才,亦即精英分子,是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唯一选择。因此,以占有知识多少和深浅为标准的知识质量观在我国高校占据统治地位。即使是在现阶段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中,人们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执行着知识质量观。作为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使入学者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追求“人人成功”是它必须奉行的质量宗旨,所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选择的关键。应用型本科正确的人才观应该是多元化的成就观。个体成功的评价应该从传统的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单一的以行政判断为唯一依据的“官本位”成功哲学, 转向以“个体品行、知识、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时机等多方面要素来评判”。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应用型本科质量标准选择的制约 首先,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的类型,包括其职业特点、与职业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才能帮助我们正确选择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从而正确选择合适的质量标准。 其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应该由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理论型人才由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一般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如985、211大学或一些选择培养理论型人才的老本科大学;应用型人才由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一般是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的多科性、单科性高校,如一些选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老本科大学、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这些院校绝大部分是地方性高校。而应用型中的研发型人才,应 22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 该由承担工程博士、工程硕士的研究生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由应用型本科培养,技能型人才由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本科定位在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就应该选择与工程技术型人才相对应的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既不要“高套”研发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不要降格到技能型人才的标准。 2.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是质量观选择的基本原则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一般质量要求,二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前者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有机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从宏观层面来看,一般的质量要求,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统一性,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从微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法中对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三个学历教育层次作了学业标准的规定,这个法律规定的学业标准从横向上体现了同一学历层次质量标准的统一性,从纵向上体现了不同学历层次质量标准的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强调统一性时,不可忽视同一层次不同类型以及具体到每一所学校的质量标准的相对独立性”。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选择质量标准时,一要服从整个高等教育的统一质量标准,这是办学方向问题;二要服从本科层次的统一质量标准,一般体现在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教育中;三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一般体现在专业教育中。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实现的基本原则 1.对流行的实现模式的反思 教育质量观的实现体现在对教育活动所施加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确定之后,体现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影响。目前,较为流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对于应用型人才关键是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知识体系可以不要那么完整与深厚。因此,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时,适当减少理论的深度,减少理论课时,成为这种模式的重要标志。这一加一减,我们将其称为加减模式。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得到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度共识,但必须指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利,而是当今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界的共识。这是因为人们对传统本科教育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产品”反思与批判的结果。应用型本科只有在实践体系的构建、实践内容与项目的选择、实践训练的强度等方面有所差异,才能凸现自己的特色。 对加减模式的反思不在于应该增加多少实践课时,应该减少多少理论课时,该模式的问题在于:一是先天不足——主体缺失。应用型本科是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其办学必须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三大特征: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而三大特征无一不是需求主 23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体强烈参与大众型高校办学的结果,离开了需求主体的参与,哪来三大特征,加减模式出台的过程并未跳出传统的模式,还是沿用几十年来的老作法,由校内或高校系统内的教育专家操刀的结果。在这里,系统依然是封闭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制度与运作机制并未发生变化。虽然,教育专家也可能会吸收需求主体的一些意见,但要受到这些专家个体价值观与教育经验的选择与过滤,这与需求主体的直接参与是大打折扣的。因此,需求主体在这个环节上的缺失,造成了培养方案的先天不足。二是后天“营养不良”。任何方案设计得再好,也只是纸面上的东西,关键还在于如何付诸实施。如果在教学内容、方法、方式,实现途径,学习评价,以及教学管理、运行等诸多环节与过程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革,尤其是把需求主体继续排斥在局外,继续沿着老套路走。那么,加减模式除了所贴的标签外,就什么也不是了。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从教学体系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式、方法到教学手段,从教学管理制度到运行机制,全方位进行改革,而且需要办学者、管理者、教师乃至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是加减几个环节、几门课程和几个课时所能解决的。 2.坚持“需求主体参与原则”是实现的关键 前已述及,从精英教育质量观转向大众化教育质量观,最根本的转变就是“需求主体参与”。随着需求主体参与意识的日益强烈,参与规模的日益扩大,推动着高等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的实现,必须坚持“需求主体参与原则”,包括参与制定质量标准与参与质量评价两方面。 (1)需求主体参与制定质量标准 社会需求主体参与制定质量标准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宏观方面,在国家层面上,由行业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统一性的质量标准,以专业规范和课程基本要求形式发布,对高校的相关专业起指导作用,这里强调的是指导而不是指令。指导的关键是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人员应该包括行业的技术专家,而不是过去清一色的高校教育专家。行业技术专家代表本行业的需求主体,与高校教育专家具有同等地位、同等作用,而不是摆设。二是微观方面,在学校层面上,也应该成立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由企业技术专家、社会管理专家与学校教育专家等人员组成,共同制定专业的质量标准,这种标准应该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在这里,企业技术专家、社会管理专家与学校教育专家具有同样的票决权。 学生需求主体参与制定质量标准也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直接参与。学生代表或学生家长代表参与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使该委员会成为“三位一体”的共同体。二是间接参与。首先,学生对培养计划要有知情权,其次学生对于学习要有自主选择权。要做到这两点,触及到学校深层次的、全面的改革。首先,培养计划必须高度模块化,要限制必修课,大量增加选修课。其次,教学管理与运行必须高度弹性化,打破僵化的学年学分制,向弹性学制、主辅修、完全学分制转变。“当从学生出发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原则,学生 24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 选择学习的自由不断增加之后,学生就成为完成自身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质 【】6 量的过程)的一个主要制定者”。 (2) 需求主体参与评价质量 需求主体参与评价质量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社会需求主体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这是整体的、全面的评价,事关学校办学声誉与生存环境;其次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这是个体的、局部的评价,事关毕业生的就业与成才。虽然这种评价是个体、局部,但其总和却反映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些评价信息可以从社会评估机构与用人单位等渠道获得。第二,学生主体参与质量评价。随着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然大大增强。学生主体性的苏醒,必然导致参与评价学习的意识日益强烈。这对于学校管理者与广大教师来说,都是巨大的冲击与震撼。学生参与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过程与课程学习上。评价方式可以是预成性与生成性相结合,评价标准将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四、应用型本科的人才观 在精英教育时代,培养学术型或学科型高级人才,亦即精英分子,是高等教育的唯一选择。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许多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仍然将此培养目标作为唯一的追求。因此,在办学实践中,遇到了重重的矛盾与困难,尤其是在评价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时,更是陷入困境而感到迷惑。可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的类型,包括其职业特点、与职业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才能帮助我们正确选择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正确选择合适的质量标准,从而正确评价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4](一)应用型本科应选择多元化的人才观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第一特征是多样化。多样化的特征使得人才的培养不能是一元化,而必须是多元化。作为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使入学者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追求“人人成功”是它必须奉行的质量宗旨,所以,正确的人才观,应该是多元化的成就观。个体成功的评价应该从传统的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单一的以行政判断为唯一依据的“官本位”成功哲学,转向以“个体品行、知识、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时机等多方面要素来评判”。这种评判可为成才的多途径化奠定基础。具体说,应该是追求创设这样一个环境,在这里,“不应该单纯提供知识,也不单纯是进行学术的训练,而是一个充满人性氛围的智力环境。在这里,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被激发出来,主动地寻找使自己潜能得以发挥的途径。这样,在个体的个性不断充盈和完善的过程中,一个雏形的人才就发展起来了,只要他们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就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 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 [4]1.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比较 25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不同的角度对人才就有不同的分类。例如从学术性角度,人才可划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理论型人才侧重于知识的发现、理论的创新。因此,他们的知识结构应体现深、厚、广、交,体现学科的完整性与严密性,能力结构应突出创新能力,素质结构应突出批判精神、探究精神等;应用型人才侧重于知识的应用、理论的转化、成果的推广等,其知识结构不必过于强调理论的深厚与学科的完整性,能力结构应突出工程能力、应用能力,素质结构应突出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等。应用型人才根据职业岗位不同,还可以细分为研发型、工程技术型、技能型等。研发型人才侧重于理论的转化、成果推广、技术开发,专利研制等;工程型人才侧重于现场管理、工程组织、技术维修等;技能型人才侧重于动手加工、操作等。因此,即便同是应用型,这三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也是大不相同的。 [2]2.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背景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工程背景知识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2)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3)具有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应用型本科与专科的本质区别。(4)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善于沟通交流能力。拓展知识面,增强交流、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和提升的基础。 (三)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认识 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的基层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由以工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 [5]养。此类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 1(务实性。这类人才的职业岗位是在企业一线、社会基层,专业技术岗位是工程师、工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必须下得去、留得住;他们面对的是基层一线大量的实务或实用技术,必须用的上、有作为,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具有很强的务实精神。 2(应用性。这类人才“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注意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较强的应用意识、应用精神和应用能力是其鲜明的特色。 3(适应性。这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可表述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这与研究型、通识型人才的“坚、深、宽、交”,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实用为限、够用为度”有着鲜明的区别。面对就业,他们比通识型人才上岗更快,而相对技能型人才则后劲更足,潜力更大,适应性更强; 4(创新性。他们身在基层,面对实务,贴近市场,了解行情,虽重视应用,但不保守。敢于技术创新,甚至发明专利,勇于创业,也可能成为实业家。创新性是其应有的素质。 (四)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的认识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岗位性质决定了应用性为其第一职业特征,虽然他们面对的、执行的是大量成熟的技术规范或标准,但也不可否认与回避还需要面对着大量创新创造的 26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 机遇与挑战。个人创新素质的高低就成为其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个人创新素质是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只有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才能具有在现场发现问题的敏感力,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潜在的问题,并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2)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熟能生巧,只有熟练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再创造。 (3)发散思维与批判精神。面对基层或一线工作中的设计、规划、决策及应用和运作,富有发散思维与批判精神是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必备的品质。 (4)全面素质发展与专长相结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因而,具有较强创新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还要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这就需要全面素质发展与专长相结合。 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我国学者孔繁敏等在《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一书中,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总结了以下十个基本特征。 (一)学校定位以为行业或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以为行业或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国外的应用型大学是这样,我国也必须以此为自己的任务。我国经济发展呈东、中、西和东北几个大的区域经济结构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各省针对本省的优势资源和省情,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才保障是需要建设一批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人才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根据应用型教育的特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其应用型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集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较强。 (三)专业设置以新兴或新的专业培养方向为主体 两次社会现代化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阶段,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阶段。在每一次现代化过程中都会产生新的对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不仅在办学定位上应坚持应用型的方向,而且其专业设置也应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和新的专业培 27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养方向为主体,主要培养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服务应用型、职业应用型、复合应用型等专业应用型人才。 (四)以面向应用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科研、教学、服务诸方面都应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性质,面向劳动力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办好专业。应认真调查研究,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行业的技术需求,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结构,形成学校的重点专业设置和专业层次。应依据地方发展规划的重点产业、龙头产业,集中学校力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互配合,组建专业群,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组合功能。本科应突出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专科应突出职业教育。 (五)以构建应用型学科体系,发展应用型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大学的要以本科为主体,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应努力发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是依托学科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任何一所大学发展建设的基本任务,应用型大学必须首先搞好学科建设,它包括:规划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争取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等。但应用型学科与研究型学科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应用型大学在努力建设各类应用型学科的同时,还应重点发展新兴学科,尤其是发展符合自身办学宗旨和定位的技术性学科和复合性学科。制定符合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是鼓励应用型研究的政策措施,是建设好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关键。 (六)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学科和应用两个方面,两个体系之间是平台建设和应用培养的关系而非主从关系 1(学科基础知识的内容设计遵循学科内部逻辑结构,理论深度要适度降低,应用能力适度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应大为加强,尽量考虑应用的需要;时间教学环节应以实验为主,实验依附于理论课。 2(应用能力课程体系应分为:A. 培养较通用的能力,即指专业人群的相应工作能力;B. 培养专业需要的专门应用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还应传授更多的与应用能力相关的学科性知识,特别是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 (七)教学方法是学科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学术性高等教育认为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教学以为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主张先学好理论知识,实验的目的是为理论的理解和巩固,其教学理念是“先学再做(Learning Before Doing)”;应用型教育认为学科不仅是专业的基础,也是专业的背景,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和应用能力课程体系可以同步进行,学生应在学习和时间过程中掌握理论,技术是通过训练掌握的,技术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应用型教育把“做中学”、“通过做学习(Learning by Doing)”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理念。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构建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此外,由于目前应用型 28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 本科的生源主体多数为居于高考成绩中间段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组、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缺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其所长,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师队伍具备应用能力素质 教师是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和宗旨,贯彻落实学校办学理念,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由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 (九)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面向地方、服务大众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立产学合作的机制是保证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科研也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这也是建立互利互惠的高校和产业界合作机制,保障产学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和应用型科研的结合,开展应用型研究式学习,从构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 (十)走国际化道路是加快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 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地方性色彩,为区域或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将成为世界信息业的大国和强国,在成为现代制造业的中心,使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规则”无疑将使地方经济带有国际化色彩,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需要有“国际意识的人”、“国际视野的人”、“国际合作与交往能力的人”、“懂得规则和善于利用规则的人”等等。这都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带有更多的国际性特征,因此,走国际化道路是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与资料 [1] 蒋新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增刊. [2] 刘国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探讨[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5. [3] 刘春.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价值选择探析[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2. [4] 薛涛.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的选择与实现[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5. [5] 蒋新华.立足海峡西岸 贴近建筑机电行业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常州工学院 学报(社科版),2008,1/2. 29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第四章 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一、培 养 目 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要求与特点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四项要求 潘懋元先生在《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年版)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提出了四项要求:(1)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2)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并能实现高等教育任务;(3)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并促进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4)要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衔接并涵盖或基本涵盖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教育。 2.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特点 (1)阶段性。根据上述第一项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从我国的社会实际出发,适应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和需要。 (2)层次性。上述的第二点要求体现了培养目标具有层次性特点。层次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培养人才的层次,如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虽然这些层次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培养目标表述上可以统称为:“高级专门人才”,但可以在人才基本要求的表述中体现出区别(见下文)。二是指培养目标的制订层次,有国家、行业、学校、专业等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学校、专业层面的培养目标,上面的第四点要求“涵盖或基本涵盖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教育”就不必要了。 潘懋元先生在上文书中,对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教育的区别有以下精彩的论述。他指出:专科教育“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着重学习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对于基础理论,不做过高要求,所重视的是工艺技术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求毕业后能从事本专业的技术性工作”;本科“要求较好地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能解决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本科的许多科类,也要向应用性方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这种应用型人才,也要求比专科毕业生具有较为宽厚的文化修养、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同时由于专科教育侧重与应用性知识技能,专业口径一般要求比较窄;本科教育要求宽厚基础,专业口径应当较宽。至于研究生教育,一般是建立在本科至上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它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本门学科之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近年来,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达,市场经济的兴起,等诸多原因,也要求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性高层次人才,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应用性研究生同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在 30 第四章 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三,必然有所不同,但都要求掌握专业必需的系统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不能降低其整体要水平。” (3)科类性。不同科类是为社会不同行业、领域培养专门人才,都应该有各自特殊的培养目标。潘懋元先生在上文书中指出:“主要体现在业务要求上,但也相应体现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例如:工科本科的培养目标,要求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除了掌握基础理论外。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所必需的应用理论与最新的技术知识、技术经济与经营管理知识、工艺操作技能,接受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训练,具有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在置业道德上,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要有开拓精神、市场眼光,毕业后能在对口的生产单位、设计部门、科研机构从事设计、施工、管理或科研工作。” (4)可操作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组织课程、选择教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检查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与基本准则,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要求要具体、细致,有明确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3.解读与思考 潘懋元先生在《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年版)一书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论述反映了一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虽然本书编撰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我国高等教育尚未扩招,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但他已经预见到了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变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指出了本科教育“有些科类要向应用性方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做一比较(见上文)。同时还呼吁“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性高层次人才,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十几年后的今天,许多教育实践已验证了潘先生的预见。当然,上述对三种层次教育区别的论述,由于是站在本科教育的整体角度,而且处于九十年代初中期,因此,只是指出了本科教育的一般性特点。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本科教育的规模急剧膨胀,有“一本”、“二本”、“三本”之分;有新建本科与老本科院校之分;有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之分;有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本科大学之分。这就使得本科教育在同一层次上有不同的类别出现。因此,必须细分同一本科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便正确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1.教育研究与教改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出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观念、办学体制、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2年7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南京召开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本次会议决定成立“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2002年11月,由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立项工作会议,分为 31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9大类子课题,有66所高校参加研究。研究内容涵盖了: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培养途径、各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材建设等十几个方面问题。期间分别在南京、湘潭、福州、哈尔滨召开四场大型研讨会,历时3年, 2005年8月在北京召开课题结题鉴定会。2007年8月在成都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有98所院校(独立学院尚未计入)参加,昭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育中一个新型类别。2008年元月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立项会议,参加高校达184所。可见选择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院校在我国本科院校中至少已经占有三分之一多了。 2.认识 经过大量的教育研究与教改实践活动,对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以下几个较具有代表性。 (1)2001年,中国教育报发表的题为《社会需要应用型本科》一文,就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概括,即:“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2)2005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的综合类子课题课题组在提交结题报告中指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应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其中特别要注意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培养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能力强,并有较强的科学技术运用、推广、转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2006年,我国学者孔繁敏等在《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一书中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为:“具有良好的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并认为:“本科教育是重视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宽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面向职业和岗位,着重培养具有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特点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应突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1)基层性。强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 (2)实践性。强调应用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能够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 (3)综合性。强调富有创新精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后劲足、综合素质高; (4)职业性。强调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创业能力等。 (三)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32 第四章 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1(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在开展五轮全校性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教育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六年来,坚持不懈地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可以看出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1](1)2003年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2](2)2006年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基层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3)2008年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基层一线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4)比较分析 2006年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与2003年相比,有三点区别:一是更加明确将目标定位在“基层一线”,突出了这类人才的实用性、实践性特征;二是增加了人才的能力要求——“具有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不仅丰富了培养目标的内涵,而且更加突出了这类人才应用性与职业性特征。注意,这里对创新,要求的是“精神”,对创业,要求的是“能力”;因此,二者在培养力度上有所差别;三是删去“工程技术”四个字,主要是适应学校“以工为主,经管文理法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办学格局”,删去后,专业人才类型更加多样化。 2008年培养目标的表述与2006年相比,有两点区别:一是将实践能力定位在“强”字上,对实践能力有了量的要求。二是增加了“综合素质高”的内涵。明确指出要将学生的素质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2008版本,是迄今较为全面、严密、准确的版本。 2.专业层面培养目标 下面以我校2006版的机械类、电气类、土木类、建筑类、计算机类、经管类、人文类 [2]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例进行分析。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机械设计、制造、装备自动化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及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先进制造的实用技术,具有创新的观念,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在机电制造行业或应用机电技术的行业从事设计开发、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实施、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 33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电气工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运行、信息处理、试验分析、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 (3)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策划和研究开发能力。毕业生能在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等的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4)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建筑师理论素养,掌握建筑学专业技能,了解建筑学相关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建筑设计及有关建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初步具有处理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狂喜的能力。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与职业道德,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各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技术支持、工程实施与维护、经营与管理、教学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6)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7)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方向)培养目标 根据当前社会对高级涉外秘书人才的需求,本专业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一定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现代秘书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高级涉外秘书专门人才。 考察上面几个典型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我校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上符合学校的总目标,同时也突出了行业与专门领域的职业特点。 存在不足:(1)抬高。有的专业岗位目标定位有抬高现象,没有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基层性”特点;(2)偏移。有的专业能力目标定位有抬高或偏移现象,如从事科学研究显然不是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3)欠缺。有的专业对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未涉及。 34 第四章 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二、基 本 规 格 (一)基本规格(基本要求)的制订 基本规格又称业务要求或基本要求,是指在培养过程完成后,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要求 和所能从事的工作,它包括德、智、体、美以及心理素质的要求,着重于业务知识与能力 的要求。专业培养基本要求的制订,特别要注意,一要广泛调查研究;二要有经验丰富的 行业技术专家与学校内的教育专家参加。 (二)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1(对我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研究 (1)我校党委副书记李永苍教授在《关于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与探索》一文 中,研究了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得出如下结论: 思政素质:理想信念、政治理论、道德修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 义观念 文化素质:文学修养、艺术鉴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待人接物能力 ?素质结构 科学素质:自然科学知识、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 实践能力 工程素质:专业知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管理能力 身心素质: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有体育特长 生活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处理日常生活事务 能力,有适应环境和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能力 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科学正确的思维方式、收集信息 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结构 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强、思维严密、工作作风严谨、工作纪律严明、 表达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吃苦精神好、外语和计算 机应用能力强 发展能力:事业心强、竞争意识强、毅力顽强、意志坚定、有承受挫 折的能力、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 35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政治理论:中共中央规定的七门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程 人文社科:中西文学名著、艺术鉴赏、美学、历史知识、写作与口才、 礼貌与礼仪、公共关系、现代生活知识 科学基础:数理化、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心理健康、有 ?知识结构 关生理知识、有关科技、科普知识 专业知识:专业基础、专业知识、有关专业方面国际通用的技术规范、 惯例等知识 相邻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 (2)我校教务处处长刘国买教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了专业能力的划分,提出以下三种划分方法: ?按照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划分。可以分为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有的还加上表达能力和管理公关能力。例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2006级培养计划,就把能力结构分为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管理公关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具有根据使用要求、地质、地形条件、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设计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等的初步能力;?具有解决一般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及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进行工程监测、检测、工程质量可靠性评价的初步能力;?具有一般土木工程项目规划或策划的初步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的初步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技术资料的初步能力。 ?按照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划分。可以分为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有的还加上创新能力、人际能力等。通用能力又可称基本能力、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又可成为专项能力。以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将能力结构分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其中基础能力主要包括五大能力: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技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技术资料和听、说、写、译的初步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查阅文献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与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专项能力主要包括:暖通空调工程、燃气工程、冷热源工艺系统以及建筑给排水设计能力;一般建筑电气与建筑设备自控方案的初步设计能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以及系统的维护能力。 ?按照能力的关键程度划分。可以分为普通能力和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在该专业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是他在执行岗位任务时所发挥出的别人无法模仿的具有持续优势和较强知识特征的能力。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提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四个关键 36 第四章 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能力,即与专业相关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基本技能、机械类常用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应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学习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刘在该文中对于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提出:“把能力要素融入知识与素质之中,将能力和知识、素质组合成一个整体结构,如图4-1所示。 岗位要求 课程内容 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能力 知识 素质 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 基本素质 职业素质 语组合业现基专岗基专专政科人心身职团敬质安环法业言织作务场本位础业业治学文理体业队业量全境律)文协共实处能综理理技专素素素素素道精精意意意意字调事施理力合论论术项 质质质质质德神神识识识识)能能能能能能知知知 能力力力力力力识识识 力 图4-1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资料来源: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9” 2.学校层面的基本要求(2008版)的表述 学校在《福建工程学院关于制订2008版本科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如下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英语、计算机及汉语言文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具备从事本学科业务工作和适应相邻学科业务的各项基本能力。 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勤奋敬业、开拓创新、善于合作;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 3(专业层面的业务要求的表述 我校专业层面的业务要求的表述,这里只举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其他专业可参看《福 [2]建工程学院2006版培养计划》)。 可以看出在符合学校的大框架下,突出了行业与专业的特点。 (1)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 37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精神,能体现哲理、情趣、品位、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保持健康的心理,努力做到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2)知识结构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的方面进行一定的修习。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和本专业必须的工程数学,掌握普通物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化学原理与分析方法,了解现代物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掌握一种计算机的程序语言。 ?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流体力学(主要是水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条件,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原理。 掌握工程结构的力学性能和计算原理。 ?专业知识 ?掌握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设计软件和其他软件的应用技术; ?掌握土木工程基础设计原理和方法,了解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检测与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了解土木工程的防灾与减灾的基本原理及一般设计方法; ?了解建设项目计划、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了解建设项目的经济管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 ?相邻学科的知识 了解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了解给、排水的一般知识,了解建筑设备等相邻学科的一般知识。 (3)能力结构 ?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阅文献或其他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并 38 第四章 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 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 具有根据使用要求、地质、地形条件、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设计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等的初步能力; 具有解决一般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及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 具有进行工程监测、检测、工程质量可靠性评价的初步能力; 具有一般一般土木工程项目规划或策划的初步能力, 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的初步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技术资料的初步能力。 ?创新能力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表达能力和管理攻关能力 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具有与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相关的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 具有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和公关的基本能力; (4)身体素质要求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合格标准,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参考文献与资料 [1]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福建工程学院2003级本科培养计划[M].2004,6. [2]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福建工程学院2006版本科培养计划[M].2007,6. [3]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福建工程学院关于制订2008版本科培养计划的意见.2008,9. 39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第五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一、方 案 的 设 计 [1]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研究 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及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案,培养方案决定了达到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1(培养方案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一是要到兄弟院校调研,收集各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研究该专业的共性,分析各校的特点及其原因;二是到本地区相关行业调研,地方应用型院校主要面向地方,为行业服务的,行业的需求和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三是要认真研究本校的历史,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四是结合教育部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提出本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 2(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部分:(1)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在保证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创新能力;(2)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一个或多个工程项目为背景,完成项目寿命周期的构思、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系统训练,逐步深化和加大任务难度,强调工程的构思、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3)素质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公共选修课程拓展知识,通过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和各种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通过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模拟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3(改变学科中心的课程观,树立应用导向的课程观,构建整体优化化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围绕着课程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课程模式定位不准,盲目向学术型本科靠拢,多采取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出现了“学问化”的倾向,表现为:一是理论知识过重,实践环节比例严重偏少,偏离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以学科体系构建课程,忽视了课程与工作要求之间的联系;三是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排列顺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四是随着新知识不断出现,学校的课程不断增加,学生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课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严重阻碍着应用型本科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学科中心的课程观,树立应用导向的课程观,积极构建有利于应用型本科工程人才 40 第五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从工作需求出发,以技术活动为主线,技术学科 [2]和技术实践相融合,专业基础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大学四年的时间有限,任何一个学科、专业要学的知识都很多,学什么,不学什么,如何取舍,应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大学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和设计,不在于一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课程之间的功能区分和内在联系,从而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设置,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如南京工程学院提出“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倡“学为所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根据需要来设置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计培养计划,组织教学。 4(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强调就业导向和个性发展 实行弹性学制,容许学生休学去工作,在规定的年限完成学业;增加选修课程比重,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行主辅修制度,满足学生知识拓展和就业要求。如我校提出的“3个三分之一”的培养计划制订原则,即选修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实践环节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课外学时不低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为学生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时间与空间。 5(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构建新颖的实践教学体系 南京工程学院提出的“全过程、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值得借鉴。即:从新生入学军训到毕业设计,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基础实践、工程认识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等“四层次”;军训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工程训练模块、课程设计模块、毕业设计(论文)模块、科技创新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等“八模块”。“八模块”又称“八大平台”。即:(1)以军事理论和基本军事技能训练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2)以基础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灵活应用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3)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树立工程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4)以实训中心和工程中心等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工程分析能力;(5)以课程或综合若干门课程搭建的专项设计为平台,加深对课程知识的认知,掌握相关课程知识的应用方法和设计理念、设计技巧;(6)以综合性的毕业设计为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科技立项、教师科研课题等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8)以假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解国情、社会和企业的途径,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3]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和要求 (1)加强基础与拓宽专业相结合。摆脱专科教育突出技能培养的束缚,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学科知识和能力基础平台,使基础课程不仅要为专业技术知识 41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的学习打基础,同时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增加选修课程,其学时不低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注意拓宽知识门类,使学生有一个较全面的知识基础,满足不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要求;要贴近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 (2)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保证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的关键。实践教学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研究机会。将创新、创业教学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突出特色与整体优化相结合。以培养目标为准绳,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整合课程设置,突出学科专业特色,鼓励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整体优化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构建 我校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构建要遵循四个原则:(1)构建多元化课程结构。面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采取分级、分类、分流的形式,开发各种类型的课程模块,形成多元化的课程结构。(2)加强综合化课程开发。要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注重学科交叉、渗透的关系,注重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综合,使各学科知识、技能相互迁移,互成体系,最终形成“能力链接”与“知识树”的整体网络;(3)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实用化。注意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及时融入学科发展前沿及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让教学内容充满时代的气息;加强对贴近生活、贴近工程的实用内容、工程案例的开发,增加应用知识比例,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4)构建开放化教学系统。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据此构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课程体系设置有素质课程、创新课程、课外活动三个模块,其中素质课程模块包括:?文化素质课程(文、史、哲),?科学素养课程(自然科学系列),?经济管理课程(管理、金融),?生活与休闲课程(音、体、美);创新课程模块包括:?科学与研究项目,?社会实践与调查,?学科竞赛;课外活动模块包括: [2]?开设素质教育讲座,?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培育学生社团。 [4]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1)构建一平台——构建校工程实践中心。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按照资源共享,最大效益的原则,整合构建工程实践中心的大平台,促进学科渗透、交融、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行人力、财力、物力的综合管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突出加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2)强化二意识——工程意识、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3)形成三层次——基础实践阶段、专业基础实践阶段、综合能力和创新提高实践阶段。基础实践阶段, 42 第五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针对低年级学生,让学生建立起工程系统概念,增强工程意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基础实践阶段,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知识背景,着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通过基础科学原理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与方法,综合能力和创新提高实践阶段。针对高年级学生,通过综合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贯穿四阶段。第一阶段:创建工程实践概念;第二阶段: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阶段:培养设计能力;第四阶段:强化综合、创新实践,以全面达到人才培养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把工程实践创新体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5)坚持五开放——教学开放,选题开放,形式开放,时间开放,对外开放。 [2]4. 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时应注意:(1)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培养应用型本科工程人才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意义;(2)建立健全纵向的领导协调机制、横向的协同工作机制和有利于创业人才培养与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体系;(3)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制度,开设类别多样的创业课程,举办形式多样创业讲座和竞赛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并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产权和专利,学会制订商业计划,养成与同行、客户、供应商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4)建立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创新设计竞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在有关竞赛中获奖或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等可计入全校公共选修课学分。见表5-1。 5.两个实例 (1)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 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国内与省内设置电气工程专业的学校数、规模、现状及特色,行业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和要求,分析了我校开办该专业的历史、现状、特色,毕业生的流向,就业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从传统的“电气加机械”逐渐转向“电气加信息”等方面情况,提出了提出按照“一个大类平台,一组专业方向,一群课程模块”的思路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四个层次、六种类型”的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虚实结合、软硬结合、模数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的思路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的改革。该方案适应市场的需要,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推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图5-1所示。 43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3]表5-1 福建工程学院创新教育学分折算表 项 目 要 求 学 分 校 级 获一等奖 1 获一等奖 4 省 级 获二等奖 3 学科竞赛、科技 活动、创新设计获三等奖 2 竞赛等 获一等奖 6 国 家 级 获二等奖 5 获三等奖 4 参加学术性会议论文被收入论文集 每篇论文 1 有内部期刊准印证刊物 每篇论文 1 学术论文 省级刊物 每篇论文 2 国家级刊物 每篇论文 3 参与教师科研、教学课题,独立完成其中某部由指导教师考核,系(部)科研实践 1 分工作,并提交相应成果报告 认定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非英语专业) 获六级证书 1 获中级资格证书 2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英语、计算机、 考试 相关专业工种获高级资格证书 4 考试 获中级资格证书 1 专业相关工种考试(省级及以上) 获高级资格证书 2 校 级 一等奖 0.5 一等奖(或获得先进个人2 荣誉称号) 省 级 学生参加文体二等奖 1.5 活动、社会实践三等奖 1 活动(含青年志 一等奖(或获得先进个人愿者活动) 3 荣誉称号) 国 家 级 二等奖 2.5 三等奖 2 44 第五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电气信息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理论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层 公共基础主要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以电工电子实习为主~重点针对电子、 理~中国近代史纲要~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电工方面的工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电 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大学物理~ 子和电工设备的安装、调试、测试方法等 C语言程序设计 基本技能。 学科与专业基础主要课程 学科基础层 以电路、电子技术等电类基础课程实工程制图,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 验为主~重点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电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 想模型与物理实体相结合、理解消化理论子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 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问题。 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息嵌入式系统 类综合应用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人以专业课程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才动化专业方向课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方向课程 工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为主。全面结合培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工程应用课题~使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养生了解企业文化、质量认证,能够较系统规系统方向课程、网络工程方向课程 掌握选题、方案论证、系统设计、实现以律 及装配调试、总结报告等各个环节。 例如:通信工程专业方向课程 1.无线通信方向: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创新实践层 信、扩频通信、天线与电波传播及相应的任选课。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室实践、 2.通信网与交换方向:通信网理论基础、程控交参与实验室建设、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 换、计算机网络、SDH传输技术、接入网技术及相应的生课外科研立项、参与学科竞赛等~努力 任选课。 扩大学生参与高层次实践训练的受益面。 3.信息工程与多媒体方向:嵌入式系统、信息论与就业挂钩完成企业生产、服务、设 与编码、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象处理、多媒体技术计、技改等工作。 及相应的任选课。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特色项目:和国脉,控股,公司紧密合作~参与企业的工程培训与工程实践~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新机制 下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新模式。 专业特色:以信息传输及处理~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开发~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应用研究为主体~ 以无线通信、通信网与交换、信息工程与多媒体为方向~以国脉(控股)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工程依托~以 电信网络建设及运行维护为侧重点~在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形成专业特色~ 造就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图5-1 我校电气信息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5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2)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状况、社会需求和本校条件之后,根据国家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立足福建,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应21世纪的“较扎实理论基础,专业面宽,实践性强,适应工作快”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体现“会创新、强能力、快适应”的特色,使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本省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按照“三核心、两特色”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四阶段、三特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和实验、实训项目。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图5-2所示。 土木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础较扎实 实践能力适应工作专业知识面 宽 强 快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基础第三阶段公共基础专业方向核心第一阶第二阶段第四阶段 核心课专业课程核心课程:课程:材料、段基础专业基础综合应用程:理力、单项设计 数学、英流体力学、弹试验和课程试验和综合训材力、结或实训: 力、土力砼结构课语、计算机 性力学、房屋实践:和实训:练: 学 程设计、结构、桥梁结物理实力学实验毕业设计钢结构课 构、基础 验化学制图实训毕业实习程设计、 地基基础实验 建材试验综合实训 课程设VB实训 测量实习(创新 计、土木措施:(1)以点带面,加强辅导;(2)增加数 性、设计施工课学试验课,英语口语; (3)开设数学辅导班;程设计 性试验) (4)开设英语辅导班 特色项目:产学研合作科研、教研成果进课堂 指标体现:(1)全校高数统考力争前茅;(2)特色课程:结构监测、施工立体化教学、综合数学建模比赛至少6人以上获省级奖项;(3)实训、施工试验(目前这些课程其 他高校同类专业没有设置、市场又英语省赛至少20人以上获奖;(4)15%的学生 需要这方面的指示要求) 考上研究生;(5)英语过四级达80%;(6)计算特色实验室:结构检测实验室(在建)、施工实机过二级达90% 验室 素质教育 图5-2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46 第五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二、方 案 的 实 现 [1] (一)实行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结合有利于整合校内外多种资源,实现学校与生产企业的对接,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产学合作教学就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实行“订单式”培养 (1)主动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让企业直接参与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实施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按专业成立产学合作教学委员会,每年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人才培养工作,收集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和调整课程设置; (2)学校与福建国脉(控股)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福建工程学院国脉信息学院”,进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试点。该改革试点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通识素养、行业技能、岗位技能、职业拓展四个模块,学生可以在“3+1”的框架内按照自身学习能力和实践计划,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学习进度,自主完成学业;四年级安排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采取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预就业”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 2(产学合作教学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1)学校与更多的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到生产一线实习,接触工程实际项目,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践; (2)将生产现场引入校内,在学校建立实训中心,营造工程文化氛围; (3)以文字、图片、模型、实物等形式展现学科演化、技术进步、专业发展历史过程,让学生从踏进校门就能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受到工程文化的感染、熏陶和精神传承,使学生养成“大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 (二)实施项目带动教学 1(以项目带动教学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以项目带动教学改“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改“听中学”为“做中学”,做与听结合,不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什么知识,重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得到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的主动学习,彻底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2. 以项目带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综合素质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尝试开展以项目带动教学的改革时,让学生入学第二年,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了解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技术状况、技术难题和需求,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第三年,带着实习的问题进行学习,重返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对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参与企业项目实践;第四年,带着项目回来学习,最后一个学期返回企业完 47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成毕业设计课题。这种项目“一贯制”的教学实践,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尝试做项目,最后综合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把毕业设计与就业结合起来,学生在企业完成项目任务,与项目组的合作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工程项目实践训练,获得了终生受益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接受了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了解和考核,毕业后几乎都留在实习企业,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 3(以项目带动教学有利于转变学风 以项目带动教学使得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开展学习,可以激发探索欲望、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获得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比教师在课堂灌输的具体知识更有用,使学生终生受益。 [2](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工程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和关键。 1(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创新型的工程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由教师满堂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等陈旧观念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引导教师开展创新性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制定评估教师工作质量的标准,改革职位提升与奖酬机制,做到教学、科研、实践三者并重;引导教师重视参加教研教改活动、科研活动与工程实践活动,大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 4(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指导学生; 5(与企业建立持久有效的合作机制,创造条件鼓励工科教师与企业合作与交流。 [5](四)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 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到达预期的培养目标,最终要由社会来检验和评判。因此,学校必须了解所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同时,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收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培养工作。收集反馈信息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也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封闭的系统。为了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必须建立毕业生信息跟踪及人才培养意见的反馈制度。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在学校主页上设立校友栏,建立毕业班网站,供毕业生登录填写。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人才培养情况调查表与意见表,通过网络收集信息。走访用人单位也是有效的收集信息的办法。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系统如图5-3所示。 48 第五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确定培养目标 学年更替 学生综合素质考确定培养模式 确定培养规格 教育培养工作 毕业、就业 核及奖励 确定培养方案 社会检验人才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收集反馈人才培养的意见 图5-3 人才培养工作系统 参考文献与资料 [1] 刘国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 [2] 蒋新华.应用型本科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5. [3]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福建工程学院关于制订2008版本科培养计划的意见.2008,9. [4] 陈文哲等 教育部高教司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与 实践》.2005,12,2008,6. [5] 李永苍.关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与探索.2006,11. . 49 第六章 特色探讨 第六章 特 色 研 究 一、特 色 提 炼 所谓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有几个特征:(1)独特性。有区别于同类的特征;(2)优质性。有明显高于同类的优势;(3)实践性。有突出的实践效果;(4)示范性。在同类中有应用、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5)传承性。特色是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必然要一届一届、一代一代往下传;(6)稳定性。在传承过程中,应保证特色的主体独特优质风貌不变质,不走样,但也不排除需要对特色不断凝炼与升华,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 我校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服务地方,贴近建筑、机电等行业,遵循“真、诚、勤、勇”的校训,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务实人才,得到社会的公认,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2002年学校合并、组建本科院校,围绕学校的定位与发展,开展了全校性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经过讨论,认识到:学校现阶段的发展,要准确把握阶段性特征,充分考虑学校悠久办学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学科特点、办学特色、教学资源等要素,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实事求是制定发展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机遇,科学发展;要深入了解国内同类高校,特别是本地区各高校的发展状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基于上述思考,经过连续三次全校性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专家反复研讨以及学校领导的认真研究,在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如下办学定位:“以工为主,教学型、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尤其是建筑、机电等行业发展的需要,提供智力支持、知识贡献,培养爱国、务实、创新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定位,写入了《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发展规划》,写入了学校第一届党代会、教代会文件,并再一次写入了《福建工程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经过六年的本科办学实践,我们认为我校初步形成以下两点办学特色: (1)构建并不断优化以“大土建、大机电”为核心的“以工为主,经管文理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为建筑、机电等行业服务的学科专业布局特色; (2)探索并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适应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本报告是对上述第(2)点特色进行研究。 六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均 50 第六章 特色研究 取得一定的成果与经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独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特征体系 (1)多元化的人才观; (2)多样化人才类型结构,如图6-1所示。 机电类(机械、汽车、材料、电气、电子等) 工程应用型 土建类(土木、建筑、设备、规划等) 计算机类 应用型本科人才 人文类(广告学、新闻学、秘书、公共管理、 外语) 复合应用型 经济管理类(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财会、金融贸易、营销、工业工程等) 法学类 图6-1 我校人才类型结构图 (3)各类人才特征体系 根据人才类型结构,归纳、提炼各类人才特征,集合起来,形成具有我校独特风貌的人才特征体系。如:我校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共同的特征:“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四性特征”,即:务实性、应用性、适应性、创新性;有较高创新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四个特征:“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散思维与批判精神,全面素质发展与专长相结合”,等等。 2.独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思路 (1)需求主体为本的培养理念; (2)学以致用、应用为本的培养理念; (3)分层分流的培养思路; (4)我校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五化教学思路”:“实践教学体系分层化,实践教学方案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化、实践考核制度科学化、实践基地建设产学合作化、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 3.独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四定位原则”:基层性、实践性、综合性、职业性; (2)我校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体系:学校层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层面的业务 51 第六章 特色探讨 要求。 (3)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三个相结合”特点:加强基础与拓宽专业相结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特色与整体优化相结合。 (4)我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具有“五化特点”: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用化、开放化; 4.独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1)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的质量观。 (2)与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适应的质量标准体系。 (3)完善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5.独特的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激励机制与管理制度 (1)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途径:学校成立产学合作董事会,教学系成立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 (2)四种教学模式:“做中学、探究式学习、项目带动学习、主动实践学习”; (3)多元化学习评价:“预成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4)多元化教学管理机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专业、双学位、双证书等。 6.独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与创新平台 (1)我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具有“五个特点”:“一平台,二意识,三层次,四阶段,五开放”。 (2)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具有“三个特点”: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健全的支撑体系;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制度。 二、特 色 培 育 上面是对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提出粗浅的认识。严格说,如果用特色的“六性特征”来衡量,有的只是经验、有的只是特点,还未形成异于同类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特色。因此,需要我们呵护与培育。 以下提出培育特色的改革思路和保障措施: (1)要进一步的转变与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培养理念与思路、培养特点等需要深化认识; (2)要健全与完善我校人才特征体系、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体系; (3)要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四定位原则”,培养方案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体现“三个相结合原则”; (4)要大力建设具有“五化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材; (5)要健全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52 第六章 特色研究 (6)要健全与完善产学合作教育体系; (7)要大力推广“四种教学模式”和“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法; (8)要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实践平台与创新平台的建设; (9)要健全与完善多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10)要花大力气培育具有创新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三强特色” 师资队伍。 53 第六章 特色探讨 54
/
本文档为【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