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电视剧发展

电视剧发展

2017-11-23 10页 doc 24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8482

暂无简介

举报
电视剧发展电视剧发展 关于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的分期问题 分期是史学建构的核心问题。在中国电视剧诞生后的51年内,学术界对电视剧史的思考 与研究已经有30多年了,但关于其分期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见解。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研究概况 根据《中国电视剧第一篇理论研究文章考》,我国现存首篇公开发表的关于电视剧理论的 文章是赵玉嵘的《电视剧浅议》(《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16年后,任远发表了《电视剧杂谈》(《电影与戏剧》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但上述两篇文章都尚未对电视剧史的问题 进行探讨。根据现有资料,裴玉章的《电视剧产生的历史和...
电视剧发展
电视剧发展 关于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的分期问题 分期是史学建构的核心问题。在中国电视剧诞生后的51年内,学术界对电视剧史的思考 与研究已经有30多年了,但关于其分期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见解。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研究概况 根据《中国电视剧第一篇理论研究文章考》,我国现存首篇公开发表的关于电视剧理论的 文章是赵玉嵘的《电视剧浅议》(《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16年后,任远发表了《电视剧杂谈》(《电影与戏剧》第1辑,上海文艺出版社)。但上述两篇文章都尚未对电视剧史的问题 进行探讨。根据现有,裴玉章的《电视剧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趋势》(《现代传播》1981年第3期)是最早对电视剧史进行研究的理章,该文从电视剧产生的历史、我国电视剧的 诞生和发展、电视剧的创作倾向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我国1958年至1981年间电视剧发展的史料、1966年电视直播剧的制作、1978年至1981年三年间电视剧的恢复与发展等情况进 行了整理,并初步涉及了电视剧史分期的问题。 1982年,冯温玉的《中国电视剧发展简述》首次将国产电视剧进行了分期。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电视剧理论专著——王维超的《电视剧初探》由北京宝文堂书店刊印,该书第一章即是“历史的回顾”。1987年2月,’国内首次以电视剧史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 开,标志着电视剧史研究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电视剧发展史的分期、电 视剧观念的嬗变和电视剧美学的发展。会后不久,慎之的《中国电视剧历史透视》(1987)、高鑫的《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1987)、壮春雨的《关于中国,电视剧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 (1988)、郭镇之的《中国电视三十年》(1988)等论文相继发表,在对电视剧史的分期问题进行 探讨的同时,对电视剧观念与美学追求的嬗变等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990年代以来,一批电视剧研究专著相继出版发行,其中有的包含着电视剧史的章节,有的论述时涉及到了电视剧史的问题。比如钟艺兵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吴素玲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郭镇之的《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陈志昂的《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仲呈祥的《大学影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高鑫、吴秋雅的《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刘晔原的《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周星等的《影视艺术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刘萍、李灵的《中国电视剧》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黄会林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等。以上诸书的体例不尽一致,有的是以史命名,其中含论的成分;有的是以论命名,其中含史的章节,各有特色。 2008年,北京电视台把“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视暨中国电视剧诞生50周年”的节目《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20年纪实》制作成了20集的光盘公开发行,该片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1980年至1999年20年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和传播史,带有一定的史论性质。此外,媒体从业人员王毅的《电视剧50年》(《杭州日报》2008年6月18日第22版)、李京盛的《融汇中国文化呼应时代生活——回眸中国电视剧50年历程》(《人民日报》2008年9月11日第16版)及章琰的《30年影音变迁之电视篇:“剧”变中国》(《羊城晚报》2008年10月5日B1版)等也提供了电视剧发展史的相关资料。 就这样,一部分学者、专家及从业人员筚路蓝缕,兢兢业业,在电视剧发展史领域默默无闻 地做出了很多贡献,为研究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分期问题上,因立足于不同的逻辑起点,采用了不同的视角,所以显得五花八门。 二、分期研究的主要成就 纵观以上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中国电视剧史学建构方面的成就带有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是从1964年第一篇电视剧理论文章《电视剧浅议》诞生到1987年首次电视剧史研讨会召开。这一阶段,裴玉章的《电视剧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趋势》一文虽然是以整理史 料为主,关于分期问题只是涉及,并未明确,但从其行文结构看,是以文革为界将1958年至1981年的电视剧分成两个时期的。首次对电视剧史明确进行分期的是冯温玉的《中国电视剧 发展简述》,该文在两年内分三次陆续发表,将1958年至1982年问的电视剧分成了三个时期:建立和创业期(1958-1966)、停滞期(1966-1976)、恢复和发展期(1976-1982),搭建了电视剧史分期的基本框架。值得一提的是,王维超的《电视剧初探》一书差不多与冯温玉的文章同时 问世,其中单列了“历史的回顾”一章,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对电视剧史进行分期的依据,即技术因素。他认为,当时的电视剧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电视机不普及,而在于直播的同时性、同步性妨碍了它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的电视剧缺乏艺术特色,并且指出,录像技术的使用是确立电视剧独特美学品格的关键因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革新,而且代表着整个电视剧艺术发展的根本性革新。这一说法不再是以外部因素作为电视剧发展史的分期依据,而是立足于电视剧本体发展规律,直到今天仍是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分期方法。以上文章和著 作为此后电视剧史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因为当时电视剧生产实践不够丰富,理论探讨刚刚开始,资料较多、理论阐述较少成为共同的特点。 第二阶段是1987年首次电视剧史研讨会召开之后到1994年第一部电视剧通史出版。在1987年2月召开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对文革之前的电视剧分期没有太 大的异议,但认为把文革之后的电视剧分为一个时期显得有简单化的嫌疑。随后,郭镇之的《中国电视史》用两章的篇幅分别讨论了“电视剧的崛起”、“千姿百态的电视剧”,认为电视剧超越了向电影学步的阶段而进入了“自我认识期”。1994年,钟艺兵、黄望南的《中国电视艺术 发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意味着电视剧史研究在理论层次方面的提升,虽然书中的“戏曲电视剧”、“儿童电视剧”等章节与中国电视剧发展轮廓、电视连续剧发展状况等并不在同一逻 辑范畴内,显出了体系建构方面的缺陷,且仍以资料描述为主,但该书运用了通史的笔法,在史学研究及分期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一阶段电视剧史的分期研究取得的最大成绩是,从电视剧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发展规律方面进行分期。 第三阶段是从1994年第一部电视剧通史出版至今。自1994年以来,电视剧史方面的一些专著相继出版,吴素玲的《中国电视 剧发展史纲》、高鑫、吴秋雅的《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等都是比较有水平的。两本书的共同特点是,都采用了“史论结合”的方法,避免了以前的史著或者写成内容分析史,或者写成体裁演变史,将理论淹没在了史料之中等弊端,而是既有微观分析又有宏观视野,将电视剧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局性的综合研究,显出了较强的学理性。 三、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的分期 在充分借鉴已有电视剧史分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以“艺术生产”论作为逻辑起点,并采用合理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笔者认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可以 分为七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58年至1966年 1958年,试播期间的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前身)根据小说《一口菜饼子》(《新观察》)改编成了一个20分钟的同名电视剧,并在演播室内进行了直播,拉开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序 幕。在初创阶段,直播电视剧没有太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当时电视剧所起的主要是宣传教育 之类的“喉舌”作用,艺术特色不够明显,电视剧的定位不明确,制与播的“同时性”等,这些都成了妨碍电视剧艺术进步的因素。 2.电视剧艺术停滞而技术发展阶段:1966年至1976年 电视剧艺术发展史是主体性生产力要素、载体性生产力要素、客体性生产力要素、本体 性生产力要素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一阶段因社会政治文化的大变动,“八个样板戏”独占全国 舞台,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没有得到发展,电视剧生产陷入了停滞。但值得一提的 是,这一阶段电视技术设备的发展没有间断。1967年,我国有了磁带录像设备,并拍摄了根据当时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改编而成的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斗争》,其史学意义不仅在于该剧的反法西斯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采用了录像技术,成为电视剧技术革新的信 号,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电视剧奠定了获得自己独特美学品格的硬件基础。也正是在此意义 上,录像技术的使用成了电视剧发展的一次根本性的革新。此外,这一阶段彩色电视试验也成 为技术发展的重点,1973年,我国开始彩色电视试播,虽然在之后的几年内全国只播出了《公 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两部戏,但从技术上推动了电视剧艺术的发展。 3.复苏阶段:1976年至1980年代中后期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政策的调整及文化环境的变化,以1978年播出的彩色电视剧《三家亲》为起点,中国电视剧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电视剧艺术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 产力的“合力”,在这一阶段,我国电视剧艺术生产力各要素渐趋协调,生产相对平稳,电视剧本体特点渐渐确立,除创作拍摄了大量单本剧之外,还于1980年录制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 营十八年》,虽质量比较差,制作也比较粗糙,但初步体现了长篇电视剧的强大叙事功能。自此,电视剧的数量增加了,题材也越来越丰富了,“反思”、“伤痕”、“改革”等各种题材的电视剧 也随着“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的此起彼伏而相继涌现。 4.确立本体特征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初 随着电影界“电影与戏剧离婚”、“抛掉戏剧的拐杖”等呼声的渐渐加强,电视剧也渐渐摆脱了其曾经赖以借鉴的戏剧、电影等母体艺术的特点,开始向视听艺术本体回归,短篇电视剧摒弃了最初的屏幕演剧形式,对电视剧的直观叙事能力及画面内容张力进行了探索,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中长长的走廊、纯白的会议室、占满屏幕的台阶等,以其独特的视听形象吸引了 观众的眼球。又如《太阳从这里升起》中用古墓挡住推土机代表古代文明阻拦现代文明,用掘土机托起一轮红日代表现代文明之光的胜利等,使电视剧艺术借助声、光、电、多媒体等手段,获得了比传统文艺作品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大型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出现,为电视连续剧如何走通俗化、大众化的路线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审美共鸣,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并启发理论界对电视连续剧的本体特点进行了总结。 5.市场化初期阶段:199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 1990年代初,上海某电视台率先在电视剧播放过程中加进了一则贴片广告,使电视剧艺术向市场化道路迈出了第一步。从此,电视剧借助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获得了勃 勃的生机,平民剧、历史剧、英雄剧、武侠剧、侦探剧等各种体裁剧作的出现,标志着电视剧的成熟与市场化的开端。经过一番研究与讨论,人们发现,处在文化经济和媒体产业交结点上 的电视剧是中国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新世纪伊始,国家广电总局为了保护大陆电视剧 而出台了港台剧退出黄金档的规定,这一措施使引进剧、特别是港台剧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国内 荧屏黄金档的局面宣告结束,给大陆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保障。因此,大陆电视剧成为最早进入我国电视市场的节目类型,并开始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新的调整期。 6.市场化的过速与调整阶段:新世纪初至2005年 正因为政策的调整与市场的开拓,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呈现“突飞猛进”之势,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为电视剧的产业化插上了翅膀。几年之内,我国几乎每年所拍的电视剧数量都呈“飙升”的趋势,直至达到每年一万多集,但因利益的驱使及出品方盲目投资、创作方不懂市场、制作方不遵守操作、发行方不善营销、电视台 作为销售终端的垄断行为等各种原因,造成了电视剧产品的大量积压,有的至今还躺在电视台 的审片室里,而播出的只占50%-60%,按每部片子20集为例,损失的资金至少有数十亿乃至上 百亿。究其原因,在于影视编创人员忽略了影视艺术作品的引导作用、教育价值及认识功能,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和高利润,置观众的审美需要、心理承受能力及文艺的宣传舆论作用于不顾,要么采用真尸拍摄,如《梅花档案》;要么表现非法移民,如《危险旅程》;要么涉及凶杀暴力,如《大江东去》等。为了使广大观众拥有一个健康的收视环境,为了保证未成年人的精神权益 不受损害,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因此,原定于2004年4月16日在北京电视台4套黄金时间播出的《梅花档案》由《李卫当官2》补上,原定于4月17日在上海播出的警匪剧《紧急追捕》被《突出重围》替代,改编自长篇小说《偷渡客》 的《危险旅程》由传奇剧《王中王》接档。这些被撤掉的剧目经过修改或剪辑后虽然可能获 准在非黄金时段播放,但其对观众特别是对未成年观众产生的负面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 题。正因为如此,广电总局才下决心开展清理荧屏活动,并在2005年重申了“关于加强禁止涉 案剧反腐剧在黄金时间播出”的规定,这是一种对观众负责的态度,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 要求使然。 7.在产业化道路上边探索边前进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广电总局重申禁止涉案剧反腐剧在黄金时间播出的规定之后,业内除了继续执行党和政府新世纪初提出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等政策外,开始对电视剧走向市场化、产业化道路的优势与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深层 次的理论探讨,人们在为文化产业具有的耗能少、用水少、运输量小、占地少、污染少、利润 空间大等优势而欣喜的同时,又为电视剧制作存在的问题与市场的不可捉摸而感到困惑。因为 文化产业属于新生事物,加上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市场经济时并没有太多规律可循,而且多年来我国都习惯于把文化称为“精神财富”,懂理论的人来不及对电视剧的生产状况进 行深入、系统的调查,而一线从业人员中懂理论的又比较少,造成了电视剧创作实践与理论的 错位。总体而言,尽管我国电视剧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诸如增长过快、态度过激等问 题,但“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抓的基础上促进其沿着健康的产业化轨道发展”已成为行 业界与理论界的共同追求。 如果说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在于过去为发展而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那么,电视剧因其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污染少、能耗低、易运输、影响大等特点而具有了科学发 展的优势。在“科学发展观”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今天,人们渐渐认识到,发展是“要义”,不是一般意义;是第一要义,不是第二或第三要义。电视剧虽然在我国历史不长,虽然也走过弯路,但“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做好电视剧史研究,特别是分期研究,才能及时总结过去,并为电视剧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才能为未来电视剧的发展开拓出更加宽广的 道路。
/
本文档为【电视剧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