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人吃饭用匙还是用筷[文档资料]

2017-11-13 5页 doc 17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人吃饭用匙还是用筷[文档资料]古人吃饭用匙还是用筷[文档资料] 古人吃饭用匙还是用筷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春节期间一则关于筷子的公益广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双小小的筷子中包含着明礼、关爱、睦邻等传统美德的大乾坤。然而中国人自古就用筷子吃饭吗,这还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呢。 南宋初期诗人范成大的《丙午新正书怀》诗有“口不两匙休足谷”之句,自注说用吴地谚语“一口不能著两匙”。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人的食量是有限的,要知道知足。元曲《货郎旦》第三折词中也有“一碗饭二匙难并”的台词,同是元曲的《抱妆盒》第三折曲中有“一碗饭怎插两张匙”的曲词,...
古人吃饭用匙还是用筷[文档资料]
古人吃饭用匙还是用筷[文档] 古人吃饭用匙还是用筷 本文档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春节期间一则关于筷子的公益广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双小小的筷子中包含着明礼、关爱、睦邻等传统美德的大乾坤。然而中国人自古就用筷子吃饭吗,这还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呢。 南宋初期诗人范成大的《丙午新正书怀》诗有“口不两匙休足谷”之句,自注说用吴地谚语“一口不能著两匙”。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人的食量是有限的,要知道知足。元曲《货郎旦》第三折词中也有“一碗饭二匙难并”的台词,同是元曲的《抱妆盒》第三折曲中有“一碗饭怎插两张匙”的曲词,都是用一饭两匙来比喻二女争宠一男,这好像也是使用了当时流行的谚语,其意思是两个人很难和和睦睦吃一碗饭。据此可知,宋元时代的人有用匙吃饭的。 那么,白古以来就是用匙吃饭的吗,不,最初好像是用手抓食的。《礼记?曲礼》中记载了与人一起吃饭时的礼法,其文有“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和人一起吃饭时,不要摩擦手。不要把饭捏成团。不要把饭放回原来的容器)云云。根据注疏,古代的礼法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抓,和人一起用餐时,搓手会出汗,让人觉得脏;用手捏饭团,拿起来拿得多,就让人觉得太贪食;把手中剩下的饭放回原来的容器也会让人觉得脏,所以这些都是禁止的。即使不从这些注释考虑,如“捏饭团”这种动作用筷子或饭匙就较为难做,肯定用手抓比较方便。 然而后来就不再用手抓,开始使用匙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匕”字说“所以用比取饭”(段氏云: 用字衍,“比”当作“匕”),清代段玉裁用“饭匙”即饭勺注之。但是段氏之说是以今俗推测古俗,我不取其说。汉代扬雄的《方言》有“匕谓之匙”之说,即匙之类。据清代王念孙的《广雅疏证》释器考证,《仪礼》中所见“匕”有两种,一种用于取谷物,一种用于取肉类。然至《说文解字》明言主要用于取饭,这说明其用途的变迁,是值得注目的。而且这好像不是厨师或侍者用匙取饭盛于饭碗中,而是吃饭的人自己用匙从饭碗中取饭。这样想的理由是,《说文解字》的“比取饭”的说明是食者自取的意思。如果是厨师或者侍者取的话,那么“取”字就不需要,用“匕饭”就可以了。这里举一个类似的例子。《仪礼》少牢馈食礼篇的廪人条,东汉郑玄的注中有“匕所以匕黍稷者也”(匕就是用来舀取黍稷的东西)的说法。因为这是廪人即管理谷仓的人用匕取黍稷,只用一个“匕”字以表达“取”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中所用的“取”这个字不能看漏。再有,西汉末史游的《急就篇》中举出了“榹匕箸籫”的文字,唐代颜师古注云:“榹、匕,匙也。……籫,盛匕箸之笼也。”差不多同时扬雄的《方言》中有“箸筩”这个词语,晋代郭璞注之说:“盛朼(同匕)箸籫也。”如果郭璞及颜师古的说法没错的话,那么西汉末就存在一种同时放置箸和匕的容器,这容器的存在说明用餐时箸和匕经常并用,可能用餐之人各自使用箸的同时,还有共用的匕盛饭,就像我国的公用的饭勺一样。 至此,食者用匕盛饭这一点已经明白了,而是否直接用匕吃饭还没有搞清。但是如此贵重的餐具如果每人都有一把的话,那么取饭送进口的便利方法当然能够想出来的。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吃饭时各人是否备有箸和匕这个问题。我找到了三条文献,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其大意如下: 卓豫施帐幔饮,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於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间,会 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崔瞻)在御史台,恒于宅中送食,备尽珍羞,别室独餐,处之自若。有一河东人士姓裴,亦为御史,伺瞻食,便往造焉。瞻不与交言,又不命匕箸。(《北齐书?崔 传》) 没有找到东汉的文献,虽很遗憾,但根据以上几条也可以食者各人并用匕箸了吧。此外,我从唐诗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述。 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二十及林洪的《山家清供》“苜蓿盘”条有如下的记载,真让我感到高兴。唐玄宗开元年间,东宫官 僚因为俸禄微薄,生活贫困,右庶子薛令之在东宫的墙壁上写下了下面这首发牢骚的诗: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滑,奠稀箸易宽。 无以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从薛令之此诗看,饭用匙,羹用箸,恰好与现在相反。 在唐诗中寻找用匙吃饭的描写也许会有相当多的收获,而现在无暇搜寻,眼前除了上面的例子之外再指出名家的二篇以资论证。首先杜甫的《与鄠县源太少府宴渼陂》有这样的诗句: 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 “云子”一说是仙药,又说指雨,但不用说这里比喻的是白米饭。“抄”就是用匙舀取的意思,因为与“嚼”相对,所以不单是舀取,还 有用它来吃的意思。其次,韩愈的《赠刘师服》有如下诗句: 我今呀豁落者多, 所存十余皆兀臲。 匙抄烂饭稳送之, 合口软嚼如牛呞。 这是韩愈四十五岁之作,而牙齿早早坏了,所以用匙将烂饭送到口中,真实地描写了其充分咀嚼的样子。这样,关于用匙吃饭的问题就是不再求之于文献也十分清楚了吧。只是用于吃饭用到何时为止,又是如何变为使用筷子的,要想知道其沿革就不得不征之于后来的文献,而因为眼下还没有做那方面的调查,姑且根据篇首所引用的元曲中的谚语,证明这种风俗至少到元代为止还依然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吃饭使用匙的风俗习惯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饭米或其他做饭的材料缺乏黏性。那么古代用来做饭的材料有哪些呢,《礼记?内则》中列举了六种:“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据注疏中说,“黍”就是黄黍,与白黍同类,“粱”就是白粱,与黄粱同类。所以大而别之,可以归结为黍、稷、稻、粱四种。黍是黍子,稻是米,关于稷与粱的区别,据清代程瑶田的《通艺录?九谷考》的考证,此二物秦汉以后往往混同,而粱就是今日所说的“小米”,稷就是今天所说的“高粱”。后来出现了麦饭。其中只是黍做的饭黏性很强,用筷子也可以吃。《札记?曲礼》有“饭黍毋以箸”(吃黍做的饭不需要用筷子)之句,对此郑玄作了“亦嫌欲疾也”的说明。清代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的解释更为详细,他认为黍有黏性,用之做饭,吃时当用手而不能用筷子的理由是,因为想快点儿吃,使用筷子就会等不及热饭变凉。其理由姑且不论,特别对有黏性的黍饭提出注意,从这一点推测,大概因为其他谷物做的饭不易粘筷,是扑簌扑簌的饭,当然肯定是用手吃的。唯有扑簌扑簌的饭可以用手抓着吃,如果像我国的米饭 那样黏性强的话,正好如小孩儿用手抓饭那样,会粘得满手都是饭粒而难以对付吧。因为用手抓太不方便,于是就开始考虑可以代替手抓的方法。到了这个阶段,用匙舀取就是最便利的有效办法了,这一点在今天是不难想象的。 如今,南方像江苏、浙江一带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很有黏性。大概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吧。然而北人反而不喜欢这样的米。这里再细心地看一下前面引用的薛令之因贫困而发牢骚的话。所谓“饭涩匙难滑”(饭因粘涩而匙就不滑)是对带贫穷味儿的饭的形容,这是因为不喜欢有黏性的饭的缘故。与之相反,对滑爽的饭他们则非常喜欢,大加称赏。例如在北朝后魏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九记述的烧饭方法中,对两种粟饭却有“滑美”、“滑而且美”的赞美之辞。这个“滑”不是黏滑,而是爽滑。如果黏滑就会沾在匙上,唯其爽滑才容易从匙中流落,所以喜欢的就是那种爽滑的感觉。吃这样的饭,匙是很适当的餐具,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吧。 因想,吃饭用筷子或许是始于南方的习惯,因为筷予适用于吃有黏性的南方米饭。到了明代,南人取得天下,南人势力及于南北,用筷子吃饭之风也波及北方,终于南北都成了筷子的天下。现在作为证实这种推论的文献,我在这里只能提出一个零碎的记事。那就是明代嘉靖的前半期朝鲜的崔世珍所著《老乞大集览》的“红漆匙”的解释,其中这样说:“达子、女直用匙,……行路亦带之。汉俗不用匙。”从著者出身地看,这说的可能是北方的风俗,但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明代中叶汉人已经废止了匙的使用,而“达子”即蒙古人、“女直”即女真满洲人还使用匙。这样,此时汉人吃饭时使用筷子,这是当然可以推想的事实。而北方汉人的革新与满洲蒙古人的保守形成对照,这种对照大概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这种风俗变革的路线,即从南方开始而波及北方。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 尽快删除。*
/
本文档为【古人吃饭用匙还是用筷[文档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