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秦始皇的二十六个字母 连载 5

2017-09-26 6页 doc 18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4822

暂无简介

举报
秦始皇的二十六个字母 连载 5秦始皇的二十六个字母 连载 5 秦始皇的二十六个字母 连载 5 Q Qin秦/中国 Qin,按照英文的旧式发音,其实是Chin。China这个词,便是从它而来。 尽管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China源于瓷器,但另一种说法则是,它其实是"秦"的发音,我选后者。比起外表光鲜却不堪一击的花瓶碗碟们,我更喜欢那些看似质朴笨拙的陶俑。中国,只有在秦始皇之后,这片古老的土地才能被称为中国;只有在秦始皇之后,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写方块字的人,才能叫中国人。 所以这个词,既代表着嬴秦部族,也代表着中国。而秦始皇,上承自己的部族,下启大...
秦始皇的二十六个字母 连载    5
秦始皇的二十六个字母 连载 5 秦始皇的二十六个字母 连载 5 Q Qin秦/中国 Qin,按照英文的旧式发音,其实是Chin。China这个词,便是从它而来。 尽管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China源于瓷器,但另一种说法则是,它其实是"秦"的发音,我选后者。比起外表光鲜却不堪一击的花瓶碗碟们,我更喜欢那些看似质朴笨拙的陶俑。中国,只有在秦始皇之后,这片古老的土地才能被称为中国;只有在秦始皇之后,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写方块字的人,才能叫中国人。 所以这个词,既代表着嬴秦部族,也代表着中国。而秦始皇,上承自己的部族,下启大一统的华夏,既站在秦部族的终点,又站在大一统的中国的起点,真正伫立在五千年历史的中点上。 嬴秦部族的历史,漫长却又简单,两个词便足以概括:一是苦难,一是拼搏。罕有哪个部族能像秦人那样多灾多难,生命力却又如此顽强。千年之前的洪荒时代,他们的先祖伯益追随大禹治水,原本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然而源远流长的禅让制却偏偏在这一带断裂,启开创了夏时代,做牺牲的却是秦人;殷商时代,他们追随新一代首领蜚廉、恶来在朝歌保卫战中浴血奋战,不知多少人忠心耿耿义无反顾地做了炮灰殉葬,到头来却在史上落个助纣为虐的恶评;两周时代,戎狄潮水般涌入中原时,被迁徙到西陲的他们千里迢迢赶回来勤王救驾,又是不知流了多少鲜血才将敌人赶走,到头来只得到周天子一句"若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的口头诺言,纵然如此,他们却仍在那蛮荒之地奋力战斗着,耕耘着,守卫着华夏的边缘… 这个原本出身于中原,却反过来被中原人视为蛮夷的部族,在贫瘠的西陲战天斗地,在戎狄海洋的包围中,挣扎着、抗争着,生存了下来,强大了起来,辉煌了起来,重新融回了华夏文明,甚至成为了天下的主人。他们在秦始皇这位最好的代言人的挥洒下,继续孜孜不倦地盘整着华夏,他们被他们的皇帝征发成军,被派往南海,被派往九原,被派往辽东,被派往淮北淮南,被派往华 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为此付出的代价便是,始皇帝死后,天下大乱之际,他们竟连一支像样的大军都拉不出来。结果,当这个部族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终于步履蹒跚地登上文明的绝顶时,却又在命运的拨弄下,一朝轰然解体,灰飞烟灭。 所幸的是,实体消散了,灵魂依然保留了下来,嬴秦部族的后裔们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他们所开创的原生文明的正源,依然被后人继承了下来,生生世世,薪火相传。我们或许可以说,是嬴秦部族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大一统的中国。 这是秦始皇的选择,也应该是嬴秦部族,自己的选择。 R Ruan Weng Zhong阮翁仲 阮翁仲,咸阳宫外巍然伫立的巨型铜像,也被后人用作雕像的统称,常常可在陵墓神道的两侧见到它。它前身原本是那位曾镇守临洮、威震匈奴的大力士,在他死后,秦始皇感念其立下的汗马功劳,下令收缴天下兵器,依其面貌铸成十二金人,永镇咸阳。据传匈奴人来朝贡时,远见铜像,都以为是阮翁仲重生,无不扑到地上遥遥跪拜。 关于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的目的,后世众说纷纭,最老生常谈的说法,自然是贾谊的"以弱天下之民"--为了防备人民反抗自己;《汉》则是说他迷信,把上天警示当作祥瑞之兆--"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最搞笑的还是那位史学泰斗,居然考证秦始皇是要更换武器材料,把兵器全都改成铁制的,从此不用青铜兵器打仗,想象力委实令人捧腹。 其实现在看来,此举目的可说是相当明确--禁止私人持有兵器,大致是当时的枪支管理办法,往小了说,它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民间私斗;往大了说,则是消除六国旧贵族复辟叛乱的隐患。尽管这一举动常被后世当作他维护自己残暴统治的又一项罪证,但事实上换位思考一下,实在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还没见过现在哪个国家对私人持有武器没有任何限制,只不过秦始皇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做得太惊天动地而已。 正因此,司马门外那十二个威风凛凛的金人也便被赋予了特殊涵义。一方面,防止民间私斗,来源于从孝公商鞅时代传承至今的秦法;另一方面,防止复辟,目的则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商鞅之法的指导思想是"大仁不仁",而秦帝国的强盛武力则毋宁说是"以战止战",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这十二金人身上画上了破折号--用"大仁不仁",去"以战止战"。 毕竟,"武"这个字,本来是由"止戈"组成;而那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前头,也还有一句"国虽大,好战必亡"。 S Seal character篆书 秦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出的性文字。根据史书记载,他命李斯等改良了史籀大篆,创制了小篆,又令李斯做《仓颉篇》,赵高做《爰历篇》,胡毋敬做《博学篇》,将其推行天下。这便是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汉字的前身。 汉字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大家有目共睹:一方面,它在思想的交流、文化的继承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一种独有的传统艺术。而这两方面,都是以秦篆的横空出世为滥觞:它既大大便利和促进了文化沟通与交流,保证了政令和思想的统一,又开创了中国书法史最初的辉煌。透过《仓颉篇》等三篇那个时代的《三字经》、《千字文》,透过秦始皇巡游时留下的众多石刻上的文字,我们分明可以从中看出那秦军方阵般的法度森严、整齐化一。而细看这一个个篆字,却又有着各自的面貌,号称"犹千钧强弩,万石洪钟"、"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用李斯自己的话讲,则是"如鹰望鹏逝","若游鱼得水"--它们,如兵马俑般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不仅于此,在那个"田畴异,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无论是从实际形势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都已到了分裂边缘的时代,灭六国、郡县制等是有形的硬性的统一,而秦篆则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统一。秦始皇的灭六国是统一的开端,它完成的是形式上的统一;秦篆的推行,则是统一的尾声,它真正统一了人们的灵魂。灭六国是用强力把这一盘散沙攥到一起,但真正把它们黏合起来使之浑然一体的,还是这秦篆,历史经验也恰恰证实了这点--秦王朝虽一朝覆灭,但这方块字却千秋万代地传承了下来,中华文明能完整地绵延至今,它功不可没。 据说,判断一个族群是否形成了民族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看它有无独立文字。按此观点,秦篆便成为了中华民族形成的见证;而它的后代,那被沿用至今的汉字,更是我们有别于世界上其他一切民族的最鲜明标志之一。只有中国人使的是这象形表意的汉字,有汉字的地方便有中国人,我们甚至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在,则汉民族恒在。 方块字者,华夏文明旗帜也。 T Terracotta Warriors兵马俑 还用啰里啰唆地介绍吗?谁不知道这世界第八奇迹、大秦帝国的象征? 这些陶俑,随它们的皇帝在骊山脚下静静沉睡了两千年。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重见天日,那支早已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军队,终于随着它们的出土而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几乎一瞬间便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支复活的军团,它们有着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军事,它们有着当时世界上最严明的军事纪律,它们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装备,它们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后勤保障,它们有着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统帅和士兵,支撑着它们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机器。它的战士们,按韩非的说法,一听说要打仗,就捶胸顿足、急不可待,根本无所谓生死;按张仪的说法,人人光头赤膊,左手提着人头,右臂夹着俘虏,追杀着自己的对手;按荀子的说法,无论是齐国的技击之士,还是魏国的武卒,在他们面前都要相形见绌。这是闻战则喜视死如归的勇武之师,这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常胜之师,这是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王者之师,这是令它的所有敌人闻风丧胆望风披靡的虎狼之师,这便是那个时代整个华夏的征服者--秦军。 这支复活的军团,商鞅赋予了它生命,白起赋予了它荣耀,秦始皇则赋予了它永恒。在死去的皇帝的召唤下,它们走入这广阔的地宫,也许是为了继续像生前那样守护和拱卫他,也许是为了追随他在那另一个世界继续征战,"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它们原本是要默默无闻地陪伴着自己的皇帝一直到永远的,是30年前几位农民的意外打扰,才使他们从历史舞台背后的阴影中,走到聚光灯下,成为和他们的皇帝一样的主角。 在西安上学时,我曾去过好几次兵马俑博物馆,也曾久久与这些陶俑对视。或许是心理作用,从他们身上,我似乎感觉不到那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这些陶俑,都有着细眼睛、圆面庞、厚嘴唇,表情平静到有些木讷,目光甚至略显呆滞,而这种木讷和呆滞,我在陕西的农村也同样见过。它们或许也和自己这些后人一样,平日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单调的农耕生活,而当披上戎装拿起武器时,它们便立刻组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铁军。作为每一个个体,它们是一个个憨厚淳朴的普通农人,然而作为一个整体,这一个个憨厚淳朴的普通农人便成了一个个齿轮螺丝,被国家机器拼装到一起,组成一架青铜战车。贾平凹说,"兵俑的面部表情都平和,甚至近于木讷,这多半是古书上讲的愚,但忍无可忍了,六国如何被扫平,陕西人的爆发力即所说的刚,就可想而知了。"这位货真价实的老陕对自己乡党的刻画,完全可以说入木三分。 有一种传说--估计是张艺谋《古今大战秦俑情》的误导--说兵马俑都是用真人制成的,这固然是无稽之谈,但这一个个陶俑,确实可以说是先民们的化石,他们的灵魂或许也都寄托在它们的躯壳中。两千年前的秦人们,一定程度上还在活着,在它们身上,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站在熙熙攘攘的兵马俑展馆大厅中,闭上眼睛,你能不能听到那来自两千年前,来自他们口中的遥远却又铿锵的歌声?至少,我听到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本文档为【秦始皇的二十六个字母 连载 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