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胶南方言

2019-04-16 5页 doc 16KB 10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5022

暂无简介

举报
胶南方言胶南方言 来源:周垂瑜的日志 广义上的语言是指文字和发音两个部分,发音的形成要比文字早得多。我们胶南的地方语言非常复杂,如果对外说起“胶南话”这个词,无论是胶南人还是外地人,根本无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我们山东省的地方语言就比较复杂,一个四川省或者广东省,他们几乎都说四川话或者是粤语,东北三个省差不多是一样的东北口音。但山东就不一样了,胶东话和鲁西南话根本就不是一类,青岛和潍坊相隔很近但说话完全两个风格。我们胶南更是这种情况,80万人口、180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县级市,东西南北的人说起话来五花八门,根本说不明白谁能代表...
胶南方言
胶南方言 来源:周垂瑜的日志 广义上的语言是指文字和发音两个部分,发音的形成要比文字早得多。我们胶南的地方语言非常复杂,如果对外说起“胶南话”这个词,无论是胶南人还是外地人,根本无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我们山东省的地方语言就比较复杂,一个四川省或者广东省,他们几乎都说四川话或者是粤语,东北三个省差不多是一样的东北口音。但山东就不一样了,胶东话和鲁西南话根本就不是一类,青岛和潍坊相隔很近但说话完全两个风格。我们胶南更是这种情况,80万人口、180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县级市,东西南北的人说起话来五花八门,根本说不明白谁能代胶南本土语言。全市范围内的语言差异很大,特别是西南部和东北部差异更大。这和我们周边的县市不同,例如:即墨人就是即墨口音,全市差不多一样,胶州、诸城、五莲他们各自区域的口音也基本是一样的。 所以,我判断,要以一个县的区域来论,咱们胶南是语言最复杂的区域。不仅是语言,就连风俗差异也很大。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交流的增多以及教育的普及,语言上的差异在逐渐消失,但从发音上还是能体现出来一些,特别是四十岁以上年龄层次的人。只要你一说话,马上就可以判断出来你是哪个地方的人。 胶南地方语言的区域和形成 胶南地方语言大体可分为三个区域: 1、以大场、海青为代表的西南部语言 2、以王台为代表的东北部语言和以城区为代表的中部语言。 3、中部区域和东北部区域的语言比较接近一些,与西南部的语言相差比较大,而西南部的语言特点比较多。 至于为什么胶南这地方的语言和风俗差距会这么大,到现在没有人来作一个结论,我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与移民有关系。胶南境内现在的人90%以上是在明朝时期移民而来的。胶南这个地方的明代的移民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山西移民,就是通常所说的我们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下,这一部分移民现在多居住胶南的北部地区如王台、宝山、黄山等; 二、是来自江苏海州一带,这就是我们常提起的海州的“荡芦村”,也有人说成是“当啷村”。这部分移民基本上在胶南的西南部。这个地区几个比较著名的大姓,如丁、徐、安、许、魏、赵等都是江苏移民而来的。 三、是明代军屯迁移过来的,主要是灵山卫等区域。明代初期为了边防的需要,实行卫所制度。灵山卫建立,这一部分移民多都是军人及其家属,以后就世代在这里居住下来了,比较著名的大姓如苏、薛等都是这部分移民。 正是因为移民来的方向不同,所以语言风格以及风俗习惯也不一样。尽管已经过了五、六百年,但差距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第二个原因是胶南这个区域形成得较晚,是由不同地域组成的行政建制。原来没有胶南这个行政建制,1945年从诸城割东部地区成立了藏马县,1946年从胶县割南部成立了胶南县,建国后的1956年把藏马、胶南合并成为胶南县。藏马县的母体诸城和胶南县的母体胶县,这两个县一个属于胶东地区,一个靠近临沂地区,是风格完全不同的地域,这就难怪语言不同了。 那些年代区域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不像今天那样频繁,学生教育也不像现在、严格,所以语言融合程度就低。 咬舌子、倒咬舌子、半咬舌子 西南部语言最典型的特点要算是“咬舌子”了。在这种语言里没有汉语拼音里面的“j、q、x”的发音,也少有“zh、ch、sh”的发音,因此就把“血”字发成类似“舍”字、把“鸡”发成类似于“直”字,把“鞋”字发成类似“筛”字,例如“杀了一只鸡,膨了一鞋血”这句话一咬就完全变味了。还有一句经典的玩笑句子:“嫩起起,喃出去,穿上鞋、打打鸡”。 没有“j、q、x”的发音,用来代替的是一种现在汉语拼音找不到的发音,这种用舌头中部贴上颚发出气流声音在普通话里还找不到同样语言和文字。 正因如此,受咬舌子的影响,还有一批字词发生异变,如“现在”、“今天”、“九”、“教训”等等很多,如果不是经常听他们说话,还真弄不明白表达的意思。这种咬舌子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有些人知道咬舌子不好听,于是就矫正,结果矫正过了头,形成了“倒咬舌子”,把本来应该正确发言的字也发错了,如:把“直”发成“极”,把“仇”发成“球”等等。 胶南中部和东北部的人笑话西南部的人说话“咬舌子”,实际上,中部和东北部的人发音也问多多,可以用“半咬舌子”来表达,尽管这个词是我首创的,我认为表达应该是准确的。半咬舌子和咬舌子是100步和50步的关系,谁也别笑话谁。 只所以说半咬舌子,是因为有很多字的发音和咬舌子类似,胶南中、北部与西南部发音存在许多同样的问题,如“直接”、“全部”、“静”、“”等等很多,胶南北部的土话的这些发音同样是在普通话发音和汉语拼音中是找不到的。而有些普通话中的发音在胶南土话里面也没有。例如,在胶南土话中(无论是西南部还是东北部),语言发音里没有汉语拼音的声母“r”,这样以来,把“日头”发成“义头”,把“人民”发成“银民”,把“容易”发成“迎易”。当然这不光是胶南语言的特点,几乎是大半个山东都这样。 以上说的是发音,下面说说词语,这些本地语言里面的词语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当然现在这些差异越来越小了,有些词语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说出来现在的小孩子甚至都听不懂了。这些词语很多,就我知道的也不少,这里只举很小部分的例子说明情况就可以了。 名词 在名词表达上,胶南因地域不同,表达也不同。 时间名词中,我们胶南把晚上说成“后晌”;把昨天说成“夜来”;大后天是“外后意”;黎明说成“傍明天儿”;马上是“干忙儿”、时间很短是“木纵改儿”;时间很长是“一大盼子”;刚才是“才江忙儿”。 物品名称中,我们把麦子说成是“妹子”;玉米,胶南北部说“苞米棒子”,南部说成“玉豆”;“高粱”在南部说成“黍黍”北部说成“胡黍”;饺子是“鼓扎”;冰是“冻冻”。 方位名词中,角落说成“旮旯儿”;庭院说成“天井”;房屋正门的房间称“当门”;水塘,在中北部称“湾”,而在西南部称“汪”。 人类名词中。把父亲叫为“大”,叔叔叫为“大大”,把奶奶称为“嬷嬷”(mama),婶婶称为“娘娘”;把小女孩称“小曼儿”,小男孩称为“小厮”等等。我是“俺”,但这个“俺”有“喃” 动物名称最复杂,也最不容易被理解,有些名称让外地人根本搞不清是什么。例如:有一种能蛰人的毛毛虫,我们管它叫“八木架子”,蛴螬我们称它“土卢蚕”,有一种吃树叶的绿虫子,叫做“吊死鬼儿”,把知了的幼虫称为“节柳鬼儿”;还把鸭子叫成“老歪”,青蛙是“歪子”、蚯蚓是“曲蟮”、蛇是“长虫”等等,还有“瞎闯子”、“布拉饺子”……。有些动物名称的胶南话很多是只能用口说,很难用文字表达。
/
本文档为【胶南方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