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学古诗校本课程教案

2017-09-21 50页 doc 101KB 6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137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古诗校本课程教案小学古诗校本课程教案 《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文中的生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 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 诗《鹿柴》。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 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 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
小学古诗校本课程教案
小学古诗校本课程教案 《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文中的生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 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 诗《鹿柴》。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 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 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返(f3n)景复(f))照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四)指导朗读 (五)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 境,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话”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指导学法 (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二)提问、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 (2)谁怎么样问童子, (3)问什么, 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鼓励求异思维,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同学讨论,板书:兴奋) 2.根据你所体会的感情,吟诵诗句。 三、总结学法 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一)抓字眼、明诗意。 (二)提问题、想诗境。 学生针对诗中字词提“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三)悟诗情,咏诗句。 五、配乐吟诵。 教师播放古曲,学生配乐吟诗,从而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体会诗人羡慕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和神往之情。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理解诗文意思,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二、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 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师(介绍了作者写诗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 游,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 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 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 的诗。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课件演示: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揭示诗题 ,、齐读课题。知道这首诗吗,自由读诗。 四、认读生字 读字正音 ? 指名读古诗 ? 在书圏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 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五、学习诗文 ,、体会诗意 ? 指名读古诗 ?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 小组比赛,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们是从哪些 词语中看出来的 相机理解“尽”、“孤”、“独”、“闲”、“只有” ? 提出不懂的地方 ,、入境朗诵 ? 学生自由练读 ? 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导情: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 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 师范读,配乐读 ? 学生练读,朗诵 《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4、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图片,情感铺垫——(5-6分)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 (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唐朝著名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 师述:孟郊—— 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二、节奏朗读,引入情感——(5分)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 (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三、理解诗意,挥发情感——(7分)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 (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参考书寻求答案) (1)、你认为在这首诗中,哪几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1-4句)说说你的理解,并告诉老师你是借助什么来理解的, (借助:参考资料、图画、想象、以前的旧知识„„) (2)、最后一句话最难以理解。 方法: A、先来读一读。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点的词语: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太阳。 D、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亲像春天对小草般的恩情,谁说子女能报答的完呢,——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真不是我们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的。——谁说那些绿茵茵的小草,就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四、情读体验,深入悟情——(10分) 师述: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这幅图画,当年迈的老母亲在油灯下,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由于对儿女的爱牵动着她心,坚持到底,一定要为孩子缝制一件衣服。 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就会油然地对这位母亲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请你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表达了她的一种怎样的感情, 师述: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你能再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前四句古诗吗, 师述: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假如你明天就要远行,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假如你就是孟郊,穿着母亲为你连夜赶制的衣服„„你会怎样想, 是啊,母爱难忘,母情难舍,请你再来读一读最后两句诗。(读出一种深情而感激的语气来。) 五、尝试实践,延续情感 1、母爱是纯真的,母爱是无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体会到孟郊和母亲之间的互敬,这是一种天伦。同学们,现在就以您的笔,写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板书“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十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再听刚才的音乐,进入情境后,尝试书写) 2、写好一段话,交流这段话。 六、评价交流,深化情感——(6) 1、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自己所写的文字,简要评价。 2、在课后可继续学习另外的一首古诗《游子吟》。 附1: 游子吟 乡井土,旧田地,几丘几池; 人已异,景依稀,几回梦里。 山千仞,水万里,阻断归期; 一根烟,一支笔,一纸乡思。 谁能会,游子意,点点滴滴; 待何日,归故里,落红春泥。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 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 山, 一、 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 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 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 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 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 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 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 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 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 势来说)。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 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1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 、指名读课题,读准“杂” 6 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你们自己能行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 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 “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 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 ?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 ?谁再来试一试。 ?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 4、指名简单地说一说。(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5、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 6、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7、指名读。 8、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 2、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一句“寒梅著花未?”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多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读一读。 ? 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 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 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 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 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 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 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 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教师激情引读: ?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话。 ,、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学生读诗。 ?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蚕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读读、背背、写写”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2.学习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全班背诵古诗,教师板书课题。 2.认识课题。拼读生字“蚕”(cán),齐读课题。 师:谁能结合课本插图说一说“蚕妇”是什么人? 生:“蚕妇”指养蚕的妇女。 师:是养蚕的妇女。准确地说是古代靠养蚕维持生活的妇女。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借助拼音读生字,并试着读整首诗。(学生自由试读) 2.学习生字。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蚕、归、泪、罗、绮、者”,学生拼读。 巩固读音。大屏幕上飘下写有生字的汽球,学生读准字音汽球自动爆裂。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默写 1.先练难写的字。 师:课文会背了,想干什么呢? 生:默写。 师:好的,默写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会写的字多写几遍。哪个字不好记? 生:“妇”和“归”不好记。我这样记,它们右边都是横山,妇女的妇是女字旁,归字左边和师字左边一样。 生:“蚕”字是“天”字头,不是“夭”字头。 2.全班同学安静地默写。 3.反馈。 师:写完的同学上来将作业 投影放大给大家欣赏,最好做些介绍。 生:(操作展示仪放大作业 )我写的全部对,而且字很端正。 生:(同上)我竖着写,大人写古诗都是这样写的,大家觉得好不好? 五、讲书 1.粗通诗意。 师:同学们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 生:请问老师,“罗绮者”是什么意思? (师点击“罗绮者”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罗绮”“罗绮者”“遍身罗绮者”) 师:第一句有两个字:城市。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分析判断。 (师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1〉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如北京、福州、宁德等;〈2〉城市:城指城里,市指做买卖。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记住了吗,“城市”在诗中是两个词呢。 2.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六、延伸 1.补充6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歌让学生选择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蚕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惟一一首写妇女的古诗。但古往今来不少诗人为我们写下了许多有关妇女形象的诗,使我们知道历代妇女是怎样生活的。老师从这类诗中选出6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 (6首诗是《幼女词》《新嫁娘》《富贵曲》《田家三咏》《闺怨》《为女民兵题照》。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自由点击课件资料深入学习。 师:老师的课件内有这6首诗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台自己点击。 《泊船瓜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指名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解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 ( 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扬州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 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 谈话导入: 1、 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 精读全文 (一) 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 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 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 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 第二自然段: 1、 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 师边画边述: 1)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指导朗读第一句 3、 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 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6、 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4 5)讨论: ?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7、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 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 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 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 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 第三自然段: 1、 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 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 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 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 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4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 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 给生字找朋友 2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 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 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 论。 ,、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 古诗。 《鸟鸣涧》教案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 二:学习《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五、板书设计: 鸟鸣涧 美 静 山中月夜 《采莲曲》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内,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因此,我在设计上注意时间上给予保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平等地对待学生。创设情境,以读为本。面向全体,着眼发展。 学目标: 教 1、会认“裁”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描写荷塘采莲的课件,配乐录音带,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一、“猜莲花”,感知古诗大意 1 、猜谜引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请打一植物名。学生猜。 师:对,是荷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写的。(齐读诗题)他生前就负盛名,你们想读好这首诗吗?那就跟我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幅美景吧! (课件出示诗人图像并配上古乐) 2、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一群少女划着船从远处悠然而来。) 引导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荷叶、荷花、少女、船) (2)初读古诗。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引导想象。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 二、“读莲花”,感悟古诗韵律 1(听录音感知。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体会。 2、自由练读。 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读。学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裁。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小组读。 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那请你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 6、全班齐读。 三、“说莲花’,再现古诗意境 1(指导第1、第2句。 (1)指名读诗的第1、第2句。 (2)看课件。 师配乐叙述: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绿罗裙融人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3)引导练读。这么美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朗读第3、第4句。 (1)看课件。 师配乐叙述: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 (2)角色体验。 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恬静啊,如果你是诗人王昌龄,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呢, (3)指名反复读。引导学生读出欣喜的语气。 (4)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整首古诗。 四、“诵莲花’,领悟古诗情趣 1(教师激情叙述。 瞧,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人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此时此刻,难道你不想吟诗助兴吗? 2、指名背。 老师给你们配上古筝曲《出水莲》,谁来和着音乐背诵这首诗? 3、同座背。给你的同座背诵一下,和他一起分享你的体会。 4、集体背。还有谁想试试?有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背诵,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全班大部分同学会站起来集体背诵) 五、“咏莲花”,吸取古诗精粹 补充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拓展练读:同学们学得很好。古代许多咏莲的作品都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编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全班同学可自读、可同座读、可几个人讨论。) 《元日》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4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 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荫、急走”等 词语的意思。 教学要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指导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继续运用“四步法”学懂古诗。) (1)题。板书后,“宿”,住。“新市”是地点,在现在的湖南省攸 县。“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客店,“公”,是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2)介绍作者。 2、学生自学古诗。 (1)自由读。自学6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读古诗看插图想想哪 些地方能自己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 ( 3、指导学习古诗 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 “疏疏”是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篱笆”、“径”“深”各是什么意思, 回答后。教师讲:篱落,指篱笆;径,是指小路;深,远,很长 的路。这句意思是: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 地方。 (2)理解第2句: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 枝头,指树枝上,未成荫,树叶长得还不浓密,不能遮盖地面而 为树荫。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 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荫。 (3)理解第3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讲述:“急走”是奔跑的意思。这诗句的意思: 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4)说出第4句的意思后。 4、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 (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5、体会感情,背诵。 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三、教师小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 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 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 1、指名学生感情诵背已经学过的《山行》、《江雪》、《枫桥夜舶》三首古诗。 2、出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二、看图质疑 欣赏课文插图,思考: 1、你看到了什么呢,[山(芙蓉山———四川-宜宾的一个风景名胜区)、狗、老人、白屋„.) 2、这些都是古诗里面所写到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吗,引出——课文插图中的老人是谁呢, 三、学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找答案。 思考:课文插图中的老人是谁呢, 诗人是在一个如何的情况下,走进了这个茅屋呢,,从古诗的题 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吗, 理解古诗的题目。理解词语:逢:遇到。宿:投宿。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2、反馈:哪个同学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小结:诗人出门途中遇到大雪,夜里投宿芙蓉山主人家的情景。 师:诗人当时出门遇到大雪时的所见、所感是什么呢,引出——日 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四、学习“日暮苍山远,天寒夜归人。” 1、自学理解头两句。 2、小组合作交流。 3、反馈 师: 诗人当时出门遇到大雪时的所见、所感是什么呢, (所见: 日暮、苍山、白屋;所感:远、贫) 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 苍山:苍茫的山。 白屋:茅屋,穷苦 人住的房子。用茅草盖的草房,被白雪覆盖了,因此叫白屋。 4、朗读练习。读出所感:远、贫 5、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理解。评价 6、小结。 五、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这首诗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 六、朗读指导,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 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 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 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 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 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 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梅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拿出几枝盛开的腊梅,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观赏后的感受。 2、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赞美梅花的诗——《梅花》。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回忆学习的步骤,进行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字意。 (3)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4、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1)诗人通过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 (2)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5、教师小结: 梅花洁白美丽,芳香独特,而且不争春斗艳,在寒冷的冬季,不畏 严寒,竞相开放,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作者运用恰当 的笔墨描绘了百花凋零,唯梅独放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 赏之情。 三、欣赏古诗 1、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喜欢哪句,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 2、师生共同欣赏,参加交流活动。 3、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实践尝试 1、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学生在音乐声中做画) 2、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把梅花图贴在展示板上,大家共同欣赏。)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领悟自然之美。 2、学会对诗歌进行初步的赏析,品味优雅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1、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诗歌语感的培养。 2、诗歌的审美与初步赏析。 教学过程: 一、联想进入诗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提到杭州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湖(投 影出示关于西湖的图片),从古到今有很多吟咏春天,吟咏杭州,吟咏西湖 的诗歌。关于西湖大家能想到什么, 学生主动陈述或者老师指名学生陈述,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学生可能 联想到的诗句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适宜。”故事如白蛇传。鼓励学生随便说,充分调动他们原有的 积累。 二、朗诵感知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诵《钱塘湖春行》,提示学生留意诗歌的停顿和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两遍诗歌。 3、把这首诗歌朗诵给同桌听,发现并指出彼此的优点,假如有不足的地方 别忘了给对方委婉地指出来。 4、鼓励学生主动朗诵诗歌给大家听,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性点评。 三、默写把握诗意 1、为了向同桌表示感谢,请大家利用一张卡片把这首诗歌制作成书法作品, 赠予给你的同桌,算是一件小小的礼物。 提示学生在制作书法作品的同时留意思考诗歌的大体内容,可以从诗人出游 的路线、出游的季节、出游的感受、观赏的景物等方面思考。教师同时在黑 板上默写该诗。 2、将学生按照座次分成两个小组,两个小组之间进行一次上下句的诗歌对答。 3、让学生主动表述自己从诗歌当中领会到的诗歌内容或诗意,如诗人出游 的路线、出游的季节、出游的感受、观赏的景物等等。(学生陈述后教师投 影予以归纳) 四、精读赏析诗意: 1、学生一起布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同时再领会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人的视线在想象中畅游。 2、教师课件出示精读赏析的相关课题,要求学生按照座次前后四位同学进 行集体讨论赏析。在进行讨论的时候,要求每个小组必须要有一个重点探究 的课题。 《咏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 [把诗和画有机结合,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领略诗情画意] 3、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4、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5、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6、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7、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 1、指导学习第一、二句。 (1)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回答: 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2)(放远看柳树的图片)大家预习得很充分,你们看到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交流的过程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是自我领会诗境的过程。] (3)多么婀娜的柳树啊,在诗人的眼中,她就像一位什么呢,是啊,诗人感叹(出示该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合作学习第三、四句。 (1)和同桌一起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4 读。 3、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主要运用课件图片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4、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三、分组活动,熟读成诵——抒发美。 师:大家都喜欢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表现这首古诗,告诉老师,好吗, (学生考虑、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朗诵、写作、(画画等) 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分成四组:诗朗诵组、表演组、图画组。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小组。 2、学生分组讨论、创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 3、分组展示表演。 (1)诗朗诵组; a(学生朗读几首有关柳树的诗歌。 b(全组一起配乐朗读《咏柳》。 师评:同学们有表情地朗诵《咏柳》,更加深刻地体会了古诗的韵味,井背诵了几首与春天与柳树有关的诗歌,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到春天的美。大家表演得非常好。 (2)表演组: 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动作把柳树的婀娜多姿表演得惟妙惟肖。 师评:这组同学用优美的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的意境,表现柳树的特点。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他们的表演,使古诗变得更加生动起来。真棒~ (3)图画组: 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彩笔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师评:这组同学运用图画的形式,鲜明形象地表现了古诗的意境。画得真漂亮。 (4)写作组: 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师评:能写出柳树的特点,能用上生动的比喻,写得好~ 4、师:刚才同学们都运用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了这首歌曲,我觉得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回家后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好吗, 【设计分析:l(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让学 (用多种形式表现古诗,加深学生对古诗的体会和理解。3(通过生各展才能。2 创造、体验、合作,生生互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四、总结写法,网络拓展——延伸美。 1、小结:诗写得精彩是因为作者观察仔细,能抓住柳树的特点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抒发真情,才使得我们对柳树,对春天的也产生了喜爱之情。希望同学们也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去观察身边的一切,领略身边的美景~ 你还知道哪些歌颂、赞美其它事物的诗, 2、告诉学生相关古诗的网址拓展学生课外学习,并搜集。 3、作业:画一幅春景图。 五、板书设计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我们来开一个古诗的交流会~怎么样,你喜欢哪首古诗就马上站起来背~由你开始:,学生背,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咱们班同学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教师板书,请同学们跟我齐读一遍课题。 二、自由读诗: 同学们~我们知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的意思吗,,教师引导: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谁能来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声音真响亮:那现在我们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多读几遍。开始吧: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诗热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古诗~那肯定读得也不错。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愿意像他一样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咱们班的男子汉来读一读,不愧为男子汉~读的声音就是响亮:女同学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三、朗读古诗: 1、录音听读: 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读的,,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录音,谁能说一说播音员读得和你有什么区别,,学生说:有感情、有拖音、字读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那我们就小声地随着播音员一起来读一读,,学生看大屏幕读,刚才我们是随着播音员一起读~你能单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吗,,能,我们先来练习练习。谁想读,还有谁,想读得我们就站起来一起读: 你读得已经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老师认为你就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2、读中领悟: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怎么样,在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条~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合作把它组成一首完整的诗~粘贴在这张白纸上。第一个先完成的小组就可以到台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检查一下他们的答案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小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不仅答案正确~而且还粘贴的工整、美观。让我们掌声鼓励这些小组的同学。在座的同学和他们的答案一样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我们同学都这么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那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一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教师相应板画—————— 同学们说得这么好~那你想不想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谁来读,你也来试一试,老师认为你也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你读得这么好~肯定小组读得也不错~小组起来读一读, 四、理解诗句: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照着图片,课件扫描,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学生交流,在这首古诗中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同学们说得这么好~看来你对这首诗理解很深。 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当时景色,,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教师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吧: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诗人静静的看着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不能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地感情地读一读。,读得形式多样, 五、随乐唱诗: 同学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想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唱一唱~那会怎么样,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来试一试,会唱的同学大声地唱一唱: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唱了这首诗~那你能不能自己来编曲子把这首诗唱一唱呢,自己先来试一试,谁愿意来唱一唱,同学们唱得这么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吗,教师唱:《春天在哪里》的曲子、《数鸭子》曲子、《阿门、阿前》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学歌》曲子 六、延伸拓展: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诗、画诗、唱诗~那你想不想来当个小诗人来作一首诗呢,,想,课件播放:老师这有四幅图画~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来作一首诗。开始吧: 老师找学生到台前来展示一下~你能大声地来读一读你所写的诗吗,,学生读, 你真棒~真像一个小诗人: 你写得诗太美了~真让老师大吃一惊: 看了你的诗~老师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从你的诗中~让老师感觉到春天真美: 七、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同学们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句来。可是这节课的时间到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交流或者与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就来开一个自编诗的展示会~好不好, 《七步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配乐吟诵古诗; 2、把握“豆”“萁”“根”的象征意义,温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理解诗的意义; 3、通过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心情,评价历史人物,并掌握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课内诵读,课外拓展,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了解历史背景,体会人物心情 1、历史描述,情境导入:三国时期,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和三儿子曹植都有政治野心,都想争做曹操的继承人,曹丕文武双全,但曹操更加偏爱文采风流、才高八斗的三儿子曹植。然而,历史并没有眷顾这位负有天才美称的曹植,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曹丕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曹植,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过去曹操对他格外的恩宠,还有他出众的才华,却给他,惹来一场杀身之祸,和后半生被软禁的无尽的苦难…… 2、学生表演:(一生饰丕,一生饰植,一生饰持剑的武将,其余饰大臣)“曹丕”限“曹植”七步成诗,否则令武将取他性命。 3、用一句话描述所见情景。 4、“大臣们”和“曹植”就“兄长想逼死弟弟”的情形,交流心里的想法,谈对曹丕的印象。 (设计意图:古诗离现代生活,离学生太远,要深入学习古诗,就不得不追溯相关的背景。本课通过描述与角色抢演,可以让学生了解兄弟俩政治斗争的历史背 景,知道七步诗的由来,关注人物命运,同情弱势者,形成对人与诗的初步印象和探究欲。当然,了解相关背景,宜精简,忌繁杂) 二、学习古诗内容 1、试读《七步诗》 师:在座的“大臣们”各有所思,对曹植,有的欲除之而后快,有的为他捏了一把冷汗,而曹植的心里矛盾极了,悲伤透顶,然而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就在七步间, ”读一读。 他作出这首诗,请“曹植 2、古诗呤诵、演唱 a、全班初读,读通顺,划节奏线,“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b、相机指导“釜”的形与义,联系诗的内容理解“煎”为“煎熬”的意思,把握主人公“悲痛”的感情基调,配乐呤诵 c、听歌曲《七步诗》,学唱(不要求全部学会) 3、理解“根”“豆”“萁”的象征意义,温习借物抒情表达方法,试翻译全诗 4、学习完整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指导“羹”“豉”的形,介绍通假字“然”?“燃” 5、小组合作,将全诗翻译成曹植对兄长的倾述。 (设计意图:音乐渲染也是情境教学法之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指导有感情呤诵。本诗教学,先是随着音乐体会这种“朦胧”的伤感,然后进入“曹植”角色,向“曹丕”倾述,甚至哭述。古诗内容的理解由易而难,感情的体会由浅入深,朗读也愈加投入了。) 三、人物评价 1、“大臣们”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曹植 2、“曹丕”听了《七步诗》后,怎么想,怎么处理,同时交代历史结果——曹植虽逃过一劫,后半生却落魄失意,抑郁而终~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贯穿教学始终,对主人公的评价和对其命运的了解也有始有终) 四、课外拓展: 课外搜集曹植的诗并全面了解其人。
/
本文档为【小学古诗校本课程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