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18-06-28 10页 doc 24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声处听惊雷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我之见 【内容提要】: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一起廉洁的姿态,走上了试题内容、形制上的改革道路。历史高考高试题总是以高大上的姿态,呈现了历史学术研究的高水准。因此,对于师生而言都是不敢越雷池的感觉。但是,2014高考,带来了简约、明快、时髦、前瞻的新气息。材料试题的简化和“现代化”,选择题的短小和生活化,整卷试题脱俗的创新意识和潜伏的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系统思维观,都给今后的历史教学带来了引领作用。“艰辛”“苦涩”的影子,也还躲闪在试题的字里行间和问题的设计之中,仍有值得在反思...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我之见 【提要】: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一起廉洁的姿态,走上了试内容、形制上的改革道路。历史高考高试题总是以高大上的姿态,呈现了历史学术研究的高水准。因此,对于师生而言都是不敢越雷池的感觉。但是,2014高考,带来了简约、明快、时髦、前瞻的新气息。材料试题的简化和“现代化”,选择题的短小和生活化,整卷试题脱俗的创新意识和潜伏的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系统思维观,都给今后的历史教学带来了引领作用。“艰辛”“苦涩”的影子,也还躲闪在试题的字里行间和问题的之中,仍有值得在反思的价值。 【关键词】:姿态 简约 基础之道 学用之道 义理之道 通俗化 区分度 辨识度 历史感 价值感 释读 慧智 人德 多元性 教学方向 逻辑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 知识载体 一、一种新姿态 高贵而顽固的高考历史试题,在2014年的6月,向基层教育微微欠身,稍稍做出了一番妥协,昭示了一种简洁和忠诚。虽不能像文综的“兄弟姐们”一样挺胸阔步地走在轻松愉快的大道上,但至少一改过去的繁涩阻滞和不食人间烟火的自命不凡,开始显露出一丝甜美给人一种新姿态。 第一种新姿态——无声 2014年全国?卷试题表现出了一种悄然莫言,以一种无声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这种无声毫无张扬,也无绚丽,更无擂鼓炒作,而是“简约”的清新姿态。 我们从考题在内容分布上可以发现简约的基本特点: 必修1政治 必修2经济 必修3文化 24题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特征——王政人伦 29题近代中国改革力量局限——改革道路的瓶颈 32题西方人权观——人权与法律 33题美国宪政道路——文明国家,法制道路曲折 27题近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8题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前的挣扎 31题中国国情化的“工业化”道路 34题苏联国情化的社会主义道路——新经济政策 35题欧盟联合——当今国际经济动态的代表 25题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6题人性哲学 30题社会生活(经济运行规则) 选修 45题中国古代法律改革 46题清末立宪——政治文明道路上如何改革,谁来改革, 47题核不扩散 48题清官政治 综合 40题科技与政治经济在时代转型期的特点和东西方文明发展 的差异 41题政治发展史与史学研究方法的结合 分析这份统计,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第一,2014年全国?卷表现出简约姿态之“基础之道” 首先,在主干知识上浓墨重笔,没有丝毫的躲闪和跳跃,对基础知识采取直截当的面对面,毫不回避和做作,用其温婉的面目释然于每一道试题字间。 其次,文笔词汇表现出了大度,摆出了不与考生们为“敌”的风格姿态。叙述简短,成为这套试题在基础之道上的阔步。往年,我们都会被试卷中难以理解的表述攥紧拳头,皱紧眉头,但2014的试题,让我们平稳了紧张的心,舒展了紧皱的眉。 其三,材料清新。材料作为讨论的载体,表现出短小简明,褪去了更多的艰涩,给学生们更多的思考余地,把学生从“神”与“万能”中解放出来,回归人间,回归人的思维所及,“人”的味道更重了。 其四,设问的角度简易化特点明显。选择题大约65%的设问给中等曾面对的学生提供了机会,40、41和选修部分的主观试题,设问都表现出了简洁而明晰,带着地气的温度,一改过去的繁涩和高不可攀,向学生这个团队谦恭地妥协了,让老师们也深感自己存在着教学意义而非罪人。所以,考生们普遍感受到在面对试题时少了些许的心悸和惧怕,多了些自信和欣悦。试题在问题涉及上的角度来自于课堂学习的痕迹,也有来自新材料的思考和。 第二,综合各个命题点看,试题还表现出了学以致用的“学用 之道” 40题 中外科技对比并探究原因和差距的原因 41题 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还原近代对日战争关系的真实面貌 29题、34题、46题 社会改革问题在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讨论 47题 当代世界发展主流——世界和平问题中潜伏的核不扩散 48题 从包青天清廉正直看今天历史廉政建设 24、26、32等题 试题涉及到人伦、人性、人权、法律等道德方面的问题 27、30、31、35等题 工业化方面 每一个问题的都建立在社会问题存在的背景之下,也容纳了我国和世界目前最为关注和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给这套试题增添了社会意义感,历史使命感。 例如:40题命题利用的材料,表现出了很好的学之所用。 首先,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本来就是学生学习的脆弱之处,多年没有出现在二卷材料里了,可是40题意自然科学成果为切入点,问题的设计并没有惊悚感。反而,以“不拘细微”,“不钻胡同”为基点 对试题内容作出了控制,防范了过渡关注细节,排斥了把僵死的知识点强加到学生们的思维之中,让我们看到了“把学生引向八股取士时代的思想禁锢”的模式渐行渐远。中学时代是孩子们最具大胆思维的心理期,高考试题以一种学以致用的思想来引领学风,无疑起到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的作用。由是可见全国文综一卷的“良知”和“美德”。 其次,设问上低调而大气。材料新了,会给学生带来生疏感,但这40题在材料的选取上,一方面减少了文言文比重,另一方面,选择了现代文和差异性学术观点的材料,大大提升了学生们释读速度,也有助于学生辨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落实实用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三,设问的语言的通俗化。40题脚踏实地的应用了学生们平时能够讨论的常规表现方式,如设问的关键词——“特点”“背景”“原因”等,表现出尚好的区分度和辨识度。这易于调动起考生对问题的解答预测意识,在思考、组织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地解答出所涉及的问题,所以,应用上便避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了。 “致用”,一方面表现出了“达成”的意义,使考生们普遍感到试题可以上手,能够思考,有较好的层次,能够突破拿到成绩;另一方面,问题的现实性和热议性,也引导了学生关注身边,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用历史的思维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第三,从价值论上看,试题还道出了微言大义之义理之道 以史明鉴,原本就是史学学习、研究的真谛。“史”何以“明鉴”,在于事出有因,事出有景,事出有用,事出有理。高考试题要将这一 理念贯穿其中,并非易事。因为学生差异的构成其原因就是多元性的。我们应该明确,历史试题在知识载体的作用下,潜含着一定的哲理,背负着一定的道义和社会学原理,从而呈现出试题的历史感和价值。作为中学生全国最高级别的考试,不会放弃这个教育的阵地。 2014全国文综?卷,在研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较为成功的努力。 例如:29题近代中国改革力量局限所带来的改革道路的瓶颈,在转型中的清皇帝作出了改革努力;在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者的推动下,近代前行的道路是艰难的,成果何在,人们应该怎样的评价, 32题,西方古代萌发的人文思想发展到今天,除道德层面可圈可点之外,与今日社会的人权观有无异同,是否可为今人借鉴, 33题美国宪政道路开始得早,但却有着顽症,这顽症在今天文明的国度里,怎样才能被进步的理念踢开,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而不单单依赖法律的制约, 27题近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28题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前的挣扎;31题中国国情化的“工业化”道路等,思考着中国近代化道路曾经有过的坎坷,也提出了今天工业化发展的使命,描画出了中国经济成长的路。 40题科技与政治经济在时代转型期的特点和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差异,更是在探讨的问题中,引发人们思考人类文明的真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价值;也针砭了时代转型中社会残渣的顽劣,让我们关注社会改革的深层病魔,从而坚定信念,走文明发展道路。 学生们在高考考场上也许没有这么多的思考,但是,那两个半小时之后,学生、教师、历史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的群体,将会在深思中,开启历史教学的方向。 这便是试题的“道”之所在,“义”之所托。 二、惊雷响起的时候——稳中有变之形制之道 试题都有其形制,但不变的形制,会产生疲劳,会走形,会步入死胡同。 从2010年,新课程高考在陕西省开始了第一次登台,在60分的综合试题里,表现出大胆的尝试,13分的问题,却不设计固定答案,这,给了师生们一个不小的震惊,依稀可见开放的种子渐露机牙。耳目一新中,教学开始新的尝试,尝试着问题“非化”的解答,这给了历史教学很好的启发。至少可以不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一种僵化的模式,八股的铜臭我们实在是不愿再体验了。 2011年至2013年,不给标准答案的试题,从所谓的60分政史地综合中独立成形了,用材料,用图示,用结构等,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有形的创造,三年中,有三种别样方式,体现出综合问题的设想,把远的近的,东方的,西方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在我们讨论的视野里,启示了我们,给我一个全新的观念——人类文明历程和全球整体的不同视角。 但这三年的试题,不论怎样的变形,都在转型问题上下左右前 后旋转,正当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教学也罢,引导学生复习作高考的准备也罢,一个惊雷从天而降了。 2014年全国文综?套,在形制上再次作出了调整,实现了再一次的跳跃,在41题上以一种常规教学我们都能使用的方法和思维,却引入了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从而使整套试题更具有纵深感,把历史学科的知识考查,能力考查,应用性考查等带入到一个研究者的思维体系中,从而让“背诵的历史”见鬼去了,成熟的曙光见诸于世。而这次跳跃却并不显得唐突,原因是: 首先,目录,是学习的引导,对于历史学科则还潜在着逻辑的应用性,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历史情节的真实客观性等考察要素。41题正是从这个最为常见常用又基于教材的情景再现,使问题起点低,姿态低,给学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剥去了骄傲的外衣,易于着手。 其次,41题也减少了学术性的深奥和高大上,增添学科思维、科学认知、全面看待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形制上给人以低起点,承载厚重的感觉。既具有了知识认知的基本要求,又突显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既要求了学生表述解读,又从研究历史方法论的角度考察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态度。 其三,试题形制的这一飞跃,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即历史课的教学并非高大上,也并不是晦涩、刁钻的八股,而是用客观、真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来研究身边的人和事,来追寻自然法则的基本原理,并在遵循公共原则的基础上树立真人道德。 三、“艰难”的姿态和价值导向的质疑 2014年全国文综?套高考题的难度空间还是在选择题上。有5道试题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和理解力等方面的储备仍存在着差距。 难在哪里,是材料的学术味道太浓,还是选择题构句的复合性太强,是逻辑关联交错,还是综合性要求太高, 从内容上看,学生们感受到历史试题“艰苦”仍在西方文化,在于思想内涵,在于哲理等方面,也有在于价值观方面质疑。等等。 例如:32小题: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解析该题可见: A选项材料仅仅是关于自杀的条文,所以不能的出法律体系完备; B选项同样“申请”“获得批准”,不能说明尊重生命价值 D选项是关于法学原理,与题意不吻合(学生不具备法学原理等这样的学术背景) 在两个方面超越了考生的界限:一是慧智,二是人德。 从“慧智”上看,逻辑的封闭性上不周严,关于自杀权的被限制,同样体现着对人命价值的尊重,这就使B、c冲突;学术的支持上不充分,在自杀权的问题上,法学界至今争论很大,更多的学术研究上支持的是自杀非个人自由权范畴,这就无法推导出答案项中的“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诚然,西方思想史和法律史中确实有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关于个人自杀权的争取,但仅仅是学术流派之一,不能作为学术的全部真理。因此本题在学术上便产生了瑕疵。 从“人德”上看,本题也许有对个人自由的唤醒目的,为了加强这种唤醒的力量,选用了自杀权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好奇心,答案为c项,这就产生了一个导向,从反向思维看,自杀获得法律认可就可以成行,那么人的自由权就得到了保证,抑或说自杀者的社会、家庭责任信和人的自由权没有契合点,没有相容性,导向人性的个人为上,竖立道德孤立原则,如果这个理论成立,任何负气的、不理性的、非社会家庭责任意识的自我处决自己生命的行为,便可畅行,鼓励自杀,这种“人德”引导也不是今天社会所提倡的。 在当今文明发展的21世纪,世界法学界还没有能突破“允许”个人赞同处置他人生命的权力,人的生命权交付于社会,现在的道德观,仍然将这种生命权的特殊权力看作是社会化的,是受到社会和法的保护的。因此,32小题的指导思想和人权价值观上值得讨论。 纵观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试题,从考察点的分析中可以获得这样的复习课程教学的思考: 其一,知识的系统性;纵横关系和两者结合的综合思维能力的 储备是必须的,也是步入研究历史问题天堂的基本途径; 其二,历史是一条河流,他既具有绵延不断的特征,又具有分段的光彩或盘根错节,而每一个时代的“断代”历史进程从逻辑关系上又具有完成性; 其三,史学研究,不仅仅需要灵魂观念,也从来都与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学过程渗透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无疑是不可缺失的; 其四,史学观是引领学习者,看待人类,认识社会,揭示历史进程本质的核心(包括唯物史观;群众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复习备考必定要通过各个信息渠道来渗透史观驾驭的思想; 其五,历史思惟能力是历史学科学习、获得评价的必备能力要求,各种能力的综合要素的储备才是学生们在万变不离其中立于不败之地。 回观这套试题,知识的——学术性,逻辑的——研究能力,意识的——价值观,构成了这套试题应该具备的三要素,2014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在这些方面,还是值得称赞的。 参考:周长森《简、艰有门道》 2014-9-20史曼丽
/
本文档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