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宝兴县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6.22日上传图书馆)

宝兴县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6.22日上传图书馆)

2017-11-12 50页 doc 284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9018

暂无简介

举报
宝兴县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6.22日上传图书馆)宝兴县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6.22日上传图书馆) 分类号 学号 Z2012382 四川农业大学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宝兴县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黄 怡 指导教师 李毅弘 校外导师 杨建华 学位类别 农业推广硕士 领域名称 农村与区域发展 研究方向 农村社会管理 2016年03月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Dissertation The Research on Building...
宝兴县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6.22日上传图书馆)
宝兴县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6.22日上传图书馆) 分类号 学号 Z2012382 四川农业大学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宝兴县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黄 怡 指导教师 李毅弘 校外导师 杨建华 学位类别 农业推广硕士 领域名称 农村与区域发展 研究方向 农村社会管理 2016年03月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Dissertation The Research on Building Path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of Baoxing Coun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By Yi Huang Supervisor: Professor Hongyi Li Maj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pecialty: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2016年03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学位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四川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四川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四川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本论文不保密。 ? 本论文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 (请在以上?内划“?”) 研究生签名: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I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增多,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产生变革,农村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热情高涨。然而,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政府的管控职能,难以实现政府与其它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难以满足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自十八大首次将社会管理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来,我国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上进行了多次有益的探索。农村社会治理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满足农村社会治理需求已经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以完善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为研究出发点,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研究,选取雅安市宝兴县农村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进行探究。 文章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界定了研究的关键概念,阐述了文章研究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及其历史变迁,该章主要以历史发展的视角为切入点,梳理了宝兴县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历史变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为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所带来的启示;第四部分为转型期宝兴县的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实证分析,从已搜集数据入手对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做深入分析,同时,对调查中所反映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五部分为完善转型期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路径探讨,借鉴我国学者研究成果,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路径:更新社会治理理念,构建特色治理体系;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建设;完善法治建设,强化法制保障;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第六部分为结语,简单总结了本次研究情况,指出研究的不足,并明确下一步深入研究方向。 关键词:转型期 农村社会治理 治理体系 I Abstract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creas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our country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are developing rapid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social structure and ideology has changed, and rural social main body?s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governance activities is boosting.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one-sided emphasized on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it was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social main body, or meet the demand of the reality of the social main body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governance.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social management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for the first time, our country has carried on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many tim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re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le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ow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Taking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s the research start point, this article selected rural area of Baoxing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on-the-spot interviews, to explor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rticle mainly divides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ound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icle,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route and research technical route; The second part is concept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which defined he key concepts of research and expoun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research. The third part is the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historical change of Baoxing County, which mainly II cleared up the history change of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since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ummed up enlightenment for current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ment on this basis. The fourth part is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status quo of empirical analysis, which deeply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of Baoxing County by using the collected data, at the same time,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reflected by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fifth part is the path discussion of th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improvement of Baoxing Coun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By referencing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rt has put forward adjust measures of the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ment path based on the lo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renewing the idea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building characteristic management system;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ance body diversification; per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system safeguard;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The sixth part is epilogue, which simp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pointed out the shortage of research, and cleared up the research direction for next step. Keywords:Transition Period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Governance System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s .......................................................................................................................... II 1 引言 ........................................................................................................................... 1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1 1.2 国内外农村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 2 1.2.1 国外农村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 2 1.2.2 国内农村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 3 1.3 研究方法 .......................................................................................................... 6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6 1.4.1 研究思路 ............................................................................................... 6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7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8 2.1 概念界定 .......................................................................................................... 8 2.1.1 社会治理 ............................................................................................... 8 2.1.2 社会治理体系 ........................................................................................ 8 2.2 理论基础 .......................................................................................................... 9 2.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 9 2.2.2 治理理论 ............................................................................................. 10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0 3 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的历史变迁研究 ........................................................................ 12 3.1 宝兴县不同时期的农村社会治理状况研究 ....................................................... 12 3.1.1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 ............................................ 12 3.1.2 改革开放后至税费改革前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 ..................................... 12 3.1.3 后税费时代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 .......................................................... 13 3.2 宝兴县不同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状况研究启示 ................................................... 13 3.2.1 农村社会治理与政府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 14 3.2.2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是时代发展要求 ................................................ 14 3.2.3 构建多元共治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 14 4 转型期宝兴县的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实证分析.............................................................. 15 4.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 15 4.2 调查问卷和访谈实施 ...................................................................................... 15 4.2.1 调查问卷实施 ...................................................................................... 15 4.2.2 调查访谈实施 ...................................................................................... 16 4.3 调查结果分析 ................................................................................................. 16 4.3.1 人口老龄化,教育水平低 ..................................................................... 16 4.3.2 村委会职权行政化现象较突出 .............................................................. 17 4.3.3 村两委村务管理职能弱化 ..................................................................... 18 4.3.4 干群关系不够紧密 ............................................................................... 19 4.3.5 村民村务管理参与度低 ........................................................................ 21 IV 4.3.6 农村民主监督不足 ............................................................................... 23 4.3.7 社会组织发展程度较低 ........................................................................ 23 4.4 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25 4.4.1 体制不顺形成障碍 ............................................................................... 25 4.4.2 供给不够完善 ............................................................................... 26 4.4.3 社会治理理念落后 ............................................................................... 27 完善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路径探讨 ................................................................. 28 5 5.1 更新社会治理理念,构建特色治理体系 .......................................................... 28 5.1.1 更新社会治理理念 ............................................................................... 28 5.1.2 构建特色治理体系 ............................................................................... 28 5.2 推动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机制 ............................................................................ 29 5.2.1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 30 5.2.2 提高村干部胜任力水平 ........................................................................ 30 5.2.3 发挥社会组织协同作用 ........................................................................ 31 5.2.4 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 31 5.3 深化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 ............................................................................... 32 5.3.1 加强立法工作,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 32 5.3.2 严格依法行政,推动社会治理法律实现 ................................................ 32 5.3.3 维护司法公正,培育法治环境 .............................................................. 32 5.3.4 推动德治建设,强化法治文化支撑 ....................................................... 33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 33 5.4 5.4.1 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先进性建设 ................................................... 33 5.4.2 加强基层党组织农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建设 ............................................ 34 5.4.3 创新基层党组织农村社会治理的方式 ................................................... 35 5.4.4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作用 ........................... 36 6 结语 ......................................................................................................................... 38 致 谢 ........................................................................................................................... 39 参考文献........................................................................................................................ 40 附录A: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调查问卷 ................................................................................ 44 附录B:访谈提纲 ............................................................................................................ 46 V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社会管理职能是政府的四大职能之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事务管理、社会矛盾调解以及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的作用。2004年,从党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角度出发,明确了社会管理建设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部门具体负责,同时加强社会公共的参与,最终实现社会协同管理格局。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社会管理列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要加大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不断加强对社会治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并在该会议上明确剖析了社会治理建设的具体内容。由此前的“社会管理”到如今“社会治理”,从主体构成和内容要点都较以往有很大不同,但主要趋势都是推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的民主进步。在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丰富社会治理的形式,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由此推动全民共享共建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总的来说,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正在沿着现代民主法治的方向变革,与以往片面强调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管控型社会管理不同,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要求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在应分权的领域大胆简政放权,积极鼓励和支持村民和农村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参与到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前进步伐,原有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之中。农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村民和村组织自治意识的觉醒,大量的农村村务管理需要回归于村级组织。由于现行的农村社会起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运行体制不断暴露出政府包揽一切事务、村组织行政化、农村其它社会主体治理参与度低等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多种弊端,不能履行好相关的社会治理职能。基于此,分析现有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现实困境和不足之处,厘清基层党组织、地方政府、村委会、村民和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作用,理顺农村多元化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现有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适当改进和完善显得尤为必要。 1.1.2 研究意义 1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有效处理转型期暴露的矛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要构建适应农村转型需求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研究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研究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关系农村居民幸福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贯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处理好稳定与发展关系基本原则,践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具体举措。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本文通过以具体案例为切入口来研究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途径,力图找到切合农村发展实际的社会治理体系,有利于丰富以微观视角研究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相关理论。 另一方面,研究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单一强调政府管控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暴露出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农村社会治理意识的提高要求各社会主体在自治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不合理的农村管理体制无法有效调整农村的利益关系,本研究主要是以雅安市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历史分析对比和现状实证研究的方法,致力于探索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治理体系,这对于改善农村现实操作中的社会治理困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农村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1.2.1 国外农村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由于各个国家农村社会治理情况较大的差异性,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研究总体来说比较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陆续有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展开了研究。 Edward Friedman和Paul G. Pickowicz等 (1978)是比较早来到中国农村社会进行考察的一批学者,他们主要针对我国华北农村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所带来的 [1]影响。 随后,耶鲁大学的Helen Siu(1989)主要研究对比中国成立前后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变化,研究发现中国经历了由农村精英治理为主到由国家政府权利为主的权 [2]利过渡。 2 Kevin(1994)主要对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执行效果及效果影响因素进 [3]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地方政府直接影响该法律的实施效果。 Maria Edin(2000)则对中国乡镇干部在乡村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探[4]讨。 Alpermann(2001)重点研究了中国乡村治理中出现法律实施问题,研究指出:中国法律有关地方政府和村委会关系以及村委会和基层党支部关系的权利界 [5]定并没有得到高效地执行,现实操作中有很多难以规范的地方。 黄宗智(2008)指出农村税费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影响深远,随着中国 [6]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将不断完善以法制为主的治理体制。 Coleman (2008) 在研究中指出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它包括了社会 [7]法制建设、社会结构调整、社会秩序维护以及社会矛盾化解等方面内容。 John J.K. (2013)主要探讨税制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所产生的影响,研究指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和2002年之后的农村税制改革对于农村社会治理 [8]有重大影响,地方政府因财政税收收入,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1.2.2 国内农村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农村社会治理是一个体系化的研究课题,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研究予以归纳总结。 (1)政治学研究视角 于建嵘(2001)在对转型期中国农村整体政治结构进行研究时指出,中国农村政治结构一直处在不断的调整之中,农村经济制度和农村民主制度影响政治结构[9]。 项继权(2005)在对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体系改革进行研究时提出,该阶段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对乡村各治理主体基层党组织、政府、企事业单 [10]位及村组织间的权利配置。 尹焕三(2006)主要研究了乡村政治结构的合理性,重点探讨了不同农村社会治理主体间的权力分配和制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治理中地方政府没 [11]有正确定位,不利于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吴丽峰(2008)通过总结和梳理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制度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提出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关系到中国农村的社会稳定,在改进农村政治结构时,必 3 [12]须要把农民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曲延春(2014)认为当前农村社会治理转型呈现出滞后于经济转型的特点,基层政府作为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必须要采取职能转化、服务均等以及加强农村 [13]精神文明建设等措施予以改善。 蔡斯敏(2015)在研究中指出农村社会治理主体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多中心的农村治理格局愈发凸显,农村社会组织这一主体在弥合传统乡村自治与 [14]当前组织运作机制差异具有重要作用。 吴家庆等(2015)着眼农村土地制度、国家战略目标以及基层自主性等视角对传统的乡镇村治社会管理体系进行探讨,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提出向多元共治 [15]的治理结构转变。 (2)社会学角度 牛铭实(2004)主要通过搜集和整理中国自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乡村管理制度的文史资料,研究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借以评价村委会民主选举在村民 [16]自治中的价值体现。 贺振华(2006)从宗族治理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发展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下的村民互助进行了博弈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农村社会治理,农村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同农村治理难度成正比;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17]程度与农村社会治理的难度成反比。 孙涉(2008)在对农村社会治理方式进行研究时指出,农民是最重要的治理 [18]主体,农民的有效参与能够带动社会治理质的飞越。 张蓉等(2008)通过对位于北京郊外的马连洼村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随着马连洼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农民阶层开始出现分化的现象,并最终导致农民阶 [19]层内部衍生矛盾,这种矛盾的调和需要从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入手。 钟海(2010)认为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要加大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个体工商户的帮扶和支持。 于水和杨萍(2013)在对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进行研究时,指出必须改变传统乡镇村治管理模式,可尝试采用“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21]。 印子(2015)指出中农阶层是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最重要主体,在维系乡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局面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该阶层在社会治理中的中间 4 [22]价值。 谭德宇等(2015)强调农民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只有不断提高农民政治认同感,才能确认农民的治理主体地位,从而推动乡村治理实现善[23]治。 (3)公共管理学角度 祝建兵等(2007)从农村非政府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着手,研究和探讨了农村非政府社会组织对于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机构完善、实现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和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并针对目前我国农村 [24]非政府社会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提出了应对措施。 郭振宗(2008)多元治理的社会治理结构至关重要。首先,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基础设施建设、社保保障体系完善和社会公共服务丰富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厘清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的社会管理职能,在坚持村党支部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村委会自治功能;最后,要培育和发展农村民间社会组织,通过发挥社会组织的利益诉求功能,表达民意,协调各方主体之间的关[25]系。 张云英(2011)在访谈中指出,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协同性和基础性作用将会愈发凸显,是现代治理 [26]格局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吴业苗(2013)认为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给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动行政村建制向社区建制的变革,避免村委会的行政化趋势;二是要扩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 [27]给范围,从而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公共服务的局面。 包先康等(2014)研究和探讨了农民这个社会治理主体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指出我国农民缺乏公民性,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治理格局的完整性,应当采取措施来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提高公民的 [28]现代民主意识,真正形式一个强大而有力的多元化社会治理局面。 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农村社会治理需求,为推动探索适应当前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体系,众多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等角度加以探索研究,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这无疑有益于推动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但是,如何将研究的成果理论运用到农村治理体系完善中,如何通过将 5 农村多元社会体系治理运用到实践中来,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地方。本文正是基于此,以雅安市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为研究个案,研究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个案问题解决中。 1.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雅安市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状况的研究,着力考察农村经济社会制度、政府管理方式和村组织运行机制间的关系,并结合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完善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路径。 (1)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图书馆借阅、网上数据查阅和地方政府公开资料查看等方式广泛搜集关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方法,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历史比较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宝兴县不同历史阶段的农村社会治理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各个阶段农村经济、政治管理体制与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3)个案研究法 本文在研究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中,以雅安市宝兴农村社会治理为个案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了其农村社会治理发展变化的历史沿革,并总结对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所带来的启示,为后文研究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路径提供参考。 (4)实地调查研究法 在针对个案雅安市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的研究过程中,深入到宝兴县各个乡镇、村落,通过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当地农村社会治理主体乡镇政府干部、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普通农民进行了针对性研究,为本文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以雅安市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为个案进行研究,结合个案研究结果 6 和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路径。 首先,对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概念内涵,同时,简单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理论; 其次,对研究个案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对雅安市宝兴县不同历史阶段的农村社会治理状况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转型期雅安市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其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取得的成绩和暴露出的问题; 最后,结合个案研究结果,总结治理体系变迁动因,提出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路径,试图为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1.4.2 研究技术路线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 7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发挥社会主体多元治理的效用,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公平、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效维护群众的法定权利、完善社会福利,从而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与传统的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与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又存在着诸多不同。相通之处在于,两者均认为社会事务有效管理涵盖了政府部门和公民社会组织这两个不同主体的管理行为内容。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唯一合法权利来源,对社会资源具有统治性的分配地位,由此容易造成政府凌驾于其它社会主体之上,对社会事务处理一手包揽,采用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控制管理方式;而后者则强调各个社会主体均为合法权利的来源,其主体并非单一的,并且对任何个别主体而言,各主体间均为平等之关系,无地位高低之差。社会治理主张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治理体系,既不过分强调某个主体的个体作用,又不忽视任何一个主体存在价值。张康之(2014)指出,构建社会治理体系体现在当前社会管理实际中,于政府职能而言,是由原来的繁政揽权向着简政放权趋势转变;于其他社会主体而言,则是由 [29]原来的无为而治向着主动参与的趋势转变。本文研究中的社会治理就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2.1.2 社会治理体系 从根本上来讲,社会治理体系属于操作层范畴,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组织、调节和处理公共事务的具体形式和相应法律规章的总和。也就是说,研究社会治理体系首先必须在一定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框架范围内,以对目标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的社会事务管理机制进行剖析。社会治理体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治理主体的非单一化,以及各治理主体间法律地位的平等化(徐猛,2014)[30]。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其中,组织体系是主体,制度体系是依据,运行体系是路径,评价体系 8 是,保障体系是支撑。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从而架构起治理社会的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与互相推动的社会网络。本文研究中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指在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用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职能,界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责任,从而解决社会纠纷,有序进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或者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想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巩固中国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终极目标,没有实现群众利益的社会就不能称之为和谐社会,群众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影响社会局面的和谐稳定;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走法制化和民主化的道路,只有通过充分保障社会各个主体在经济社会中的合法地位,才能调动群众发展和创造的激情;只有通过民主化的道路,才能时刻保持清醒,汇集各 [31]方智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阶段及将来很长一个阶段都要努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形态,它最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在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脚步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始终牢牢把握住与时俱进这条主线。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性,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其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不断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进的过程中,要始终铭记这些特征,并将其作为衡量经济政治结构是否合理、社会前进方向是否正确、群众利益是否得到保证等具体方面的评价准绳。 具体来说,所谓民主法治,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将民主集中制和依法治国内化于社会治理活动中,切实保障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所谓公平正义,指的是社会各种权益的分配机制合理,在发展中滋生的矛盾都能够妥善处理,不存在不平等和危害社会公平公正的现象;所谓诚信友爱,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社会民众能够保持诚实首信、团结友爱,而不是尔虞我诈;所谓充满活力,指的是为 9 充分发挥民众的智慧和才能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认可创造成果;安定有序,指的是社会秩序井然,管理机制完善,民众生活稳定,幸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的是人类得到发展,自然得到保护,两者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2.2.2 治理理论 从字面意义来讲,治理(Governance)这个词汇起源于古希腊文语,指的是管理、控制或者是引导。在近代西方政治管理中,治理一词专指与国家行政相关的执行问题。在1989年,世界银行在对非洲财政危机的形容中首次使用治理(Governance)一词,随后该词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运用,成为一个集合概念。尽管治理理论的研究者众多,学术界也仍未有关于治理理论的确切定义,仅由一些学者结合学科概念提出了一些看法。目前较为权威的概念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治理概念,该概念的具体内容是: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机构在管理中,由行为者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政策或者是制度框架。由此可见,治理这个词汇内涵十分丰富、涵盖的内容很广。在结合众多学者对治理概念的总结来看,治理理论具有主体多元化、权利运行多项互动化以及形式民主化几个特点。 首先,从主体类别上来讲,治理理论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治理主体涵盖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群体,既涵盖了传统治理主体,又包含一些新兴的社会主体,这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社会中强调政府单一治理主体作用的行政理念。 其次,从权利运行机制来讲,治理理论具有多向化和互动化的特征。这体现为治理理论强调权利转移的多向性、以及权利行为者之间的互动性,这就有别于我国社会强调自上而下、忽视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单向运行机制,通过多向化和互动化的治理体制,也能够通过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实现有效对话。 最后,从行为方式来讲,治理理论具有民主化的特征。在治理过程中,就需要建立不同治理主体之间无等级差异对话、自由交换意见和共同治理的有效机制,通过开放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的效用最大化。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指20世纪70年代发生于美国、英国等国家境内的政府职能重塑改革活动,该活动强调要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要打破原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强调要把政府服务效率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手段。这场改革活动带来的影响极大,由于该活动全面引发了西方众多发达国家社会公共管理 10 体制的改变,因此被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理论。 作为新公共管理概念的首次提出者,Christopher Hood(1991)在对该理论要点进行总结的时候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内容:标准化的管理流程、统一绩效评价标准、结果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公共组织分散化、建立具有竞争性的机制、引用 [32]私营部门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11 3 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的历史变迁研究 宝兴县,隶属于四川省雅安市,位于四川省西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总面积3,114平方公里,宝兴县辖3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穆坪镇、灵关镇、陇东镇、蜂桶寨乡、永富乡、明礼乡、五龙乡、大溪乡、硗碛藏族乡。2014年,宝兴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3.43亿元,较2013年增长14.7%;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24亿元,较2013年增长70.55%;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16亿元,较2013年增长46.2%;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亿元,较2013年增长13.3%;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217元,较2013年增长10.8%;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79元,较2013年增长12.1%。 3.1 宝兴县不同时期的农村社会治理状况研究 3.1.1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宝兴县农村普遍建立了政社合一、分级管理的体制。由于当时国家全面推行工业化,为了最大限度地整合农村资源,充分发挥农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人民公社同时兼具政权性质和经济组织性质的双重属性,并管理整个公社的各方事务。 1950年5月宝兴实现解放,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了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时全县设2个区7个乡,即第一区,南城乡、北城乡、盐井乡、五龙乡;第二区,陇东乡、明礼乡、自公乡。之后,国家鼓励走农业合作化道路。1954年,宝兴全县办有初级农业合作社13个,入社农户412户,占全县农户的5.5%。到1958年,宝兴全县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到100个,彼时入社农户约为2,809户,占到宝兴全县总农户的37.6%。1958年,宝兴县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原有乡镇分别成立13个人民公社,区级建制和隶属关系不变,公社下设管理区,以管理区为核算单位,农业生产计划由管理区下设生产组执行,全县共计44个管理区。 3.1.2 改革开放后至税费改革前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 在这一阶段,宝兴县基本形成了“乡镇村治”的社会治理局面。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由于尊重农民的权利和利益而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从全面发动广大农民的劳动创造积极性出发,焕发出巨大生存力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全面推广开来,如此一来,原有乡村管理体系已彻底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 12 随之进行的政治结构调整中,村委会和村民小组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消失的是在政社合一时期掌控全局的人民公社和其相应组织架构。 1978年冬,宝兴县部分队社开始推行包产到组的办法,实行包工包产;截止1982年,宝兴县全县耕地按人数平均承包的队达到146个,而全县范围内按人劳比例承包的152个。也正是在当年秋后,宝兴县全县334个生产队已经全部实行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2月,宝兴县全县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组。1985年1月,因复兴乡镇府驻地严重滑坡,经雅安行署批准,撤销复兴乡,并入陇东乡。截止1985年底,全县设12个乡,1个镇,54个村,320个组。1987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改变了当时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至此,我国农村基层形成了乡镇村治的新的治理体制。在当时,宝兴县党的组织系统仍然比较完整,保持着乡党委(原来的公社)—村支部(原来的生产大队)—党小组(原来的生产小队)这个架构,并在乡村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领导中枢的作用。 3.1.3 后税费时代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 2006年,国家宣布正式取消农业税。税费改革导致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降低,原村两委的催粮征款等主要职能消失等新问题,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此外,国家积极推行乡镇政府改革,村庄合并等配套措施。2001年,宝兴县开始进行全面的乡镇政府改革和村庄合并工作,至2014年末,宝兴县原来的12个乡镇和54个行政村整合成为了9个乡镇和50个行政村。乡镇政府改革和村庄合并工作虽然精简了行政机构和工作人员,减少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开支,“乡镇村治”体系是国家通过行政力量,赋予村级组织一定自治权的治理结构。近年来,随着宝兴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社会治理意识逐步觉醒,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乡镇村治”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愈发暴露出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问题。其中,表现比较突出是村委会职权的行政化导致村情民意不能较好的合理倾诉、两委村务管理职能的弱化、村务监督机制的不足以及村务管理机制的不顺畅等问题。这些矛盾的存在疏离了宝兴县农村干群联系,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2 宝兴县不同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状况研究启示 13 3.2.1 农村社会治理与政府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审视宝兴县在不同时期的农村社会治理状况,不难发现,农村社会治理发展情况同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有着不可切割的紧密联系。分析农村社会治理,离不开对政府角色和社会角色这两个角色的划分,政府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不同社会主体在农村社会治理的权利边界划分。结合建国后至今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情况可以看出,在农村村务管理中,政府角色始终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在各方面均处于垄断性的地位,而社会角色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始终比较模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这同当前提出“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大大不同,如何在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的同时,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已成为时代课题。 3.2.2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是时代发展要求 从宝兴县不同时期农村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农村社会治理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进行调整,其目的都是为了构建更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带动了社会公共服务快速变革的步伐。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社会整体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够协调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情况不够理想,治理运营机制不够顺畅,各个社会主体的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治理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3.2.3 构建多元共治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传统的政府一元化行政管理体制诞生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发展浪潮以及经济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新兴发展态势都对传统社会管理体系带来了挑战。基于此,必须以全局观加强指导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协调政府角色同其它社会角色的角色职能,以政府为主导、积极鼓励包括村民、村委会和农村社会组织在内的多个社会主体经济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不断深化体系建设的法制化程度。 14 4 转型期宝兴县的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实证分析 4.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主要由简单基本信息和社会治理体系相关问题构成,鉴于治理体系涉及的主体较多,问卷在设计时主要涵盖了对当下众多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各个主体间关系及其他影响农村社会治理的问题。调查访谈主要是为了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通过同相关利益主体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围绕调查问卷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研究。由于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地方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通村民、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在此次实地调研过程中,选定了地方政府乡镇干部、党支部干部、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及普通村民等为主要访谈对象,并针对不同访谈对象采用不同的访谈提纲。对地方政府干部而言,其访谈内容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与村委会、村党支部的关系情况、农村社会治理现状、村干部的考核管理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及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看法等方面;对村党支部干部而言,其访谈内容主要集中于村党支部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情况、党务工作开展情况、党支部与村委会合作关系、干群关系及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看法等方面;对村干部而言,其访谈内容主要集中于村党支部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情况、地方政府与村委会关系、村委会工作资金来源、干群关系、绩效考核管理、农村经济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而言,其访谈内容主要集中于合作社建设情况、合作社筹资问题、地方政府与合作社关系、村委会与合作社关系情况等方面;对于村民而言,其访谈内容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干群关系、村干部胜任力情况、村组经济发展情况、民主政治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看法等方面。 4.2 调查问卷和访谈实施 4.2.1 调查问卷实施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宝兴县9个乡镇中随机选取了6个乡镇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即穆坪镇、灵关镇、陇东镇、硗碛藏族乡、永富乡、五龙乡;并对随机抽取的6个乡镇分别随机抽取24个行政村作为调研对象,其中包括穆坪镇的新光村、灵关镇的钟灵村、五龙乡的东风村等。按照每个村庄20份调查问卷随机发放,本次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80份,后经整理,回收的有效 15 问卷为471份。 4.2.2 调查访谈实施 为了提高搜集资料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在本次调查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分层加随机抽样的对象选择方式,确定在调查问卷选定的穆坪镇、灵关镇、陇东镇、硗碛藏族乡、永富乡、五龙乡等6个乡镇中,每个乡镇选择一名乡镇政府干部、2名村干部、2名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及5名普通村民作为访谈对象,并对访谈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认真归纳和整合。 4.3 调查结果分析 4.3.1 人口老龄化,教育水平低 图4-1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此次接受调查者年龄的分布较为不均,以45-59岁组的居多,占据了39.07%,接下来分别为36-44岁、18-35岁以及60岁及以上,占比分别为24.63%、 19.75%以及16.56%。按照目前的年龄划分标准,45岁以下的为青年组,可见接受调查者中青年组占比低于老年组11.25个百分点,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目前宝兴县的农村中也存在着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较多的社会现象。在社会治理中还须综合考虑这一点,加大对农村中弱势群体的照顾。 16 图4-2 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此次接受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占比达到81.1%。这同宝兴县地处西部山区,以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中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相符。这也反映了在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中所面临的难题,即村民普遍教育水平较低,政治文明建设较难,政治活动参与度较低。 4.3.2 村委会职权行政化现象较突出 在我国农村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问题,就是村委会的行政化现象。在对宝兴县村委会平常村务管理工作的行政化程度进行了解时,研究结果同其它地区所反映的问题相同。由于村委会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主要接受来自地方政府的任务,村民普遍认为两者之间是上下级关系。 图4-3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示意图 17 在后续的访谈中,也就此问题和部分村民进行了探讨,绝大部分村民表示这是村务管理实际的真实反映。村委会和地方乡镇政府之间联系比较密切,两者基本上很少会产生冲突。这同图4-4所示调查结果体现一致,约75.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发生乡镇政府与村民的意见冲突时,村干部一般会听从乡镇政府的安排,有时候存在忽略村民需要的情况。 图4-4 被调查者对村干部工作原则的认识示意图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其职责在村委会组织法中的第七条至第十条中已明文规定,主要是包括农村公共事务的卫生保证、治安维护、经济推动以及其它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推断其工作绩效考核应主要由目标任务完成程度为导向,但由于目前村委会普遍缺乏自主管理能力,其工作任务多为当地乡镇政府下达,村委会绩效考核与完成乡镇政府工作任务程度相挂钩,村委会也成为了乡镇政府在农村管理的实际代言人。 4.3.3 村两委村务管理职能弱化 18 图4-5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务管理中作用示意图 据35.46%被调查村民的反映,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作用不大,这说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能存在弱化趋势,其发挥的作用价值有所降低。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两委工作经费来源角度来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职能的弱化与其经济基础强弱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社会法治建设的长效发展,农村不合理摊派等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再加上延续几千年的农业赋税的减免,农村村委会可直接支配的资源和收入都已大幅减小,再加上宝兴县自身的财政能力有限,村委会和党支部的经费来源相对不多。由此,村组织的工作无法保障充足的经费,也就不利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从两委工作人员素质角度来看,宝兴县属于边远山区,村干部的政治素养和服务意识还有所欠缺,又不能够在村民所亟须的物资、生产、技术和生活提升等方面给予帮助,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能便进一步弱化。 4.3.4 干群关系不够紧密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宝兴县积极抓住全县灾后重建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种绿色特色农业、有机产业园区的建造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走访调查中,大多数的被访对象认为村干部和群众间关系一般。其主要原因为:首先,村干部基本为兼职,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村务管理工作中,部分村民对村干部的工作态度有所怀疑;其次,农村社会管理基本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部分村干部往往作为管理方,不注重倾听村民意见的机会,两者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渠道和方式疏远了二者关系;再次,部分村干部本着官本位思想,平时工作中存在 19 暗箱操作、利益分配不合理、村集体经济资源管理不透明等不良工作作风,导致村民难以认同村干部;最后,结合问卷调查结果,62.21%的村民从来没有向村干部或相关的管理机构提出过工作建议,这反映出村民社会治理观念的滞后。以上原因综合导致当前宝兴县部分农村干群关系不够和谐,有待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如图4-6所示,在干群关系这个问题上,超过一半的村民认为村干部和群众间关系一般。还有约7.86%的被调查者明显表示干群关系不和。这说明目前在农村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干群关系还是一个难点和矛盾集中点,这同部分村干部在日常村务管理中的行为不当不无关系。 图4-6 干群关系示意图 进一步说,在评价村干部工作是否称职时,约23.14%的村民认为其所在村的村干部存在不称职现象,其中17.62%的村民认为其所在村的部分村干部不称职,5.52%的村民认为其所在村的部分村干部很不称职。还有8.92%的村民表示不对此作评价,仅有67.94%的被访者认为其所在村的村干部称职。这也反映了部分村干群关系的不理想。 20 图4-7 干部称职度示意图 4.3.5 村民村务管理参与度低 选举权作为农村最重要的民主制度之一,本次的调查对象皆为拥有选举权的合法公民,调查结果反映宝兴县村民绝大部分都有参与选举并投票,如图4-8所示,该比例占到总数的96.18%左右。但仍有部分村民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加投票,在这之中甚至有村民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选举,这反映出部分村民的政治活动参与意识较为薄弱。 图4-8 民主选举村民参与度示意图 在针对知道民主选举但却并未投票的这部分村民,我们进行了进一步针对性调查。对其未投票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这些未投票的18位村民中,有 21 5人认为其投票的意义不大,选谁都差不多;而另外有7位村民则认为在候选人之中并没有其看好的对象,因此也并未投票;剩下的则因为自身太忙未关注、或因为其他原因而未参加。 图4-9 知晓但未投票的原因示意图 在此次调查中还反映出的宝兴县农村中普遍存在村民的村务管理参与度低的问题,这说明目前宝兴县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民主程度和民众参与度是不高的。将走访过程中搜集的材料予以整合,可以将村民政治参与度低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宝兴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民更关注自身生计问题,无心关注民主政治活动。由于交通区位因素和地形限制等原因,第一产业一直便是宝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宝兴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高,而经济发展的程度一般同政治参与程度呈正比关系。相较于政治民主,宝兴县大多数村民更关心农作物的收成、家禽的圈养和打工的收入。访谈中不少村民也表示他们并不太关心谁担任村干部,他们关心的是怎样才能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其次,村民的教育水平较低,参政意识不高。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471名被调查者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约占到81.11%,拥有高中学历者约占到14.44%,而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到总数的4.45%。教育程度偏低使得村民的民主意识薄弱,不关心拥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最后,村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渠道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尽管“村组法”对 22 村民会议的重要作用予以认定,但部分村民会议在实际操作中却时常由村委会召集,失去了其原设的目的。另一方面,村民在民主政治参与的过程中,难以拥有较强政治效能感,由此导致更为消极的政治参与。 4.3.6 农村民主监督不足 在访谈过程中,被调查者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对目前的村务公开情况并不满意。我国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里明确就不同事项的公开时间及频次作出规定,从被调查者问卷和实地访谈反馈的情况来看,目前宝兴县部分村还存在着村务公开不及时、公开频率低和公开内容比较粗犷等问题。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就容易滋生腐败,宝兴县需要丰富民主形式,强化民主监督措施。如图4-10所示,被调查者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对目前的村务公开情况并不满意。仅有约61.78%的村民对村务公开表示满意。 图4-10 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程度示意图 4.3.7 社会组织发展程度较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作用明显,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中约有35.88%的人表示没有听过或不了解专业合作社。这说明在宝兴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普及度不高,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普及。 23 图4-11 专业合作社普及度示意图 尽管有很多村民对农专社并不太了解,但是参与意愿度进行调查时,约有 50.75%的被访者表示有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意愿,积极性较高;而22.08%的被访者则保持观望态度,还有27.17%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图4-12 村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意愿示意图 据统计,宝兴县先后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达73个,在引导农业发展,带动农户种养殖产业发展热情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宝兴县“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传统体系,提高了宝兴县农业的产业化 24 程度。但专业合作社正走在走向市场的摸索阶段,营销规模还较小,如何能够通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是重要课题。 4.4 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宝兴县近年来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也应看到,目前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4.4.1 体制不顺形成障碍 (1)村委会职能行政化 目前宝兴县部分农村事务管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地方政府和村委会都存在自身角色定位不准,职权界限比较模糊的问题。同时,大多数的被访对象均认为村组织在村务管理过程中承担着乡镇政府代言人的角色。这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从权力规范化角度来讲,部分地方乡镇政府管理越位充分说明了村委会自治能力的弱化和行政化趋势的加强。我国1982年宪法和1988年的《村委会组织法》以法律形式为村委会管理村务提供了法律保障。2010年经修订后颁布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基本法的形式再次确立了村委会自治组织的身份。但是,从宝兴目前农村事务管理现状来讲,由于乡镇政府掌握着众多资源,部分村级组织为了争取更多利益,存在按照政府意愿行事的现象。尤其是在村委会的换届选举中,为了争取乡镇政府的支持,少数干部在当选之后唯乡镇政府命令是从,难以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 另一方面,从经济独立性角度来讲,村委会工作经费来源过窄使得村委会的行政化趋势加剧。村委会在开展村务管理工作中,除筹资筹劳以外,其工作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在走访中得知,尽管近年来宝兴县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以往有所提高,但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村委会目前的资金来源基本上依靠地方财政投入。由此可见,宝兴县村委会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缺乏充足的资金,其工作任务多为当地乡镇政府下达,村委会绩效考核与完成乡镇政府工作任务程度相挂钩,村委会也成为了乡镇政府在农村管理的实际代言人。 25 (2)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尚未理顺 两委关系是否理顺关系到农村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对村民的切身利益影响重大。在当前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实际运行中,无论是相关法律,还是党的章程和相关决议,对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作用地位都有规定。但这些规定又流于宏观,缺少对二者在管理实际中责权边界划分的具体规定。因此,在部分农村地区不断发生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两委关系没有理顺,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健康发展。 二者关系不畅无非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村党支部过于“强势”,村委会自治权被削弱。多因传统执政观念和农村管理方式的影响,部分村党支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没有转变,或受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自身素质和水平的制约,一些村党支部及其负责人缺乏对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全面和正确理解,片面地强调了领导权,错误地认为村党支部应完全负责村务管理的决策权和决定权。其二是村委会“过度自治”,削弱了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群众自治不相适应,村党支部自身建设相对滞后的结果。村党支部忽视了当前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没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轻视、弱化了自身建设,以为有了自治组织便可对农村发展和村务工作放手不管,不出乱子即可;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村委会负责人缺乏组织观念,认为自己是全村村民选举的,是民意的代表,村务管理理应由村委会说了算。 4.4.2 制度供给不够完善 (1)法律体系不完善 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离不开制度的有效供给,只有通过民主和法制才能够巩固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也只有当各方治理主体都能够具备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其参与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各方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平等合作。我国农村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社会治理方方面面的法律缺失和法律空白问题。对于村集体财产管理这一块,尽管在村委会组织法中有规定村集体财产要公开公正,村民有监督的权利,但在实际的村务运行中,并没有相应法律制度条款具体规定村民应该怎样在法律框架下主动监督。又比如,尽管法律规定了民主选举中的违法情形,但就实际操作中,仍然没有起到规范和制约的作用。由此看来,笼统简单的法律制度条款,并不能为村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活动提供有效制度保障,还须从 26 加强法律体系供给等方面予以完善。 (,)民主制度未落实 农村民主制度的实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在民主选举中,少数地方依然存在拉票、贿选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村民难以有效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在民主决策中,有些原本需要经过民主决策才能定下的事情,却由部分村组干部私下决定,没有尊重村民的决策参与权;在民主管理这一环节,有些村落制定了村务管理章程,但大多存在内容比较粗犷,执行力度较差的问题。有的村组甚至并没有制定相关管理规程,民主管理的实行沦为空谈;在民主监督这方面,目前仅村委会组织法中有部分关于村务监督的内容,实际操作中包括选举监督、村集体财产使用监督等不少监督都处于失效状态。由此可见,民主制度未彻底落实已成为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4.4.3 社会治理理念落后 在我国政治机构发展历史中,一贯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控制,很少有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国事治理的时候。当前,社会管理依旧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通过村委会加以管理,村民和一些社会组织缺乏民主参与意识,对社会管理并不关心,认为社会管理是党和政府的事,并不积极主动参与。这是对国家民主参与权利的漠视,不利于发挥民众的作用和治理潜力,亟需采取措施予以改变。 27 5 完善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路径探讨 经济社会转型期,从农村社会治理现实情况来看,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应当在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一条优化路径。 5.1 更新社会治理理念,构建特色治理体系 5.1.1 更新社会治理理念 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必须符合农村社会发展变化规律,更新传统政府包揽一切事务的治理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个体、民主行政和共同参与治理”的全新治理理念。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具有单向化和行政化的特性,强调的是政府单一的管理主体,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不利于自下而上听取农民的民意实情,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乡镇村治”这一社会治理体系赋予了村级组织在村务管理中的一定程度自治权,然而,税费改革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村民政治参与需求的提升,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需求。比如说,从治理上来看,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主要强调政府作为单一主体,不利于发挥村组织、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积极性;从管理方式上看,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未有效利用道德约束、法制调制和经济手段等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单一;从管理体制上来看缺乏上下沟通的有效机制。 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应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更新传统治理理念,将“以人为本、尊重个体、民主行政和共同参与治理”等治理理念应用到农村村务管理上。其中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要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调构建服务型政府;另一个关键点就在于,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发挥群策群智,共建美好社会。 5.1.2 构建特色治理体系 转型期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在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体系时,必须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动构建理性、开放、独立的社会治理体系。 (1)推动理性社会治理 理性社会治理的核心观点在于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的问题,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观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衡量目前农村发展所处的阶段。具体说来,就是指在构建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时,不能仅依照传统 28 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习惯,将乡村民主治理同国家权力两者视为对立排斥因素。在农村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这一关键阶段,只有通过寻找和探索一种有效配置国家权力同农村社会治理权力的政治框架和机制,构建理性治理体系,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推动开放社会治理 开放社会治理强调构建一种现代化的富有竞争性的社会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不同治理主体能够自由、平等、公正地参与到乡村自治中。现代农村已不同与以往,传统社会里,农村相对比较闭塞,思想观念和政治文化意识都处于落后水平,由此导致了传统农民的群体性落后、封闭的人格属性,以及非政府社会组织发展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传递方式的更迭,农村已不再是以往闭塞的群落,相反,资源、文化、信息的跨区域流动慢慢消融了农村与城市间的隔膜,乡村农民、社会组织也开始逐渐地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开放、前沿的思想意识,进而变成认可和利用现代思想意识主体。先进意识在农村的传播为乡村农民带来了心智和思想上的启迪,更加激发了其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农村社会的各个群体现在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与到政治活动中,以实现其政治权力。由此可见,构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需要构建透明、公正、开放的运营机制,生活在农村各个主体不仅能够知道并了解农村社会治理,还能够通过制度有序地参与到自我事务管理中,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开放的农村社会治理。 (3)推动独立社会治理 独立社会治理是指在构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时,要充分保证各社会主体作为独立主体,在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上享有独立的政治立场。传统社会中,由于农民依附于国家权力和政治权威,经济地位不独立,由此农民很难拥有独立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市场经济并非是以权力主宰作为分配依据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社会中政府行政权力在资源分配中的统治地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农民生产力水平逐步提升和农民收入逐渐增多,这些都是农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性条件,社会组织也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必须以法律形式保障各个参与主体的地位与治理方式,使各个权利主体能够在法律框架下不受其他影响地独立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活动。 5.2 推动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机制 29 5.2.1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要推动地方政府在村务管理过程中的职能转变,加大其简政放权的力度。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问题,必须要明确政府在治理体系中担任的角色。政府要创新在村务管理中的公共产品供给,改变原来仅适用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转而综合运用法规的、经济的和政策的各种手段等提升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健全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医疗救助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完成由传统的管理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总而言之,地方政府部门要从明确自身定位和改变治理理念等角度来检视自身,通过简政放权、强化服务功能,将行政命令式的管控变为服务型的善治,以此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 5.2.2 提高村干部胜任力水平 村干部是由村民自身选出来的管理干部,最能倾听老百姓的心声,也是农村与地方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接触的一道桥梁,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占据了尤为重要的位置。农村年轻人口的大量外流、工作经费的缺乏和缺乏监督的民主选拔机制使得当前村干部存在胜任力较差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须要建设强有力的村干部班子。结合当前村干部胜任力水平不高的事实,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改善村干部绩效考核方式,改变原有以地方政府单一评价的绩效考核方式,采用客观可考察的数据指标作为村干部绩效考核指标,比如采用人口总数、集体经济收入、参保率、村民满意度测评结果、村农村基础社会改善程度等指标,将村干部绩效与其村务工作开展情况紧密联系。同时,为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适当提高村干部绩效标准,解除村干部工作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其次,拓宽村干部人才优选渠道,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以不断扩大村干部人员供给的来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明确大学生村官在村务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最后,健全村干部工作监督机制,提高约束程度。村干部掌握着村组织的重要资源,必须要建立健全关于村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可以对村干部工作采用目标管理,梳理村务工作并对工作分人定岗定量,并通过每年的工作验收对村干部工作进行全村村民民主评价。 30 5.2.3 发挥社会组织协同作用 社会组织能够通过发挥其在社会各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实现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间的积极互动。然而,在中国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令人堪忧。这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组织数量少、种类少、组织管理经营不善等现象上,尤其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除了一些老年活动协会社会组织外,很少有其它性质的社会组织,难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要从多个角度着手:首先,必须要为社会组织的诞生和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社会组织存在的重要价值在于其独立性,因此,在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既要加强对其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又要保持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减少对其的直接干预;其次,必须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组织中,在当前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互助协会的基础上组建更为多元化的农民组织,如蔬菜协会、村民文化活动组织、村务监督组织等,提高农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同感,通过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引导和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最后,必须要建立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体制。地方政府部门在农村社会组织筹办过程中要引导逐步建立组织培训制度、财务监管制度和组织会员管理制度。总而言之,农村社会组织对于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作用巨大,可通过组织性解决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不足问题。 5.2.4 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由于在传统农村社会管理中,地方政府通过村委会,对农村各项治理活动管控较多,挤占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空间。在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村民是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最重要主体,地方政府和村组织应该积极引导村民有序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活动中来,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农村村务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以不断提升村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尊重村民在社会治理中主体地位,积极为村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机制,让村民参与到农村社会政策法规制定、村规民约完善和其它的社会具体事务中来。民意导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政策方针指定的重要价值取向,重视民意有利于保障村民参与民主政治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以及监督权。 31 5.3 深化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 5.3.1 加强立法工作,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法律制度作为权威性的保障制度,对于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成果巩固和继续推进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农村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远远滞后于实际需要,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已有法律的行政性色彩浓重,农村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各社会主体平等合作、共同参与农村事物管理,行政管控色彩不利于充分发挥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治理相关立法法律空白多,立法都十分欠缺。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各领域的立法工作。一方面,要建立符合农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立法机制,在立法过程中,立足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立法评估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提高立法工作的实效性和前瞻性。要着力于完善农村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社会治安维护制度、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制度、村民权利维护制度和社会组织权利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另一方面,立法工作必须要结合地方农村社会治理发展需求,针对农村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需要规范管理的内容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制,从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有序开展。 5.3.2 严格依法行政,推动社会治理法律实现 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实问题。由于农村整体法治观念比较薄弱,地方政府对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行政管控和采取经济手段静态稳定方式,这些都不利于推动各社会治理主体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因此,在推动实施农村社会依法治理中,一方面要依法界定各社会治理主体的权利边界,通过权利边界来严格规范主体行为,通过主体资格界定和法律实施形式确定来框定农村社会治理的具体范围;另一方面则是要采取措施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各个主体严格遵守不同领域法律制度,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法律的全面实施。 5.3.3 维护司法公正,培育法治环境 维护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司法公正,是有效提升农村社会治理各领域法律权威的重要方式;培育法治环境,则是通过营造人人依法软环境来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各领域法律实施的重要举措。从维护农村社会治理司法公正角度来看,司法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组成方式,必须要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司法在农 32 村社会治理中的权利救济作用;从培育法治环境的角度来看,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完善的重要软实力。总之,既要通过维护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这一硬实力,也要培育法治环境,营造法治氛围这一软实力,最终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和制度化。 5.3.4 推动德治建设,强化法治文化支撑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正式制度安排的建设(法律规章制度等),也需要重视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社会道德规范等)。自古以来,法治和德治便是社会治理的两个有机结构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和促进。社会的有效治理光靠法治,或是德治都是不行的,必须兼顾二者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强化道德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强化道德对公民的教化作用,最终通过德治与法治间相辅相成的综合作用,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5.4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5.4.1 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先进性建设 部分党组织由于组织纪律松散、党员人心涣散、同群众联系不紧密、党员干部个人素质不够硬等原因,处于农村社会治理的边缘化地位。因此,有必要从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提高组织队伍的先进性。 (1)加强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第一步。党员思想觉悟高低事关农村社会治理的方向性和导向性,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具体来说,在思想建设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保证思想教育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努力推进建设学习型政党,永葆政党思想先进性;第二是要保证思想学习过程中的效率性,也就是不仅要学,还要学好,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测验来考核学习成效;第三是要学以致用,将课堂学习和理论学习中收获到的知识、信念等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平常工作中的思想素养。 (2)加强组织建设 在参与农村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总是走在最前线,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 33 组织的整体形象,因此有必要从强化领导干部选拔、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严格党员发展标准等方面推动组织建设。首先,在组织领导干部选拔过程中,要把党章、党纲、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农村社会治理时事动态等内容作为考核重点;其次,时刻不忘坚持党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在工作中要将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底,绝不破坏民主和谐;最后,要牢把党员资格准入机制,在发展党员时要严格考察和评估申请对象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法制观念,要以党的、社会的和群众的要求作为考核标准。 (3)加强作风建设 基层党组织必须要通过加强在自身作风建设,更好为人民服务。具体说来,首先,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建设,只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工作指导,并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才能保持工作的方向性;其次要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党的生命线在于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党组织虽然处在领导地位,但要推动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必须要充分调动群众的治理积极性,也只有同群众紧密联系,才能真正知道民情所需、民情所想,才能和群众站在一条线上;最后,要勇于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在批评过程中认真查找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再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最终达到提升自身的目的,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 5.4.2 加强基层党组织农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建设 要推动构建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党组织的综合治理能力,以应对社会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1)提高联系群众的能力 基层党组织在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听取民意,了解农村老百姓所思所想,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遇到的难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过程既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又离不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两者缺一不可。现阶段,要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才能在农村社会治理完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同人民群众一起为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而共同奋斗。 (2)强化党员宗旨意识 在完善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党员作为先锋模范代表,应该从自身着手,率先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个人思想素质、提高日常工作效率、才能以身作则在农村 34 社会治理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体来说,党员强化自身社会治理能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时刻牢记党章和宗旨意识,严肃工作作风,时刻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要敬业、踏实,高标准完成工作内容,党员干部只有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充足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治理能力。总之,基层党员要始终牢记全身心为群众谋利的宗旨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和工作技能,才能更好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3)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力 农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党组织在其中担任着绝对的领导地位,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和统筹规划作用,就必须要提高党组织的领导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党员干部个体和党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领导力。首先,要加大对党员干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相关内容的学习。其次,要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党员干部将书本内容同案例教学相结合,加深党员干部对自身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工作职责。最后,要敦促党员干部要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农村社会工作实际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领导力,同时通过协同领导,提高党组织整个整体的领导能力。提高党员干部领导能力有利于通过强有力的领导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优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最终同其它治理主体共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 5.4.3 创新基层党组织农村社会治理的方式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带来了挑战,在这关键的转型期,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推动自身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1)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在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部分党组织存在组织纪律松散、党内民主不畅、各项组织章程都流于形式化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党组织无法发挥应有的领导主体作用,脱离了与群众紧密联系的宗旨意识要求,必须要及时加以调整和改正。首先,必须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教育,尤其是在当前多种价值观冲击着党员的特殊时期,要通过多种教育手段,保持基层共产党员的正确价值观。其次,必须要加强对党组织纪律的建设,用纪律来管住党员干部,坚决不搞党内的一言堂,才能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党员身份,明确自身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角色责任。最后,要通过各种措施创新民主选举形式、优化民主决策机制、深 35 化民主管理、落实民主监督。 (2)拓展社会治理渠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必须要融入时代发展的脉搏,采用各种信息化的方式来加强社会治理领导,在传统基础上拓展治理渠道。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加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民情、民智,才能从实质上落户于各社会主体平等治理的理念,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开设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腾讯聊天账号等方式,加强与其他治理主体的交流。同时,拓展社会治理渠道的关键还在于积极的反馈,要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信息化治理方式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可以同其他治理主体直接、快速地实现信息交流。拓展社会治理渠道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及时响应农村群众的呼声,与群众间实现积极互动,以此来听取民智,不断提高民众的认同感,充分发挥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 5.4.4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作用 当前部分党组织由于没有找准自身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职责定位,不能准确把握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式。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当前局面,充分发挥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的治理作用。 (1)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 当前部分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基层党组织对自身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定位并不明确。这些基层党组织一方面没有积极认真学习和宣传党关于农村社会治理的大政方针、路线,另一方面又没有在工作实际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自然而然无法更好地服务群众。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厘清基层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定位,明确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定位。梳理党组织同其他社会主体间的关系具有意义重大。其中,地方政府的治理作用主要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利用经济调节、行政调节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来加大对社会治理资源的投入,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前进;基层党组织加强与村委会的交流沟通,坚持民主协商原则,按要求及时向村委会通报党建工作,同时认真听取村委会的相关建议,主动接受村委会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监督;社会组织主要作用为协调各方关系,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加强与社会组织联系与合作;村民是农村社会治理的最关键主体,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同村民的联系,做到从村民 36 中来,到村民中去,听取民意,全面落实党的宗旨意识;基层党组织负责将中央社会治理政策、方针和精神传达给各个治理主体,是工作方向的掌舵者,处于农村社会治理的核心地位。 (2)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面临着许多资源条件限制,阻碍了其充分发挥机构职能,导致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因此有必要为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领导核心地位的宣传,积极组织在党内和党外的宣传工作。党内宣传主要是让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明确自身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地位,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社会治理相关政策、方针的学习计划,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最终提高治理能力;党外宣传主要是让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理解基层党组织的职责职能,加强对党组织工作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治理作用提供物质保障。针对当前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工作中预算经费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财政预算,严格资金使用管控和加强资金财务监督管理,在保证资金使用管理规范的前提下,给予基层党组织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由基层党组织负责掌控全局,把握农村社会治理的前进方向。首先,基层党组织要从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需求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村社会治理相关知识、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执行能力,不断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其次,基层党组织还要转变工作方式,牢记党的宗旨意识,将农村社会治理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最后,要加大对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作用职责宣传,由党内到党外两条线,明确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作用,要积极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7 6 结语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影响,原有社会管理体制已经暴露出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治理需求的地方。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在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立足全局考虑,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不仅是农村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对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探索之中。 本文选取雅安宝兴县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宝兴县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历史和现状,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对宝兴县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前部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治理体制、制度供给不够完善和社会治理理念落后等方面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完善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路径提出了一些构想,以期能为宝兴县及其它地区的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但由于时间限制和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在针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实际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尽细致和深入的地方。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拟从加深理论学习和扩大研究范围等角度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38 致 谢 短暂的研究生专业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学习生活,感受颇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教会了我治学严谨、勤思好问。同时,也让我知道了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这里我要对那些曾经给予我帮助和关心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最由衷的感谢。 首先,感谢恩师李毅弘教授。本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到定稿,倾注了老师莫大的关心和竭力的支持。导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维缜密是我学习的终生目标。导师关爱学生、热爱工作、平易近人,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在此,向我的敬爱的导师表达最衷心的感谢~ 研究生学习除了给予我知识,也让我结交了很多朋友。是你们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勇气和安慰,让我的研究生学习更加温暖和难忘,同样也在我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在此,让我说一声 “谢谢,谢谢你们的陪伴与鼓励”! 我还要感谢给予我最朴实的关心和最殷切期盼的家人,母亲的勤劳善良,父亲的坚强耐心,都是我终生学习的好榜样,我一定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请允许我对各位辛勤评审的各位专家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6年3月 于雅安 39 参考文献 [1] [美]弗里的曼(Edward Friedman),毕克伟(Paul G. Pickowicz),赛尔登(Mark Selden)(中国的乡村,社会主义的国家[M](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2] Helen Siu.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M](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Kevin J. O?Brien and Lianjiang Li, Accommodating “democracy” in a One-Party State: Introduc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2, 2000, pp. 465,480. [4] Edin, Maria, “Remaking the Communist Party-State: The Cadre Responsibility System at the Local Level in China,” 1.1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 (2000) [5] [德]阿魄曼(Alpermann)(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几点法律思考以及后果[J](第二届大陆村级组织建设学术讨论会论文,2001 [6] [美]黄宗智(Philip Huang)( 集权的简约治理—以中国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汪洋译,开放时代,2008(2) [7] Coleman. Environmental co-operatives as a new mode of rural governance[J]. NJAS - Wageninge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08, 511. [8] John James Kennedy. Finance and rural governance: 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challenges[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3, 406:. [9]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 [10] 项继权. 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与变迁[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05:1-7. [11] 尹焕三. “乡镇村治”治理架构的缺憾与优化[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02:25-27. [12] 吴丽峰. 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改革[J]. 延边党校学报,2008,01:50-52. [13] 曲延春. 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 农村经济,2014,08:12-16. [14] 蔡斯敏.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15-119. [15] 吴家庆,苏海新. 论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化[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25-31. [16] 牛铭实. 从封建、郡县到自治: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J]. 开放时代,2004,06:77-88. [17] 贺振华. 转型时期的农村治理及宗族:一个合作博弈的框架[J]. 中国农村观察,2006,01:24-29. [18] 孙涉.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02:32-36. [19] 张蓉,连丽霞,曹星. 从管理体制的变迁看京郊村落的发展——马连洼村的个案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2008,06:87-92. 40 [20] 钟海. 社会资本变迁视域下我国乡村有序治理探微[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79-82+87. [21] 于水,杨萍. “有限主导—合作共治”:未来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构想[J]. 江海学刊,2013,03:133-137. [22] 印子. 浙北农村社会阶层区隔化及对村庄治理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97-106. [23] 谭德宇,张业振. 乡村治理中的农民政治认同问题探讨[J]. 湖北社会科学,2015,11:50-55. [24] 祝建兵,陈娟娟.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NGO的发展[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3:78-81. [25] 郭振宗. 构建农村社会三层管理的体制及机制[J]. 时代人物,2008,11:50-51. [26] 张云英.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4. [27] 吴业苗. 农村社会转型与社区服务样式的流变[J]. 学术界,2013,12:51-62+306. [28] 包先康,朱士群,赵平.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的农民公民意识培育[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5-50. [29] 张康之. 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02:2-13. [30] 徐猛.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 学术探索,2014,05:9-17. [31] 张康之. 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J]. 社会科学研究,2004,02:20-24. [32] Christopher Hood:,,Vol69 Spring .1991(3-9) [33] 吴理财. 乡镇改革与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体制的构建[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01:30-34. [34] 杨嵘均. 论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对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影响及其体制创新[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6-21. [35] Rachel Winterton,Samantha Clune,Jeni Warburton,John Martin. Local governance responses to social inclusion for older rural Victorians: Building resources, opportunities and capabilities[J]. Australasian Journal on Ageing,2014,333. [36] Nancy Gard Mc Gehee,Whitney Knollenberg,Amy Komorowski. The central role of leadership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ie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5,238-9. [37] Nora McKeon. „One Does Not Sell the Land Upon Which the People Walk?: Land Grabbing, Transnational Rural Social Movements, and Global Governance [J]. Globalizations,2013,101. [38] 姜裕富. 宗教信仰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机制[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6: 41 38-42. [39] 蔡斯敏.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功能研究——基于甘肃省Z县X村扶贫互助合作组织的个案[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67-73. [40] 彭澎. 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研究的新思维与新方法[J]. 湖湘论坛,2012,04:53-61. [41] John James Kennedy. Finance and rural governance: 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challenges[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2013,406. [42] Sony Pellissery. Does Multi-level Governance Meet Local Aspirations? The Case of Social Protection Needs in Rural India[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6,281. [43] Joseph Harris. Who Governs? Autonomous Political Networks as a Challenge to Power in Thailand[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2015,451. [44] 刘同君.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转型——以农民权利为视角[J]. 法学,2013,09:44-51. [45] 彭澎. 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制度本质[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05:34-38. [46] Ánne Macken-Walsh. Partnership and subsidiarity? A case-study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ntemporary EU governanc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s[J]. Rural Society,2011,211. [47] 王绍军,曾学龙. 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特点与利弊分析[J]. 南方农村,2010,06:81-84. [48] 马光川,林聚任. 从社会重构到社区培育: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30-136. [49] 江必新,李沫. 论社会治理创新[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25-34+2. [50] 黄毅,文军. 从”总体-支配型”到”技术-治理型”: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35-44. [51] 张雪梅. 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制约因素与民主路径解析[J]. 社会主义研究,2014,01:111-119. [52] 吴开松,杨芳. 社会组织在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价值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4,09:9-12. [53] 胡乃岩. 论转型期社会治理理念创新及其向度[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5:36-39. [54] 徐选国,戚玉,周小燕.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生计发展的理论创新与经验反思——以社会治理创新为分析视角[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38-48. [55] 王连伟.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非均衡性及其应对[J]. 教学与研究,2015,02:36-43. [56] 刘凯强. 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矛盾及其创新探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42 2015,07:7-9. [57] 王涵. 转型期美国社会治理结构研究[J]. 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04:79-81+84. [58] 郑风田,郎晓娟. 转型期社会治理:挑战与对策[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04:50-55. [59] 刁宏宇. 论中国转型期社会风险与政府治理[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0-54. [60] 樊雅强,陈洪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J]. 江西社会科学,2007,03:227-234. [61] 韩俊.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08,02:1-5+2. [62] 阳信生. 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缺陷与政府对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54,2008,01:36-41. [63] 李燕凌,曾福生. 农村社会公共危机表现及其化解——农村社会治理结构优化的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J]. 农业经济问题,2005,12:8-15+79. 43 附录A: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 我们正在进行”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的调研~请您在认可或赞同的选项上打”?”。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的年龄: A.18-35岁 B.36-44岁 C.45-59岁 D.60岁及以上 2、您的受教育程度: 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高中 D.大专 E.本科及以上 3、乡镇政府与村委会间的关系是: A. 领导与被领导 B. 指导与被指导 C.不清楚 4、当村民意见同乡镇政府意见不同时,村干部如何做: 听从村民意见 C.不清楚 A. 听从乡镇政府意见 B. 5、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务管理中所起作用较大者是: A. 村党支部 B. 村委会 C. 均作用不大 D. 均作用较大 E.不清楚 6、您认为你们村的干群关系怎么样? A. 非常好 B. 一般 C. 不好 D. 非常不好 E.不作评价 7、您认为村委会的干部们称职吗? A. 非常称职 B. 基本称职 C. 不称职 D. 很不称职 E.不作评价 8、您参与村干部民主投票选举情况: A. 知道,投过票 B. 知道,没有投过票 C. 不知道,没有投过票 9、您知晓干部民主选拔但未投票的原因是: A. 无看好候选人 B. 选谁都一样 C. 太忙未关注 D. 其他(生病、忘记了等) 10、您对村里的村务公开工作满意吗? A、非常不满意 B、不满意 C、基本满意 D.非常满意 E.不做评价 11、村里的村务公开吗?多长时间公开一次? A、从不公开 B、一年一次 C、半年一次 D、一年数次 E、不清楚 44 12、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了解情况: A. 没听过 B. 听说过,但不了解 C. 较了解 D. 非常了解 13、您是否愿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A. 非常不愿意 B. 不愿意 C. 可以考虑 D. 比较愿意 E. 非常愿意 14、您认为农村社会治理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完善, 问卷填答结束~衷心感谢:祝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45 附录B:访谈提纲 一、乡镇政府工作人员: 1、地方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情况; 2、地方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3、村委会的财政收支与债务情况; 4、农村主要的政务与村务内容,村委会工作内容中地方政府交办的占比与构成情况; 5、村干部的管理能力情况; 6、农村中干群关系情况; 7、、农村干部的考核管理办法,对村干部政绩考核的方式内容、考核结果对村干部有什么 影响, 8、村干部民主选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9、地方政府部门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情况; 10、农村经济工作开展情况,比如专业合作社的设立情况,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等等; 11、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看法。 二、村党支部干部 1、村党支部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情况,包括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情况 2、党支部民主生活的开展情况; 3、乡镇地方政府党委对村党支部工作的支持力度; 4、所在党支部的组织规范化建设情况; 5、党支部在村务管理中是否起到了领导作用; 6、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合作关系; 7、党务工作在乡村开展工作的难点; 8、党支部在当地干群关系如何。 9、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看法。 三、村委会干部 1、村委会组织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情况,包括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情况; 2、地方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情况; 46 3、村委会工作经费的资金来源情况; 4、地方政府在哪些方面介入农村社会治理,在哪些领域应该放权; 5、农村主要的政务与村务内容;村委会工作内容中地方政府交办的占比与构成情况; 6、所在村组干群关系情况; 7、村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8、农村干部的考核管理办法,对村干部政绩考核的方式内容、考核结果对村干部有什么影 响, 9、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情况,比如是否建立专业合作社,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10、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看法。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 1、专合社规模及主要生产、盈利情况; 2、村民参与专合社情况,专合社对村民收入的改善情况; 3、专合社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经营困难,尤其是筹资情况; 4、政府对专合社的主要扶持政策; 5、村委会与专合社的关系情况; 6、对专合社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作用看法。 五、村民 1、地方政府与村级组织的关系情况; 2、所在村组干群关系情况; 3、村干部胜任力情况; 4、对村集体组织经济工作开展情况的看法; 5、民主选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民主决策工作开展情况; 7、村务公开等监督措施的实施情况; 8、村委会、党支部在日常生活中作用情况; 9、对专业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及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 10、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看法。 47 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8 声明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谢谢合作~ 49
/
本文档为【宝兴县转型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6.22日上传图书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