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周戊丁梦说红楼第一回(二)

2017-10-17 35页 doc 67KB 10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周戊丁梦说红楼第一回(二)周戊丁梦说红楼第一回(二) 周戊丁梦说红楼第一回(二) 凄美的绛珠还泪神话 曹雪芹在甄士隐的梦中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美丽的神话,这个神话故事的主题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说的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在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下,秉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而修成了女体。按说生活中这样的故事我们肯定不信的,但神话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我们先说说“灵”。灵是一个形声字,从巫,霝(líng)声,本义是巫,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求得雨的巫为灵。如《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 《楚辞?云中君》“灵连...
周戊丁梦说红楼第一回(二)
周戊丁梦说红楼第一回(二) 周戊丁梦说红楼第一回(二) 凄美的绛珠还泪神话 曹雪芹在甄士隐的梦中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美丽的神话,这个神话故事的主题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说的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在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下,秉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而修成了女体。按说生活中这样的故事我们肯定不信的,但神话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我们先说说“灵”。灵是一个形声字,从巫,霝(líng)声,本义是巫,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求得雨的巫为灵。如《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 《楚辞?云中君》“灵连踡兮既留。”《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胶。”东汉?许慎《说文》释为“灵,灵巫也。以玉事神。”《尸子》说“天神曰灵。”《风俗通》解释为“灵者,神也。”《大戴礼记?曾子问》阐释的更加具体“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可见灵的本意是神,后世常把神灵连起来用,那么灵河就是仙河了,即仙界的河流,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刘世德先生校注的《红楼梦》注“灵河”为印度的恒河,笔者以为不妥。因为红楼梦中的神话故事是发生在缈远的仙界,并不是我们现实中的古印度天竺国,如果要把红楼梦中的故事坐实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偶尔巧合也不是曹雪芹的创作本旨。灵河为仙河,既写了绛珠草生活环境的清丽雅洁,又弥漫着浓烈的神秘色彩,更为绛珠修成仙体成为灵秀女儿的必要铺垫,是作者为自己作品中的神圣女子赋予的最高馈赠。 三生石也是作者为绛珠仙子特意设置的背景环境。三生即佛教所称的前生、今生和来生,又称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沙门瞿昙恒说三世。云何为三,所谓过去、现在、将来。”又说:“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在中国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三生石还有一个佛教典故:唐代袁郊 1 作《甘泽谣》,其中有一篇《圆观》,说的是唐时李源与僧人圆泽相友善。一日二人相约同游蜀中峨眉山,路上遇见一个怀孕三年而未生产的女子,圆泽说这个女子是等待自己来投胎的,三天后就去世了。临终前与李源相约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于杭州天竺寺外再相见。十三年后李源如期赴约,中秋月夜下只见一牧童骑牛作歌而来,两人遥谈数语,略证前生后,牧童却道俗缘未尽,后会有期,说完复又扣牛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而去。这个故事讲了两位友人一世相谊,相约二世;二世相聚,又相约三世的友情。相传他们隔世相会之地,天竺寺外,今存一石,称"三生石”。 在绛珠还泪的故事中,作者置三生石于灵河岸边,意在告诉读者,神瑛侍者的前世是无材补天的女娲所炼之石,在赤霞宫幻化为神瑛侍者,下世投胎到凡间为贾宝玉。绛珠仙子的前身是绛珠仙草,在离恨天是绛珠仙子,跟随神瑛侍者下世到凡间投胎托生为林黛玉。笔者以为作者在此处以三生石不仅寓意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世和来世,更重要是要通过绛珠还泪的故事把石头从遥远的洪荒上古连接到现实的金陵世家,以演绎自己要表现的隐去真事的梦幻故事的。前文空空道人看到的石头上的偈词“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取做奇传”便是此处三生石的预演。 这里有一个被很多读者忽视的话题,那就是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的理由是什么,绛珠草在三生石畔自生自长,原是和神瑛侍者不相干的。但是作者要设计一个古今罕闻的还泪故事,而且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故事更加琐碎细腻,那应该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试看绛珠,绛者,红也;珠者,珠玉也。绛珠即红色泪珠亦即血泪也,单是名字就已经凄切得让人心碎的。赤瑕宫乃红玉之宫。神瑛侍者是红玉的护法大士、绛珠的护花使者。他的职责就是护卫草木之精华,仙界之神草。其实与其说神瑛侍者呵护的是绛珠仙草,不如说是曹雪芹在守护我们人类的魂灵。 雪芹让修成女体的绛珠仙子终日游于离恨天外,这里离恨天本为佛经中一世界,佛经有云:须弥山的正中央有一天,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在三十三天之上,正是离恨天。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姑对贾宝玉说“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中也提到了离恨天。《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居于离恨天 2 兜率宫中,也有离恨天。作者以“离恨天”、“灌愁海”寓愁恨悲愁之意,让绛珠仙子从一开始就游离于离恨天用来隐喻她一生抱恨无限,预示了投胎凡间后的情爱苦痛非同一般。 我们经常有一个比喻说人如草木,人生一世直如草木一秋。人生易逝,那么人从哪里来呢,前文说到是女娲炼石后用剩下的泥巴捏出来的,这里绛珠仙子是从草木幻化而成的。绛珠仙草在仙界修成为女子之身。但是却生活在一个“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即迷情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的不幸环境中。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痛苦,一种无法选择的无奈命运。游离于离恨天外是绛珠仙子无家可归的孤独和飘零流浪的寂寞行为。红楼梦二十六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葬花吟》中多次都提到了花絮飘飞,和这里面的游离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葬花是尘世间的飘零喟叹,绛珠是仙界的孤独悲吟而已。葬花吟这是什么意向呢,人的归宿在哪里,人的依靠在什么地方,没有真正的家,没有灵魂安息的地方才有这种痛苦,才有流离与漂泊。 前边是离恨,后边是灌愁。因为“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也就是说修成女体的绛珠仙子在灵河岸边的仙界陪伴她的没有一丝快乐幸福,而全都是哀愁和悲苦。这与葬花吟中的“愁绪满怀无释处”是一样的情结,也可以说葬花吟是还泪故事的现实再现,而还泪故事是黛玉葬花的预演彩排。 抑郁情结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感特征。其实在开天辟地之前,离愁海边就有一个神仙开始抑郁了。而玉在红楼梦中有诸多的象征意义,通灵宝玉是无材补天的石玉,是仙界借以沟通凡世的媒介,是主人公宝玉的仙界前身,所以说玉者,欲也,世间欲念也。玉者,郁也,因得不到欲念所贪而郁结也。“玉”就是寄寓在内心深处的难以表说的一种缠绵情怀,不尽悱恻。这种既解释不清楚有说不出口的郁结只能萦绕在自己心里。所以绛珠仙子在仙界的郁结预示着到了凡间以后林黛玉的病体和病态的必然。第二回贾雨村说林黛玉“这女学生年又极小,身体又极怯弱”。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后众人见她“身体面容怯弱不胜,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并说自己从小吃药,至今未断。还说三岁时癞头和尚要度化他出家,否则病是一生都不能够好的。后来书中多次写到林黛玉身体非常虚弱,总是咳血而且跟人说话还气喘,足见先天之病体,郁结之病态是一直陪伴着林黛玉到 3 生命的最后一刻的。 还泪故事最为动人的是绛珠仙子的爱情誓言,这一番发自肺腑的报恩宣言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且听“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即托生转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就这一句话竞勾出了天下绝无仅有的一对风流冤家,演绎出千古未有的最为清纯高洁的灵魂交合、精神合一传奇故事,奏响了《红楼梦》中最为绮丽迷人的爱情交响曲。 离恨天,灌愁海,迷情果,还有一段缠绵不断的情谊。我们的女主人公就这样从仙界出场了,跟着有灌溉之恩的神瑛侍者到凡世造历幻缘去了。也就有了凄美的流传千秋、亘古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新奇别致的宝黛爱情故事了。 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实这个说法不全对。因为我们通过阅读,红楼梦在讲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的时候,在讲到了大观园的是是非非的时候,在讲到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浮沉盛衰的时候,确实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但是我们了解到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前世今生来生,他们由仙界到凡界的缘由后,知道这个故事由仙界到凡界的过渡,以至于仙界和凡界在整个小说中交错出现的诸多情节,方才明白这是一部既有着现实主义色彩的伟大文学作品,同时又有着鲜明的神话色彩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其中迷人的神话故事,我们不能够回避,有人说神话是迷信,不对。他是神话,不是迷信,这叫文学艺术。神话是人造的,人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来塑造小说形象的,它是人另外一个精神的反应,正因为神话能表现人的精神力量,所以人对神话非常的向往并于其中寄托了无限的憧憬和渴望,我们应对所有的神话敬重有加的。 “假语村言”即“假语存焉” “神瑛侍者凡心偶炽”,如果不是两位神仙的那一番话是不会引起神瑛侍者对于凡间的“玉”(欲也)的。昌明太平盛世,这是作者在掩盖自己《红楼梦》的真正意义才曲意歌功颂德的。大清朝从康熙到乾隆时期文字狱是非常可怕的。聪明的曹雪芹如此说太平盛世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所以《红楼梦》开篇处处都是假语,假语的反复出现是作者在不断的提醒读者,注意文字背后作者的真正意图,仔细字里行间隐含的真事实情。 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去经历一番梦幻姻缘。“缘”是“因缘” 4 的意思,本是佛教用语,这里作者把神瑛侍者的历劫旅程幻化成为梦幻来警戒我们。两位神仙已经在警幻仙子面前挂了号,让我们感觉到一种迷离和朦胧:警幻仙子,何方神仙,突兀而来,当读了后文才知道警幻仙子乃是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她是天上的神仙,是《红楼梦》故事的编剧兼导演,《红楼梦》故事的发生都是在这位神仙的编导下一一上演的。 《红楼梦》通过僧道的对话,事实上是作者设计的两位神仙的一问一答来告诉读者这本书就是讲一干男女风流冤家的故事的,也就是我们前边所说的贾雨村言(假语存焉)。就是这一段风流故事作者也在其中寄寓了与其它小说的不同所在。一是历来风流故事大多只是讲男女一见钟情,贫穷公子与富贵小姐私定终身,然后出一势利家长于中阻拦,后公子红榜高中,洞房花烛喜结良缘皆大欢喜的喜剧闹剧而已,未曾写到家庭闺阁之中的“一饮一食”。这一饮一食实在是曹雪芹的伟大和高明之处。红楼梦中写的闺阁之中的种种细节无有一处是赘笔,无有一处没有用意。以世人眼中平淡的琐屑、似乎无聊的叙述来展示着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命运。所以此处“一饮一食总未述记”的提示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细小之处万万不可匆匆读过。 其二是对“偷香窃玉、暗约私奔”的不屑否定来彻底摒弃历来的风月故事。作者见惯了世俗的风月故事,听多了无聊的风流传奇,心生厌倦为儿女真情的缺失而大鸣不平。“儿女真情”四字应是《红楼梦》“假语村言”全部的高度概括。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演绎的以灵魂相暗合、以真情相爱怜、以精神为至上、以相知为至真的爱情故事。三千多年的文学史上是找不出这样的爱情故事的。那么《红楼梦》出现之后的现实生活中又有谁上演过如此高雅圣洁纯真质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作者担心读者不明白或者明白的不彻底,接着说了自己的《红楼梦》中的一干风流冤孽都是一些“情痴色鬼,贤愚不肖”之人。这八个字貌似贬讽,实则褒扬,应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后第一次见到贾宝玉时的两首《西江月》的提炼概括。作者对贾宝玉的评价“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 5 粱,莫效此儿形状。”由此可知这一干人等的所为所做定非凡品能为,这一干人等演绎的故事也绝非前人所能。 绛珠还泪的故事告诉我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是仙界里边的神仙。前边说过神仙是人造的,也正因为是人造的,所以神仙在人们心中应该是神圣的、高洁的,有着非凡高迈的气韵和风致。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是天界的神仙,是与大众心目中的神仙不一样的神仙。他们有爱有情有恩有义,他们没有要普渡众生,也没有要救黎民于水火,而是以无上的恻隐慈悲和稀缺的善良痴情携手历劫。这一对冤孽出身奇异来历神秘、言语清旎行为乖离、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这是因为他们的胎体里带着的基因不是凡间的而是仙界的,不是世俗的而是高洁,与现实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被社会所接受,不被世人所认可,不被同类所容忍。这个爱情神话故事尽管美丽但非常悲戚,它绝对不会幸福的。明媚鲜艳的仙界的清纯圣洁是不可能在尘世的污泥淖浊中开花结果的。圣洁的灵魂之恋精神之爱是不可能以同床共眠的红绡帐底卧鸳鸯来收束的。宝黛的爱情悲剧实际上在第一回的序幕中就早已经注定了的,无需假设也不用假设。曹雪芹是不会让他心目中的这一对新人走传统的老路的,倘若那样曹雪芹就不是曹雪芹,《红楼梦》也不成其为《红楼梦》了。 红楼第一梦——玄机为什么不可预泄, 红楼第一梦是由甄士隐完成的。甄士隐是红尘中最是一二等富贵风流的姑苏人氏,而这姑苏城恰好是当年地陷东南后女娲补天的所在。甄士隐住的地方非常的有趣---姑苏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作者有意把甄士隐安排在这样的住处有着很深的寓意:姑苏即今苏州,自古有天堂的美誉,人间繁华昌隆所在地,又是女娲补天的地方,因此在《红楼梦》中姑苏成了天界和凡界的接壤处,《红楼梦》凄切的悲剧故事就要从这里拉开序幕。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阊”是通天气之意。曹雪芹于姑苏城八大城门中只选阊门,其意一定在此。仙界凄美的还泪故事从此下凡上演,一干太虚幻境的风流冤孽也从此入场造劫历世。作者巧用地名的匠心于此可窥一斑。至于脂砚斋评注的十里为势利、仁清为人情、葫芦为糊涂,则是凡界的客观真实的写照。“人情”势利是对凡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高度概括,“糊涂”是彻悟人间真相后解脱痛苦的良药秘 6 方。单是一个故事人物的出场就费了如此的心血,作者一番谆谆告诫的良苦用心,可谓其情殷殷、慈悲万分。可惜读者中又有几人能够读懂,又有几人读懂后能够以慈爱的情怀面对纷纭的世事人生, 甄士隐秉性恬淡,不慕功名,日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神仙一流的人品。妻子封氏性情贤淑,深明大义。一方望族,一流神仙,如此惬意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长,炎夏一梦,一切刹那成为泡影,真是应了两位神仙那“美中不足”、“乐极生悲,人非物换”了。 作为地方望族和书香门第出身的甄士隐,毕竟是受过教育有着修养的神仙一般的人,所以在红楼第一梦中,作者先是假借甄士隐给我们交代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仙界的还泪故事。这只是甄士隐出场的第一个任务,重要的是甄士隐作为仙界和凡界的连接者沟通人,必须要与仙界负责度脱风流冤孽的神仙对上话。红楼第一梦的作用大约在此。当甄士隐听完神仙讲的绛珠仙子下凡还泪的动人故事和带蠢物下凡尘时,便急不可耐的走上前去向神仙问个究竟讨个明白了。 甄士隐的问题其实也并不复杂,一是对人世罕闻的还泪故事充满了好奇,二是对度脱冤孽的因果有无穷的兴趣。甄士隐自称弟子愚钝不能洞悉其中玄奥,说:“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醒,亦可免沉沦之苦。”须知甄士隐自称痴顽,实际上也是红楼痴人之一。仙师所谈因果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今生的孽果都是前生的业因造来的,来世的果报是今生的宿因所致。因果报应理论告诉世人今生多做善事别做恶事,以为来世的果报而修善缘业。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在传播中逐渐接受了中国的阎罗殿地狱学说,佛教也有地狱之说。一般佛教庙宇的大雄宝殿院落的东边殿庑肯定是观音,西边一定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是菩萨中最有牺牲精神的菩萨,地藏菩萨因立下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的众生的大愿而闻名,即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中国传统的地狱文化对中国人的信仰影响很大,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就十分的相信有地狱。人如果不积德行善死后就会堕入地狱就会走进万劫不复的痛苦轮回。地狱文化就是用血腥残忍和阴森恐怖来劝善世人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天机不可泄露,《红楼梦》里借士隐之口说“玄机不可预泄”,可见《红楼梦》的生活化。“玄”是道教的常用语,意思是玄奥微妙,出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7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说文》释“玄”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宋代苏辙注:“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老子是以“玄”作为抽象名词概念,与“道”、“无”、“有”等概念具有同样的意义。即“玄”就是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与“道”相同。“玄”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本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是指深奥神妙的义理和机宜。《红楼梦》中的“玄机”特指佛道所谓的天机,亦或神秘的天意。所以僧道二仙对于尚未开悟的愚拙痴顽之凡人甄士隐洗耳谛听的请求,只能是不可预泄了。 甄士隐素有慧根,他很聪明。神仙说度脱蠢物乃是玄机,不可预泄。“只是到时不要忘了我二人方可跳出火坑矣。”这里颇为耐人品味,火坑就是凡间,佛教说人到凡间就是受苦而来。甄士隐以梦中闻见已经开悟,但尚不明神仙的度脱因由,因此他的渴望避免沉沦应是对尘世生活的厌倦。神仙一样的甄士隐过着无忧无虑的悠闲日子,此时却对因果轮回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是随后甄士隐出家的谶语,不能不说是一种宿缘。须知甄士隐过的尽管是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物质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的富裕,人生的苦痛莫过于精神的贫乏精神的郁闷和思想的困惑灵魂的空虚。只有如此才能明白甄士隐为什么有佛缘为什么有慧根为什么会出家。而神仙尚未度脱甄士隐却说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则更是甄士隐命运的预言了。至于玄机不可预泄则是小说情节的需要,曹雪芹的千里草蛇灰线,一部《红楼梦》的大章法大手笔的所在了。 “通灵宝玉”这四个字第一次出现在甄士隐的眼中就是以鲜明美玉出场的,宝玉背面还有八个小字神仙没有让甄士隐看清就抢走了。这也是一个悬念,红楼梦对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是说一半遮一半的。那么宝玉背面的八个小字是什么呢,这是谜,是作者着意安排的,是第八回贾宝玉到梨香院中看望病中的薛宝钗时才通过薛宝钗的眼才告诉读者的。我们读者也是到了第八回才有幸看到宝玉背面的几行小字,这是后话。 太虚幻境的真假有无 8 太虚幻境,这是《红楼梦》的起源,也是《红楼梦》的归宿,这个太虚和太荒山是一样的。甄士隐随一僧一道两位神仙来到太虚幻境。太虚幻境的牌坊上有一副对联: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一副从形式上看来完美无的比对联粗看貌似简单,实则奥秘无穷。“假作真时真亦假”是句绕口令式的话语,这句话说假和真我们常常分辨不清,假和真的存在是没有衡量的的,也没有具体的标尺供我们判断。现实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常常不是我们说了算的。而且假和真是动态的、不断转变甚或互相易位的。我们不仅怀疑生活的真实与虚假,有时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是真是假。我们越读越感到自我的迷失。很多人都会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倒那里去,不是智者不会提出这样问题,假和真的问题在这里成了哲学问题。对生活的真假说不清,对于哲学的真假就更难以说清楚了。《红楼梦》本身就是真真假假掺合到一块的,作者开篇就告诉我们将真事隐去的。那隐去真事说的还不都是假话吗,贾雨村先生不就叫假话(贾化),也正因为如此,“假做真时真亦假”便又有了更加深广的意义:真假的置换是可以颠倒黑白不分是非,真假的混淆可以没有原则以假乱真。当我们分析到这里,不仅为作者揭露社会真实的勇气而钦佩,更为曹雪芹所站的历史高度和哲学峰巅的犀利睿智而五体投地得自叹万不及其一的。 得失与有无也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很富有但精神很贫穷,这是有和无的关系。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去消闲,却没有时间去静心凝虑的读书。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却没有健康的心理,我们有难以计数的财富却没有怜贫惜弱的慈悲,我们有家庭未必有爱情,我们有生活未必有品位,我们有大手笔大气魄未必有大胸怀大气象。不惟如此,作者在这里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在强调了世俗的有无之外还有道家老子的“无为”主张的阐释,还有佛家的万物归空、万境归一的神秘和玄奥。前文空空道人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螺旋式周期轮回就是这里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另一个面目另一种解释。有和无的问题,拥有和失去,贫穷和富贵,这是人生箴言,耐人寻味。 红楼第一梦就是甄士隐做的白日梦,这个梦以甄士隐快要进入太虚幻境为收尾。只听一声霹雳山崩地陷甄士隐就回到了现实。这个仙界梦境的訇然中断体现着曹雪芹的高超手笔,甄士隐由凡间不知不觉的神游仙界,在仙界见识了神仙度 9 化的通灵宝玉后又骤然回到凡间。甄士隐素有慧根,但他在凡间的劫数还不到,仙界对于甄士隐只是第一次的光临和探看,所以美梦很快就破灭。人一生的善恶爱恨都在转瞬之间,禅宗所谓的顿悟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现实中甄士隐的生活是非常逍遥和惬意的,逍遥的甄士隐院子里烈日炎炎,芭蕉冉冉,这是仙界所没有的。梦中之事已忘对半,其实士隐的梦就是我们人类的幻觉,士隐的梦游就是人类精神的漫游,士隐的所见就是人类的梦想和追求,当然士隐的人生就是我们人类不断探索痛苦思索的缩影。 来自仙界的两位神仙 甄英莲是甄士隐膝下唯一的爱女,小说中英莲出场时年才三岁,“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的小英莲刚一出场,甄士隐梦中所见的一僧一道就来了。只不过两位在仙界“骨骼不凡风神迥别”的神仙来到凡界却成了“癞头跣足”的和尚和“跛足蓬头”的道士了。这里令人诧异的大反差,并不是作者要丑化两位神仙,而是神仙来到凡界的改头换面和乔装打扮,这种异常相貌的设计有着作者的深刻用意。邋遢、病态、洒脱、高迈、疯癫、放纵、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些与道貌岸然冠冕堂皇、彬彬有礼满口仁义道德的谦谦君子的世相截然相反或者说是大相径庭的。冷峻的作者以这种超然物外的相貌和不堪入目的形状意在告诉读者真事隐去的背后是荒唐的故事,荒唐的故事背后是作者心酸的血泪,血泪之中我们依稀看到作者对吃人的世俗礼教和腐朽的文化传统的无情否定,听到作者的无奈伤感和浩然悲叹。 刚刚在梦中见到两位神仙的甄士隐却在梦醒后的家门口又见到了他们。在这里神界和凡界突然接上了榫口,来自凡界的神仙并不因为换了装束就忘记了度脱冤孽的使命,而是以与众不同的相貌行慈悲积阴德的。所以当他们一见到甄士隐怀着的孩子就会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东西舍我吧”的疯话。在这段对话中出现“命运”一词,其实命和运是两回事。后人所说的命运实际上是中国预测学里边的两个概念。命是固定的,运是流动的。命是一个人生下来就带着的祸福吉凶,运是指人的大运流年。十年一大运,一年一小运,即流年。十年好运之间也有不好的流年,不好的大运期间也有好的流年。世人就是在固定的命和流动的运中生活着,有命无运是说英莲的。英莲出身在望族乡宦之家自然是命好 10 的,但是大运流年却不好。先是被人偷走,后被拐子贩卖,再做薛蟠的妾,又受尽薛蟠的百般折磨和夏金桂的淫威摧残,最后不幸夭折,被父亲度化到太虚幻境。可以说英莲的一生运气非常之差,也难怪神仙一见到甄士隐抱着英莲就大哭起来,要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带走。红楼第一梦是点化甄士隐的序幕,这里的隐喻意义是神仙度化甄士隐的滥觞,士隐其时心仍在凡界自然是不理和尚的。而和尚的又哭又笑悲喜无定又是人生无常乐极生悲的生命写照和尘世脸谱。 和尚对士隐念了四句诗: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如果说士隐的仙缘从仙界神游开始,那么这次的四句谶言就不仅是英莲(被薛蟠买去后改名香菱)一生的预言,还是甄士隐未来命运的预言。和尚的前两句诗先是明示士隐娇生惯养爱女的一片痴情,是浑然不解人生真义、不能洞彻生命本相的愚拙。香菱命运的苦不堪言自不待说,单是士隐的命运就让人好是叹惋不已了。夏日一梦接着是神仙度化,然后是中秋资助贾雨村进京参加春闱大比,接着是次年的元宵节家人霍启(隐喻祸起)游灯丢失了士隐爱女,三月十五日庙里炸供失火又把甄家给烧成瓦砾。结果落难的士隐变卖家产投奔岳父又投人不着,悔恨忿痛而露出下世光景。甄士隐的人生经历了闲适淡泊的安然富贵到暮年之季的贫病交加,可以说全都应了神仙的谶语。 贾雨村的仕宦家世及落魄人生 不管怎么说,贾雨村从《红楼梦》中一出场就让人看出来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了: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走了出来。怎么说呢,这里有几个细节。一是甄士隐和葫芦庙是隔壁,这为下文葫芦庙着火累及甄士隐是一伏笔。二是葫芦庙具有很深的寓意。根据甲戌侧批:“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蒙侧批“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可以知道作者用葫芦为庙名和贾雨村所寓的“假语存”密切相关,“葫芦’是不清不楚的意思,糊涂是太荒山之荒唐的现实掩饰,暗示读者这里是一个荒唐之地,上演的是一处荒唐的闹剧,演员都是荒唐痴情之人。三者,“寄居”一词让人感到处境的可怜和生活的困窘,寄人篱下的酸楚悲辛自不待言。还有“穷儒”最能见得曹雪芹的态度,应该说曹雪芹是最会写人的,而且他笔下的形象都是丰满立体的。但是此处贾雨村的出场不像第三回中王熙凤 11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也不像贾府三春直接出场亮相,让黛玉和读者一睹三春芳容,而是直接给贾雨村的身份无情定位---穷儒。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中国的儒生问题。先秦是不多说儒生的,因为东周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各派互相攻讦,使得中国文化灿烂一时影响至深至远。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的儒也仅仅是指读书人而已,并非仅指儒家的人。自从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就不幸的踏进了儒教一统中国两千多年的漫漫专制长河。儒家思想从此成了中国文化的正统,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中国读书人也就以儒生而称之了。从隋朝开始的中国科举制选择仕人也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特别是北宋以降,科举考试明令考生作答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圭臬,把儒家文化抬高到无与伦比的至高地位。 我们知道,儒家的人生理想是入世和入仕,目的是要走向社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即使不能达则兼济天下也要穷则独善其身的。如果“无材补天”也还可以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来自我安慰的。儒家的这种执着两千年来一直在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蓬勃疯长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汲汲于功业熙熙于名利的痴迷人。可以说儒家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积两千年坚韧不拔而铸就了一座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济世危匡社稷的精神堡垒。但并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有机会报效朝廷的,也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能够独善其身或悬壶济世的。以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为代表的数以千万计的秀才们,即所谓的读书人在科举时代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这些没有机会入仕的被世人称为穷秀才的读书人在明清被称为童生,也就是儒生。如果家境稍好还行,否则一生落魄。加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侍弄稼穑不善买卖营生,毫无一丝生存能力又以读书人自居且傲气自负在非落个穷儒不可了。 曹雪芹就是这样让提纲挈领的贾雨村以穷儒的身份出场的。这个穷儒姓贾名化(甲戌本于此朱笔旁批:假话。妙!)、字表时飞(甲戌朱笔旁批:实非。妙~)、别号雨村(甲戌朱笔旁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原系湖州人氏(甲戌朱笔旁批:胡诌也)。如果不是脂砚斋的批语我们后人是一眼看不出曹雪芹在这里为自己的主人公起名的用意的。把贾化字时飞号雨村连起来原来是作者的文字游戏,即出场的这个穷儒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作者自己说的一番虚假之话。其实作品真正的主旨实在不是读者看到的这一番假话,大家看到 12 的荒唐故事其实都是作者胡诌乱编的假话假语。我们一琢磨发现连自己也糊涂了,到底甄士隐的故事是真的,还是贾雨村的故事是真的,到底梦幻是假风尘是真还是梦幻是真风尘是假,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不得而知。笔者以为这正是曹公的高明之处神秘之处聪明之处和伟大之处。甄士隐梦中所去的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上的一副对联“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是作者明明白白的告诉给我们的,只是此处借用主人公的姓名字号强调而已。 君子之泽,五世而竭。贾雨村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又是出生于家族末世之际。父母祖宗根基全五,兄弟姐妹完全阙如,一身一口,干干净净,可谓是形影相吊孤苦凄凉。但是贾雨村毕竟是仕宦之后,身上流着官宦士族的血液,存有历代儒生求取功名的执拗坚韧,担负着重整旗鼓重振家族基业的神圣使命。所以进京赶考成了他仕途路上的第一站,淹蹇葫芦庙以卖字作文为生计。中国古代士子功成名就之前的穷困潦倒落魄惨淡都被贾雨村占尽了。 不甘久居人下的人生抱负---贾雨村的个人奋斗史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源于隋朝,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由地方学政主持的院试考中后称为生员即秀才;由各省府贡院组织的乡试(又称秋闱)考中后称为举人,参加者为各省的生员及监生;由京城贡院组织的由钦差大臣任主考的会试(又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乡试考中的举人才有资格参加;最后的殿试(也叫廷试)由皇帝任主考,参加者为会试考中的贡士,考中后称进士,元代以后殿试将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取三人,赐进士及第,也称鼎甲,第一名称状元,也称鼎元,二、三名称榜眼和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要想匡扶社稷建功立业重振基业就必须走仕途一路,贾雨村进京赶考就是走这一条道路去求取功名的。但是通过科举入仕的道路是一条类似于今天的高考或许说比现在的高考更加残酷的道路,中秋月夜得到甄士隐的重金资助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的贾雨村大比之期十二万分的得意,竟然高中红榜进士及第了。不过此处有一个破绽不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那就是贾雨村淹蹇葫芦庙的时候是个穷儒,敝巾旧服寒苦酸辛,生活窘迫之情境可见一斑。按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先后次序,能够考中进士的人必须是举人出身,也就是只有参加乡试并被录取的举人 13 才有报名参加会试的资格。贾雨村能够进士及第此前应该是举人无疑了,可是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我们无法看到贾雨村做举人的任何证据,而明清的举人是可以做官的,因为乡试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举行,通常三年一试,一般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又考期通常在农历八月时举行,因此乡试又名"秋闱"。其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和进士出身的各部院官担任。通过了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或者直接去做官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被众人称为老爷,连成日对范进骂不绝口的胡屠户也称自己的女婿为老爷。就连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张老爷也来拜访范进。并送贺仪(贺礼)五十两银子及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的空房一座。尽管《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夸张的成分很多,但是举人做官在明清两代却是有的。回到贾雨村这里,落魄的到葫芦庙里的穷儒肯定不是举人出身,即使要考试也至多是作为一个秀才去参加乡试考个举人而已,参加大比《红楼梦》文中无据,也不可信。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对贾雨村身世的理解和仕途的发展。 大比之后的贾雨村飞黄腾达,先是“会了进士,选人外班”,也就是考中进士,分发外地任官。现任姑苏知府且才干优长,但因为贪酷之弊和恃才侮上,被上司参了一本贾雨村即被革职为民自己只好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了。后被旧友推荐给林如海做了西宾(又称西席,即古代的塾师),成了《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的老师。谁知贾雨村命运极好,除了娶娇杏为妻就是给林黛玉做老师。这一次这位被参革职为民的贪弊之辈又时来运转,受冷子兴妙计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找贾宝玉的父亲现任工部员外郎的贾政。然后同林黛玉一起进京以宗侄名帖投奔贾政。贾政是工部员外郎,工部是管建筑管水利的,员外郎是副司长,四品官。经过贾政内中协助保举贾雨村做了应天府的知府。可以说至此一介穷儒的贾雨村通过甄士隐的资助、个人才华的展现和都中权贵的提携走上了人生权力的顶峰。 这就是贾雨村的个人奋斗简史,贾雨村的一生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读书人完整的全方位的奋斗历程。这个经历就是苦读、赶考、高中、为官、革职、复出、高升。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就是贾雨村为官,此前的第一个阶段是落魄困窘和奋斗。第二个阶段是贾雨村中了进士以后做官那个时 14 期。在这个时期,一个本来非常优秀的才华出众、胸怀大志、颇有骨气的朝廷命官,本来完全可以施展抱负匡扶社稷忠君爱民,为社会、为百姓做千古功业之事、留万世英名的一个伟丈夫,却在肮脏的官场当中逐渐地被腐蚀朽乱,终于堕落成一个徇情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一个贪酷之吏。 一见钟情的风月故事 幸运的贾雨村不仅有贵人资助和权贵提携,还有意想不到的风月故事为其人生锦上添花。受邀到甄士隐家做客,因甄家有贵客来访,士隐急忙去前厅接待,留雨村于士隐书房翻书解闷。书房之内唯书而已,雨村翻书乃读书人的惯常之举。只是“解闷”一词很有意味,一是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的盛夏烦闷;二是困居葫芦庙的落魄愁苦;还有孤身一人家业未成的焦虑。“解闷”一词虽然出现在留居士隐书房之时,其实是雨村久已纠结于心的烦愁的一时露现,也见作者手笔之不凡。也正因为这一翻书解闷给雨村先生引出了一段意想不到的风月故事,即本回题目的“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曹雪芹写人最是简洁,贾雨村第一眼看到的甄家丫鬟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这动人之处让雨村先生不觉看的发了呆。也正因为这一看,看出了风尘中的巨眼英豪,看出了红尘中的人生知己。也许是心有灵犀也许是第六感官的作用,甄家丫鬟摘完花后觉得仿佛有一道神光射来,猛抬头见到书房有人在看着自己,仔细看去此人“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曹雪芹原本写人是非常吝惜笔墨的,但是写到贾雨村时则又加了“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前边从雨村眼中写丫鬟,此处从丫鬟眼中写雨村,直写的二人看的目瞪口呆近乎失态。动人是雨村对丫鬟的第一印象,雄壮是丫鬟对雨村的第一感觉。这里有英雄惜美人,美人敬英雄的两情相悦,也是一见钟情的邂逅情缘。在丫鬟眼中,贾雨村的敝巾旧服衣衫褴褛难以掩盖眉宇间的英豪气质和高迈丰姿,其不凡的雄壮气概已让甄家的丫鬟两次回头两次打量了。而这两次回头给了雨村不知多大的信心和多大的力量,想着贾雨村后来得到甄士隐的资助能够红榜高中进士及第,很可能存在两种无形力量:一是被红颜赏识的激情鼓励,二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拥有甄家丫鬟的潜在意识。 为爱而苦为情而困的贾雨村 15 被人暗恋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被人欣赏和看重是人生莫大的光荣和骄傲,被异性女子所瞩目是贾雨村落魄时节灵魂上最大的抚慰,是贾雨村求取功名路上最大的精神激励。甄家丫鬟钟情于贾雨村除了相貌堂堂和器宇不凡之外,还有甄士隐平日里对贾雨村的关爱和评价,如常听主人说他“必非久困之人”之类的话。但是甄家丫鬟是不会想到贾雨村有一天会飞黄腾达接月履云的,也就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做贾雨村的嫡夫人的,她对于贾雨村也仅仅停留在好奇欣赏和倾慕的层面上。可是对于贾雨村就不是这样了,当丫鬟两次回首细察自己时就已经狂喜不禁了,随后的日子想必贾雨村一定是魂不守舍心神不安的,估计书是不能好好读了。因为在那日之后我们的雨村先生就已经把甄家丫鬟时刻放在心上了,所以在今年中秋佳节的时候,腹有诗书才华横溢的贾雨村不免对月有怀、口占五律以抒发相思愁苦和向往之情了: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首联讲的是自己的夙愿还不知道怎么样,三生犹如三世同太虚幻境中的三生石一样,这里指贾雨村的人生愿望。可是一次偶然的红颜际遇让自己沉浸在幸福和痛苦交织的矛盾之中,无故凭添了许多的莫名烦恼。颔联写了贾雨村的愁苦之状:愁闷袭来,眉头紧皱,心烦意乱,犹豫不决,左右不是,横竖不对。求取功名的焦虑,红颜知己的渴盼让贾雨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颈联是贾雨村孤苦伶仃、茕茕孑立的自怜自惭和渴望与风尘知己结为伴侣的对天长叹。可以说尾联是贾雨村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展望:蟾宫中的月老如果能够理解自己的相思苦衷和执着钟情,并且乐意促成自己与心上人的幸福姻缘,自己一定会先去玉人楼上迎娶人生知己的。当然贾雨村进士及第升任知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甄家迎娶了自己心爱的娇杏姑娘,了了自己的夙愿圆了自己的美梦。虽是后话但是这一娶娇杏之举贾雨村还是说话算数的,至于其他的承诺随着官场的潜规则的影响和贾雨村一步一步的堕落就无法一一兑现了。 耐人寻味的对联 贾雨村在吟罢对月抒怀的五律后,想到苦未逢时,平生抱负未曾施展一二, 16 于是搔首对天长叹,又高吟一联云: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原本是一副很平常的抒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等待时机、雄飞高举的对联,但是放在特殊的地方出自特定人物的口中就颇为耐人寻味了。 这幅对联使用了两个典故,上联出自《论语 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在盒子里藏着好,还是等有人出高价钱时卖掉它,孔子回答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是在等待那些真正懂玉的人来买它的。贾雨村在这里化用了孔子的意思,说自己是一个有才补天、胸有韬略的国家栋梁,现在蛰居在葫芦庙是在等待有识之士的赏识和提携。下联出自《洞冥记 卷第二》:“元鼎元年,起招仙阁於甘泉宫西。有青鸟,赤头,道路而下,以迎神女。神女留玉钗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黄諃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後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言吉祥也。”大意是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玉钗赠于武帝,武帝又将玉钗赐给宠妃赵婕妤,赵妃把玉钗放在一个梳妆匣里。到汉昭帝元凤年间,有一个叫黄諃的人想得到玉钗,结果一打开封条从匣内飞出一只白色的神燕,升天而去。贾雨村借此传说把自己比喻为藏在梳妆匣内的神钗,有朝一日定要腾云飞翥、出人头地的。这是多年来人们对贾雨村这幅对联的常规解读,从中看到贾雨村自命不凡、自以为是、总想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不甘心态。是一个知识分子赤裸裸的追求功名利禄只求闻达天下光宗耀祖的蓬勃野心的昭示,是一个贫穷困窘的读书人的不甘呐喊,是一个汲汲于功名的落魄者的奋力挣扎,是一个总想摆脱卑微跻身宦海者的急切渴盼。如果不是后来贾雨村的堕落和腐败,读者也许会从正面来理解贾雨村并且给予很大的赞赏和同情理解的。 在从字面看,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下联的时飞即贾雨村。上联的“价”谐音“贾”,也指贾雨村,可以说贾雨村是毫不客气的把自己的名字嵌入对联之中,其自负高傲自命不凡之气跃然纸上,想如此豪气之人定非凡夫野鄙可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还有一种理解可能是曹雪芹的特殊用意,即通过风尘怀闺秀的假语村言预言了全书的诸多情节。如上联的玉在椟中暗示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椟为绛珠草,玉为石头即神瑛侍者的前身通 17 灵宝玉,求善价是寻找人生知己。钗指薛宝钗,言宝钗寄居贾府候选入宫为妃的。全联说的是红楼梦一书中的三个主人公的命运。 另有一说是玉即贾宝玉,钗即薛宝钗,即贾府最后上演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合的婚姻故事,完成的是家族的夙愿,成就的是贾府的延续。 至于有人说下联预示的是贾府败落后薛宝钗嫁给了贾雨村,此说于文中无据纯属无故猜疑,不足论之。 如果抛开玉钗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义,单看下联“钗于奁内待时飞”,其中钗不做薛宝钗讲而是借代的修辞,指代女性,应是直写丫鬟娇杏在甄家为奴等到贾时飞的高中后的迎娶。则此项解释当属第一种解释的双关意义了。虽然解读过于庸俗也不失为一种能够被人接受的解释。 一副对联有如此之多的解读,既是《红楼梦》的深邃博大,也是曹雪芹的聪颖机智,读者见仁见智,各自从自己的角度立场去解读这一奇对,方显得《红楼梦》的不凡与高深。 资助雨村进京会试 甄士隐于中秋团圆之节怜惜贾雨村独居僧房的落魄寂寞,准备了酒饭邀请贾雨村到自己家里饮酒过节。雨村听了并无一点推脱之意同士隐一起美酒佳肴飞斛限斝起来。饮至兴浓之处雨村不禁狂豪对月吟诗以抒发壮怀: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家家箫管盈盈户户弦歌悠悠的中秋之夜,皓月皎洁河隐寒光,朱栏飞彩玉砌凝辉,尽是盛世繁华景致一片升平气象。细心一看首句有“时逢”二字便知是雨村夙愿。虽然蛰居僧庙但绝非久居人下者,一旦云开月出便是自己鹏飞高翔之日。万姓仰头看是贾雨村最为渴望的,出人头地是雨村梦寐以求的。贾雨村的豪情壮志和豪言壮语可以说道尽了天下读书人的共同心愿,千古儒生如出一辙,极少例外。 听完贾雨村的口占一绝,士隐大叫妙哉,称雨村必非久居人下者并预言贾雨村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一番恭贺肯定是发于内衷的真情,但是恭贺带出的贾雨村的求助:“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想贾雨村一介儒生,何等高傲自负,能开得如此之口实在是万般无 18 奈之举。人常说马瘦毛长人穷志短,雨村落魄之际贫贱之时加之酒后兴豪,便也索性舔着脸面半遮半掩的向甄士隐提了出来。谁知士隐不待说完便慷慨解囊襄助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并说自己久有此心未敢唐突而已。士隐助雨村参加春闱一战至此应该结束,但是曹雪芹讲的故事是不会如此简单的。 贾雨村收了甄士隐馈赠的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这一细节相信很多读者同笔者一样的为贾雨村的不介意而微词腹诽的。落难时节遇贵人相助的滴水之恩是应该让受恩者感激涕零的,不至于千恩万谢至少也应该是起立鞠躬致谢的。“并不介意”是因为自己和士隐关系极其密切还是理应受赠,小说只写了二人是邻居而已,“常与交接”也只能是文人惺惺相惜,“常造之客”也只是如水的君子之交。五十两白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从中秋到第二年的春闱大比不到半年时间,一个考生是绝对花不了这么多的钱的。明清时期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铜钱。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康熙时期,整个官僚集团在表面上的工资都不高,如一品大员年薪也就180两银子。清朝《潜江县志》罗列了整个县级机关的工资及开销情况:知县,年薪俸银曾经63.49两,顺治十四年减为45两。可见甄士隐给贾雨村的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县令一年的俸禄的。尽管我们知道《红楼梦》是小说,馈赠白银五十两是小说中的情节但是毕竟是一笔钱啊,曹雪芹是知道五十两的分量的。所以读者对贾雨村的不介意的态度不满意就好理解了。笔者以为这是雨村的自负狂傲和冷酷无情的本性使然,是落架的凤凰不减神鸟的威仪,是读书人的高迈气质和狷介秉性的展现。如是观之则后文贾雨村踏入仕途屡经宦海沉浮历练的精明强干老于世故见风使舵,就有了铺垫有了基因有了预热有了充分的准备。曹雪芹写人之高妙如脂砚斋所说的千里伏线于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贾雨村次日离开葫芦庙进京赶考也没有向甄士隐辞别,这一样的使人难以接受。须知次日才是八月十六日,距离来年的春闱之期尚早,雨村为何如此着急,在在葫芦庙里住腻了,过不惯穷苦日子了,书中也不曾交代有何更重要的事由,也无亲友相邀。难道仅仅是有了士隐的巨款馈赠就迫不及待借口以事理为要,强调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就不及面辞扬长而去了,要知道慈悲善良的甄士隐除了馈赠银衣,还要再写两封荐书到神京让雨村投谒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 19 的。读至此处士隐之恻隐与雨村之无情迥乎异矣。 不幸的甄士隐 送走了贾雨村,这里有一个细节。得到了银两的相赠以后,贾雨村只是适当的表示了一下,为后文贾雨村的蜕变堕落无情绝决埋下了伏笔。送走了贾雨村,甄士隐又过起了神仙般的日子,所谓悲尽喜来,喜尽悲生,人生无常,祸福难测,祸不单行。祸本身是一种灾难,灾难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来说常常是成双成对的出现的。我们看一下如此宽容与世无争生活恬淡而又慈善的读书仕宦人家的甄老爷,在送走贾雨村后不久就遭了两难。第一难就是他的千金女儿甄英莲在元宵节跟仆人霍启游灯时丢失了。霍启丢了主人家的宝贝千金,急的寻了半夜不见,心下害怕索性逃往他乡去了。这是一种无情无义之人,把主人的孩子丢了找不见却逃之夭夭,这种因害怕担责任而把自我也消失的做法也实在是太损太短见了。亏得甄士隐是一个逍遥的乡宦,若要换了他人岂能就此善罢甘休,说不定是你霍启自己拐了孩子呢,女儿丢了,仆人也没有了踪影,夫妇央人寻找也是音响全无。失去孩子的晴空霹雳击打的甄老爷差点寻了短见。试想半百五十的人就这个一个爱女,哪能受的如此打击。 且慢,这还不算,更大的灾难还在后边呢。他失去他赖以生存的家园。丢失女儿两月以后,三月十五葫芦庙里炸供,和尚炸的时候不小心油锅火逸将窗户纸点燃,南方人的房子是竹子等一些易燃的建筑材料建成的,不像北方是砖木结构。这一着火,接二连三,牵五挂四,把一条十里街(势利街)烧得如同火焰山一样。烧了一夜不知烧了多少家。甄家在葫芦庙的隔壁,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祸患能让甄家幸存吗,可怜甄家的偌大家业一夜之间变成瓦砾场了。大家见过瓦砾场吗,什么是瓦砾呢,很多读者没有见过,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人将中国老百姓的房屋烧毁后就变成了瓦砾,瓦砾就是房屋烧焦后的痕迹。一片一片的瓦砾,就是大火焚烧以后好好的房屋就剩下一堆建筑残骸,即一堆破碎瓦片和一些烧焦砖块,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了,那就是瓦砾场。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见过烧毁我们房屋家园的日本侵略者,但是笔者见过日本人给自己家族留下的瓦砾场,那是两座四合院烧毁后的瓦砾场。知道了瓦砾场就能理解十里街的这场大火的可怕,就能够理解甄士隐在这场大火后失去的是赖以生存的家园故土。真真是应了和尚说的 20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的谶语了。 可以说灾难中也有万幸,甄士隐和他的家人在这场大火中没有受伤的。可怜甄士隐是一个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闲适乡宦,大火以后无处安身是甄士隐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以前说过,有钱人在乡下都有田庄,便只好合家去了田庄暂且苟活安身。但是天要绝人必要置人于必死之地,偏隅田庄蛰居乡野也难逃劫数。且看水旱不收,盗贼蜂起,鼠窃狗偷而民不安生。甄士隐百般无奈,只好变卖田庄带着家眷投奔老丈人了。丢魂落魄的女婿来到老丈人的家里会是怎么样。我们前边说过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现在甄士隐投奔岳父之后,过得尽是看人眉高眼低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尴尬难堪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雪上加霜凄惨不幸,屋漏船破的风雨无情了。甄士隐是一个仕宦之族,不会料理稼穑,不善经营农桑。加上落架凤凰不如鸡的投人不着的悔恨,只有每天坐在街头门前哀声叹息,来消遣无奈苦情和末世时光。这就是命运,就是作者要给我们读者展示的人类自己无法主宰的具有神秘意味的命运。前边说过和尚说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是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什物”,现在甄老先生是什么样的命运呢,《红楼梦》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领悟生命真相,顿悟生活真谛,就必须要有经历,就必须要经历坎坷、经历磨难、经历风雨。 甄士隐的阅历印证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寡淡、人生无常。对于甄士隐这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知识分子来说,无法忍受岳父的寡情势利却又无经营料理农桑的能力。这样的结局竟然和曹雪芹晚年的处境是如此的相似,贫病交攻的甄士隐莫不就是暮年曹雪芹的再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每一个人的时候几乎都应该有他的生活原型,可以设想曹雪芹在设计甄士隐这个人物的时候是有自己的影子在其中的。 《红楼梦》是一出大悲剧,而《红楼梦》的第一个故事即甄士隐的故事也是一个悲剧故事。即使说甄士隐出家是获得了新生是个人生命的升华,也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喜剧。小说要让甄士隐出家前就要让他遭受重大的变故,也只有变故才能让人思考人生审视人世了悟生命,才能让甄士隐的出家成为一种可能一种必然一种再生一种超脱。其实甄士隐的出家就预示了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红楼梦大框架中的小框架。整个《红楼梦》讲的故事就是贾宝玉这样一个贵族子弟的人生悲剧故事。贾宝玉最后也出家了,和甄士隐一样历经了凡间 21 的恩怨是非后彻悟生命而皈依出家的。所以笔者以为,甄士隐的故事应该就是贾宝玉故事的缩写或者说是一部《红楼梦》故事的精编版。 还有一事需要补叙,当年甄士隐闲适富贵之时,不时与士绅官宦来往。如一次和贾雨村在书房饮茶谈天消弭永昼的时候就有“严老爷来拜”,士隐不得向雨村致歉谢罪而前去陪待客人并留饭待客,置雨村于书房不顾。当士隐连遭灾祸之后,又有谁知道严老爷之流到何处去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真真的让士隐全部领略了一遭。 《好了歌》---人生的咏叹调 甄士隐给我们上演的是一出人生的悲剧,闲适悠然的平静生活突然间天塌地陷,大祸连连。先是上元节丢了掌上明珠千金爱女,接着又因葫芦庙失火将甄家一夜之间烧成了瓦砾场。甄士隐失去了亲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家庭的变故,家园的毁灭,如同天的崩塌,使得甄士隐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投人不着,遭遇岳父寡情淡恩,尝尽冷暖炎凉悲欢离合,看透了世人的乖戾势利,为后边被神仙的度化埋下了伏笔。 如果甄士隐在投入不慎遭人白眼窘迫不堪的贫病交加中去世,这个故事也就失去了警醒世人的目的,《红楼梦》也就没有了仙界与凡界故事的大型架构,没有了太虚幻境的痴男怨女的悲苦不幸的汇演,没有了作者寄寓其中的关于人生、社会、宇宙、文化、传统的臧否与思考。就在甄士隐垂暮之年凄凉难耐不久人世的时候,来了一个老朋友---渺渺真人到凡间幻形的跛足道士。他是甄士隐在仙界神游时结识的朋友,也是在凡界十里街(势利街)可巧相遇的女儿的度化者。如今渺渺道人来了,且听神仙道人的度化: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22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虽然好了歌通俗易懂,但是内容却是异常的耐人琢磨。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可以说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具体的真实样式。但是在道人的口中却对这些最基本的人生追求予以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摒弃。所有汲汲于功名的王侯将相连冢茔都被荒草淹没的找不到痕迹;所有挖空心思贪婪攫取到的金山银海到死都来不及享用;地老天荒信誓旦旦的娇美妻妾在夫君去世后转瞬又与别人成了红绡帐里鸳鸯;没有条件没有原则的娇惯溺爱并没有换得儿孙的些微孝顺。读完《好了歌》的每个读者心里都会蒙上一片悲戚伤感的阴影。过于悲观的叹息,宿命的人生哲学、中国人执着信仰的轰然坍塌都是《好了歌》的悄然暗示。从神仙要度化甄士隐的角度来看《好了歌》,那么《好了歌》对于处于人生绝望境地的甄士隐肯定有拯救的度化作用,但是《好了歌》说的过于绝对,过于极端,过于悲观。所以说《好了歌》的消极作用,悲观暗示和宿命基调并不适合青年人。须知作者是要神仙来度化一个行将就木的垂暮老人,一个精神死亡信仰消失生活绝望的孤独者。不把话说得绝对极端,不把话说的无情冷漠,不把话说的让人心如死灰,是无法度脱蠢浊却又善良的甄士隐的。 《好了歌》唱出了中国人普遍的世俗信仰,在这里涉及到一个信仰的问题。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信仰相对比较的单纯,在他们心中只有主,只有耶稣,除此以外他们什么都不信。中国却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传统的有道教、儒教,还有东汉以后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中国民间光是顶礼膜拜的佛就有很多,如来佛、弥勒佛、药师佛。佛下面有菩萨,菩萨除了观音、普贤、文殊、地藏四大菩萨外,下边有五百罗汉,数不清的高僧大道。中国人想拜谁就给谁盖个庙供起来。这么多的佛那个你敢不敬,如此之多的菩萨那个你敢不供奉,地藏王菩萨下边还有小鬼,俗话说阎王好对付小鬼却难缠呢。道教里的神更数不清,从元始天尊到太上老君,从真武大帝到东岳大帝。中国五岳就有东西南北四岳都是道教的仙山道场。儒家也有神,孔子你得敬吧。孔子可以不敬鬼神,可是后人还是把孔子当神一样的拜着。从孔孟下来,历朝历代的名贤显宦都在文庙中供着。连天 23 上的星宿都成了神,文曲星神、魁星神数都数不清。民间还要自造难以计数的神,只有人间有的,必须在仙界有一个掌管的神存在:土地爷、马王爷、龙王爷、灶王爷、关老爷、火神、门神,你数都数不清。 也正因为神多,所以中国反而成了一个没有神的国度。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家,反而更麻烦更棘手。谁都信谁都没法信,这是中国的幸运,我们的神多的让自己骄傲和自信。同时我们的文化太渊博太驳杂,又成了中国的不幸,我们无法专一,无法执着,无法单纯,最后中国人发现自己两头都不是。说无神吧,我们神多的都数不过来,说有神吧,我们不知道究竟哪个神是我们的灵魂,哪个神是我们信仰的核心,哪个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而《好了歌》犹如晴空霹雳、横空出世,直接唱出了中国人信仰的危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锐利的慧眼思辨的深邃,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对于传统文化质疑的勇气和对我们民族心理的深刻洞察。 我们说不清到底信仰哪个神以作为我们的精神偶像或心仪的虚无存在,那就信仰功名利禄,信仰儒家的入世思想了。尽管面临着信任危机,可是人能不信吗,人不求功名又如何立世,没有利禄我们又如何否维持一日三餐的日常生活,没有意义的生活人生又还有什么意义,不娶妻也不行,不生孩子也不行。没有男女,没有儿女,这个世界也就不称之为世界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哲学的高度去领悟,功名利禄妻子儿女都是我们生活的内容,不可绕开的真实存在。执着于他们是痴迷,而抛弃它们又十分困难乃至不可能。世人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追求,《好了歌》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是如此的矛盾、如此的玄幻又如此的空虚。甄士隐是一个有悟性有慧根的人,听完跛足道人的歌吟心中早已彻悟,这是一念之间的顿悟,这是历经磨难的觉醒,这是洞彻生命真谛的痛苦选择,这是跳出三界五行的解脱和升华。就这样甄士隐出家了,抛弃了相濡以沫的家人,斩断了难以割舍的万般情丝,离开了凡尘的喧嚣,走向了渺渺的太荒。 《好了歌注》---洞彻生命的真相 听完神仙的好了歌,素有慧根的甄士隐立刻要给神仙解注一番。请听甄士隐的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枯草衰杨,曾是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 24 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自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说如今的破陋宅舍空荡堂屋有谁知道当年这里曾经到处放的都是笏板。笏就是大臣朝见君王时拿在手里边的长条型板子,用木、玉或者象牙做成,主要用于记事向帝王上奏。“笏满床”用来形容当年家里做高官的很多,是王公贵戚簪缨之族,但是如今破败不堪,往日辉煌昌隆已然不再。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当年清歌盈门、霓裳飘舞的娱游宴饮场,如今已成过眼烟云。映入眼帘的是枯萎的白草和衰败的老杨树,一片萧疏荒芜景象,让人看了不免欷歔叹惋。 如果说前两句说的是由盛而衰的巨变,那么第三句写的就是先前败落后来家业复兴了。“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的人世盛衰的循环往复周期变化。累世豪门一度败落,雕梁结满蛛丝,画栋厚积尘灰。一朝重归仙府复归故园,则又是一番土木翻新,绿纱糊窗的扬眉吐气趾高气扬。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脂浓粉香指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春女性,这是值得歌颂,让人艳羡的美丽和靓艳。但是在甄士隐的眼中这也只是瞬间的灿烂、刹那的幻影。因为岁月无情,青春易逝。两鬓成霜的衰老是生命历程的必然,苍颜雪丝的怅惘任是神仙也难逃此劫。 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这一句是针对于道士的好了歌“君在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而解注的。这句太过于悲观的话每次看到都会让人怅然若失的。举案齐眉相依为命的夫妇一朝配偶丧亡,则恩爱立断情谊顿失,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的海誓山盟全然都忘,再看一眼“红绡帐底卧鸳鸯”会让人万念俱灰心如古井的,试想甄士隐解到此处一定会有断然出家的冲动的。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25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好了歌中的“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在这里被甄士隐转化为占有无限的财富也只是暂时的保管临时的守护,财富最后还是要回归社会的。只是贪婪敛财者被金钱迷昏了两眼和良心,傻乎乎乐呵呵的给社会心甘情愿的做了免费看管而已。失去了财富是家族遭遇巨变或者五世而竭的必然。想想一无所有游走街巷乞讨为生被人辱骂被狗追咬的乞丐,那是多么地令人五味杂陈感慨不已啊。 黄泉路上无老少,在脆弱的生命面前,谁人能够知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具体时日,又有谁能够确定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位置和方式。既然一切都是未知的,那么我们就没有资格和理由对别人的离世说三道四臧否褒贬。这既是真诚的劝诫又是冷峻的自警。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这里说到了父母对儿女的教育问题,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儿女的父母。父母不仅要生养孩子还要教育孩子,让孩子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然后力求于国于家有望。但是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事与愿违的事,“训有方”指教子有方,但是为孩子的未来费尽心思并不能保证子孙一定能够子承父业、永葆门风的。脂砚斋甲戌朱批在此处有“柳湘莲一干人”,想来是为了说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的,其实这是对曹雪芹的贬低,是一种及其肤浅的解读。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具体所指何人何事,而是对一种复杂社会现象的高度归纳和概括,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无常的警诫。而“择膏粱”是父母为了女儿的未来生活负责到底的宣言和誓愿。天下的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的闺女能嫁给豪门望族、王公侯爵,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富裕美满的生活,但是愿望和现实是有相当的距离的,可怜的父母为女儿选择的只能是门庭,优渥富足的家庭并不等于你获得了永远安然无恙的保证。可怕的社会,难测的未来,无常的人生,一切的不可知让人的前途迷茫一片,未来祸福莫测。作者的假设尽管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就是这种偶然性却对于具体的生命个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谁承望”是谁曾想谁能料到的意思,这种意外,这种偶然,这种巧合,正是女子精神生活没有自由、物质生活不能独立的真实写照。女子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生命悲剧是曹雪芹着力要表现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意志,唯有这样的理解才能摆脱就事说事就人说人的狭隘解读,感受作者在揭 26 示人生无常事与愿违的同时,寄寓其中的悲戚情怀和无奈伤感。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甲戌本脂批说这里指的是“贾赦、雨村一干人”仍然是具体确指某事某人,这肯定是不符合作者的本意的。纱帽和紫蟒用了借代的修辞,指的是入仕做官。“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一句给我们讲的是为官贪婪、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终于触犯王法而锒铛入狱,揭示了贪得无厌是人性中最致命的因素,永不知足是尘世庸人的天然本性。曹雪芹在这里列举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生际遇,并非实指雨村、贾赦。至于后一句的“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则还是在讲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寓言故事。久居人下的屈辱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人上人的好日子来了,能不扬眉吐气喜不自胜,这是所有成功士子的共同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嫌”字却又一次让人感到这是作者对人性的严峻拷问。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昔非今比的洋洋自得充溢在双颊眉宇,荡漾在汤汤心田。从此解放、当家做主、睥睨天下、唯我独尊的异样感觉实在是让人乐不可支醉意陶陶的。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作者站在舞台下静静的观看着,看着一幕幕的人生悲喜剧在不断的上演。其实人生就是在演戏,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戏中担任着主角,演义着自己的生命光华。在这个社会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好是一个乱哄哄。面对嘈杂的世界、喧嚣的市井,聆听金声玉振的鸣响,冷眼出将入相的忙碌。我们是否平心静气的思考人世,是否凝神屏息的顿悟生命,是否反照回观自己的灵魂,没有人能够明白这一切,反而把不是故乡的喧嚣红尘作为灵魂的归宿,精神的家园。人的自我迷失已经到了连家都找不到的地步,这是多么的可悲和不幸。作者在这里对世人的浑噩茫然的生存状态做了无情的批判和犀利的嘲讽。这里对于迷失家园的否定其实就是对于精神家园的渴望和期盼,作者的用意在这里不言自明。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对人生能够悟到这种境界实在是不容易,“甚荒唐”是作者对于贪婪攫取者的当头棒喝,是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决然否定,是作者对于执迷痴顽的彻底摒弃。其中包含着浓郁的劝诫真情和无奈的悲凉凄情。“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流露的是洒脱的悲情和纠结的喟叹,是对于为名利而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的直白 27 箴诫,是对于人生无常、仕途险恶、祸福轮回、浮沉交错的清醒认识。 因此《好了歌》和《好了歌解注》是劝解迷途世人的,它不是让我们远离生活,抛弃生活,而是让我们清醒的生活,有理性的生活。它不是让我们痴迷于世俗的功利和现实的贪欲,而是要我们潇洒地面对人生、逍遥地自由生活。所以《好了歌》应该客观地去看,即看到跛足道人要度化甄士隐的过度夸张,也要看到隐在文字背后的达观和洒脱。它不是绝对的消极的人世悲歌,而是作者对于我们世人的善意规劝和殷切关怀。 跛足道人听了甄士隐的解注非常高兴,拍掌笑道“解的切,解的切”是对于甄士隐的宿慧的充分肯定,这一句褒奖之词让孤独寂寞伤悲绝望的甄士隐立刻斩断尘缘,跟随跛足道人飘飘然出家了。我们的姑苏城的甄老爷如今已经成了甄道人了,真是世间少了一个人,清凉仙界不染尘。想想这一个渐渐露出末世光景的甄老爷在皈依道教,跟着道人飘飘而去的时候一点下世的光景都没有了。甄老爷经过神仙的点化度脱,从精神和灵魂上得到了新生。他不再是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而是精神抖擞飘然而去。这真是一个潇洒的让人眼馋的动人画面:薄暮夕阳下,跛着脚一瘸一点的道士携着背着褡裢的甄士隐,疾于芳草萋萋的旷野古道上,两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沐浴着祥和仁慈的晚霞,慢慢的消失在无际渺远的远方。 慈悲的《红楼梦》就是叫我们放得下,去寻求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自在,这是《红楼梦》的主题之一,是佛道思想在小说中的展现。人应该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甄士隐找到了。他经历了人世的曲折坎坷、生活的荣辱兴衰、命运的否泰乖蹇。他找到了真正的自由,找到了灵魂的归宿,找到了精神的家园。那么出了家的甄士隐在小说中又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尾声:出家的象征意义 从世人的眼中看,出家是对家人的无情,是对亲人的抛弃,是极端自私的行为,是一种怯懦的逃脱,是对于困难挫折的回避,是弱者的无奈选择。但是对于出家人来说却恰好相反,在他们眼中,出家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解脱,是一次精神的解放,是对于现实的否定,是对于传统的颠覆,是对于生命真相的探求,是大智慧大慈悲的阳光普照。甄士隐出家了,哭的死去活来的只有与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封氏。世俗的看甄士隐只管自己解脱痛苦,却置妻子家人的死活于不顾,是 28 自私无情的。从《红楼梦》的大框架中来看,甄士隐是一个连接仙界与凡界的重要角色,是沟通凡界与仙界的使者。担当如此重任的甄士隐不出家是不行的,这是从小说的结构角度来看的,尽管此说不能作为为甄士隐出家开脱的理由。从甄士隐的人生遭遇来和天赋慧根来看,出家也是必然的,不出家别无出路,要么忍辱含羞苟且偷生,要么凄惨哀切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的死去。 笔者想曹雪芹在第一回设置甄士隐这个虚构的人物形象,还有更重要的用意。首先、甄士隐是开辟《红楼梦》一片混沌鸿蒙的第一人,没有这个人物的开场,红楼第一页不知该从何说起;其次、甄士隐的人生悲剧是社会大生活的缩影,是一部《红楼梦》的精编缩微,从一个人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作者所要讲的关于人类的故事,从一个人的悲剧看到整个人类的悲剧;第三、甄士隐的故事是贾宝玉故事的预演,甄士隐的出家是贾宝玉出家的预示;第四、甄士隐的出家结局是一部《红楼梦》主题的暗示,甄士隐的出家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割裂,是对于残酷现实生活的否定,是对于世俗人情人伦的断然抛弃,是一种无声的批判,一种无言的怒吼,一种挣扎的呐喊,一种困惑的释然。 我们都喜欢小说在最后给人们指出一条道路,通往理想世界的幸福道路,通往自由平等的康庄道路。可是曹雪芹不能够给我们指出这条道路,在他的心中也无法描绘出这样的道路。这是时代的局限,这是文化的软肋,这是曹雪芹绝对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曹雪芹唯一能够做到的是借助于传统的宗教。唯有宗教的虚无,唯有宗教的智慧,唯有宗教的超现实,才是痛苦的思想家、困惑的哲学家、清醒的文学家曹雪芹最后的无奈选择。试想,舍弃出家这条路,绝顶聪明的曹雪芹还能够给我们指出怎样的光明大道呢, 2016.5.9于临汾同盛中学 29
/
本文档为【周戊丁梦说红楼第一回(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