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

2018-01-05 27页 doc 64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 [精]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转载) 2008-02-12 13:06:34 古诗包括古体,古风,、律体、绝句体、杂体四种~以下谈到的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体诗~即律体、绝句体,的一些有关问题。 杂体,也叫巧体)~由王安石提出~以文字游戏为主。 古风不属于律诗范畴~自然也就不存在是否出律。 作品属于古风范畴~也就无须考虑律的目前不按律作诗的~ 问题了。 很多人尝试写律诗~在用律过程中~往往很迷茫~是否觉得平仄背起来很费劲呢,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人用的是中华新韵~也就是按照普通话的音调...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 [精]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转载) 2008-02-12 13:06:34 古诗包括古体,古风,、律体、绝句体、杂体四种~以下谈到的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体诗~即律体、绝句体,的一些有关问题。 杂体,也叫巧体)~由王安石提出~以文字游戏为主。 古风不属于律诗范畴~自然也就不存在是否出律。 作品属于古风范畴~也就无须考虑律的目前不按律作诗的~ 问题了。 很多人尝试写律诗~在用律过程中~往往很迷茫~是否觉得平仄背起来很费劲呢,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人用的是中华新韵~也就是按照普通话的音调来写律诗。 按照新韵写律诗的话~ 平音就是普通话的1、2声~ 仄音就是普通话的3、4声~几乎人人可以很快熟练用律。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其原因何在呢, 我觉得~大家之所以经常出律~就在于没有理解性地去用律。 或者说~脑子里总是在背平起、仄起式两个句式。背错了~出律也就成为自然。 其实那些句式根本就不用背。 如果非要背~那只需要背一句就可以了。 由于律诗讲究的就是平仄平衡、粘对合理、合韵生美~其他三句都可以由此衍生~另外的句式也由之而来。 下面我分解给大家看,以七绝为例。七绝的每一句去掉前两个字~即为起式平仄相对的五绝~在此不多赘述,。 1、大家可以只记住一个句式: 平起式 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他句式可以由此衍生出来。 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如何衍生出来的呢,每联上下句是平仄相互对应的~前四个字和第六个字的对应~大家可以一目了然~问题就出在第五、七字。 由于七绝大多数首句押韵,韵脚必须落在平音~也就是押平韵,~偶句必须押韵~尾字必用平~这样就把第七个字改平。为了平衡~必须进行拗救~就把第五个字改成了仄音。 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和第四句,第一句,平仄严格相对。 第四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和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利于酬和过程中次韵,步韵,、用韵、依韵。我们通常进行的借句,接龙,形式就是同韵不同字的依韵和诗。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由此看来~只需要记住第一句句式就可以了。 仄起式 仄起式的第一句~实际就是平起式的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式第一句,也是在前四个字和第六个字对应的情况下~在五~七上实施韵脚拗救。 第三句、第四句按平起式类推: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2、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写律诗很形象的一个顺口溜。 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 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因而二、四、六分明是正确的,对于五绝来讲则不然,。 一、三、五不论~则必须满足一定条件~也就是不允许出现犯孤平和三平调。 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写律诗的大忌,前者可以进行拗救~后者则无法拗救。 如果不想出现这两个错误~或者不懂得拗救~那只记得一点就可以了: 三、五分明。 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由于在第三、第五字拗过形成的。 三平调不可拗救~惟有五分明。 具体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如果用平~则形成三平调出律。 说一下犯孤平的拗救。 具体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第三个字用仄~那第五个字必须用平进行拗救, 如果不拗救~则犯孤平出律。 拗救~是对基本格式三、五不分明、从而拗过之后的施救措施。 开始大家可以严格按基本句式进行~有心得以后~再尝试拗救句式。 如果不出现犯孤平和三平调~那一、三、五不论就是正确的了。 如果非要严格一些~那只有一是不论的,但如果要追求工对,对仗非常完美的句子,~则一也要论。 另外~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第五字如果用仄~则第六字要改平,唯一的六不分明,~以防止出现仄仄仄三仄尾拗句。 3、首句不押韵句式~也就是第一句落在仄音~只需要把第一句的五、七两个音换下位置~拗救一下就可以了。这个也不用去背。 律体和绝句要求押平韵~而且一韵到底。 押仄韵,属于入律古风~也就是古体诗的一种~不属于格律诗, 或者平仄互押~已构成出律~大家就不必再做这方面的诉求了。 一般来说~大多数七绝首句押韵~五绝首句不押韵。 借句和诗时~别人第四句落于平音,韵脚,~那二、四必须押同一韵脚。 也就是说~只要是平音~就必须押韵。 只有第三句,尾字仄音,不需要押韵。 即使填词~也是仄押仄、平押平~平仄互押实际属于出韵~ 自然也就出律了。 如果不愿意用律~可以习作古风~只用韵即可,可以平仄互 押,。 如果落韵,即出韵,~则不能归入古风~只能算是五、七言杂句 ,非诗歌,了。 浅谈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小说。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铭等。韵文是讲究格律的,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的结尾,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韵文文体。周、春秋流行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战国、楚汉流行辞、汉赋、骈文、古诗、乐府,唐代以唐诗、乐府流行,宋代以宋诗、宋词流行,元以元曲流行,明清以戏曲、赋流行。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文化宝库。古代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从散文的发展趋 势看,逐步走向分化,现已形成了各种新的文体,如散文诗、叙事性散文等。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朱元思书》、《阿房 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小说是古文学体裁的一种,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上古到先秦、两 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五个阶段。下面对这四种文体择其重点予以浅谈。 一、韵文 1、古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唐朝人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又沿用唐人的 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包括这几种格式:四言古诗,如《诗经-关雎》五言古诗,如曹植的《白马篇》七言古诗,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引”、“行”、“曲”、“吟”、“歌 行”等名称。 近体诗: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称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字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整齐,节奏更和谐, 但限制更多。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根据字数多少又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一般是八句,如40字称五律, 56字称七律,八字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如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有一千字。这种长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对仗,故称排律。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 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一般是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又称绝诗、截句,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 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首先古体诗在句子和字数上是多种形式的,有三言古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称三古、四古、五古、七古,七言以上的称杂言古诗。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从句数上看,古体诗最短的只有两句,多的如屈原的《离骚》全诗就有372句,2400 余字,是流传至今最长的诗。而近体诗则限定为四句或八句,只有长律可以超过八句。 2、辞、赋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 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 赋,源于战国后期,而大盛于汉代,故有汉赋的专称。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到了汉代,许多作家,兼擅二体,如战国时代的荀子与宋玉,再加上两人都是楚国人,因而出现 了“辞赋”并称的情况。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景帝不好辞赋”,《屈贾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到了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多次以赋称辞,并在《汉书?艺文志》中,把辞与赋混编在一起,统称为赋。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但总的说来,西汉虽有学者把“辞赋”并称,但二者的区分是清楚的,辞是指楚辞,赋是指赋体作品。刘向在编辑《楚辞》时,标 准也是分明的。 后来赋向多方面发展,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 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 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 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 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是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鲍老儿》、《滚绣球》、《一煞》、等都是曲牌。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是音乐的一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 《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二、骈文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 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表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五四运动”开始“衰落”,目前有很多学者在推广该文体,并成立 “骈文学会”。 三、散文 古代散文种类很多,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 传说、传奇等都属于散文的一类。 1、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阐明事物问题的义理文。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例如《师说》、《捕蛇者说》等。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 者对政治或社会习俗等发表看法。 (1)、原 原,是推究本义的意思,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 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等。 (2)、论 论,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的解释,论的定义应该是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 驳谬误。论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3)、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种错误论点,或辩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等。 2、奏议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日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日章,以谢恩;二日奏,以按劾;三日表,以陈情;四日议,以执议。”奏议包括疏、表、对策等分支。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3、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的目的、简介、编写 体例和内容等,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4、赠序 古代送别时常以诗文相赠,所送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5、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 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6、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灵时所写的文章谓之祭文,其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祭祀死者的祭文的内容主要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 的《祭妹文》。 7、史书体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通史》。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要线索,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南宋袁枚的《通鉴纪事本 末》。 8、杂记文 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章,它包括较广,书画杂物记、名胜山水游记、山川草木自然之景、历史掌故、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科学、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 括在内,文范围很广。这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 如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 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9、传状文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诸如《苏武 传》、《张衡传》、《海瑞传》 10、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没写成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意识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 景,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 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答秦太虚》。 古诗,律诗,绝句,乐府 2008-08-24 14:12 古诗是唐代时的说法,指古代(当时所说的)留传下来的一种诗体,也叫古风。 一般其押韵与字数、平仄不太严格。 律诗则是在唐代正式成型的一种诗体,字数整齐,平仄严密,必须押平韵。 其中正规是5或7言8句,但律绝有时也可称律诗,又有排律。 绝句是四句,一般常见的是律绝,即律诗的一半。但也有古绝。 乐府是汉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当时的民‎‎歌相关,后来唐代白居易提倡“新乐府”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 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 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 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 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 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回答者:horizonman - 经理 五级 1-7 21:11 古诗分类 古体诗 乐府 律诗 绝句 古诗分类,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 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 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 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 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 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 (甲)五言绝句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乙)七言绝句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 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 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 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用仄韵; ?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 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 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泊,入声。烟,平声。?比,上声。西,平声。?恐,上声。天,平声。?不,客,入声。何,平声。?看,平声。 部分诗词及赏析 [编辑本段]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迟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湿又软。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时常双双出没。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诗的开头突出“迟日”,统领全篇。正因为春天来到,才会出现“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现象。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写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自然流畅。 【中心思想】这首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鸳鸯、泥融与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 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蔬笋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对僧诗蔬笋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蔬笋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蔬笋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蔬笋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蔬笋气”的。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蔬笋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蔬笋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飞桥:高桥。 ,、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评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
本文档为【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