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企业家人文智慧、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觉真法师)

企业家人文智慧、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觉真法师)

2017-10-15 30页 doc 60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企业家人文智慧、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觉真法师)企业家人文智慧、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觉真法师) 企业家人文智慧、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 ——读书的老总是中国的希望 一、学习与识势:读书的老总是中国的希望 为什么先谈〝势〞(四),是为了提倡做学者型的企业家。一位企业家是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的心灵引路人,没有学问不行。 四个方面的学习 一个人活着,都有他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学习的起点。任何人都有一个岗位,此岗位就是学习的机会。问题是他会不会学习。 所以,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会学习。 会学习,就是自己知道学什么,自己知道怎样学,人文教育是基础,全人教育是目标。我说...
企业家人文智慧、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觉真法师)
企业家人文智慧、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觉真法师) 企业家人文智慧、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 ——读书的老总是中国的希望 一、学习与识势:读书的老总是中国的希望 为什么先谈〝势〞(四),是为了提倡做学者型的企业家。一位企业家是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的心灵引路人,没有学问不行。 四个方面的学习 一个人活着,都有他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学习的起点。任何人都有一个岗位,此岗位就是学习的机会。问题是他会不会学习。 所以,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会学习。 会学习,就是自己知道学什么,自己知道怎样学,人文教育是基础,全人教育是目标。我说的这四个学习,我想才是真正的全人教育。 1、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 只有发展,才能生存。发展是生存的智慧。不发展,就不能生存。 真正的事业,在视野,在发展。 有视野有发展的人,才有未来。 外视野,就是向外看。内视野,就是看自身。 向外看 1.世界四大趋势 2.要看未来 3.要看到困局 4.看看富人的标准 向内看――看看自己的心(心灵世界),也看看自己的生存。 (,)世界五大趋势 a、人口老化 b、经济持续发展 c、中产阶级的崛起 什么是中产阶级:a.受过高等教育、b.维持较高消费水平、c.敏锐进取, 感知时尚脉动,引领社会潮流、d.心态开放,并能包容,举止自信,成 为社会中坚。 d、时尚脉动:女性愈强,男性愈弱。 e、世界没有蠢人 - 1 - 这是2006年新到的信息 人类已踏入科技世界。科技发明了蒸汽机,造就了工业革命。科技简化了物流和管理程序,令商业服务业发达。科技令计算机和互联网诞生,令信息和知识无远弗届,令更多人掌握知识经济。原来当知识可在网上随手拈来,今年世界经济便出现了一个新思潮,就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Thomas Friedman 提出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根据Thomas Friedman说法,世界是平的,因为更多国家和人拥有竞争和串连的工具,包括计算机和上网,令之前拥有这些优势的国家和人相对没有优势了;换句话说,就是个个是聪明人,没有蠢人了。 怎么超越没有蠢人的世界,现在新的思潮就是〝拥抱创意〞。 这一点香港提出得比较早。董建华时就提出了。怎样才有创意是个大问题。日本人是出了名的抄袭。你有好的,他都抄袭过去,变成他的,变成日本本土化。他以抄袭为创意。新加坡现在由教育开始,用互联网系统教授数学,就是要从小学生创意思维。 亚洲国家都在搞创意。西方国家不甘于亚洲比他超前,也在加紧发掘〝新意念〞。中国劳工成本低,他斗不过,就搞〝聪明生产法〞,要劳工掌握科技技术。一个人可以做20到30个中国劳工才做得到的事。举例:美国战舰Chosin号原要400名水兵在舰上工作,现在科技升级了,只要100名就够了,减去了300名。劳斯莱斯的行政总裁John Rose说:〝世界变平了。国家的分野,愈来愈少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未发展国家了,而是聪明、更聪明和最聪明国家了。 五大趋势的利益所在,一看便知。这就是你的视野。 (,)要看未来: 任何投资都是未来性的。不看未来,不评估未来,不预见未来,那就是〝蒙喳喳〞。 看未来,是又一重要的视野。杜鲁克说:〝在外部世界,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倾向,而是倾向的变化。〞不但要看,而且要听。倾听市场变化的声音。只有能看、能听,才能分清〝少回报、大风险〞与〝大风险、大回报〞的分别。 《易经》中讲〝唯变所适〞。这是看变化而定行止的大智慧。孔子在《系辞传》中说:〝知几其神乎~〞变动之微就叫几,趋势的先见者即为知几。其神乎,这是神仙的能耐啊~ 几,是事物的萌芽状态,还没有成形,只有象,而无形态,只有端倪,而无 - 2 - 态势。知几的功夫,才能让投资者〝见几而作〞。 任何投资都是未来性的,而所有未来都是不可知的,所以,投资是漫长的期待。投资是有自由,无安全。(打工是有安全,无自由)要增加安全系数,就要预知未来。 (,)要看到困局 西方说,人就生活在二律背反之中,又叫人生不情愿定理。人会被挤压,被扭曲,被局限。佛家叫〝忧苦纒恼〞。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枷锁,只有自己把自己的枷锁解除,才能自由。 一个企业追求效率,与长期适应能力必然出现矛盾。因为效率愈高,就是对此时此地环境的适应愈好。此时愈好,那么,长期的未来的适应就必然愈差。这个困局,就是〝剎那光辉,不是永恒〞。 学会发展,就是组织未来,预见未来,与〝现在竞争〞。(看看贝尔电话(Bell Telephone System )的四个决策,是极好的例子) a、保持私营。要坚持私营,就要坚持为公众服务。对公众的作出预测, 加以满足。 b、提倡对本公司的管制。只有公平的管制,才对公众有利、对服务的对象 有利,就是对公司有利。 c、设立贝尔研究所。设立研究所,就是研究未来,就是跟自己竞争。 d、必须组织将来,开发未来,将〝远见〞投入生产。也就是与〝现在〞竞 争。未来还没有来,但已经组织未来,以代替现在。 这四项决策是上世纪十至二十年代就作出来的,就打造了今天百年难得一见的庞大超卓的公司。真正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未来。这就叫学会发展,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看看富人的标准 a.有一亿元资金。 b.参加专业研讨会,能发言,不说外行话。 c.能欣赏古典音乐。 d.家中有可观的艺术收藏品。 第一个标准不难。后面三个,就是文化素养,就是学问的生命了。没有 这后面的三个条件,他能进入上流社会吗,他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吗,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 3 - 把一件好事做好,并不容易。会不会做事,能不能把好事做好,正是聪明与愚蠢的区别。学会发展靠知识,学会做事靠能力。我们的城市中,拥有文凭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很少,就因为不会做事。 3、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这是一门大学问。很多有学问、有能力的人,不一定会同人相处。 社会学家丹尼贝尔(Daniel Bell)把人类社会分为前工业、工业及后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靠吸取自然资源(狩猎、种田)为生,是〝对抗自然的游戏〞。工业社会靠制造,是〝生产率的游戏〞。后工业社会靠信息和知识,是〝人与人之间的游戏〞。 工业社会的本质是物资,后工业社会的本质是服务。服务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市场关系,实际上是方方面面的关系。 中国人讲面子,西方人讲尊重。尊重就是力量。面子就是信誉。销售的是商品,而卖点却是尊重的力量。也就是你必须学会与人相处。 邓亚萍在冠军赛时有一个细节:她处于不利形势时,对方打了一个擦边球,裁判没有发觉,判她得分,这对她在固然很重要,但她举手,说是应该判给对方。看到这个细节,对方也很感动。我们古人就叫〝攻城为下,攻心为上〞。邓亚萍最终赢了,不在赢得球技,而是赢了对方的心。 学会发展靠知识,学会做事靠能力,学会与人相处靠素质。 4、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认知,在四个学习中,是灵魂。最根本、最核心、最宝贵的学习,就是学会认知。 没有外视野、内视野的认知,你怎么学会发展, 没有方法的认知,你怎么学会做事, 没有做人的认知,你怎么学会与人相处,所以,一切学习,根本就在认知。 什么是认知,先说两个故事:一个是美国的(一台发动机坏了);一个是中国的(曹操与杨修:〝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工程师没有拆开机器只凭他的体验、体悟,找到了毛病所在。 杨修不待思索,脱口说:〝我明白了。〞这顿时的明白,就是他的顿悟,就是他的体验。 为什么需要体验,因为只有靠体验才能得。 认知,在于体验。 - 4 - 有体验,才是真正的认知。 体验,是高水平的思维。体验,就是悟性。 我们现在最急需要认知的,是对自身生存的认知。运用佛家的观点和佛教的理论来看我们的生存,那么,我们可以找到与生存有关的五个元素: (1)人的背景 人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有人,就有了人的事。人的活动是事,事的主人是人。人和事,都不可能脱离了产生人和事的背景。所以,人是背景中的人,事是背景中的事。世界上没有脱离了背景的人,也没有脱离了背景的事。 那么,背景是什么,背景就是佛家所讲的〝缘起论〞。一切由缘而起,一切由缘生。(反之,一切由缘而散,一切由缘而灭)缘就是条件,条件与条件相互之间发生了作用,这就是关系。所以,缘,就是条件和关系。人和事的背景,就是产生人、产生事的各种条件和各种关系的总和。无怪乎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和一切自然关系的总和。」这说明,马克思也看到了人的存在的本质,人得以存在的背景,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和一切自然关系。 那么,人的背景就有了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关系,即宇宙、天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自然环境,四大组成(地水火风)的物质虚空。这是人得以存在、得以立足的客观背景、宏观背景(这也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宇宙大语境,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大语境)。二是人的社会关系,即由人的心态、心量、心境、五蕴之身(色受想行识)组成的精神世界,这是人得以生活、得以立命的主观背景、微观背景(这也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社会语境、历史语境)。这两者的统一,构成了人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性背景。 这两者看是相对的、截然分开的,其实内宇宙与外宇宙是统一的、相通的、一体的。用佛家语言来说,就是不二法门。因此,这个人的背景(一切人一切事或世上万事万物的背景)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的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你能不能认识人的背景,了解人的背景,又驾驭人的背景,就区分出了人的层次、人的品性、人的心态、心量、心境,人的生命状态。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质量,人的健康与道德的质量,人的成就与事业的质量,都在这里区分了。 一个人,对人的背景毫无了解,毫无认知,他会糊里胡涂度过了一生。 一个人对人的背景略有认识(认识是浅层次的,是现象),但认知不够(认知是深层次的,是悟性),他的心量很窄、心态常不平衡、心境不高,忧苦缠恼,他自我感太强,不能放下我执,他生活在他的局限之中,这就构成了他的左冲右 - 5 - 突而起伏迭荡的局限性的一生。 一个人,学佛,开发自己的智慧,对人的背景有了透彻的认识,认知,他的心态不同于常人,他的心量、心境达到一种悟性与超越,那么他的生命状态就一定超越于常人,也许他成圣、成佛了。 (2)人的局限 上面说了,人对人的背景缺少认知,人不能超越自己,那么,他就生活在困局(局限性)之中。人在困局中生与死,人在困局中思维与活动,人在困局中夺路而不能出。这种局限表现为: 肉体的局限——生老病死,人生不过百年。(人们大致相同) 精神的局限——信仰不同,心量不同,知见不同(人们相异很大) 龟兔赛跑,是人类心态局限性的生动描述 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人类行为局限性的生动描述 背景是无限的,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以有限去规限无限,以有限去勾画无限,这就是人为的樊篱,这就是自设的局限。人从生下以后,就在各种设定了的局限中生存了。 人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超越了,就是圣人,就是佛了。 (3)错觉 人有局限,人就必然有错觉。错觉是局限的反映,错觉正是局限的必然结果。佛家所说的分别心、杂染心(包括妬忌心、瞋恨心)即由此而来。这是没有彻悟人的背景,对背景(宇宙规律)片面的、局部的或者扭曲了的认识。通常的表现就是以假为真的执着。 (以孔子见颜回偷吃饭为例;以我本人穿皮鞋为例) 不同的道德评价,不同的意义评述,不同的价值观,价值理论,也就由此而来。 (4)角色 人在社会中生活,人就有了特定的身份。人,无不生存在特定角色的网络之中。 人的一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角色身份。角色是不断变换的,人也不只是一个角色身份。每一种角色,每一种身份,是按一定〝游戏规则〞赋予的名份。 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命运走向几乎都是随着他的角色定位和角色变化而展开的。 - 6 -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与理想化的自我角色,并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社会角色是被安排、被设定的,具有偶然性,被迫性,不情愿又不得不如此的色彩,内心中的自我认同的角色则是不受规限的,比较自由的,在自己的意识深处的。社会的特定角色与内心自我认同的角色的矛盾,构成了人的现实命运,这也是他的生存方式。而只有他自己内心的自我角色才是他真正的生存状态——这是他生命的动力。 (5)游戏规则 这是我借用的一个现代的常用语。人生下以后,即出离娘胎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了一个社会的人,从那一天起,人就生活在游戏规则之中了。这个游戏规则是社会性的,是人类社会自身设定的,也就是说是人为的。它既有限定和规范的作用,也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历史的发展性。它构成了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既生活在局限性之中,人又生活在规定好了的游戏规则之中。我们今天常讲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不错,从孤立的个人的观点看,确实有多种选择,人可以选择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但是,对融入社会的个人而言,他在社会的网络之中,他就不可能进行这种选择,因为他必须服从这个已经规定好了的现实社会的〝游戏规则〞了。所以,人的一生,差不多都在以自己的局限性和错觉去应对千变万化的游戏现象和适应千差万别的游戏规则,因而自己就有不断演变的社会角色,并由此去承受日日增大的压力,人也愈来愈沉重,心理矛盾、痛苦、挣扎,也就无日无已,走不出自己的困局。烦恼、生死,一生相缠相伴。 我所以分解这五个元素,就是希望我们来认识一下生存的现实人生。生存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又谈何发展,向何处发展, 人能超越自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家都是未来佛),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超越自己的潜在能量,都有那一份天赋(自家宝藏)。开发智慧就是开发我们自身的自家宝藏。我们就能超越生死,就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与错觉,以及各种扭曲了的不真实的游戏规则,走出我们自设的游戏困局,那么,我们就真的超脱了、出离了,走向佛的境界了。 我们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知性与体验是不同的。只有内心的体验,才能解决知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学习,只有记忆、只有观点、只有思想、只有结论,而没有体验。 体验靠自己的感悟、体悟。 再说一个深圳乘飞机去沈阳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只有内心的体验,才能 - 7 - 识势。认知就是识势。 大家都知道〝老枪〞王义夫。他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决赛时一路领先,到最后一枪时,他由于紧张,晕倒了。功亏一篑。到悉尼奥运会,只排世界第二十名,连决赛也不入。再过四年,上一届雅典奥运会,他又夺金了。他自己结总自己,他进入清华大学读书,就是因为提高了综合认知能力,也就是说,他的技术没有改变,方法没有改变,知识没有改变,而心理素质改变了,精神状态改变了。所以,他的技术才能得到发挥。他四十多岁高龄进清华大学,要的是什么,不是要分数,要学位,要虚名,这些对于他的比赛,毫无用处。他知道,他要的正是他的综合认知能力。 可见,认知,确实是一种高水平的心理素质。 前面说了:学会发展靠知识、学会做事靠能力、学会与人相处靠素质 现在要说:学会认知,靠悟性。 悟性,正是人最宝贵的素质。 禅是离不开悟的。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进入了禅的境界,进入了悟性境界,岂非出神入化。 二、禅与心灵世界 今天,有此胜缘,非常感谢上海交大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也感谢今天到场的诸上善人,各位朋友。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译为汉文,叫“思惟修”,或叫“静虑”,是在一种寂静中的思惟状态。这种寂静中的清明澄澈的心境,是一种体验,不是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说的。所以“禅”不可说,说出来的,恐怕就不是“禅”了。 但是,“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家有一对逻辑上的概念,叫“能说所说”,能说,是可以说,已经说的;所说,是没有说,也不可说的。我今天讲的,就是“能说”。所说,就要靠大家自己去感知)去体悟了。 人的心灵世界是非常奇妙的。能揭开人的心灵世界奥秘的,到今天为止,只有伟大的佛陀。 我们先看一张报纸。这是一家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这位长者,他在银行存款35万,一年下来,利息很少很少,他很不满,就认为钱,不值钱了。于是,在银行门口,一口气烧掉21张1000元的港币。这不是白烧了吗, 人就这么怪,人做不了自己的主,也就是说,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 - 8 - 人对自己的念头,没有自由。在旁观者的眼里,会认为这个人的念头、想法、行为,太离谱、太出格、太不合情理,可是,在他本人,他为他的念头所牵引,他认为他那个想法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动摇的,自我感觉良好。 念头,有四大特点,一叫不请自来,二叫自己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三叫念头是不断的,前念后念,一个连着一个,层出不穷。除非你睡着了,只要醒着,心中就有无数的念头。四叫念头既是磁场,又是过滤器。是磁场,有吸附性。能把那些与他相合的有缘的都吸收过来;是过滤器,也就是说,与他不合的,他都过滤掉了。你再好的话,再正确的意见,再善良的愿望,他根本听不进,就因为他过滤掉了。 所以,我们佛家说,佛和凡夫,就在一念之间。一念悟,就是佛。一念迷,就是凡夫。请让我说个故事好吗, 我从来不看电影,但我看到过一则电影故事: 一个人死了,来到天堂。天使把他过去的一生放映出来给他看,每当他出现犹豫,缺乏勇气,念头太多,止步不前的时候,画面就出现停格,中断了。比如: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子,他说不出口,始终不敢向对方表白。中断了。有一次,做错了事,他知道错了,却不敢主动承认错误。中断了。有一次,本来有一次提升的机会,就因为怕承担责任,没有自信,失去了机会。又中断了。„„一生放完了。天使告诉他:天堂不接受一个没有勇气,不肯显露真实自我的人,把他退了回来。 我看这个故事,只看得惊心动魄,因为“不敢表白,不敢说出真相。”正因为心里的念头太多,是心乱无主的反映。这也反映了人性脆弱,人总是在掩盖自己,不肯露出真我。 可是,人,一方面不敢面对自我,不敢说出自我,可是另一方面,也会顽强地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大家可能都知道日本著名的“罗生门的故事”吧: 这是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是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作品。 一个日本武士,带着他的太太到深山中去旅游。遇到一个强盗,武士被杀,太太被强暴了。法官审理这个案件,把强盗、太太、武士的灵魂,三个当事人,都抓了过来。要他们说出武士是谁杀的,强盗说:“武士是我杀的。他根本不是我的对手。所以我杀了他,强暴了他的太太。”问武士的太太,她说:“是我杀的,因为他太无能,他既保护不了我,还丢人现眼,让我受了侮辱,所以我把他杀了。”问武士的灵魂,武士说:“是我自己自杀的。”法官根本问不出一个事实的结果来。 - 9 - 究竟武士是谁杀的呢,你能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吗, 所以,学术界又归纳出一条定理来,叫“人生不情愿定理”。人生活在不情愿状态之中。你心中所想,往往不是口中所说。你口中所说,往往也不是心中所想。你心中喜欢的,可能当面要回避。你明明知道这是错的,可是嘴里还说对,对,对。叫表面接受,内心反抗。心里不情愿,当面总是不得不答应。这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呀,是心念不自由,自己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 诗人顾城杀妻又自杀,作家三毛自杀,歌星张国荣也自杀,他们都不是活不下去,都不是无路可走,还有一位广州“防止自杀热线”的创办人陈世清先生,自己竟然也自杀了,这不是一念失控吗, 我想,人类有一个真正的弱点,就是对外部世界,力求弄个明明白白,而对自己的内部世界,也就是自己的心灵世界,总是含含糊糊,糊里胡涂,至今毫无所知。 是的,人的心理现象,有时候,很不合乎情理,很难用逻辑用理性去规范它,也无法用道理,用情理去要求它。同样,讲“禅”,也是这样。禅,也是超越常规的,叫“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当然与逻辑、概念、定义、认识,毫不相干了。“不确定性”特别大。但是,如果你把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精神现象来研究,就有许多妙趣和领悟了。 所以,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人的心灵世界: 1、佛教把人的意识分为四种状态: 现代心理学,把人的意识,分为两大类,即:意识(指清醒的,明了的意识)和无意识,又叫潜意识,(即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不能察觉自己内心的感觉。我们的言行,往往是因应内心的非常强大却又无影无踪的欲望。)而潜意识又分“前意识”和正宗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清醒的明了的意识,只占我们心灵生活的一小部份,其余大部份都是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范畴。“前意识”虽然人不能自觉,也就是自己不知道,但仍可在意识中隐隐表现出来,这就是常说的“下意识”。而正宗潜意识,只能是潜伏的、隐蔽很深的,不容易进入意识范围的。此如,他认为,梦,就是潜意识愿望的一种达成。而人的各种欲望,可以被压抑,(进入潜意识),但人不能把它消灭。所以在后来,它会以伪装的、变形的、病态的,或象征的形式再现出来,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 据此,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和人有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以及俄狄浦斯情结等等,都是从他的潜意识理论来的。 - 10 - 本我, (是完全无意识的,是潜意识部份。是人的所有原始、非理性本能 的大本营,本我是欲望无穷,但求满足,冲动起来,不择手段。支 配本我的是享乐原则)欲望原则。) 自我, (是本我的一部份。人出生后,在现实中,由本我发展而来的需求 ,如不能满足,他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如何适应现实。这一 部份便是个体的意识层次。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 (是自我的一部份。人大约从四岁到五岁左右就发展而成了。它内 化了父母权威、学校教育和社会道德。也就是说,超我大部份是无 意识。有意识的那一部分就是良心是道德规范。超我是坚持道德原 则的,不能越雷池半步。超我对自我的压迫,就是人的内疚与惭愧。 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后来,瑞士的荣格(C.G.Jung)又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学说,把无意识再分为个人无意识(这是保存了个人曾经经历、思考、感受过或知晓过的各种事物的记忆,后来因为受到打击、压抑或者遗忘,它的存在已经不再被意识到了)和集体无意识(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宗族祖祖辈辈积淀下来的,为人类所共有的心理潜藏的基本架构,荣格也把它叫作“原型”。与个人无意识相比,这个集体无意识的层次更深,意义也更大。)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本能部份,正是人的心理基本动力,可以支配个人的一生,也是他影响社会的动力。外界环境只是一种存在,它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就是一个具体的人。无意识,正是一个人的根本内因。 尽管弗洛伊德和荣格对现代心理分析学说贡献很大,被精神科医学、心理学、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犯罪学、教育学都作为必须涉猎的一门科学,但是它远远没有达到佛学对人的心灵世界的认识水平。在佛教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把人的意识归纳为四种状态: (1)明了意识,也叫显意识。在佛家的八识理论中,这是第六识的一种状态,有“了别”作用,也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识别,(由眼耳鼻舌身意,分别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识别作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感觉和思维,有推理、判断、联想、想象、回忆、分析、归纳等多种功能。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清醒的头脑,最佳的思维状态。 (2)散乱意识。这有两种现象:一是精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沉沉,迷迷糊糊,(佛家叫“昏沉”、“掉举”),人在疲劳的时候,在心事重重的时候,思想包袱很重的时候,或想得入迷的时候,外面开炮、响雷,他也不知道, - 11 - 这时,思维不能形成焦点,在迷糊的似睡非睡的状态。二是虽然迷迷糊糊,昏昏沉沉,但心中还是清楚的,只不过漫不经心而已,思维处于半休眠状态。这时候,逻辑的理智的成份减弱了。 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第七意识,末那识(也叫“自我意识”)放松了。一些潜藏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会逸出,放了出来,进入散乱意识的朦胧之中,有些一掠而过,一瞬即逝,你并不留意,甚么也没留下。有些却能够惊醒了意识。特别是那些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是在我们的经验之外的“种子”的浮现,它能让我们感到很吃惊,很惊奇,它打破了我们长期受到局限的认知领域,带有某种创意,或者新奇感,一些思维灵敏的人,比如艺术家、诗人、导演,或者科学家、发明家、往往就会及时抓住、捕捉住,即使在朦胧之中,也不会轻易放过。这就是利用散乱意识状态,捕获了突如其来的某些灵感(inspiration),抓住了、获得了某些瞬息即逝的、不合常理、超越常规的新的思路,新的角度。这个奥秘,佛家的散乱意识,把它发现了。 (3)睡眠意识。睡眠不是死亡,意识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潜沉下去了,人在睡眠之中,没有发现它。这是无梦睡眠,是意识的暂时沉寂。所以,对劳累了一天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休息。对痛苦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它对显意识(明了意识)起到一种休眠和保养的作用。所以睡眠有一种医疗、康复的良好作用,只要睡着了就好。但有梦睡眠,就不同了,就大有学问了。有梦,说明梦中,人的意识正在活动。这种梦中意识与上述散乱意识不同的是:理智的逻辑的成分更弱了,控制和影响理智活动(了别意识)的末那识(第七识,顽强的自我意识)就更弱了,更加放松了。人似乎失去了自主能力,因此,失去了第七识的控制、干预,梦中意识就比散乱意识更自由了,更大胆了。这时,在梦中,那些潜藏在阿赖耶识深处的(比散乱意识更深得多的)种子,就能悄悄散逸出来,得以浮现。这些种子,就是深藏在阿赖耶识中的业力的信息。多数是过去时的,少量是现在时和未来时的。由于理智的减弱,自我意识控制的减弱,这些“种子”所带来的梦,往往是大胆的、自由的、平时自己不敢想、不敢为、不能为、不可为的许多事,都可以在梦中得到实现,(发泄、兑现,了愿,甚至异想天开的奇迹。)以情为主的梦,深藏已久的被压抑的情,欲望,也都会在梦中肆无忌惮的展开。以境为主的梦,常常会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似经历又似末经历的自然环境或人事环境之中。会来到熟悉的地方,见到熟悉的人。往事再现。有少量的梦,是“未来”种子的浮现,这是末来信息的一种超前显现,甚至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得到印证。这就使人带来更大的惊讶,于是就有人对此进行预测、分析和研究, - 12 - 那位弗洛伊德就是著名的一位,他只知道潜意识,却不知道佛家的阿赖耶识关于“种子”的学说,是如此严密和精确而又清晰,其实弗洛伊德和荣格,弗洛姆,他们的心理分析中许多难解的问题,佛家的法相唯识学说中早就解答了。 对于梦中意识的运用,我国古代有许多生动的记载:《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留下了“黄粱未熟”,“南柯一梦”等著名典故。苏东坡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和美丽的诗句。在科学领域:那位化学家在梦中发现了苯分子的化学链(原子结构),俄国的门捷列夫在梦中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这是人所共知的。还有的音乐家在梦中作曲,找到了他白天解决不了的乐谱。 当然,也有不少人,虽有业力“信息”的种子,但从梦中,或散乱意识中,一掠而过,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种现象,在佛家叫“剎那灭”,它与你因缘不够,是“无记”的,没有果报作用,也就失之交臂了,人所不知了。(佛教对于梦中意识,打破了常规的时空观念,让事物破碎,分解,再重新拼装组合,还有许多深刻的研究,这里就不再涉及了。) (4)定中意识。也叫禅定意识。禅定,也叫“三摩地,金刚三昧,楞严大定。”这对不了解佛学的人来说,的确太陌生了。其实,定中意识,我们略作分析,也并非不了解,不熟悉,只不过多数人未能留意,未能深入研究罢了。所谓定,首先是稳定、安定、确定、镇定、坚定。 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一,定,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精力专注于一点,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使意识状态,保持稳定,安定,毫不散乱,毫不昏沉。有了这种定力,临大事而不乱方寸,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处事若定,这就是一种最佳的思维品质,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最卓越的人。二,定,是认识确定以后的信念,稳固而不动摇,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三,定,是意念力的坚定,是意志的唯一选择,确定意志的方向,是气魄,魄力,雄心壮志的源泉。这固然不是一般常人所能达到的,但从佛教的“定学”(禅学)来看,决不指这些,这些只是浅层次的,并没有真正达到“定”的本质,“禅”的本质。 从小乘禅的原理来看,禅有不同的发展次第(也就是层次和阶梯),最基本的有四禅,(四色界定)和四无色定,他的根本是“止观双修”,“心一境性”。心与境,平等统一,心专注于境,境又融合于心,毫不变易。也就是还事物的本来面目。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意识对时间、空间运动的停止,或“冻结”。本来,定,是相对于动而言。动指意识动。现在意识停止运动了,这才是定。禅宗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道,就是心行处,就是意识流,就是思维的轨迹,也 - 13 - 就是“心行”的轨迹。一句话,就是思维活动,意识活动。现在,要它中止,停住,止息,毫无动念,叫“一念不生”,这才是“定”。(当然不是成为白痴、死人。)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就叫“入定”。可是,不经锻炼,或者不作禅修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凡夫俗子,心念无穷,想排除也排除不了。(说一个释迦牟尼佛“放下”的故事),头脑根本不听指挥。那些练气功的人,也常说“怎么老是静不下来呢?” 可见,定,谈何容易?这不像一辆开动的汽车或火车,踩一下“剎车”,或拉紧控制阀,就可把车子停下来。人的意识要复杂得多。第六意识,做不了自己的主,它的主人是第七意识(末那识),这是第六意识活动的原动力。可见,人的意识,不论处在哪一种状态(明了位,散心位,睡眠位,甚至禅定位),末那识都不会老实,安分,都要在暗中发挥它的主宰作用,控制作用。所以,我常说,我们要改造自己,实际上就是改造自己的末那识(自我意识),佛家的禅,就是改造末那识,转变末那识,这同我们叫改造世界观,是完全一致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指责末那识,末那识也不是一无是处。)一方面,“五欲六尘”,“五大根本烦恼”,来源于末那识,一方面明了意识之所以忘命地努力工作,也正是这个末那识是驱使它的动力。所以,我们不可能消除末那识,灭掉末那识,我们却可以对他进行调整,控制,或者抑制与限制。不控制住末那识,不对意识之火釜底抽薪,要想进入禅定,(高层次的四无色定),那是不可能的。 人在入定的初始阶段,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心境的互动,即意识不可能止如死水,仍然会有意识的活动,只不过慢慢让这种活动停息下来,静止下来。第二种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也会浮现出来,对“定”进行干扰。如果没有入定,随着念头的起伏,会有意识的活动。如果进入“禅定”了,那些“种子”??念头,你任它来来去去,意识并不随它展开活动,那也可以算是得定了。这如同你在大街上走过,虽然眼、耳,接触到各种境象,但没有引起你的注意,没有留在心上,没有带动你的想法。所以禅定意识的初始阶段,是有境有象的,只是意识静止了,不动心而已。一动心念,禅定就失败了。 由此可知,禅定意识,不是没有意识,而是一种超强度的、高能量的清醒意识,明了意识。定力愈深,禅定功夫愈深,你接受的信息就愈远。你就更能自由地深入阿赖耶识,去打开宇宙、人生的那个信息宝库。所谓四禅八定,五眼六通,(通三世、阅古今的宿命通)只不过是深入禅定后的一种副产品而已。在禅定中,意识就更如天马行空,驰聘于时空隧道而任来任去,自在无碍了。 所以,禅定是一种精神的超能量状态,进入这个状态,就能获得常态下五蕴、 - 14 - 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所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如果没有般若智慧的观照,当然也会进入魔境,那就要误人误已了。)对于禅,所以说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超能量的精神状态,是因为它让意识静止下来,宁息下来,达到“无念”、一念不生的精神的本元状态。 但是,我们再作一次探讨,这种无念,实际上也是一种念,而且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念头,它是一个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念头。这种状态就是“净”,就是“不染不着”,它的性能就是“觉”。达到“觉”,于是不迷,就能洞悉一切,明澈一切,贯通朗照一切。(其实,一个很有理性的人,有自省思维习惯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旦处于矛盾之中,每有所思,心灵深处还会有一个声音,在提示自己:行,或不行。对,或不对。 心灵深处的这个判断,这个提示,会让我们变得更理性了,保持一种稳当,得体,免致陷入危困,这就是一种“本能”的觉。本能之觉强的人,妄念就少,自控力也强。本能之觉弱的人、妄念太多,自控力很差,就容易迷误。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懂得佛学,没有进入佛教的修持,不能把这个本能的“觉”,变为如意自在的通向解脱的那种“自觉”。??有如大海,上面是波涛汹涌的潮水一般的念头,而这些无穷无尽的奔腾不息的念头,却掩盖了,遮挡了波涛下面那永恒的宁静,当然更不知去开发其中巨大的无限的潜能了。这潜能、正是我们人类的心理的潜能,精神的潜能,人类智慧的潜能。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无限的智慧,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发现自己。 阿弥陀佛,谢谢大家。恭祝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人人成佛。 三、佛教是无神论宗教 世间万法,无不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 这找不到一个所谓的“第一因”(First Cause)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或哲学,不承认有一个太初的生主,在印度教叫 大梵,在基督教叫 上帝,在伊斯兰教叫 真主(阿拉),这一类的人格神,或理性神(在柏拉图叫观念;康德叫理性;黑格尔叫绝对精神。)这在宗教或西方哲学中叫本体论或宇宙论。 佛教中没有这个高于一切的主宰)创造一切的本体,所以在比较宗教学中,佛教被归入无神论宗教。 - 15 - 神学在佛教中没有发展,这是因为佛教的根本理论缘起性空,一切皆由缘起,而缘又重重无尽,不会去作寻出源头的任何假设(假想)。既然万法皆由因生,“第一因”便不可能无因自生,无因自存。 《中阿含》经中有一段箭喻经:当鬘童子向佛陀提问:“世有常,世无常,世有底,世无底,”一类的话题时,佛陀反问他:“你是因为我向你们解释这些,所以才来向我学习的吗,”然后,他向大家说了一个箭的比喻:假使有人身中毒箭,痛共难忍,亲人们为他求医治伤,他自己却想,还不可以拔箭,我应该先弄清楚这是谁射的前,那人是什么肤色,什么家族,在东西南北哪个方位射出此箭,我应该先知道射箭的弓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什么颜色,弓弦是什么材料,箭杆是什么材料,箭羽是什么鸟的羽毛,箭头是什么形状,制箭的人是谁,姓名)出身)相貌)肤色)籍贯等等,都要弄清楚。可是这人还没有调查完毕,他已经伤重而死了。 这个箭喻说明:寻求类似“第一因”的答案是无意义的,不但如此,凡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佛陀都拒绝答复,曾被归纳为14无记。“无记”就是“舍置记”,即用置而不论的方式,提醒对方,问题毫无意义。对于众生而言,这些玄学无关乎温饱,现实问题。众生最关切的是当前生命的苦乐及趋乐避苦的方法,原则。 再说,是不是有始有终有边有际这类问题,是人类思维的有限性所造成的错觉。从追溯“本体”来说,真正的时间之流,是找不到何为始何为终的定点的。因为一有定点,就必定可以再分别往前或往后再推导下去,那么,结论仍然是无限,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单在观念中打转转,不在身心环境的现实经验中探讨,只能是让思维驰聘于“戏论的原野”,那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的。 话再说回来,佛法,讲求“经验实证”。所以它与科学是一致的。唯一的不同,科学只在物质世界)外部世界作研究,而佛法以科学的原理拿来在精神领域,在心灵世界,或人的内在世界作应用。他是以实证)亲证,取代形而上学的玄论冥想的。 佛家既讲“缘起”,也讲“缘灭”。缘聚而生,缘散还灭。在《杂阿含》经中,佛说:“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这说明,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缘而成而毁,而生而灭。世间集,是说明世间一切现象。集世间,是世间一切现象的原因。集,只是就世间现象而言。但佛法并非只见现象,还有更深刻的)而入世)而导向出世的思考,即世间灭。灭 - 16 - 世间即出世的途径与方法。 龙树《中论》中有名的“四门不生”偈: 诸法不自生,亦不由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前二,不由己因,不由他因,即不能单独生。不共,即:自)他,不能单独存在,那么,两者之和,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深的含义,在佛陀所说“缘起甚深”(见《中阿含经》卷24《大因经》?大正藏一,P.578)比如:a+b+c=A,那么,a)b)c又是各自因缘所生,于是,a=A’+B’+C’ 而 A’=a’+b’+c’„„这就是重重无尽,如此推演下去,别说不可能有“第一因”的人格神或理性神,任何哲学上一元)二元)多元)唯心)唯物)唯神,几乎都与佛教无缘。 在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佛(Satiputta)原先是外道,(也是一异教的领袖)为了寻找更究竟的真理,有一天,在王舍城遇到了佛陀的比丘弟子阿说示(Assaji)舍利弗见他气质不凡(从容)安祥)宁静)优雅),十分恭敬而又好奇,打问他的师长是谁。阿说示,说了一首缘起偈: 诸法因缘生 缘谢法亦灭 吾师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一听如醍醐灌顶,把多年来盘踞心头的疑云驱散了。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于是找到目犍连,带着自己的众多弟子,一起皈依了佛陀。(因为缘起论破除了当时印度宗教界种种无因论,或非因计因的错误。指出了人生的真理。) 西方心理分析学大师弗洛姆,在了解了佛教的“禅”以后,说了以下一段话:“依照佛洛伊德的看法,人在对神的信仰中,实是继续他幼童时期的依赖。信仰神,不是成熟者的行为,因为成熟意谓只依靠自己的力量。一个宗教(注:此指佛教)竟然说:“提到佛字,赶快潄口~”佛洛伊德对这样一个宗教将会怎么说呢,一个宗教既没有神,又没有任何非理性的权威,它的主要目标仅仅是在将人解放,使其脱离一切依赖,使他成为主动者,向他指明,背负他命运之责任的是他自己,而非任何他人??对这样一个宗教,佛洛伊德要怎么说,”(《禅与心理分析》P.188) 附一 什么是“末那识”? 什么是“阿赖耶识”? 中国佛教的心性学说,是十分丰富的。“心”的学问,太大了。唯识学说, - 17 - 只是佛家关于“心”的学问的其中一个部份。佛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心灵的教育。末那识,又称“第七识”。在唯识论的八识中,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第六识。(前六识是认识功能)。 末那识,用今天的话,就是顽强的“自我意识”。末那,是古梵语,译为汉文,是思量,(作意),唯识学称为“恒审思量”。意为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这个存在,包括生命的、精神的方方面面进行审视、检查、监督和管理。所以,他是“我执、法执”的根本。它不像前六识(了别、判断、理智的认识等)还有懈怠、昏沉、睡眠或休克失念之时,而末那识,则不同,它是任何时候都是尽职尽责的守护神。人在睡熟之后,人在昏迷之中,它都在工作。人的生命并不因为理智、感觉、感知的失去而失去。植物人,老年呆痴症,不照样还能度过许多春秋吗?末那识与第六识的根本区别是在:第六识是纯理智的认识,而第七识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它的最大能力,就是控制第六识,由它来区分“我”与“非我”。五蕴之身,仅是阿赖耶识的延伸和“变相”,而末那识偏要割裂阿赖耶识这种整体的统一性,把五蕴之身以外的世界排斥在外,认为是“非我”。 由于阿赖耶识整体统一性的力量,同样影响着末那识,而前六识的全部认识功能,又为末那识所驱使,所以,末那识不停的对外部世界进行占有,变为“我”的世界。这样,末那识就进入了它难以自拨拔的困境,一方面,它本能的把世界排斥在“我”之外,另一方面,它又要把世界本能地占为“我所有”。正如黑格尔所说:生命的存在就是不断地把外在变成内在,又把内在变成外在的持续过程。失去这个过程,也就失去了生命。宇宙万物,各各不同,原因就在各有各的个性。末那识是人的生命精神中的“自性”、本能、自我意识,它的根本功能就是“我”!(我们的心理学讲认识、理性、知觉、记忆、表象、想象、思维,实际上都停留在前六识上,而人的动机、欲望、需求、情感、气质、个性、人和人不同的素质,这些纯心理现象,才是第七识的本分事,它的职能。可惜不为人知。) 唯识学又把末那识叫作“染污识”,可想而知,它染污了前六识,我们的无明,颠倒,蒙喳喳,孽海情天,贪嗔痴慢,勾心斗角,犯罪作恶,疯狂野性,无不来自这个末那识呀。(当然,末那识也不能说一点好处都没有,这里只是强调了它的本质特征。) 阿赖耶识又叫“藏识”,这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心识,也是世界、生命、精神、认知的根本依据。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这七种识,都由阿赖耶识而产生,也是它的内容和组成部份。可以说:前七识,是阿赖耶识的变相,是它的存在形态。阿赖耶识,既是藏识,异熟识(果报),又是“一切种”。它的内容,涵盖了人生、 - 18 - 宇宙的一切,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和认识,(要讲清它,不是几百万字能说清的,这是唯识学的一门学科),科学发展到今天,阿赖耶识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明。用现代术语:它是我们面对的一切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是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一瞬间的存在,也是宇宙大爆炸以后在理论中推导和描述的那个“黑洞”。用遗传学术语:它是遗传基因的密码。用荣格的心理分析学说,它是包括原型、自性、个性化、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都在内的“无意识”。但这一切,只是近似,仍然不能完全说明这个阿赖耶识。因为它不仅具有物质的、生命的生物属性,还具有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几乎就是马克思所说一切自然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自然属性来说,它就是本能;从社会属性来说,这个”“种子”,就是关系到人的道德品行、人事因缘、一生机遇走向的那个“本性难移”的独特的本质。它一头连着佛国净土(有成佛之因),一头连着饿鬼地狱(有作恶生祸的无明),所以阿赖耶识本身俱备了空间的多维性、多层次性和时间的无限性,更包括了空间的(内容的)无穷无尽,它是本体宇宙和现象宇宙的统一。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生诸趣,即涅盘证得。”从《阿毗达磨论》(对法论)中的这四句偈,一位著名的专家(溤学成先生)说:“佛教是一部涉及各种层次各种发展阶段的全部宇宙生命的精神现象学。”我想这是有道理的,有根据的。 附二 关于意识与无意识,弗洛伊德是这样区分的。他认为: 意识,是一个人外显的清清楚楚的有体验的主观状态,而无意识是一个人内隐的他所没有察觉到也没有体验的那一部份主观状态。他认为,意识是理性的,是人格的一部份。而无意识,是非理性的,是人格的另一部份。 他的学生荣格,不同,认为意识是人的知性的部份,无意识则是智慧的最深渊源。他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无意识好比一个房子里的地窖,房子上层无法存放的东西,都放在地窖里。弗洛伊德说,地窖里储藏的是本能)是欲望)是罪恶。而荣格说,地窖里储藏的是人的智慧。 弗洛姆又大大发展了他们。他认为:无意识,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非理性)亦非非理性,两者都是,两者都不是,它是真正的人性的总汇。无意识是整个的人减去那与他的社会相符的部份。意识代表了社会的人,和人所受到的历史 - 19 - 性时代性的种种限制。无意识则代表了普遍的人性,这个人性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社会性的人性,而是宇宙性的人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这个人的根在宇宙之中。无意识代表了他之内的宇宙万事万物,代表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人要变为充分的人类,就是自然的人性化,和人的自然化。 弗洛姆的最大贡献是他指出:意识只代表由社会模式所模造的那一小部份经验,而无意识才代表了四海皆同的人之富源与深度。在弗洛伊德那里被抑制的本能)欲望)冲动,都在无意识之中,由于它们与社会文明不相合,所以,他力求把无意识变为意识。 而荣格不是,弗洛姆也不是。弗洛姆说:由于这种抑制,我,成了一个偶然的)社会的人,同原来整个的人性的人被分割开来了,我成了自己的陌生人。他认为,科学)工艺,各方面的成就,强调智力)强调智识,我们只有记忆,只有思想,而没有了内在的体验,因为被语言)文字种种知性的取代了体验。这正是人们不能看到事实真相)大部份人在他的意识中所具有的都是虚妄不实的幻象。 西方讲心理分析,东方讲禅; 西方致力于变圆为方,或变方为圆。而禅,圆就是圆,方就是方,但同时方也是圆,圆也是方。 当生活中有一种现象,无法以物理学或化学,或其它科学来作出解释,或者无法运用现有的概念)词语来作出说明时,西方叫做“不确定性原理”或叫“测不准原理”,而禅,就是“不可说,不可说”,或曰“不思议”。 西方讲道,讲形而上学。禅讲的是道即非道,(The Word is no word)无言,一心不乱,沉默响彻如雷。 西方看花,是从外面来看。而禅是走进花的内部世界,从花的里面来看花。 西方喜欢讲客观,竭力避免主观,他们认为只有客观才是真理,才是真实,而主观不可靠,不足为凭。而禅认为,人是过着一个人的生活,人不是过被概念或科学所界定的生活。主观,客观,不是人本身。人要从自我的内在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前者要把对象从自己分开,而禅是完全同它合一。 西方人习惯说,我们是用脑子来思考的。禅说:不,我们是用生命的整体来思考的。 西方认有限为有限,无限为无限。而禅认为有限就是无限。因为有限建筑在无限的基础之上,没有后者,前者就没有立足之处。 心理分析是探索人的心中的一种黑暗的力量。禅是要解放出人心中的那种黑 - 20 - 暗的力量。 心理分析是一种用于精神疾患的治疗方法;襌是用于拯救精神解放精神的道路。 心理分析是一种科学方法,禅是一种体验,只有有这种体验的人,才能感知这种体验。对于没有这种体验的人,就是不可说。 禅既是一种体验,它当然与知识)知性无关。 我们可以先注意一下弗洛伊德学派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明了意识,并不代表一个完整的人,而无意识才代表了一个完整的整个的人。因为意识(即明了意识)只代表社会的人,代表了人生活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种种限制,种种局限性。而无意识,才代表了普遍的人性,代表了整个的人。因为无意识是整个的人??减去那与他的社会相符的部份。在弗洛伊德学派看来,无意识包含了人的一切光明与黑暗的潜在性。人对生活)生存)生命„„一切问题的种种不同答案,其根基都在无意识之中。弗洛姆说,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允许自己察觉与他的文化模式不相合的思想与情感,因此,他必须抑制它们。这就是意识。可是,一旦被抑制,则那些代表黑暗的力量就不再被当事者意识到了。(更加沉埋下去了。)然而,人,不论身处何种文化,他自身之内,都具备着一切潜在的可能性。难怪西方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人既是原始人,是生物的人,是兽类,人又具有理性)爱与正义。)那么,无意识的内容,就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非理性亦非非理性,两者都不是,两者又都是。“它是一切人性的总汇”。所以说,意识代表了社会的人,而无意识才代表了整个的人??“这个人的根是在宇宙中”。弗洛姆说得更好:“无意识代表着他之内的植物,他之内的动物,他之内的精神;它代表了他的往日,直至人类的曙光初现;并代表着他的未来,直至他将变为充分的人类。那时自然将人性化,而人亦将自然化。”(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原话了。) 弗洛伊德和他的西方心理分析学派,一直要做的就是把无意识变为意识。(即解除人对自身的抑制。) 弗洛姆又说:“由于意识只代表了由社会模式所模造的那一小部份经验,而无意识则代表了四海皆同的人所潜藏的富源与深度,因此,抑制状态会导至这样的结果:即是,我,这个偶然的)社会的人,同我整个的人性的人,被分开了。(抑制,就是疏离。)我对自己是陌生人。(正如同每个人都成了我的陌生人一样。)我从那人本有的人性经验的巨大领域被切断了,我只是人的一片碎片。” 这个“碎片”碎到什么程度呢,一)人只体验到自身之内和他人之内很小的 - 21 - 一部份。二)由于抑制,人产生了“头脑化作用”(Cerebration)这种作用使体验变成了不真实的体验。我以为我看到了,但实际上我只看到文字。我以为我感受到了,但实际上我只是在想那种感受。受制于头脑化作用的人,就成了与人性的我相疏离的人。一旦我把某些事)理,用文字(语言)表达,疏离就产生了。因为原先的体验,现在已被语言文字所取代了。弗洛姆认为,头脑化作用,在现代文化中,实际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为普遍与强烈。科学的发展,工艺的成就都是以智力为条件的,因之,近代就特别强调智力性的知识,一切教育与学识也就以此为重,结果是语言文字取代了体验。因此,今天的某些学习,只有记忆,只有思想,只有灌输,却没有体验。所以,人不缺少学习,缺少的是体验。 知识)知性,与体验是不同的。只有内心的体验才能解决知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凭体验去体验他只能用体验才能获得的东西。 西方心理分析学说是要把无意识变为意识,禅是要把人所未知的第八识的宝库打开。把无意识变为意识,就是克服抑制,克服自己同自己的疏离,因之也克服了自己同陌生人的疏离。这就是人的觉醒??摆脱幻象)假象与谎言,依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看事物。觉醒的人,才是解脱的人。他的自由既不被他人限制,也不被自己限制,察觉到以前所从未察觉到的事物,这个历程就是觉醒的历程,自我解脱的历程。对于世界的这种直接的领悟,就正是禅的目的。 禅的宗旨是开悟。实时有体验的开悟就是顿悟。而西方心理分析学说要把无意识变为意识,实际上也就是开悟。只是名词的不同罢了。禅学家铃木大拙先生说得好:“禅者同广大的无意识直接相通。无意识是同我们最密切的东西,正因为太密切了,我们就很难掌握它,正如眼睛不能看到它自己。”因此弗洛姆认为,要意识到无意识,需要对意识进行特殊训练。禅就正是这种特殊训练的方法。 知识与无知是相对而言的。人的无知,往往正是一种纯洁的状态。圣经中讲,因知识之获得,就导致了纯洁的丧失。这在佛教或禅中,就叫做“所知障”,或叫“情染”(Klesha,烦恼),也叫由知性所带来的意识心之干扰(被分别识所干扰的心的作用)。而西方心理分析正是旨在克服知性的作用,他要求患者脱离知性的洞察,即不能用思想来表达,强调直接体验,用弗洛姆的话说,真正的心理分析的洞察是突然的,它的来到不可勉强,不可预料,它不是来自头脑,用一句日本人的意象,是来自我们的肚子。我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掌握它,如果我们要这样做,它就溜掉了。然而,它又是真的,可以意识到的,凡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就变成了另一个人。 人从出生,大概经历了两个时期:一)婴儿时期,这时,婴儿对世界的直接 - 22 - 体认,是他的意识)客观性与事实感(同自己相分开的事实)尚未充分发展的体认,在这种状态中,无意识是本能性的,它并未超乎动物与婴儿的本能。二)脱离了婴儿时期,走向长大成人的时期。这是从原始的无意识脱出,而到自我意识(Self-Conciousness)的时期。世界是以一个同自己疏离的世界而被体认的。这种体验的基础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分裂,世界人(四海皆同的人)与社会人的分裂,无意识与意识的分裂。现在,我们能不能有第三种状态,即重新打开自己,去除或摆脱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分裂,重新回到人的本来面目??这样的人,每一个行为都表达着人的本性,人的自性,创造性,以及他活泼泼的人格。在他的行为中没有因袭,没有妥协,没有压抑或不情愿,也没有任何受禁止受排斥,他没有被局限于他片面的)有限的)受限制的自我中心的那个自我。也就是说他已脱出了他自己的牢狱。这时候,一个成熟的人,把“情染”)知性的干扰)一切自设的“牢狱”全都清除了,过上自由)自发性的生活,这就是一个解脱了的人,回归到宇宙的完整的人??这本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的,只是我们从婴儿成长后,把它忘了。 唤回自己,找回自己,这只有“禅”。弗洛姆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他把西方的心理分析学说同东方的“禅”打通了。 - 23 -
/
本文档为【企业家人文智慧、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觉真法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