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人均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分析

2017-10-27 5页 doc 18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人均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分析中国人均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分析 姓名:牟琳 班级:工程造价1班 学号:200712214006 摘要 通过对国民人均收入和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文章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人均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分析。 中国人均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分析 研究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对于把握省内经济的宏观平衡和动态增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推动措施,使得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逐渐上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也逐年增加,GDP是衡量或表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
中国人均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分析
中国人均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 姓名:牟琳 班级:工程造价1班 学号:200712214006 摘要 通过对国民人均收入和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文章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人均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分析。 中国人均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分析 研究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对于把握省内经济的宏观平衡和动态增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推动措施,使得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逐渐上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也逐年增加,GDP是衡量或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上通用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进行横向对比的重要依据,是作为划分一个国家是低收入国家,中等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约在300美元左右,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中国人均收入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比较低下,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目前中国消费领域酝酿着住行消费升级,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是引起结果变动的原因,结果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动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加。然而,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我们的观察,随着中国GDP的增长,中国职工工资大幅增加,居民收入也随之不断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应该由投资拉动型逐步转变为消费拉动型,但是为什么收入增长没有带动消费的大幅增长呢?内需为什么难以启动呢,因此,探讨中国居民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进而探寻扩大消费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了1990年至2005年这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如下表,先从总体上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以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分别为c1、c2)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i1、i2)作为解释变量x。 1990年至2005年我国人均收入和消费的年度数据表 1990-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消费 城镇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人均) 年度 可支配收入i1 消费c1 可支配收入i2 消费c2 1990 1500 1267.21 686.3 583.6 1991 1700.5 1453.81 710.6 619.76 1992 2025.6 1672.73 783 659.21 1993 2577.4 2110.81 921.6 770.65 1994 3495.3 2851.34 1221 1015.75 1995 4283.4 3537.57 1577.7 1314.4 1996 4838.8 3919.47 1926.11 1462.08 1997 5160.3 4185.64 2090.21 1517.15 1998 5425.1 4331.6 2132 1580.76 1999 5853.7 4615.9 2210.36 1577.4 2000 6280 4998.3 2243.41 1669.13 2001 6858.6 5309 2376.4 1741.09 2002 7702.8 6029.88 2470.8 1825.31 2003 8473.7 6510.94 2622.2 1943.3 2004 9421.6 7181.16 2955.4 2186.59 2005 10492.4 7932.64 3234.73 2545.7 (此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 由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消费增长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下面就对他们的关系分别进行分析。 (一)【小标题不能这样写】通过excel程序分析我国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画出散点分布图如下: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100003000 25008000 20006000系列1i11500系列1i240001000 2000500 00 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01000200030004000 c1c2 (二)模型的建立 对以上关系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观察散点图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的点大约分布在一条直线上,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可以看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大约成一条直线,现根据如上表分别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C1 = a + b*i1, 【公式要用公式编辑器】 C2 = m + n*, i2 CC21式中,——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 I1——城镇居民收入, i2——农村居民收入 (三)模型的参数估计 运用excel将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直接做回归分析(或在excel工作表中插入函数进行计算),以结果为:a=243.46,b=0.74,m=110.28,n=0.71,建立回归方程 C1=243.46+0.74*i1 c2=110.28+0.71*i2 (四)模型的检验 1.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22RR由公式可知方程c1=243.46+0.74*l1的判定系数=0.998731,因为系数越接近于1就表示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越好,由此可以说明此方程的拟合优度 2R很高,同理,方程c2=110.28+0.71*l2的判定系数=0.989192,所以该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也很高。 (五)对以上方程的理论分析 由以上两方程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城镇居民消费就增加0.74个单位,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消费就增加0.71个单位,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较高,收入仍是居民消费的最主要的动力,但城镇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显然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另外,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时间段分析后,我发现自1996年以来,城乡居民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并且,农村下降的幅度大于城镇下降的幅度。 虽然从数据上看,我国居民收入对消费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一般在70%,有的甚至高达80%,而我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最高为1999年的65.8%,最低仅为2003年的27.5%。而且发达国家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也高于我国消费对收入敏感性。 (四)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1.单值预测】 对于方程c1=243.46+0.74*l1,假设当i1=3500时,预测值 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c1=243.46+0.74*i1=2833.46,这个预测结果表明,当城镇人均 元的时候,人均消费就会达到2833.46元。 由以上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对收入敏感性的一系列分析,我们可知在我国目前阶段,人均收入对消费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把居民收入进行细分,可以看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最大的是持久性的收入,暂时性收入对消费影响较小。 所以,如果想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一方面就要增加就业,鼓励创业,建立工资增长机制,调整收入分配,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政府应对贫困家庭采取补贴,国家应该调整相应的农业政策,积极促进广大农民家庭平均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地建设,使居民收入的增速与GDP增速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因为投资增加过快,势必会减少消费的增长。调整投资的结构,使之向薄弱行业流动。 在所有收入中,对居民消费影响最大的是持久性的收入,因此要努力增加居民持久性收入。 对城镇居民来说就是要增加工资性的收入。因此,第一,国家要建立完善的工资增长机制,把工资增长和经济增长挂钩,使工资收入指数化,促使居民的工资收入有一个和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持久增长,以提高居民收入预期。因为持续稳定的加薪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尤其是持久性的收入,而且可以稳定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会产生放大效应,增强城镇居民消费信心。对与农村居民来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交通、水利、电 力、通讯等设施上不配套, 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良好的农村收入环境的重点。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要建立包括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村民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信息网 [2]《中国统计年鉴》2005 [3]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龙凤莉.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因子分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3 三点建议: 1、小标题要能反映其该部分的中心思想 2、文字不够,分析在深入一点 3、按以下要求进行文章规范。 刘定祥
/
本文档为【中国人均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