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西医)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西医)

2017-09-15 50页 doc 163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8706

暂无简介

举报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西医)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西医) 上 篇 ^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床上 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 气候变化时,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乘虚由 皮毛、口鼻而人,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此病全年都可以发生, 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感冒 鼻塞、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 风热感冒 发热、咽喉疼痛、痰黄黏稠 气虚感冒 年老或体虚、恶风寒...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西医)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西医) 上 篇 ^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床上 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 气候变化时,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乘虚由 皮毛、口鼻而人,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此病全年都可以发生, 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感冒 鼻塞、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 风热感冒 发热、咽喉疼痛、痰黄黏稠 气虚感冒 年老或体虚、恶风寒或发热、倦怠无力 暑湿感冒 发热恶风、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见于夏季 二、单方验方 1、姜葱糖水 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 煮,趁热服,服后盖被取微汗出,每日一剂。适用于风寒感冒。 2、紫苏叶茶 紫苏叶16克,晒干揉成粗末,沸水冲泡,加红糖适量,代茶 频饮。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 3、藿荷饮:鲜藿香叶10克,鲜荷叶15克,冰糖适量,煎水 饮。适用于暑湿感冒。 一 1 一 4 、金菊薄荷茶 金银花15克,菊花10克,薄荷3克,放人茶杯中,用沸水冲 泡,焖泡10 ~ 15分钟即可,代茶频饮。适用于风热感冒。 三、简易治疗技术 1、拔火罐法 在颈椎、胸椎附近选则大椎、大抒、肺俞拔罐,拔罐后留罐 10-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刮痧法 沿颈椎、胸椎两侧(即风池、大椎、风门、肺俞部位〕及肩胛 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各1~2分钟。适用于风热感冒。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药 风寒感冒 九味羌活丸7感冒清热颗粒 风热感冒 疏风解毒胶囊7莲花清瘟胶囊7银翘解毒丸7银翘解毒颗粒7 柴胡注射液 气虚感冒 玉屏风颗粒 暑湿感冒 藿香正气水(胶囊〉7保济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并注意隔离。 2、室内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保持一定的温度和 湿度。 3、感冒病人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食蔬菜瓜果,日常主食 应以蒸、煮为主,质地应稀软,食勿过饱。切忌荤腥油腻煎炸之 品,更忌食生冷不洁的食物。 ^2咳嗽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上 呼吸道感染等,临床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 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人 还是邪自内生,均影响到肺,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 嗽。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咳嗽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风热咳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燥热咳嗽 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 痰湿阻肺 久咳痰多色白,或兼见食少脘满,大便时溏 二、单方验方 1、黄芩汤 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风热咳嗽。 2、桑叶煎 嫩桑叶30 ~ 60克,水煎服,每日2 ~ 4次。治疗燥热咳嗽。 3、百合款冬花饮 百合30 ~ 60克,款冬花10 ~ 15克,冰糖适量。水煎,饮水食 百合,宜晚饭后睡前食用。治疗燥热咳嗽。 4、川贝母蒸梨 雪梨或鸭梨一个,川贝母6克,冰糖20克。将梨于柄部切 开,挖空去核,将川贝粉装人雪梨内,用牙签将柄部复原固定。放 大碗中加人冰糖,加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时左右。将蒸透的梨和 其中的川贝母一起食人。治疗久咳不愈,咳嗽有痰。 - 3 - 5 、杏仁萝卜汤 苦杏仁(打碎〕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切块,水 煎服,可加少量白糖,每日1~2次。散寒化痰止咳,治疗风寒咳 嗽。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刮痧部位:颈部(大椎〕、背部〔风门、肺俞〕、胸部〔膻中、中 府^各1 ~ 2分钟。 2、穴位按摩法 按揉天突穴3分钟,按揉肺俞、膻中、风池穴各2分钟,敲打 后背2 ~ 3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 药 风寒咳嗽 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 风热咳嗽 羚羊清肺丸 燥热咳嗽 蜜炼川贝枇杷膏7养阴清肺丸 痰湿阻肺 二陈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戒烟酒,避免接触烟雾及刺激性气体、异味等。 2、饮食不宜甘肥、辛辣、煎炸及过甜、咸等食物。 3、室内环境通风换气,保持一定温度及湿度。 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眩晕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低血压、神经性衰弱、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等疾病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中医认为,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或眼黑为主症 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晕的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 养,或痰火上逆,风邪外犯,扰动清窍,或由瘀血痹阻脑络,且与 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有因 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所致者;有因肝肾阴虚、肝阳偏 亢,风阳上扰清窍所致者;有因痰浊、 瘀血痹阻脑络所致者;亦有 因外感风邪,扰动清窍所致。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肝阳上亢 眩晕欲仆、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 痛加剧,面红目赤,急燥易怒,失眠多梦,口苦 心脾两虚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色无 华,唇甲色淡,心悸少寐 痰浊中阻 视物旋转,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 肝肾不足 头晕目眩,耳鸣,久发不已,偏于阴虚者腰膝酸软、健忘 失眠、咽干口噪;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 二、单方验方 1、钩藤汤 钩藤30克,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可清热平肝, 熄风定眩。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 黄芪10 ~ 15克,加水500毫升,浸泡40分钟后煮沸,频频 代茶饮,每日一剂。可益气升阳’治疗因气虚引起的头晕眼花,无 一 5 - 力。 3 、饮食疗法 车前粳米粥: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人粳米60克煮 粥,玉米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人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 适用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头部〔百会、太阳、风池〕、背部〔肝俞、肾俞)、前臂内侧^内 关》、下肢外侧(足三里)各1 ~2分钟。 2、外敷法 ?填脐疗法。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 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 次,连续3 ~ 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敷涌泉法。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勻, 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 ~ 5 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 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可引热下行, 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四、中成药的使用 证型 用 药 肝阳上亢 松龄血脉康胶囊丨脑立清胶囊 痰浊中阻 二陈丸 肝肾不足 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心脾两虚 归脾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不 - 6 - 要太强。 2、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 床休息,闭目养神,少做或不做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 重病情。 3、对重症病人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 理。 4、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 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应适当增加营养。 - 7 - 令胃曬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 疡、胃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 现者。临床可见上腹部胀痛、刺痛、钝痛、灼痛、绞痛、闷痛,其中 又以上腹部胀痛、隐痛最为常见。因胆囊、胰腺、心脏等器官的病 变也可能引起上腹部类似的疼痛,在诊疗时要注意甄别。 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生主要由于饮食失调、情志不舒、劳倦过 度或脾胃虚弱等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本病四季皆可发病, 但于秋冬季节多见;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饮食停滞 因暴饮暴食饮引起的胃痛,可见胀满、嗳腐吞酸等 肝气犯胃 因生气引起的胃痛,可见胃脘胀满、胸闷嗳气、喜长叹息等 脾胃虚寒 胃部受寒以后胃痛发作,胃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痛甚、 得食则缓 二、单方验方 1、浓盐水 取食用盐,用热开水调成浓盐水,咸度以能忍耐为度,痛时 服下。消化性溃疡慎用。 2、胡椒葱汤 胡椒粉1克,葱白3克,姜6克。先烧开水,下姜、葱白,煮沸 而成姜葱汤。用热姜葱汤,送服胡椒粉,或将胡椒粉放人姜葱汤 中饮用。可暖胃行气止痛,适用于胃寒痛症。胃热痛者忌服。 3、乌贝散 乌贼骨、浙贝等量,打碎成粉,每次6克,温开水冲服,早晚 各一次,空腹服用。 三、简易治疗技术 - 8 - 1 、按摩法 ?按内关穴、外关穴:将中指和拇指分别放在患者的外关穴 和内关穴上,二指对合用力按压0.5 ~1分钟。 ?掐压足三里穴: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足三里穴上,其余4 指附在小腿后侧,适当用力掐按0.5 ~ 1分钟。 ?对急性胃疼可在背部的脾俞、胃俞周围寻找压痛点,每个 压痛点用力按揉2~3分钟。 3、丁0,神灯 使用了09神灯,照射上腹部疼痛处,距离30 ~ 40厘米,每 次照射30分钟。 4、外敷法 食盐(原粗盐为好〕500克,大葱白〔切段)200克。共炒至食 盐呈黄色时,倒人布袋内,敷患处,上盖棉被保温,一般15 ~ 30 分钟即可止痛。 5、灸法 急性期用艾灸灸两侧足三里或梁丘,每穴15分钟,共30分 钟;慢性期用艾灸灸中脘20 ~ 30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 药 饮食停滞 保和丸 肝气犯胃 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三九胃泰颗粒 脾胃虚寒 香砂养胃丸7附子理中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为主,凉温适宜,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2、保持心情愉快,适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 一 9 一 ^5胁曬 胁痛可见于西医学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 脓肿、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等。临床以 胸部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的部位发生的疼痛为主 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 所致的脉络不通,亦或是肝阴不足所致的脉络失养,导致“不通 则痛”。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肝气郁结 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的变动而增减 瘀血停着 胁痛如剌,痛处不移,入夜更甚 肝胆湿热 胸胁闷痛,口苦口粘,或见目黄或身黄,小便黄 二、单方验方 1、金钱草汤 金钱草100克,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可清热化湿,利胆排 石,治疗因急、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胁痛。 2、威灵仙汤 威灵仙60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一剂。可通络止痛,治疗 因胆石症引起的胁痛。尤其对于肝胆管泥砂样结石疗效显著。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刮痧部位:胁部(期门〕、前臂(支沟〕、下肢外侧〔阳陵泉、足 三里〕、足部(太冲〕。每个部位1~2分钟。 2、穴位按摩法 治疗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胁痛,在耳全息穴胆区找压痛点,按 - 10 - 揉三分钟。按揉肝俞、胆俞各2分钟,摩揉右上腹2分钟,按揉三 阴交、胆囊穴各1分钟。 治疗胆石症引起的胁痛,在脚全息穴肝、胆区找压痛点,按 揉3 ~ 5分钟。按揉胆俞、中脘、阳陵泉穴各2分钟。在耳全息穴 胰、胆区找压痛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 药 肝气郁结 逍遥丸(颗粒〕 瘀血停着 血府逐瘀丸(胶囊〕 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丸7消炎利胆片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避免油腻和暴饮暴食。 2、了解病情,消除疑虑,树立信心。 3、动静结合,避免劳累。 - 11 - ^头曬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在多 种急慢性疾病中,本节主要讨论的是反复发作的慢性头痛,常见 于西医学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 脑动脉硬化所造成的头痛可以参考治疗。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指由外感和内伤所致,经脉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头部经络为 诸阳经交会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 若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升降失调,郁于清窍,清阳不运,皆能致 头痛。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外袭 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则头痛益甚 风热上扰 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恶风,咽喉肿痛 肝阳上亢 头痛且胀,每遇恼怒后加重,伴有胁肋胀痛,心烦易怒 痰浊中阻 头痛昏蒙,周身困重,伴有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痰涎 瘀血内阻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状如针剌 二、单方验方 1、夏枯草汤 夏枯草30克,水煎服,每日1 ~ 2次。清肝明目,治疗肝阳上 亢,目眩之头痛。 2、苦丁茶 苦丁茶3 ~ 9克,沸水冲泡,代茶水饮用,可散风热,清头目。 治疗风热头痛、目赤、齿痛。 3、川芎葱茶汤 茶叶、川芎各10克,葱白2段,水煎服,每日1 ~2次。疏风 - 12 - 散寒止痛,治疗风寒头痛。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刮痧部位:头部〔风池、风府、百会、太阳〉、上肢肘外侧^曲 池)、手腕外侧〔列缺》、背部脊柱两侧(大椎、脾俞、膈俞、肾俞、肝 俞)各1 ~ 2分钟。 2、按摩法 在脚全息穴头区找压痛点,按揉3 ~ 5分钟。按揉合谷、太阳 穴各2分钟。前头痛加揉印堂穴2分钟。后头痛加揉双侧风池穴 2分钟。头顶痛加揉百会穴1分钟。 3、耳针法 治疗常用穴:额、枕、神门、皮质下、枕小神经。 方法:以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贴压于上述穴位,每次保留5 证型 用药 风寒外袭 川芎茶调丸 风热上扰 芎菊上清丸 肝阳上亢 天麻钩藤颗粒 痰浊中阻 二陈丸 瘀血内阻 血府逐瘀胶囊 天。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外感头痛与感受外邪有关,故宜适寒温,防外感。 2、内伤头痛与内伤积损有关,故宜调情志,避情志过激,保 持情绪稳定和乐观;调饮食,忌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酒;防过劳, 避免劳欲过度。 - 13 - 3、若头痛剧烈、呕吐频频者,当及时作相应诊疗,以防意外。 4、注意鉴别一般外感发热性头痛与颅内感染性头痛;血管 性、紧张性头痛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以防延误诊断危及生 命。 - 14 - 令痹证 相当于西医学的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 炎、骨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临床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 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 现。 中医学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 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证的发 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初起,不难 获愈,晚期病程缠绵。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湿痹 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得热则缓,遇寒痛甚 风湿热痹 肢体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利,可见关节重着、肌肤麻 木不仁、手足沉重,或见关节红肿、灼热 虚瘀痹 病程长,关节肿大,畸形,僵直,屈伸不利,伴腰酸膝软, 畏寒喜暖 二、单方验方 1 、威灵仙方 威灵仙500克,切碎,和人白酒1500毫升,放人锅内隔水炖 30分钟后取出,过滤备用。每次10~20毫升,每日3~4次;或 酒浸3 ~ 7日,晒干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一次服1丸, 每日两次。体虚者不宜常服。 三、简易治疗技术 1 、刮痧法 头颈部取风池、大椎、大抒;背部取膈俞、脾俞、肾俞;上肢取 合谷、外关、曲池、臂臑;下肢取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照 海、昆仑、解溪;肩部取肩髃、肩髎、臑俞。每穴1 ~2分钟。 - 15 - 2、外敷法 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褽痛处。 3、丁0,神灯 局部烤20 ~30分钟,注意不要烫伤。若有红肿热痛者,慎 用。 4、按摩 ?局部滚法5分钟。 ?局部按揉法5分钟。 ?局部弹拨或拿法3分钟〔背部用弹拨法,膝部用拿法夂 ?局部用叩打法或散法2分钟(背部用叩打法,膝部用散 法〉。 四、中成药治疗 证 型 用 药 风寒湿痹 益肾蠲痹丸丨小活络丹 风湿热痹 湿热痹颗粒丨四妙丸 虚瘀痹 抵痹颗粒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注意少食性寒食物,如海鲜等。补充钙含量高的食 物,如奶、蛋制品。 2、注意保暖。 3、适度活动,可进行广播体操、八段锦、五禽戏等锻炼。 - 16 - 中风后遗啶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经抢救治疗六个月后仍有半身不 遂、言语不利、健忘等临床症状 的一类疾病。常见于西医学的急 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期。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之精血,六腑 之清气,皆上注于脑。若年老体衰,积劳内伤,情志过极,饮食不 节,劳欲过度,致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为之瘀阻不 畅,脑失濡养而成本病;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 气逆,挟火挟痰,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血不循脑脉,反溢于脉外, 形成本病之危重证候。其病机归纳起来不外风(肝风〕、火〔肝火、 心火〕、痰(风痰、湿痰、痰热〕、气〔气逆〕、虚〔阴虚、气虚、血虚〉、 瘀(血瘀〕六种。此六种常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而为病。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伴神疲乏力 阴虚瘀阻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伴有头晕、口干、腰膝酸软、舌红 无苔 二、单方验方 1、皂角膏 皂角60克,陈醋少许。将皂角去皮研细末,用陈醋少许,调 成膏状,治疗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口眼向右斜者贴左面,向左 斜者贴右面,一日2次,连贴5日,勿人眼内。 2、黑豆膏 黑豆适量,将其洗净加水煮汁,煎至稠为饴膏状,用时先含 于口中不咽,片刻后再饮下,每日3~4次。除热活血,治疗中风 后不语。 一 17 - 三、简易治疗技术 1、推拿法 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常用手法有推、按、捻、搓、拿、擦等。以 患侧颜面部、背部、肢体为重点,常用穴有上肢的风池、肩井、天 宗、肩髁、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的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 等。 2、拔罐法 治疗中风后遗症常用穴位肩髁、曲池、合谷、环跳、伏兔、阳 陵泉、足三里。口眼喁斜加地仓、颊车。病程日久上肢加肩髎、肩 外俞;下肢配腰阳关、白环俞;肘部拘挛配曲泽;腕部拘挛配大 陵;膝部拘挛加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语言謇涩加廉泉。患者取 适当体位,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将罐吸附于相应穴位上, 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 四、中成药的使用 证型 用药 气虚血瘀 华佗再造丸 阴虚瘀阻 杞菊地黄丸合血府逐瘀胶囊7脉络宁注射液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防止并发症。长期卧床患者要做到勤翻身,保持衣物、床 单干燥平整,积极按摩受压的皮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褥 疮发生;鼓励患者咳痰,或勤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 染、口腔感染等;进食应以流质为主,进食宜慢,以防窒息;注意 会阴部卫生以防感染。 2、康复护理。早期多以被动运动为主,并进行肢体按摩,之 后以自主运动为主,对中风言语謇涩或失语患者,应导弓丨语言训 练,可配合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综合治疗。 - 18 - 3、慎起居,调情志饮食。应重视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气 功、散步等。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要清 淡,多食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及嗜烟酗 酒。 4、避免中风复发。中风有明显的复发倾向,且复发时往往较 重,故对已有中风病史的患者, 仍应加强预防调摄,以防为主。 - 19 - ^泄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泻,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疾病。临床 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 调,湿邪内盛或肝郁乘脾,肾阳虚衰,导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 致。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寒湿困脾 泄泻阵作,大便清稀甚或如水样,遇寒加重,肠鸣漉漉 湿热内蕴 泻下急迫,粪质黏稠,气味臭秽,或伴腹痛,肛门灼热 肝郁乘脾 每因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腹痛、泄泻,便后腹痛减或 缓解,再痛再泻 肾阳虚衰 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二、单方验方 1、炮姜散 炮姜6克,研末,米汤调服。可温中止泻,治疗寒证泄泻。 2、莲子扁豆散 莲子、扁豆各60克,研为细末,每次6克,米汤送服,每日2 次,可补脾止泻。 3、苹果方 苹果1 ~ 2个,将其烤熟,去皮,蘸红糖少许食之,每次可服 1-2个,每日2次,可涩肠止挥。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虚、足三里〕、背部〔胃俞、可选取腹部〔中脘至天枢)、上肢〔曲池、外关〉、下肢(上巨 大肠俞〕每穴1 ~ 2分钟。 - 20 - 2、拔罐法 取穴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大肠俞。选用口径合适的玻 璃火罐,以闪火法在上述穴位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一次,3 日为一疗程。 四、中成药治疗 证 型 用 药 寒湿困脾 藿香正气水丨参苓白术丸 湿热内蕴 香连丸 肝郁乘脾 逍遥丸 肾阳虚衰 四神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少渣、富含营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2、若泄泻较重,可与淡盐水、饭汤、米粥,以养胃气。 3、平时可进食薏苡仁粥。 4、保持心情愉快,加强体质锻炼,提高免疫力。 - 21 - ^0中暑 西医学认为,中暑是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 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可分为先兆中 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分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 和热射病。 中医认为中暑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 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人而发病。暑热病 邪虽为阳邪但易夹湿,临床常见暑湿之邪相合为病。暑 气通于 心,病变过程中暑热病邪易深人心营,而致危重证候。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暑湿阻遏 头昏头痛,身热汗出,疲倦乏力,胸闷心悸,恶心欲吐 暑热蒙心 高热无汗,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甚则神志昏迷 二、单方验方使用 1、取绿豆60克,或加鲜丝瓜花8朵。用清水一大碗,先煮绿 豆至熟,然后捞出豆,再加人丝瓜花煮沸,温服汤汁。功能清热解 暑,可预防夏季气温酷热引起的中暑,或用于中暑轻症。 2、取鲜冬瓜一个。将冬瓜洗净,切成碎块,打成汁,尽量饮 服。可消暑清热除烦,适用于中暑后烦躁不安、口渴、尿黄。 3、取鲜姜、大蒜、韭菜各适量。洗净,姜蒜去皮,共搞烂取汁, 灌服。可解表温中,适用于中暑神昏。 4、取绿豆、西瓜皮、冬瓜皮,不拘用量。可清热祛暑,用于中 暑身热汗出。 三、简易治疗技术 1、穴位按摩疗法 轻症中暑,可用双大鱼际推前额、五指拿头、点揉太阳、指敲 - 22 - 百会、掐合谷各2分钟。 重症中暑,掐人中、少冲各2分钟,掐十宣穴5分钟。 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有增强疗 效的作用。 2、擦药疗法 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胸后背等8处, 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 暑。 四、中成药治疗 证 型 用 药 暑湿阻遏 藿香正气水保济丸十滴水 暑热蒙心 清开灵口服液7至宝丹7安宫牛黄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找阴凉处坐下休息;同时补充 水分,小口慢饮,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皮带等,保持身体周围通 风,并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 减反增,应及时就医。 2、中暑后在恢复过程中,饮食应清淡、易消化,补充必要的 水分、盐、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及油腻 食物,以防损伤胃肠的消化能力。 3、中暑患者忌大量饮水,应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每 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 4、中暑之后,暑气未消,虽有虚证,却不能过早进补,以防余 邪留滞。 5、中暑患者可能在连续几天内逐渐地虚脱,如有体重在数 天内直线下降的情况,应加以留意,及时就医。 - 23 - 疮疡 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体表感染性化脓性炎症如毛囊炎、疖、 丹毒、急慢性蜂窝组织炎、化脓性汗腺炎、淋巴结炎等,体表溃疡 性疾病如慢性小腿溃疡、糖尿病足等疾病。临床上以体表化脓感 染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疮疡是由于恣食膏粱厚味、烟酒辛辣,致湿毒内 生;或外感毒邪,或皮肤破损染毒,邪毒湿浊留郁肌肤,郁结不 散,气血凝滞,化火成毒而致。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是中医外 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疮疡一般分为三期:疮疡的初 期,若人体抗病能力较强,正能胜邪,可拒邪于外,渐而疮疡消 散;反之,如果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深壅,滞而不 散,久则肉腐成脓,导致脓肿形成,即为疮疡中期〔成脓期、阶段, 此时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者抗病能力尚强,可使脓肿 自溃,脓毒外泄,溃疡腐脱新生,疮口结痂愈合,这一过程即为疮 疡的后期〔溃疡期、。由于中期需切开引流、后期需换药,本章节 以处理初期为主。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毒热壅盛 疮疡初期,红肿热痛 气虚血瘀 疮疡中后期,脓肿不易溃,或病程缠绵日久,或溃脓后, 气血大亏 二、单方验方 1、赤小豆适量。将上药研成细末,用醋调和,贴于疮面。可化 瘀消肿,适用于疮疡初期。 2、芙蓉花叶1000克,白及150克,赤小豆500克,樟脑15 克。煎汤熏洗患处,每日3~4次。适用于疮疡肿毒初期。 - 24 - 3、鲜蒲公英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或干蒲公英加水煎煮,去 渣,温洗患处。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痈疮肿毒初期。 三、简单治疗技术 引血疗法 适用于疮面经久不愈,周围有暗紫色瘀血斑时。消毒伤口周 围皮肤,用镊子去除疮口边缘的锁口皮。取三棱针沿疮面周围快 速垂直啄刺,针距1 ~ 3分,以拔针见血如珠为度。每周2 ~ 3次, 待疮周转至红色为止,疮面局部用红纱条等换药。 禁忌:无锁口皮不用,疮面塌陷者不用,疮周无紫色瘀斑者 不用。 四、中成药的使用 证型 用 药 毒热壅盛 连翘败毒丸7栀子金花丸7如意金黄散(外用〕 气虚血瘀 补中益气丸7六味地黄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禁忌,少食牛肉、羊肉、海鲜、葱、辣椒等油腻辛辣之 品。 2、疮疡患者所住房间要洒扫洁净,温度适宜。 3、愈后不宜劳累。 - 25 -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也称月经失调,属于西医功能性子宫出血范围,临 床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凡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 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月经量多、月经量少都属于“月经不 调”的范畴。引起月经不调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外感六 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起居、环境的改变等因素有关。其机理 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有关。 西医认为其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许多全 身性疾病如血液病、高血压病、肝病、内分泌病、流产、宫外孕、葡 萄胎、生殖道感染、肿瘤(如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均可引起月 经失调,临床需注意鉴别。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治 疗。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病种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月经先期〈比正常 周期提前七天以 上,连续出现2个 月经周期以上者) 脾虚不摄 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食少便溏 肾气不固 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 肝经郁热 经量或多或少,色或紫或红,或有血块, 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心烦易怒 月经后期〈月经周 期推迟7天以上, 连续出现2个月经 周期以上者) 阳虚寒凝 量少色暗,或有血块,小腹冷痛,喜温 气血亏虚 量少色淡,面色萎黄,皮肤不泽 气滞血瘀 量少色暗,夹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 月经先后不定期 (月经周期或先或 后均在7天以上, 连续出现3个月经 周期以上者) 肝气郁滞 经量多或少,色暗红有块,经行不畅, 经前胸胁、乳房、小腹胀痛 肾气虚弱 经量少,色暗淡,质清稀,腰膝酸软, 或头晕,或带下清稀。 - 26 - 月经过少〈周期正 常、经量明显少于 以往,或不足两天, 或点滴即净者〕 血虚 色淡红,质稀,面色萎黄,伴有头晕眼 花,心悸失眠 肾精亏虚 色淡红,质稀,伴腰膝酸软,足跟痛, 五心烦热,头晕耳鸣 血瘀 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血块排除后痛 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 月经过多〈周期正 常,经量明显多于 以往者^ 气虚 色淡红,质清稀,伴面色白,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 血热 常先期而下,色深红,质稠有块,心烦 口渴 血瘀 色紫黑,有血块或小腹疼痛拒按,血块 排除后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 二、单方验方 1、黑木耳红枣茶 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黑木耳红枣共煮汤服之。每日1 次,连服。功能补中益气,养血止血。主治气虚所致月经过多。 2、山楂红糖饮 生山楂肉50克,红糖40克。山楂水煎去渣,冲人红糖,热 饮。功能活血调经,主治血瘀所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 三、简易治疗技术 1、拔罐法 以留罐法治疗月经不调取穴分为两组,一组为八髎、膈俞、 期门、关元;一组为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交替使用。留罐 10-15分钟,八髎穴采用走罐法,最后罐留于次髎穴。每于月经 前一周施治,月经来潮后停止治疗,隔日治疗一次,每周期为1 疗程。 2、刮痧法 可选取背部〔脾俞、肝俞、肾俞)、腹部〔关元、气海〉、下肢(足 - 27 - 三里、三阴交、血海、地机〕、胁部(期门〕每穴刮1 ~2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 病 种 证型 用 药 月经先期 脾虚不摄 补中益气丸丨人参归脾丸 肾气不固 右归丸丨金匮肾气丸 肝经郁热 加味逍遥丸 月经后期 阳虚寒凝 少腹逐瘀丸丨艾附暖宫丸 气血亏虚 八珍益母丸丨十全大补丸 气滞血瘀 血府逐瘀丸(胶囊〕 月经先后不 定期 肝气郁滞 逍遥丸7七制香附丸 肾气虚弱 金匮肾气丸丨右归丸 月经过少 血虚 人参养荣丸丨乌鸡白凤丸 肾精亏虚 左归丸丨六味地黄丸丨大补阴丸 血瘀 益母草膏 月经过多 气虚 补中益气丸丨归脾丸 血热 加味逍遥丸 血瘀 血府逐瘀胶囊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经期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 2、经期注意保暖,尽量避免饮食生冷。 3、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 28 - 曬经 凡是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 甚至剧痛昏厥,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痛经诊断分 “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可参照本病治疗,继发性痛经 可做为对症治疗。 本病发生与女性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所致,实证主要是寒凝、气滞血瘀 所致。本病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也有虚实夹杂者,治疗以调理 气血为主。 一、常见证型及主要临床症状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气滞血瘀 每于经前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黯 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 寒凝血瘀 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 色黯黑有块 气血虚弱 经后一二天或经期小腹隐痛,伴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二、单方验方 1、姜枣红糖水 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 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适用于寒性痛经。 2、玫瑰花茶 玫瑰花15克,沸水冲泡代茶。功能活血化瘀,理气解郁,适 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痛经的平常调理。 3、姜枣茶 生姜3片,大枣5枚(捣碎〗,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散寒止 痛,适用寒性痛经轻症者,表现为下腹冷痛,得热痛减者。 - 29 - 4、三七粉 三七粉3克,每次1.5克冲服,每天两次,可用于经期痛经 较甚者。 三、简易治疗技术 1、按摩法 先掐揉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每穴1分钟,点揉脾俞、 肝俞、气海、关元各2分钟,肘尖点揉肾俞3分钟。 2、刮痧法 选取腹部〔中极、关元〕、背部〔膈俞、肝俞〕、下肢(血海、足三 里、三阴交〕、胁部〔期门诲穴1 ~ 2分钟。 3、拔罐法 痛经常用取穴:肾俞、胸腰部(后背)、骶椎两侧、下脘。用闪 火法拔罐于上述穴位,留罐10 ~ 15分钟,可每日治疗一次,7次 为一疗程。 4、外敷法 葱白5 ~ 10根,捣烂,锅内加热后敷脐部,早晚各一次,治行 经腹痛属寒者。 四、中成药的使用 证型 用 药 气滞血瘀 益母草膏7调经活血片7元胡止痛片 寒凝血瘀 少腹逐瘀丸丨艾附暖宫丸 气血虚弱 宁坤养血丸7八珍益母丸7乌鸡白凤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经期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 2、经期注意保暖,尽量避免饮食生冷。 - 30 - ^4积滞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上以不思乳食,食而 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或因喂养不当,乳食无度, 或过食肥腻生冷不消化食物,皆可损伤脾胃,使得乳食停滞,积 而不消,乃成积滞。病后体虚,脾胃虚弱,也可导致乳食不化,夹 滞成积。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乳食内积 有不节饮食史。食欲不振,呕吐物酸馊,腹胀或痛, 大便酸臭或溏薄,烦躁多啼,手足心热 脾虚夹积 平素体弱,面黄肌瘦,困倦无力。不思乳食,食则饱 胀。腹满喜按,呕吐物酸馊,大便溏薄酸臭,夜睡不 安,唇舌色淡 二、单方验方 1、取焦山楂、谷麦芽、焦六曲、鸡内金各6克,水煎服。可消 积导滞,适用于乳食积滞。 2、取白术10克,山药10克,青皮6克,神曲10克,水煎服。 可健脾消积,适用于脾虚夹滞。 3、取生姜15克,洗净捣烂取汁,加温开水适量,少量频服。 可降逆止呕,适用于食积所致呕吐。 4、消食散:谷芽、麦芽、山楂、白术、枳壳、槟榔各等份,共研 为细末,以红糖开水或红糖米汤冲服,每次服1.5克,每日2次。 三、简易治疗技术 按摩疗法 推脾经〔向手掌方向推小儿拇指面为补;向指尖方向推拇指 面为清〕、揉板门(揉小儿手掌大鱼际〕、运八卦(用拇指罗纹面着 - 31 - 力,在小儿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掌心到中指掌指关节横纹 处距离的约2/3为半径,所画的圆周,作环形推运〕、摩腹、揉脐、 揉中脘、揉足三里各150次;掐揉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 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各10次;捏脊(两手沿着脊柱的两 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 部。捏3次用力向上提捏一次〕6遍。隔日1次,3 ~ 4周为一个疗 程。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用 药 乳食内积 保和丸丨小儿化食丸 脾虚夹积 小儿香橘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乳食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饥或过饱。选择易于消化且富含 营养的食物。 2、食物烹调以煮、炖、蒸等方法为主,少用煎、炸、烤法。 3、婴幼儿添加辅食要遵循由细到粗、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 到多种的原则。 - 32 - ^5痄腮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流行性腮腺炎。临床上以发热、耳下腮部 漫肿疼痛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 时行疾病。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 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温毒在表 发病初期,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腮部肿痛,咀嚼不便 热毒壅盛 高热不退,腮部肿胀,疼痛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 不安,口渴引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 尿少黄赤 二、单方验方 1、青黛散以醋调敷腮部,每日3 ~ 4次。可清热解毒,适用于 痄腮引起的耳下腮部漫肿疼痛症状。 2、万年青根、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鞭蓉叶、鲜鱼腥草、鲜 大青叶、鲜地龙糊〔可任选1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数次。可清 热解毒。适用于痄腮引起的耳下腮部漫肿疼痛症状。 3、仙人掌(鲜)适量,除去针刺后剖开,以切面〔或捣泥〕,外 敷患处,1日更换2 ~ 3次。可清热解毒,适用于痄腮引起的耳下 腮部漫肿疼痛症状。 三、简易治疗技术 灸法 选取患侧颊车穴灸5分钟,大椎灸10分钟。每日1次。 四、中成药治疗 - 33 -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及时隔离,直至腮部肿胀消退。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3、室内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保持一定的温度和 湿度。 4、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勿食酸、辣、腥、膻之品。 - 34 - 下 篇 I 一.中医学区别于西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中医学区别于西医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即“整体观念”和“辨 证论治”。 1、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 的密切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 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配 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若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变,除了其 本身的功能异常外,还常常影响到别的脏腑,甚至造成整体功能 的紊乱。 同时中医学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自然界 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整体观念是古 代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到中医生理、病 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 重视整体,是中医学的突出特点,这样避免了“头痛医头,脚 痛医脚”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的弊端。这一特点在现代医学正受到 越来越多的医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2、辨证论治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 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 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就是在 辨证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 - 35 - 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 胸痛等“ “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 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 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 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其治疗 方法有异,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疾病,因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机体的反应性 不同,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反映出来的证候也不 同,因而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麻瘆在其不同的阶段,则属不同的证候,初期〔1 ~ 2天) 瘆未出透,治当发表透瘆;中期〔2 ~ 4天〕肺热明显,治当清解肺 热;恢复期〔4 ~ 7天〕余热未尽,肺胃阴伤,治当养阴清热。春季 感冒,多为风热,宜用辛凉解表;夏季感冒,多为暑湿,宜用清暑 化湿;冬季感冒,多为风寒,宜用辛温解表。 (之)异病同治 是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候,则可 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胃下垂等,是不同的病,如 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既区别于见疲治疲、见血治血、见热退 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也区别于那种不分主 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 - 36 - I 1.阴阳在中医学中是怎么应用的, | 1、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阴阳学说中外为阳、内 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的规律,则人之体表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 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背在上外为阳,腹在下内为阴。 2、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无论是人体的整体还是各部分 的生理功能,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健 康与否,都决定于阴阳是否调和。人体的生理功能都是通过气机 的升降出人实现的,而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人,人体之 阴阳调和则气机升降出人协调平衡,人体就健康,中医称为“阴 平阳秘,精神乃治”。 3、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称为阴阳失 调。阴阳失调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 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 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 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 称为寒〔阴〕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临床上还有一类阴阳失调关系是阴阳偏衰。即是指阴或阳 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 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 阳相对偏盛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相对偏盛则阳虚生外寒; 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 就是中医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 4、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 多,但其病变部位、性质及症候的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如 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 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 - 37 - (阴〕。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 到执简驭繁。 5 、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 阳两类,从药性来看,不外寒、热、温、凉四性,其中温热属阳,寒 凉属阴。其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针对阴阳盛衰,采 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 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 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 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 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 热药治疗实寒证〕;?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治疗实 热证?阳不足、阴偏亢,治法:助阳抑阴;?阴不足、阳偏亢,治 法:滋阴抑阳;?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 3丨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病理变化的,睡 阴阳失调是产生疾病的基本原因,阴阳失调的主要变化包 括阴阳偏胜和阴阳偏衰。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 用、消长转化的关系,所以在阴阳偏胜偏衰的基础上,还可引起 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等变化。 阴阳偏胜是指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引起的病理 变化,包括阳偏胜和阴偏胜两个方面。 阳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阳胜则热”和“阳胜则阴病”。“阳胜则 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偏胜会引 起热象。出现发热、面赤、心烦等。‘‘阳胜则阴病”是指阳偏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液不足。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 阳偏胜对阴的制约太过,因而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少、尿 赤等。 - 38 -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和“阴胜则阳病”。“阴胜则 寒”是指阴偏胜会引起寒象。由于阴主寒、主静,所以阴偏胜会引 起寒象。“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偏胜会引起阳的不足。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引起的病理 变化,包括阳偏衰、阴偏衰和阴阳互损三个方面。 阴偏衰即是阴虚,阴偏衰的病理变化是“阴虚则热”。“阴虚 则热”是指阴偏衰会引起虚热之象。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 阳相对偏亢,从而引起虚热之象。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阳偏衰即是阳虚,阳偏衰的病理变化是“阳虚则寒”。“阳虚 则寒”是指阳气虚衰会引起虚寒之象。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退, 从而引起虚寒之象。出现畏寒、肢冷等。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是中医 病机学的总纲。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倶损: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 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 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 象,称“阳损及阴”。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 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 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阳证可以 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转化为阳证。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个五行在中医中是怎么运用的, I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概念源于生 活中五种具体的物质材料,但作为哲学上的五行是从五种具体 的物质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五种物质属性,不再是指具体的五种 物质。五行特性如下: - 39 - 木-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明亮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清洁、清肃、收敛 水-寒凉、滋润、下行 在中医学中,人体中的肺、肝、肾、心、脾五脏,分别被定为 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属,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 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在五脏归属于五行后, 中医在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均以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表 达,五行理论在中医的运用中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成为中 医学重要的说理工具之一。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情绪 五官 五味 形体 木 肝 胆 春 怒 目 酸 筋 火 心 小肠 夏 喜 舌 苦 脉 土 脾 胃 长夏 思 口 甘 肉 金 肺 大肠 秋 悲 鼻 辛 皮毛 水 肾 膀胱 冬 恐 耳 咸 骨 五行的生克关系 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生 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 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 的正常现象,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都很重要,无生则发 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不要觉得相生就好,相克就不好。巨人 症就是生长缺少克制的病例。 五脏之间的关系 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 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 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 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 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 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 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冰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 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 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但必须指出,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 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 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 15.脏、腑、奇恒之府有什么不同,它们有哪些主要功能?圓 脏是指人体的五脏(心、肺、脾、肝、肾〕,腑是指人体的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与腑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功能 特点来区分的: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神,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古 人有“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 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的论述,这就明确地指出了 “脏以藏为 主,腑以通为用”。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是指它们在功能上类 似五脏,而在形态上又都是空腔性器官,与六腑相类似。它们既 不同于正常的五脏,又不同于一般的六腑,故称为“奇恒之府”。 附:脏腑与奇恒之府主要生理功能表 脏 腑 共同 功能 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 藏精 心 主神志,主血脉,开窍于舌 气而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 脏 不泄 肝 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 脾 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 肾 藏精。主发育与生殖,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二阴 小肠 主分清泌浊 传化 大肠 主传导糟粕 腑 物而 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 不藏 膀胱 贮尿和排尿 三隹 三隹 统领元气,通调水道 胆 主藏精汁 奇 脑 髓海,元神之府 恒 兼藏 髓 充养脑骨 之 精气 骨 髓之府,为身体的支架 府 脉 血之府,行气血 女子胞 主月经及生育 - 42 - || 6丨气血津液含义是什么,各有什么功能,, 1、气血津液含义: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物质。具有无形而不断运动的特性。血是运行于脉管内红色 的液体。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 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在内,如胃液、肠液、关节腔液,以及 涕、泪、唾等。津液,同气血一样,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质。 2、气血津液的功能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 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 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的作用。如元气,有激发 和推动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使其功能生生不息,不断化生新 的气血津液,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和生长发育之需要。 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 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 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 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 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人侵。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指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 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可表现在:统摄血液,使之 在脉管中循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 肠液等,控制和调节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肾 精,使其不妄泄而耗损;摄纳肾气,能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 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内在脏腑器官,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 而不致虚陷下垂。 一 43 - 气化作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 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 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 气,然后才能再化生成气、血、津液;又如津液经过代谢气化之 后,方能转化成汗液和尿液;而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其残 渣方能转化成糟粕等等,这些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气 化功能失常,则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到饮食物 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 代谢异常之病变。 营养作用:作为物质的“气”,对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具有营养作用。 应当指出,气的六个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人体生命 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它们密切地协调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 着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血的功能:主要是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作 用,又是神的物质基础。 ^ 3〉津液的功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如:布散于肌表的津 液,具有滋润皮毛肌肤的作用;流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和 保护眼、鼻、口等孔窍作用;渗人于血脉的津液,是组成血液的基 本物质,并且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注人于内脏组织器官 的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输注于关节腔 的津液,则具有滑利关节,使之屈伸自如的作用;渗注于骨的津 液,则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的作用。 - 44 - 1.什么是六淫,六淫和六气有何不同, ^六淫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邪气的总称。六气 (即风、寒、暑、湿、燥、火)本来是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其 太过或不及均会导致人体发生外感性疾病,中医学把致病的六 气称为六淫。六气和六淫都是指的风、寒、暑、湿、燥、火,所不同 的是气候的正常与异常。一年四季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如春 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决定一切植物生、长、化、收、 藏的过程。人们长期生活在其中,对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产生 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这六种气候不易使人致病。如果这六 种不同气候发 生异常急骤的变化,或人体的抵抗力低下,失去了 相对的平衡状态,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时,六气就变成致病的邪 气,侵袭机体引起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六气,就称为“六淫”。由 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六邪”。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六淫不仅是指六种气候的反常变化, 实质是对临床上六类症状证候的归类。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天多风病,夏天多暑 病,长夏或久居湿地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等。 2、六淫之邪,可以单独作用于机体而致病,也可以两种以上 的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而致病。如头痛,或因感受风寒,或因感受 风热,或因感受风湿;痹证是风寒湿三者同时侵袭所致。 3、六淫致病虽各有特点,但不是孤立的,它还可以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如寒邪人里可以转化为热,暑湿久蕴可化燥伤阴等。 4、六淫发病的途径,或者是侵犯肌表,或者是从口鼻而人, 或两者同时感受。因邪从外来,故多称“外感病”。 - || 8^什么是疫病,疫病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漏 一 45 疫病,是一种异常的病邪,自古以来,就有温疫、疠气、戾气、 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疫房之气的发生,是由于特殊的气 候变化,加之污秽湿浊之物,腐化熏蒸而成。这种腐秽之气,随着 空气流动而散布,尤其是在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流 行。疫病之气,虽然也属于外界的致病因素,但和六淫不同,它是 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因素。古人早就认识到时 行疫病是杂气所感,非关风寒暑湿燥火,如《温疫论》中指出:、温 疫之为病,非温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疫疠有以下特点:?发病急骤,病变较快。?流行性广,传染 性强。?病情严重,死亡率高。?侵人人体的途径,多从口鼻而 人。?无论男女老少,体质或强或弱,触之皆能发病。古人对此早 有详细描述,如“五疫之至,皆相传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人 感乖戾之气而发病,则病气转相传易,乃至灭门”。说明古代对疫 病为病的传染性和严重性,早就有明确的认识。 疫疠致病可以散发,也可以形成瘟疫大面积的流行,如大头 瘟、白喉、烂喉丹痧、霍乱、天花等传染病。 || 9丨七情致病的原理何在,分别对哪些内脏影响最大? 七情是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致病,而是人的精神 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突然 或持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 喜是心的情志的体现。常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喜 乐、高兴的时候,就会感到精神愉快,全身舒畅。因为它能促使气 血流畅,营卫通调,所以适度喜乐有益身心,是健康人正常的情 - 46 - 志活动。但是,如果过度的喜乐,不仅无益,反而使心气散乱,精 神不能集中,所谓“喜伤心”。过分的喜,不仅伤心,而且能伤肺, 因为心肺同属上焦。 怒是肝的情志的体现。肝气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也不 能过于愤怒。若过度愤怒,就会伤肝,使肝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 横逆、上冲,所谓“怒则气上”,症见面赤、头晕、胁痛、胸满、纳少。 严重时可导致血随气逆,蒙蔽清窍,引起昏厥。愤怒不但能伤肝, 而且能伤脾,因为肝病最易累及脾脏。 忧是肺的情志的体现。忧即忧愁,也就是心情愁闷不愉快。 当忧愁不解时,多感到肺气不舒,胸闷气短,颓丧懊恼,精神不 振等,这是因为忧愁过度,损伤肺气的缘敌,即所谓“忧伤肺”。这 就是说,忧愁太过使气机不利,脉道闭塞,升降失常。忧愁不仅伤 肺,而且也能伤脾。因为脾居中州,上焦心肺之气受伤,势必影响 中焦。 悲也是肺的情志的体现。悲即悲哀或悲痛。悲哀太过,则意 志消沉,导致肺气耗伤,所谓 “悲伤肺”。。悲则气消”。悲不仅伤 肺,有时也伤心神,除了心肺同居上焦外,因为心主神志,一切情 志变化等精神致病因素都有可能伤及心神。 思是脾的情志的体现。思即思虑,也就是集中精力对事物分 析和考虑的一种表现。分析和思虑属于精神活动,精神活动影响 着内脏的气机。若过分的思虑或思虑久而不解,就会出现精神消 沉,使气结于内,阻滞不畅,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使脾胃运化无 力,所谓“思则气结”。。思伤脾”。思虑不仅伤脾,长期思虑不解, 必然扰伤心神,引起怔忡、健忘、精神萎靡不振,所以临床上又称 “思伤心脾”。此外,思虑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心脾病变 影响于肾之故。 恐是肾的情志的体现。恐即恐惧或恐怖,是由于内脏功能不 一 47 - 足所产生。虽然胆气虚和血虚之人都会产生恐惧,但恐对肾的影 响最大,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怖或长期恐怖可使肾气不固,气 陷于下,出现二便失禁的现象,即所谓“恐则气下”。恐惧不仅伤 肾,也能伤心,使精神不能集中,出现神志昏乱。 惊即惊恐,是突然遇到意外之事而精神紧张的一种表现。惊 恐对心的影响最大,一般受惊,并不致于使心的功能紊乱。但是, 当人突然受到惊恐时,会使心神受伤,功能紊乱,所谓心无所依, 神无所附,惊慌失措,甚至神志错乱,发生痴呆之症,即所谓“惊 则气乱”。尤其是小儿脏腑娇嫩,心神怯弱,最易受惊。小儿受惊, 轻则惊悸、大哭大啼,严重时可出现“惊风”或“癫痫”等证。 七情致病虽可及于五脏,但主要以影响心、肝、脾为多见。尤 其‘ ‘心为君主之官”,‘ ‘精神之所舍” ’情志的异常变化,首先影响 心脏的功能,然后犯及其他脏腑,出现种种不同的功能失调。 || 10.什么是痰饮,是怎样形成的, | 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 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痰饮,是由 1、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如咳嗽出的痰饮。 2、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于其 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 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 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根据痰饮的性质和停留部位,临床常见的病证有寒痰丨白色 清稀痰〗、热痰〔黄稠痰、、燥痰〔少而黏痰〕、风痰〔白色泡沫痰〉、 湿痰^白滑量多易咳出痰〕、痰饮(饮停胃肠,肠鸣辘辘有声〉、溢 饮(饮留四肢,四肢肿胀〕、支饮(饮留于肺,咳喘哮鸣〕、悬饮(饮 - 48 - 留胸胁,胸胁胀痛)等。 关于痰饮的性质,由于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 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因此四者皆为阴邪,故痰饮病邪性质 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清稀 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从寒热 性质来分,前人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 成痰,得阴气凝聚则为饮”。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亦有寒痰或热饮 者,故不可一概而论。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 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例如,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一般都可见到较多量的粘稠痰液排出,故多归痰邪致 病。渗出性胸膜炎进行胸腔穿刺可取出较为稀薄的胸水积液,则 多为饮邪致病。治疗上前者多以化痰为主,后者多以逐水为主。 但因痰和饮都是水湿停留于局部的病理产物,同属一类,有时并 无严格界线,临床常统称“痰饮”。 痰饮的形成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或三焦气化失 常,或有寒、湿、火热等外邪侵袭的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敷布 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痰饮。因肺主宣发,具有敷布津液和 通调水道的作用,若肺失宣降,则使水液运输、排出作用受到障 碍,便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脏受病或脾气本虚, 运化无力,也可使水湿停聚而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 足,蒸化无力,水不能化气,也可停聚成为痰饮。^ 1111.痰饮致病有什么特点,在临床上有哪些证候表现? 痰饮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1、由于痰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痰饮致病非常广泛, 证候表现也很复杂,不少疑难怪病多从痰论治而取效,所以自古 以来就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和“怪病从痰治”的说法。 一 49 一 2、从临床表现来看,痰饮致病一般多有咳痰量多、喉中痰 鸣、胸闷、苔腻、脉滑等。但也有不见痰液排出,而突出表现为眩 晕者,所以又有“无痰则不作眩”的说法。此言虽不很全面,但它 提示,对痰饮的认识,绝对不可只凭有否痰液排出和积液存在为 依据。 3、从发病部位来看,饮多发于胸腹四肢,亦与脾胃的关系较 为密切。痰之为病全身各处均可出现,与五脏之病都有关系,其 中与肺脏病变关系最为密切。 因痰和饮停聚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表现的病症也不相同。 现列表说明如下。 停留于肺 咳喘、多痰 蒙蔽于心或痰 火扰心 胸闷、心悸或神昏、谵语、癫狂等精神失常症 状 停留于胃 恶心呕吐、脘部痞满不舒 痰 停聚于三焦或 少阳 往来寒热、疟疾 上犯于头 头晕、目眩 凝结于咽喉 咽中梗塞、有异物感 停于胸胁 胸胁胀满 流于四肢 四肢麻木、疼痛或肿胀 留滞经络、筋骨 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发瘰疠、痰核、阴疽、 流注等 饮 泛于肌肤 水肿(溢饮〕 停于胸胁 咳喘、胸胁胀痛,呼吸、咳嗽引痛(悬饮〕 停于膈上(肺) 咳喘不得平卧(支饮〕 留于肠间 腹满、肠鸣沥沥有声、食少,或有腹泻等(痰 饮) - 50 - 12.什么是瘀血,形成瘀的原因是什么, ^临床上有哪些特点, 凡血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都称为瘀血。瘀 血是脏腑功能失调或外伤的病理产物,它能影响气血的运行,弓丨 起许多疾病。因此,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 形成瘀血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气滞血行不畅而成 瘀。在气和血的关系上,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所以气滞则血行不畅是造成瘀血的重要原因。?阳气虚,鼓动无 力,以致血行迟滞。同时阳虚可致血寒,更易凝滞,从而形成瘀 血。?寒热痰湿之邪阻滞络脉,使血液凝滞而形成瘀血。?外伤 或各种原因的出血,离经之血停留于体内某一局部,不能及时消 散或排出而成瘀血。 临床上,瘀血导致的病证很多,但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以 下几个特点:?疼痛:一般多为刺痛,如针刺或刀割,拒按,痛处 固定不移,病程较长。?肿块:肿块固定不移,瘀血积于体内脏腑 组织则为癥积,肿块坚硬有形或有压痛;外伤渗血可致血肿,皮 色青紫。?出血:由于瘀血阻塞脉道,血不归经,故可引起出血, 出血紫暗有块。?其他:由于瘀血阻塞经脉,血行障碍,故可见唇 甲青紫,舌色紫暗或紫斑瘀点等发绀现象。若瘀血日久,新血不 生,肌肤经脉失于濡养,还可有肌肤干燥,面色黎黑,毛发不荣, 脉细涩或结代等。 I 13.什么是扶正、祛邪,临床中怎么应用? 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正复 邪自祛。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邪去正自安。 - 51 - 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要注意“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具体应用有五个方面。 1、扶正 扶正是指单用扶正的方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 邪气也不盛的虚证。如用补气药治疗气虚。 2、祛邪 祛邪是指单用祛邪的方法。适用于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 而正气不虚的实证。如用发汗解表药治疗邪气在表的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 扶正与祛邪兼用是指扶正和祛邪的方法同时应用。适用于 虚实夹杂证。对于虚中夹实者,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对于实 中夹虚者,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4、先祛邪后扶正 先祛邪后扶正是指先用祛邪的方法,然后再用扶正的方法。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中的邪盛为主者,若兼用扶正,则有碍祛邪, 而先用祛邪,不伤正气,正气虽虚,但尚能耐受攻伐。 5、先扶正后祛邪 先扶正后祛邪是指先用扶正的方法,然后再用祛邪的方法。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中的正虚为主者,若兼用祛邪,则损伤正气, 而先用扶正,不碍祛邪。 || 14.何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所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应根据季节、地区, 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之不同而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 这是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 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 响则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 - 52 - 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方能制定出比较适宜的 治疗方案。这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在治疗学上的体现。 1、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 法。 例如,春夏季节,气候温热,阳气升发而趋于外,人体腠理疏 松开泄,易于出汗,所以在选用发汗药时,宜量少力缓,以免开泄 太过,耗伤正气。而秋冬季节,气候寒凉,阳气趋于内,人体腠理 致密,不易出汗,所以在选用发汗药时,宜量大力峻,以免病重药 轻,不能愈病。 2、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 用药的方法。由于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 理特性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治疗用药时应根据当地 环境及生活习惯而有所变化。 如北方多燥寒,故宜用温热;南方多湿热,故宜用苦寒。 3、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 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年龄不同,则生理状况和气血盈亏不同,治疗用药也应有区 别。老年患病多虚证,治疗宜补慎攻;少年患病多实证,治疗慎补。 性别不同,则生理特点也有所不同,妇女有经、带、胎、产等 生理情况,治疗用药应加以考虑。如在妊娠期,对峻下、破血、滑 利、走窜伤胎或有毒药物,当禁用或慎用。 体质有强弱与寒热的不同,治疗疾病时应有所考虑。如阳盛 或阴虚之体,当慎用温热之剂。而阳虚或阴盛之体,当慎用寒凉 之药。 - 53 - || 15.望诊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临床意义? 望诊为四诊之一,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对患者的精神、面 色、形体、动态以及舌象、排泄物等进行观察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在的各种病理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体表 上来,所以应注意观察神、色、形、态的变化。 1、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通过眼神、呼吸、语言等方面 反映出来。神来源于人的精气,因此,一个人有神还是无神,可以 反映精气的盛衰,精气充足则有神,精气不足则无神。 2、色,指面色。面部的色泽,是五脏气血盛衰的表现,若面色 红润而有光泽为气血充足, 表示健康,或即使患病,其病情也轻, 预后也多良好;若面部的色泽呈现苍白,或铁青,或晦暗、枯槁不 润,为气血不足,多为疾病严重,病程迁延,预后多不良。 3、形,指形体。形体强弱也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内盛则外 强,内衰则外弱。如骨骼坚大、皮肤润泽、肌肉结实、胸廓宽阔,多 为体质强壮,表示脏腑功能强盛;而骨骼脆小、皮肤枯槁、肌肉瘦 削、胸廓狭窄,多为体质虚弱,表示脏腑功能不足。 4、态,指姿态。动态矫健灵活,是健康的表现,若四肢关节不 利或半身不遂等,则为疾病的状态。 5、望舌,是中医大夫重要的检查方法。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 苔两个部分。可测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哀。 6、望排泄物主要包括大小便、痰液等,也可反映人体的寒热 虚实。如大便稀溏为寒,小便黄浊为热。 - 54 - |^16丨望舌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 舌诊的内容,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部分。观察舌质, 可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审辨舌苔,可测知其病位的浅深, 疾病的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存亡。因此,舌诊在判断疾病 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与预后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辨脏腑气血之盛衰:舌为心之苗窍,心的气血上通于舌,其 他脏腑通过经络也和舌联系,因此,脏腑气血之盛衰,可以通过 舌质和舌苔的异常变化而反映出来。如舌质淡红荣润的,是为正 常之色,多表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弱;舌质紫暗,为 气血瘀阻;舌苔薄白而润,为胃气旺盛,津液充足;舌光无苔的多 为胃气衰败及胃阴大伤之证。 辨疾病之性质:舌苔黄燥的,多是邪热炽盛,苔深黄而焦黑 的则为热极。白苔多为寒,苔白而粘腻的多为有湿。腐腻之苔多 属食积或痰浊。舌质紫暗或夹有瘀点、瘀斑的多为血瘀之证。 辨病位之深浅:观察舌苔的厚与薄,能帮助了解病位的深 浅。如在外感病中,舌苔薄的,多为病在初期,邪尚在表,病位较 浅;苔厚的多系病邪人里,病位较深。薄苔往往随病邪的发展而 逐渐增厚,相反,厚笞往往随病邪的减退、外达而逐渐变薄。 辨病势之进退:舌苔由白转黄,或由黄转黑,说明病邪由表 人里,由轻转重,是病势向前进展的象征,如舌苔由润转燥,或由 燥而变为干焦,或舌苔出现剥脱的,这是热极伤津的现象,多表 示病情危重;若舌苔由燥转润,为邪去津复之象,表明正能胜邪, 津液渐充,病情转愈之兆。 辨病之转归与预后:凡舌色荣润,舌体柔和而有血色的多为 吉象,预后多良好;凡舌色枯暗,舌体强硬而无血色的,或舌有裂 纹,或无笞而胖嫩的,多为气血衰败之征,预后多不良。 - 55 - 总之,舌诊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诊法,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 助,但必须结合其他诊法,互相参照,全面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 诊断。 || 17.舌质的颜色共分几种,各主何证,, 正常人舌质的颜色淡红而润,深浅适中。属于病理性的舌质 约有五种颜色,即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及青舌。现分述如下: 淡白舌:舌色浅于淡红,多为气血亏虚,阳气不足之象。淡白 而舌体瘦多为气血不足,淡白而舌体胖嫩多为阳气亏虚。 红舌:舌色深于正常人,多主热证。热盛气血上壅,故现红 色。有虚实之分,既可见于实热证,又可见于虚热证。舌色鲜红, 伴有苔黄为实热证,舌色鲜红,苔少或无苔为虚热证。舌红在不 同部位可为不同脏腑的热证,如舌尖赤为心火上炎,舌边赤为肝 胆有热,舌中心干红为胃阴亏。 绛舌:舌色深红为绛舌,多主热盛阴虚。外感热病中见绛舌, 多为热人营血的标志,常见于热性病极期。内伤杂病中见绛舌, 多属阴虚火旺。若舌尖独绛,多为心火上炎之证;舌绛 而光亮无 苔如镜面,为胃阴已亡。 紫舌: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舌呈淡紫色,主寒证;舌 呈青紫色而有斑点,主瘀血证;舌呈绛紫色,主热证。 青舌:又名水牛舌,主寒证和瘀血证。 || 18.舌苔是怎样产生的,苔色有几种,各主何证,| 舌苔,是胃气上蒸而生。正常人有一层薄白苔,不干不湿,不 滑不燥,这是胃气正常的表现。如脏腑有病,胃气挟病邪之气上 蒸,其苔色即可发生改变。观察舌苔的异常变化,是舌诊的重要 内容。 临床上常见的舌苔,大致可分为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四 - 56 - 种,现分述于下: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但有时也见于热证。舌苔薄白 而润,多为外感风寒,病犹在表;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若白苔满布 如积粉的,为积粉苔,多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之征,常 见于瘟疫,亦见于内痈。 黄苔:主热证、里证。一般来说,笞色越黄,热邪越盛,淡黄为 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苔黄而滑者,多属湿热;薄黄而 干,表示热邪伤津;如黄燥而生黑刺,或中有裂纹者,多是热结已 深,气阴已耗。 灰苔:灰苔为浅黑色,主里证。灰苔既主寒,也主热,主要从 苔的润燥来分辨寒热。若苔灰而润者,则主寒,而笞灰而燥者,则 主热。 黑苔:苔现黑色,多属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病情较重时多 见。若苔黑而润滑,舌质较淡白的,多为寒极;若舌苔黑,干燥少 津,甚则舌生芒刺,多为热极伤阴,阴津耗伤之证。总之,苔之润 燥,是辨别黑苔主病属热属寒之关键。 119-察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I 舌苔形色的变异,除病理因索外,某些客观因素,亦可使舌 苔发生变化。所以在望舌时,一定要求患者做到:伸舌时面向亮 处,将舌自然地伸向口外,舌尖略向下方,要平正而舒坦,不可卷 缩或用力外伸,以免使舌质变色而影响观察。此外,还应注意以 下几点: 1、注意光线:望舌时,须让患者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 内,不要在有色的窗下进行望诊。在夜间望舌时,应在强光下进 行,否则,不易分辨舌的颜色,所以,一定要注意光线的明暗。 2、注意染苔: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上某种颜色,而 不易分辨其苔色和燥湿。如食橄榄、乌梅,可使舌苔染黑,服黄连 - 57 - 素、核黄素等药物,能使舌苔染黄。所以,在临床诊察时,发现舌 苔突然变化,或苔色与病情不符,应详细询问其饮食及服药情 况,确定其是否染苔,以免误诊。 3、其他:饮食的磨擦,或刮舌后,可使舌苔变薄;饮水后可以 使舌质湿润;进冷食后,可以使舌质暂时变白;进热食或辛辣食 物后,可以使舌质暂时变红;因鼻塞不通而张口呼吸的患者,其 舌面较干燥等等。 || 20丨舌笞的厚薄、燥润、腐腻有何临床意义,~| 舌苔厚薄:苔薄,表示病邪轻浅,苔厚,表示病邪较盛,病情 较重,或内有饮食、痰湿积滞。舌苔由薄转厚,表示病情由轻转 重,其病邪由表人里;舌苔由厚转薄的,表示病情由重转轻,是邪 气得以内消外达。如舌苔出现骤增骤减的现象,这就说明病情已 发生了突变,应引起高度注意。 舌苔燥润:正常人舌苔是润泽的,为津液上承的表现。苔面干 燥,望之枯润,扪之无津,称为燥苔,更甚的有粗糙刺手感的,称为 糙苔,都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之证。 苔面望之有液,扪之滑利而湿,称为滑苔,多是水湿内停之证。 若舌苔由燥转润,为热邪渐退,津液渐复,是病情好转的吉 象。若苔由润变燥,则表示邪盛正伤,津液已亏,是病情进一步发 展的征兆。 舌苔腐腻:腐苔是形如豆腐渣堆铺舌面,苔质松软而厚,颗 粒较大,揩之可去,多因胃中腐败之浊气上升而成,常见于食积、 痰浊。腻苔是舌面上盖着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颗粒细腻而致 密,拭之不去。多见于湿浊之邪困脾,阳气被抑的病变,如痰饮、 湿温等。 因此,通过对舌苔的厚薄、燥润、腐腻等不同情况的观察,对 - 58 - 判断病邪之深浅,津液之存亡,病情之进退等,是有重要意义的。 21.闻诊包括哪些内容, 辨别病人的语声有何诊断意义,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前者是凭借医者的听 觉器官,从病人的语言、呼吸,以及咳嗽等声音中进行辨别;后者 是凭借医者的嗅觉器官,来分辨从病人的体肤、口鼻气息及大小 便等各种排泄物中所散发的气味。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诊察,了 解病情的寒热虚实及病邪所在部位,并结合其他三诊所取得的 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即可得出较为全面、正确的诊断。 如语声高亢而有力的,多为外感有余之病;若语声低微,少 气不足以息,多为内伤不足之证。如说话声音粗壮、话多、有时怒 骂叫号、奔走登高的叫做“狂言”如症见神志昏迷,胡言乱语,前 后颠倒而没有次序,声音粗壮的是为“谵语”。二者多为热证,如 高烧病人多见谵语。若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行低微 的叫做“郑声”,多属于气脱阳虚的虚证。所以,古人有“实则狂 言、谵语,虚则郑声”的说法。说话多出差错,乱无条理,过后自 知,但再说又错,这叫“错语”,见于虚证。无人时自言自语,但人 来即止,讲话无对象而喃喃自语,谓之“独语”,常见于癔病,或老 年性精神病等。 另外,通过患者语声变异,如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 以了解病变的部位。如病人语声安静,但不时发出惊呼的,多属 骨节间病;如病人失音不能言语的,或言不清彻的,多属心膈间 病;如病人语声细小而长的,多为头脑中病。这是从病人语声中 辨别疾病所在部位的几个简单例子。 - 59 - 22^何谓问诊,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问诊时应注意什么,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 展、治疗经过及自觉症状等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包括一般情 况、生活习惯、家族病史、既往病史和现病史等方面。 1、问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籍贯及住 址等。了解一般情况,可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因年龄、职业、 籍贯等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多发病。如青壮年以实证为多,老年 人以虚证为多,麻瘆、百日咳、水疸等多见于小儿。某些疾病,如 铅中毒、汞中毒、矽肺等,则与职业有关,血吸虫病、钩虫病、大骨 节病、癭瘤等,则与居住的地区有关。 2、问生活习惯:人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嗜好,生活起居等,往 往与疾病有关。如偏嗜五味,可引起脏气偏盛或偏衰而致病。饮 食不节,则多致肠胃病;嗜好酒、茶者多湿偏盛;平日喜热怕凉 的,多阴气偏盛;平日喜凉恶热的,多阳气偏盛。 3、问家族病史与既往病史:由于某些疾病有遗传性或传染 性,因此,询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对诊断病人目前所患疾病 有很大帮助。如结核病,常与家族的传染有关。某些疾病,如癫 痫、疟疾、喘证等,经过治疗后,症状虽然消失,但病根未除,在一 定条件下,还能复发,说明既往病史往往与现在病证有因果关 系。所以,问明过去病史,对诊断现在病证有一定帮助。 4、问起病与现在症状:在询问现在症状时,首先要问明起病 的时间、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等。因为一个病人,不一定从 发病就是一个医生诊治到底;某些急性病往往早晚变化很大,一 -60 - 些慢性疾病经过较长时间,病情也会更加复杂等等。因此,详细 询问起病经过,有利于对当前病变的分析。问现在症状更是问诊 中的要点,对了解病情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泛,为了便于记忆,前人曾写成《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 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 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 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瘆全占验。” 医生在进行问诊时应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要有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病人,态度既要严肃又要 和蔼可亲,要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2、问话要通俗,不要使用病人不易听懂的医学术语。如问肝 郁气滞的病人“胁痛吗, ”问感冒的病人“恶寒吗, ”这里所问的 “胁痛” “ “恶寒”都是医学术语,没有中医专业知识的患者是不容 易听懂的,所以,医生问诊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在需要 询问时可分别变成“两肋叉痛不痛, ”、“怕冷不怕冷, ”等通俗易 懂的语言。 3、要重视主诉。因为主诉常是病人自觉最痛苦的病情。根据 主诉,再进行深人地询问,有 。 助于医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病情和辨 证 4、要善于抓住重点询问,启发诱导,但不能依主观意愿套问 病人,这样才能抓住要领,获得可靠资料。 5、对危急病人,要扼要询问,不必面面倶到,便于迅速进行 必要的诊察,及时抢救治疗,以免失去抢救时机。 - 61 - 23^怎样问寒热,临床常见的寒热表现 有哪几种,临床意义是什么, 寒热,指恶寒和发热,是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询问寒热, 首先要问病人是否有恶寒发热的症状。如有寒热,就应进一步问 清恶寒与发热是同时出现,还是单独出现,并须问清寒热的轻 重,出现的时间,寒热的特点以及兼症等,这对诊断疾病的寒、 热、虚、实和在表、在里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常见的寒热表现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 热往来四种。 1、恶寒发热:疾病初起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为外感表 证,是外邪侵袭肌表,卫阳与邪气相搏的表现。由于感受外邪有 风热、风寒的不同,所以又有发热重恶寒轻与恶寒重发热轻的不 同。发热重恶寒轻,是为外感风热。因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 盛,阳盛则热,所以发热重,风热袭表,使腠理开泄,所以微恶寒。 并常兼有口微渴、微汗出、脉浮数等。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 寒。因寒为阴邪,寒邪袭表伤阳,所以,恶寒较重,寒性凝滞,寒邪 袭表可使卫阳被郁,所以发热。并常兼有头痛、身痛、无汗、脉浮 紧等。 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不仅与病邪性质有关,而且也和邪正 盛衰有密切关系。如邪正都盛的,恶寒发热都较重;邪轻正衰的, 恶寒发热都较轻;邪盛正衰的,则恶寒较重,发热较轻。 2、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到恶寒反而恶热的,叫做“但热 不寒”。但热不寒,多见于外感热病,邪气人里,邪正倶盛的里实 热证。并多兼有汗出、烦渴、尿赤、便秘等症。临床常见的但热不 寒有壮热、潮热、长期低热等几种。 3、但寒不热:病人只有身上怕冷的感觉而不发热的,叫做 - 62 - “但寒不热”。但寒不热,多见于阳气虚衰,阴寒偏盛,温煦功能减 退的里虚寒证。并多兼有面色苍白、倦卧、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 症。 4、寒热往来:恶寒后发热,发热后又恶寒,恶寒与发热有规 律地反复交替出现,叫做“寒热往来”。寒热往来,多见于半表半 里证。因邪气既不太盛,正气又不太强,故邪气既不能骤然人里, 正气也不能马上祛邪出表,邪正相争在半表半里,而处于相持阶 段。常兼有口苦、咽干、目眩等症。 如何正确应用脉诊,丨 脉诊是一种简便而细致的诊断方法,要想摸得准确,除须掌 握各种脉象特点,反复实践,认真分辨外,还要采用正确的诊脉 方法。 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 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 使血流畅通,不致影响真实脉象。 对成年人诊脉,应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医生的中指按在病 人掌后高骨(挠骨茎突)内侧的挠动脉上定关脉,然后食指按在 中指关脉之前定寸脉,用无名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后定尺脉。三指 隆起呈为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平布,疏密要适 宜,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高相适应,身材高大的布指宜疏, 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4、彡[寸口脉部位甚短,不宜用三指候寸、 关、尺,可采用“ 一指〔拇指)定关法”,不再细分三部。 按脉时指力要适当,分浮、中、沉三层进行,轻微用力按在皮 肤上为浮取,名叫“举”;重按至筋骨为沉取,名叫“按”;不轻不 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为中取,名叫“寻”。这样寸、关、尺三部,每 - 63 - 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在诊脉过程中,三指平布同时使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 象,叫做“总按”,是诊脉常法。也可单按其中某一部,如诊寸部脉 时,微微提中指和无名指;诊关部脉时,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 诊尺部脉时,则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单按”或“单诊”。临床 上,总按与单按常配合使用,先单按或先总按均可。 此外,诊脉时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患者诊脉前要避免较大 的活动或精神刺激,以使气血和调,才能反映出真实脉象。古人 曾强调选择“平旦”即清晨)诊脉,即是此意。医生在诊脉之时, 必须呼吸均勻,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细心体察 脉象。每次诊脉的时间,古人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十次,现在一 般不应少于一分钟,必要时诊脉时间还可长些。时间过短不仅不 能精确地体察脉象,而且也容易漏诊促、结、代等脉。 1 25.常见病脉有多少种,如何分类,, 种病脉的脉象和主病是什么 由于疾病的影响而出现异常的脉象称为“病脉”。在脉学的 发展过程中,因历代医家切脉的体会不同,故对脉象命名也不尽 相同。如《脉经》载有二十四种’《景岳全书》载有十六种,《濒湖脉 学》载有二十七种,《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二十 八种论述。这二十八种脉象,主要是通过脉位、次数、形态、气势、 节律和通畅程度等来体认。现将二十八种病脉归纳为以下六类: - 64 - 分 类 特 点 脉 名 脉象 主 病 浮 脉 类 轻取 即得 浮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外感表证 洪 浮大满指,充实有力,来的力量 较去的力量大 邪热亢盛 濡 浮而细软无力,轻按可以触知, 重按反不明显 虚证或湿证 散 浮散无力,至数不清 正气耗散,脏腑精气将 竭,多见于危险病症 芤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多见于大失 血或大汗之后 革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精血虚衰 沉 脉 类 重按 始得 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位较深, 近于筋骨 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 为里虚 伏 较沉脉部位更深,推筋着骨始 得,甚至暂时伏而不显 邪闭,厥证,剧痛 迟 脉 类 脉来 迟缓 迟 脉来迟缓,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即脉搏每分钟六十次以下 寒证。有力为冷积实寒, 无力为虚寒 缓 脉来迟缓,一息四至 湿证或脾虚 涩 往来艰涩不畅,如同轻刀刮竹 精亏,血虚,气滞,血瘀 结 脉来缓慢,时而一止,停跳无规 律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积 聚癥瘕 数 脉 类 脉来 急数 数 脉来急数,一息五至以上,即脉 搏每分钟九十次以上 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 为虚热 疾 脉来急数,一息七至以上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动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主痛,主惊 促 脉来急数,时而一止,停跳无规 律 阳热亢盛,气滞血瘀,痰 食停滞 - 65 - 实 脉 类 应指 有力 实 三部脉举按充实有力 实证 滑 往来流和,应指滑利,即指下有 一种圆滑之感 痰饮,食滞,实热 长 首尾端宜,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热证 紧 脉来绷急,紧张有力,左右弹指, 状如转索 寒证,痛证,食积 脉体挺直而长,如按在紧张的琴 弦上,有弦劲之感 肝胆病,痛证,痰饮等 弦 虚 脉 类 应指 无力 虚 三部脉举按都无力,指下有空虚 之感 虚证,尤多见于气血两虚 细 脉细如线,软弱无力,至数分明 诸虚劳损,尤以阴血虚为 多见,又主湿病 微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清 阴阳气血诸虚,尤多见于 阳衰气微 短 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虚 代 脉来缓弱,时而一止,停跳有规 律,间歇时间较长 脏气衰微,七情惊恐,跌 扑损伤,风证,痛证 || 26丨八纲辨证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八纲,卩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通过对四 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 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就是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 中,疾病的类别,不外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浅深,不在表就 在里;疾病的性质不是热证,便是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 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病证, 归纳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四对纲领性证候,用以指 导临床治疗。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即表、热、实证 属阳,里、寒、虚证属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 66 - || 21.什么是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有什么关系, |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 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结合脏腑的病理反映,来分 析各种病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也可以说是从各种辨证方法 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又是其它 各种辨证的基础。八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相补充 的一种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是八纲辨证的深人和细化。这些辨证 方法,虽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 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的。 |~28丨什么是十八反、十九畏, | 药物有防治疾病,对人体有利的一面,也有不良副作用,对 人体产生不利的一面,尤其是在一些药物的配伍过程中,药效降 低或失效,甚至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应避免合用。历代关 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并不一致。影响较大的为金元时期所概括的 “十八反”和“十九畏”,并编成歌诀: 1.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萎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完倶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其意是: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 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础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壏炙馎莫相依。 其意为:硫黄畏芒硝,水银畏础霜,狼毒畏密佗僧,巴豆畏牵 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荆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 脂,官桂畏赤石脂。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人。 如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 合用甘草和海藻;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实验研究 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 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 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 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 人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 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 免盲目配合应用。两种以上中成药同时使用时应注意处方组成, 尽量避免含有“十八反”和“十九畏”组分的药物同用。 || 29^妊娠期间用药有哪些禁忌, | 妇女在怀孕期间,对于某些毒性较强和损害胎元的烈性药 物,应该禁用或慎用。 禁用类:大多数是毒性较强,性猛力峻,破气破血和走窜降 泄的药物。如乌头、巴豆、牵牛、大戟、商陆、芫花、甘遂、三棱、莪 术、干漆、斑蟊、水蛭、虻虫、麝香、皂荚等。 慎用类:包括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等药物。如桃 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半夏、冬葵子、代赭石等。 禁用的药物不宜使用,慎用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斟酌使 用。但没有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0丨中成药贮藏要注意什么, | 中成药的贮藏一般应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并做好 防霉变、防虫、防鼠等工作。 贮藏过程中应注意检查,发现包装破 损、渗漏、霉变等不得使用;内服与外用药要分开贮藏;毒性药、 贵重药应单独加锁贮藏;另外还要特别注意药物的生产批号和 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药品。 1131.中药的用药时间和用药方法有什么讲究? 1、用药时间: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遵循一定的时间规 律。一般病在胸膈以上者饭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饭前服药; 驱虫药需要在晨起空腹时服用;安神药宜在睡前服用;滋补类药 物宜空腹服用,更利于吸收;苦寒等伤胃的药宜饭后服用;慢性 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定时服药;急性病者应按需要随时服药。总 之,要掌握服药时间的规律性,通过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以最大 限度发挥药物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2、用药剂量和次数:汤药一般是1日1剂,分早晚2次服 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病情危重的,可1次顿服;咽喉病多采 用含服;呕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频服。中成药一般1日2~3次按 剂量使用。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或药性猛烈的中成药还须减量 慎用。应注意“中病即止”的原则,尤其使用峻猛或毒性药,宜从 少量开始,逐渐增加,有效即止,慎勿过量,以免中毒。一般不宜 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 3、用药方法:一般汤剂多用温服。解表药宜热服,并温覆或 喝热粥以助汗出。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但 - 69 - 在病重邪甚,拒药不纳,出现呕吐时,可采用热药凉服或寒药热 服。一般服药呕吐的患者,宜加人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 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凉服,少量频服的方法。 散剂、丸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中成药一般可用温开水送 服、冲服或调服。治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腰腿肩臂疼痛、气滞血 瘀、中风手足不遂等疾病的中成药,可用少量黄酒送服以助药 力。 外用散剂和其他外用剂型,用适当的液体丨如茶水、白酒、食 醋、食用植物油等)调制成糊状,敷布于患处。其中,白酒常用于 调敷活血化瘀止痛的中成药,以增强药物散瘀消肿的效果;茶水 常用于调敷消肿解毒的中成药;食醋常用于调敷具有消肿、解热 止痛的中成药,有增强收敛、燥湿的作用;食用植物油或花椒油 常用于调敷燥湿止痒的中成药。食用植物油亦可调敷治疗水火 烫伤的中成药。 | 32^服用中药期间有哪些饮食禁总, | 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 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 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 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 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 物的治疗作用,可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服药期间,凡属辛辣、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 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再者,根据患者病情不 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在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 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和油炸食物;在治疗“寒证”服 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食物;服用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 - 70 - 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 者应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瘍、皮肤病患者,应忌食 鱼、虾、蟹等腥膻及辛辣刺激性食品;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瘆未透 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 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 水肿病人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应少吃鸡、羊、鱼、 虾、蟹等;服用人参、西洋参等补气药物时,不宜食用萝卜。 || 33^中成药的特点是什么,怎样选用中成药,圓 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 处方和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我国劳动人民用中成药来治 疗疾病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成药使用方便,不仅为医生 所乐用,而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现将中成药的特点,略 述于下。 中药制成成药后,服用时不必象汤剂那样煎煮,可以立即服 用,对患者来说较为方便。中成药的服用药量一般比饮片的用量 要少,可以节约大量的药材。中成药的容积量小,便于运输和携 带。中成药有多种剂型,可适应不同药物处方特点,也可方便不 同给药途径的应用。 要正确无误地选用中成药,就必须对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有 初步认识,对中成药的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事项有所了解。 例如,感冒病人如有怕冷发烧,怕冷比较明显,鼻流清涕,舌苔薄 白,小便色白等症状,这是风寒感冒;如果感冒病人有发烧怕冷, 发烧比较明显,咽喉肿痛,小便色黄,舌苔薄黄等症状,那就是风 热感冒。前者是风寒,当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后者是风热,当用 辛凉解表的中成药。否则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这就是说,选用 中成药治病,首先要辨证,在辨证明确的基础上,选用相适应的 - 中成药治疗。例如临床常用的银翘解毒丸,为辛凉解表药,治风 热感冒最为适宜。一 71 如属风寒感冒,用银翘解毒丸就没有疗效了。 另外,还要注意各种中成药的功效、使用要点、禁忌证等。 综上所述,为了使中成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根据辨证论 治的原则,结合辨病,选用与病情相适合的中成药,如法服用,才 能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 || 34^不同剂型的中成药有什么特点, | 历代医家经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创制了多种剂型,如汤、 散、丸、膏、丹、酒、露、锭、饼、条、线、浸洗、搐鼻、坐药、导药、熏剂 等。近年来,又创制了片剂、冲服剂、针剂、海绵剂、油剂、气雾剂、 胶囊剂等。这些剂型,各有其治疗特点。如:?汤剂:吸收快,易发 挥效用,并能结合辨证施治,随证组方,能全面的照顾各种病证 的特殊性。?丸剂:丸者,缓也。多药力持久,服用方便,体积小, 便于携带及贮存。适用于病情稳定,尤其在疾病恢复阶段或需巩 固疗效者〔也有用于急救〕。但是不能随病情变化如汤剂般灵活 加减。?散剂:制作简便,便于服用及携带,节约药物,但是内服 吸收较汤剂为慢。?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可长期 应用,滋补药多采用膏剂;外用膏剂,一般称为膏药,适用于外科 疮疡肿疖或跌打损伤、风湿搏痛等疾病。?丹剂:是指含隶、硫黄 等矿物药,经过加热升华,使之变成剂量少、作用大的一种制剂。 但由于临床运用的习惯,对某些较贵重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 药物制成的其他剂型,亦称为“丹”,遂使丹剂没有固定的剂型。 ?酒剂:一般指用白酒或黄酒浸制药材所得的浸出液。适用于补 养体虚,风湿疼痛及跌打损伤等证。?片剂:体积小,成本低,贮 运方便。?针剂:作用迅速,给药方便,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 影响。 - 72 - 在使用药物前,要根据不同的药性和病情来决定选用不同 的剂型。一般地说,凡病起于骤急,欲取速效,多选用汤剂、针剂, 中药注射剂在使用时应注意合理应用;慢性疾患,宜于缓治久 服,多用丸剂或膏剂,但是有些丸剂如安宫牛黄丸等,也可以治 疗急性病;散剂的功效,较汤剂徐缓,比丸剂迅速;风湿痹痛,多 采用酒剂。 1135.中成药和西药联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 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若主治功效互补或可以增 效减毒,则可以考虑中成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应用时可根据中西 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口服中西药联合应用时,应选用无明确禁忌的药物;副作用 相似及有明确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应避免联合使用;且应注意 给药时间,尽量分开使用。 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 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 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使用时尽 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 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严禁混合配伍。 || 36^刮痧的作用和机理是什么, |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 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拭经络穴位或某处皮肤,通过良性刺激, 使刮拭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驱风 散寒,清热 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 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 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 - 73 - 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 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 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1、预防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 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 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 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 气强则护表能力防卫作 用。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 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 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 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人五脏六腑而生 大病。 2、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 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 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 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 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 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 衡。 ^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 - 74 - 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 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 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 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 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 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 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 化。 (訇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 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 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 衡。 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 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人到有关脏器, 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 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 关穴,输人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 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 冠心病心电图的5^了段和了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 ^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 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 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有卩除,组织细胞得到 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 促进康复。 - 75 - || 31.刮痧有哪些手法,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时 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 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 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 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2 ~ 3分钟,最长不超10分 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 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 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 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肤没 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着经络适当刮一刮对身体还 是比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应用于疏通经络方面。常见 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岁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疗法疗效比较 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 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 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 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 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 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 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 ^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 76 - 注意事项 工具、体位: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 圆。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 血点。 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肌肉 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者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 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 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 38丨拔罐有哪些手法,具体如何操作, | 拔罐是以杯罐做工具,用加热或抽吸的办法,排除罐内的空 气,使罐内出现负压,促使其吸着于皮肤,引起局部淤血,以达到 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我国传统使用的拔罐为火罐,近年来又发 明了抽气罐。抽气罐使用起来比火罐方便。 1、拔罐的机理 按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散寒、调理脏腑虚 实、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拔罐 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从而产生一 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 全身各处,刺激机体的各个器官,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 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 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拔罐还具有增 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拔罐可以加快 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 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2、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根 据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 法。 ^2 ^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 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 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 ^ 3〉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 油^或其他润滑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 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 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 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斗)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 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 39^拔罐可以治疗哪些常见疾病,有哪些禁忌?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最常见的是:感冒、头 痛、气管炎、胃痛、失眠、头晕、高血压、痛经、月经不调、颈椎病、 肩周炎、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 拔罐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也有其禁忌症。如,对于患有以 下疾病的人不宜进行拔罐治疗: 1、患严重心脏病的人。 2、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3、患有肿瘤的人。 - 78 -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人。 5、孕妇和经期的妇女。 6、患有皮肤病的人。 拔罐应注意的事项: 1、拔罐时应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2、拔罐前不宜过于劳累或饮酒,以免影响疗效。 3、每次治疗时留罐的时间为10 ~ 15分钟。 4、拔罐的部位如果出现瘀斑、水泡(在规定时间内)属正常 现象,可用消毒器具刺破水泡,涂以龙胆紫,以防感染。 5、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6、人体的眼、耳、乳头、前后阴、脐、心脏搏动处及毛发过多 的部位等不宜拔罐。 7、存在溃疡、水肿的部位不宜拔罐。 ||肌介绍几种常用的推拿手法| 1、按法:是用手掌、指尖、肘尖或足部着力于体表的某一部 位逐渐用力下压的一种手法。本法具有疏通筋脉,解除筋脉拘 急,调整小关节紊乱的作用。手法要求按压方向要垂直,用力由 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透达到组织的深部。根据治疗部 位的不同,可选用以下不同方式: (”掌按法:可用单掌或双掌按压。压紧片刻后可发力加重 一下,此法常用于治疗腰背部疾患。 ^ 2〉肘按法:医者屈肘,用肘尖部按压,并可配合局部的揉动 或弹拨。本法刺激性较大,多用于软组织丰满、病位深在之处,如 腰臀部。 ^3〉指按法:分为拇指按法和屈指按法。拇指按法是以拇指 指峰、罗纹面或以整个指面按压某一穴位或循经络走行移动按 压。屈指按法是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第一指间关节的屈曲突 起部分,按压一定部位或穴位。 2、摩法:用手指或手掌附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做环形而有节 奏抚摩的一种手法。本法为按摩手法中最轻柔的一种,作用力温 和而浅在,仅达皮肤及皮下。手法操作时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 指掌自然轻放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然后做和缓协调的逆时或 顺时针抚摩,频率在每分钟100次左右。 3、推法:用指、掌或其它部位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 上,作前后、上下、左右的直线或弧线推进,称为推法。本法具有 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缓解痉挛的作用,应用较为广泛如风湿痹 痛、筋肉拘急疼痛、软组织损伤等。手法用力要稳,推进速度要缓 慢,并要保持一定压力作用于深部组织,一般操作5~10遍即 可。临床上推法可分指推、掌推、肘推、足推等,现就掌推法为例 予以介绍:掌推法要以掌根为着力点由上向下或由下至上缓慢 推进,如需加大力量可重叠双手进行,掌推法适用于腰背,下肢 等体表面积较大的部位。 4、拿法:是以拇指和其它四指相对,提住某一部位或穴位提 拿揉捏的一种手法。操作时腕部要放松、以指腹面着力,提拿方 向应与肌肤垂直,在拿起肌肉组织后应稍待片刻再松手复原,力 量要适中,以局部酸胀、微痛或放松后感觉舒适为度,提拿揉捏 动作应连绵不断以5 ~ 10次为宜,根据治疗部位可分别采用三 指拿、四指拿和五指拿。本法常用于颈肩、四肢等部位,具有疏通 经络、解痉止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等作用,可治疗颈肩痛、四肢肌 肉酸痛。 5、揉法: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着力吸 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作轻柔和缓 的环旋转动称为揉法。本法常与按法协同使用称按揉。其作用力 可达皮下组织,也可深达肌层,具有解痉止痛、松解软组织粘连 - 80 - 的作用,多在疼痛部位局限,软组织粘连性部位或强手法后应 用。揉法的频率以每分钟50 ~ 100次为宜。临床上可分为指揉法 和掌揉法两种:指揉法是以手指腹侧面按于某一部位或穴位上, 作小幅度的环旋运动。指揉作用面小、力量较深在、稳重。掌揉法 是以掌根或大、小鱼际为着力点,腕部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作回旋运动。掌揉的作用面大,刺激和缓舒适。 6、捏法:是以拇指指腹分别与食、中、无名、小指指腹同时相 对用力,在身体各部位或穴位上,连续灵巧地张合施术,称为捏 法。本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舒筋利节之功。操作时腕指要 灵巧敏捷连续,轻重适度,勿伤皮肉。捏法常用于治疗落枕、颈椎 病、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 7、滚法:是用手背部在体表一定部位作连续往返滚动的一 种手法。操作时要以腕的灵活摆动带动掌指关节部的运动,滚动 时腕关节要放松,滚动速度以每分钟100左右次为宜,并要有轻 重均勻交替,着力点必须紧贴皮肤,切忌来回摩擦而造成皮肤损 伤。本法具有行气活血,疏筋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临床应用较 为广泛,尤宜于肌肉丰满的部位。滚法根据力量的大小和治疗部 位的不同,可分为直滚法和侧滚法两种:直滚法力量较大,多用 于肌肉丰满之处,操作时手握空拳,以2 ~ 5指的近侧指间关节 为支点放于患处,以腕关节带动,作均勻的来回摆动。侧滚法力 量较柔和,多用于关节隆突处和肌肉薄弱者,操作时,以第5掌 指关节背侧面为支点放于患处,腕关节作屈伸外旋的连续来回 摆动。 8、摇法:是以关节为轴,使肢体作环转运动的一种手法。操 作时动作要稳,幅度由小到大,速度不宜过快,应在关节生理范 围内进行,不可过度。摇法分为单手摇和双手摇。本法具有疏筋 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加关节活动度的作用,可治疗关节 - 81 - 部位的痉挛、粘连、僵直等活动障碍性疾病以及关节酸痛不适等 功能性疾病。 9、弹拨法:弹,是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提捏肌肉、肌腱再 迅速放开使其弹回的一种手法。拨:是用指端置于肌肉、肌腱等 组织一侧,作与其走行垂直方向的滑动。二者可单独使用,也可 综合应用。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松解粘连的作用。常用于浅 表部位的肌腱肌肉的损伤、粘连和肥厚增粗。损伤时力量应由轻 渐重,运作要有柔和感和弹性感。 10、振法:是以振动力作用于损伤部位,使该部位产生振颤 感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法。具有行气活血、祛瘀镇痛的作用。常 用于治疗胸肋部轻度扭挫伤。手法操作要求医者以一手掌平放 于治疗部位上,另一手握空拳叩击该掌背侧,使病人局部有被振 动的感觉,叩击节奏要轻快自然。 11、扣打法:是以拳、指或掌背击打患处而治疗疾病的一种 手法。用于治疗筋肉拘挛、酸痛或在强手法结束后的后续手法。 损伤时要轻松自然,刚中有柔,避免生敲硬打。 ^ 1〉空拳击法:医者手握空拳击打患者。 ^ 2〉拍打法:医者五指并拢微屈,掌心呈空心状击打。 ^ 3〉掌击法:手指微屈,腕掌用力挺紧,以掌根部击打。 ^ 4 ^扇打法:手腕放松,以手背侧扇动。 ^ 5 ^劈法:双手五指分开,用手掌尺侧着力、交替击打。 12、抖法: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轻轻用力作小幅度 的上下连续颤动,称为抖法。本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的作 用。常用于治疗四肢肌肉和关节的损伤、粘连等病症。操作时医 者握住患肢末端,用腕力使患肢随着抖动似波浪样起伏,用力均 勻有力而持续,节奏由慢至快、抖动幅度要小,并配合拔伸的力 量,使抖动的量能达到远处关节。 - 82 - ^ 1〉肩抖法:患者端坐位,医者手握患肢腕掌部,掐起患肢于 肩外展70 ~ 80度,在一定拔伸力下行抖动,每分钟约200次。 ^ 2〉髋抖法:患者健侧卧位;医者站于足侧握踝部,将患肢抬 高离床面约30厘米左右,然后作连续的抖动,力量较上肢为大, 频率稍慢,每分钟约100次。 13、散法:以掌根部着力于体表,腕部作快速的左右摆动推 进动作,称为散法,具有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痉止痛的作用。 常用于腰背,下肢的风湿痹痛,肌肉拘紧疼痛及强手法的善后治 疗。操作时注意掌根部应紧贴治疗部位,并施加一定压力于皮下 组织,避免在表皮上搓擦,速度由慢渐快向前推进,反复数遍。 14、归挤法:归挤即归合相挤。是以双手掌或双侧拇食指施 力于患处,对称用力向中间挤合的一种手法。具有消散筋结,舒 筋止痛的作用。 0〉肩部归挤法:以双手掌分别放于肩关节前后侧,相对用 力向中间归挤。 ?掌背部归挤法:两手握住掌背部,在掌背伸的同时,两手 拇指相对用力归挤。 15、搓法:以双手掌置于肢体两侧面,相对用力作相反方向 的来回快速搓揉,或以拇指尺侧面及食指桡侧面在患部搓动,称 为搓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的作用,用于治疗肌 肉拘挛疼痛或在强手法后使用。 01〉掌搓法:多用于四肢。助手抬起患肢,医者两手分别在上 下或内外侧,对患肢施以一定压力,以手掌相对交替作快速搓 动。 0 2〉指搓法:多用于四肢部或头部〔以头部为例〉。患者头部 略低,在治疗中,医者腕部放松,掌略屈,拇指尺侧面与食指桡侧 面放于头部,并给以一定压力,以腕关节的灵活摆动带动手部来 - 83 - 回搓动。 16 、捋顺法:以手掌着力于肢体,作上下方向来回运动,以肢 体远端推向近端称为捋法,反之称顺法。本法能捋顺筋脉,缓冲 软组织痉挛,用于治疗四肢软组织损伤,筋肉的拘挛疼痛以及强 手法后的辅助治疗。操作时手掌要施以一定的压力,推动力量要 和缓均勻,反复数遍。 - 84 -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 12009 版) 第二部分中成药 序号 功能 药品名称 备注 一、内科用药 (一)解表剂 1 辛温解表 九味羌活丸(颗粒〕 2 感冒清热颗粒 3 辛凉解表 柴胡注射液 4 银翘解毒丸〈颗粒、片) 5 表里双解 防风通圣丸(颗粒〕 6 扶正解表 玉屏风颗粒 (二)祛暑剂 7 解表祛暑 保济丸 8 藿香正气水 9 健胃祛暑 十滴水 (三)泻下剂 10 润肠通便 麻仁润肠丸(软胶囊) (四)清热剂 11 清热泻火 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 12 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 注释1 13 牛黄上清丸〈胶囊、片) 注释2 14 清热解毒 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 - 85 - 15 银黄颗粒(片) 16 板蓝根颗粒 17 清肝解毒 护肝片(胶囊、颗粒〕 热祛湿 茵栀黄颗粒(口服液) 18 清 19 复方黄连素片 (五)温里剂 20 温中健脾 附子理中丸(片) 21 香砂养胃丸〈颗粒、片) (六)止 二咳、平喘剂 22 散寒止咳 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 23 清肺止咳 蛇胆川贝液 24 橘红丸〈颗粒、胶囊、片) 25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26 润肺止咳 养阴清肺丸 27 清肺平喘 蛤虫介定喘丸 (七)开窍剂 28 清热开窍 清开灵颗粒〈胶囊、片、注射液) 29 安宫牛黄丸 注释3 30 化痰开窍 苏合香丸 (八)固涩剂 31 补肾缩尿 缩泉丸(胶囊〕 (九)扶正剂 32 健脾益气 补中益气丸(颗粒^ 33 参苓白术散(丸、颗粒^ 34 健脾和胃 香砂六君丸 35 健脾养血 归脾丸(合剂^ 36 滋阴补肾 六味地黄丸 - 86 - 37 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丸 38 滋肾养肝 杞菊地黄丸〈胶囊、片) 39 温补肾阳 金匮肾气丸(片) 40 四神丸(片) 41 益气养阴 消渴丸 42 益气复脉 参麦注射液 43 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 (十)安神剂 44 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丸(片) (^^一〉止血剂 45 凉血止血 槐角丸 46 散瘀止血 三七胶囊(片) (十二〉祛瘀剂 47 活血祛瘀 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 48 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 49 丹参注射液 50 益气活血 麝香保心丸 注释4 51 理气活血 复方丹参片〈胶囊、颗粒、滴丸) 52 血府逐瘀丸(胶囊〕 53 滋阴活血 脉络宁注射液 54 化瘀宽胸 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 55 速效救心丸 56 地奥心血康胶囊 57 化瘀通脉 通心络胶囊 (十三〉理气剂 58 疏肝解郁 丹栀逍遥丸 59 逍遥丸(颗粒〕 - 87 - 60 疏肝和胃 气滞胃痛颗粒(片) 61 胃苏颗粒 62 理气止痛 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 63 二九胃泰颗粒 (十四〉消导剂 64 消食导滞 保和丸〈颗粒、片) (十五〉治风剂 65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 66 祛风化瘀 正天丸(胶囊^ 67 平肝息风 松龄血脉康胶囊 68 祛风通络 华佗再造丸 (十六〉祛湿剂 69 消肿利水 五苓散〈胶囊、片) 70 益肾通淋 普乐安胶囊(片) 71 化瘀通淋 癃闭舒胶囊 72 扶正祛湿 虺痹颗粒(片) 73 化浊降脂 血脂康胶囊 二、外科用药 74 清热利湿 消炎利胆片〈颗粒、胶囊) 75 清热消肿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注释5 76 清热解毒 季德胜蛇药片 77 连翘败毒丸(膏、片) 78 如意金黄散 79 通淋消石 排石颗粒 80 软坚散结 内消瘰疬丸 三、妇科用药 (一)理气剂 - 88 - 81 养血舒肝 妇科十味片 82 活血化瘀 益母草膏〈颗粒、胶囊、片) (二)清热剂 83 清热除湿 妇科千金片(胶囊〕 (三)扶正剂 84 养血理气 艾附暖宫丸 85 益气养血 八珍益母丸(胶囊〕 86 乌鸡白凤丸〈胶囊、片) 87 滋阴安神 更年安片 (四)散结剂 88 消肿散结 乳癖消片〈胶囊、颗粒) 四、眼科用药 (一)清热剂 89 清热散风 明目上清片 (二)扶正剂 90 滋阴养肝 明目地黄丸 五、耳鼻喉科用药 (一)耳病 91 滋肾平肝 耳聋左慈丸 (二)鼻病 92 宣肺通窍 鼻炎康片 93 清热通窍 藿胆丸(片、滴丸) (三)咽喉病 94 化痰利咽 黄氏响声丸 六、骨伤科用药 95 活血化瘀 接骨七厘片 96 伤科接骨片 - 89 - 97 云南白药〈胶囊、膏、酊、气雾剂) 98 活血通络 活血止痛散(胶囊〕 99 舒筋活血丸(片) 100 颈舒颗粒 注释6 101 狗皮膏 102 补肾壮骨 仙灵骨葆胶囊 注释1、注释2、注释6:目录第12号“牛黄解毒丸(胶囊、软 胶囊、片广、第13号“牛 黄上清丸(胶囊、片广、第100号“颈舒颗 粒”处方中的“牛黄”为人工牛黄。 注释3:目录第29号“安宫牛黄丸”处方中的“麝香”为人工 麝香,“牛黄”为天然牛黄、 体内培植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 注释4、注释5:目录第50号“麝香保心丸”、第75号“马应 龙麝香痔疮膏”处方中“麝香”为人工麝香,“牛黄”为人工牛黄。 - 90 - 附二 本书中涉及到的穴位及穴位固 (按拼音排列〉 白环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注1】,平第4骶后孔。 【主治】腰腿痛、白带、遗精、月经不调。 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 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中风失语、不寐。?脱肛、阴 挺。 【现代应用】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征、脑供血 不足、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内脏下垂。 臂舷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髁连线上,曲 池上7寸。 【主治】?瘰疬。?目疾。?肩臂疼痛。 【现代应用】颈淋巴结核、肩关节周围炎。 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 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痔疾、便秘。?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 一 91 一 【现代应用】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痔疮。 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吐泻。? 小儿惊风。?肘臂挛痛。 【现代应用】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急性胃肠炎、丹毒、狂躁型精神病、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次翁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遗精、疝气、遗尿。? 腰骶痛、下肢痿痹。 【现代应用】卵巢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尿潴留、 不孕。 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现代应用】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阑尾炎、慢性结肠炎。 大陵 【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疮疡。?胸 胁痛、腕臂痛。 【现代应用】心动过速、胃炎、手癖、精神分裂症、口腔溃疡、 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大杼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92 - 【主治】?项强、肩背痛。?咳嗽、发热。 【现代应用】颈椎病、软骨病。 大椎 【定位】在后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狂痫、头 痛项强。?风瘆。 【现代应用】颈椎痛、落枕、颈肩综合征、感冒、高热、小儿麻 痹后遗症。 膻中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 中点。 【主治】?胸痛、咳嗽、气喘。?心痛、心悸。?呕吐、噎膈。? 乳少。 【现代应用】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食管狭窄、肋间 神经痛、乳腺炎。 胆^囊 【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用卜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 泉)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 下肢痿痹。?胁痛。 胆俞 【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 【现代应用】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 93 - 地^机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 3寸。 【主治】?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遗精。?小便不利、 水肿。 【现代应用】胃痉挛、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功能性子宫出 血、精液减少症。 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背痛。 【现代应用】肺炎、肺结核、皮肤瘙痒、荨麻瘆、痤疮。 风池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 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颈项强 痛。?感冒。?中风。?热病、疟疾、癭气。?癫痫。 【现代应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 青少年近视眼、流感、落枕、颈肌痉挛、肩周炎、偏瘫。 风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现代应用】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荨麻瘆。 仗兔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 - 94 - 底上6寸。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脚气。?腹胀、疝气。 【现代应用】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及周围软 组织疾患。 料俞 【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 ?背痛。 【现代应用】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视网膜出血、复发性麦粒 肿、胃炎、胃痉挛、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月经不 调。 膈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扼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现代应用】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膈肌痉挛、胃炎、肠炎、 荨麻瘆、皮肤瘙痒。 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虚劳羸瘦、中风脱证。?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 下、不孕。?遗尿、小便频数。?腹痛、泄泻、疝气。 【现代应用】各种虚弱症、盆腔炎、尿道炎、肠粘连、神经衰 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 95 - 处。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歪斜、 痄腮、鼻舰一“面口合谷收”。?发热恶寒、无汗、多汗、疟疾。? 疔疮、痤疮、瘾瘆。?腹痛。?半身不遂。?经闭、滞产。 环跳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 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现代应用】坐骨神经痛、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髋关节及周围 软组织疾病。 颊车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 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口歪、颊肿。?齿痛、口噤不语。 【现代应用】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面 神经麻痹。 肩井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乳痈、乳汁不 下、难产。?瘰疬。 【现代应用】乳腺炎、高血压、颈肩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后遗 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肩II 【定位】在肩部,肩髁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 凹陷处。 - 96 -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不遂。 【现代应用】肩周炎、冈上肌腱炎、肩关节炎、偏瘫。 肩外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 肩離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 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瘾瘆、瘰疬。 【现代应用】肩周炎、上肢瘫痪、臂神经痛。 解溪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足拇长 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热 谵语。 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舰。?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癫痫。?难产。 【现代应用】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高血压、内耳性眩晕。 勞官 【定位】在手掌心,当第2、第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 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主治】?口疮、口臭。?心痛、呕吐。?癫狂痫。?鹅掌风。 - 97 - 【现代应用】心绞痛、口腔炎、小儿惊厥、癔病、精神分裂症、 手癖、手掌多汗症。 廉泉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吞咽困难、暴喑。 【现代应用】舌炎、声带麻痹、中风失语。 梁丘 【定位】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 髌底上2寸。 【主治】?膝肿痛、屈伸不利。?胃痛。?乳痈。 【现代应用】急性胃炎、胃痉挛、乳腺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 织疾患。 列缺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 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奶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偏头痛、颈项强 痛、牙痛一一“头项寻列缺”。?半身不遂。 【现代应用】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落枕、荨麻瘆、 无脉症、桡神经麻痹、腕关节以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内关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胸闷。?胃痛、呕吐、呃逆。?失 眠、癫狂。?眩晕、偏头痛、热病。?上肢痹痛、偏瘫。 【现代应用】心绞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律不 - 98 - 齐、心动过速、胃炎、膈肌痉挛、急性胆囊炎、癫痫、癔病、甲状腺 功能亢进、血管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疟疾。 醮俞 【定位】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处。 【主治】肩胛疼痛、瘰疬。 脾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水肿。?便血。?背 痛。 【现代应用】胃溃疡、胃炎、胃下垂、神经性呕吐、肝炎、贫血、 慢性出血性疾病、糖尿病。 期门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 寸。 【主治】?胸胁胀痛、乳痈。?腹胀、呕吐。 【现代应用】肋间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胆 石症。 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疝气。?虚脱。?遗精、阳痿、月 经不调、经闭。?遗尿。 【现代应用】各种虚弱症、肠炎、神经衰弱。 曲 I池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 - 99 - 中点。 【主治】?热病。?半身不遂、手臂肿痛。?咽喉肿痛、齿痛、 目赤痛。?瘰疬、风瘆、湿瘆。?腹痛吐泻。?癫狂。 【现代应用】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神经衰弱、荨麻瘆、小儿麻 痹后遗症、胸膜炎、甲状腺肿大、扁桃体炎、肩肘关节痛。 曲泉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 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主治奶月经不调、痛经、阴痒、带下。?遗精。?腹痛、小便 不利。?膝痛。 【现代应用】子宫脱垂、阴道炎、前列腺炎、肾炎、尿潴留、精 神分裂症、膝关节炎。 曲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 挛痛。 【现代应用】风湿性心脏病、小儿舞蹈病、急性胃肠炎、支气 管炎、中暑。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月经不调、崩漏、痛经、经闭、 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小便不利、水 肿。?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現代應用】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性功能减退、遗尿、急慢 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神经性皮炎、湿瘆、荨麻 -100 - 瘆、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 上骨谬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 孔处。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 少冲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昏迷、癫狂。?心痛、心悸、胸胁痛。?热病。 【现代应用】脑血管意外、休克、小儿惊厥、癔病、肋间神经 痛、喉炎。 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虚脱、中风脱证。?腹痛、泄泻、脱肛。?水肿。 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遗尿、小便不利。? 耳鸣、耳聋。?腰痛。 【现代应用】肾炎、尿路感染、神经性耳聋、半身不遂。 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 10穴。 【主治】?昏迷、癫痫。?高热。 【现代应用】中暑、小儿惊厥、休克。 水沟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小儿惊风、癫狂痫。?口歪。?腰脊强 -101 - 痛。 【现代应用】休克、虚脱、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癔病、精神 分裂症、晕车、晕船、晕针、急性腰扭伤。 太冲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歪。?癫痫、小儿惊风。? 疝气、崩漏、月经不调、遗尿。?下肢痿痹。 【现代应用】高血压、尿路感染、精神分裂、面神经麻痹。 太溪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气喘、咳血。? 齿痛、耳鸣、耳聋。?失眠。?腰痛。 【现代应用】支气管哮喘、慢性咽喉炎、肾炎、膀胱炎、神经衰 弱、贫血、下肢瘫痪。 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 处。 【主治】?偏正头痛、牙痛。?目赤肿痛、目眼歪斜。 【现代应用】急性结膜炎、眼睑炎、麦粒肿、血管神经性头痛、 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高血压。 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脐旁2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月经 不调、癥瘕。 【现代应用】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 - 102 - 化不良、恶露不尽、功能性子宫出血。 天柱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 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头痛,项强,肩背痛。?发热。?癫狂痫。 【现代应用】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颈椎病。 天宗 【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 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偏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胸胁痛、 上肢痹痛。 【现代应用撼冒、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聋、小儿麻 痹后遗症、偏瘫。 委中 【定位】在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痛、背痛、下肢痿痹^“腰背委中求”。?腹痛、 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现代应用】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肠炎、痔疮、湿 瘆。 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胸胁痛。 - 103 - 【现代应用】胃下垂、胃痉挛、胰腺炎、糖尿病。 下桫 【定位】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腰痛、小便不利、肠鸣、便秘、小腹痛。 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吐血。?咳嗽、盗汗。?失眠、健忘、癫 狂痫。 【现代应用】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 症、癔病、肋间神经痛。 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瘆、湿瘆、丹毒。 【现代应用】功能性子宫出血、荨麻瘆、湿瘆、皮肤瘙痒、神经 性皮炎、贫血、下肢内侧及膝关节疼痛。 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脚气。?胁痛、口苦、黄 疸、呕吐。?小儿惊风。 【现代应用】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肝炎、胆囊 炎、胆道蛔虫症。 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104 -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泄泻、黄疸。?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膝 痛。 【现代应用】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潴留、尿 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肋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失眠、小儿惊风。 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第3 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昏迷、晕厥、癫痫、小儿惊风。?头痛、头晕、目眩、 失音。?4、便不利、便秘。 【现代应用】神经衰弱、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低血压、休克, 中暑、癔病、精神分裂症。 照海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咽干、咽痛。?痫证夜发、失眠、嗜睡。?小便不利、 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阴挺、带下。 【现代应用】慢性咽喉炎、扁桃腺炎、子宫脱垂、习惯性便秘、 神经衰弱、癔病、癫痫。 支沟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 - 105 - 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胁肋痛。?热病。?耳聋、耳鸣、暴喑、瘰 疬。 【现代应用】习惯性便秘、肋间神经痛、神经性耳聋、舌骨肌 麻痹。 中府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 前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 【现代应用】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中极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 漏、带下、阴挺、不孕。?沛气。 【现代应用】肾炎、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盆腔炎、功能性 子宫出血、产后宫缩痛。 中篮 【定位】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赤白带下、便秘。 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食不化、腹胀、泄泻、黄疸。?癫 狂。 【现代应用】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精神分 裂症、癫痫、神经衰弱。 足三里 - 106 -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疳 疾、肠痈。?虚劳羸瘦、水肿、心悸。?下肢不遂、脚气。?癫狂。 ?乳痈。 【现代应用】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胰腺 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休克、高 血压、癫痫、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动脉硬化、支气管 哮喘、白细胞减少症、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注1】寸: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 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常用的手 指同身寸有以下3种: ?中指同身寸:用患者的中指尖和拇指间连起来成环状,以 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侧面两端横纹之间的距离为一寸,并以此 为标准取穴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四肢部取穴和背部作横量尺寸 的标准。 ?拇指同身寸法:以患者拇指第一节的宽度为一寸,适用于 四肢部取穴。 ?横指同身寸法:以患者手指的宽度作为取穴尺度,就是食 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相并,四个指头第二指关节总的宽度为 3 寸。 -
/
本文档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西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