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文王演易传说的证实:也说清华简《保训》及其“中”

2018-11-04 14页 doc 28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文王演易传说的证实:也说清华简《保训》及其“中”文王演易传说的证实:也说清华简《保训》及其“中” 2009年,中国曾经发生一件未曾引起普遍重视的文化上的大事件,就是清华简《保训》的收 藏。2009年6月15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为此召开过“清华简《保训》座谈 会”,50余位学者参加了座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作了有关 清华简及《保训》的主题报告,专家学者根据会上提供的《保训》简照片及释文等材料,就 《保训》简的释读、《保训》简的思想及其时代等问题进行讨论。之后一些学者在《光明日报》、 《上海书评》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参与讨论。热闹过后,复...
文王演易传说的证实:也说清华简《保训》及其“中”
文王演易传说的证实:也说清华简《保训》及其“中” 2009年,中国曾经发生一件未曾引起普遍重视的文化上的大事件,就是清华简《保训》的收 藏。2009年6月15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为此召开过“清华简《保训》座谈 会”,50余位学者参加了座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作了有关 清华简及《保训》的主题报告,专家学者根据会上提供的《保训》简照片及释文等材料,就 《保训》简的释读、《保训》简的思想及其时代等问题进行讨论。之后一些学者在《光明日报》、 《上海书评》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参与讨论。热闹过后,复归于寂静。不是学者们缺少长 久的热情,是学者们的文化知识、思想力度也就那么一点起哄的本事,缺少深入研究探讨下 去的能力。 清华简《保训》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文化事件。在我认为,它实际上证实了既被写入史 书又长期属于猜测性的周文王曾经研究易经八卦的一些文字记录。而《保训》的现世,清晰 地为我们解开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这一大疑团。《保训》中记载了周文王当时对于易经的称名, 与后世完全不同;记载了周文王对于易经极其看重,以及研究与传承上的认真态度;记载了 周文王之前,易经在尧舜禹时期以及夏代的传承环节等重要文化信息。 一.公布的清华简《保训》释文: 第一支简:隹(惟)王五十年,不瘳 ,王念日之多鬲,恐述(坠)保训。戊子,自靧。己丑,昧 第二支简:[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及 第三支简: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诵)。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冬(终), 女以箸(书) 第四支简:受之。钦才(哉),勿轻!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恐逑中。自诣(稽) 氒(厥)志 第五支简: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氒(厥)又 (施)于上下远埶(迩), 迺易立(位)埶(迩)诣(稽),测 第六支简:侌 (阴阳)之勿(物),咸川不 (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覍名,身兹备(服)惟 第七支简: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氒(厥)绪。於 (呜 呼), (祗)之 第八支简:才(哉)!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亡(害), 迺追(归)中于河。 第九支简:(微)寺(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汤),(祗)备(服)不解 (懈),用受大命。於(呜呼)!发,敬才(哉)! 第十支简: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今女(汝)(祗)备(服)毋解(懈), 其有所(悠)矣(也),不 第十一支简:及尔身,受大命。敬才(哉),勿轻!日不足,隹(惟)宿不羕(祥)。 二.《保训》释文的分段及断句: 隹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历),恐,述保訓。戊子,自靧。己丑,昧[爽]„„ 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及训。昔前(?)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冬,女以箸受之。 钦才,勿轻!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恐,求中,自诣氒志,不违于庶万眚之多欲。 氒又施于上下远埶,迺易立埶诣。测侌 (阴阳)之勿,咸川不 (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覍名。身滋备(服)惟允,翼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氒绪。 呜呼!发,祗之才!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伏)氒辠,亡害。迺追(归) 中于河。微寺弗忘,传贻子孙,至於成唐(汤),祗备毋解,用受大命。 於!发,敬才!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女祗备毋解。其有所(悠)矣,不及尔身 受大命!敬才,勿轻!日不足,隹宿不羕。 三.《保训》白话意译 惟王五十年,文王的病情不见好转,王考虑到生病耽误的日子已经很多了,如果疾病再 不见好转,会错失作宝训的机会,心中为此感到不安,而讲述此宝训。 戊子日,王自洗其面;己丑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王)说道:“发,我的病越来越 严重了,恐怕来不及对你训导。以前人们传授宝训,必定要由前人亲口传授,如今朕的病重 了,恐怕口授是完不成了,你就以书的形式来接受吧。 敬畏啊!不要轻视!舜过去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亲自在鬲这个地方垦荒种植茅草。他是 恐怕自己成为一个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而求《中》、钻研《中》的。舜曾经自省个人意 志,不比普通百姓缺少追求与欲望。舜根据自己的意思,将《中》的序列施行了上下远近的 重新安放,尤其是换位于近处,就是舜的意思。《中》是测阴阳之物,历来都是认为坤卦不可 违逆。舜既得到《中》的传授之后,不改变《中》的细节内容,改变了名称。对于《中》,舜 益加佩服与相信,努力研究而不懈怠,使自己获得了天地人三才极深的修养与品德。帝尧夸 赞舜,让舜来继承自己的帝王之位。 啊!敬畏啊!过去,上甲微从一个叫做河的部落那里借来《中》,以报复杀害自己父亲 的有易部落,有易服其罪,上甲微没有灭亡有易。之后上甲微把《中》还给了河部落。上甲 微秘密记录了《中》,没有忘记《中》的内容,并且传遗给了子孙,一直到成汤,研究探讨, 不敢懈怠,其作用是使成汤得到天下。 啊!发,敬畏啊!朕知道《中》的知识时间不长,命中还没有让我赶得上仔细研究。如 今你要信服,也要研究不懈。《中》的传承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只是你不知道,还未曾传承 到你身上,你要接受这个大任务、大使命!敬畏啊!要注意的是:日干一类,并不重要,唯 一要重视星象上的不吉祥。 ” 《保训》中提及的“中”,尧知道,舜知道;但是《周易》里面没有提及尧舜。【归妹卦、随 卦,后人多解释为商代末期发生的事件,我到认为就是尧舜的。】 尧、舜肯定是不知道王亥的,【是。王亥之父相,是与夏代第三代第四代王同时期的人物, 与先前的尧舜相隔四五代。】 但是《周易》却提到了王亥。【《周易》中王亥(又名“振”)、王恒事件极多。屈原《天 文》中曾有一问:王亥、王恒这兄弟二人,竟然有一个淫乱、另一个去替死的事情发生。】上 甲微假易于河,《周易》更新得也够快的,一下子就把他老爹的事迹给记录在案了。【王亥、 王恒兄弟二人去有易部落,不是为了去贩卖牛羊的,本身就是为了“易经”去的——个人看 法,不一定正确。将在《王亥演易密境》中讲述。】 尧舜的传说在历史上产生于什么时期呢?!不早于周朝刚刚开始建立的时代。【典籍记载 是典籍记载。传说是有多种形式的,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会因为没有典籍就没有传说。】 自诣氒志,不违于庶万眚之多欲。——大概的意思似乎应当是,舜因为自己曾 经做过“小人”,因此规定自己的志向,不能违背万民种种的需求。【看了报刊已经发表的学 者们的所有文章——没多少,也就一二十篇,基本上都是与您的意见一致。】 “氒又施于上下远埶,迺易立埶诣。测侌 (阴阳)之勿,咸川不 (逆)。”——个人断为“氒又施于上下远埶迺易。立埶诣测侌(阴)之勿咸川。不()。”从舜对“中” 的应用和上甲微得“中”出征获胜来看,“中”似乎更像一种历法。【等我后面会谈到自己的 理解——先放一下这个帖子。】 十多年来,一直认为在《周易》之前,周文王演易之前,还有过一次更为重大的发生在夏代 中早期的王亥、王恒兄弟二人的演易事件。历史典籍中毫无记载。但易经64卦爻辞中可以大量地复原王亥、王恒身上发生的故事。本来也就想依靠复原64卦爻辞中的王亥、王恒故事来证明王亥演易确有其事的。 个人认为,王亥、王恒故事,也即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事。这在复原64卦中的王亥、王恒故事的同时,也将复原、大量牵涉到民间的、易经这部典籍中记载的王母传说。王 亥、王恒、西王母等整个故事的复原,自然会将牛郎织女史事浮出水面。 清华简《宝训》的出现,最应该兴奋的人,应该是我了——清华简《宝训》,简直就是 为了我论证王亥演易而出现的——完全缺少王亥演易典籍记载资料的时候,从历史深处冒出 了一篇关于王亥演易的历史证物。 [因个别字词修改重贴]三.《保训》白话意译 惟王五十年,文王的病情不见好转,王考虑到生病耽误的日子已经很多了,如果疾 病再不见好转,会错失作宝训的机会,心中为此感到不安,而讲述此宝训。 戊子日,王自洗其面;己丑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王)说道:“发,我的病越 来越严重了,恐怕来不及对你作训导。以前人们传授宝训,必定要由前人亲自口传心授,如 今朕的病重了,恐怕口授是完不成了,你就以书简的形式来接受吧。 敬畏啊!不要轻视!舜过去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亲自在鬲这个地方垦荒种植茅草。 他是恐怕自己成为一个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而求《中》、钻研《中》的。舜曾经自省个 人意志,不比普通百姓缺少追求与欲望。舜根据自己的意思,将《中》的序列施行了上下远 近的重新安放,尤其是换位于近处,就是舜的意思。《中》是测阴阳之物,历来都是认为坤(川) 卦不可违逆。舜既得到《中》的传授之后,不改变《中》的具体的细节上的内容,改变了名 称。对于《中》,舜益加佩服与相信,努力研究而不懈怠,使自己获得了天地人三才极深的修 养与品德。帝尧夸赞舜,让舜来继承自己的帝王之位。 啊!敬畏啊!过去,上甲微从一个叫做河的部落那里借来《中》,以报复杀害自己 父亲的有易部落,有易服其罪,上甲微没有灭亡有易。之后上甲微把《中》还给了河部落。 上甲微秘密记住了《中》的内容,没有忘记《中》的内容,并且传遗给了子孙,一直到成汤, 研究探讨,不敢懈怠,其作用是使成汤得到天下。 啊!发,敬畏啊!朕知道《中》的知识时间不长,命中还没有让我赶得上仔细研究。 如今你要信服,也要研究不懈。《中》的传承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只是你不知道,还未曾传 承到你身上,你要接受这个大任务、大使命!敬畏啊!要注意的是:日干一类,并不重要, 唯一要重视星象上的不吉祥。 ” 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10-2-17 9:12:00 30#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恐逑中。自诣(稽)氒(厥)志不讳(违)于庶万眚(姓) 之多欲。 ============================================== 【维肝有癌】: ——大概的意思似乎应当是,舜因为自己曾经做过“小人”,因此规定自己的志向, 不能违背万民种种的需求。 【石全 】:维肝有癌老师的解释,与目前已经见到的十几位学者们的解释,基本上是一 致的。石全认为,舜曾经做过“小人”,即普通老百姓,在舜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时候,不 会“规定自己的志向不能违背万民种种的需求”。“不能违背万民种种的需求”,即立志要为全 体人民服务,那应该是帝王们或有志于要做帝王的人们才考虑事情。当时还只是普通百姓的 一个人,不会有这么大的志向的,只能是“自省自己的意志,不比其他任何人差劲”,因此立 志学习、研究《中》的。 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10-2-17 9:47:00 31# 氒又施于上下远埶,迺易立埶诣。测侌 (阴阳)之勿,咸川不 (逆)。舜既得中言,不 易实,覍名。身滋备(服)惟允,翼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氒绪。 ================================================ 【维肝有癌】: “氒又施于上下远埶,迺易立埶诣。测侌 (阴阳)之勿,咸川不 (逆)。”——个人断 为“氒又施于上下远埶迺易。立埶诣测侌(阴)之勿咸川。不()。” 【石全】:维肝有癌老师的断句,也基本上与学者们已经刊发的文章中的断句相同。 “测侌 (阴阳)之勿,咸川不 (逆)”——这句话实在重要。维肝有癌老师和正观老师 在下面认为《宝训》“从舜对‘中’的应用和上甲微得‘中’出征获胜来看,‘中’似乎更像 一种历法”,或许与“测侌 (阴阳)之勿,咸川不 (逆)”有关。 我在对《宝训》的白话意译中,已经直接将这句话中的“川”字译为易经八卦中坤卦的 “坤”字。将“川”字译为“坤”字,已经见于帛书易经资料。在帛书易中,已经有“坤易” 作“川易”的用法。也已经有人认为《川易》就是失传的《归藏易》。 “测侌 (阴阳)之勿,咸川不 (逆)”,所透露的,正是《归藏易》中以坤卦为重点排 列八卦顺序的归藏易文化时期人们对易经八卦的排列顺序上的“咸川不逆”。 《宝训》中透露,舜曾经演易。并且透露的信息时文王演易的出处、依据、历史渊源, 透露的是“文王后天八卦”中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一卦序,并不是周文王的初创,而 是舜就这么搞过,舜就曾经“氒又施于上下远埶,迺易立埶诣。” 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10-2-17 10:11:00 32# 李学勤《“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见《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 日第12版“国学”),向学界介绍了其中的《保训》。 这个“周文王遗言”,并不是周文王要王传位给周武王的遗言,与“传王位”没有关系, 而是周文王传易给周武王的内容。 并不是李学勤《“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一文中所讲的是周文王向 周武王传授怎样做王的一种理念,另外一些学者如李零等已经指出了周文王向周武王传授的 是一种“物件”。这个物件,也与王位传承无关,是周文王确实曾经演易并且向周武王传授易 经。 国为什么叫中国:破译“中”字是一幅太极图画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这似乎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似乎是一个人 人都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果有人要去深究的话,还真能够找出现成的答案来。我们来看看通 常的解释: 中国,古时通常泛指中原地区,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这几个含义相同。 是指古代华夏族在中原黄河流域一带创立国家,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有“世界文明 古国”、“丝绸之国”、“瓷器之国”、“礼仪之邦”等美誉。又称“华夏”、“中华”、“九州”、“赤 县”、“神州”、“龙的子孙”、“龙族”等。 典籍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大雅?民劳》载:“惠此中国。”《礼记?王 制》载:“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周公营建 新邑于洛,“相宅”、“攻位”(《尚书?召诰》),《尚书?召诰》提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 中”。什么叫“土中”?就是大陆之中。《史记?周本纪》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 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 《召诰》、《洛诰》”。 在考古资料中,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 “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孟子?滕文公上》载:“悦周公仲尼之道, 北学于中国”。又载“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左传?庄公三十一年》载:“凡诸侯有四 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公羊传?禧公四年》载:“南夷与北狄交,中 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庄子?田子方》载:“中国 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古代所谓“中国”,指后世所说的“中原”。 “龙”在《易经》中是指可以用来繁衍后裔、强族股本的特定山体,称“龙脉”,在传 说中被形容为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能兴云降雨。在 文人,被形容为“中国龙”、“龙马精神”,是团结凝聚的号召物、图腾,作为吉祥物,龙的精 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我们习惯上称中国圣人,往往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以及农耕文明开创者后稷,文 字发明者仓颉等。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炎黄二帝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缔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炎帝与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 始祖。 那么,5000年文明历程,是不是到了周代才有“中国”? 什么是“中”,我们先看一下“中”字的字形。 “中”字,甲骨卜辞中多用方笔,写成方框;铜器铭文中多用圆笔,写成圆圈。其原始 写法有三个要素: (1)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道竖画。 (2)竖画的中间有个圆圈或方框。 (3)铜器铭文中圆圈的的上下多出指示标,上下指示方向一致:向左指,上下都向左; 向右指,一律向右。 “中”字到底指什么?于省吾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中,列举了学者们的三种说法。 唐兰说:指旗帜说;温少峰、袁庭栋说:指圭表;黄德宽说:指风向标说。
/
本文档为【文王演易传说的证实:也说清华简《保训》及其“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