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3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导学案:先秦时期

2019-07-24 10页 doc 24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导学案:先秦时期2013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导学案: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奴隶社会的开端、发展、强盛与衰落及封建社会开端;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1)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历史阶段。 经济上,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政治上,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和伦理观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和思想文...
2013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导学案:先秦时期
2013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导学案: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奴隶社会的开端、发展、强盛与衰落及封建社会开端;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1)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历史阶段。 经济上,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政治上,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和伦理观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政治上,诸侯争霸和各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考点碰撞】 必修: 一、政治 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一战中,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都城在镐京。 ②灭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2.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 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拓展疆域,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对分封的土地和人口具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 ⑥影响:①初期: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春秋战国(东周)时期诸侯国强大,周王室衰微。战乱不断,社会混乱 3.宗法制: ①目的:保证王权稳定,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修族谱、祭拜祖先、寻根问祖等            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体现了亲亲尊尊之义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紧密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作为维持政治秩序和政治文化的核心手段。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变法,出现了郡、县等行政区划单位。 二、经济 1.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集体劳作。 ③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此后铁犁牛耕 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②特点: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注重精耕细作;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作用: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原因。 2.手工业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官营手工业发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家庭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者并存。      3.商业 商周时官府垄断商业,春秋时官府垄断被打破,出现了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战国时出现了新兴商业城市。城市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战国:有城市出现“市井”商业区)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①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最早由战国时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提出. ②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③影响:A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并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是正确的。 B消极:到封建社会的末期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三、思想 1.百家争鸣: 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③教育:私学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为学术繁荣提供了人才基础。 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崇尚自然,讲究无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商鞅、韩非子(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事异则备变”)。 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等;)。 意义:①“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②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2)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①孟子把孔子仁、德治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 的合理成分。 )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礼法并治)。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 5.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②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6.老子的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 ③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④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⑤朴素的辩证法。 四、文学成就 1.《诗经》 ①概况: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特点:四言为主、间或杂言、现实主义 ③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楚辞 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②《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选修:商鞅变法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矫正反馈】 1、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本文档为【2013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导学案:先秦时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