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我发现了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我发现了

2017-10-22 3页 doc 12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我发现了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 万病归宗论(一) (2008-08-20 17:11:01) (岐黄中医网提供) 万病归宗论 (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北京 100076) 疾病的发展由来已久,并且总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即使在当今科学高度发达、医学快速发展 的时代,一些新型、重大疾病仍然在不断的发生、发展,其变化层出不穷,性质越来越恶,这不但给人类生存与 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也向医学提出严峻挑战,这个问题值得关注,发人深省。 1 历史的发展与疾病的演变 早在 2700年前,我国中医理论基...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我发现了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 万病归宗论(一) (2008-08-20 17:11:01) (岐黄中医网提供) 万病归宗论 (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北京 100076) 疾病的发展由来已久,并且总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即使在当今科学高度发达、医学快速发展 的时代,一些新型、重大疾病仍然在不断的发生、发展,其变化层出不穷,性质越来越恶,这不但给人类生存与 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也向医学提出严峻挑战,这个问值得关注,发人深省。 1 历史的发展与疾病的演变 早在 2700年前,我国中医理论基础《黄帝内径》一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机 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现,以及对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发展的趋势、诊疗方法、治疗法则等诸多问题都做出 比较详细的论述,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直至今天,仍在为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这是祖先留 给我们的宝贵的医学财富。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过春秋、战国,至汉代,这期间,疾病的发展尚未表现出显 著的发病特征,医学的作用主要是为连年战乱疗治创伤。 汉代时期,伤寒病的盛行,着疾病的发展呈现 出典型的时代特征。张氏家族,伤寒十居其七,死亡三分有二。伤寒病的出现,对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带来了深 重影响。张氏勤求古训,创伤寒学派。 宋金时期,疾病又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出典型的热病特征。河间刘完 素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擅用寒凉药治疗火热病症。有“热病用河间”之说,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金代张元素,深究《内经》、《难经》、《伤寒论》,以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强调肝脏 功能的发挥和作用,是中医史上第一个重视脏腑功能调整的医家。同时,张氏制方之理,是以药物气味与病机之 协调为基础,以五行生克制化为法则。也是中医史上第一个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辨治的医家。后世称之谓“易 水学派”。 也是在金代,出现了以张从正为代表,以“汗、吐、下”三法为手段的“攻邪学派”。攻邪学派 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之理,善于应用汗、吐、下三大法攻邪。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由外 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因邪“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 时至元代,医者多用辛热燥烈药物盛行,导致伤阴劫液之弊普遍,疾病出现了以“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 又一发病特征。朱丹溪针对时弊,潜心研究,列举诸证,剖析误用辛热之害,指出阴虚血少之人所伤尤甚。提出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2 “阳有余阴不足”观点,创立以滋阴降火为主的“滋阴派”。 明朝时期,部分医家用药偏执于苦寒,常致损 人脾胃,克伐真阳,形成苦寒时弊。疾病又以“脾虚不足”为发病特征,医家薛己提出并创立以“治病求本,务 滋化源”为思想,以“调理脾胃”为法则的“温补学派”。 明代末年,全国爆发瘟疫,极度盛行,众医以伤 寒诸法不效。吴有性认为瘟疫乃天地之异气,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表里分传,治以“表里分消治法”,创立 “温病学派”。 时值现代,疾病的发展又呈现出与前古不同的典型特征。疾病的发展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 变化,已经打破之前的一般规律,呈现出加速发展之势,并且疾病发展的复杂化问题越来越显著,恶性程度越来 越高,新型疾病不断出现等,给人类生存和健康带来不小的问题。 万病归宗论(二) (2008-08-21 14:35:48) 2 人体五脏功能对疾病发生及其症状反应的影响 2.1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人体的五脏功能状态 中医的脏腑理论早已明确了五脏六腑的功能所主,把人体整体系统分别划归于五脏的功能主司,五脏分别统 管人体全身的各种系统、器官、组织和系统,五脏系统包括脏腑器官、经络腧穴、神经组织、骨骼筋脉、肌肉皮 肤、毛发孔窍、四肢头面、五官百胲等方面,一切疾病的发生部位、病理变化、疾病转归及其症状反应无不包含 其中,尽归五脏所统。五脏功能之间,相互生克,制化为用,和合平衡,人欲与天地相应,与万物同化,天人合 一,变化无穷。只要天地万物自然规律不变,人之五脏功能运动也将永恒。 2.2 疾病的症状和反应是由五脏生理功能所决定的 笔者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必须借着机体亏虚的状态和脏腑功能运动失序的内环境才能致生。而人体的脏 腑功能运动,不但是化生人体各种精微物质和气血津液的动力源泉,也是维持生命运动、防御疾病发生、对抗疾 病反应的主动力。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未变,人体的脏腑功能未变,人类的生理活动基本未变,所以说人体对疾 病在发生、发展、演变与转归时所产生的对抗作用,以及在对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也基本不变。 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及其对抗疾病的方式和方法仅有五大类型,其表现也只有数十余种,尽管疾病种类数以万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3 计,但一切症状的表现,无一不是脏腑功能对抗性的反应,其症状总是固定在五大类型数十种之中。 究其原因 , 五脏六腑是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人体的健康与否取决于五脏功能活动是否正常,而五脏功能活 动的是否正常取决于五脏阴阳是否平衡。如肾藏精,主气化,为一身精气之根本;心主血,司神明,为五脏神志 之总督;肝藏血,主疏泄,是气机疏调之根本;脾合胃,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泉;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机 宣降之保证。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所伤者,无非脏腑。故临床治疗,从调理五脏阴阳入手(虽 有六腑,因六腑与五脏相为表里,同属五行,故可合并考虑),可达调和表里、调和虚实、调和寒热、调和气血 、 调和营卫、调和三焦、调和津液、调和经络之效。 万病归宗论(三) (2008-08-22 11:07:37) 2.3 五脏生理功能、五脏病证及其常见症状和反应 2.3.1 肝脏功能与肝脏病证的表现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主筋,联络关节及肌肉,其华在爪,开窍于二目。肝属木,木曰曲直,喜条达,忌 怒。肝在液为泪,在色为青,在化为生,在气为风,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在味为酸,春应肝,肝与胆相表里等 。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如果肝的生理功能正常,疏泄通利,藏血充足,筋脉就会屈伸自如,肌肉就会收缩有力,爪甲润泽,二目有 神,情志舒畅,心胸开朗,考虑周全,抉择果断,胆气疏条,胆汁分泌通畅,饮食有味,消化旺盛等。 如果肝的生理功能表现失常,出现疏泄不利,肝气郁结,则会心烦易怒,胸闷胁痛;久郁不化,蕴蓄生热,热极 生风,则会出现肝风内动;或藏血不足,筋脉失养,出现拘挛抽搐,爪甲枯荣,头发脱落;肝胆不利,则会出现 心胸狭隘,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胆汁分泌不利,影响消化吸收,食欲不振,厌油腻,或腹胀,或发黄疸等,肝 脏系统就进入病理状态之中。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4 肝脏病证常见症状和反应: 1 肝风证——《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之证,多汗恶风,善悲,善怒,色苍,目青。” 2 肝热证——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甚则见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动,不得安卧,两 颊赤红。 3 肝实证——肝实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 4 肝虚证——虚则目眩,耳无所闻,阴不敛阳,阳盛善恐。 5 胆热证——口苦,病发黄疸。 6 胆虚证——胆虚,善太息,呕宿汁,心悸惊恐。 7 肝经病证——足厥阴肝经病变,腰病痛不可俯仰,男人溃疝,女子少腹肿,胸满呕逆,泄泻,遗浊,闭癃。 8 胆经病证——足少阳胆经病变,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体无膏泽,足外反热,头痛,目赤,汗出恶 寒。 万病归宗论(四) (2008-08-23 10:35:58) 2.3.2 心脏功能与心脏病证的表现 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汗液,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属火,火曰炎上。心在液为汗,在色为赤,在化为长 , 在气为暑,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在味为苦,心应夏,心与小肠相表里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小肠者 ,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如果心脏功能正常,则会神清气爽,六神有主,喜乐有常,小便清长等健康状态。如果心脏功能出现失常, 则会六神无主,神志不清,甚至神昏谵语,喜怒无常;或者汗出,或者盗汗;若热移小肠,则会出现小便短赤, 尿浊,尿痛等。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5 心脏病证常见病证和反应: 1 心风证——《内经》曰,“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2 心热证——心中不快,突发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而无汗。 3 心痛证——心气逆乱,心脉瘀结,不通则痛;或心血不足,不能养心而作痛。 4 心神不藏证——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所舍,其藏坚固,邪不能容,邪中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 则无主,心慌不可终日。 5 小肠病证——寒气伤阳,小肠受寒,则运化无力,水谷不分,小肠吸收不良,则见泄泻;心火热移小肠,小肠 热结,则见肠中痛,小便短溲,甚或尿痛。 6 心经病证——证见心痛,渴而欲饮,目黄胁痛,掌中热甚。7小肠经证——咽痛颔肿,头不可转动,颈肩强硬 , 耳聋目黄,面颊浮肿。 万病归宗论(五) (2008-08-25 09:42:21) 2.3.3 脾脏功能与脾脏病证的表现 脾主运化,主肌肉,主四肢,主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属土,土爰 稼穑。脾在液为涎,在色为黄,在化为化,在气为湿,在声为歌,在志为思,在味为甘,脾应长夏,脾与胃相表 里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如果脾脏功能运化正常,气血化生充足,则肌肉丰满有力,四肢健 壮;脾运化有权,胃的受纳有常,饮食有味,消化正常,精力充沛,生命旺盛。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 会气血生化无源,表现精疲力竭,神困体乏,萎靡不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食后腹胀,大便不调,口苦唇 干,饮食乏味,甚则肌肉萎缩,鼓胀消瘦等。 脾脏病症常见症状和反应: 1 脾风病证——《内经》曰,“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微薄黄,不嗜食。”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6 2 脾热证——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欲呕身热,热甚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痛。 3 脾虚证——虚则腹肿肠鸣,飧泄,饮食不化。 4 脾实证——身重,肉痿,足不能行,脚下痛。 5 脾湿证——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盛则生濡泄,痰湿及水肿。 6 胃痛证——胃病者,腹胀,胃脘痛,甚及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7 食痹证——《内经》曰,“胃脉软而散者,当病食痹。”食痹为食而不化,胃脘闷痛,呕吐,吐后得缓。8 脾 经病证——足太阴脾经病变,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噎,身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便溏 , 下泻,不得卧。 9 胃经病证——足阳明胃经病变,则见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甚则恶人与火,闻木声惕然而惊,独闭 户而处,甚则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賁响腹胀。 万病归宗论(六) (2008-08-26 09:07:28) 2.3.4 肺脏功能与肺脏病证的表现 肺主宣发素降,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属金,金曰从革。肺在液为涕,在色为白, 在化为收,在气为燥,在声为哭,在味为辛,在志为忧,肺应秋,肺与大肠相表里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 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如果肺脏功能发挥正常,则呼吸调匀,皮肤润泽,毛发生荣,胸胁舒坦, 大便正常。 如果肺脏功出现失常,则会呼吸气短,胸胁憋闷,急促,咳嗽,哮喘,皮肤枯萎,毛发脱落,大 便不调等。 肺脏病症常见症状和反应: 1 肺风证——《内经》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咳短气,昼日则轻,旦暮则甚。” 2 劳风证——反目上视,唾出若涕,恶风而震寒。 3 肺热证——淅然,恶风寒,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4 肺咳证——咳嗽上气,厥在胸中。 5 肺喘证——肺藏气,实则肺气壅滞,宣降失和,气机不畅,发为喘证。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7 6 大肠病证——肠中切痛,肠鸣泄泻。 7 肺经病证——胸胁胀满,咳嗽吐痰,上气喘渴,烦心,掌中发热,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短少。 8 大肠经证——齿痛颈肿,目黄口干,便血,喉痹。 万病归宗论(七) (2008-08-27 08:50:19) 2.3.5 肾脏功能与肾脏病证的表现 肾主水,主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出技巧,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属水,水曰润 泽。肾在液为唾,在色为黑,在化为藏,在气为寒,在声为呻,在味为咸,在志为恐,肾应冬,肾与膀胱相表里 的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如果肾的功能正常,则人体精气充足, 精力充沛,精神旺盛,记忆力好,反应力强,毛发生旺,骨骼坚韧,小便清长。 如果肾脏功能失常,则出现 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反应迟钝,少气乏力,气虚气短,阳痿不振,小便短溲,或尿浊,尿失禁等。 肾脏病证常见症状和反应: 1 肾风证——《内经》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下肢浮肿。”脊柱疼痛不能直立。 2 肾热证——腰痛腿酸,苦渴数饮,足下及身热,不欲言。 3 肾寒证——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盛则气血凝滞,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肢节收引,拘急疼痛。 4 肾喘证——水气上逆,喘不得卧。 5 肾泄证——腹胀飧泄,下肢浮肿。 6 髓海不足——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目无所视,懈怠安卧,记忆减退,反应迟钝。 7 膀胱病证——膀胱不利则生癃痹;膀胱失约则生遗尿。 8 肾经病证——饥而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带血,喝渴而喘,坐而欲起,目不能见,口热舌干,咽肿上气,烦 心心痛,气虚善怒,神疲嗜卧。 9 膀胱经证——病冲头痛,目光呆滞,颈项强直,腰脊疼痛,腿软不得屈伸,目黄泪出,头昏头痛。 万病归宗论(八) (2008-08-30 13:37:07)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8 五脏功能的调整对疾病治疗的作用 3.1 从五脏功能调理可达到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的目的 人体的生命在于运动,体现生命运动的根本就在于脏腑功能的相互运动与化生。 五脏及其功能是人体 生理活动的主宰,五脏的功能运动直接支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以说,人体所有的生理现象和生理活动都是在 五脏功能运动中得以体现的,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根本,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更是人体抵御疾病侵扰和保障 生命健康的根本。 (1)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包括机体的生、长、壮、老、已几个阶段性变化,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机体内 五脏,对这一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起着决定作用,而每一个阶段的变换其实也就是五脏功能由初生到成长,由成 长到壮大,由壮大到衰减,由衰减到殆尽的转折点。生命的盛衰及生命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五脏功能的强弱程度及 五脏功能发挥水平的高低。生命的起始也是五脏功能发挥的开端,生命的终结就是五脏功能行使的末了。 (2)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中医学把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等完全归纳于五脏及其功能运动系统之中, 也就是五脏功能运动。五脏系统通过相互之间的功能运动保持着人体的整体性,同时,五脏功能的相互运动又承 担着人体与外界大自然之间的和合相应。 人体的五脏功能决定着人体的生理活动状况,五脏功能及其协调能 力的强弱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状况与健康水平。五脏功能强势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五脏功能的协调与平衡能力 是人体生命健康的保障。比如,肝开窍于二目,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如果肝、肾、肺脏功能正常,人体就 表现出耳聪、目明、呼吸停匀,如果三脏功能不能发挥,就会表现出耳鸣、耳聋,二目干涩、视物不清,呼吸气 短、胸闷喘促等病理现象。当人体的五脏功能减弱或失调时,人体的生理状态就会受到影响,生命健康就没有保 障,人体的生理状态就会向病理状态发生转变,从而进入到病理状态之中,出现疾病。如果通过人为因素(治疗 ) 的作用,给脏腑功能以适当的补养或调整,使五脏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并使五脏之间的功能加以协调并使之保持 平衡,机体就会从病理状态重新回归到生理状态,人体就会始终保持健康状态。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致 病因素作用,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首先要通过脏腑功能的保护屏障,打破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进一步扰 乱五脏的功能活动,而后才能宿留于体内,致生疾病。脏腑功能运动一旦被扰乱,致病因素就会寻找可乘之机, 蓄势待发,进而发展和变化。 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内脏腑功能之间相互发生对抗的过程,这 个过程也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过程。双方对抗的结果取决于致病因素与脏腑功能的强弱对比。一些疾病之所以能够 不断向前发展,关键在于脏腑功能在与致病因素的对抗中,表现式微,无力抗衡,任疾病自由发展。 当疾病 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过量的积累,已经达到质的飞跃,脏腑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再无对抗之力,疾病就开始发 生快速变化,这时机体完全听命于疾病,任其摆布。疾病就向着极端的复杂化和恶性化迅速迈进,机体也只有苟 延残喘,生命也将倾覆。 万病归宗论(九) (2008-09-02 10:50:50) 五脏功能的调整对疾病治疗的作用 3.2 对于症状的控制能促使疾病发生根本性逆转 对于疾病症状的控制,自古及今,作为医家,无不作为首要问题首先进行解决。 (1)中医学明确提出“急治标,缓治本”的治疗法则。“急”就是疾病的症状反应刻不容缓,作为当务之急, 治疗时必须首先要予以排除,如果不能及时救急,很可能病人要面临生命危险,甚至丧失治疗机会。 (2)对于疾病及其症状反应,无论“急”、“缓”,都是指疾病的症状反应而言,都应该得到应有的治疗。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9 (3)医家要“急人之所急”,这里的“急”也是指疾病的症状反应,急不可待,急不可忍。 (4)对于疾病的发生,患者首先感觉到的是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些“痛苦”无一不是疾病的症状反应,所谓“看 病”,其实就是针对疾病的症状和反应而言。 (5)中医学中的许多经方流传千古,至今都在广泛使用,剖析经方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疾 病的症状和反应投入大量药力,使之能够快快速改善症状,治愈疾病。从中药学来说,没有一味中药不是针对一 些特定症状的,包括药物的属性、归经、功效、主治等。 (6)中医学的“对证治疗”、“对证用药”,“证”就是很多“症状”组成的症候群。“对证治疗”其实就是 针对很多症状进行集中控制的临床。 (7)在临床上,对于疗效的评定,首要目标就是针对症状的改善和控制。症状控制和改善明显,疗效也就显著, 否则,疗效就差或者无效。症状的改善往往直接影响到病情。 (8)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其实也是在针对疾病的症状和反应进行控制,虽然有指标考察,但是指标本身就 是症状表现的一个方面。如:发热的消炎,肿瘤的切除,水肿的排尿,糖尿病的降糖,甚至艾滋病的病毒载量、 CD4+细胞、HIV 检测等,几乎所有手段和方法无一不是围绕疾病的症状和反应而进行的。 (9)笔者对家传200 多年的医案和经验,结合自己40 余年的临床体验,得出的结论:对疾病症状的控制也是对 疾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把症状彻底根除就等于疾病的根本治愈。 万病归宗论(十) (2008-09-03 09:02:41) 3.3 历代医家对症状治疗的临床应用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著《伤寒论》,专门探讨外感伤寒病的诊断治疗规律及发病特征。如见发热、恶寒、 脉浮、头项强痛等症状者属太阳表证;如见高热自汗、大渴引饮、潮热便闭、腹满疼痛、谵语脉实者属阳明里证 ; 如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者属少阳半表半里证;等等。 张氏不但把症状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还把对症状的控制作为经方组成的重要目标。形成著名的“伤寒派”。 宋金时期刘完素,以探讨火热病病机为中心课题,用寒凉药主攻火热病证,形成“寒凉派”。 朱丹溪 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一系列新的观点。创立了以“滋阴”之法来 治疗火热病症的“滋阴派”。 至明代,医学发展以温补为主。形成以薛己为代表的以治疗脾胃病证为主 的“补土派”。 张介宾创新提出 “五藏五气,无不相涉,故五藏中皆有神气,皆有肺气,皆有脾气,皆有 肝气,皆有肾气”;在病理方面,也“五藏相移,精气相错”。张氏对于阴阳、五行的阐发及探讨,在祖国医学 史上成绩斐然。 迨至清代,叶天士强调脾胃分论,创立胃阴学说。薛雪善治湿热,认为湿热病病位多在太阴 湿土,阳明胃府,少阳三焦与厥阴风木。王孟英辨治时疫霍乱多从中焦脾胃入手,认为湿热留著,清浊相干是其 主要病机…… 任何疾病,无论在表在里,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属阴属阳,皆与脏腑功能相关,并且都是脏 腑功能失调后的症候表现。寒、热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或性质,虚、实是机体内正邪盛衰的表现,表、里是疾病所 发生的部位,这一切都根于脏腑并与脏腑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无论疾病如何千变万化,症状有再多的表现形式 , 总不出五脏功能的运动。所以,不辨脏腑就不能辨析疾病的根本,不调脏腑就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更无法恢 复健康。 万病归宗论(十一) (2008-09-04 10:46:55) 4 万病归宗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0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去 于本”。岐伯曰:“夫言人身脏腑中之阴阳,则脏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 、 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由此可知,脏腑者,人身之道也,人体各种物质运动与化生之纲纪,机体 千变万化之父母,也是人体生长化老之本源,神明精神之府也。所以,脏腑阴阳,乃人体生命之本、生存之根、 健康与疾病之本始。各种疾病发生、发展、演变与转归之宗。此乃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已有万变而其基本症状不变 的理论根据,也是万病归宗的来由。 被后世尊奉为药王的唐代大医家孙真人,对疾病的基本症状及表现曾做 出过精辟论述,把疾病的种类和临床的各种症状及病因作出了较为完整地总结和论述。这一总结和论述不仅对唐 代之前至远古时代的疾病作了概括,也予示着今后的疾病无论如何发生发展和演变仍然不离其宗。 孙真人认 为: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同,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百病之本,有 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痰逆、呕吐、黄疸、消 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魅、喉痹、齿疼、耳聋、目盲、金疮踒折、痈肿恶疮、痔痿瘿瘤、男 子五劳七伤、虚乏赢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浊、虫蛇盅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此间变化枝叶,各依端绪以 取之。又有冷热劳损、伤饱房劳、惊悸恐惧、忧恚怵惕。又有产乳落胎、坠下瘀血、又有含饵五石、以求房中之 乐,此皆病之根源,为患生诸枝叶也,不可不知其本末。 通过大量临床分析研究,以及医史、医案的对比验 证,笔者发现:因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保持不变,机体脏腑功能之间相互运动与化生的本能 未变,机体在发生疾病时产生应激反应的方式未变,所以,自古及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疾病的发展 已有万变,但是临床所表现出的症状却基本不变。不论内科还是外科,不论妇科还是儿科;不论是常见病、多发 病还是流行病、传染病;不论是癌症、艾滋病还是感冒或伤风;不论是肝病、肾病、心脏病、脾胃病还是神经性 疾病、血液病、皮肤病、关节病,甚至包括跌打损伤等等,如果排除相似症状程度上的差异,去掉一些相似或相 同症状表现,几乎所有疾病的基本症状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寒、热、咳、喘、溲、泄、吐、痰、酸、麻、肿 、 痛、拘挛、惊、怔忡、咯、噎、发汗、厌食、纳呆、肠鸣、黄疸、耳鸣、耳聋、鼓、胀、吞酸、血、带、痢、脱 、 梦、鼻鼾、淋、癃闭、暑、湿、便干、喜、怒、忧、思、悲、恐、失眠、健忘、嗳气、懒言、燥、闷、心烦、困 乏倦怠、四肢酸软等等,总计约 50余种。 疾病虽有多种多样,而疾病所出现的症状,大体类同,归纳起来 不外 50种之多,这些症状都属于临床常见病证的基本症状,不论疾病的种类有多少,其基本症状大致就有些, 而这些基本症状如果按照不同的组合组成疾病的话,疾病种类就有成千上万种之多。 因为疾病是由特定的基 本症状组成,疾病的一切基本症状均来自于五脏的功能活动,五脏的功能活动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五脏功能活 动的主体在五脏,五脏和五行一一对应,五脏功能之间的制约关系与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性,所以,万病归宗要归于五脏,并于五行。 “万病归宗”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这与《内经》的 理论核心“五脏阴阳”相符、相通、相融,是《内经》、《易经》、《道德经》三经思想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 是对中医理论创新研究的延伸和拓展。依据此理可以立法,以整体调整与对症治疗相结合之法,来应对疾病的发 展和变化。 五脏是维持人体生命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保证生命延续和生理健康的功能主体;五行是 构成自然界万事万物和人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自然界协调平衡和有序发展的功能主体。五脏各有其所主,相互 运动化生,构成人体有机整体;五行各具其属性,相互生克制化,维护大自然的协调统一。五脏功能包括人体各 组织、器官和系统;五行属性包罗天地万事万物和人。五脏之间的功能联系与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具有高度一致 性,共同遵循大自然的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固有规律,五脏和五行,相互对应,功能属性相似、相同。五脏功 能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沿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和规律;五行属性及生克制化规律对天地万物和人包括五 脏功能具有相同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疾病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宗于天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根于 五脏。 万病归宗论(十二) (2008-09-05 08:54:09) 5 万病归宗与五行生克、五脏病变及其关系示意图 5.1 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图释 为了将万病归宗更加明了和简单化,笔者特绘制成“五脏病变、五行生克及其相互影响关系示意图”(如图 )。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1 图中的弧线,无论虚实,所表示的皆是生理关系,而粗体实线所表示的是相生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等;粗体虚线所表示的是相克关系,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等。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脏腑之间的 生理关系是以这种方式和规律进行的。 如图四所示的小三角共有 10个,内外各 5个。内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 影响的,生克制化是一体的,其功能运动是相互和合的、有序的,彼此之间保持着平衡与协调。人的生命是由天 地之气相互运化合和应运而生的,生存和生命运动的全过程离不开天地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素降, 司呼吸,开窍于鼻,是人与天地之气沟通的门户,也是人体生命运动的主动力。生命、生命运动的根本皆来自于 天地之气。 肺金克肝木,是肺的宣发素降功能,促动了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肝木生心火,是以肝的藏血应心 , 供心脏向全身各处输布血液;心火克肺金,是以心主血脉之功能向肺脏输布血液,并制约肺的宣发素降功能,进 而促使肺金、肝木、心火三维之间达到平衡与协调,并保持着守恒关系。肺脏在与肝木、心火、肺金之间的相互 协调平衡中才能将宣发素降功能得以发挥,其中素降功能将宣发上来的气血津液向肾脏输布,此乃肺金生肾水(肺 为水之上源,如自然界天空云雾,肾为水之下源与州都之官膀胱互为表里),肾水即生,以肾水克制心火,心火 能生脾土,以脾土制肾水(脾主肌肉,可将水收纳于全身肌肉之内),是肾水不得有余或不足,并保持与心火、 脾土之间的三维守恒关系。肾水在心火、脾土三维守恒中才能化生肝木。水、火、土三维守恒之间,若其一有余 或不足,肾水就无权化生肝木。木即生必克脾土,脾土能生肺金,肺金能克肝木,使肝木在与脾土、肺金的三维 关系中不得过剩或不足,只有在木、土、火三维之间的守恒中,肝木才能化生心火(肝血才能正常应心),此谓 木生火。心火即生,必克肺金,肺金生肾水,以肾水克心火,使心火不得过盛或不及,以保持心火、肺金、肾水 三维之间相互守恒,心火在三维守恒中化生脾土。脾土即生,必可肾水,肾水能生肝木,以肝木克制脾土,使脾 土不得有余或不足,脾土在与肝木、肾水三维守恒中以生肺金,……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促动人体的生命 运动。人体的脏腑功能在生命运动中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人体的脏腑功能在相互运动中,以生克制化的三维守 恒关系相互促动。人体的生命过程,即是机体的脏腑功能相互运动化生的过程,也是五行之间相互生克制化的过 程,整体过程以三维守恒为根本才能促成。任何两俩之间的关系,单纯的生或单纯的克是无法促成相互运动的。 图中构成正五角形的直线,表示的是人体脏腑之间的生我或克我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2 (五脏)之间相互滋生互为母子关系。在病理关系上,母病可以及子,子病也可以犯母。构成正五角形的各有两 条相互往返带有箭头的直线,直线的根部代表发病之脏,箭头所指向的一方为影响它脏。沿直线所标注的是母病 及子或子病犯母后出现疾病的症状。 图中有构成正五角形的往返直线,是五行相克之间的病理关系,五行(五 脏)之间,既有相克的病理关系,也有反克的病理关系。 图中各有两两相交叉的圆,共有 5对。5 对图中, 相交的内 5圆是五脏,外 5 圆是六腑。五脏六腑互为表里,两圆相交处是分别为各脏腑所归属五行属性,分别配 以天干地支。 五脏皆属阴,在里,六腑皆属阳,在外。图中的说明文字分别表述的是各脏腑功能和脏腑之间 的病理关系。此图对于古今中外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可找到变化依据,虽未能尽欲其详,但基本可以 从中找到绝大多数疾病的表现症状,以及能够准确地预知疾病的发展趋势,只要能从五脏基本功能及其五行属性 的相互生克制化关系上查找,基本可以将万病统归于一图。 万病归宗论(十三) (2008-09-05 13:30:33) 5.2 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图与疾病发展变化的机制 5.2.1 肝脏系统病理变化及症状反应 (1)肝血不足及心(母病及子)——肝血不足不能养心,则心血不足。表现为:二目干涩、面色无华、心 悸、眩晕等。 (2)肝阴不足及肾(子病犯母)——肝阴不足,肝血不化,血不养精,则肾阴亦损,导致肝肾两虚,肝阳 上亢。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昏、眩晕、耳鸣、耳聋等。 (3)肝失疏泄及脾(肝木乘脾)——肝气不疏,中焦气结,疏泄失利,则脾胃运化受碍,肝气犯脾或胃。 表现为:纳呆、嗳气、吐酸、胸胁胀痛、腹胀便溏、大便不调。 (4)肝火上炎灼肺(木火刑金)——肝郁气滞,积久化热,热蕴生火,火热上炎,津伤肺燥,易灼伤肺络。 表现为:胁痛易怒、干咳、痰血等。 5.2.2 心脏系统病理变化及症状反应 (1)心阳虚损及脾(母病及子)——心阳不足,脾阳不得温煦,则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 心脾两虚。表现为:食少、倦怠、怔忡、面色萎黄等。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3 (2)心血虚亏及肝(子病犯母)——心血不足,脉道不充,则全身气血两亏,则肝藏血不足,血不养目。 表现为:视物不明、眩晕、头痛、肢体麻木、肌肉抽搐等。 (3)心火妄动及肾(心肾不交)——心阳偏亢,心火妄动,则君失所主,神明无舍,相傅诸官不得辅之, 热扰精室,命门相火炽盛,肾阴受损,肾水枯竭,阴虚阳亢,相火妄动,扰乱精室,水无以制火,阴无以敛阳, 阴阳失调,水火失济,心神妄动,心肾不交。表现为:性机能亢进、遗精、早泄、心悸、健忘、失眠、虚烦等。 (4)心火旺盛及肺(火炎灼肺)——心火旺盛,则制己所胜,上炎灼肺,乘克肺金,则津亏肺燥,灼伤肺 络,络破血溢。表现为:咳血等。 5.2.3 脾脏系统病理变化及症状反应 (1)脾湿积聚及肺(母病及子)——水湿积聚,久而不化,则脾运化失职,聚而成痰,痰浊阻肺,肺失宣 降,呼吸短喘。表现为:咳痰、脘腹胀满等;脾虚及肺则脾肺两虚,表现为:气短、喘促、倦怠少力、纳少、便 溏等。 (2)脾虚不足及心(子病犯母)——脾胃虚弱不足,运化不调,吸收功能减退,气血营养贫乏,水谷精微, 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心血不足,血脉不充,供血不良。表现为:心慌、心悸、怔忡、精神困倦、少气懒言等。 (3)脾阳不振及肾(脾肾两虚)——脾阳不振,则运化无力,顽谷不化,水湿积聚,气机壅涩,脾肾两脏 功能低下,水湿蒸腾气化无力。表现为:水肿、泄泻、精神萎靡等。 (4)脾失健运及肝(土壅木郁)——脾气不足或脾失健运,运化无力,脾土壅滞,则致肝疏不利,中焦失 守,疏运不调,肝脾不合。表现为:胁胀、脘闷、纳差,中焦湿热蕴盛,阻胆排泄,逆流血脉发为黄疸。 5.2.4 肺脏系统病理变化及症状反应 (1)肺虚不足及肾(母病及子)——清气及津液不得下输于肾,久则必致肾虚,肺肾两虚。表现为:气短 、 气喘、咳嗽、骨蒸渐热、盗汗、遗精等。 (2)肺虚不足及脾(子病犯母)——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表现为:气短、啼鹃、食后膨胀。 (3)肺气不足及肝(肝木刑金)——肺金不制肝木,肝火上炎灼肺伤津。表现为:胸闷、喘粗、口苦、面 红、咳血等。 (4)肺中蕴热及心(金侮心火)——逆传心包,热扰心神。表现为:神昏、谵语等。 5.2.5 肾脏系统病理变化及症状反应 (1)肾阴不足及肝(母病及子)——肝肾阴虚,肝阳偏盛,阴虚阳亢。表现破血溢。表现为:眩晕、耳鸣 、 膝软无力、血压升高等。 (2)肾虚不足及肺(子病犯母)——肺肾两虚。表现为:气短、气喘、骨蒸渐热、盗汗、遗精。 (3)肾阳不足及心(水火失济)——命门火衰,则心阳不足,肾水凌心。表现为:心悸、怔忡、水肿等。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4 (4)肾阳不足及脾(脾肾阳虚)——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肾脾为先后天之本,肾脾两虚则全身机能衰退。 表现为:顽谷不化、五更泄泻、水肿等。 五脏功能的强弱盛衰,相互之间的生克关系正常与否,是保障人体健康与把握疾病发展变化的主要依据,人 体的一切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皆根于此,源于此。 万病归宗论(十四) (2008-09-07 14:27:13) 6 万病归宗与中医基础理论 6.1 万病归宗与气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元素。天地是包 含气的物质,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产生的。并认为,人禀赋了气中之精微部分,所以为万物之灵,拥有智慧。 《内经》理论不仅认为天地万物是由气构成的,而且认为气是物质性的,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人之所以有 生命,也是构成人体的气的生命的表现,所以《内经》曰,“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等。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就在于气的盛衰存亡,人体的生命过程就是气的运动与化生 过程。 气出具有物质性,还具有功能性。自然之中,气在不断运行;人体之内,气流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 腑,外达组织官窍,无处不到,时刻推动着人的各种生理活动。 在人体内,五脏六腑皆有其气,在人体的组 织、器官和系统中,又分别具有五脏六腑之气。人体不但通过气的存在和运行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通过气的 运动来进行生理活动的调解,使全身机能达到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一方面要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使人的脏 腑经络及其形体官窍在生理方面和合有序,另一方面要通过身体内外之气的交换,来达到吸收天地之精气,排解 体内浊气的目的,从而使人体之气得到不断补充,以维持生命活动,并调解人的生理机能平衡。 如果气机遭 受破坏,脏腑功能之间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病理变化。医家有气生百病之说,明代医家张景岳更有精辟论述 , “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说明气是致生疾病的主要因素,并且是导致疾病千变万化的 主要机理。 气在人体内的作用,对脏腑功能的运动影响至深,对理解万病归宗至关重要。 万病归宗论(十五) (2008-09-07 14:53:58) 6.2 万病归宗与天人和一 《内经·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又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 , 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是说天地(阴阳)之气相互运动,并在运动中 相互和合而化生了万物和人,天地之气是人类的化生之源,养育之本。 天地之气化生人类,人体与天体相通 、 相应、相合,相合者相互和合、相互融合、相互和谐,人与万物共同组成一个大自然,大整体,大世界。天地之 气与人相离,则人必将失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生命将难以维持。 天人合一,意在天人之间,有一气相通。 天气通地气,地气通天气,天地之气皆通人体之气,人体之气离不开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升降浮沉,融会贯通, 在相互运化中化生并养育了万物和人类。人类只有与天地万物之气相互和合才能生存、健康、繁荣、生息。 万病归宗论(十六) (2008-09-08 09:42:20) 6.3 万病归宗与整体观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5 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整体观,整体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天地与人之间是 相互和合的大整体,即天人相应,相互和合,相互共存;二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内部所有组织、 器官、系统之间是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各自功能,不可分割。整体观在强调人体是一个有 机整体时,又同时把人体的整体性表现看作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相互配合的结果。人体的肝主藏血疏泄;心主血 脉神明;脾主运化统血;肺主宣发肃降,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肾主藏精纳气。脏腑功能的调理可分五个方面,一 是调肝气消郁阻,促疏泄,以肝应心;二是健脾胃促运化,增津液统气血;三是益肾气壮筋骨确保先天之本;四 是通肺气促宣降,通调周身之气;五是益养心神,活气血,以气化神。对于六腑可与五脏一并调理。 整体观 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人体的各个结构和组织,分别归属于脏腑,只要五脏功能协调,药没有不效、病没有不除 之理。据笔者的临床经验,以肝、脾、肾三脏为主,重点调整,叫做“三维守恒”法则。在大自然,只要水、火 、 土三维守恒,即可保四时平安,五谷丰登,无灾无疫。一但水火失济,水旺则土崩,或火旺则土裂,即生灾难。 人与天体相应,只要水、火、土三维守恒,可保证健康无病。肾属水、脾属土、心虽属火但肝木生心火,故只要 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协调平衡,心、肺两脏自然平衡。若有不平,可兼而调治,只要人体的脏腑功能协调平衡 , 病没有不愈,身体没有不健康的可能。 整体观在药物应用方面的作用。病虽有多种多样,而病中所出现的 症状,大体类同。根据宇宙间一物生一物,一物降一物,万物皆化气,一气化万物的生克制化关系,制备各种对 症用药,可通过内服外用和内外兼用的办法,将药物直接用于病处,或对准某一脏腑及经穴等可收到直接快速的 效果。重症危症可以外用为主,能缓千钧一发之急。在用药途径上,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相互为用,相得益彰。 万病归宗论(十七) (2008-09-08 10:10:24) 6.4 万病归宗与辨证观 中医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辨证观,而中医辨证从古至今,已发展出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 液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等,而且各具特色和优势。溯源中医学术发展,对历来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 , 进行总结与归纳,不难发现,在后世医家创立的诸多辨证方法中,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可谓是中医辨证的“纲中 之纲”。前者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后者以阴阳为主体而统领表里、寒热、虚实。换言之,即脏腑辨证与八纲辨 证是中医学的核心辨证纲领,两者可统合为五脏阴阳辨证。而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 证皆可统一于五脏阴阳辨证之下,化繁为简,纲举目张。 证,是指有诸多症状组成的症候群。在辨证方法的 应用上,往往把很多相关症状及其反应进行归纳和分类,从中找出这些症状和反应发生的机理,进而确认疾病的 证型,确立临床治则,确定用药范畴,以确保临床疗效。 辨证过程,也是对疾病症状和反应进行判别分析的 过程,也是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了解和把握的过程。对于一系列症状的辨别可以对一类疾病进行把握和掌控,对 于各脏腑相应症状的辨别则可以对多种疾病有更深地了解,所以,辨证的准确性,对于万病归宗,有相当重要作 用。反之,有万病归宗的指导,临床辨证会变得轻松和简明。 万病归宗论(十八) (2008-09-09 09:45:34) 7 万病归宗与中医创新理论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6 为解决万病归宗的临床应用问题,笔者总结近40 年临床经验,并结合家传中医200多年的积累,在《内经》 理论的指导下,创新提出“五脏阴阳”辨证纲领。 7.1 万病归宗与“五脏阴阳”辨证纲领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内经》在以“气” 为本的唯物观和以“升降出入”为基本的恒动观的思想指导下,借助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巧 妙地构架出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等五脏模型。这五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脏发生病变 都会影响到其他四脏,任何一脏的阴阳失衡都会导致其他四脏的阴阳失衡。而五脏之间相生相克关系的正常与否 是其功能活动是否协调平衡的根本保证。以五脏定病位,以五行言变化,以阴阳论平衡,《内经》中已经构建了 五脏阴阳辨证的基本雏形。 五脏阴阳辨证明确了辨证的实体是五脏。五脏包括六腑、经络、气血、精液等, 五脏各有所主,各司其职,人体的四肢、九窍、百胲皆归属五脏所统,五脏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人体的有 机整体,这是五脏阴阳辨证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因为五脏是人体的生命之本,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精、气、血、津 液等物质基础的化生之源,人体有了这些精微物质和由这些精微物质所化生的精神,生命才会延续并发展。生命 的运动在于五脏功能的运动,生命运动的根本是五脏功能运动的发挥和体现。 其次,把中医理论的众多辨证 观点和方法统一到一起,并以阴阳统之。《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阴阳既是两种属性相反事物的相互对立,又是两种属性相反事物对立的结果和状态。人体的阴阳状态 要通过五脏的功能运动表现出来,五脏功能运动最终的目的和结果就是要达到阴平阳秘、和合协调的动态平衡。 五脏阴阳辨证是对中医辨证理论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内经》理论思想治病必求于本,本于五脏阴阳的具体体现 。 以五脏为辨证实体包含脏腑辨证中的心与小肠病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脾与胃病辨证、肝与胆病辨证、肾 与膀胱病辨证,以及脏腑兼病辨证,同时由于五脏分别位于三焦,五脏统摄气血津液和卫气营血,五脏功能统管 六腑,五脏六腑联络经络,所以,五脏辨证包含中医各家学说的辨证方法和辨证理论。 五脏阴阳辨证可以统 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一体,是中医辨证理论的核心 和纲领,可以把中医辨证理论化繁为简,便于学习和掌握,易于抓住辨证的要点,明确辩证实体,捋清辨证思路 , 简化辨证方法,把握辨证精髓,无论是对初学者,还是对医师的临床应用都可以达到快速、熟练而准确地运用, 较好的发挥效能。 万病归宗论(十九) (2008-09-09 10:55:14) 7.2 万病归宗与“三维守恒”调控法则 三维守恒是指具有不同属性的三种事物之间通过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关系,始终达到并保持平衡的功能状 态。三维,指三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具体是指五行、五脏中的三者及其关系,是事物间维系的形式或架构;守恒 , 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协调的,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或法则,是三维之间相互生克制化的结果。 三维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7 守恒是自然界固有的规律。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由五种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构成的,这五种不同属性的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生克制化关系,并通过生克制化关系来维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平衡,自然界也因此才能和谐与发 展。五行“金、木、土、水、火”之中,其中的任何三者达到平衡,即三维平衡,就会促使五行达到平衡,自然 界就处于一种和合的、协调的、平衡的运动之中。 三维守恒是五行生克制化平衡的基础。在五行之中,同时 存在着多个三维关系,而不同的三维之间又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任意三维之间的制化结果,都会影响到五 行大平衡,甚至对五行平衡起决定作用。所以,五行之间要保持整体平衡,其中的三维守恒是基础,是根本。 三维守恒是动态的,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在五行之中,每一个三维之间都是按生克传递规律有序地排列 的。以心火、脾土、肾水三维为例,正常情况下,心火生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在心火、脾土、肾水 三维中,生克并存,制化并行,这时心火、脾土、肾水三维守恒。只有在心火、脾土、肾水三维守恒的基础上, 脾土才能生化肺金,这时,脾土、肺金、肝木之间又形成新的三维关系,达到新的平衡。在此情况下,肺金才能 生化肾水,又形成肺金、肾水、心火三维关系,也要达到平衡协调,等等,三维关系依照这种规律形成循环,周 而复始,协调平衡。 在三维守恒中,其中“水、火、土”三维守恒是五行守恒的动力源泉,也是平衡的基础。中医学认为,宇宙 是具有土的功能属性的气的运动与化生空间。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是由混沌的气的运动与化生开始。气经过不断 运动,逐渐区分出阴阳两种,即阴气和阳气,其中阴气具有水的功能属性,阳气具有火的功能属性,阴阳二气共 存的空间就是具有土的功能属性的整个宇宙本身。而水、火之中又分别蕴含有真阳和真阴之气,真阳、真阴之气 分别与水、火在土的功能作用下,分别化和出具有金、木两种功能属性的物质,这样,五行才得以齐备。万事万 物开始出现,生命开始孕育,宇宙由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治疗上,重点强调“肝、脾、肾”三维关系, 应当常调,使其守恒。从生理功能上,肾、脾为先、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统血,生化气血, 肾藏精气,精、血之间可以互化。肝者,将军之官,主藏血,与脾、肾之间,关系甚密,功能联系,丝丝相扣。 从现代疾病的发展趋势,肝病证最为突出和广泛,影响最大和复杂,最具时代特征。从病理变化上来看,古人云 :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说肝病易于传递到脾脏而使其生病,应当首先把脾脏功能调整起来,以防止 肝脏之病的影响。如肝病郁,则肝之疏泄不利,会影响到脾之运化功能,就是肝病传脾。如果肝郁久滞不化,除 传导脾脏之外,还会逆传入肾,导致肾脏闭藏失约,精气流失,出现精血两亏。如果肾虚不足,元阳不力,则脾 运化之功减弱,气血生化乏源,肾藏之精不能得以补充,出现脾肾两虚的病理现象。肝肾之间,肝的藏血和肾的 岐黄中医网:www.qihuang99.com 18 藏精是可以进行互相转化的,即精血互化,精不足以血补之,血不足以精化之。 笔者经过验证,从肝、脾、 肾治疗,对众多疾病都能有很好的作用,并有事半功倍之效。 万病归宗论(二十) (2008-09-15 10:24:20) 8 万病归宗与“双合”原则指导下的系列中药成药新品种 根据万病归宗认识,结合多年临床心得,笔者提出临床治疗“双合”原则。“双合”就是治疗中体现出“整 体调理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临床用药原则。 整体调整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在“双合” 原则的指导下,笔者把中药根据医理、药理进行重新组合和分类,初步形成“两大类、五个系列、十五种中药成 药新品种”。两大类:一类是整体调控药。按照中医医理立法,整体调理主要针对五脏功能特性,分别制备出五 大系列中药成药。(1)调肝气、消郁阻、促疏泄以应心血;(2)健脾胃、促运化、生津液以养后天;(3)益 肾气、利水湿,以精气化骨髓,以先天生后天,促水火永相济;(4)宣通肺气,促进宣降,以大天养小天;(5) 养心神、活气血,主神明,安心神。共五类方,药物十余种。另一类是对症治疗药。分别是:止咳、止喘、止呕
/
本文档为【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我发现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