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黄花岗起义

2017-09-19 12页 doc 39KB 1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 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收葬于广州东郊红 花岗。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故称为“黄花岗起义”。 中文名 广州起义 又 称 黄花岗起义、广州三?二九之役 时 间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 地 点 广州 领导机构 同盟会 领导者 黄兴、胡汉民、林觉民等 结 果 失败 意 义 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1起义简介 2详细评析 3历史资料 起义简介...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 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收葬于广州东郊红 花岗。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故称为“黄花岗起义”。 中文名 广州起义 又 称 黄花岗起义、广州三?二九之役 时 间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 地 点 广州 领导机构 同盟会 领导者 黄兴、胡汉民、林觉民等 结 果 失败 意 义 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1起义简介 2详细评析 3历史资料 起义简介编辑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 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营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历 史上,这次起义意义重大,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黄花岗起义中被捕的革命志士 这次起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十一次革命武装斗争中的第十次。这次起义原定于4月13日(农历三月十五日)在广州发难,赵声、黄兴为革命军的正、副指挥。计划攻占广州后,由黄兴率领一支革命军出湖南,攻湖北,赵声率领一支革命军出江西,攻南京。事前挑选了五百名优秀的革命党人为“选锋队”(即敢死队,后来实际增至八百名),起义时由十路军进攻两广总督署、广东水师行台、警察署、军械局、炮营、电信局等,打开广州城各大门,在小北门迎接新军入城等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由于海外的募款和购买的武器未到齐,以及临近起义前(农历三月十日)温生才刺杀了清政府在广州的将军孚琦,清政府加强了戒严防范,并全城搜查革命党人,因而起义被迫延期至4月27日。赵声以及在香港和广州附近各县隐蔽待命的数百名“选锋队”,在起义前一天下午才得到了最后确定起义日期的通知,因而未能赶到广州集中,黄兴便将原计划十路进攻改为四路进攻。但发难时只有黄兴自己率领的一路参加起义,其余三路的领导人陈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借故逃避,致使这三路选锋队无人领导,又无法领到武器,未能参加战斗。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时三十分,黄兴在形势十分不利又不得不起义的情况下,毅然率领革命党选锋队一百多人,各人手臂上一律缠着作为起义标志的白布,脚穿黑色橡胶鞋,从现越华路的小东营指挥部出发,一直攻入两广总督署。在莲塘街吴公馆,同样装束的革命党选锋队三十多人在喻培伦、饶国梁等率领下同时奔袭总督署。黄兴率领队伍攻入总督署后,准备活捉两广总督张鸣歧,迫使他号令两广清军反正。但张鸣歧闻风声后躲到水师行台,革命党遂放火焚烧总督署后退出。此后黄兴和喻培伦所率领的革命党人分成几路,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当日,原来准备响应起义并作为起义军主力的清政府的部分新军和巡防营等,因起义前被清政府收缴了武器,或因联络不上而没有参加起义,有的因起义时没有在臂上缠上作为标志的白布而发生误楚,致使革命党人因敌我悬殊等原因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在起义中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给清政府沉重的打击,为同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瓦解清政府统治奠下了基础。 在战斗中和失败后,被残杀的革命党人,遗体血肉模糊,陈尸于街头示众,惨不忍睹。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险挺身而出,不顾满清当局禁令,以《平民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5月3日,组织了一百多人(收尸人),把散落并已腐烂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骨收殓及葬于此,使一代英烈的业绩彪炳史册,永垂不朽,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民。 详细评析编辑 黄花岗起义纪念碑 辛亥年(1911年)。这一年的春天(3月29日),他领导了广州起义;这一年的秋天(10月10日),他领导了武昌起义。这两次起义大有犁庭扫穴的作用,彻底动摇了满清王朝276年的专制根基。 广州一役,两广总督张鸣岐于事前已有警觉,一时间侦骑四出,全城布控;再加上胆小鬼周来苏害怕海关盘查,竟然将好不容易从日本购得的七十余支精良步枪全部扔入近海里,造成武器弹药匮乏,革命形势遂急转直下,不容乐观。局面如此严峻,多数同志主张将起义展期举行,而其中不乏临战退缩的懦夫孱头,如胡毅生、姚雨平等辈。黄兴见军心动摇,士气低落,不禁怒形于色,当即作了四条宣告: 一、吾党荟萃全力而谋此举,稍存畏惧何以起事, 二、一部分军火历经艰难险阻已运抵城南,不但不能运返,倘一不慎,足以殃及无辜; 三、华侨捐献,寄希望于广州发难,如有始无终,形同欺骗,不能见谅; 四、一切作战计划业已完成,时间迫急,不战而退,何以立威信于将来,对革命影响至大且巨~ 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不少人都拍屁股走了,剩下一群热血之士——赵声、林觉民、喻培伦等百余人,虽明知敌众我寡,黄兴仍率领着他们,决心拼死一战,不惜血洒羊城。至于胜败之数,就毋待蓍龟了。 曾有人说,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纯属盲动,以弱力撄强锋,从而使革命精英(他们差不多个个都是将相之才)一战而烬。黄兴本人徒有愚勇,仅凭一时血气贸然发动自杀性的起义,致使革命阵营蒙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在这件事上,黄兴容或有误,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已准备好了,要以生命点燃革命之火~ 且往乐观处多想想吧(后人也只能作如此想法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实数应为八十六人)发掘了中华民族的良心,弘扬了浩然正气,这种精神力量一旦为天下人所共识, 其意义便远远大于一城一池的攻取。清朝末叶,民气日益委靡,老百姓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有此一役,国人不禁要扪心自问:何者为义,何者为勇,何者为雄,何者为烈,何者为国家,何者为私己,何者为民族,何者为个人,所有这些,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他们受此雷鸣电震似的一激灵,也许会有五分钟的清醒,五分钟的活跃,五分钟之后,他们仍将安居于“铁屋”之中,归于酣睡,归于麻木。不论是“放血疗法”,还是“震惊疗法”,在这样的国民面前,又能有多少疗效,这真是令人既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白流的鲜血都被雨打风吹去了,再无痕迹,烈士的生命只好似在夜间擦亮了一根又一根火柴,身后仍是黑夜,仍是豺狼当道的荒野。正如鲁迅先生所感叹的,“夜正长,路也正长”,没办法,千百次血沃中原之后,寒凝的大地才能发出一星星春华。 黄兴在此役被子弹击断两根手指,流血满身,幸得女中豪杰徐宗汉(后成为黄兴的妻子)及时救助,才得生还。未等伤口愈合,黄兴便嘱宋教仁筹备了一个广州起义失败检讨会,他在会上慷慨陈词: 广州起义失败了,使我肝胆俱裂,五内俱焚,悲痛不能自已。……此役明知不可为而为者,迫于革命存亡绝续之交,战则虽败,革命精神不死,国魂光辉照耀古今,是所以坚持否决展期之说,宁死于战场,决不未战先溃。 黄兴就是这样,他曾自嘲为屡败屡战的“常败将军”,具有凌轹万古的劲气,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即使被击倒一千次,只要还剩一口气,他就会挣扎着从血泊中第一千零一次爬起,他高昂的头颅决不会低下。完全可以这么说,恶势力只能消灭他的肉体,却无法战胜他的精神。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一直认为,在珠江流域开展革命活动是为上策;黄兴则把目光北移至长江中、下游,更看好这一流域的革命资源,一旦攻克武昌或南京,即可震荡全国。他曾在寄赠好友谭人凤的一首诗中明了自己的观点: 怀锥不遇粤途穷,露布飞传蜀道通。 吴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侠气剑如虹。 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愧我年来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有人说,黄兴是上马杀贼、下马草檄的英雄;也有人说,黄兴只是半吊子的军事家,自他掌管兵枢以来,几乎无役不从,无役不败,这样吃败仗吃得太多了,自己都已惭愧得不行。作此酷评的人也不仔细想想,黄兴是在拿什么跟敌方拼斗,那样徒手搏虎,一回又一回,光是勇气,就够令人敬佩了。在武昌,作为民军总司令,黄兴指挥了几场鏖战,其中汉阳保卫战尤为惨烈,他以初成之军恶战北洋系大将冯国璋、段祺瑞等人统领的精练之卒,有赢有输,有胜有负,最终因为湘军第三协统领王隆中等将领不服从命令,擅离阵地,再加上新兵器械不够精良,作战经验不足,一而再、再而三地误事,汉阳宣告失守。所幸袁世凯暂时还不想将革命党赶尽杀绝,而要养敌自资,留着他们做筹码,因此他勒令两位前线大将见好就收。要不然,急于立功封侯的北洋军将领冯国璋早就挥师攻占了武昌城。 应该说,武昌起义的意义仍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它迅速形成的摧枯拉朽之势,影响所及,全国十一个省宣告独立。满清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三分天下残存其一,即便是这三分之一,也已摇摇欲坠,垮台在即。然而,旧军官黎元洪福大命大,被一时间群龙无首(黄兴于起义后数日才抵达武汉)的起义军从藏匿的柴房里强拉出来,惊魂未定,即黄袍加身,被推戴为军政府鄂军大都督,这场革命自此开始变味。 历史资料编辑 广州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之役。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发难。会后孙到美洲向华侨募款,黄兴则回香港主持军事。1911年1月底在香港跑马地成立统筹部,由黄兴、赵声分任正、副部长,下设出纳、秘书、储备、调度、交通、编制、调查、总务八课,各司其职。又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三十八处,并组织“选锋”(敢死队)800人,由南洋华侨革命青年和国内闽、苏、皖、川、桂、粤各省抽调革命党人组成。建立统一的指挥部,由赵声、黄兴分任正、副总指挥。总指挥部设于越华街小东营5号。4月8日统筹部召集会议,决定13日起义,分兵十路攻城。不料开会当天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枪杀广州将军孚琦事件,省城戒严,被迫改期。23日黄由香港到广州主持一切,因走漏风声,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黄被迫推迟起义日期,由赵率选锋300余人离省赴港暂避,以保存实力。事后黄得到情况,若再推迟起义时间,则更为被动,遂决定27日起义,因起义人数锐减,临时改为四路进攻。由黄兴、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各领一路,分别进攻督署、小北门、督练公所(今中山纪念堂所在地)、大南门。后陈、胡均未发动,姚因领不到枪械无法发动,只有黄一路孤军作战。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七日)下午5时30分黄率选锋约130人,臂缠白巾,从小东营直奔督署,杀死管带金振邦,冲入内堂。张鸣岐闻变,潜入厚祥街逃到水师行台。黄等放火焚烧督署后退出,在东辕门外与李淮卫队相遇,互有伤亡。黄分三路突围,攻袭督练公所等处,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作战,伤亡甚重,坚持一昼夜而失败。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86人死难。后由革命党人潘达微通过善堂出面,收殓烈士遗骸七十二具,葬于红花岗,改名黄花岗。故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孙在美国芝加哥得悉起义失败,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称这次起义虽然失败,“然其影响世界各国实非常之大,而我海内外之同胞,无不以此而大生奋感”。1912年5月15日孙发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说“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1914年又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又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还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浩气长存”四字。1924年5月2日又发表《祭黄花岗烈士文》,应邀出席岭南大学举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并发表演说,号召学习烈士的志气,“我国家,为人民, 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 辛亥 “三?二九”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发动,黄兴率领革命党人攻打两 广总督署,经过一昼夜激战,起义失败。烈士的遗骸被同盟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收 殓合葬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称“黄花岗之役”。 主要人员 孙中山,起义的策划、决定者,负责筹款购械。 黄 兴,起义的策划、组织者,总指挥。 胡汉民,起义的策划、组织者。 赵 声,起义的组织者、副总指挥。 朱执信,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负责运动新军、防营、民军。 姚雨平,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负责运动清军、民军。 陈炯明,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 胡毅生,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 邹 鲁,筹划、参与起义。 徐维扬,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 刘梅卿,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督练公所。 潘达微,收葬起义烈士。 江孔殷,收葬起义烈士。 喻培伦,别号云纪,四川内江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林 文,别号时爽、广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学学生。 宋玉琳,别号建侯、豫琳,安徽怀远人,军官。 方声洞,别号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饶国梁,别号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林觉民,别号意洞、抖飞,福建闽县人,日本庆应大学学生。 李文甫,别号炽,广东东莞人,香港《中国日报》经理。 林尹民,别号靖庵、无我,福建闽县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生。 陈文褒,广东大埔人,南洋商人。 李德山,广西罗城人,龙岸民团管带。 陈与燊,福建闽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 罗仲霍,广东惠阳人,南洋教员。 庞 雄,广东吴川人,军人。 陈可钧,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则学校学生。 饶辅廷,广东嘉应人,教员。 陈更新,福建侯官人,长门炮术学校毕业。 冯超骧,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师学校学生。 李雁南,广东开平人,南洋华侨。 刘元栋,福建闽县人,南台消防会会长。 刘六符,福建人,福建讲武堂学生。 李炳辉,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 李文楷,广东清远人,星洲《晨报》印刷工人。 李 晚,广东云浮人,南洋华侨。 郭继枚,广东增城人,南洋华侨。 余东雄,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黄鹤鸣,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杜凤书,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徐培添,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进炲,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广滔,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临端,广东花县人,工人。 徐礼明,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曾日全,广东花县人,工人。 江继复,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熠成,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日培,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容九,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满凌,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茂燎,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佩旒,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廉辉,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松根,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保生,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昭良,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应安,广东花县人。 韦统钤,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统淮,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树模,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荣初,广西平南人,教士。 林盛初,广西平南人。 秦 炳,四川广安人。 周 华,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陈 春,广东南海人,安南华侨。 马 侣,广东番禺人,安南华侨。 劳 培,广东开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报》记者。 游 寿,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石德宽,安徽寿县人,日本警监学校学生。 程 良,安徽怀远人,陆军小学毕业,任教官。 林修明,广东蕉岭人,教员。 周 增,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商人。 罗 坤,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陈 潮,广东海丰人,农民。 黄忠炳,福建连江人,农民技击家。 王灿登,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卓秋元,福建连江人。 胡应升,福建连江人,工人。 魏金龙,福建连江人。 陈清畴,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陈发炎,福建连江人,农民。 罗乃琳,福建连江人。 林西惠,福建连江人,军人。 张学龄,广东兴宁人。 徐国泰,江苏邳县人,军官。 华金元,江苏江宁人,军官。 阮德三,江苏丹徒人,军官。 陈甫仁,号文友,即陈文友,广东兴宁人。 严绘廷,广东惠州人。 韦云卿,广西永淳人,军官。 罗 进,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机器工人。 罗 干,广东南海人,新加坡洋服工人。 罗 联,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罗遇坤,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机器工人。 张 潮,广东顺德人,机器工人。 陈 才,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陈 福,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机器工人。 李祖恩,广东翁源人,军人。 附:清政府官员 张鸣岐,两广总督。 [1]李 准,清水师提督。
/
本文档为【黄花岗起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