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各阶段猪只管理之一(保育仔猪a)

2017-09-28 26页 doc 53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8482

暂无简介

举报
各阶段猪只管理之一(保育仔猪a)各阶段猪只管理之一(保育仔猪a) 保育仔猪(30,70日龄)常见病的诊治 (一)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 (二)保育仔猪的管理要点 (三)猪传染性胃肠炎 (四)猪流行性腹泻 (五)猪沙门氏菌病 (六)猪痢疾 (七)猪水肿病 (八)猪瘟 (九)猪气喘病 (十)猪链球菌病 (十一)伪狂犬病 (十二)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一)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 保育仔猪是指断奶后在保育舍内饲养的仔猪,即从离开产房开始,到迁出保育舍为止,一般在30,70日龄之间,在保育舍经历30天左右。 保育仔猪是刚摆脱仔猪培育最困难的哺乳阶段,进入另一...
各阶段猪只管理之一(保育仔猪a)
各阶段猪只管理之一(保育仔猪a) 保育仔猪(30,70日龄)常见病的诊治 (一)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 (二)保育仔猪的管理要点 (三)猪传染性胃肠炎 (四)猪流行性腹泻 (五)猪沙门氏菌病 (六)猪痢疾 (七)猪水肿病 (八)猪瘟 (九)猪气喘病 (十)猪链球菌病 (十一)伪狂犬病 (十二)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一)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 保育仔猪是指断奶后在保育舍内饲养的仔猪,即从离开产房开始,到迁出保育舍为止,一般在30,70日龄之间,在保育舍经历30天左右。 保育仔猪是刚摆脱仔猪培育最困难的哺乳阶段,进入另一个疾病的多发时期,为此要求提供一个良好的饲养和环境条件。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是: 1.抗寒能力差 保育仔猪一旦离开了温暖的产房和母猪的怀抱,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对温度较为敏感,如果长期生活在18?以下的环境中,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还能诱发多种疾病。 2.生长发育快 这期间仔猪的食欲特别旺盛,常现出抢食和贪食现象,称为仔猪的旺食时期。若是饲养管理得法, 仔猪生长迅速,在40,60日龄之间,体重可增加1倍,不然易发生水肿病、副伤寒等多种疾病。 3.对疾病的易感性高 由于断奶而失去了母源抗体的保护,而自身的主动免疫能力又未建立或不坚强,对传染性胃肠炎、萎缩性鼻炎等疾病都十分易感。某些垂直感染的传染病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等,在这时期也可能暴发。 (二)保育仔猪的管理要点 第一,实行高床网上饲养。这是由钢筋编织的漏缝地网、 围栏、自动饮水器、食槽和保温箱所组成,一般呈方形,每栏容纳10,20头仔猪。在网床的一侧设一取暖小间,这种保育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仔猪的发病率。 第二,注意通风保暖。保育舍的室温不应低于20?,取暖小间的温度应达26?以上。由于保育舍内的猪只多,密度高, 在寒冷季节往往可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氨气、二氧化碳),因此 在保暖的同时要搞好通风,排除有害气体。 第三,进入保育舍的第一周内,对仔猪要进行控料,限制饲喂,只吃到七八成饱,使仔猪有饥有饱,这样既可增强消化能力,又能保持旺盛的食欲,并能有效地预防 水肿病和腹泻性疾病的发生。对保育仔猪要求提供优质的配合饲料。 第四,这期间的仔猪是防疫保健的关键时期,首先要进行 免疫接种,如猪瘟疫苗、三联苗、伪狂犬病疫苗等,都在这期间接种,应按免疫程序进行。同时根据猪群的实际情况,在饲料中酌情添加促生长剂或抗菌药物。 (三)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可感染各种日龄的猪,但其危害程度与病猪的日龄、母源抗体状况和流行的强度有关。 本病于1946年首先在美国发现,此后流行于世界各养猪国家和地区。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本病的疫区不断扩大,并与猪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迄今只分离到1个血清型。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猪的空肠、十二指肠、肠系膜淋巴结内,其滴度为每克组织含108猪感染剂量,在病的早期,呼吸系统和肾组织的含毒量相当高。猪圈的环境温度可影响猪 体内病毒的繁殖,在8,12C的环境中比30,35?的环境中产生的毒价高,这可能是本病在寒冷季节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病毒可在猪肾细胞、猪甲状腺细胞和猪辜丸细胞上增殖,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病毒不耐热,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可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失效,但在寒冷和阴暗的环境中,经1周后仍能保持其感染力。常用的消毒药在一般浓度下都能杀灭该病毒。 诊断要点 本病的流行有3种形式。?流行性:见于新疫区,很快感染所有年龄的猪,症状典型,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很高;?地方流行性:本病常发猪场,表现出地方流行性,大部分猪都有一定的抵抗力,但由于不断有新生仔猪和引进易感猪,故病情有轻有重;?周期性:本病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猪场流行数年后,可能是由于猪群都获得了较强的免疫力, 仔猪也能得到较高的母源抗体,病情常平息数年,当猪群的抗体逐年下降,遇到引进传染源后又会引起本病的暴发。 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常于深秋、冬季和早春(11月至翌年3月)广泛流行,这可能是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有利于本病毒的存活和扩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本病的老疫区,因此一般都呈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仅对哺乳后期和断奶仔猪 危害较重本病发生突然,在一个期间内全场大小猪都发生呕吐,呈水样腹泻,只不过是程度不同,一般日龄越小病情越重,常见断奶前后的仔猪有明显的脱水、消瘦等现象。成年猪的症状轻微。一个猪场的流行期很少超过2个月。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轻度充血,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回肠和空肠的绒毛萎缩变短。 许多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查方法都可用于本病,常用的有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乳猪接种试验和血清抗体检测等方法, 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易于诊断,同时往往与几种肠道病并发感染,因此,实验室诊断不多用。 预防 (1)综合性防疫措施 包括执行各项消毒隔离规程,在寒冷季节注意仔猪舍的保温防湿,避免各种应激因素。在本病的流行地区,对预产期20天内的怀孕母猪及哺乳仔猪应转移到安全地区饲养,或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2)免疫接种 平时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 目前预防本病的疫苗有活疫苗和油剂灭活苗两种,活疫苗可在本病流行季节前对全场猪普遍接种,而油剂苗主要接种怀孕母猪,使其产生母源抗体,让仔猪从乳汁中获得被动免疫。 治疗 本病的致死率不高,一般都能耐过并自然康复。 但对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的危害较大,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脱水、酸中毒和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为此,在对病猪实行隔 离、消毒的条件下,做到正确护理,及时治疗,能将本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在护理方面,若是哺乳仔猪患病,首先要停止哺乳。提供防寒保暖而又清洁干燥的环境,给予足量的清洁饮水,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应激因素。治疗包括以下三方面,视具体情况选 择一种或几种配合使用。 (1)特异性治疗 确诊本病之后,立即使用抗传染性胃肠炎高免血清,肌内或皮下注射,剂量按1毫升/千克体重。对同窝未发病的仔猪,可作紧急预防,用量减半。据报道,有人用康复猪的抗凝全血给病猪口服也有效,新生仔猪每头每天口服 10,20毫升,连续3天,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也可将病猪让有免疫力的母猪代为哺乳。 (2)抗菌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虽不能直接治疗本病,但能有效地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并发或继发性感染。临诊上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肺炎以及球虫病等,这些疾病能加重本病的病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常用的肠道抗菌药有痢特灵、喳乙醇、氟哌酸、新诺明、氯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 (3)对症治疗 包括补液、收敛、止泻等。最重要的是补液和防止酸中毒,可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亦可采用口服补液盐溶液灌服。同时还可酌情使用粘膜保护药如淀粉(玉米粉等),吸附药如木炭末,收敛药如鞣酸 蛋白,以及维生素C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四)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病猪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临诊上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本病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在比利时、英国的一些猪场发现,以后在欧洲、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本病流行, 近年来我国也证实存在本病。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本病的发生率大大超过猪传染性胃肠炎,其致死率虽不高,但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使肥猪掉膘,加之医药费用的支出,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不同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它具有冠状病毒科所有的形态特征,在粪便中的病毒颗粒呈多形态,倾向于一种球形。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技术和其他血清学检查方法,可本病毒和已知的其他冠状病毒之间没有任何抗原 性关系,因此,将其列为第?组。 本病毒在体外组织培养较为困难,我国学者成功地用胎猪肠组织上皮细胞单层和胎猪小肠组织块绒毛上皮细胞培养成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本病创造了条件。 诊断要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寒冷的冬春季节是本病的流行盛期,往往从外地引进猪后不久全场暴发本病。病猪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猪舍环境、运输车辆以至工作人员都可 成为传播因素,病毒从口腔进入小肠,在小肠增殖并侵害小肠绒毛上皮。 本病的流行有不很明显的周期性,常在某地或某猪场流行几年后,疫情渐趋缓和,间隔几年后可能再度暴发。本病在新疫区或流行初期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在1,2周内可传遍整个猪场,以后断断续续发病流行期可达6个月。 本病以保育仔猪的发病率最高,几乎可达l00%。老母猪和成年猪多呈亚临床感染,症状轻微。哺乳仔猪由于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往往不发病,但若母猪缺乏母源抗体,则症状严重,死亡率较高。 本病的典型症状是呕吐和水样腹泻,病猪的食欲大减,精神沉郁,很快消瘦,严 重的脱水致死。 剖检病变主要局限于小肠,肠腔内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胃内空虚,有的充满胆汁黄染的液体。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主要在小肠和空肠,肠腔上皮细胞脱落,构成肠绒毛显著萎缩,绒毛与肠腺(隐窝)的比率从 正常的7:1下降到3:1。 实验室检查,康复猪或高度免疫猪血清中含有特异抗体, 可用免疫电镜法、血清中和试验或间接荧光法检查证实。用直接荧光法可检查病料中的本病毒抗原,目前认为是最特异和有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五)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通常称为仔猪副伤寒,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的临诊表现为慢性腹泻,有时也发生急性败血症的病例和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的病变。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是猪的一种常见病 和多发病。 本病的病原是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在外界环境中十分普遍,是一大属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亦无荚膜,有鞭毛,能运动。本菌具有比较稳定的菌体抗原(O) 和易变的鞭毛抗原(H)。O抗原为脂糖蛋白质复合物,具有毒性,相当于内毒素,耐热(100?),不易被酒精所破坏。H抗原为蛋白质,不耐热,经60?或酒精作用后即破坏。 根据不同的抗原构造,可将本菌分成许多不同的血清型, 目前发现的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已超过1600种,但引起仔猪副伤寒的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6种血清型。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在形态上极为相似,只有用生化反应才能区别。简易的区分办法是将本菌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经24小时培育后长出细小、透明、圆整光滑、不变色的菌落,而大肠杆菌则长成红色的大菌落。 本病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一 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诊断要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4个月龄以内的幼猪,尤其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最易感。实验动物以幼小白鼠及豚鼠、家兔易感。 健康猪带本菌在临床上相当普遍,病菌可潜伏于消化道、 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当断奶后的仔猪饲养管理不当,气温突变,猪舍拥挤、潮湿,卫生不良,空气不流通,经过长途运输或有并发感染时,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对病猪隔离不严,尸体处理不当,其粪便和排泄物污染了水源、饲料,主要经消化道传染。鼠类在本病的传播中也起重要的作用。本病的流行特点是呈散发性和地方流行性。 病猪的临床症状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或称败血型:见于断奶不久的仔猪,或本病流行的初期,突然发病, 精神、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至41?以上,腹部收缩,拱背,接着出现腹泻,粪便恶臭,这时体温有所下降,脏门、尾巴、后腿等 处沾污含血液的粘稠粪便,在下腹部、耳根和四肢蹄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常伴有咳嗽和呼吸困难,若治疗不当,于发病后3,5天内死亡。?慢性型:是常见的类型,与猪瘟的症状极为相似,体温稍高,40?左右,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寒战,喜扎堆或钻草窝,有眼屎,严重腹泻,粪便呈淡黄色、黄褐色、淡绿色不等,恶臭,腹泻日久则排粪失禁。有的病例在胸腹部出现湿疹状丘疹,被毛蓬乱,失去光泽,末端皮肤呈暗紫色。叫声嘶哑,后腿无力,强迫行走则东歪西倒,病程2,3周,在这期间的病情时好时坏,只有在良好的护理和正确的治疗条件下才有痊愈的希望,否则多以死 亡或淘汰告终。 主要的肉眼可见病变是:脾肿大,边缘钝,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并有似大理石样色泽,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全身出现败血症的病变。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慢性病 例)是坏死性肠炎,常见于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到回肠后段, 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物质,剥开底部呈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 实验室诊断:对于败血症死亡的病例,可取其心血或肝、 脾作为分离病原的病料。沙门氏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在SS培养基上形成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灰白色、大小不等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无色小菌落。在鲜血琼脂平板上,长出白色菌落,不溶血。有条件的还应进一步用小白鼠做毒性试验和血清型的鉴定。 预防 第一,平时要严防传染源带进猪场,从外地引进猪必须隔离观察,对仔猪的饮水、饲料等均应严格实行兽医卫生监督, 给断奶仔猪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消除各种发病诱因。 第二,本病常发的猪场,可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常用的为仔猪副伤寒活疫苗,按疫苗瓶签注明的头份,稀释成每头份1 毫升,对1月龄左右的仔猪于耳后浅层肌内接种。 也可使用口服疫苗和油乳剂多价灭活苗。 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 这是针对病原的疗法,早期使用效果良好。这类药物的种类很多,但经常使用易出现抗药菌株。因此,要求常更换品种,或交替使用,用药量要足,根据病猪的体质状况,应采用静脉、肌内和口服多种途径用药,有条件时,最好能做药敏试验。常用的抗菌药物有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新诺明等。 (2)对症治疗 对于病程稍长,病猪体质较弱的慢性病例,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如补液 (可使用口服补液盐),解毒(静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强心 (安纳咖、氯化钙注射液),收敛(木炭末、鞣酸蛋白等),壮补 (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等)。 (六)猪痢疾 猪痢疾是由密螺旋体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粘液性或粘液出血性下痢,主要病变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本病自1921年美国首先报道以来,目前已遍及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种猪场已证实有本病的流行。本病一旦侵入猪场,则不易根除,幼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生长率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加上药物治疗的耗费,给养猪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病原为猪痢疾密螺旋体,革兰氏染色阴性。新鲜病料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到活泼的蛇样活动。对苯胺染料或姬姆萨染液着色良好,为严格厌氧菌。对培养基要求严格,在鲜血琼脂上可见明显的β型溶血。在β溶血区内,不见菌落,有时可 见云雾状表面生长成针尖状透明菌落。生化反应不活泼,仅能分解少数糖类。 本菌可产生溶血素,对培养细胞具有毒性。该菌热酚水提取物中,有蛋白质抗原(酚 层中),为种特异性抗原;脂多糖抗原(在水层中)与细菌内毒素相似,可能与病变的产生有关,为型特异性抗原。用琼扩试验可将该菌分为1,7个血清型。 在健康猪大肠中还存有其他类型的螺旋体,其中一种叫小螺旋体或称猪粪螺旋体,有2,4条轴丝,螺旋不规则,一般只有1个弯曲,不溶血或弱β溶血,无致病 性。另外,还发现一种从形态上无法与猪痢疾密螺旋体区别的非致病性密螺旋体,称无害密螺旋体。 本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的粪便中存活61天,在土壤中可存活18天。本菌对高温、氧、干燥等敏感, 常用浓度的消毒药都有杀灭作用。 诊断要点 本病在自然流行中除猪以外,其他畜禽未见发病。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保育期间的小猪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高于其他日龄的猪。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康复猪还能带菌2个多月,这些猪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和用具,经消化道传播。此外,鼠类、鸟类 和蝇类等经口感染后均可从粪便中排菌,也不能忽视这些传播媒介。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可长期危害猪群。各种应激因素,如猪舍阴暗潮湿、气候多变、拥挤、 营养不良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一旦传入猪群, 很难除根,用药可暂时好转,停药后往往又会复发。 急性型病例较为常见。病初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排出黄色或灰色的稀粪,持续腹泻,不久粪便中混有粘液、血液及纤维碎片,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共济失调,虚弱而死,或转为慢性型,病程 1,2周。 慢性型病例突出的症状是腹泻,但表现时轻时重,甚至粪便呈黑色。生长发育受阻,病程2周以上。保育猪感染后则成为僵猪;哺乳仔猪通常不发病,或仅有卡他性肠炎症状,并无出血;成年猪感染后病情轻微。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大肠(结肠和盲肠),回盲瓣为明显分界。病变肠段肿胀,粘膜充血和出血,肠腔充满粘液和血液。病程稍长者,出现坏死性炎症,但坏死仅限于粘膜表面,不像猪瘟、猪副伤寒那样深层坏死。组织学检查,在肠腔表面和腺窝内可见到数量不一的猪痢疾密螺旋体,但以急性期较多,有时密集呈网状。 本病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很多,如病原的分离鉴定、动物感 染试验、血清学检查等。对猪场来讲,最实用而又简便易行的 方法是显微镜检查,取急性病猪的大肠粘膜或粪便抹片,用美蓝染色或暗视野检查,如发现多量猪痢疾密螺旋体(?3,5 条/视野〉,可作为诊断的依据。但对急性后期、慢性及使用抗菌药物后的病例,检出率较低。 预防 第一,对无本病的猪场,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必须引进时至少要隔离检疫30天。平时应搞好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工作,实行全进全出的育肥制度。一旦发现1,2例可疑病情,应立即淘汰,并彻底消毒。 第二,有本病的猪场,可采用药物净化办法来控制和消灭此病。可使用的药物种类很多,一般抗菌药物都行,通常用痢菌净,每千克饲料中加入本品1克,连喂30天。也可用同样剂量的喳乙醇。 治疗 可选用下列药物: (1)痢菌净每千克体重口服5毫克,每天1次,连服3, 7天。也可用0.5%水溶液按0.5毫升/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 (2)四环素族抗生素 在饲料中添加100,200 PPm,连续喂服3,5天。 (3)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50毫克,连服3,5天。 (4)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10毫克,混于饲料中喂服,连服3,5天。 对重症病猪还应配合补液、收敛等对症治疗。 (七)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由致病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保育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本 病往往突然发生,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以及胃壁和肠系膜水肿等特征。 本病分布很广,世界各养猪国家均有发生,其发病率虽不高,但病死率则很高,给小猪培育带来经济损失。 本病的病原,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大肠杆菌,主要是O2, O8,O138等群内的菌株,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呈β溶血。据报道,以上菌株在肠道内大量繁殖时,可产生肠毒素、水肿素、内毒素(脂多糖)等,经肠道吸收后,由网状内皮系统消除。在此过程中产生一种组织致敏抗体,由于某些诱因和应激因素的作用,使仔猪的肠道蠕动和分泌能力降低,当猪吸收这些毒素后,使致敏猪发生过敏反应,表现出神经症状和组织水肿。有试验证实了这种推理,从病猪的肠内容物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分离到溶血性大肠杆菌,进行人工复制曾获得成功。同时将病猪肠内容物经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健康仔猪,结果也出现典型的水肿病症状,证实其中含有毒素。 从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仔猪开料太晚,骤然断奶,仔猪的饲料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日粮中含过高量的蛋白质,缺乏某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粗饲料,仔猪的生活环境和温度变化较大,不合理地服用抗菌药物使肠道正常菌群紊乱等因素,是促使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 诊断要点 第一,本病只发生于猪,并且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主要见于保育期间的仔猪,尤其是断奶后2周内的仔猪,是本病的高发期。 第二,本病呈散发性,仅限于某猪场或某窝仔猪,不会引起广泛传播和流行。在一窝发病的仔猪中,往往是几只生长最快、瞟肥体胖的仔猪首先发生,而另几只瘦弱的仔猪反倒可幸免。对全群猪来讲,本病的发病率不高,但病死率可达90%以 上。 第三,突然发病,病猪的精神沉郁,食欲停止。粪便干硬, 体温正常,很快转入兴奋不安,表现出特征性的神经症状,如盲目行走,碰壁而止;有时转圈,感觉过敏,触之惊叫,叫声嘶哑;走路摇晃,一碰即倒,倒地后肌肉震颤、抽搐,四肢不断划地如游泳动作。病程1,2天,以死亡为转归。 第四,尸体外表苍白,眼险、结膜、齿跟等处苍白、水肿,淋巴结切面多汁、水肿,特别是胃大弯的水肿是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但近年来的临诊剖检实践证明,此特征已由肠系膜的明显水肿所替代。其他脏器也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预防 第一,刚断奶的仔猪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方法,注意日粮中蛋白质的比例不能过高,缺硒地区应适当补晒及维生素E。也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细菌制剂。 第二,对断奶仔猪应尽量避免应激刺激,刚离乳的仔猪要适当限制喂料,一般经2周后才能让其自由采食。经验表明, 这一举措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水肿病的发生,还能减少腹泻性疾病的发病率,而对保育猪的生长发育并无影响。 第三,用大肠杆菌致病株制成菌苗,接种妊娠母猪,也有一定的被动免疫效果。 第四,在断奶仔猪的饲料中添加适宜的抗菌药物,如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呋喃唑酮等,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治疗 本病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一般用抗菌药物、 盐类泻剂(硫酸镁25,50克),以抑制或排除肠道内细菌及其产物。用葡萄糖、氯化钙、甘露醇等静脉注射,解毒、脱水,安钠咖皮下注射,对较慢性的病例有一定的疗效。 用本病的分离菌株,制成多价灭活菌苗,多次给肥猪接种,以后取其高免血清给病猪注射,据说有较好的疗效。 (八)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美国称猪霍乱,英国称猪热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疾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 猪瘟在世界上许多养猪的国家都有流行,由于其传播,快, 病死率高,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国际兽疫局的国际动物卫生法规将本病列入A类 16种法定的传染病中,定为国际动物检疫对象。 近20多年来,有些国家致力于消灭猪瘟工作,研制了可靠的疫苗,推广了特异、快速的诊断检疫方法,制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兽医法规,执行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的国家已经宣告消灭了猪瘟,有的国家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经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家 应用后,一致认为该疫苗安全有效,无残留毒力,1976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公认中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应用,对控制和消灭欧洲的猪瘟 做出了贡献。 我国对防制猪瘟工作十分重视,是各级兽医部门的工作重点,并明确提出了以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经验表明,只要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到头头免疫接种,严格执行动物检疫法规,猪瘟在我国是完全可以控制和消灭的。 近年来,有的地区发现了所谓慢性猪瘟、非典型猪瘟和隐性猪瘟,给养猪业带来了麻烦,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其病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免疫程序错误,疫苗的质量欠佳;也有的推测是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或猪瘟病毒毒力的变异;还 有的分析是由于现在的诊断水平提高了,过去误诊的疾病,现在确诊了。不管何种原因,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疫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线状的 RNA,与牛粘膜病病毒有共同的抗原。猪瘟病毒不能使其他哺乳动物和禽类感染发病,但接种黄牛、绵羊后,病毒能在其血液内维持2,3周,具有传染性;病毒也能在兔体内传代,连续通过兔体后可使其毒力致弱。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毒种,就是这样培育成功的。 目前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致病力有强弱之分,强毒株引起病死率高的急性猪瘟,而温和毒株一般是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猪出生后感染低毒株的,只造成轻度疾病,往往不显临床症状,但胚胎感染或初生猪感染可导致死亡。温和毒株感染的后果,部分取决于年龄、免疫能力和营养 状况等宿主因素,而强毒或无毒的猪瘟病毒感染,宿主因素仅起很小的作用。 猪瘟病毒可于体外在猪胎细胞或乳猪的脾、肾、骨髓、辜丸等细胞上生长繁殖,通常不产生肉眼可见的细胞病变。病毒在猪体内从扁桃体侵入淋巴结,经24小时后到达各脏器,其中以脾、淋巴结和血液中含病毒量最高。猪瘟病毒的感染力很强,每克含病毒达百万个猪最小感染量。病猪排出的粪便和各种分泌物中,以及各组织脏器和体液中都含有大量病毒。 猪瘟病毒对腐败、干燥的抵抗力不强,尸体、粪便中的病毒2,3天后即失去活力,但骨髓腐败较慢,其中的病毒可存活15天。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冻肉中可存活几个月, 甚至数年,并能抵抗盐渍和烟熏。一般常用消毒药,特别是碱性消毒药,对本病毒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诊断要点 第一,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品种年龄、用途的家猪和野猪都易感。2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由于从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母源抗体,而具有被动免疫力。本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在新疫区常呈急性暴发,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在猪瘟常发的地区,猪群有一定的免疫力,病情较缓和,呈长期慢性流行, 若发生继发感染,则可使病情复杂化。 第二,肺丝虫、蜓蚓、家蝇、蚊子等都可成为猪瘟病毒的自然保毒和传播者。本病主要从消化道感染,也可经皮肤伤口和呼吸道传播。病猪的尸体处理不当,消毒不彻底,检疫不严,可通过运输、交易、配种等因素造成广泛地传播。人、畜随意进入猪舍,注射器消毒不严等情况,都可成为间接传播媒介。 第三,典型猪瘟常表现为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0, 41?,稽留不退,寒战,倦怠,行动缓慢,垂头弓背,口渴,废食, 常伏卧一隅闭目嗜睡。眼结膜发炎,角膜充血,眼睑浮肿,分泌物增加,甚至将上下眼险粘连。在下腹部、耳根、四蹄、嘴唇、外阴等处,可见到紫红色斑点。病猪初期排粪困难,粪便呈粒状带有粘液,不久出现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恶臭异常,脏门周围沾污粪便。公猪的阴茎鞠积尿,膨胀甚大,用手捋之有浑浊、恶臭、带有白色沉淀物的液体流出。哺乳仔猪也可发生急性猪瘟,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如磨牙、痉挛、转圈运动、角弓反张或倒地抽搐,如此反复几次后以死亡告终。据国外报道,小猪先天性震颤的,12%是由猪瘟病毒所引起。 第四,慢性型猪瘟,常见于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的病猪。症状与急性型差不多,但病程更长一些,病情缓和一些。疾病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体温升高至40,41?, 出现一般的全身症状,白细胞减少,此期为3,4天;第二阶段体温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40?左右的微热,精神食欲随之好转,此期为2,3天;第三阶段体温再度升高至41?左右, 病猪出现严重腹泻,粪便恶臭带有血液和粘液,体表淋巴结肿大,后躯无力,行走缓慢,皮肤常发生大片紫红色斑块或坏死痂,病猪迅速消瘦,这期间往往有细菌继发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从而引起白细胞增加,病程2周以上,甚至长达 数月。 第五,非典型猪瘟,仅见于保育期的仔猪,系由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垂直传染给仔猪,该仔猪出生时完全健康,哺乳期间生长正常,一旦断奶失去母源抗体的保护,进入保育栏后不久,便可能出现所谓非典型猪瘟。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腹泻,粪 便呈淡黄色,由于肛门失禁而污染后躯。病猪迅速消瘦,行走不稳,四肢末端和耳尖皮肤郁血呈紫色。对这种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效,不能产生对猪瘟的中和抗体,病程1,2周,均以死亡告终。死后剖检,猪瘟的病变不典型。 第六,隐性猪瘟,见于生产母猪,感染母猪其本身并没有临床症状,但能将猪瘟垂直传播到下一代,其所产的后代不是流产、死胎、弱仔,就是表现非典型猪瘟。这种母猪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也很差,用SPA-ELISA法检测猪瘟抗体,其 光密度(OD)值低于0.3,这种隐性感染的母猪危害甚大,是非典型猪瘟的传染源,也是影响繁殖障碍的因素之一,必须淘汰。 第七,猪瘟的病理剖检变化:不同的临床表现其病变也有差别,典型猪瘟的主要病变是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和水肿, 切面多汁,呈大理石样病变。肾脏的色泽和体积变化不大,但表面和切面布满针尖大的出血点。整个消化道都有病变,口 腔、齿龄有出血和溃疡灶,喉头、咽部粘膜有出血点,胃和小肠粘膜呈出血性炎症,特别在大肠的回盲瓣段粘膜上形成特征性的钮扣状溃疡。 第八,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根据不同要求,分别选用查抗原或测抗体的方法。查抗原,通常对病料做冰冻切片,用直接荧光抗体(FA)试验,或兔体交互免疫试验。测抗体,用病毒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特别是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对检测隐性猪瘟和非典型猪瘟有重要的作用。 预防 (1)重视疫苗的免疫接种 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消灭和控制猪瘟的有力武器。它具有性能稳定,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对强毒有干扰作用,免疫接种4天后即有保护力等优点。为充分发挥疫苗的应有作用,介绍3种猪瘟的免 疫程序,可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乳前免疫(或称超前免疫、零时免疫)法 即仔猪出生后尚未吮初乳前,接种猪瘟活疫苗,间隔2小时后再喂初乳, 其保护期可达6个月以上。 ?去势免疫法(或称断奶时一次免疫法) 通常30,40 日龄仔猪断奶后,在去势的同时进行猪瘟疫苗接种,此期间母源抗体已消失,接种疫苗可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此法适用于猪瘟的安全地区和饲养母猪较多的农村。 ?二次免疫法 首免在20,25日龄,二免在60,65日龄。由于仔猪在20日龄后母源抗体减少,可能抵抗不了强毒的感染,需要提前接种,但这时仔猪的免疫应答能力不强,保护期较短,于50,60日龄时需加强免疫1次。大多数猪场采用此法。 ?种猪免疫 在以上免疫接种的基础上,种猪每年加强免疫接种1次。注意不能在怀孕期接种,尤其不能在怀孕后期接种猪瘟活疫苗。 (2)加强抗体检测 平时应做好猪瘟抗体水平的检测,定时抽查各种类型猪的抗体水平,可了解免疫接种的效果,制订猪瘟合理的免疫程序。特别对种母猪的抗体检测尤为重要,根据检测结果及时淘汰猪瘟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低于 临界线的母猪,这对于消灭非典型猪瘟有重要的作用。 (3)应急措施一旦发生猪瘟时,应立即对猪场进行封锁,扑杀病猪,病尸焚烧深埋。可疑猪就地隔离观察。凡被病猪污染的猪舍、环境、用具等都要彻底消毒,对假定健康猪和疫区及受威胁区的猪,都要进行猪瘟活疫苗的紧急免疫接种。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发病初期注射抗猪瘟高免血清有一定的疗效。 (九)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或支原体性肺炎。主要症状为咳嗽、气喘和呼吸困难,病变的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脯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本病遍布于全球,以我国地方品种猪最易感,其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却很低, 但对病猪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猪肺炎支原体,曾经称为霉形体,是一群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多形微生物。它与细菌的区别在于没有细胞壁,呈多形性,可通过滤器;它不同于病毒之处是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细小的集落,菌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它能 在各种支原体培养基中生长。分离用的液体培养基为无细胞培养平衡盐类溶液,必须加入乳清蛋白水解物、酵母浸液和猪血清。支原体也能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但胚体不死,也无特殊病变。本病原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及肺内,随咳嗽和打喷嚏 排出体外。本病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在体外的生存时间不超过36小时,在温热、日光、腐败和常用的消毒剂作用下都能很快死亡。猪肺炎支原体对青霉素及磺胺类药物不敏感, 但对四环素族、卡那霉素、林可霉素敏感。 诊断要点 第一,病猪和隐性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康复猪在病状消失半年到1年后仍可排出病原体。若从疫区引进康复猪或隐性病猪,可使引人的猪场发生气喘病的暴发流行。本病原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通过病猪的咳嗽、喷嚏和呼吸道的分泌物形成飞沫,浮游于空气中,被易感猪吸入后经呼吸道感染。 因此,猪群拥挤、猪舍通风不良、营养不足等应激因素,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第二,本病只感染猪,不同日龄、性别和品种的猪都能感染。在新疫区或流行初期,往往以怀孕后期的母猪发病较多, 症状明显。在老疫区或流行后期,则以仔猪发病较多,病死率较高。肥猪和成年猪常呈慢性或隐性感染。地方品种猪的易 感 性高于外来的纯种猪和杂交猪。一旦将本病传入猪场,很难断根,成为猪场的老大难病。 第三,急性型症状:突然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张嘴喘气, 头下垂,站立一隅或趴伏在地,有时呈犬坐式。体温一般正常。 此类型见于新疫区和流行初期,尤以怀孕后期的母猪和仔猪多见。 第四,慢性型症状:表现长期咳嗽和气喘,初期为短而少的干咳,尤以清晨、晚间、运动后、进食时最为常见。病猪咳嗽时站立不动,背拱起,颈伸直,头下垂,直到痰液咳出并咽下为止。呼吸困难,呈现明显的腹式呼吸,在静卧时最易看出。病程较长的仔猪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发育不良。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可育肥出售,但饲料利用率可下降 20%左右。 第五,主要病变在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急性死亡猪的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病例的膈叶下端,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呈肉样或肝样病变,其中以心叶最为显著,这种特征性的病变,具有诊断价 值。 第六,实验室诊断:可用X线检查,可做病原的分离和鉴定,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有微粒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但由于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因此,一般不必作实验室诊断,除非引进种猪,需检查隐性或慢性病猪时才进行。 预防 (1)未发现本病的猪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若必须从外地引进种猪时,应了解产地的疫情,证实无本病后方可引进;?做好饲养管理和防疫卫生工作,注意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可疑病猪,及时隔离或淘汰。 (2)已发现本病的猪场应采取的主妥措施 ?利用康复母猪建立健康猪群,逐步清除病猪,做到"母猪不见面,小猪不串圈,避免扩大传染。?对有饲养价值的母猪(无论病状明显与否),均进行1,2个疗程的治疗,证实无症状后方可进行配种。以后进入单栏的隔离舍中产仔,观察直到小猪断奶,确认健康后进行分群饲养或留作种用。?对有明显症状的母猪,不宜留作种用,严格隔离治疗后育肥出售。 (3)应用疫苗防制时应注意的事项 ?本疫苗只适用于外来品种或杂交猪,而对地方品种的猪尚不很安全。?免疫接种途径必须是胸部肋间隙胸腔肺内注射或气管注射,其他途径注射无效。?首免日龄为7,15日龄,在本疫苗接种前后1周内,禁止饲喂含有抗菌药物的饲料。 治疗 (1)四环素族抗生素 此类药物对本病原菌较敏感,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制剂有土霉素盐酸盐,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 50毫克,第一次用倍量,每日1次,连用5,7天为一疗程。也可自配成20%,25%土霉素碱植物油制剂(花生泊、豆油), 每10千克体重肌内注射1毫升,每两天1次,5次为一疗程。 (2)卡那霉素 每20千克体重肌内注射50万单位,每日 1次,连用5天。 (3)泰乐菌素 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10毫克,每日1次, 连用3,5天。内服:每升水中加本品0.2克,连饮3,5天,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4)林可霉素(洁霉素) 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50毫克, 每日1次,连用5天。 (5)支原净 每千克体重每天拌料50毫克,连服2周。 对于重病猪因呼吸困难而停食时,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还可配合对症治疗,如适当补液(可以皮下或腹腔注射), 使用尼可刹米注射液2,4毫升,以缓解呼吸困难。配合良好的护理,以利于病猪的康复。 (十)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几个血清群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急性的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的以关节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为特点。 本病广泛发生于各养猪发达的国家,是猪的一种常见病。 我国各地都有猪链球菌病的报道,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链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大部分是不致病的。猪链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链球菌是一种圆形的球菌,呈链状排列,革兰氏染色阳性,对培养条件要求较严格,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不良,在血清肉汤和血琼脂平面上能生长并呈链状。 本菌对多种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虽然敏感,但极易产生耐药性。常用消毒药均可将其杀灭。 诊断要点 第一,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伤口是重要的传染途径,新生仔猪常经脐带感染,也可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第二,本病在新疫区呈暴发性流行,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在短期内波及全群,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常发地区为地方流行性和散发性。本病以气温较高的5,11月份多发。 第三,最急性型多见于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往往不见明显的症状而突然死亡。有的病程延长至2,3天,体温升高,呼吸急迫,精神沉郁并出现神经症状,不久即死亡。 第四,断奶后的保育仔猪感染后,常呈急性或亚急性表现,突然停食,体温升至41?以上。病初流出浆液性鼻汁,眼结膜充血、流泪,似流感的症状。不久出现腹泻或粪便带血,具有诊断价值的是脑膜脑炎症状,如盲目行走或转圈,步态踉跄,倒地后衰竭或麻痹而死亡,病程2,5天,自然致死率达 80%以上。 第五,育肥猪、后备猪及成年猪感染后,往往表现为慢性, 见有关节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局部脓肿、子宫炎、 乳房炎、咽喉炎及皮炎等。四肢关节发炎肿痛,跛行或卧地不走,触诊局部有波动感,皮肤增厚。下颌淋巴结常见化脓性淋巴结炎,肿胀、隆起,触诊硬固有热痛,这些现象往往都不被人们所察觉,直到脓肿扩大影响到采食、咀嚼、吞咽以至呼吸时, 才可能被发现,有的甚至屠宰时才发觉。这也其危害并不很严重。 第六,本病的病理变化与感染的部位有关,急性、败血型 的病变是血液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浆膜及皮下均有出血斑,其他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败血症的病变。 第七,确诊本病可采取病猪的血液、肝、脾等组织,抹片染色镜检,可发现链球菌。进一步可做病原的分离培养和敏感动物接种试验(选用小白鼠,用病料或分离培养物行皮下或腹腔接种,于18,72小时呈败血症死亡,在其实质器官及血液中, 有大量菌体存在)。分离本菌可采用鲜血琼脂。鉴定本菌可进行生化试验,也可结合血清学试验,做血清群及型的鉴定。国内流行的多为C群兽疫链球菌。 本菌的变异株,毒力能迅速增强,致病力增大,可引起地方性流行,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高于一般败血型链球菌病。对常用的抗菌药物都可产生耐药性,细菌还能通过伤口感染给人,故本病在公共卫生上有重要的意义。 预防 第一,在本病常发的地区或猪场,可用C群兽疫链球菌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第二,发现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治疗。病猪恢复后 2周方准宰杀。急宰猪或宰后发现可疑病变者,胴体应作高温无害化处理。 第三,发现疫情后,对全场猪群进行药物预防,如氯霉素、 氟派酸、土霉素等 (剂量参看药物添加剂),一般添加于饲料中喂给。 治疗 发病初期可用青霉素240,320万单位(以50 千克体重的病猪为例)、链霉素1克,混合肌注。连用3,5天。 也可用氯霉素20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肌注。或庆大霉素1,2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肌注。也可口服恩诺沙星 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 对淋巴结脓肿,若脓肿已成熟,可将肿胀部位切开,排除脓汁,用3%双氧水或0.1%高锺酸钾液冲洗后,涂以腆町,不缝合,几天后可愈。 (十一)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家畜及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其中对猪的危害较大。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发生流产,仔猪感染后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和全身反应,病死率较高。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据1981年伪狂犬病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本病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南美诸国对猪的危害较为严重。我国台湾省自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本病以来,现已遍及全岛,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 国其他一些省市,特别是大型猪场都曾查出本病。随着规模化、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发展,伪狂犬病有扩大蔓延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伪狂犬病病毒属疱疹病毒。感染动物在发病初期,病毒存在于血液、乳汁、脏器和尿液中,后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本病毒能在鸡胚及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上生长繁殖,产生核内包涵体,目前只发现1个血清型。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污染的猪舍或环境中能存活1个多月。一般常用消毒药都可将其杀灭。 诊断要点 第一,病猪、康复猪和无症状的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病毒随鼻腔分泌物、唾液、乳汁、粪尿及阴道分泌物排出体外,通过消化道、呼吸器官、皮肤伤口及配种等多种途径传染。 鼠类在本病的传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病毒在污染猪场中通过猪体多次传代,能使毒力增强。因此,本病一旦传入猪场后,若不采取积极的防制措施,在一定时间内, 病情可能越来越严重。 第二,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发生流产、死产及延迟分娩,流产、死产的胎儿大小差异不大。也有部分弱仔,这些弱仔于产后1,2天内出现呕吐,腹泻,精神委顿,运动失调,最后痉挛而死。该母猪流产后,对下次发情、受胎不受影响,但能继续带毒、排毒。 第三,哺乳期的母猪感染后,其本身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只表现一过性地发热,但在感染后6,7天的乳汁中含有大量病毒,可持续3,5天。哺乳仔猪因吮奶而感染本病,日龄越小,病情越严重,其特点是全窝仔猪都发病,表现为体温 升高,全身症状明显,眼脸肿胀,视力丧失,兴奋不安,转圈运动,在2,3天内全部死亡。不出现奇痒症状。 第四,在本病流行的猪场,有的母猪曾经感染过本病,并产生较高的抗体,因此,仔猪在哺乳期间,可从乳汁中获得母源抗体而不发病,一旦断奶后(进入保育栏),仍可发病。据台湾某猪场报道,其发病率为2.1%,病死率达95%。其特征为短期发热,兴奋不安,步伐不稳,转圈运动,叫声嘶哑,最后衰竭死亡,致死率很高。 第五,60日龄以上的猪感染本病,症状轻微或呈隐性感染,只表现短期发热,病猪的精神、食欲减退,有的出现咳嗽和呕吐,一般经3,5天后便可自然康复,有时甚至不被人们所发觉。 第六,死于本病的猪,剖检看不到特征性的病变,如呼吸道、胃肠道粘膜有充 血、出血和水肿,脑膜充血、水肿,脑脊髓液增量等。组织学的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呈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血管套及胶质 细胞坏死。 第七,伪狂犬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在我国最常用的是乳胶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琼扩反应抗原是用PK-15细胞系生产的。应用不经处理的被检猪血清原液,置于25?左右室温下,经16,18小时判定。 预防 第一,病猪和隐性感染病猪是危险的传染源,但凭临床症状是不能发现的,必须作血清学检查。台湾目前主要是执行免疫与检疫措施,即对猪群普遍接种基因缺损伪狂犬病疫苗,然后定期采血检测伪狂犬病抗体,通过特殊的试剂,可鉴别出是疫苗产生的抗体,还是野毒感染产生的抗体,保留前者,淘汶后者,如此反复几年,即可将本病的污染场转为清净场。此法可以借鉴。 第二,鼠是猪伪狂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猪场平时应坚持做好灭鼠工作。 第三,本病的免疫程序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各种疫苗的#说明#说法不一,各种专业书籍的介绍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免疫程序应根据猪场是否存在本病来制订,若是伪狂犬病的疫区或流行场,则只要对后备公猪和母猪进行接种,初配后再加强免疫1次。若是非疫区或为本病的清净场,则要对全场的猪都进行接种,接种间隔期应按疫苗的保护期长短而定。 治疗本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对于仔猪,在病的初期可使用抗伪狂犬病高免血清,或以此制备的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十二)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是由病毒引起,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传染病。病猪以发热、共济失调、肌肉抽搐和股体麻痹为特征,又称捷申病、猪脑脊髓灰质炎。 本病在世界许多养猪的国家都有发生,中欧一些国家呈地方流行性,意大利、法国等国呈散发性,澳大利亚等也时有 发生。我国也曾有本病的报道。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呈圆形,无囊膜,其衣壳表现一种六边形轮廓。病毒在猪肾细胞培养中生长很好,能产生细胞致病作用,回归猪体保持致病性。目前已知猪的肠道病毒有11个血清型,而引起本病的是1,2,3,5血清型,其中以1型的毒力最强,是本病的主要病原。病毒对多种消毒药都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必须提高消毒药的浓度和消毒时间才有效。 诊断要点 第一,本病仅见于猪,各品种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但临床上以保育猪发病最多,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哺乳仔猪可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 第二,本病在新疫区呈暴发式流行,开始个别发生,以后蔓延全群,也有的呈波浪式发生,一批猪发病后,相隔数周或数月,另一批猪又发生6在老疫区,常呈散发性。 第三,本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脑和脊髓中,但可通过粪便排毒,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播。也可能通过人员的往来及家鼠、运输车辆间接传播。 第四,本病的潜伏期,人工感染试验平均为6天。病初体温达40,41?,精神与食欲减退,后肢无力,运动失调,有的病猪前肢前移,后肢后伸,重者眼球震颤,肌肉抽搐,角弓反张和昏迷,伴有鸣叫、惊厥和磨牙,随后发生麻痹,反射消失而死亡。病死率高达60%以上,不死者也往往留有肌肉麻痹和萎缩的后遗症。 第五,本病的剖检病变主要是脑膜水肿,脑膜和脑血管充血。心肌和骨髓肌有些萎缩,其他脏器无肉眼病变。组织学检查,病变也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呈现非化 脓性脑脊髓灰质炎,尤以脊髓最为严重。 第六,血清学检查:常用免疫荧光试验、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病猪感染后1周左右,血清中已有中和抗体存在, 康复后中和抗体至少保持280天。中和滴度1:64可判为阳性,1:16判为可疑。也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和大群检疫时,这种方法较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法简便。 第七,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在新疫区或首次确诊本病的猪场,必须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以无菌操作从可疑病死猪采取小脑和脊髓的灰质部,制成1:10乳剂,接种原代猪肾细胞培养,出现细胞病变后,连传3代,再用免疫血清作中和试验, 或用仔猪作生物学试验,也可将病料直接接种于仔猪脑内,若被接种的仔猪经10天左右发病,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和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在排除类症的情况下,可确诊为本病。 预防和治疗 第一,重视从国外引进猪的检疫,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隔离、消毒等常规措施,并尽快请有关单位作出诊断。若确诊为本病,应立即就地扑杀。 第二,有些国家已使用细胞培养灭活苗,对小猪进行免疫,保护率可达80%,免疫期6,8个月。 第三,目前没有可用于治疗的药物,也不宜治疗。 【关闭窗口】
/
本文档为【各阶段猪只管理之一(保育仔猪a)】,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