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英文简写

2017-09-26 29页 doc 60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英文简写英文简写 英文簡 中文 英文 簡稱 名詞解釋 寫 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北大簡稱北約組是一個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1949年3月18日美國和Organization 西洋織或北約 西歐國家公開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於同年4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公約《北大西洋公約》後正式成立。為與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成員相抗組織 衡,使成員國一旦受到攻擊時,其他成員國可以作出即時反應。但這一條 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及至前蘇聯解體,華沙條約 組織宣告解散,北約就成為一個地區...
英文简写
英文简写 英文簡 中文 英文 簡稱 名詞解釋 寫 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北大簡稱北約組是一個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1949年3月18日美國和Organization 西洋織或北約 西歐國家公開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於同年4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公約《北大西洋公約》後正式成立。為與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成員相抗組織 衡,使成員國一旦受到攻擊時,其他成員國可以作出即時反應。但這一條 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及至前蘇聯解體,華沙條約 組織宣告解散,北約就成為一個地區性防衛協作組織。北約的最高決策機 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長、國防部長 組成。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北約軍事開支佔世界國防開支的70%。 APEC Asia-Pacific Economic 亞洲簡稱亞太經1. 定義,是亞太區內各地區之間促進經濟成長、合作、貿易、投資的論Cooperation 1 太平合組織、亞太壇,始設於1989年,現有21個成員經濟體。亞太經合會是經濟合作洋經經合會或亞的論壇平台,其運作是通過非約束性的承諾與成員的自願,強調開放濟合太經合 對話及平等尊重各成員意見,不同於其他經由條約確立的政府間組作會織。「APEC」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均是亞太經合會議 的註冊商標。 2. 宗旨,為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保持經濟增長與發展,促進成員間 經濟的相互依存,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減少區域貿易和投資壁 壘。 3. 21個成員經濟體,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 尼、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祕 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中華台北、泰國、美國、越南 2 UN United Nations 聯合1. 定義,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 國 聯合國的成員國。1945年6月26日,51個創始會員國中的50個,在 美國加州舊金山簽定《聯合國憲章》。憲章於1945年10月24日生效, 自此聯合國正式成立,但是第一次會員國大會直到1946年1月10日 才舉行,當時有51個國家出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存在著一個類 似於聯合國的組織國際聯盟,通常可以認為是聯合國的前身。聯合國 對所有接受《聯合國憲章》的義務以及履行這些義務的「熱愛和平的 國家」開放。到2008年為止,聯合國共有192個成員國。 2. 任務,裁軍與軍控、人權 2.1裁軍與軍控 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裁軍與維持和平是聯合國的重要 3 工作任務之一。但是在《憲章》簽署後僅幾個星期,核武器就被開發出來,從而改變了舊有的裁軍與軍控概念。事實上,聯合國大會第一次會議,1946年1月24日召開,所通過的第一個決議就是有關原子能和平利用的。 裁軍會議是國際社會為多邊談判軍控與裁軍協議的唯一論壇,裁軍會議目前有66個成員國,包括五個主要核大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雖然裁軍會議並不是聯合國的正式機構,聯合國秘書長向裁軍會議派出私人代,這名代表是裁軍會議的秘書長。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往往要求裁軍會議討論特定的裁軍議題。而裁軍會議每年也向聯合國大會彙報工作情況 2.2人權 位於維也納的聯合國機構大廈創立聯合國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維護人 4 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發生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與種族滅絕令國際社會認識到,新的國際組織必須防止在未來發生類似的事件。早期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法律框架,以討論並回應有關侵犯人權方面的投訴。 《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成員國尊重人權,並應為維護人權採取聯合或單獨行動。《世界人權宣言》1948年被聯合國大會確認為是世界各國應該遵守的人權標準。聯合國大會也經常就人權問題進行討論。大會下屬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是聯合國內的人權機構,主要就人權問題進行調查並提供協助。 3. 貢獻 聯合國及其各機構在堅持與貫徹《世界人權宣言》的宗旨方面起到中心作用。聯合國為一些過渡到民主政體的國家提供協助,包括監督與協助 5 開展自由公平的選舉、提高司法系統的質量、起草憲法、訓練人權官員。 聯合國機構為全球的民主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聯合國也支持婦女權益的提高。聯合國組織從1985年起開始出現性 別主流化的主張,用意之一就是鼓勵婦女積極參加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 與社會生活。 2005年12月20日,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同意設立一個新的機構「聯 合國和平建設委員會」,以協助剛剛擺脫戰亂的國家避免再度陷入衝突。 2006年3月9日,聯合國舉行儀式,正式啟動中央緊急應對基金,為 聯合國在自然災害發生後立即開展救援活動提供了資金保證。 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兩岸原稱為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或稱兩岸綜合經濟合作協定,英文簡Framework Agreement 經濟稱CEC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是中華民國 6 合作政府於2009年提出並極力推動的經濟協議或條約。此協定名稱中的「兩架構岸」,係指台灣海峽兩岸的中華民國,台灣,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協議 陸,。 被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及前行政院長劉兆玄視為重要拯救台灣經濟 危機政策的該協定,並宣稱「簽訂方式及實值內容都將廣徵中華民國人民 整體意見並尋求該國的內部社會共識,而該協定名稱為暫定且可以加以修 改討論。」,然而其實際內容並未被詳細公佈,且國民黨政府亦反對以公 民投票的方式來決定簽訂與否,也令朝野懷疑政府溝通誠意及談判能力, 且該協議簽署後須送立法院核可後方能生效,抑或是不需立法院同意,或 是立法院備查,將自動生效,條約是否會造成很大的負面效應,是否協議 內容太爛而不敢拿出來,皆尚定論並成為爭議焦點。 7 2009年10月止,在臺灣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積極運作的該協定仍未定 案,並遭到在野政黨民進黨及台聯反對、泛藍也有相當質疑聲音。 FTA Free Trade Agreement 自由是兩國或多國間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目的在於促進經濟一體化,貿易消除貿易壁壘,例如關稅、貿易配額和優先順序別,,允許貨品與服務在協定 國家間自由流動。 這些協定夥伴國會組成自由貿易區。來自協定夥伴國的貨物,可以獲 得進口稅和關稅減免優惠。無論在進口還是出口國,自由貿易協定均有助 於簡化海關手續。當協議國間存在不公平貿易慣例時,自由貿易協定可以 協助貿易商進行補救。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簡稱世貿組1. 定義, 貿易織或世貿 是負責監督成員經濟體之間各種貿易協議得到執行的一個國際組 8 組織 織,前身是1948年開始實施的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秘書處。世貿總部位 於瑞士日內瓦,現任總幹事是帕斯卡爾?拉米,Pascal Lamy,。截至2008 年7月23日,世界貿易組織共有153個成員。 世界貿易組織是多邊貿易 體制的法律基礎和組織基礎,是眾多貿易協定的管理者,是各成員貿易立 法的監督者,是就貿易進行談判和解決爭端的場所。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 經濟組織之一,其成員間的貿易額佔世界貿易額的絕大多數,被稱為「經 濟聯合國」。 自1990年代後期,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反全球化運動人士的主要反對 目標。 2. WTO宗旨, , 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大幅度穩步地提高實際收入和有 9 效需求。 , 擴大貨物、服務的生產和貿易。 , 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環境。 , 積極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已開發國家在國際貿易增 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份額。 , 通過實質性削減關稅等措施,建立一個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 久的多邊貿易體制。 3. WTO基本原則 , 非歧視性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 , 透明度原則 , 自由貿易原則 10 , 公平競爭原則 4. 決策機制 雖然大多數國際組織依照一個成員國一票或加權投票的方法來做出決定,但世貿組織的很多決定是通過達成共識的方法來做出的。投票只是在不得已或某些特殊情況下使用。批評指這種方法使得世貿組織中第一世界國家的權力更大,較強大的第一世界國家可以否決任何他們反對的提議,而又防止其他成員國對一些他們支持的提議提出反對。共識機制的優勢在於能夠令貿易法律很快獲得執行,採用其他任何機制都會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做出某項決定。但同時那些在討論中擁有更多疇碼的成員國會佔得優勢,而且決定一旦作出便很難更改。 與其他國際組織不同,世界貿易組織有很大的許可權來執行其所做出 11 的決定。通過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世貿可以授權對不遵守貿易協議 的成員國施行貿易制裁。 Public policy 公共指政府、執政黨或其他社會公共權威部門,為解決公共問題所採取的 政策 政策、選擇,通常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或後果。主要以政府的法律、法規、 決策和行動表現出來。 公共政策是政府、政黨或其他社會公共權威部門,在一定的歷史條件 下,為解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當下的社會需求,制定並執行的一種行為 準則或行為規範,包括法律、法規、法令、計劃、規劃、指示、報告、建 議文件等,是政策主體對社會價值的一種權威性分配,是一個動態的過 程,表現為對政策的創立、政策執行、政策調整、政策監控、政策評優、 政策終止等若干環節。 12 Cultural hegemony 文化文化霸權也稱為文化領導權、領導權,是義大利政治學、新馬克思主 霸權 義學者安東尼奧?葛蘭西所提出的理論。 葛蘭西在二十世紀初期,見到十月革命的成功,以及西方資本主義國 家並未發生如馬克斯所預期的發生革命,因此提出了文化霸權的概念來作 進一步的探討,希望能夠對資本主義社會作更深入的了解,並依此來訂立 更有效的革命方針。 根據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理論,資本主義將不可避免地導向無產階級革 命,而且必然先在工業化的歐洲爆發,而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 在這過程中將產生與革命運動相應的文化與政治上層建築。雖然馬克思早 在1848年就如此預言,百年後的工業化國家工人仍然沒能達成這個任務。 葛蘭西針對馬克思主要強調社會經濟結構,而對思想文化等上層建築 13 的影響以及個人的主動性較不重視的情形加以修正。他提出的文化霸權理論,指出了一個政權的維持,是需要政治的強制力加上霸權文化的力量配合,而後者來自於在市民社會的配合之下,以包括如教育、大眾傳播媒體等對於大眾的潛移默化,造成了工人階級的虛假意識,使此一霸權得以維持。在所謂先進工業化國家中,文化霸權的力量尤其隱密而強大。 因此,要霸權有所轉變,必須由知識分子先以所謂的「陣地戰」進行長期準備,與社會上的許多集團合作以及並逐漸促使其意識形態的轉化,取得了此一基礎之後,方能進一步使霸權轉移。 儘管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論起源於對階級鬥爭狀況的分析,這套理論可以應用得更廣。根據葛蘭西的理論,當前盛行的文化範式既非自然的,也非必然的,相反地,我們必須從包括機構、實踐及信念等等的文化範式中 14 分析其支配結構。 文化霸權並不是單獨的或統一的,它是社會結構的分層展現。其中的每一種結構都有各自的「使命」與內在邏輯。然而一如軍事組織,每個結構都假設了其它結構的存在,並彼此結合以達成更高的全局使命。霸權便是如此運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對於個人,社會的其它部份貌似無關緊要。然而整體而言,每個人的生活都構成霸權結構的一環。在日常生活的瑣碎活動中,多樣性與自由意志看似存在,而正是藉著無數這樣的情境,巨觀的霸權結構得以維持,而不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所察覺,見葛蘭西《獄中札記》,頁233-38, 葛蘭西的這種理論能更進一步解釋社會文化與政權變遷的過程,並且更強調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主動性作用,可以彌補馬克思過於重視社會經 15 濟結構的不足之處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國際於1945年12月27日成立,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之一,職責是監察Fund 貨幣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運作基金正常,其總部設在華盛頓。 組織 NAFTA North American Free 北美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簽署了關於三國間全面貿Trade Agreement 自由易的協議。與歐盟性質不一樣,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不是凌駕於國家政府和貿易國家法律上的一項協議。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於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協議 並同時宣告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 ,NAFTA)正式 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擁有3.6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約6.45萬億美元, 年貿易總額1.37億美元,其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都超過歐洲聯盟,成為當 16 時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日本對美、加市場也採取了咄咄逼人的進攻策略,美、加兩國在國際的經濟地位和競爭優勢相對減弱,這使雙方都意識到進一步加強雙邊經濟貿易關係的必要性。1980年,雷根在競選美國總統時就提出一個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及加勒比海諸國在內的「北美共同市場」的設想。加拿大1983年也提出了關於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區的設想。1985年,美、加兩國開始進行有關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1988年6月2日,美加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簽署,1989年1月1日,該協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在1989年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基礎上的衍生。 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一項國際協議,與條約非常的類似。 在美國 17 法律中,它被作為國會-行政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一項國際協議,與條約非常的類似。在美國法律中,它被作為國會-行政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一項國際協議,與條約非常的類似。 在美國法律中,它被作為國會-行政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一項國際協議,與條約非常的類似。在美國法律中,它被作為國會-行政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一項國際協議,與條約非常的類似。在美國法律中,它被作為國會-行政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議,是一項國際協議,與條約非常的類似。在美國法律中,它被作為國會-行政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第一條有明確規定,墨西哥、加拿大、美國根據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基本原則,正式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其成立宗旨是,取消貿易障礙,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增加投資機會,對知識產權提供適當的保護,建立執行協定和解決爭端的有效程序,以及 18 促進三邊的、地區的以及多邊的合作。三個會員國彼此必須遵守協定規定的原則和規則,如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來實現其宗旨,藉以消除貿易障礙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第一條有明確規定,墨西哥、加拿大、美國根據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基本原則,正式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其成立宗旨是,取消貿易障礙,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增加投資機會,對知識產權提供適當的保護,建立執行協定和解決爭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進三邊的、地區的以及多邊的合作。三個會員國彼此必須遵守協定規定的原則和規則,如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來實現其宗旨,藉以消除貿易障礙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第一條有明確規定,墨西哥、加拿大、美國根據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基本原則,正式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其成立宗旨是,取消貿易障礙,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增加投資機會, 19 對知識產權提供適當的保護,建立執行協定和解決爭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進三邊的、地區的以及多邊的合作。三個會員國彼此必須遵守協定規定的原則和規則,如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來實現其宗旨,藉以消除貿易障礙。 在權利方面,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貨物可以互相流通並減免關稅,但對貿易區以外的國家,則仍然維持原關稅及障礙。 有關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對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經濟貿易的影響,依據美國對外貿易統計資料顯示,北美自由貿易區自1994年成立後,不但成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至2000年,美國與墨西哥兩國進口貿易總額每年均呈顯著的成長,惟美國輸往加拿大的成長,在四年前呈大幅增加,自1998年開始呈遞減的趨勢,美國、墨西哥之間因北美自由貿易區 20 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國受惠最大。 Communism 共產是一種政治信仰或社會狀態,現今的共產主義奉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主義 為基本思想。共產主義主張消滅私有產權,並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制度、沒 有國家和政府,並且進行集體生產的社會。共產主義設想未來的所有階級 社會將最終過渡成為共產主義的無階級社會。共產主義思想的實行上,需 要每人有高度發達的集體主義思想。但這在如今社會中實際上較難實現, 導致的後果往往是本代表無產階級的共產黨掌權建立政府後,執政者卻脫 離成為了新的階級,即「官僚階級」。使政府形成一黨執政,建立威權社 會並以極左思想治理國家。 Multiteralism 多邊多邊主義,是指多個不同的國家,而不是單一國家,一起合作處理問主義 題、解決紛爭的理念。 21 Fascism 法西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在1922年至1943年間斯主的墨索里尼政權下統治了義大利。類似的政治運動,包含了納粹主義,在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蔓延整個歐洲。法西斯主義通常結合了社團主義、工 團主義、獨裁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中央集權形式的社會主義、軍國主義、 反無政府主義、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反共產主義、和反自由主義的政 治哲學。法西斯主義可以視為是極端形式的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大 英百科》對法西斯主義一詞的定義則是,「個人的地位被壓制於集體—例 如某個國家、民族、種族、或社會階級之下的社會組織。」 1919年,出現了最初的法西斯組織,德國工人黨、義大利「戰鬥法西 斯」和日本的猶存社。1920年4月,德國工人黨改稱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 人黨。1921年11月,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成立,1922年10月發動進軍 22 羅馬的政變,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專政。1926年義大利的法西斯體制開始形成。在日本,繼猶存社之後,出現了民間法西斯團體和軍隊中的法西斯運動。此外,匈牙利以霍爾蒂為首的軍事獨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亞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統治,1926年畢蘇斯基在波蘭建立稱為「薩納奇」的法西斯體制。 20世紀1920年代末,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國第一大黨。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上台,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布《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極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就軍部為中 23 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著手,然後通過天皇制機構,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統治,1940年大政翼贊會的成立,標志著法西斯主義體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運動遍及23個國家,半年後增至30個國家。法國的火十字團、英國的法西斯聯盟、美國的自由聯盟和黑色軍團等法西斯團體也興盛一時。 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國際現象。它反對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主張建立以超階級相標榜的極權主義統治,實行全面統制和恐怖鎮壓,進行由政府全盤計畫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宣傳,鼓吹民族沙文主義、奉行重分世界的戰爭政策。法西斯主義代表的是社會在經歷一連串經濟動盪,各種民主政府挽救經濟的手段都告無效,在經歷中央集權和政 24 府過度干預經濟的惡性循環後,人民訴諸絕對獨裁者的聲浪所必然造成 的。 Social democratism 社會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是一種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民主期開始浮現的政治意識形態,是從馬克思主義的支持者裡分離出來的眾多主義 分支之一。社會民主主義者與民主社會主義者有共同的國際組織,社會黨 國際。最初社會民主主義包含了主張革命路線的社會主義者如羅莎?盧森堡 和列寧,和其他主張漸進式改革的如愛德華?伯恩斯坦、卡爾?考茨基和尚? 饒勒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後,「社會民主主義」成了非革命 路線的社會主義者專有的稱呼。現代的社會民主主義強調透過立法過程以 改革資本主義體制,使其更公平和人性化,至於原本理論上所追求的建立 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若非被徹底遺忘、便是被以資本主義的方式重新定 25 義了。 社會民主主義一詞也可以用來稱呼另一種社會民主主義者所擁護的社會型態。社會民主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共同組織社會黨國際定義社會民主主義為代議民主制的一種模式,能夠解決在一般自由民主制裡所產生的問題。社會黨國際強調以下原則,第一,「民主」-不只是個人的自由,也同時包含免於被歧視、和被控制了生產工具的資本家濫用政治權力的自由。第二,「平等和社會正義」-不只是在法律前人人平等,也包含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平等,同時也要給予身心殘障和其他社會條件不佳的人平等機會。最後,「團結一致」,要團結起來同情那些遭受不公正和不平等待遇的人。 實行社會民主主義的典範國家是瑞典。瑞典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 26 發展得相當繁榮,不像某些人所預言的瑞典57%的高稅率級次會緩慢其經 濟成長,相反,瑞典經濟發展得相當健全,從獨資公司到跨國公司,如 Saab、宜家、易利信等,,同時保持世界上最高的平均壽命,低失業率、 低通貨膨脹、低國債、低嬰兒死亡率和低生活費用,並據稱擁有極高的經 濟增長。但另一方面,依據瑞典工會同盟的資料,瑞典有多達20%的工作 年齡人口依賴社會救濟過活,而且犯罪率自從1960年代以來持續攀升, 過去十年甚至惡化得更為激烈。 unilateralism 單邊所謂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是指舉足輕重的特定大國,不考慮大多數 主義 國家和民眾的願望,單獨或帶頭退出或挑戰已制訂或商議好了的維護國際 性、地區性、集體性和平、發展、進步的規則和制度,並對全局或局部的 和平、發展、進步有破壞性的影響和後果的行為與傾向。單邊主義的本質 27 是無視甚至破壞現有的集體性的規則和制度,單邊主義的核心是逆潮流而動。 專家們從各自理解的角度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說單邊主義是小布希上台之後,美國政府依仗它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國際事務中為了謀求美國的私利,我行我素的行為。 又有人說所謂單邊主義即獨自處理外交政策與事務的傾向。具體表現為美國在所有事務上都要以美國利益為重,而不能讓美國受到其他國家、國際組織或者一些條約和聯盟的制約。 也有人說單邊主義就是從美國的實力地位與國家利益出發來決定美國的政策走向,而不是通過同國際社會保持密切的合作來實現美國的利益。具體來說,美國要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判斷,而不是根據國際社會的需 28 求和意見來做有關全人類利益與安全的政策決定。在國際社會中我行我素,不理會其他國家的合理利益考慮及國際輿論的批評與譴責。 還有人把它歸結為,單邊主義是美國保守主義舉行的一種對外政策,當前人們使用 「單邊主義」這個詞是特指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在國際關係中所表現的一種行為方式。它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僅僅是從自己的判斷和自身國家利益出發,從來都不同其他國家進行磋商,這是美國追求世界霸權的一種表現。 很明顯這三個概念共同特點是將單邊主義狹隘定義為美國的外交政策,顯然不合適。難道除了美國之外其它國家就不存在單邊主義,顯然不是。正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教授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國家在處理對外關係時都或多或少地採取單邊主義的做法,美國 29 也不例外。」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傅夢孜先生認為,「單邊主義本來是國際體系中『主導力量』的國家,特別是像美國這樣的『惟一超級大國』慣有的心理與行為偏好方式」 根據他們的觀點,單邊主義是國際體系中大國一貫的作法。補充觀點,小布希也已卸任,八年任期是單邊主義臨床實驗最好的樣本。雖然人們經常提及單邊主義,可究竟單邊主義為何物又眾口不一。單邊主義是一種與雙贏共生相對立的政治理念,單邊主義是一種以追求霸權為目的卻又身體國家利益至上偽裝的規則與制度的總和,單邊主義是一種彰顯國家實際地位卻又具有明顯傾向性的行為。 凡同時符合以上三條的政客即為單邊主義者,在甄別單邊主義者時,需要特別主義一點,單邊主義者並非單純的脫離國際固有秩序,在特定情 30 況下多個執行單邊主義的國家在出現利益共同點之時會造成非單邊主義的假象。國際秩序的最大挑戰者與破壞者是二戰時期的軸心國,他們在法西斯主義之外便具有單邊主義集合的特性。同樣的例子,在北約成立後,法國一度退出北約,只是薩科奇才重新加入北約。那麼這樣脫離國際固有秩序的行為,是否算的上單邊主義呢, 單邊主義不是一個國家才可擁有的,一個組織,一個聯盟也可以推行共同的單邊主義。同樣,單邊主義也不是一個強國大國才具備的慣用手段,弱國小國也豐富了單邊主義的資料庫。緬甸北部地區,簡稱緬北,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外雲南。雲南簡稱為滇,在以前慣用通假字時,滇甸二字完全相等。在二戰結束後,外雲南地區是中緬之間存在領土糾紛的地區,然而緬甸政府因推行大緬甸民族主義而武裝襲擊了在爭議地區的中華同 31 胞。緬甸政府這樣的行為造成了人道主義危機,姑且不談緬北地區的主 權,就算是緬甸的土地,因為中國國內發生戰爭,難道就不能收留難民嗎, 對難民痛下殺手,其行為猶如約旦襲擊巴勒斯坦難民營一般,既讓人無法 想象,更讓人難以接受。緬甸絕談不上什麼強國,甚至連地區大國地位都 很勉強,可他卻搞單邊主義。 定義,指憑藉強力不與相關各方協商而獨自採取有礙於世界和平發展 和損害主權國家正當權利的行為以實現己利的行為宗旨 conservatism 保守保守主義在不同的語境下,或者不同的歷史階段,擁有不同的含義, 主義 但它們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學。保守主 義一般是相對激進而言的,而不是相對進步而言的。保守主義並不反對進 步,只是反對激進的進步,寧願採取比較穩妥的方式。 32 在西方民主國家,尤其是英美兩國,現代的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 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有時候是軍事的, 對抗共產主義以及極權主義政權,以捍衛他們的保守價值不受威脅。 Policy analysis 政策政策分析是一種綜合政策相關資訊的技術工具,透過政策分析的過分析 程,可將政策選擇及政策偏好建立一項量化和質化的比較基礎,這種比較 基礎可以用作公共政策的指導方向。因此政策分析的精神在於預測和推介 是一種未來取向的事前作業性質。 Policy research 政策政策研究著重於應用科學的方法去描述政策之現象,以及這些政策現研究 象間的因果關係。例如推行環保政策是一種執行過程的政策現象,而推行 結果也是一種政策現象。政策研究的目的即在期望能了解其間的關係。亦 即政策的績效如何。因此政策研究的精神在於描述和評估,是一種回溯取 33 向的事後作業性質。 Globalization as 全球組織間越界關係增加,其次認同感與社團附屬下超越國家權限 internationalization 化是 國際 化 Anarchy 無政因為不存在政府導致沒有任何法律和政治秩序,往往與「混亂」和「無府狀序」聯繫在一起。當代一個無政府狀態的例子是處於內戰狀態的索馬里。 態 Structuralist theory 結構強調國際系統中國家相對地位的差異性,特別是跨國經濟權利的分理論 配。相對於霸權國家有較大GNP等,非霸權國家需透過促進輸出與資本 到世界各地,以維持國內廠商全球經濟的競爭優勢。產業政策則是挑戰霸 34 權國家的唯一途徑。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國際是政治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國際社會之間的外交事務和關係,如國關係 家、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國際關係既是學術的 領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領域。 作為政治科學的一部分,國際關係也和經濟、歷史、法律、法學、地 理、社會、人類學、心理學,文化研究緊密聯繫。從全球化到領土爭端、 核危機、民族主義、經濟發展、恐怖主義、人權,都是國際關係研究的議 題。 Idealism 理想理想主義或烏托邦思想的思想,源出於十八世紀的啟蒙時代樂觀主主義 義、十九世紀的自由主義,與二十世紀的理想主義。代表人物為首任美國 總統的威爾遜,他有關美國外交政策與國際政治的十四點和平計畫可說是 35 理想主義派觀點的代表。威爾遜總統主張公開外交、海洋自由、解除武裝 (軍備)、消除保護經濟政策障礙、民族自決、殖民地的國際監督、全球國 際機構的建立等。 基本主張, 1. 主張民族自決 2. 反對秘密外交 3. 主張成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 4. 強調應放棄權力平衡的觀念 Realism 現實現實主義又譯寫實主義,一般被定義為關於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 主義 義。不過,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Liberal Arts,範疇里可以有很多意思,特 別是繪畫、文學和哲學裡,。它還可以被用於國際關係。 36 在藝術上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現實 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依據這個說法,廣 義的寫實主義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 在視覺藝術和文學裡,現實主義是一個19世紀的一場運動,起源於 法國。 Marxism 馬克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而創立斯主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主要以唯物主義角度所編寫而成。 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 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分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受德國古典哲學、英國 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創立的。 constructivism 建構建構主義是被用來解釋國際關係的一種新方式。建構主義者認為,任 37 主義 何一個社會人的行為都被約定俗成的社會傳統、社會習慣和個人身份來制 約或改變。 Balance of power 權力亦譯做「均權力平衡,是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平衡 勢」、「勢力均國國際關係研究文獻中的「格局」概念與此相近。此一概念可以指一種強 衡」 調國家間應彼此警惕、制約的政策主張。也可以指客觀存在的,國際體系 間的權力對比態勢。究竟採何定義,端視文獻脈絡而定。 另外,由於權力的行使主體非僅限於國家,組織、機構、企業、政黨 體系、家族中,也可能有權力平衡的現象。例如某種產品市場或某個國家 的政黨體系中,也可以出現「權力平衡」。其參與者,如公司、自然人, 也可以採取權力平衡的策略以獲取各種利益。 Containment Policy 圍堵圍堵政策是指美國在冷戰早期的外交戰略,美日以多邊或雙邊軍事同 38 政策 盟,如北大西洋公約,南希土聯華、中央公約、東南亞公約、美非共同防 禦條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日安保條約等軍事同盟,將共產集團圍堵, 以防止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擴散 Warsaw Treaty 華沙簡稱華約組華沙公約組織是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Organization 公約 織或華約 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約後,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包 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簽署了《華沙公約》,全稱《阿爾巴尼亞人 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 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該條約由原蘇聯領導人赫鲁雪夫 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除南斯 拉夫以外,全部加入華約組織,在亞洲方面,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 39 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外,全部奉行共產主義或稱社會主義的國家都加入華約 組織為觀察員國。 霸權Hegemony或霸權主義在中文和英文的含義有一定的差別。霸權主義的英文是 Hegemonism 主義 Hegemony或Hegemonism,是指一種不均衡的政治支配狀態,某一國家由 於其政治、經濟實力具有很大優勢而佔據主導的局面,也就是超級大國。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說的霸權主義是指某個政治、經濟實力具有很大 優勢的國家不顧國際法和其他國家的影響而擴張自己的勢力,干涉他國內 政,甚至進行武裝侵略和佔領行為,一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敘述 的霸權主義在暗指美國,而意義更接近於帝國主義,只是用詞在外交禮儀 上較為溫和。 Power 權力 權力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是政治學、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學 40 的核心概念。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對「權力」的可能有四種甚至 以上的定義, 1. 「權力」作為個人或國家的追求目標(power as a goal) 2. 「權力」作為影響力(influences)的度量(measurement)尺度,即資源 的內容與多寡。 3. 「權力」作為政治鬥爭的結果(results)。 4. 「權力」作為一種宰制(domination)與被宰制關係的表述。 diplomacy 外交 外交是一個國家在國際關係方面的活動。如互派使節、進行談判、會 談。一般來說外交是國家之間通過外交官就和平、文化、經濟、貿易或戰 爭等問題進行協商的過程。一般來說國際條約首先是由外交官協商而成, 然後由國家的政治家批准簽署生效的。 41 Collective security 集體集體安全是一種保持和平的維護機制.在這種機制下,每個參與國都認安全 為破壞和平是對所有參與國共同的挑戰.也既參與國認為其他國家的安全 是所有國家的安全。 集體安全概念的假設是,沒有外在國家膽敢與任一參與國為敵,而任 何參與國也會信守承諾,對破壞和平之國家施加懲罰。 集體安全是國聯和聯合國的主要宗旨之一。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則是一種區域性的集體安全。 Dependency Theory 依賴依賴理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一套國際關係與發展經濟學理理論 論。它將世界劃分為先進的中心國家與較落後的邊陲國家,後者在世界體 系中的地位使之受到中心國的盤剝,故得不到發展,或產生腐敗等弊病。 world-system theory 世界世界體系理論是一套由 Samir Amin、Giovanni Arrighi、Andre Gunder 42 體系Frank 與伊曼紐?華勒斯坦等人創建的一套後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 理論 顧名思義,屬於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體系論主要建基於馬克思的著 作。它的根基之一在於對帝國主義的探討,列寧在名著《帝國主義是資本 主義的最高階段》中首開其端,世界體系論中談及的核心與邊陲概念也源 於列寧。 華勒斯坦從邊陲與核心的資源分配機制入手。「核心」係指已開發的 工業化地區,「邊陲」指較貧窮並以出口原物料為主的未開發或開發中國 家,「半邊陲」是一方面支配某些邊陲國,另一方面又被技術更先進的強 國支配的國家。透過市場機制,邊陲受到中心的剝削。這是世界體系的空 間劃分。華勒斯坦如是說,世界體系是一個社會體系,它有其邊界、結構、 成員團體、合法性規則及凝聚性。它的生命由各種相衝突的力量構成,它 43 們以張力聚合之,又隨著各團體試圖為己重塑這套體系而拆解之。它具有有機體的特徵,因為在其生命期中有些特徵在某些方面改變了,而在另一些方面則保持穩定。人們可以按照它功能的內在邏輯,定義其結構在不同時間的強或弱。 至於時間向度,華勒斯坦定義了世界體系的四個時間特色,週期節律代表經濟的短期波動,華勒斯坦基於康德拉捷夫的長波理論,指出資本主義具有約40,50年的擴張-收縮週期,而中心、邊陲與半邊陲的格局也隨之調整。長期趨勢一如其名,代表經濟成長或衰退等長期的傾向。矛盾是系統內的一般爭議,通常是關於短期與長程目標之間的取捨。最後一個特色是危機,這也代表該系統的終結。 嚴格來說,世界體系論並非一套理論,而是一套研究社會及社會變遷 44 的方法。除了繼承新馬克思主義的源流,法國年鑑學派對之也頗具影響, 其中又以費爾南?布勞岱爾的影響最大。 Cold War 冷戰 是指美國和蘇聯及他們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間在政治和外交 上的對抗、衝突和競爭。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這段時期,雖然 分歧和衝突嚴重,但對抗雙方都盡力避免導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世 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 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因此稱之為 「冷戰」。 Post-cold war 後冷蘇聯於八O年代中期以後的崩潰,使美國成為唯一的軍事霸權,惟以 戰 國際體系中經濟力量考量,以德法為主的歐體,以及地處東亞的日本、中 國分別以科技和市場潛力而展現影響國際的實力。所以,後冷戰的國際體 45 系,結構型態是「階層化體系」。頂層是維持政經軍強權的美國,其次是 經濟強勢的國家,第三級視貧弱的國家。 CBMs Confidence-building 信心定義,用以降低敵對國家間緊張集避免戰爭發生的機制。 measures 建立透過交流與資訊交換,增加彼此了解,避免雙方因對彼此軍事意圖的措施 誤解而導致意外,並透過交往原則的確立、軍事行動規範,以及檢查驗證 措施加強彼此相互信認之關係。 Soft containment 軟圍所謂的軟圍堵中國和之前冷戰時期利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圍堵堵 中國的戰略不同。現在希拉蕊所倡導的軟實力,最主要是針對中國戰略擴 張中的問題而設置。中國在經濟實力得到發展的同時,如何將這些經濟實 力合理的進行國際戰略分配,成為中國戰略的最大問題。由於中國周邊國 家中俄羅斯很難對付,中亞國家經常動盪,印度常發表反華言論,菲律賓 46 和中國在海洋上有糾紛,印尼也有反華情緒,因此新加坡才有發表一些莫 名其妙言論的空間。因為中國的智庫最喜歡去西方國家,成績也最明顯, 沒有人去中國戰略薄弱的地方成為中國智庫最大的問題。 軟圍堵的最大特性在於,中國周邊的國家充滿對於中國發展的不確定 性,此時如果美國越是表示對於中國擴張的理解,其他國家則越是恐懼。 最近,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美國和奧巴馬會晤的過程中表示,美國應參 與亞洲事務,以制衡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中國「有了航空母艦的藍海 艦隊不只是要阻止外國介入台海衝突」。美國如不繼續參與亞洲事務,以 制衡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可能失去全球領導地位。 One china, two 一中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簡稱為一中各表,為中華民國政府對九二共識expressions 各表 的認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這是對九二共識不正確的概括。中國 47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說,「一九九二年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共識的事實十分清楚,不容否認。當年十月底,兩會在香港舉行會談,討論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問題。」 1992年,台灣海峽兩岸的代表——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與中國大陸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進行了首次會談,並發表了「九二共識」的宣言。宣言的中心思想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意思是指兩岸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但對於中國的定義,兩岸則採用各自的表述方式,臺灣方面的解釋是,「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地域除了中國大陸地區和臺澎金馬地區,憲法稱為自由地區,以外,還有外蒙古地區,即己宣告獨立的蒙古國,以及被俄羅斯佔領的唐努烏梁海地區,中國大陸方面解釋,「中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台澎金馬地區為中國國民黨政府控制,但仍然是 48 中國的領土。 雙方各自表述的內容是,台灣和大陸兩個方面都認為自己一方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兩岸一直以「一中各表」作為解決兩岸關係的大前提。但近年來「一中各表」被破壞,臺灣方面指責,江澤民單方面破壞「一中各表」的精神,堅持「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大陸方面則指責,李登輝公開宣揚「兩國論」,實際背離了「一中各表」的原則立場,成為第一位公開支持台灣獨立運動的臺灣領導人。 中共政府堅持只有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才可能展開兩岸的談判,而前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在任時並不承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的存在,並認為,接受「一個中國」就等於投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中華人 49 民共和國政府在兩岸關係談判上採取比較模糊的說法,但依其對國際宣傳 的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則在國際宣傳上,臺灣將從目前地 位不明狀態,退步到自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亦即在法律上, 原屬「未被廣泛承認的法人」,變成「法人內的一個部分」、自無從在此前 提下開始談判,只是願意將「一個中國」作為談判的議題,而非前提。 no unification, no 不統海峽兩岸關係維持現狀,中共不談統一、台灣不搞獨立、中共不使用independence, and no use of force 不獨武力統一台灣 不武 Grand strategy 大戰大戰略是指利用整個國家或帝國資源的軍事戰略,其考慮的內容包括略 如何選擇第一和第二戰場,選擇何種大類的武器來製造,在國際關係上選 50 擇哪類盟國最符合本國的利益。它在某種程度上於外交政策相重疊,但主 要側重於軍事方面。 strategy 戰略 戰略,是指為實現某種目標,如政治、軍事、經濟或國家利益方面的 目標,而制定的大規模、全方位的長期行動計劃。 tactics 戰術 戰術是指取得小規模勝利或實現小規模優化的技術。在戰爭、經濟、 貿易、遊戲和協商中戰術經常被使用。 具體而言戰術就是戰略的過程, 即執行戰略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單純的戰術上勝利往往未別能夠令戰 爭成功, 如姜維的劍閣山之戰中就是明顯的例子。即使能夠對敵陣造成 大量傷亡,仍然無法逆轉戰略的失敗。 TRA Taiwan Relations Act 臺灣中國媒體譯《台灣關係法》是一部現行的美國國內法。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 關係作「與台灣關政府斷交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係正常化後,美國國會制定此法並由 51 法 係法」 美國總統簽署生效,以規範往後的美台關係。台灣關係法中提到,美國政 府應給予臺灣統治當局,在1979年1月1日前美國承認其為中華民國, 與其他主權國家同等的待遇。 Finlandization 芬蘭芬蘭化指的是一邊維持議會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同時卻處化 於共產主義國家勢力控制下的狀態,類似冷戰時芬蘭和蘇聯兩國之間的關 係。此詞出現於1960年代後期的西德,為當時西德的保守派批評重視同 共產主義諸國對話的時任西德總理勃蘭特時所新造的詞匯。 在1939年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納粹德國承認芬蘭為蘇聯的 勢力范圍。後蘇聯對芬蘭發起了冬季戰爭,卻遭遇了芬蘭頑強的抵抗。最 終芬蘭以割讓本國十分之一的領土為代價同蘇聯停戰。1941年蘇德戰爭開 始後,芬蘭對蘇聯發動了以收復失地為目的的繼續戰爭。後因軸心國轉入 52 劣勢,因而芬蘭同蘇聯停戰,並攻擊駐紮在芬蘭國內的德軍。 因其戰敗國的身份加之地理位置而難以期望獲得西方世界支援的芬 蘭,在1948年同蘇聯簽訂了互助條約。作為維持獨立及議會民主制和資 本主義的交換,在國際事務上芬蘭事實上站在了蘇聯一側。大眾媒體也進 行了自我審查,冬季戰爭中蘇聯的侵略也成為了禁忌的話題。 Leftist 左派 在政治中,左派,又稱左翼,是指支持改變傳統社會秩序,創造更為 平等的財富和基本權利分配。「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 議會中坐在左側,支持共和制、大眾政治運動和世俗化的人。 左派的概念起源於1848年的六月革命。第一國際的組織者視自己為 法國大革命左派的後繼者。「左派」在歐洲適用於一些革命運動,特別是 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3]和共產主義,也可用來稱呼社會民主主義。在當 53 代政治話語中,「左派」通常是指社會自由主義或社會主義。 Rightist 右派 在政治中,右翼、政治右派和右派是指各種保守和反動的政治立場。 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最初,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右 派」是指坐在議會右側,擁護君主制與貴族特權的人士。今日,則是用來 指強調民族主義、傳統和宗教,且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的 政黨。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支持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人。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維持即不統不獨不武,統獨問題交由下一代去決定,目前加強兩岸經貿文現狀 化教育學術等之交流,增進了解,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訂和平協定,維 持一中各表之現狀 Great unification 大一大一統一詞最先出現於春秋公羊傳,即中國必須是統一,分裂只是暫統 時的,如漢朝董仲舒所謂,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即 54 六風,九州共貫也。誠如孟子所謂,「天下惡乎定,」「定於一」是也 Peaceful co-existence 和平海峽兩岸目前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不武,簽訂和平協定,加強經貿文共存 化教育學術等交流,統獨問題交由下一代去決定 55
/
本文档为【英文简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