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2020-03-08 11页 doc 84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统计》第1课时,课本第53页、54页、55页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自制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统计》第1课时,课本第53页、54页、55页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自制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在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关于统计的一些知识,比如说:数据的收集和 整理,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统计表或统计图。今天咱们继续学习关于统计的知识。(板:统计) 统计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很有价值。那么在什么地方用的着统计呢?举个例子吧,(请大家看大屏幕) 谈话:周末红红和亮亮来到游乐场看到打靶游戏非常喜欢,想玩一玩。同学们我们帮他们一下打靶的成绩吧。 出示统计表 先观察一下统计表,把红红和亮亮打靶的环数记录在表中。 红红、亮亮打靶成绩统计表 红红           亮亮                       红红说:“女士优先,让我先打吧。”(红红打了四次,成绩分别是:8、7、6、7) 亮亮对红红说:“刚才让你先打的,现在让我多打1次吧。”(亮亮打了五次,成绩分别是:5、8、9、3、5) 谈话:谁来报一报红红的成绩?谁报一报亮亮的成绩? 提问:现在到此为止,你认为红红打的成绩好一些,还是亮亮打的成绩好一些?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如有学生说出亮亮打靶成绩好,因为亮亮第3次打中的环数最多。 教师引导:你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亮亮第3次打中的环数最多,请你再看看打中环数最少是谁? 学生会发现打中最少的也是亮亮,所以根据某一次打中的环数数来判断谁的枪法准是不恰当的。 如有学生说出比较总数(可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总分并汇报。板书:8+7+6+7=28 5+8+9+3+5=30) 教师引导: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宣布亮亮打的更准呀?大家都同意这个意见吗? 谈话:现在问题出来了,统计红红、亮亮打靶成绩的时候如果只看总分的话,红红成绩是28环,亮亮成绩是30环,红红成绩低一些,亮亮成绩高一些。但有些同学提出意见了:红红打了四次,亮亮打了五次,亮亮多打了一次,就多了一次得分的机会,似乎也不太合理。 比总数不合理,那比什么就合理了呢? “当两个队人数不相等的时候,如何比较他们的整体水平呢?” 如有学生说出让红红再打1次,或者亮亮去掉1次。 教师引导:如果既要做到公平又不改变比赛结果的话,你能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吗? 你能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吗? 探索新知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比较平均环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这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通过两组总数与个数都不同的数据比较,让学生感悟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平均环数是什么意思?(平均每次打的环数) 红红打了几次?红红的平均每次打了几环怎么算,谁愿意说一说?板书:(8+7+6+7)÷4=28÷4=7(环)除以4表示什么意思呀?(表示平均每次打几环。) 亮亮的平均成绩怎么算,谁愿意说一说?板书:(5+8+9+3+5)÷5=30÷5=6(环)为什么除以5呢?(亮亮打了5次,所以要除以5。) 请同学来说说这里的7是红红实际每次都打了7环吗?(7并不表示红红实际每次都打了7环,而是表示平均每次打了7环)这里的6表示什么意思呢? 刚才我们采用了2种不完全相同的统计方法,一种是取总分,如果取总分谁的成绩好呀?(亮亮)但是好像不是特别合理,亮亮打的次数多一些,所以应该除以他们打靶的次数比较平均每次打了几环,那么谁的成绩又好了?(红红)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总数好呢,还是比较平均数更合理呢? 平均数可以比较好的代表这一组数的总体水平。我们看红红打靶的次数虽然比较少,她一共打了28环,可是她的平均水平比较高;亮亮打靶的次数比较多,他一共打了30环,可是他的平均水平比较低,所以红红打得更准一些。 小结:同学们会求平均数了吗?怎么算出来的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总数÷次数) 强调对应: 为什么红红的平均成绩要除以4,亮亮的平均成绩要除以5,都是总数除以次数为什么一个除以4,一个除以5? 都除以4行不行,都除以5行不行? 颠倒过来红红除以5,亮亮除以4行不行? 拓展延伸: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比如一次数学考试后,有的同学成绩高一些,有的同学成绩低一些,为了从总体上了解考试情况,老师经常要知道平均分数,那么平均分数应该怎样算呢? 再比如和我们一起上课的老师们,有的比较年轻,有的有些年纪了,如果要算出这些老师们的平均年龄应该怎样算呢? (板书:平均分数、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 总结算法:求平均数我们都是先求出(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什么呀?不好说,(有的是除以次数,有的是除以人数,还有的可能除以其他的)可以用一个概括的词,总数÷(对应)个数=平均数。(板书) 巩固延伸 (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会发现很多的有趣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亮亮把自己家一周丢塑料袋的情况做了统计,绘制了统计图。 获取信息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表,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交流) (最多的一天丢了几个塑料袋?最少的一天丢了几个塑料袋?) 你能大概估计一下,亮亮家平均每天丢了几个塑料袋吗? 最多的一天丢了6个塑料袋,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数是6呢? 最少的一天丢了1个塑料袋,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数是1呢? 谈话:虽然还没有算出最后的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数应该比最大的数小一些,比最小的数大一些,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课件演示最高、最低2条蓝色虚线) 师:你能算出平均每天丢了几个塑料袋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汇报 (1+4+2+3+1+6+4)÷7 =21÷7 =3(个) 通过计算进一步验证的我们的猜想,平均数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板书:6—3—1) 明确平均数3表示的意义。(课件显示平均数3的红线虚线) 提问:平均每天丢3个塑料袋和星期四丢了3个塑料袋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并不表示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 解释应用 判断并说明理由(手势判断) 小明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小明的身高一定是130厘米。 [平均身高130厘米代表全班学生身高的总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个人身高实际都是130厘米。小明的身高有3种可能:可能比130厘米高,可能比130厘米矮,还可能正好是130厘米,这里只是可能不是一定。] 小明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小华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小华一定比小明高。 [通过两个班级平均身高的比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不能说明整体中某个具体数据的情况,但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身高问题 出示第1幅图 谈话:图中的这条红线表示甲、乙、丙三人的平均身高,丙的身高现在还藏着没有显示出来。 提问:根据图中的情况,甲、乙这么高和平均身高的这条红线,你能估计一下丙的身高大约有多高吗?描述描述丙的身高应该怎么样呀?高到什么程度呢? (是正好到平均身高还是比平均身高高一些呢?) 谁能在图中指出丙身高的大概位置? 出示第2幅图 提问:如果老师画出了小格,你能在图中指出丙身高的准确位置吗? 甲比平均身高矮2个小格,乙比平均身高矮1个小格,丙应该比平均身高高3个小格。丙把比平均身高高的部分分给甲和乙三个人正好就都是平均身高了。 出示第3幅图 提问:如果给出数,你能算出丙的身高是多少吗?(小组讨论) 140-120=20(厘米)140-130=10(厘米)140+20+10=170(厘米) 除了这种想法之外,我们还可以想一想:平均身高140是怎样算出来的? (120+130+□)÷3=140        谈话:同学们能看懂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吗?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如何计算呢,有些难度,同学们课下可以互相商量研究一下,但是至少我们找到了一种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它本身比算出得数要重要的多。 (此题如感觉有些难度,可将第3步不给出数据,改成还有丁,4人的平均身高到达红线,丁的身高应到哪个格) 全课小结 今天咱们学的什么呀?(统计——平均数) 我们的统计是这样的,先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然后用统计图、统计表或者用文字来说明。这些数据有时我们要求总数,有时要求平均数,在个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较平均数更加合理。而且我们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实际上平均数在生活中还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今后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数学不但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是有用的。 布置作业:课本55页拍球比赛。 附:板书设计 统计——平均数 平均环数        (8+7+6+7)÷4 平均分数        =28÷4 平均体重        =7(环) 平均年龄      (5+8+9+3+5)÷5 平均身高    =30÷5 ……        =6(环) (1+4+2+3+1+6+4)÷7 =21÷7 =3(个) (120+130+□)÷3=140 关于名师吴正宪《平均数》教学视频的思考 通 途2014,6,5 2014年6月5日晚,我们观看了名师吴正宪的《平均数》的教学视频。关老师、马老师等人的发言以及各位在公屏上的打字发言十分精彩。今天我主要是聆听,向各位学习。下面我谈谈个人听课后的感受和体会。 一、教学过程 吴老师的课和我们教学更贴近,因而可学的地方更多。我以教学过程为序来谈该问题。 (一)导入加初步了解平均数 1.教师首先从排球比赛游戏开始,一切按情节展开。教师让学生自主确定比赛规则,这第一步就体现了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这里用得恰当合理。正如何鳳珠老师说的:倘若数据都是老师给的,那么就是为教数学而学数学了。学生由此进入了体验规则和为平均数学习铺垫的学习情境。该游戏使学生在乐趣中全身投入探究情景中。群里常思一二老师指出,学生只有在真正的活动中,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说的好。
/
本文档为【《平均数》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