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学会“逆腹式呼吸法”

2017-09-05 9页 doc 22KB 1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学会“逆腹式呼吸法”学会“逆腹式呼吸法” ============================= 发布时间:2009-10-23 16:27 来源:中华武术 作者:林永江 打太极拳要达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少滞”的功夫,就必须掌握“逆腹式呼吸法”。这是一把打开内功之门的钥匙。 何谓“逆腹式呼吸法”?据介绍,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横隔肌随之收缩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横隔肌上升还原,使腹腔容积变大...
学会“逆腹式呼吸法”
学会“逆腹式呼吸法” ============================= 发布时间:2009-10-23 16:27 来源:中华武术 作者:林永江 打太极拳要达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少滞”的功夫,就必须掌握“逆腹式呼吸法”。这是一把打开内功之门的钥匙。 何谓“逆腹式呼吸法”?据介绍,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横隔肌随之收缩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横隔肌上升还原,使腹腔容积变大。与之对称的是顺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作等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时改变腹腔容积,而使腹腔改变的内容物又不是吸人或呼出的空气,而是另外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内气”。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称上是一种呼吸空气的“方式”,实质上则是内气的“呼吸”(升降、鼓荡)。 逆腹式呼吸法,不是说说就能学会的,必须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开始练习时,按照“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所谓“隆起”,主要是意想)。很明显这是一种随着呼吸进行的“腹肌运动”。这样的运动,带有“鼓努为力”的味道,并不符合内气升降以意领气的要求,但是又不得不这样照着做,否则就难以入门。所以一方面要“鼓努为力”,一方面又要尽量用意不用力,逐渐使用力减少、用意增加,从而达到掌握“逆腹式呼吸法”的目的。另一种传统的方法是“气沉丹田”。通过正确掌握气沉丹田,达到“逆腹式呼吸”,即内气升降的方法。怎样正确掌握“气沉丹田”呢?在行拳中,随着拳势的开合,配以开吸合呼。呼气时意想有“气”沿任脉沉人丹田;吸气时,丹田气经会阴上升命门,或者吸气时暂不加意念。气沉丹田不是死沉,而是一个活的行气过程,即随着呼气意想内气向丹田松沉的过程。有下沉必有上升,久之得气,自然明白。有人认为腹式呼吸是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强调自然配合为好。窃以为听任自然,会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多花时间,甚或白费功夫。好在有“气沉丹田”的练法可加以弥补,只要气沉丹田得当,就可掌握逆腹式呼吸。然而得法还须明理。 逆腹式呼吸、气沉丹田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怎样的关系呢?如何做到“气遍身躯不少滞”呢?试举42式太极拳的“马步靠”为例。(靠前动作从略)呼气时,气沉丹田,屏气发力(或呼气发力),同时内气从腰背(气贴背)向四肢发散,内气到后足,气到力到,产生蹬劲使整体向前靠,内气到前足则产生撑劲,稳住重心,内气到上肢,产生靠劲。再以杨式“搂膝拗步”为例。吸气时,内气由丹田经会阴上命门布于腰脊,右手上举,左手收在腹前。接着呼气,右掌前推,左手搂膝,蹬右脚,成左弓步,气沉丹田,同时气贴背向四肢发散,两足产生蹬、撑,劲力发于脚跟,通过腰脊,形于掌指。总之,贵在全身得气,浑然一体。 逆腹式呼吸法的实质,是借助口鼻呼吸,以意念、拳势为导引,结合放松的气功态,来推动内气的升降、鼓荡,达到拳论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气遍身躯不少滞”。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放松”这一窍门。拳家有言:“只要一松,气就能通。”所以,行拳走架的一举一动,都不能忘记“放松”与“行气”的结合,也是“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实践。 相关文章: 您想学『腹式呼吸法』吗? 快速阅读训练中的腹式呼吸法 腹式肛门呼吸法让男人更强更勇 高考生多做腹式呼吸法 专家支招... 「腹式呼吸法」之探讨与应用3 「腹式呼吸法」之探讨与应用1 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背后的故事 内丹功及逆腹式呼吸法的作用机理 运用腹式呼吸法激发α波 更多>> 《孙公福全大宗师行谊》评注/郭华东 2009年10月01日 22:15 孙福全先生为我国武术界近代最著名的一代武学宗师,其一生以传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业,传人众多,颇享声誉。然而关于孙先生当年习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时间及具体情况,由于孙先生于民国初期即不肯明言,以至于后人对此说法不一。而孙先生早年的这些经历又决定着一些形意拳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否发生,因此有必要对此予以澄清。 据笔者多年研究的经验,关于叙述孙先生早年武学经历的著述当首推1994年第46期台湾《力与美》杂志上刊登的《孙禄堂氏太极拳学研究,,孙公福全大宗师行谊》一文。此文为王嘉祥先生撰写,其内容与孙剑云女士1982年底在北京口述其父生平的内容(见于《文化娱乐》总第41--46期承志撰《太极孙》一文)基本一致,而与世俗的一些说法大相径庭。下面笔者就所接触的一些资料谈一下《孙公福全大宗师行谊》。其文曰: “孙公讳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岁次辛酉,生于直隶省保定府完县东任家瞳村。 十二岁时,于邻村李各庄村,拜李姓拳师习花拳,兼做零工,维持生活,三年艺成。 十八岁,徒步去保定,于之姑夫经营毛笔作坊,习制笔技术,收入渐裕,结友拜师,习查拳、螳螂、少林各门武艺,尤其于轻功上狠下功夫,并精习点穴之术。 孙公婚后第三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31岁时于保定,始拜李公殿英(魁元)为师,习形意拳。时时求教乃师,文武兼学,相得益彰。未几,魁元专业书记,不再授拳。魁元之师郭公云深为形意拳门大宗师李公老农高足弟子,见禄堂于形意拳深下功夫,聪明好学,技已初成,甚爱之。遂令改从师爷郭公云深精修形意。 三十四岁,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至北京,闻程公廷华之名,精擅八卦拳,为八卦门大宗师董海川之传承高足。乃请人荐介,于是又拜程公习八卦拳?。 民国乙卯,五十五岁,居于北京时,遇郝公为真宗师。郝氏为武氏太极拳大宗师李公亦畲入室弟子。经友人介绍而相识。孙公见郝公身材魁梧,容貌温和,言皆中理,动作和顺自然,甚慕之,遂相投契。未几,郝公痢疾甚剧,孙公为其延医诊治,朝夕服侍,月余而愈。郝公曰:“我实心感,欲将平生所学之太极拳传与你,愿学否?”孙公曰:“唯恐求之不得,何不愿意!”随即请至家中,朝夕受教数月,尽得其艺。 后又往山西太谷,拜谒形意拳大宗师宋公世荣,复得宋公指导。一身集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武艺,研练数十年,均得其精微巧妙,复融会贯通,化合为一家,故武艺甚为高强,名闻南北”。 注:?关于孙福全先生的生年,后人著述中又有1860年、1862年两种说法,因无原始的出生证明,故三说并存待考。 ?关于孙先生拜李魁元为师的时间,孙先生于民国乙卯年正月望日(即1915年)在《形意拳学》自序中说是“光绪甲申年(即1884年)11月中旬”,即其24岁始学形意拳。孙先生对此后来又改说为“自幼”,即12岁(1872年)。 ?关于孙先生是否曾从郭云深学,孙先生在1915年的《形意拳学》初版自序及1916年4月作的《八卦拳学》自序中均未提及,1931年金警钟所著《国术名人录》中亦未提及,此说首见于1923年《拳意述真》,当为不实之辞。 ?关于孙先生从学于程廷华的时间,孙先生于《八卦拳学》原序中说为“丁亥年”,即1887年,后弃而不用,后人据孙12岁从李魁元、15岁从郭云深8年之说推定为1883年。 查《国术名人录》中说:“(孙禄堂)复拜程廷华、李忠元二师学艺,悉心研究,日以继夜,程李二师,复详加教诲。”“甲午年(1894年),(李存义)立万通镖局,籍广交结,今日之孙禄堂、艾永春皆忠元当时之入室弟子。”考1894年李存义、程廷华等人始合形意、八卦为一门,不分门派,互传弟子,则孙禄堂学八卦拳当始于1894年,其它说法均为虚构。 ?关于孙先生从郝为真学太极拳的时间,据其《八卦拳学》自序中说为民国元年,《太极孙》一文中说为1978年,另有民国三年之说,具体何者为是,实无从判定,暂存疑待考。 综观各类有关孙先生早年经历的记叙,以王嘉祥先生的文章及孙剑云早年口述最为可信,与人相较,某些《生平大事记》、《评传》、《履历》则显得荒诞不经,不切实际。 太级技击误区辨/徐世魁 张迎忠 2009年10月01日 22:13 来源:《搏击》 作者:徐世魁 张迎忠 太极拳是中华之精华,流传广泛,影响极大,颇受世界人民喜爱。太极拳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并走向世界,已成为现实,但是,讲提高确实逊色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对理论探讨甚少,求拳架套路的内涵少,追求技击术者更少,多数练拳者停留在一般的健康水平上。求技击确实很难,因为太极拳是一门科学的组合,拳谚讲:“太极阴阳少人修”,此理强调太极拳的特点是“阴阳统一”,而练太极拳精通阴阳者太少了。笔者认为理解太极阴阳之妙并不难,难在于学者不会用心,用心求技是密诀。拳论日:“运用在心,此是真诀”,“运化全在一心中”,“妙机本是从心发”,这些理论都强调一个“心”字。用心就在于学用唯物辩证法,要以理练拳,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解决疑难问题,走出太极技击的误区,太极拳功夫定能倍增。 误区一,抗顶劲误认为掤劲 掤劲是母劲,居于其它劲别之首。理解掤劲尤为重要,拳论日:“拳虽武艺,得其正道,无往不宜。”此拳理强调了中庸之道。太极拥劲就是中庸之劲。所谓拥劲,即是似松非松,刚柔内含,活而沉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劲,是具有粘化逼空作用的劲。推手中拥的动作手法是一种向前而又向上用力的弧线动作。凡是用意念贯注于肢体任何部位,向前旋转地伸展,或者向后旋转的引化,都是拥法的作用。 掤劲是搭手时或者任何接触点的中庸之劲,初练推手者往往掌握不了这个分寸,时常出现超越与未达拥劲的抗丢之病,这个误区是很难突破的。只有依照舍己从人的原则,放松走内劲,四肢随屈就伸,接触点既不顶抗,也不丢劲,久练掤劲才能求达。知拥劲才有听劲功夫,这样才能进入懂劲境界。抗、丢、引、逼、空的劲别区分,关键在于意念。意念贯注接触点以内劲与对方劲相接,能与对方相合拍,就象一个人推练一样,不丢不顶,柔活灵顺的随屈就伸的空间转换,这就是棚劲。推时无意内劲跟不上,离开接触点为丢劲;有意离开接触点为闪空劲;若有意取对方中线进攻为引逼劲;元意者进攻,或者取偏向者为 抗劲。 误区二,单纯用手技击 初学技击者,大脑思维简单,只会单纯用一只手作技击的武器,用左不能用右。若进攻武器被对方控制,另一只手不会帮助,更不会利用太极拳的粘连沾随的磨擦力,三节劲互用并能挨着何处,何处都能技击的妙用。因为,初学者听劲和懂劲功夫差,羞法单一,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拳论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此理说的阴阳相济,就是中庸之劲。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走化是向心力,粘逼是离心力,两者力要灵活多变。能借力、合力,才能发人。 例如:甲方右手腕被乙方右手抓握住擒拿,此时甲方可以顺势划圆缠丝,上右步缩短距离,右手下采打竖肘击打乙方的胸部;若被乙方挒克避开,甲方再顺势继续缠绕走圆,落到乙方右肘尖外侧,然后,右脚立即扎根,上肢沉肩肘,向右侧旋转勾挂乙方的右肘关节,使乙方背疼而翻身跌倒。 拳论日:“且人之身,浑身上下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此理强调要活用太极拳,不能以一拳而视之,要会利用不同的圆转出方进击对方,时时都能求达合劲,左右合,上下合,内外合,人与自然合等。巧用三节劲,即“击首则应尾,击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例如:若甲方的右手被乙方右手抓住,甲方快速用左手搭盖在乙方的右手腕上,用内外力相合之劲,夹住乙方之右手,使之不能抽回;然后甲方上下相随,用右手指尖领劲,划顺时针圈,圈的大小,量对方力度而定,从圆的上围向下压住乙方手腕外侧,立即下切出方擒拿。若乙方知道甲方的意图,用力顶抗,甲方应顺势再逆时针快转圆圈,旋转中暗使乙方右臂拉直,甲方可用捌击法,擒拿乙方的肘尖,利用杠杆之理,左手支点放在乙方肘尖部位,两手错合发力,无论是前后还是上下配合,擒拿肘关节,使乙方背疼,换招制服乙方。 误区三,技击“双重”之病 拳论日:“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拳理强调太极功夫不能见长,不能运化,常被人所制,关键是犯了“双重”之病。 何为“双重”?有人认为步型平均负担体重为“双重”,有人认为两侧用力为“双重”,这些都有一定的理由。双腿负重,下肢重心转换不灵,不符合五行步中的要求,但是,在推手时不能绝对看待。为了遵循不丢不顶的原则,必然下肢的动作一定会有两腿平均负重,这不是“双重”之病。拳论所指的“双重”,是指推手时当对方用力攻来,如果我也用力去抗,这就是“双重”之病。要纠此病,学者须研究拳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此理强调,接对方之劲不同于空间变化,若对方从左边着力进攻,我左边松柔地引开来力,从右边向他还击;或是左边粘着点螺旋引空后,立即借对方之力,快速反攻。对方右边着力进攻与左同样之理,走化击打。若对方从上或从下进攻,仰之攻之,让对方高不可攀,俯之进攻,我顺势引化,使之如临深渊。推手牢记阴阳相济之理,粘走相生,灵活多变,依着何处,即何处反击。 误区四,舍近求运的攻防 常人格斗,不懂得人体生理结构,不研究肢体武器使用的范围及距离,攻防时常舍近求远。拳谚讲:“远用足,近用肘,贴身用靠。”此理强调进攻时武器的巧用。同样,用辩证之理,防守武器也是这样。一般情况,技击时手看手,肘看肘,防守靠击,能含胸微转避其锋芒。下肢技击,拳论曰:“远用足,近用膝,贴身用胯。”同理,辩证相照应的是,足看足,膝护膝,胯护胯。若对方高取,因受力在上面,应以高掤捋而化解;若对方取下部,应采用按采捋之法而化解,决不能舍近求远;若对方直劲进攻,应以旋转轮轴,巧用捌劲而化解。该离开的一定松手离开,快速进攻。要知道对方第一劲与第二劲之间的机会,还应知道人体的胸腰围受力范围,直径不过一尺多,半径只有几寸,解直劲进攻,用挒劲一碰,就能让对方劲走空,然后,要趁机反攻定能取胜。 拳论曰:“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此理强调推手求技,要舍己从人用第二劲,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不能见机用招,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不能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反致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的结果。
/
本文档为【学会“逆腹式呼吸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