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论王蒙的“感伤”“幽默”小说及其他

2017-12-26 26页 doc 57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9425

暂无简介

举报
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论王蒙的“感伤”“幽默”小说及其他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论王蒙的“感伤”“幽默”小说及其他 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论王蒙的“感 伤”“幽默”小说及其他 第24卷第1期 2007年3月 苏州教育学院 JournalofSuzhouCollegeofEducation Vo1.24No.1 Mar.20(}7 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 论王蒙的”感伤”“幽默”小说及其他 徐莹,解松 (1.江苏联合职业学院苏州机电分院,江苏苏州215120;2.江南社会学院编辑部,江苏苏州215124)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蒙同时创作出两组...
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论王蒙的“感伤”“幽默”小说及其他
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论王蒙的“感伤”“幽默”小说及其他 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论王蒙的“感 伤”“幽默”小说及其他 第24卷第1期 2007年3月 苏州教育学院 JournalofSuzhouCollegeofEducation Vo1.24No.1 Mar.20(}7 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 论王蒙的”感伤”“幽默”小说及其他 徐莹,解松 (1.江苏联合职业学院苏州机电分院,江苏苏州215120;2.江南社会学院编辑部,江苏苏州215124)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蒙同时创作出两组小说:一组以抒发理想逝去的感伤惶惑为主,一组以语言的幽 默恣意为主.它们看似毫无关联,但实质上却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在前一组小说中,王蒙抒发了新时期理想主义失 落后的感伤与惶惑,直至《活动变人形》为盛.在后一组中,众多”后现代”小说手法的借用使得王蒙回避了精神苦痛, 达到了语言的狂欢.两组小说中理想主义的痛苦反思与回避痛苦的 幽默恣意并存,揭示了王蒙小说中一贯的二元性 主题对话.它们相互补充,但却减弱了小说理性反思的力度,削弱了小 说文本的完整性. 关键词:理想;感伤;反思;幽默;王蒙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31(20o7)0l—0034—06 1982年以后,正当人们对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讨论日趋平静并且日益认同之时?,王蒙的笔触又一 次突转:从对理想至死不渝的忠诚抒写转为对理想 失落后感伤与惶惑的阐释;从理想激情抒写的潇洒 变为言语恣意的幽默.王蒙同时写出了两组风格迥 异的小说.?面对这两组小说,评论界大跌眼镜,再 次失语.人们不禁要问:那个”倾听着生活的声息” 的王蒙哪儿去了?那种昂扬的”少年布尔什维克精 神”哪儿去了?理想的感伤惶惑与幽默的恣意抒写成 为王蒙此时的总主题. 一 ,理想的感伤与惶惑 感伤,作为一种心理情绪,是人类面临困境欲突 破而不得时常有的一种感情,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 作品都把对这种感情的描写与倾诉作为一项重要内 容.季节的移换和山水的美丽唤起感伤,人间的爱情 和友情唤起感伤,历史的沧桑之变引发的仍然是感 伤.这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中已露出了动人的 哀伤情调.《诗经》以后,中国文人感春悲秋,”见花落 泪,睹月伤心”,至宋代的秦观,柳永而达到极致. “五四”之后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感伤主义涌流不 断.鲁迅曾说:”多伤感情调,乃知识分子之常.”[t1533 面对着社会的巨大变革,作家们常常会表现出苦闷 感,孤独感,彷徨感.无论是小说,新诗还是戏剧,都 渗透着一股浓浓的感伤情调.感伤成为”五四”以后 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精神标记,王蒙的小说也不例 外.但并不是所有带有感伤情调的小说都可以称之 为”感伤主义小说”.只有那些将孤独,苦闷,彷徨,落 寂,绝望等灰色的感伤情绪作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才 称得上是”感伤主义小说”.王蒙在20世纪80年代 中后期写出的以抒发理想失落后感伤,惶惑情绪为 ?1980—1983年,评论界围绕着王蒙的六篇”意识流”小说以及《杂 色》等作品展开的讨论文章不下百篇,《文学评论》在1982年连 续好几期都开设王蒙小说讨论专栏,详见《王蒙作品研究资料索 引》(《王蒙文存》第二十三卷:《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附录>). ?一是以《深的湖》《最后的”陶”》《庭院深深》《惶惑》《高原的风>《木 箱深处的紫绸花服》《春桥六堤》《名医梁有志传奇>《活动变人 形》《夏天的肖像)《济南》以及”新大陆人”系列等为代表,以抒发 理想失落后的感伤,惶惑心情为总主题,可称之为”感伤”小说; 一 是以《莫须有事件》《色拉的爆炸>《铃的闪》《致爱丽丝》《来劲》 《冬天的话题》《选择的历程>《虫影》《组接》《风息浪止>《球星奇 遇记》《坚硬的稀粥》《蜘蛛》《九星灿烂闹桃花){XINGMING随想 曲》《白先生的梦>《一嚏千娇>《郑重的故事》《十字架下>《满涨的 靓汤》等为代表,以语言的恣意汪洋,叙事的幽默为总体特色,可 称之为”幽默”小说. 收稿日期:2oo6一lO一3O 作者简介:徐莹(1979-),女,山东德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解松(1981一),男,安徽合肥人,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中 国现当代文学. —— 34—— 2007年第1期徐莹,解松: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 主的一组小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感伤主义小 说”,但在情绪的表达与人物心理的刻画等方面有相 似之处,所以姑且称之为”感伤”小说. 其实,感伤在其《海的梦》等作品中就已闪现.缪 可言历经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终于来到了梦想的 海边.大海给了他搏击风浪的勇气,但无奈青春韶华 已过,所以”梦想了五十年,只呆了五天”,因为”海月 需要青春,青春也需要海月”.感伤是因为青春的一 去不复返.王蒙将这种感伤压制在对理想忠诚不渝 的表达中,留给缪可言一个光明的结尾.但随着时代 的不断变化,王蒙”少年布尔什维克”式的理想颂歌 逐渐失去了语境,王蒙这时的写作再也不能一厢情 愿地将理想失落后的感伤转为对理想忠诚不渝的歌 颂.于是,感伤惶惑的情绪应运而生. 感伤是意识到理想的不可挽回.《夏天的肖像》 中,海滨之旅的所见(大海,画家的肖像)所闻(琴声) 让曼然恢复了曾经的自我,但生活却让她变成一个 地道的家庭主妇.曼然带着感伤离开了海滨,因为那 个逝去的理想只是转念一闪,就换来了儿子肾病的 发作.这既是对青春消逝的感伤,又是对理想远去的 感伤.《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中,那块紫绸花服凝结 着主人公”那么多温馨的,艰难的和执着的回忆”,但 它只能停留在箱底,一代人”燃烧的光明和纯洁的心 灵”也只能存留在记忆中.这是理想隐没的感伤. 《春桥六堤》中,那个亭亭玉立,爱写诗的郑梅泠在经 历了人生的种种坎坷后,与老友鹿长思在漫步六堤 时终于实现了少女时的梦想,却已走到了生命的尽 头.同样,《济南》中”你”猝死之前挂念的不是亲人家 庭,而是解放济南时”我”扭秧歌的姿势,弹钢琴的手 势.在一切都已成了过往的时候,理想留下的惟有对 生命逝去的留恋,这是生命逝去的感伤. 惶惑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惶惑》中,28 年前后两次T城之旅,主人公刘俊峰的感受完全不 同.28年前的小刘热心助人,充满活力,人生的理想 是”为了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28年后的刘主任工 作繁忙,冗事缠身,早已将28年前的热情消耗殆尽, 以冷静怀疑的目光来审视生活.母老师的出现,既让 他朦胧地回想起28年前的明朗单纯,又让他分明看 到自己28年前的理想在现实中的尴尬境遇.所以, 他很冷淡地打发了母老师,”但他无法驱除母老师给 他留下的印象”,”每当想起她的时候,他就感到一种 淡淡的却又是持久的惶惑”.惶惑来源于理想的现实 尴尬处境.《庭院深深》中,”那像是一座圣洁的宫殿” 的寂静小院最终消失了,代之以”岿然摩登然”的两 幢楼房.伴随着小院消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 善,艺术的高洁与学术的严肃.小院变楼房是时代进 步的标志,但”我”却在这种进步中感到惶惑.惶惑来 源于理想在现实中的不堪一击. 惶惑同样存在于两代人之间.《深的湖》中,儿子 杨小龙眼中的父亲杨恩府是个庸俗的画匠,可当他 看到父亲青年时代的油画《湖畔》时却惊呆了.儿子 对父辈的生活遭遇充满了惶惑.《高原的风》中,过惯 了”拥挤,寒伧,捉襟见肘”日子的宋朝义,在有了新 房,有了存款,有了身份地位后却难以安心.因为,对 他们这一代人来说,理想和精神的追求是非常重要 的,而物质生活则是次要的.所以,对生活水平的突 飞猛进,宋朝义感到惶惑.但当他要把自己多余的房 子借给小李用,以排解内心的惶惑时,又被儿子讥为 “烧包”. 在这一组小说中,感伤与惶惑都来自理想在现 实中的遭遇,但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感伤更多来自 青春生命的一去不复返.时过境迁,无论对理想如何 评断,王蒙在感情上永远与理想分不开,而惶惑则更 多来源于理想的当下尴尬处境,王蒙在理性上对理 想产生了警惕与怀疑.市场经济条件下,世俗哲学, 大众文化很容易拂去理想的光圈,甚至将理想最隐 讳的一面无隋地揭开.因为理想在逻辑上虽指向至 善的寻求,但当这种至善的目标被世俗的”科学”理 论证明为一种真理时,理想就有可能借用信仰的形 式塑造自身的偶像,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并最终在 理想的实践中由于意识形态对个人希望的压抑与置 换,导致了人的自由意识的毁灭,也导致了理想自身 的幻灭.对此,新时期的王蒙有清醒的认识.他关于 “费厄泼赖”“躲避崇高”“理性清明”的言论,对”人文 精神失落”提法的不赞成,都隐含着对理想主义过度 激化的警惕.但王蒙和他的同辈人身上都有一种”理 想情结”,他在感情上无法忘怀曾有的理想.所以,王 蒙虽理性上对理想主义有着清醒的反思,可情感上 又对理想主义难以割舍.理性和情感的相互纠缠造 成他对理想的痛苦体验.王蒙要么顺着痛苦的思绪 下坠,攫取更多的生命经验凝成的鲜果,要么调和回 避理性和情感的纠葛,此外别无选择. 王蒙首先选择的是调和.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遵循价值的多元化,理想的多元化,”折中主义”,”相 一 35— 苏州教育学院第24卷 对主义”.[21~o他用情感的力量降低理性反思的力 度,让惶惑的思绪平静下来,找到寄托.《高原的风》 中,王蒙安排了一个颇感意外的结尾:儿子放弃原先 美丽的女友而改娶大他四岁的小李,并且放弃城中 的舒适生活去边疆支教,父子两代人之间的惶惑感 消除了.但这种以降低理性反思力度为代价去消除 惶惑会使小说在表现生活时失重,限定了王蒙小说 的深度. 当然,王蒙也有直面痛苦的时候.他在中西文化 冲突的大背景下对理想主义进行溯源,写出了”新大 陆人”系列.在异乡的明月下,这些古老中国的儿女 面对的不仅是革命理想的崩溃,更是异域”淘金”梦 想的崩溃.双重理想的崩溃使得他们或者痛苦万分, 或者放任颓废,王蒙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对理想主 义做了反思.但最为痛苦的还是《活动变人形》的写 作,它是王蒙反思理想,反思痛苦的极限之作. 二,《活动变人形》:理想反思的极限 《活动变人形》完成于1985年,是王蒙的第二部 长篇小说,也是写得最为痛苦的小说.小说以浓烈的 感份隋绪贯穿始终.这不仅体现在小说人物主体身 上,而且就连叙述主体也极富感伤情绪.感伤源于 理想的失落.个人理想,家庭理想,民族理想,在被 情感缅怀时总是蒙上感伤情绪,在理性关照时总是 剥不去痛苦.王蒙曾不止一次地说:”《活动变人形》 可以说是我写得最痛苦的作品,有时候写得快要发 疯了”嘲,”《活动变人形》有我的切肤的经验”[213. 王蒙对痛苦并无任何避讳的表述说明,《活动变人 形》里凝结着王蒙真诚的记忆,真挚的感悟,深刻的 反思. 《活动变人形》分为上部和续集两部分.上部以 倪藻为叙述视角,以倪藻访欧拜访父亲老友史福冈 夫妇为主线,穿插回忆儿时的生活.父辈的生活总体 上处于倪藻的审视之下,”审父”成了总体的叙事原 点,但在实际的回忆过程中,又分别以各章主人公为 视角,分别是姨娘静珍,母亲静宜,父亲倪吾诚,姐姐 倪萍,倪藻自己.于是,众声喧哗与总体视角形成冲 突,导致叙事的纠葛.叙事的纠葛反映了叙事主体难 以站在一个绝对的立场上来把握人物的命运,也反 映了叙事主体难以客观理性地揭示人物的精神.倪 藻对父辈冷静与客观的评断时时受到情感的冲击, “审父”的原点流为对父亲这辈人的理解与尊重.所 以,在《活动变人形》中,叙事主体首先面临的就是情 一 36一 感与理性的冲突问题.如果对照倪藻和王蒙的生活 遭遇,会发现在倪藻的身上有王蒙浓重的影子.这也 可以看出,在《活动变人形》的写作之前,王蒙就无法 统一自己的感情和理性,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叙事 视角.这是他痛苦的一元. 但是痛苦更多来自对父亲倪吾诚的审视.倪吾 诚,一个读过私塾,留过学的旧知识分子,一个渴望 文明,幸福,爱情却又不得不陷入无尽家庭战争中的 新青年,一个深爱着家却又时时看出家中残酷,愚 蠢,污垢的家长,一个时时自愧于妻子却又提出与妻 子离婚请求的丈夫,一个深爱着孩子却不知道玩具 与饥饿哪一个更能体现出父爱的父亲,一个时常把 刷牙,洗澡,鱼肝油,寒暑表等现代文明挂在嘴边却 又漠视民族已近灭亡的”演讲家”,一个渴望进步但 又把进步建立在自己首先必须活得滋润之上的教 员.王蒙在他的身上发掘出一组组人生悖论,它们 纠缠在一起,形成一种生活状态:自相矛盾,无所适 从.我们能在这种状态中看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走 出大家庭,逃出封建壁垒,寻找个人自强,民族振兴 之路后败下阵来的尴尬处境.一方面被否弃的”家” 已不再是精神的温床,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的现代文 明又在当下中国不合时宜,留给这些知识分子的将 是”彷徨于无地”的精神苦痛.他们或者像鲁迅那样 将希望与绝望酿成一杯虚妄的苦酒啜下,或者像胡 适那样”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将苦痛变成变 革现实的起点,或者像李大钊那样将痛苦抛开,去创 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更多的则是像倪吾诚那样无所 适从,像是可以变出无数个不同的人形图案的玩 具一活动变人形一样,夹在传统与现代的缝隙中 异常痛苦. 这种痛苦的根源是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对未来 生活的提前支取.留学的经历使倪吾诚懂得了 人应该健康,文明,科学,真诚地活着,所以他跳舞, 追求名媛,高论时事.他希望妻子静宜能够挺着胸脯 走路,他希望和子女做朋友.他给子女买来了玩具, 鱼肝油,寒暑表,让他们洗澡,刷牙.他想生活在自己 的理想世界中,所以站在他的立场上,他把没用的图 章给妻子,提出与妻子离婚,都是没有恶意的.而站 在妻子静宜的立场上,倪吾诚的确是丧尽天良,无恶 不作,因为他为了自己把整个家给忘了.他们之间的 冲突不可避免,这是传统和现代的冲突,现实和理想 的冲突.冲突是家庭内部仇恨的根源,也是倪吾诚痛 2007年第1期徐莹,解松: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 苦的根源. 王蒙也将这种痛苦进行历史的溯源.倪吾诚身 上的叛逆精神来源于先辈.倪家似乎有一种特有的 “邪”,所以参加过”公车上书”的祖父因戊戌变法失 败而自缢身亡,大伯也因”新学”而癫狂至死.叛逆 是对未来理想的期盼.倪吾诚上新式学堂,反对旧 式婚姻,留学欧洲,对妻子静宜的改造都是倪家那股 “邪”气的重现,都是为了不遗余力地追求理想的生 活.但倪吾诚满口”理想主义的高论”只能换来无尽 的牢骚和不着于地的”空想”,落得妻离子散.可以 说,倪家的”邪”气衍生的理想主义给倪吾诚带来的 只是痛苦(自身)与虚伪(别人眼中).在倪吾诚身上, 王蒙发掘出父辈的理想主义带来的精神苦痛. 父辈倪吾诚的精神痛苦也传递到倪萍,倪藻兄 妹身上.倪萍痛苦于”没有一个像样的爸爸”,”爸爸 的身上有一种莫名奇妙的顽劣”,但又不满于外婆, 姨娘对父亲恶毒的攻击,甚至本能地发现”只要我妈 和我爸爸一和,我姥姥和我姨就不乐意”,以至于”抽 风”.家庭内不断的冲突使倪藻从小就处于双重的精 神失望之中,一是以父亲倪吾诚为代表的西方生活, 一 是以母亲静宜的数落,姨娘静珍的骂为代表的传 统生活.留给倪藻的路只有一条:革命.王蒙在倪藻 的幼年生活中找到了革命的原因.革命是为了获得 新的生活,革命会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参加革命后 的倪藻首先面对的是对亲人姨娘,姥姥的批判,倪藻 为革命勇敢地做了;可父亲倪吾诚竟然也成了革命 的一分子,而且衷心地歌颂革命,这是倪藻无法理解 的.最让倪藻不解的是自己最终也成了被革命的对 象,被放逐到遥远的边疆.革命最终带给他的是失 望,困惑与痛苦. 在倪藻身上凸显了这样的人生悖论:父辈对理 想追求的痛苦在自己身上同样得到延续.倪藻对父 辈的审视同时转化为对自身的审视,父辈的痛苦体 验转化为自身痛苦的体验.因而,作者好几次将成年 后倪藻对革命的回忆插进对幼年生活的叙事中,到 了续集时干脆强行剥夺倪藻的叙事视角,变成第三 人称,因为王蒙无法解释这样的痛苦,无法以一个统 一 的立场来评断历史.尽管他对传统旧式家庭的丑 陋,压抑揭示得细致深刻(静珍的形象),但在感情上 却无法同它告别?,所以,《活动变人形》的续集明显 和上部有脱离,由对导致痛苦的理想的反思变成对 痛苦作历史的宽恕. 至此,倪藻也好,叙事者也好,王蒙也好,都掺和 进历史的叙事而无法自拔,无法对两代人的人生悖 论更深入地反思.王蒙只能对倪吾诚一生这样概括: “他一生追求光荣,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耻辱. 他一生追求幸福,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痛苦.他 一 生追求爱情,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怨毒.”王 蒙仍然不能解释倪吾诚的人生悖论,无法解释两代 人因追求理想而带来的精神痛苦.归根到底,这是因 为王蒙没有一个超越历史的阿基米德支点,将历史, 理想,痛苦,人性一起托起.在《活动变人形》中,对历 史,理想,革命的反思,只到痛苦的体验为止,到历史 的宽恕为止.笼罩在人物主体之中与叙述主体的感 伤情绪也在历史的宽恕中得到释放,对理想的情感 缅怀与理性观照得以统一.因为王蒙已经寻找到对 付痛苦的一剂”良药”——幽默. 三,幽默:精神苦痛的自我回避 幽默,来源于英文humour,1923年林语堂先生 从欧洲留学归来,将它译为幽默,用来描述西方幽默 散文.《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幽默”解释为”有趣或可 笑而意味深长”13],s加;《辞海》中将其解释为”通过影射, 讽喻,双关等修辞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 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I41】789;也有学者认为,”一切通 过讽刺,影射,嘲笑,调侃等方式,把生活中不正常的 本来面目和荒谬之处暴露出来,引起人们发笑和思 考的手段和刺激,都可以纳入’幽默’的范畴”..可 见,通常意义上的幽默是指一种修辞方法,一种反映 生活中不正常处的手段.幽默的意义在于将生活中 的不正常处用善意的笑揭示出来,但它本身却给不 出答案.但在王蒙那儿,幽默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 更多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处世哲学”.在王蒙 看来,幽默与从容,大度,平等,超脱,智慧联系在一 起,”从容才是幽默,平等对人才是幽默,钻牛角尖难 以幽默.聪明透彻才能幽默”I6p.42.在”幽默”这个有色 眼镜下,生活中一切乖讹,荒谬都可以化为轻松一 笑,一切精神苦痛都可以在轻轻一笑中得以缓解. 有了幽默,王蒙的潇洒便出来了.一方面,他可以日 益深入地写出理想失落后的感伤惶惑,另一方面,他 又可以用幽默的人生哲学将感伤惶惑乃至痛苦轻轻 拂去.幽默成了王蒙缓解精神苦痛的一剂”良药”. ?小说开头就着力描写史福冈夫妇对传统文明的由衷赞叹,正是因 为倪藻对史福冈夫妇的拜访才唤醒了历史的记忆. 一 37— 苏州教育学院第24卷 王蒙的幽默在”在伊犁”系列中就已体现出来 了.作为维吾尔族人维持生命的要素之一(《买买提 处长佚事》),幽默是他们应付,调侃,戏谑生活中怪 诞,荒谬现象的凭借.l6年的边疆生活,维吾尔族人 幽默的气质感染了王蒙,幽默成了王蒙描写文革苦 难生活的调料.它可以是一个动作——”脚的问候” (《快乐的故事》),可以是一个”水漂儿”(《爱情三 章》),可以是一只羊腿(《夜的眼》).有了这个轻松 的调料,文革中的困难可以化为轻轻一笑.这时,幽 默是王蒙反”左”的策略. 随着创作的深入,王蒙笔下的幽默也开始回到 它本来的位置——对现实生活中不正常处的善意的 讥讽.《说客盈门》中,新上任的浆糊厂厂长丁一准备 开除县长的表侄龚鼎,l2天内登门为龚鼎说情的竞 有199.5人次.《莫须有事件?荒唐的游戏》中,无业 游民王大壮搞起的莫须有的脚癣牙病治疗研究培训 联合团,却引得上至官员,”名医”,下至普通民众趋 之若鹜.《风息浪止》中,小人物金秀梅的命运在一 次评奖中一波三折,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在这些小说中,王蒙将幽默的讽喻功能发挥得淋漓 尽致,揭示了现实改革中的一些弊端,如”走后门” “拉关系”(《说客盈门》《冬天的话题》)”评奖” (《风息浪止》)”从众心理”(《莫须有事件》)”看病难” (《选择的历程》)”下棋风”(《棋乡佚事》)”改革的缓 慢”(《夏之波》)等.王蒙对这些弊端只是点到为止, 没有深入挖掘.王蒙依然在作品中有意凸显闪光处, 如丁一改革的成功(《说客盈门》),周丽珠的执着 (《莫须有事件》),”沐浴学”之争的和解(《冬天的话 题》)等.所以,王蒙的幽默讽喻不同于鲁迅式的辛辣 冷峻,也不同于钱钟书式的典雅睿智.它不愠不怒, 自在从容,是”亮色的幽默”.这时,幽默在王蒙那儿 成了缓和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润滑剂. 最能表现王蒙幽默特色的,是他写于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的一组称之为”幽默”“荒诞”?的小 说.在这组小说中,他以”幽默”为题,将西方后现代 小说手法横向移植,轻松地进入自己的文字中,再一 次引领潮流. 在这组小说中,小说的意义首先被打了个问号. 《球星奇遇记》顶多能被解释成一个球员充满奇遇的 发迹史;《九星灿烂闹桃花》只能被概括为一帮”星” 们以参加桃花节为名的一次夸张煽情的走穴始终; 《蜘蛛》只是一个蹩脚的地摊故事;《坚硬的稀粥》也 一 38一 只能理出一个关于饮食习惯大讨论,大改革最终恢 复原样的线索.王蒙那庄重,崇高,令人热血沸腾的 理想主题不见了.其次,叙事的完整流畅不见了.《一 嚏千娇》中,关于”老坎”“老喷”的叙事一再被叙事者 打断,生硬地夹杂着王蒙关于现实的议论;《十字架 下》中,”我”的欧洲之行的实录与耶稣受难的”自述” 并置;《组接》中,五个故事被拆成头部,腰部,足部, 尾部,打乱后并置.王蒙似乎要干起”后现代”小说家 让叙事死亡,让故事死亡的活.再次,人物扁形化,平 面化.我们很难在上述这些小说中寻找到性格鲜明 的人物.他们似乎只是个叙事符号,只是王蒙卖弄叙 事技巧的工具.最后,语言的变形.王蒙的语言一直 以意象丰富,感情浓厚,”诗性十足”而着称,但在这 些”幽默”“荒诞”小说中却变得驳杂冗乱,狂傲不拘. “他们的脸上竟然出现了一种准伟大准崇 高准使命感准发明创造准居里夫人和准哥伦布 乃至赴汤蹈火准史可法准七十二烈士的神圣表 情.他们已经很久脸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表情 了……”(《九星灿烂闹桃花》) 在这组小说中,王蒙表现出一种语言的扩张欲. 他把各种各样名词,动词,形容词进行重叠,修饰再 修饰,最终颠覆了修饰的规则,颠覆了修饰本身.语 言在此极度扩张,语言的能指与所指都已模糊.在 《来劲)(XINGMING随想曲》《他来》等极端作品中, 语言甚至失去了叙述的性质,语言成了本体,小说到 语言为止.王蒙像一个手持”修饰”利剑的”语言”骑 士,劈去《青春万岁》时的单纯,《杂色》时的自得,《惶 惑》时的惶惑,将理想,革命等宏大主题加以戏谑. 不难发现,在这组王蒙称之为”幽默小说”“荒诞 小说”的作品中,小说的意义,叙事,人物,语言均被 “戏仿”“颠覆”“解构”了,小说中开放性的结构,反体 裁式的写作,语言的狂欢化等文本特征也与”后现 代”小说的特征十分吻合,所以,”幽默”这时失去了 固有的内涵,成了王蒙所借用的西方”后现代”小说 手法的统称.在”幽默”的大旗下,王蒙极尽所能,将 西方”后现代”小说,”先锋”小说的艺术手法挨个试 验了一遍,完成了”幽默”的恣意抒写. ?199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共四本)王蒙小说选本,王蒙将 其中两本命名为《王蒙幽默小说》《王蒙荒诞小说》,这两本小说选 集中所选的作品基本上与注释中所归纳的第二类作品相吻合,所 以,本文将这些主要以西方”后现代”小说手法创作的小说概括为 幽默小说. 2007年第1期徐莹,解松: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 王蒙”幽默”小说的形式虽然与西方”后现代”小 说相同,但精神却相差千里.”后现代”小说大量地采 用写作技巧是对现代工业社会技术一统压抑性的一 种反抗,它将这种压抑转化为形式或者语言,把压抑 狂欢化处理,从而消除压抑.它的根本目的不是面对 客观世界,而是在小说文本中创造出一个非现实的, 有着自身固定逻辑的空洞的能指王国.而王蒙采用 这些写作技巧是一种快要失语后的自救,是一种写 作策略,是调和精神焦虑与痛苦的手段,是不得已而 为之的结果.可见,用”幽默”,写”荒诞”不是目的,王 蒙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感受. 此外,王蒙身上浓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很容易 使他将后现代技巧的使用看做传统士人”君子游于 艺”的重现.至此,王蒙心安理得地高举”幽默”大 旗,将可用之技巧收至麾下,完成了对理想反思后 精神苦痛的涅檗——对精神苦痛的遗忘,对历史经 验的尊重,对整体性,独断性的拒绝.王蒙甚至将 “幽默”上升到人生哲学层面,以宽容,大度,洒脱的 姿态”超越”精神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自足.这样,一 方面王蒙可以真诚地反思理想,另一方面又可以以 “后现代”的手法”游戏”文字,做到”真诚”与”游戏” 并存,从而化解了小说主题的内在悖反. 四,结语 从上述不难发现,王蒙同时创作于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的”感伤”“幽默”两组小说虽然表面 上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精神 联系.在”感伤”小说中,王蒙抒发了新时期理想主义 失落后的感伤与惶惑之情,凝结着历经历史坎坷的 他对理想主义的理性反思,但他没有深入考察人类 对理想渴求的本性与理想工具化,世俗化之间的矛 盾,所以他的反思只到痛苦的体验与历史的宽恕为 止.面对精神苦痛,王蒙选择了调和与回避.在”幽 默”小说中,众多”后现代”小说手法的借用使王蒙回 避了精神苦痛,以他语言的天分,用幽默,荒诞,戏 谑,戏仿,反讽等艺术手法来回避精神上的苦痛.两 组小说中,理想主义的痛苦反思与回避痛楚的幽默 恣意的并存揭示了王蒙小说中一贯的二元性主题.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小说创作中,王蒙从激情的 《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到狂欢的”季节”系列,理 想,革命,青春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对它们不遗余力 的颂扬,缅怀构成了王蒙式的”忠诚”表达;但在这 种表达的背后却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感伤情绪,这是 对理想,革命,青春在具体历史境遇中遭遇的深切感 悟.王蒙没有强调这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面,而是让它 们并行,构成一种”复调性”的叙事,形成青春理想与 感伤惶惑,革命激情与日常生活,集体事业与个体存 在等并存的二元性主题结构.面对主题二元性的内 在悖反,王蒙没有进行绝望的思索,而是以艺术手段 的恒新来回避,”意识流”小说手法,”后现代”叙事方 法,语言的幽默恣意等等便是例证. 所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蒙一边写出伤 感袅袅的怀旧之作,一边又会写出恣意盎然的开怀 大作.也就是说,在”感伤”小说中,王蒙生发的精神 苦痛会在”幽默”小说中得以恣意释放,理想主义的 痛苦反思与回避痛楚的幽默恣意可以并存,这也是 王蒙在同一时期能够创作两组不同风格的小说的内 在原因.这是王蒙的无奈,也是王蒙的”有奈”.不然, 王蒙的革命者身份,王蒙的”理想”情结会让他彻底 失声.调和与回避虽然使王蒙摆脱了精神苦痛,却是 以减弱理性反思的力度,削弱小说文本的完整性为 代价的.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书信集(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2]王蒙,王干.王蒙,王干对话录[M]//王蒙文存(2O).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2oo3. [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5]卢斯飞,杨东甫.中国幽默文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4. [6]王蒙.我的人生哲学——王蒙自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7]解松.骑着杂色老马的远游——兼谈王蒙的”忠诚”及其他[J].南 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oo5(3). (责任编辑:石娟) (下转第55页) ?王蒙自幼喜欢古诗词.在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又写了很多古体 诗,同时也写了多篇关于《红楼梦》,李商隐诗的评论.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2O世纪9o年代王蒙为何对与自己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王朔,王小波等人呵护备至.1993年学界爆发的”人 文精神大讨论”,王蒙因发表《躲避崇高》《难得明白》等文表示对 王朔,王小波的支持,对”人文精神”失落提法不甚赞同而遭到学 界的口诛笔伐.其实,很多人误读了王蒙的本意.半个多世纪以来 对理想的歌颂,忠诚与反思,使他明白理想必须保持其丰富性,多 元化,而不是作为某个世俗的真理出现.而”人文精神”一旦作为 惟一的真理出现,将会迅速意识形态化,将人文精神本有的宽容, 自由精神掩去,成为新”左”.而反”左”是王蒙半个多世纪的最重 要体验. 一 39— 2007年第1期刘伟:英汉同声传译中顺译和重复的结合 文说话的习惯. 三,结语 “顺译”是英汉同声传译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为 了克服它的缺陷,必须加上包括重复在内的其他技 巧.本文从汉英对比这个角度从句法结构讨论了英 汉同声传译顺译和重复的结合.掌握顺译和重复结 合的技巧不仅对于口译事务非常有帮助,也是提高 口译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在原语和译语句子结构 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的英汉同声传译中,顺译和重 复的结合尤其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ljB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杨承淑.从”经济性原则”探讨”顺译”的运用[J].中国翻译,2002 (I1):29—34. [4]鲍刚.口译理论概述Ir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张威.英汉同声传译”顺句驱动”操作的理据透析[J].广东外语外 贸大学.2006(2):46—5O. [6]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1. [7]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6. [9]刘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O]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63. [11]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Jr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45. 2004:66;102— [12]林峻明.从”顺译观点”看英中同步口译以演说稿为例[J].长荣 大学,2005(12):145—172. [13]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4]石幼珊名人演讲一百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责任编辑:郭培中) TheCombinationofSyntacticLinearityandRepetitionin English-ChineseSimultaneousInterpreting LIUWei (SuzhouVocationalUniversity,Suzhou215104,China) Abstract:TheimmediacyinEnglish—Chinesesimultaneousinterpretingdeterminesthatthesyntactic linearityshouldbeadopted.However,syntacticlinearityhasitsIimits,which needsotherskills.Thispaper investigatesintothenecessityofthecombinationofsyntacticlinearityandrepetitionin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fromthepracticeofsyntaxstructure,basedonthecontrastivelinguisticstheory.Thepaper analysesitscombinationmethodSOastobetterdirectEnglish, Chinesesimultaneousinterpretingpractice. Keys:English——Chinesesimultaneousinterpreting;combinationofsyntacticlinearityandrepetition; contrastivelinguistics (上接第39页) ReflectionuponIdealandArbitrarinessofHumor — nWangMeng’SSentimentalandHumorousNovelsandelse XUYing,XIESongz (1.JiangsuUnionTechnicalInstitute,Suzhou215120,China; 2.JiangnanSocialUniversity,Suzhou215124,China) Abstract:Afterthe1980s,WangMengwrotetwogroupsofnovelsduringthesameperiodoftime:one wastoexpresssentimentalityandperplexityofthelOSSofidea1.andtheotherwastoemphasizehumorous arbitrariness.Itseemsthattheyhadnothingtodowitheachotherbutinfactwith intemalmental association.Intheformergroup,WangMengexpressedsentimentalityandperplexityofthelossofidealism inthenewera,reachedaclimaxinthenovelofPersonofActivityFluctuate.Intheothergroup,Wang Mengusedmanypostmodemfictionformulaswithlingualcarnivalizationtoavoidspiritualpain.The coexistenceofthetwogroupsofnovelsandtwodifferentthemesreplenishingeachothershowsdualistic themedialogueinWangMeng’snovels,whichpaidthecostofweakeningrationalconsiderationforceand fictiontextintegrality. Keywords:ideal;sentiment;reflection;humor;WangMeng 一 55—
/
本文档为【理想的反思与幽默的恣意——论王蒙的“感伤”“幽默”小说及其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