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2017-09-19 5页 doc 19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作背景]     做了8年的校书郎而不见升迁,这事放在别人身上可能会疯。     王昌龄没有疯,但心有不甘,于公元734年参加了制科考试(关于制科考试详见169首),成绩优异,由此完成仕途转身,分配汜水(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县尉。这1年44岁。     校书郎是9品,县尉仍是9品,而且离开京城,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说明一个问题,期间诗人肯定没有运作,想想他的为人,也正常。...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作背景]     做了8年的校郎而不见升迁,这事放在别人身上可能会疯。     王昌龄没有疯,但心有不甘,于公元734年参加了制科考试(关于制科考试详见169首),成绩优异,由此完成仕途转身,分配汜水(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县尉。这1年44岁。     校书郎是9品,县尉仍是9品,而且离开京城,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说明一个问题,期间诗人肯定没有运作,想想他的为人,也正常。     诗人迟至34岁才参加科举,非常说明对仕途的冷漠,政治是一件很脏手的活儿,如果崇尚整洁,出成绩难。     这也是8年校书郎的直接原因,但久不升迁的确是件很尴尬的事,自尊心是把双刃剑,有的人放血补养,有的人越放越少,反受其乱。     关键是自尊心发作的时候,是否有充足的准备,是否有决心改变既往的策略。否则,就是一场赌博。     没有思想准备的王昌龄,在县尉任上举步维艰,737年,也就是4年县尉后,竟被贬至岭南,这1年47岁。     小小的一个县尉不但没有升迁,反而受到如此超规格待遇,究竟发生了什么?     无迹可求,查不到任何资料。当时王昌龄已经是大名鼎鼎,这与他的地位极不相称,历史开了个玩笑。     诗人以后的连续恶运同样查不到原因,非常奇怪。唐朝诗人中,王昌龄第1个令我费解。     说他傲慢?没有证据。说他渎职?也没证据。政治上站错队?好像也不是。公开反对某一位重臣?还是没有证据。     一个县尉被远贬岭南,绝不是直接上司县令可操控的,一定是直接来自朝廷,他到底怎么了?     大家都在猜,但谁也不便把心里的揣摩公之于众。     岭南路上,王昌龄诗作不少,但仔细体会,这些诗并没有多大怨恨,仍是一个迷。     当时王昌龄被贬有一个大事件背景,就是张九龄罢相,有人以为是受牵连。     不敢苟同,8年校书郎加4年县尉,正是张九龄的宰相任上,而诗人此间正是郁闷,判断2人关系可能一般。     总之,被贬了,而且贬的很惨,去了岭南。     途中受到朋友们的热情款待,过襄阳时,拜访了孟浩然,2人饮酒赋诗,甚是痛快。     天无绝人之路,到了岭南后,很快遇国家大赦,诗人精神抖擞,北归经襄阳时,与孟浩然再次相聚,当时孟浩然正患疽病,已快全愈,忌讳吃鲜喝辣,同样高兴的孟浩然全然不顾,结果复发,因此而死,悲。     公元740年,50岁的王昌龄返回了长安,再次分配时,职务为江宁(今南京市江宁区)县丞。     仕途上的坎坷颠簸,在诗人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迹?他是如何面对?     有一次与朋友辛渐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相见,诗人在芙蓉楼送行,写下这首诗。     [本诗简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吴:指润州,春秋时此地属吴。   诗人送客是在早晨,第1句写昨晚的雨。   “寒雨”说明当时是秋季,秋雨的特点就是可能不大,但持续时间较长,唰唰的没完没了。   正因为雨不大,才能看得清楚,满江的雨入眼时,诗人用了一个温和的“连”字,很精当。如果是狂风暴雨,这个字会失承。   这首诗写于第2天清晨,送别朋友之时。如果这场“寒雨”下得时间很短,专门提出来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这场“寒雨”可能持续的时间较长,甚至是整夜。   如果是整夜,诗人睡得好吗?   面对秋雨孤灯,面对已经50多岁的自己,仕途仍然没有起色,若是平时,也许一声叹息之后就睡。但昨晚估计会失眠,因为朋友第2天回洛阳时,诗人还要有一个态,如何表态也许会令他辗转反侧。     平明:天亮的时候。 楚:也指润州,战国时属楚。   送走朋友后,诗人感觉自己所在的这座山也孤独了,实际上是自己孤独。   古典诗词中,这种写法常见,是怎样的心理过程?   朋友在时,有说有笑,气氛活跃,所处环境有生机。剩下自己时,在诗人眼里,这个环境(楚山)缺乏灵动,归于沉寂。这时候,就会觉得这个环境孤独了。   说到底,还是诗人的内心孤独,如果心情好,剩下自己也无所谓,那就偷着乐,哪有这感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辛渐的个人资料已不可考,专门查过《全唐诗》,只有在王昌龄的作品中出现过2次,且个人没有诗作。   这是一首比较特殊的送别诗,朋友辛渐在诗中所占分量并不重,主要是通过送别抒发自己。   一个人在外打拼,如果混得成色较差,碰见老乡时,大部分人会表现很窘,就是类似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攀谈过程中,对方肯定会问到自己目前的状况,窘态之后常有3种表现:   1.实事求是,一般人做不到。   2.稍微粉饰,大部分人如此,让对方感觉自己还行。   3.吹,弄得天花乱坠,少部分人所为。   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老乡并不代表他自己,代表的是所有乡亲,包括家人,因为他回去后必有所说。   宽厚待人,只要心存进取,理解每一种选择。人在特别难的时候,不能对他要求太高。     面对辛渐,王昌龄如何选择?   当然是第1种。   选择第1种的底气何在?语气能平缓吗?神态能自若吗?眼神会不会散?   相信王昌龄。   那么,诗人该用怎样的语言描述他的第1种?是不是也像大多数人那样,情结低落时竟忘记了使用美妙的词汇?     “一片冰心在玉壶”有2个出处:   1.来自南北朝鲍照的“清如玉壶冰”。这句主意是说冰,是装在玉壶内的冰。   2.玄宗朝开元名相姚崇的《冰壶赋》,这篇赋主要阐述的是壶,是内装冰的壶,以告诫官史,要冰清玉洁,内外兼修,不要贪腐无度。   估计取自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姚崇的这篇赋曾是唐朝官史的指导性学习文件,必须熟读的。   不论出自何处,“冰心”和“玉壶”都代表清洁高贵。   穷也要穷得透明,弱也要弱得晶莹,不妄自菲薄,坚守情操。这是令所有人敬畏的态度,包括敌意方。   这就是诗人的回答,坦荡坚强,有一种内刚。     如果不考虑出处,“冰心”可以有2种理解:   1.代表清洁透明。(与上述出处意思同,想到了著名的一位女作家的名字。)   2.代表心灰意冷。     有人将这句用在男女情感中,代表一种坚守,激赏!     解析完毕。     ====================================     江苏镇江芙蓉楼大概在清朝被毁,1992年镇江市政府在原址重建,成为现在的风景名胜,可惜没去过。     谢谢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本文档为【芙蓉楼送辛渐(其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