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7-09-26 19页 doc 49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7722

暂无简介

举报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研究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 录 提 要 ?????????????????????????????????????????????????????????????????????????????????? 1 前 言 ?????????????????????????????????????????????????????????????????????????????????? 2 综 述 ????????????????????????????????????????????????????????...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 录 提 要 ?????????????????????????????????????????????????????????????????????????????????? 1 前 言 ?????????????????????????????????????????????????????????????????????????????????? 2 综 述 ?????????????????????????????????????????????????????????????????????????????????? 4 与方 法 ???????????????????????????????????????????????????????????????????????????? 10 结 果 ???????????????????????????????????????????????????????????????????????????????? 14 讨 论 ???????????????????????????????????????????????????????????????????????????????? 15 结 论 ???????????????????????????????????????????????????????????????????????????????? 17 参考文 献 ???????????????????????????????????????????????????????????????????????????????? 18 中文摘 要 ?????????????????????????????????????????????????????????????????????????????????? 1 英文摘 要 ?????????????????????????????????????????????????????????????????????????????????? 2 致 谢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 导 小 组 成 员 姓 名 职 称 轮转科室 李胜文 副教授 泌尿外科 赵丛海 副教授 神经外科 田 力 副教授 基本外科在这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我的 导师李胜文副教授,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和 支持。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 科研作风深深的影响着我。无论是在临床 工作或者是在科学研究中。他都始终给我 指明前进的方向,并时刻指出我的不足之 处和尚需努力改进的地方。在他的帮助和 指导下,我顺利的完成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和硕士论文。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 求是的科研作风、精湛的医术将是我一生 学习的榜样。 ?张士伟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提 要 尿流改道是泌尿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对于那些因肿瘤、 损伤或其它疾病导致膀胱损害或缺失的病人来说,尿流改道是得以 维系病人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尿流改道大致可分为可控性和 非可控性尿流改道。代膀胱的替代物多以肠道为主,所以又叫肠代 膀胱。可控性肠代膀胱可分为:肠代膀胱腹壁造口、原位肠代膀胱、 异位肠代膀胱。理想的代膀胱应满足:大容量、低压、可控、抗逆 流、顺应性好这些条件。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是在输尿管乙状结肠 吻合术的基础上改进演变而来的。该术式不打破肠道的连续性,不 需要做肠造瘘及肠套叠等复杂操作,明显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无需 建立复杂的抗流出通道,术式简单易行,容易被医生掌握。肠管去 管化形成大容量、低压贮尿囊。利用人体自身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 可控性好,可自行控制排尿。术后不需导尿或集尿装置,减轻了病 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患者生活质量较高,易于被病人接受。经过 临床随访、观察证实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是一种较好的、可供选择 的尿流改道的术式。?1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 言 尿流改道是泌尿外科 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手术使尿流排出体 外的途径发生部分或全部改变的术式即称为尿流改道。其手术术式 很多,大致可分为可控性和非可控性两类。尿流改道中的膀胱替代 物多以肠道为主,因此这类以肠道为膀胱替代物的可控性尿流改道 又叫可控性代膀胱。理想的肠代膀胱应满足:大容量、低压、可控、抗逆流、 顺应 性好等条件。早期的代膀胱功能并不是很理想,并发症较多。 Stephen 研究发现,根据几何原理,一定长度的肠管,在相同面积情况下 球体体积最大,即肠管去管化缝制成球形贮尿囊,其容积最大。 Himan研究发现,根据 Laplace定律,TPr(T张力 P压力 r半 径),即 PT/r。去管化的肠管缝制成球形时半径增大,体积增大, 内压降低。肠壁内含有粘弹力组织,当内腔充盈时可适当膨胀,维 持内压相对稳定。去管化后肠管折叠,两部分肠管收缩方向相反, 其内压在肠管收缩时仍很低。这些理论的产生促使了肠管去管化的 应用,节省了肠管的使用。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 去管化贮尿囊。可控性肠代膀胱大致分为三类。(1)原位肠代膀胱。 (2)肠代膀胱可控性腹壁造口。(3)异位肠代膀胱。现今临床上 应用的肠管有回肠、盲肠、升结肠、乙状结肠、胃等。不论段肠管 作膀胱替代物都各有优缺点。乙状结肠因其对代谢影响小、位置较 低是比较理想的替代物。 ?2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就是在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 术基础上演 变而来的。从 1996到 2002年我们为 38例膀胱肿瘤膀胱全切病人 行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其中男性 31例,女性 7例。平均年龄 53.2 岁(42-68岁)。经过术后随访观察证实其临床效果稳定。该术式具 有如下优点:1、肠管去管化形成贮尿囊容积较大,术后平均膀胱 容量为 515ml(400-600ml)。2、低压,术后平均基础压力 1.47Kpa 平均最大充盈压力 2.16Kpa。3、粘膜下隧道形成的抗逆流吻合,效 果肯定。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可控性好。4、所用的肠管对 营养吸收及代谢的影响小。5、该术式不打破肠道的连续性,并发 症少,术式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乙状结 肠直肠膀胱术是一种较好的可供选择的可控性肠代膀胱术。 ?3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 述 可控性肠代膀胱 尿流改道是泌尿外科 一项重要技术。早在 1850年 Simon就尝 试用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行尿流改道。1911年 Coffey成功的施行 了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同年 Zaayer创建了回肠通道术式。这 两种术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但其术后并发 症多,病人生活质量不高。这促使人们不断努力寻求新的来改 [7] 善代膀胱的生理功能,使之更接近正常膀胱。Stephen 研究发现, 对一定长度的肠管,在相同表面积情况下球体体积最大。证实了肠 [9] 管去管化缝制成球形贮尿囊,其容积最大。Himan 研究发现,根 据 Laplace定律,去管化的肠管缝制成球形贮尿囊时半径增大,体 积增大,其顺应性增高。肠壁内含有粘弹力组织,当内腔充盈时可 适当膨胀,维持内压相对稳定。去管化后肠管折叠,两部分肠管收 缩方向相反,压力亦可抵消一部分,其内压在肠管收缩时仍很低。 这些理论的产生促使了肠管去管化的应用,节省了肠管的使用。在 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去管化贮尿囊。可控性肠代膀胱大致分 为三类。(1)原位肠代膀胱。(2)肠代 膀胱可控性腹壁造口。(3)异位肠代膀胱。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对 其进行论述。一、贮尿囊肠管的选择 ?4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盲、升结肠:盲结肠本身再生理上就有贮存功 能,在一定 范围内随肠内容物体积增加,其内压仅稍增高,这类似膀胱的贮存 [2、23] 功能。其截取范围可比较随意,也易于移至原尿道处 。盲升结 [11] 肠的纵行肌集中于三条结肠带上,Alcini 首先提出间断切除结肠 带后,肠壁松弛、容量增加、肠内压减小,无需去管化即可建成低 压大容量贮尿囊。梅骅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全剔除结肠带,进一步增 加了贮尿囊容积,减少了肠管的使用。2、回肠:从尿流动力学上看,去管化回 肠贮尿囊比较接近生 [4、5、6] 理性膀胱的特点 但回肠管腔小,所需肠管多。回肠在营养吸 收中作用很显著,失去回肠对代谢产生影响较大。回肠代膀胱术后 约 22%病人血中 B 和叶酸水平降低,约 1/3病人出现胆酸吸收障 12 [2、4、6] 碍,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为 45% 。Studer认为采用 40厘米回 肠最适合,其形成贮尿囊平均容量 500ml。 3、回、盲、升结肠:几种不同类 型肠管去管化后重排,可防 止高压波的产生,提高了顺应性。肠片的组合使形成的肠片较大, 所缝制的贮尿囊更接近球形,增大了容积。同时回盲瓣和终末回肠 [20、21、23] 也易于形成可控机制 。但其采用了终末回肠,影响 B 的吸 12 收。4、乙状结肠:其肠壁厚吸收能力弱,它的缺失对营养吸收影 响小,它距原尿道近易于行原位或异位肠代膀胱术。是比较理想的 膀胱替代物。5、胃:胃生理特性与膀胱相似,均为低压贮存的肌性器官,?5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伸展性顺应良好。胃粘膜不吸收氯离子,因而避免了高氯性酸中毒 的发生。胃内酸性环境不利于细菌生长,新膀胱感染少,保护了肾 [14] 功能。但术后可出现高胃泌素血症、酸性尿及溃疡形成 代谢性酸 [8.14] 中毒、尿痛尿血综合症等并发症 。该手术较大对病人打击大。 哪段肠管作膀胱替代物都各有优缺点。从临床应用上看,回盲升结 肠、盲升结肠为人们常用。乙状结肠因其对代谢影响小是比较理想 的替代物,胃的应用则不是很广泛。二、输尿管与贮尿囊的吻合输尿管与新膀胱的吻合方式很多,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非抗返 流的吻合方式如 Nesbit。早期的再植方式多为此类,当新膀胱压力 增高时往往引起尿液返流,而造成肾盂肾炎、肾积水最终导致肾功 能受损。另一种是抗逆流吻合像 Le Due、Good win、Leadbetter等。 这些再植方式可有效抗逆流,减少逆行感染及肾积水的发生,保护 [1、18] 了上尿路。该方式输尿管肠吻合处狭窄发生率约 1-3% 从临床 应用看抗逆流再植方式为人们常用,效果也比较肯定。三、输出道 (一)利用原尿道括约肌控制排尿Camey在 1979年用非去管化的回肠和原尿道吻合发明了原位 [3] 肠代膀胱。Hautmann第一个用去管化的肠管吻合于原尿道 。原位 肠代膀胱最初只用于男性,因为女性膀胱切除术中一般常规切除阴 [3.6] 道前壁和尿道,另外对女性控制排尿机理的了解也很少 。近年来 对女性盆腔解剖和控制排尿机理的研究证实,在女性尿道中部或近?6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端 1/3处略向外的位置,有一束由平滑肌和横纹肌混合而成的肌束, [1、3、6、10] 是女性控制排尿的关键括约肌 。近来研究证实原位肠代膀 胱术后出现尿失禁的机率无性别差异,且膀胱肿瘤尿道复发率女性 [10] 低于男性 。这些理论的支持使女性原位肠代膀胱得以应用。原位 肠代膀胱术中保护好控制排尿的括约肌是很关键的。术中男性要作 [1、6] [3、10] 前列腺尖部尿道 女性则应切除近侧一段全层尿道 作快速病 理,如有可疑癌组织应改变术式作全尿道切除。 (二)肠代膀胱可控性腹壁 造口 可控性腹壁造口术式很多,造口位置多选择脐和比基尼线下方。 [22] Savage 报道下腹壁造口的狭窄发生率高达 50%,脐部为 10-30%。 [12] Fitcher 报道在脐部行“V”形漏斗形切除,造口狭窄发生率明显 减少。其可控机制大致分以下四种:1、阑尾作输出道在 1908年 Verhavgen 发明了用阑尾作输出道。但使其广泛应 用的是 Mitroffanoff他把阑尾在根部扣状切除,旋转 180度后把阑 尾包埋在结肠带下形成可控输出道。其缺点是阑尾旋转后影响其血 [24] 液循环,易引起阑尾坏死。Riedmiller 将其改进为把阑尾原位包 [1] 埋在邻近的结肠带内。对于阑尾长度不足的患者 Burns 发明了用 GIA吻合器,切下盲肠末端同阑尾形成一个新的长阑尾。对于那些 [25] 阑尾不可用者 Lampel 发明了两种新方法一种是,用带蒂岛状浆 肌层肠瓣形成一个约5厘米左右的阑尾,用邻近的浆肌层包埋。另 一种使用全层肠管瓣形成一个新阑尾,包埋于邻近的结肠带下。对?7吉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于包埋长度各家意见不一,MANIZ主张包埋 3-4厘米 国内有人 主张包埋 2厘米左右即可。 [15] Hubner 研究发现盲肠、盲肠阑尾连接部(阑尾瓣)、阑尾三 者环行肌厚度,阑尾瓣处最厚。证明了其有解剖上及功能性双重括 约肌功能。阑尾取材方便,用其作输出道方法简单,可控性好,发 生导尿困难者少,可减少肠管的使用。缺点是:血供易受损且常因 慢性炎症而不能用。2、缩窄末段回肠和回盲瓣折叠可控输出道Rowland于 1987年报道了 Indiana贮尿囊的制作。其最初的可 控机制是采用缩窄末段回肠方式,术后尿漏及导尿困难发生率高。 [1、21] Rowland 对此进行改进,回肠内放置 12号导尿管,用吻合器行 回肠缩窄,构建一个光滑的输出道,并用丝线在回盲瓣处行肠外衣 缝合,以使回盲瓣折叠,改进后发生导尿困难和尿漏机率减少。 [17] Davidssion 将其改进成横切盲肠末端回盲瓣处,用吻合器将部分 回盲瓣与盲肠吻合行回盲瓣折叠。3、回肠套叠乳头及回肠水压阀回肠套叠 乳头的制作烦琐,术后乳头易滑脱或坏死导致手术失 败。回肠水压阀的术后并发症高,水压阀失败率高达 17.6%,到后 [16] 期功能稳定者只有 45% 。阑尾输出道、缩窄末段回肠和回盲瓣折 叠这两种可控术式为人们常用。后两种则很少用。造口位置多选择 脐部。三、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 ?8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 1850年 Simon就曾行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 Mainz Pouch [18、19] ? 就是在此基础上改进演变而来的。其术式是以乙状结肠直肠 交界处为中点向上、向下各剖开肠管 10-12厘米,摆成倒“V”形 缝成贮尿囊,输尿管行粘膜下隧道吻合于肠袋后壁。该术式简单, 术后新膀胱功能稳定,有适当排尿间隔无需导尿或挂集尿袋。该术 式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尿便可分别排出,很少有尿便混流现 象,患者生活质量高。现在的手术器械、缝线和抗生素比以前有很大进步。 早期的缝 线不可吸收,贮尿囊结石发生率很高。现在改用可吸收缝线后此现 象基本杜绝。吻合器的使用加快了贮尿囊的缝制。早期吻合器多为 [13] 不可吸收因此易产生结石。Bonney 介绍了使用可吸收吻合器。与 传统方式相比,使用吻合器节省手术时间,大约可节省 1小时。这 就意味着减少总的出血量,同时也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现今的肠代膀胱术比 以前有很大提高,但其远期效果和并发症 [18、24] 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Filmer 报道输尿管肠吻合处肿瘤 再发率 5-13%。有不少学者主张定期行新膀胱的镜检,必要时活检 [1、18、19、20] 。目前人们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来替代膀胱。但从文献和 临床应用上看可控性肠代膀胱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9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自 1996年至 2002年我们为 38例膀胱肿瘤膀胱全切病人行乙 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其中男性 31例,女性 7例。平均年龄 53.2岁 (42-68岁)。术前膀胱镜检查并取病理标本确定临床诊断。通过肛 诊,灌肠实验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排除直 肠及乙状结肠病变。术前 3日起常规做肠道准备。术后病理报告, T 16例,T 17例,T 5例。 2 3 4 (2)外科技术:膀胱全切以后,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为中点(图 1),在肠系 膜对侧肠壁沿结肠带向远、近端纵行切开肠管各 10-12厘米(图 2)。 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缝支持线,使剖开的肠管呈倒“V”字形折 叠。将两相邻的肠壁后缘做侧-侧吻合,形成贮尿肠袋后壁(图 3)。 浆肌层用 1号丝线做间断缝合,粘膜层用 4-0可吸收线做连续缝合。 为了方便输尿管与肠道的吻合,防止输尿管折曲引起梗阻,将左侧 输尿管从肠系膜下动脉下方穿过肠系膜牵至右侧(图 4a)。在肠粘 膜上做支持线后,于两侧肠壁中线上剪孔,左、右输尿管分别由此 引入肠袋。由此孔向下做粘膜下隧道长 3-4厘米,下端做粘膜切口。 输尿管由隧道穿过,末端与肠粘膜做粘膜-粘膜吻合(图 4b)。为保 证输尿管愈合良好,双侧输尿管内各放入支架管一枚,由肛门引出。 为避免肠袋过度活动导致输尿管扭曲梗阻,将肠袋固定于骶骨岬纵?10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韧带上(图 5)。4-0肠线全层缝合肠袋前壁,1号丝线做浆肌层 间断缝合(图 6、7)。 (3)术后处理术后禁食并静脉高营养 7-10天,胃肠减压至肠蠕动恢复。肛 管引流保留 7-10天,双侧输尿管导管保留 9-11天。术后定期随访, 检查血生化了解代谢平衡情况。B超监测上尿路变化,必要时做排 泄性尿路造影了解输尿管的通畅情况及抗逆流功能。术后 3-6个月 做肠代膀胱功能检查。 ?11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 果 (1)可控性排尿:本术式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拔除肛管后 2天内肛门括约 肌功能基本恢复。初期尿频,5例病人有夜间尿失禁,持续 2-3天 后可完全控制排尿排便。拔除肛管后 1周-2个月可获得满意的尿便 分流。2个月后排尿次数稳定,白天 4-5次,夜间 1-3次。 (2)袋动力学检查:术后 3-6个月做肠袋动力学检查。肠袋最大储尿容量 400-650ml (平均 515.6ml),基础压力 8-23cm H2O(平均 16。5cm H2O),最 大充盈压力 12-33cm H2O(21.3cm H2O)。肠袋充盈过程中顺应性 良好。 (3)上尿路情况:32例共 6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双侧 1例, 单侧 5例), 术后 14天做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有 2例积水消失,其余 4例在以 后的随访中逐渐减轻。其余 26例术前上尿路形态正常,术后 3个 月复查时 8例有轻度肾积水,其中 7例在 6个月时缓解。只有 1例, 2个肾输尿管系统严重扩张积水,经手术探查见右侧输尿管吻合口 狭窄,做再吻合。左侧输尿管下段纤维粘连迂曲,进行松解。术后 3个月复查,积水缓解。 ?14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讨 论 尿流改道技术是泌尿外科的重要技术,理想的替代膀胱应接近 正常的生理功能,除具备足够储尿容量,维持一定的排尿间隔,可 自主控制排尿及良好的排空功能外,尚需无逆行感染,代谢紊乱等 并发症。早在 1852年就已出现了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的尿流改 [1、18] 道方法 。但该术式术后有逆行感染、代谢紊乱、尿频及夜间尿 失禁等难以克服的并发症和很高的死亡率。虽然进行了许多改进, 这些问仍不能得到满意解决。到本世纪五十年代逐渐被其它术式 [4] 代替 。近年来,由于输尿管抗返流吻合及肠管去管状化等技术的 应用,可吸收缝合线及其它医疗器械的发展,使肠代膀胱的手术效 果有了很大改善。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是在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 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一种低压可控性尿流改道。它利用了输尿管乙状 结肠吻合术的优点,同时有效地克服了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由于 输尿管吻合口无抗逆流作用及肠管收缩时产生很高的压力所引起 的主要并发症。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通过肠道去管状化及输尿管抗 逆流吻合满足了低压可控膀胱:大容量、低压力、抗逆流及可控制 [17-19] 排尿的主要条件 。其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输尿管吻合口狭窄所 引起的肾积水。本组有 1例出现双侧肾积水,手术证明一侧吻合口 狭窄,另一侧粘连。经手术矫正后肾积水消失。避免狭窄的主要方 法是保证粘膜下隧道足够宽及彻底止血,术后保留输尿管支架管一 周以上,使输尿管固定于较直行的位置,确保引流通畅。高氯性酸?15吉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毒是肠代膀胱术后常出现的并发症。FISCH等报道 73例,术后 有 49例常规服用碱性药物防止代谢性酸中毒,未服药者有 2例出 [19] 现代谢性酸中毒 。本组 32例随访 3-6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服用 碱性药物。有 4例出现轻度代谢性酸中毒,我们认为排尿间隔时间 过长,尿液流入降结肠,是代谢性酸中毒产生的原因之一。嘱病人定 时排尿,缩短间隔时间后,酸中毒得到缓解。与其他形式的尿流改 道相比,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有如下优点:(1)本术式不需要做肠 造瘘及肠套叠等复杂操作,明显减少了手术并发症。(2)无需建立 复杂的抗流出通道,在技术上易于被术者掌握。(3)不需挂置尿袋 或间断导尿,方便术后病人生活,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此外, 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有利于病人心理健康。不失为可控性 尿流改道中可供选择的术式。 ?16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 论 可控性肠代膀胱已经广泛的被泌尿外科医生和患者所接受。乙 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式,具有如 下特点:1、构建的代膀胱各项尿流动力学指标良好,基本具备了大容 量、低压、可控性等要求。2、该术式不打破肠道的连续性,不需作肠造瘘及 肠套叠等复 杂操作、不需建立复杂的抗流出通道,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3、选用的肠管 对营养吸收及代谢的影响小。4、术式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术后效果肯定,患者不 需导尿 或集尿袋,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病人生活质量高,乐于接受此术式。17吉林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Mitchell. C. Benson, et al: Continent urinary diversion Ur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99 Vol: 26:125-147 2. Claus F. eisenberger, et al: Orthotopic ileocolic neobladder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radical cystectomy: Histoy technique and results of the Jhons Hopkins experience 1986-1998 Ur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99 Vol: 26:367-378 3. Dvaid. P. wood,: Orthotopic urinary diversion in women Ur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0 Vol;27 :367-3784. Studer, et al: Summary of 10 years experience with an ileal low- pressure bladder substitute combined with an afferent tubular isoperistalti segment world J urol 1996 14; 29-395. Floher. P et al: The ileal neobladder ?update experience with 306 patiens world J urol 1996 vol: 14: 22-26 6. Elmajian, et al Orthotopic urinary diversion: the kock ileal neobladder world J urol 1996 vol14: 40-467. Stephen. A et al: Guidelines to determine the size and shape of intestinal segments used for reconstruction J urol 1988 Vol: 140: 1150-11518. Ngugen. D. H et al: The syndrom of dysuria and hematuria in pediatric urinary reconstruction with stomach J urol 1996 ?18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ol155:656 9. Himan. F Selection of intestinal segments for bladder substitution phys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J urol 1988 vol: 139: 519-521 10. Stenzl: The use of neobladders in women undergoing cystectomy for transitional-cell cancer world Jurol 1996 vol:14:15-2111. Alcini et al: Result of 4 years of exeperience with bladder replacment using an ileocecal segment with multiple transvers teniamyotomies J urol 1993 Vol:149: 735-737 12. Ficthner et al: Appendiceal continent mechanisms in continent urinary diversion world J-urol 1996 vol:14 :105-107 13. Kirsch et al: Absorb stabling techniques in Continent urinary diversion world J urol 1996 vol:14:117-121 14. Mitchell et al: Contient gastric pouch World J urol 1996 vol: 14:112-11615. Aubener W A et al: J urol 1992 145 part2339A Abstract 72216. Sanda et al: Eevolution of outcomes with the ileal hydraulic valve Continent diversion: reevaluation of the Benchekroun catheterizable stoma world J urol 1996 vol:14:108-109 17. Davidsson et al: Detubularized right colonic reservoir with intussuscepted ileal nipple vlave or stapled ileal “lundiana” outlet world J urol 1996 vol:14: 78-8419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Margit fisch et al: The maniz pouch? Sigma rectum pouch J urol 1993 Vol:149:258-263 19. Fish et al: The sigma rectum pouch world J urol 1996 vol14:68-7220. Lampel et al: Continent diversion with the maniz pouch world J urol 1996 vol:14: 85-91 21. Rowland et al: Present experience with the Indiana pouch world J urol 1996 vol:14: 92-9822. Van Savage et al: Outcome analysis mitrofanoff principle applications using appendix and ureter to umbilical and lower quadrant stoma sites J urol 1996 vol:156:1794-1797 23. Thuroff et al: 100 cases of maniz pouch: Continenting experience and evoluation J urol 1988 vol:140:283-291 24. Riedmiller et al: Continent appendix stoma: A modification of the Maniz pouch technique J urol 1990 vol:143:1115-111725. Lampel et al: In situ tunneled bowel flap tubes: 2 new techniques of Continent outlet for maniz pouch cutaneous diversion J urol 1995 Vol:153: 308?315?20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乙状结肠直肠膀胱 术作为可控性尿流该道术 术后临床效果。方法:38例膀胱癌患者,男 31例,女 7例。年龄 42-68岁,平均 53.2岁,均行该术式。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 纵行剖开肠管 20-24厘米,缝合成贮尿袋,双侧输尿管采用粘膜下 隧道方式,作抗逆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观 察病人尿流动力学指标、血生化指标、膀胱镜检、肾盂排泄性造影 或双肾 B超。结果:术后病理 T 16例、T 17例、T 5例。本组患 2 3 4 者获得随访 32例,随访 7-60个月,平均 30个月。术后平均住院 天数 15天(13-39天)。术后 6个月肠代膀胱的容量平均 515毫升 (400-650毫升),基础压力平均 16.5cmH o(8-23cmH o),最大充 2 2 盈压力平均 21.3cmH o(12-33cmH o)。肠袋顺应性良好,均可控 2 2 制排尿。膀胱镜检查:新膀胱无肿瘤复发。4例出现轻度代谢性酸 中毒,其它血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上尿路情况:有 26例上尿路 形态功能正常,7例有轻度肾积水,在 4-6个月缓解。只有 1例积 水严重,手术探查,行右输尿管再吻合,左输尿管下段纤维粘连松 解,术后缓解。结论:该术式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效果较肯定,术后生活质量高,易于被患者 接受,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控性肠代膀胱术。关键词: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膀 胱肿瘤、 术后效果 ?1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sigma rectum pouch for urinary bladder substitution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athents who had been performed the sigma rectum pouch and analyse the clinic material after operation, To study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this procedure. Bladder augmentation or substitution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 opened segments of smallor large bowel. The ideal patch or pouch should be able to store a satisfactory volume of urine at low pressure with the shorest length bowel. Ureterosigmoidostomy was the frist form of continent urinary diversion and enjoyed broad popularity during the frist half of the twentytth century. The Maniz pouch II was developed form itMethods: From 1996 to 2002, we performed it after total cystectomy for 38 patients. The sigma rectum pouch was accomplished by an antimesenteric splitting and side-to-side anastomosis of the rectosigmoid over a length of 20~24cm. Submucosal tunnel technique was employed for antireflux ureteral implantation. The patients have been follwed up for 7~60 months with a mean of 30 months. Results: Continency has been achieved in all the 38 patients with micturation frequency of 3~5 times during day time and 0~3 times at night. The mean volume of pouch was 515ml 400~650ml. The basal ?2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ntrareservoir pressure was 1.47Kpa and highest peak pressure 2.16KpaConclusion: It was claimed that the mainz pouch ? procedure provides a sound protection for the upper urinary tract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urine diversionurinary reservoir?3?
/
本文档为【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