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父母应该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2017-09-05 41页 doc 74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父母应该经常对孩子说的话父母应该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每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都有一颗温柔、纯洁的心。 呵护这颗心,勿使受伤,是上天赋予为人父母者的圣职。 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是严肃的告诫、喋喋的训导;也不是成套的理论、成体系的教程。家庭教育的成效,就在我们不经意的、点点滴滴的话语和口气中;在看似随意却传递着丰富意涵和情感的表达中。 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们的长处却视而不见,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你能做好”,...
父母应该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父母应该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每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都有一颗温柔、纯洁的心。 呵护这颗心,勿使受伤,是上天赋予为人父母者的圣职。 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是严肃的告诫、喋喋的训导;也不是成套的理论、成体系的教程。家庭教育的成效,就在我们不经意的、点点滴滴的话语和口气中;在看似随意却传递着丰富意涵和情感的表达中。 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们的长处却视而不见,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你能做好”,一边忍不住地伸手帮忙,如果是,那么只能说,这种赏识是你讨好孩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孩子学到什么东西。 别哭,告诉妈妈是什么原因 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好说给我听听。 先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哭泣时,最好的安慰就是听他倾诉。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哭。孩子一哭,赶紧安慰:“别哭了,乖。”如果他根本不听,哭得更厉害,家长立即就不耐烦地呵斥:“哭什么~不许哭~”很少有家长肯耐心地听孩子倾诉。 一个朋友讲起自己的小时候时,总是会提到一件事。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他和哥哥在房间里去玩。本来玩得好好的,但是因为抢着看一本漫画书,两个人打起来。他被哥哥推到地上,漫画书也给抢走了,忍不住大哭起来。母亲进来把他带到客厅,拉到自己身边,温和地问他:“怎么回事呀,说给妈妈听听。”于是他边哭边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母亲耐心地听他讲完,然后替他擦干眼泪说:“兄弟俩应该互相谦让,漫画书让哥哥看完你再看吧。他有不对,妈妈再找他谈。” “你不知道,当时我还以为母亲要大骂我们一顿呢。因为我看到父亲在一边已经要发火了。之后很多年我都记得这件事,觉得母亲很宽容、很理解我们,允许我们诉说委屈。现在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说起当年的事,朋友仍然感慨不已。 孩子哭闹,多半是受了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作为家长,只说一句“不许哭”、“哭也没用”来强行禁止孩子哭泣,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效果的。他既已心里不满,你却还要不问缘由地斥责,不是让他更难过更委屈吗, 无论如何,你必须得先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听他慢慢诉说。并不需要很多附加的安慰,做父母的只要用一双耳朵去听就够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净化”原理,很值得借鉴到家庭教育中来。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无法发泄时,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不定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但是,如果给他机会倾吐不快,他便能委屈尽释,也不再坚持满足原来的要求。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分析和判断,而仅仅是做一个听众,帮助孩子敞开心灵,发出怨气。 这种方式,能够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直至从令他难过的事情中走出来。他在讲述事情经过的过程中,也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太小的孩子也许对自身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但是能让他说出心里话,就是替他解了心结,哪怕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也不会一直记在心里。 孩子哭是很经常的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就请在这个时候对他说一句:“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 孩子哭泣只是撒娇时另当别论 与一见孩子哭就呵斥的父母相反,还有一些家长,一听到孩子哭就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把孩子抱在怀里,百般哄劝、安慰,甚至为了止住孩子哭泣而满足他的一些无理要求。似乎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 只有如此才可以补偿。当然了,疼爱孩子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能不分情况、不讲原则地宠爱。孩子一哭就去哄,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性。 有时,孩子哭,也并不一定就是受到委屈或者某种伤害,而不过是为引起父母注意,撒撒娇,装可怜,以此获取父母的爱抚、疼爱罢了。也许孩子起先并没有这种意识,只是偶尔发现只要一哭,父母必定会来哄,于是在以后他就学会了使用这种“伎俩”。 遇到这种情况,办法还是那一个,不要禁止孩子哭泣,也不要马上去哄,而是很平静地让孩子把哭的原因告诉你。哪怕孩子什么也不说,他也可能因为家长的这种郑重而停止哭泣。至少,他“骗”不到同情,自己也会觉得没意思,哭一会就不会再哭了。 说起来,不管孩子是因为什么哭,家长都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这个问题自己解决 这个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各种类型的人,见识简单或者复杂的事情,他自己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一些麻烦。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揽过来,应该学会留空间给孩子。 张先生当爸爸许多年了。别人提到他上初中的儿子总是赞不绝口。但是他自认为,孩子的成长,自己其实并没有费太多的心,因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处理了。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很少主动替孩子做什么。孩子摔倒了,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说:“自己爬起来。”孩子玩玩具拼图,怎么也拼不好,他在一边稍加指点,然后告诉孩子:“爸爸可不帮你,你能拼好的。”在他认为儿子能够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从不主动帮忙。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对他说:“爸爸,我们老师说要组织一次野炊活动,可是经费得自己想办法,不能向家里要。可是我到哪里去挣钱呢,”做父亲的说:“自己的问题可要自己解决。爸爸只能提个建议,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挣钱。”后来,儿子就和几个同学约好,替报社卖报纸,辛苦了一个周末,也挣了不少钱。孩子也慢慢被调教出来了,遇事不再找父母,而是先自己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才要求父母帮忙。事实也证明,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是可以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的。 张先生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鉴。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适时放手,培养的是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家长应该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当你意识到孩子完全能够应付他遇到的问题时,就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好了。父母可以充当顾问,但是最好“袖手旁观”。 孩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判断、决定、行动,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锻炼。父母也能够从孩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看出孩子各方面的素质,也好在今后实施相应的教育。对孩子说“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也是在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处理,不能依赖他人。而且你做了什么事,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让孩子明白这些,对于他将来的独立非常重要。 孩子可以解决的事父母不要插手父母们总是以为爱孩子,就等于事事要替孩子去做,不让他操半点心。不仅将孩子生活打理妥帖,而且孩子一遇到什么问题,就主动替孩子做了。孩子未必就乐意让父母这样一手操办。因为往往父母还没有了解真相和实情,就自以为是地替孩子做了决定,结果将事情弄得更糟糕。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有时遇到的问题是不需要大人的干预。比如和朋友闹了点矛盾,比如老师给他布置了课外实践的任务。这些问题他自己能够解决,父母就不要都替他做了。 有些父母缺乏耐性。比如孩子在家里做一件老师要求做的模型,一些细致的活他做起来显得很笨拙,或者整个地就慢吞吞的。这时家长就看不过眼了,赶紧替孩子帮忙。孩子都不急,你急什么呢,他做他的模型,你做你的事,为什么要操这么多无用的心,孩子实在碰到困难,他会来找你的。再说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事慢一点,笨拙一点,都是很很正常的,不要对他高要求。 还有的母亲总觉得孩子太小。所以,有时过于心疼,宁愿自己为孩子都做了。孩子:“妈妈,我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妈妈:“这可是你自己的事呀,自己缝上去。”孩子:“我不会呀„„”妈妈:“妈妈先教你,然后你自己缝,好吗,”这样的妈妈才是聪明的妈妈。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也给了孩子锻炼自我的机会。 家长在一边指导,教给孩子的只是和技巧,具体的实践,必须让他自己去做。这样孩子才能学到真本事。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我们吃进嘴里的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感激那些让我们有米吃的人。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才对,你看,正是他们每天辛苦劳动,我们才能住上美丽的房子呀。 父母和孩子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看到这个题目,也许做父母的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啊,我们都是靠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获取报酬,为什么要对别人心存感激,我自己挣钱养活我自己,难道还要对别人说谢谢,听起来,的确有道理。但是,事实真的那么简单吗,谁能说自己活在世上,不需要他人呢,我们时刻都不能脱离了他人而生存。哪怕你整天一个人待着,你住的房子,你吃的米,你穿的衣服,你用的家具等等,哪一样不是由别人提供给你的,是的,你为使用这些东西而支付了报酬,但是,请想一想,假如它们不被制造出来,你即便有钱也买不来呀。 每个人的生活都渗透了他人的劳动,这一点无庸置疑。而我们,正是要对这样的劳动表示出我们的感激与敬佩。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的心底才会产生爱,才会对于我们享受到的一切予以尊重和珍惜,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才会明白,之所以有好的生活,正是拜许多人所赐。没有爱的世界是可怕的。 无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可耻的。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心存感激,才会心中有爱,心中有爱,才会真诚地去关心别人。而社会的和平、美好恰恰需要每个人都付出一点自己的爱心。父母必须把这样的思想传达给孩子。美好的品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当然了,父母要求孩子如此,他们自己首先得有这样的认识。 如果你的孩子嘲笑那些灰头土脸的建筑工人,请你一定要对他说:“孩子,我们应该感激他们才对。”品格的教育一样很重要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兴趣等方面,家长很重视,也花了不少心思。品格的教育却成了一个缺口。这种无形的东西最重要,却往往被忽略了。父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考试得了多少分,有些什么特长,能做什么事情,至于他是否正直,是否善良,是否自私,是否虚伪,是否有一颗爱心,都无所谓。大人总觉得这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不实在,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也用不到。 一个人的人品与才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才能,而忽视他的品格培养,将来孩子由着性子,乱用才能,那一定 会闯出祸来。拥有爱心,是良好品格的一个方面。爱是很神奇的一种情感,它能够衍生出许多美好的事物和现象,能够让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当一个社会遍布着爱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无边的幸福与快乐。 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格传递给孩子。这往往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所以,如果你想教育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老师说过,歌德的书跟砖头一样厚~ 你的心情我也理解 爸爸也是这样,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很多的不安和焦虑。 很不服气,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现在不是气的时候。 妈妈明白老师说的话,但是更了解你的心情。 理解孩子,是沟通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蛮不讲理的霸道父母,不了解孩子,也不愿意去了解孩子。更可悲的一种是明明不了解孩子,却自以为了解。一个父母与孩子不做沟通的家庭,往往是危机四伏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了,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父母,不再把什么事都讲给爸爸妈妈听。在他们眼里,父母就只是大人,而没有意识到父母也是从孩提时代过来的,也有过他们这样的青春年华,也跟他们一样有过不安、焦躁和烦恼。他们把父母放在大人的世界里,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里,所以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波动也大。也许一点点的小事,都能让他大喜或者大悲。也许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跟你发牢骚: “真气愤,那家伙有什么资格那样说我,” “可恶~他比我差呢,居然数落我~” “我肯定不会输给他的,走着瞧吧~” 也许他针对的是老师,或者朋友,甚至是一个陌生的人,也许只是芝麻大点的事。但是他的确牢骚满腹,愤愤不平。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别急于劝解,最好是先对他的不满表示出理解和共鸣,然后不动声色,让孩子把事情经过细细说给你听,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比如,你可以说:“是这样啊,你觉得很不服气,对吧,妈妈非常理解你那种不甘的心情。” 也许孩子并不能立刻接受你的态度,但是至少在心理上,会获得暂时的安慰。这是你进入到他的心灵世界的第一步,需要耐心和平静。孩子认同了你对他的共鸣,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有一位母亲很善于和孩子沟通。在她读初二的女儿为一段感情而难过时,她对女儿说了这么一番话:“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妈妈跟你一样,也有过青春期,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还比你烦恼得多,甚至因为不安和焦虑,都快要崩溃了。但是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呀。只要一步一步向前,没有什么障碍是跨越不了的。现在想起那时候,尽管有很多苦恼,但是那的确是一个令人留恋值得回忆的时代。可能现在的你比妈妈当初更累,但是没关系呀,你可以把这当作成长的一种体验。” 也许做女儿的并不会因为母亲这么说就把自己所有的心里话都说出来,然而在她心里,母亲跟她之间那种大人和孩子的差距已经消除了。这,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理解和沟通,都是需要时间的。父母对孩子要多些耐心。 总之,经常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父母与子女间的信任和尊重的和谐关系也就能慢慢建立起来了。 理解孩子,应是一种事实而不仅仅是愿望 当然了,理解孩子,不能只是一种心愿或口头上的表达。你必须切实地做到这一点。这很关键~ 对孩子的愿望上的理解和事实上的理解,是绝然不同的。一个孩子逐渐懂事,他的心理也会复杂起来。作为父母,你是否了解孩子的性格、喜好、品德、才能、天赋,是否了解他的学习情况,是否明白你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你都不清楚,那么就不要对孩子说:“我理解你„„”否则,你表示出的错误的理解会让孩子反感和不屑。 对孩子事实上的了解,实际是对他的心情的一种感同身受,想象你处在他的位置,想象你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是什么样。你能做到这一点,那才说明你进入到了孩子的世界。 自己管好自己的事 自己管好自己的事。 管好自己的事,不要指望别人。 没有自律,就不会有成功“自己管好自己的事”,这样的话父母基本是不会对孩子说的。因为他们往往把许多事都替孩子“管”了。或者担心孩子太小了做不了,或者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总之,能做的,都替孩子做好了,不用他操心。 从享受的角度来讲,孩子有这样的父母,可真是幸福呀。换个角度看,父母这又是在害孩子。提醒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是为了让孩子逐渐培养自律的习惯,学会打理自己,约束自 己,克服懒散、没有时间观念等毛病,自己的生活。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说“待会儿”。你要他做件什么事,比如让他收拾桌子或者帮个忙,他可能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一本书,就敷衍说:“待会儿。”而你相信他,便说:“那待会儿要记得啦„„”可是,结果如何呢,过了好久,父母看到他丝毫没有要自己动手的意思,就干脆替孩子收拾桌子,或者想办法把需要帮忙的事一个人做了。 孩子这样敷衍惯了,就会逐渐养成懒散的毛病,没有一点时间观念。正确的方法是,“待会儿要记得”这样的话不要说,“马上去~”这样强制命令的话也不要说,你让他明确说出“待会儿”到底是多久,到了那个时间,一定要开始做那件事不可。并告诉他,说到的事就要做到。 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自律的习惯,不仅能让生活规范化、条理化,而且能克服许多不良的爱好,比如无节制地玩游戏。当他懂得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时候,他就能够把握玩的分寸,既让自己获得乐趣,又不沉迷其中。 自律不仅是个人获得成长的前提,也是超越自己的先决条件。孩子小时候就养成自律的习惯,长大了,为人处世也有了自己的原则。他会懂得如何为了一个目标而尽心努力,如何在众多的诱惑面前把持自己,如何取舍选择„„ 帮助孩子培养自律性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父母首先就应该做出榜样。学会约束自己——不要太宠孩子。家长的过分宠爱,是造成孩子缺乏自律性的主要原因。想想看,如果小时候在家里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样就怎样,父母不对他加以约束,那么他上了学,也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管束自己了。很可能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好好写;无节制地玩游戏。 总之,父母的纵容,会让孩子变得任性、蛮横、固执、懒惰、刁钻,反正是令人讨厌。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最终变成这个样子呢,父母在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事情这一前提下,帮助孩子制订他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长期的和短期的都要有,这是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第一步。 在生活中,对于孩子能够管好的事,家长提一些建议,教一些方法,具体操作就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慢慢他也就懂得如何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而且,一旦他感受到自律的好处,会自然而然地就把这当作一种习惯。 记得了,随时提醒你的孩子“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当老爸不容易,当个好老爸更不容易啊~ 我应该向你学习 你做得很好,妈妈应该向你学习~爸爸要向你学习呀~ 放下做父母的架子要做父母的向孩子学习,也许很多家长都觉得难以接受。他们会问:小孩子懂多少东西,还要我们向他学习吗,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了。父母永远居高临下,以高高在上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当然不会发现孩子有什么地方值得大人来学习了。 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倡导父母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吗,相信每一个做到这一点的家长都会有跟以前截然不同的想法。中国有句古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都有他独特的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自然,孩子也不例外。父母之所以看不到,是他们首先就在心理上对孩子产生了轻视。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孩子的做法或者想法都足以让大人感到汗颜。比如,在公车上,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而旁边的家长却骂孩子蠢。比如,孩子有好吃的好玩的,会拿去和爷爷奶奶分享,而自己的母亲却未必做得到。难道在这些方面,大人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吗, 我们要求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向孩子学习,并不是说什么都要听孩子的,而是说应该随时地发现孩子身上良好的品行和值得肯定的想法,同时纠正大人在生活中的一些偏失。孩子眼中的世界,比大人的要单纯得多,所以往往他们能够看到最本质的东西,能够真诚地去对人对物。大人要学习的,就是孩子的这些真纯,这些我们看起来似乎很幼稚的东西。 真正做到向孩子学习你对孩子说句“我应该向你学习才对”,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或者想法受到了肯定,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连父母都说要向自己学习,他心里该是多么开心~因为他从这样的语言中看到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对自卑的孩子说。在他老是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的时候,你这么一句话说出来,他会突然醒悟:“哦,原来我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原来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没用~”如果他能明白这一点,那么恢复自信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事了。 你说要向孩子学习,这不应该只是一句空洞的话,更要有具体的内容。你向他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他,如果不说出来,这句话便没有意义了,孩子也会觉得家长不过是随便说说。只有说具体明白了,孩子才能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该有的。这也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教育你的孩子。比如,你特意给孩子炖了一些补品,而他却把这些都送给平时你照顾不周的奶奶。这时,不但不应批评他,还应表扬他做得好:“孩子,你做得很对,很尊敬老人。妈妈向你学习,以后好好照顾奶奶。”那么,孩子就能明白,尊敬老人是值得肯定的好行为,这种想法会一直留在他的心里。 如果在处理一件事情时,你的做法和孩子的做法有矛盾,而孩子的确做得比你好,那么就应该对他说一句“应该向你学习”,孩子这时看到的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家长形象,他会更敬重你,也会以你为榜样。当然了,只说一句“向你学习”是很简单的事,是否能真正做到, 才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只是当时说说,根本做不到真正向孩子学习,这不就等于是在欺骗孩子吗,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很虚伪。哈,蒙混过关~ 有没有新发现 书看完了,有没什么有趣的发现呀,你又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 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王女士有个4岁多的儿子。孩子特别好动,而且好奇心很强。她发现孩子有“改造”玩具的天赋。比如买回来的积木,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堆出奇形怪状的东西来,而不是玩具制造商所的本来玩法。刚开始她总是先教孩子怎样玩,后来,买回积木后,她索性把自主权交给孩子,随便他怎么玩。每当孩子让她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她都会给以称赞:“哇,又有了新玩法,真不错~”并且鼓励孩子:“还有更好玩的玩法吗,”这时孩子又一个人开始了新的尝试。张女士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脑子越来越灵活了。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发现的能力,只是大人往往忽略了,或者并未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所以,建议父母不论在家里,还是带孩子出去玩,都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去发现。不用费多大的劲儿,只要问问他:“有没什么新发现,”孩子就会动脑筋去想,动手去做了。 孩子看完一本小人书,随手一丢,家长也不问一句。或许他看过了也就看过了,没有什么收获,也懒得去思考什么。要是你问他看书 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他就会去回忆自己看过的内容,及看书的过程中曾一闪而过的想法。通过回忆,他也许有了新的看法,新的疑问。许多知识,就是这样无形中增加的。孩子有时会主动向父母要求做某件事。这个时候,父母不但要给机会让孩子去尝试,还应该及时询问孩子:“发现什么问题没有啊,”“有新发现吗,”这其实是在提醒孩子,不光是做事,还要观察和思考。孩子的探索的兴趣也会因此慢慢被调动起来。 有的父母带着孩子出门去玩的时候,最喜欢警告孩子:“不许到那个地方去~”“别跑远了。”“不要到处乱跑。”看到孩子盯着一群蚂蚁,赶紧呵斥:“一群蚂蚁有什么好看的。爬到你身上就有你受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往往就这样被扼杀了。可是,如果你问一句:“看什么呢,发现了什么好玩的,”孩子也许真能说出他的“高见”。经常这样,孩子会形成一种习惯,看到新鲜有趣的事,他都会留心观察,有什么疑问,他自己去找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探索能力。 当然了,你不能强迫孩子去探索和发现。父母提供的,只是一个契机,一条线索,一种启发。适时表扬孩子的发现不要说提醒孩子去发现,有时就是孩子有了发现,父母通常也就随便打发了。孩子:“妈妈,我发现树上有个奇怪的洞。”妈妈:“一个洞有什么好奇怪的。”孩子:“爸爸,我终于发现那只鸟为什么老不愿意离开了。”爸爸:“哦。你去玩吧,爸爸很忙。”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现象。父母们要 么对孩子的一个小小发现不以为然,要么因工作繁忙而对孩子敷衍了事。简单一句话,就把孩子因为有了发现而产生的勃勃兴致全浇灭了。如果父母老是对孩子这样,他以后再也没兴趣去探索什么东西了,或者有什么发现,也懒得跟父母说。 孩子是需要有人回应他的。要是他做了一件事,而没有任何人来关注,他会觉得失落和无趣。特别是孩子有某个发现的时候,他心里是很惊喜和得意的,迫切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尤其需要获得父母的重视和肯定。父母的冷淡,会让一团兴趣的火花瞬间熄灭。对孩子的发现给予一点关注,有那么难吗,能耽误多少时间呢,除非你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源泉。而这两者又是需要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的。父母就是培养孩子这些能力的“助手”。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有适当的机会就提醒他一句,在他有发现的时候,表示出兴趣,并给予赞扬,孩子就会得到非常大的鼓舞了 剩下的时间给你了 好了,现在没事了,剩下的时间都给你了。 做完了作业,剩下的时间你自己安排吧。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什么父母应该经常对孩子说这句话,因为孩子也应该有他应有的自由,包括对时间的一定支配权。同时,这也是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时间的好方法。 这里可以先看一则媒体报道:在上海市第四次少先队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组委会收到了小代表提出的各类提案两千多件,其中一份尤其引人注目。提出这份提案的是一位四年级小学生,她说,她和她的小伙伴们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本想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搞手工制作开展小队员们假日活动,却因为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而难以实现。她希望学校能作出明确规定,每月的某一天为学生无作业日,以使他们在这一天能松一口气,办点自己想办的事情。这则材料涉及的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用在这里,是希望各位父母能从中听到孩子们的心声。 其实,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多,许多孩子没有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还因为父母把他们的时间强行剥夺掉了。其实现在的孩子挺可怜的,上了一天的学,回到家了,还要做永远做不完的家庭作业。就算哪天幸运地没有作业,父母也会搬出一大堆的练习题出来。想要自己支配的时间,到哪里去找,说起来,还是家长的观念转变不过来,总认为学习是孩子一切生活的轴心,什么时候都把它排在第一位。其实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孩子是应该全面发展的,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应该有自己的兴趣和娱乐,有自己的休闲和交际。这 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书本学习只不过是他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却不知什么时候逐渐扩大为他全部的生活。 训练孩子有效利用时间为着孩子考虑,我们必须把属于他的时间还给他。同时,父母还要教导他如何利用好时间。这种“干涉”是有必要的。当然了,如果你的孩子能够自己把时间利用得很好,很有效率,那么,你倒是要向孩子学习学习了。 比如周末了,孩子没有作业了,你可以以提醒的方式问他:“今天的时间你有什么好的安排,”孩子如果没有约定好的事,他一般只是随性地玩耍,他能找到自己的乐趣也很好,可是长期下去,也是一种浪费,家长可以从旁做个提醒,让他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做些更有收获、更有意义的事情。并不需要他每次都如此,但是他必须有这样的意识。 一个很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对自己的时间做个和安排,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帮他列一个时间表出来,让他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学到一些东西。小孩子可以要求得松一点,但是对于已经上了中学的孩子,必须让他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剩下的时间给你了”,我们在念书的时候,最喜欢听老师说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也应该喜欢听到父母常说这样的话吧~看吧,我没说错„„ 你真棒,孩子 你真能干,孩子,把家里收拾得这么干净~ 这只小猫画得真可爱,孩子,你真棒~ 适时给予孩子客观评价 “妈妈,我比赛得了第一名。”欢欢放学一回家,就高兴地拿出获得的奖状和奖品给妈妈看。但是正在看电视的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哦,很好。”拿着奖状瞄了一眼,就放在一边了。本来开开心心的欢欢觉得非常失望,一个人闷闷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我们的父母常常在不需要的时候,给孩子过分的呵护,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对他们表示出冷淡。孩子在比赛中得了冠军,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父母应该替他高兴,应该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而这位妈妈却如此平淡地打发了孩子高兴的心情。孩子会怎么想呢,他会觉得很失落,觉得妈妈原来这样地不关心自己。以后再有什么,他也不会去跟妈妈说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希望在某个时刻去获得别人的认同。这是通过别人来认识和肯定自己的一种方式。孩子也一样。他甚至更希望别人多关注自己,尤其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和赞扬。 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在家里,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甚至不闻不问,都会让孩子产生孤独感。他画了一幅画,没人来看;他考了好成绩,没人来理;他洗了一大堆衣服,没人来夸;他比赛获奖,没人祝贺„„好像他只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父母根本不注意他。长期下去,他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与父母离得远远的。 适时地给予孩子客观评价,并不需要费多少时间,也不需要花多少心思。当你看到孩子主动把房间打扫干净时,称赞一句:“真能干,家里看起来舒服多了。”当你看到孩子画了一幅画的时候,评价一句:“真棒,想象力不错~”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比原来有进步的试卷让你看,你仔细看一遍,然后对他说:“做得不错,字写得也漂亮~”孩子要的,也许并不是一句赞扬的话,他要的只是你的一份重视。在他看来,这就是表明你很关心他。 其实孩子最害怕的是孤独,是没人理他,没人重视他。父母的一份赏识,会让他觉得很安慰,很受鼓舞。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你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吗, 看待某一样事物,用不同的眼光,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 对待孩子也如此。经常嘲笑孩子的母亲和懂得欣赏孩子的母亲,看到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故事: 有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雨衣的,二儿子是卖遮阳帽的。每到下雨天的时候,她就替二儿子担忧,怕他的帽子卖不出去。可一到艳阳高照的日子,她又为大儿子担忧,怕他的雨衣卖不出去。她整天发愁,后来终于病倒了。有天,有个邻居对她说:“下雨 天的时候,你大儿子雨衣肯定卖得好;出太阳的时候,你二儿子的帽子肯定抢手。不管天气怎样,他们都能赚钱,你还愁什么呢,”老太太一听,觉着挺有道理,再也不犯愁了,这病也就慢慢好了。 仅仅是转换一个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就大大不同了。看待孩子,也同此理。当你用赏识的眼光去看他的时候,会发现他的许多不一般的优点。孩子也许贪玩一点,但是头脑灵活,能说会道;也许寡言少语,但是成绩非常好,而且心地善良;也许有点任性,但是做事很有主见„„只要你善于去发现,就一定能看到他身上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会有哪一个孩子一无是处,也不会有哪一个孩子毫无缺点。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善于去发掘孩子闪光的一面,并且给予真诚的赞扬。肯定他的优点,就等于告诉他什么行为值得保持下去。这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有时哪怕孩子做事并不是那么理想,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比如,孩子动脑筋做了一件事,可能在你看来,这事太小,不值一提,但是他毕竟付出了努力,你可以夸他一句“你真聪明”。这样的话有一种暗示作用,是一种间接的鼓励。他得到了鼓舞,会更加努力,真的变得聪明起来。 假如是你会怎么做 妈妈是这样认为的,你呢, 换了是你,你会怎么做,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不要小看了这简单的一句话,也许他能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一生。 下面的三个观点,都是从这一句话里延伸出来的。 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慢慢培养 善于思考的大脑才是能够进步的大脑。一般来说,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即便父母不做提示,他也会主动去思考令他感到好奇的事物。但是,这种自主性毕竟是有局限的,因为孩子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体会,他的思考往往很单一,不具有发散性。 做父母的完全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思考的线索或者思路,引导他的思维扩散开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常常在特定情景下问孩子:“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很喜欢看电视。与其强迫孩子不看电视,惹他不高兴,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就某一个情节,问孩子换了是他,他会怎么做。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把故事当作一个现实的问题来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能在心里经历现实中不能经历的体验,获得一种认识或者感悟。这个时候,他已不再是单纯地在看电视了,而是在以独特方式培养思维能力。 很可能你随意的一句“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会让孩子的脑子里翻腾无数的奇思妙想。 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 小孩子犯了错,往往喜欢把责任往别的孩子身上推,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这么小就不为自己的过错负责任,长大了还会有责任感吗, 当然,孩子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不过是因为害怕挨打挨骂而撒谎,而让别人代自己受过。对于推卸责任的孩子,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他的做法的利害关系。也不必费太多的口舌,你用上这句“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就可以了。 这就是一种换位思考,把孩子置于他人的位置,让他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处境。当孩子想到自己被人这样冤枉,甚至“陷害”是多么地气愤和委屈时,他一定会明白自己的做法是多么得不对,甚至可耻。 孩子从小就学会冷静分析别人的立场,将来长大了,他思考问题也就不会片面化和偏激了。 锻炼孩子表达自我的能力 有些小孩子经常不能完整或者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因为他们天生笨拙吗,还有些人到了中学,成为大孩子了,仍然一说话就紧张,结结巴巴,这也是他们生来愚钝吗, 不是的,只不过是锻炼得少了而已。 你可以发现,那些表达能力差的孩子,要么是从来就没有向别人陈述意见的念头;要么就是对自己缺乏足够信心,有想法却不敢表达,更愿意附和别人;要么就是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缄口不语;再要么就是心理素质差,人一多就紧张,临时怯场。 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平时的锻炼慢慢克服的。对于平时不爱表达意见的孩子,父母随时都可以就某件事提问:“妈妈是这么看的,你觉得呢,”提醒他思考,引导他表达。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可以问他:“换了是你,你怎么办,”不论孩子的表达多么幼稚可笑,父母都要严肃对待,千万不能取笑,都要对他的表达予以评价,有时不妨称赞一二,给他一些鼓励。相信他的自信会逐渐培养起来,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一句话的学问,你参透了,真的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来 谢谢你,孩子 帮我拿一下报纸,谢谢你,孩子。 孩子,谢谢你送妈妈礼物。 父母对子女说“谢谢”并非客套 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里,并没有说“谢谢”的习惯。不光是家庭,就是朋友之间、亲戚之间,也总觉得道谢是很见外的事。大家都觉得,既然如此亲密,用得着那么客套吗, 没错,我们不习惯说“谢谢”,就是因为我们把它仅仅当作一种客套。尤其在家庭里,父母不会这么说,也不会教育孩子这么说。他们都把互相之间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 做父母的,还有这么一种心理:“孩子是我抚养长大的,我给他吃,给他住,给他穿,供他上学,难道在家里让他帮我做点事,我还要对他说‘谢谢’,”照这个意思,父母养了孩子,那么孩子为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父母的回报。那这跟交易有什么区别, 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体谅,互相存有感激之心的。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给予孩子生命和好的生活,抚养孩子成长,这是孩子应该感激他们的。即使父母不说,他的内心里也一定潜在着这种感情。那么,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所作所为。孩子帮了你的忙,做了一件令你开心的事,你都有理由对他真诚地说声“谢谢”~这个时候,你是在无形中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感激的心,要对别人的给予表示谢意。有一天,他一定会以同样深厚的感情,来回报你为他付出的一切。 该说“谢谢”的时候,就应该切实做到。比如你要孩子帮你拿鞋子、递东西,他的确是帮助了你,你当然得道谢,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对孩子而言,这也是对他的努力的一种肯定。 父母的感激对他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经营一个会说“谢谢”的家庭 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当然是有爱的家庭。 那么有爱的家庭又是什么样子, 无疑,应该就是一个人人都充满了感激之情的家庭。 可以想象,当一个人从另外一个人那里获得了应当的感谢之后,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充实的,他会不自觉地对别人也给予应该的感激。一个家庭不正需要这种互相感激的氛围吗,孩子帮了忙,你对他说声“谢谢”,不仅让他觉得很开心,而且也会让他产生“下次有机会再帮忙”的意愿。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谢谢”,孩子自然也明白感激父母。 也许有人会反驳:“心里知道就行了,干吗非要说出来,”可是许多事情,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的确,重要的是有一颗感激的心,但是惟有我们时时把这种感激当作习惯,才能培养出如此一颗心啊。 我们要把“谢谢”说出口,不是为着一种形式,而是需要把它当作我们生活的习惯,当作一种习以为常的东西。 说“谢谢”源于我们心中真诚而美好的爱,让我们随时都知道,有幸福的生活,是拜很多人所赐。哦,这是老爸的杰作吗,真是让人激动的惊喜~ 勇敢一点 勇敢一点,你能唱得很好的~勇敢地说出来,你的看法很不错~ 你给了孩子勇气吗,你是否在孩子跌倒时让他学会自己站起来,你是否在孩子有新想法时给他机会去“冒险”,你是否常常对孩子说“勇敢一点”, 父母常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胆量是慢慢锻炼出来的。而父母,正是培养他们的好“老师”啊。 有的孩子胆小,怕黑,也怕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要是恰好父母有什么事要出去,必须留孩子一人在家,孩子死也不肯一个人待着。没有办法,父母只好说:“这么害怕呀,那算了,你跟着我们吧~”要知道,一个人对于黑暗的恐惧很可能是会持续一辈子的,并不一定成人之后就能消除。所以,你的孩子要是这样,就应该慢慢让他适应黑暗,而不是逃避。 还有的时候,孩子有一些新想法。比如,本来一直是家长送他上学的,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说以后不要家长送了,愿意自己一个人去。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还让父母送,会让同学们笑话;也可能是因为他体谅父母,怕他们太辛苦,总之这个想法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改变。可是父母能够理解吗,他们也许立即表示反对:“不行~你一个人不安全~”孩子自己已经有胆量去尝试他能做的事了,为什么父母不对他的勇气给予鼓励, 实际上,你把一些要注意的事项,如过马路要看看红绿灯,注意车辆,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等等,都告诉他,孩子的表现不会让你失望的。也有的孩子天生聪明,他们善于思考,脑子里老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也许有一天他产生了打破常规的想法,比如他用报纸做了一顶古怪的帽子,想戴出去给小朋友“欣赏”,可是又怕给人家笑话。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也来打击他的积极性,说出“这个帽子这么难看~”、“别人肯定会取笑你的~”这样的话来。不如给他打打气: “勇敢一点嘛,小朋友也许会抢着戴呢。”要知道,这是孩子创造力的体现,他有这样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勇气,为什么不支持呢, 勇敢不等于冒险生活中,孩子因为第一次做某事,或接触某件东西,很可能产生畏惧感,在应该给予“勇敢一点”这样的鼓励时,家长不能吝啬这几个字。可是,家长也必须明白,鼓励孩子勇敢并不等于是让他去冒险。孩子跟别的小朋友闹了矛盾,厮打了起来,你不去劝架,反而鼓励他说:“别怕,勇敢一点,你打得过他的。”这就是在怂恿他使用暴力了,是万万不可的。勇敢必须是正当的行为。做父母的怎么能给孩子做坏事的勇气呢,这迟早要害了他。 对于一些冒险的尝试,比如游泳,在之前也先告诉孩子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并且大人要从旁指导。不赞成无意义的冒险,比如孩子说他要爬到一棵大树的树顶上,这样的勇敢不是勇敢,而是逞能了。这一点必须让孩子明白。除了行为上的勇敢,还有心理上的勇敢。比如勇敢地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勇敢地对待自己的过错。这更需要父母的悉心指导。早知如此,我就逃学了。 你自己选择 你喜欢什么,自己选吧。 爸爸不干涉你的选择,但是你自己要慎重。 你自己选,妈妈当参考。 你来决定这件事。 选择是一种能力 许多的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从生活到学习,甚至到将来的人生方向、婚姻家庭,都要去干涉,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却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传统。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可是怎样去做一个决断,怎样做出最好的选择,需要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选择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做出一项正确的抉择,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一切因素:有利的、不利的、眼前的、长远的。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眼光、智慧、魄力与胆量。一个事事都由父母拿主意的孩子,长大后会有这样的能力吗,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太多的父母习惯于把“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为孩子“规划”生活和学习。不是逼着孩子练钢琴,就是命令孩子学美术,不准这样,必须那样,根本不去管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说得严重点,这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天赋,毁坏孩子的前途。可是家长们往往早早地就为自己的英明决断而沾沾自喜,以为给孩子选了一条将来可以飞黄腾达的道路。 父母的这种“主动”,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很不利的。如果你的选择是对的,那么孩子只是坐享其成,他无法从中获取有益的体验,无法享受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愉悦感。如果你的选择错了,孩子就失掉了好的机遇,他就会怪你。家长们何苦还要吃力不讨好呢, 奉劝这些过于积极的父母一句:如果真想你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就把选择的权利逐步交给孩子自己吧。 父母一味替孩子拿主意,最后会是这样的结果: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决断力,变得没有主见。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会显得胆小畏缩,只会顺从别人的意思,甚至任人摆布。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啊。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是不会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的,结果只会是什么目标也达不成。而且父母的这种做法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好的父母,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就应慢慢从他的生活中退出来,让他做主角,学会自己去做决定,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力量。 如果真的一时难以完全放手,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一些不会出错的选择项,让他做最终决定。比如,你要孩子培养一种兴趣,可以问他:“你是想学画画、弹琴,还是书法,”在你允许的范围内,让他去选择。孩子会很高兴父母对他的信任、理解与尊重,也会慎重地对待自己的选择。 一次两次,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慢慢放手,给孩子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 当孩子做选择的时候,希望父母在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真诚地对孩子说一句“你自己来决定”。 孩子,你能行 总有一天你能学好的,妈妈相信你。 只要去做,你一定能行~ 好吧,你来试试看,爸爸知道你能行。 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做父母的,在内心里都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就是觉得孩子小,做事不放心,对孩子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也有的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不让孩子去尝试做他没做过的事。一旦孩子提出要做什么,家长就说“你怎么行”之类的话。 “妈妈,让我来切菜吧。” “爸爸,我出去买东西吧。” 有时,孩子会向父母提出类似的这些要求。但是,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表示反对,开口就说:“你太小了,做不了。”因为孩子初次做的事通常难以做好,父母要花许多时间来指导,还要替他们收拾 烂摊子。同时,也担心孩子的安全。这样想,的确没错,但是经常如此,对孩子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父母又想过吗,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的话能造就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道理了。试想,当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总是说“你不行的”、“你做不好”这类的话,孩子本来潜在的能力或许就从此被遏制了,永远无法发挥出来。到最后,孩子自己很可能产生这样的错觉:“我真没用,什么都做不了。”长期下去,他会慢慢对事物失去兴趣,那个时候,也许就真的“什么也不会做”了。 还要注意,孩子的好奇心永远都是难以捉摸的。有时,他得不到父母的允许,会自己偷偷地去做想做的事,这比在父母的指导下去尝试更危险。 你希望你的孩子最后成为一个什么事都不敢做,甚至畏手畏脚的人吗, 如果不,那么就别吝啬你的鼓励和赏识。 教育理论上,有一种赏识教育。父母可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这样的话应该经常说: “孩子,你能行的,妈妈相信你。” “好吧,爸爸让你来,你可以做好的。” 在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不妨给他机会去尝试。当然了,也许某些事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危险,但是,只要父母事先告诉孩子做事的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并在一旁静静观察,不会有事的。这个过程中,父母最好是保持冷静,并且做个绝对的“局外人”。一切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这是个锻炼孩子的好机会,结果如何并不重要。所以,你也不要在孩子没做好事情时,给他泼冷水,说“我就说过你做不了”这样的话。明智的做法是帮他找原因,鼓励他重做一遍。 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努力中,的确能学到不少东西,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便是你对孩子不吝鼓励的结果。 赏识和信任,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也是让孩子潜能得到发挥的契机。你试试就知道,这不是一句空话。 对孩子的赏识要发自内心 很显然,并不只是对孩子说句“你能行”就算是对孩子的赏识。赏识是一种建立在对孩子的性格、能力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看法。说得简单些,它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出来的。 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的长处却视而不见, 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你能做好”,一边忍不住地伸手帮忙, 如果是,那么只能说,这种赏识是你讨好孩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孩子学到什么东西。 怎么才叫发自内心的赏识,就是你对孩子说“你能行”的时候。 永远学不会对孩子放手的父母,不仅自己累,还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的锻炼机会。 孩子,妈妈爱你 孩子,妈妈爱你~ 你这么可爱,看着你慢慢长大,妈妈好高兴。 经常表达爱意能让孩子觉得舒心和安全 毫无疑问,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并且以各种方式实实在在地关爱着孩子。中国的父母一向习惯于默默地为孩子做很多事,不将爱挂在嘴边。这除了跟传统的思想观念有关,也是因为父母们认识不到把“爱”字说出口的重要性。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什么,孩子都能体会得到,就算不说,孩子也能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和爱心。 有人说,爱并不一定要说出口。在情人之间,或许行得通,可是,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爱”必须很明确地表达出来。 就只是这么一个字,说出口和藏在心里,是有很大区别的。情感是很微妙的东西,如果仅仅把它藏在心里,对方就不能真正准确地感受得到,尤其是孩子,有时他甚至不确定你是否有这样的情感。这时,就需要你明白地告诉孩子,你是如此地爱他。 “我的孩子,妈妈好爱你哦~” “宝贝,妈妈非常爱你~” “小家伙,爸爸爱你~” 这样的话往往让一些父母羞于启齿,他们还不习惯这样与孩子对话。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话显得矫情、肉麻、做作,甚至多余。都是一家人,还老说爱不爱的,有必要吗,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错了。正因为是一家人,才要互相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爱。这是家人相处的基调,有它才有生活的和谐。 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是特别依赖于父母的,只有待在父母身边,他们才觉得舒心和安全。但是,生活中,父母难免照顾不周,难免责骂孩子。一旦孩子处在这种境地,他就可能怀疑并且害怕爸爸妈妈再也不爱自己了。没错,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也看得见;但是, 父母也有责骂孩子的时候啊。如果你从来不对孩子表达你爱他的心意,他真的会搞不明白你到底爱不爱他,是真爱他,还是假爱他。 难道一句“孩子,我爱你”就能解除他的担忧吗,父母往往对这句话的作用表示怀疑。不用怀疑了。对于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往往是最可信的。何况,当一个母亲真的对孩子说这种话的时候,她的内心也确实充满了爱子的柔情。就跟婴儿听到母亲的声音就安静下来一样,孩子听到父母爱的表达,会全身放松下来,并且心情愉悦。 还有些父母平时面对孩子是比较严肃的,你不能说他们就不爱孩子。他们有可能比别的父母更爱孩子,只是不喜欢跟孩子嘻嘻哈哈,总觉得应该保持家长的威严。这样的父母,除了让孩子觉得畏惧,还给了他一种错觉:你们根本不爱他。 所以对孩子说句“妈妈(爸爸)非常爱你”,会让他感到心安。 爱是世上最美的语言 有人说,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它的美就在于,它让人感到一种精神的安慰与依靠。人都是害怕孤独的,只有爱,才让我们觉得身边有人在陪伴,才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安全。孩子的心单纯无瑕,他更需要来自于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爱。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爱给他的是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他感到自信。 你真诚地告诉孩子,他是最可爱的,是你最喜欢的孩子,你特别爱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会努力去做一个更优秀的孩子。 经常对孩子说“我很爱你”的父母会知道,当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总是会回应一句:“妈妈,我也爱你~”也许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爱的含义,但他肯定懂得,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情感,是喜欢一个人的表示。这句话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也能让他懂得回赠别人以爱。 一个心中充满了爱的孩子,将来定会有丰富美好的心灵和自信宽广的人生 孩子,对不起 刚才的事是妈妈不对,妈妈向你道歉。 爸爸误会你了,真对不起~ 向孩子道歉不是件丢脸的事 “什么,让我们做父母的向孩子道歉,那置家长的威严于何处,” 也许看到这个题目,家长们会感到无法接受。 的确,向来我们就没有长辈向晚辈道歉的传统。在孩子面前,父母总有不可侵犯的威严。可是这种传统未必就真的那么理直气壮。 孩子犯了错,家长要求他说对不起,为什么父母错了,就不能向孩子说对不起呢,这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 说起来,根本就是做父母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心理在作祟,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拉不下脸来跟孩子说对不起。“做错了事要道歉”,小孩子经常这样被大人教导着。为什么家长就不能向孩子说声“对不起”呢, 何况,向孩子道歉,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在孩子面前,父母并不需要做个十全十美的人,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犯了错立即道歉,这是一个人有良好教养的体现。在孩子眼里,勇于说“对不起”的父母是亲近的,他只会更加信任和尊重父母,而不会看轻他们。 反而是那些有了错还拼命掩饰的父母,会令孩子觉得反感。不要把孩子当傻瓜,是非对错,孩子心里明白得很。如果你想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信”,那么最好不要这样不讲道理。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你希望孩子怎么做,首先你自己就得那么做。 某天,你因为心情不好而责骂了孩子,事后觉得很后悔,但是又拿不下面子来道歉,并心存幻想:“孩子那么小,事情又过去几天了,也许他早就忘了吧。”这里可要奉劝你,最好不要把孩子当傻瓜。他也许一辈子都记得父母曾经怎样错怪了他,而且是那样蛮不讲理。你愿意留给孩子这样的记忆吗,特别是在错误非常明显的时候,你的掩饰、搪塞或者置之不理,会让孩子觉得你很虚伪。那么他今后还会信任和尊重你吗, 其实孩子的心非常宽容,父母错怪了他,只要说一句“对不起”,他还是一样敬重和爱着父母的。说一句“对不起”,该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只要有一颗尊重孩子的心,甚至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道歉,这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相信孩子自己能体会的到。 做个光明磊落的父亲或母亲,不是非常好吗, 如果你觉察到自己错了,那么就请及时向孩子说声“对不起”吧~ 多交几个朋友 不要老是待在家里,出去跟小朋友玩吧。多交几个朋友,别总是一个人玩儿。孩子最需要的是玩伴而不是玩具如果你给孩子买了玩具手枪,而只许他待在家里,相信孩子宁愿不要玩具手枪。没有人跟他一起玩,他没有机会展示他手枪的“威力”,没法获得乐趣,那又有什 么意思呢,孩子怕的就是孤独,就是没人跟他玩。你给孩子买一堆的玩具,不如让他去交一个好朋友。玩具玩久了,会生厌。而跟一个好朋友在一起,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每个人都不可能离群索居。也许有时向往安静,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希望有个人陪伴着。这样才不会觉得孤独。孩子也是,他的世界本来就比大人的要窄,如果连朋友也没有了,他该是多么地孤独和无助。你会发现,多子女的家庭里,孩子们虽然难免吵架,但是都很快活。而独生子女家庭里的孩子往往最羡慕别人有兄弟姐妹,因为他也希望有人陪他玩。 当一个孩子经常独处时,他会显得很无聊,很孤单。长期下去,就会变得沉默寡言,变得内向。也很可能患自闭症。做父母的,应该通情达理,别把孩子老是关在家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带着他到处串门,让他认识别的孩子,与同龄人相互沟通。也可以与邻里各位家长取得共识,让孩子们多多来往,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玩耍空间。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给他时间出去玩。“去找你的朋友玩一会,别老闷在家里。”不要小看这么一句话,它也许会带给孩子莫大的惊喜和收获。一个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性格会变得开朗,而且比孤独的孩子更具有独立性。因为当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可以撒娇,也不可以任性,谁也不能迁就谁,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嘲笑。你可以发现,一个在家里爱撒娇、惯会耍赖的孩子,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却极其谦让和勇敢。帮助孩子交朋友“怎么可以让孩子随便交朋友呢,交到坏朋友怎么办,”家长们很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也是他们平常限制孩子交朋友的理由。出于对孩子的关心 和保护,担心孩子受伤害,因此而不让孩子交朋友,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把孩子关在家里,他就永远不受伤害了吗,做家长的,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孩子身边。在你管不到的时候,他一样要和别的人打交道。除非你永远不让孩子出门,除非你每一分钟都跟在他身边,这可能吗, 有些母亲虽然允许孩子交朋友,但是规矩很多,而且过分干涉。孩子有了新朋友,就横竖打听,稍不称心,就不准孩子跟人家来往。孩子选择朋友,当然是依自己的和喜好,母亲怎么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呢,还有的家长限制不了孩子,就给他们脸色看。当孩子带着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的时候,就显出非常不耐烦的样子,甚至当着别人的面,朝孩子发火,说些不中听的话。这么做不仅会使你的孩子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而且也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交朋友的自由都没有,孩子在伙伴面前是会很没面子的。聪明的母亲,不是不许孩子交朋友,而是帮助孩子交朋友。如果你担心孩子交朋友受到不良影响,事先可以提醒他,在外面交朋友,应该注意些什么,告诉他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母亲只作善意的提醒和建议,而不加以干涉。平常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他的朋友,这也是侧面了解他交友情况的一种方式。比如聊天的时候,你给孩子讲自己的朋友,孩子也许就来了兴致,跟你讲他的生活圈子。了解的情况中,好的现象予以鼓励和支持,不好的现象给以提醒和建议。有一点,母亲需要明白,朋友之间应该是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如果你的孩子沉默内向,你可以让他和性格开朗、外向一点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在家里比较娇 惯,就建议他跟独立性强一点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很胆小,就多让他和大胆勇敢的孩子在一起。有很多的快乐,是家长不能给予孩子的;有很多的东西,也是只有朋友才可以给孩子的。 跟妈妈说说话 来,跟妈妈说说话。跟我说说话,谈谈你的想法。 主动找机会和孩子交流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集体。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经常地沟通和交流,就会渐渐疏远和隔膜起来,既而产生矛盾。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这样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他是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的。可是一旦孩子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个人的世界逐步成型,他就不再事无巨细地跟父母说了。这也就是父母和孩子产生 ”的时期。 “代沟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最好主动找孩子说话。如果你看到孩子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着看电视,或者一回家就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你可以主动跟他说:“要是你有空,跟我说说话吧。”或者说:“一个人待着多没意思,跟妈妈说说话。”如果孩子默许了,你就试着找些他感兴趣的话题来谈,他聊着聊着,也许就眉飞色舞起来。只要话匣子打开了,他很可能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其实孩子们也并不希望和父母有隔阂与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不了解他们,而他们对父母产生了恐惧感和厌倦感。如果父母能够 主动消除这些感觉,孩子是非常愿意以真心回应的。毕竟,谁不希望和自己的父母和睦快乐相处呢,孩子们内心的许多想法,实际是非常愿意告诉父母的。当然,这个前提是父母能够像一个朋友一样理解他。他之所以不说,是害怕父母听了不高兴,把他一顿数落。家长有意识地要求孩子“说说话”,主动一点,给予诱导,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他的倾诉欲望得到满足,让他有机会发泄心中的不满,诉说内心的苦恼,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好处的。 让孩子能持久感受到你的关心如果父母从不主动过问孩子,孩子如何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呢,他可能在想:爸爸妈妈对我在想什么不闻不问,他们一点也不关心我。时不时用轻松平和的语气邀请孩子跟你说说话,孩子便能常常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他知道父母有了解他的欲望和兴趣,就不会再和父母保持着距离了。时间久了,哪怕你不再说这样的话,他也知道,你的心也是向他敞开着的,只要他想说,你都会听他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能够生活得更快乐,成长得更健康。 主动找孩子交谈,也是你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孩子的好机会。教育孩子并非一定要正襟危坐,完全可以在轻松活泼的聊天中,把你对孩子的要求、期待,把应该注意的事项,不经意地告诉他。当你不再是家长式地教导时,孩子反而更容易认同和接受你的想法与观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孩子和你“说说话”,一定不要强迫他。而是先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他实在不愿意说,比如心情实在不好,不想理 任何人时,比如有其他要紧的事要做时,你都要表示理解,把机会留到下一次。强迫带来的只是孩子更大的反感。老爸今天也尝到了被人冤枉的滋味。 错了没关系 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件小事,妈妈知道你是无心的。 错了没关系,下次别再犯就行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你这个做爸爸的在工作上出了一点差错,领导对你大发脾气,把你臭骂一顿,你会是什么心情,要是领导并没有过于指责,而是给你机会去改正错误,挽回损失,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你对此有切身的体会,那么,请不要为难你的孩子,请你也给孩子一次机会,请你学会对孩子说:“错了没关系。” 人一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古人早就总结出了这个道理。然而,大人们往往用它来安慰自己,而不肯借它来原谅孩子。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也有共通的“法则”,为什么大人们常常偏袒自己,而对孩子那么苛刻呢,这太不公平了吧, “我早就说过你做不来的,看看吧,现在吃到苦头了吧,” “你为什么老是犯错误,就不能聪明一回吗,” 看看,父母们最会这样责骂孩子了。一旦孩子犯错,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具体怎么回事,斥责的话就说出口了。孩子难道就愿意犯错误了,其实,父母也知道,在生活中,犯错误是件多么平常的事。只是,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稳妥,不犯错,可是他们又不能接受孩子通过试错法去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而是在一边泼冷水,甚至说风凉话,使孩子没有机会获得新的体验。 以宽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当然了,凡事肯定有利也有弊。过分的宽容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该宽容的时候,我们决不能过于苛刻。 孩子做错了事,你一句“错了没关系”,会让他心里轻松很多。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心生感激,他会努力去改正错误来作为对这种宽容的回报。此时,你也是给了他改过并获取成功的勇气。孩子不是木头啊,他懂得感情的回报。 不过,仅仅是一句“错了没关系”还是不够的。宽容也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它也有个度。在你谅解了孩子的错误时,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他为什么错了,该如何去改正。你必须让孩子明白,做错了事没有关系,但必须了解犯错的原因,并且及时改正。 也许有的父母会担心这种宽容会让孩子无所顾忌而犯更多的错误。其实,一个孩子怎么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父母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逐渐地告诉孩子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而不是等孩子犯了错再来告诉他是非。如果你的孩子在宽容之下犯了更多的错误,那就要问你自己是不是教育不当了。 你尽情地玩吧 父母之所以严格限制孩子玩,是因为他们总认为,孩子玩的时候根本不动脑筋,就只是纯粹地在浪费时间。这可真是冤枉了孩子。孩子的好奇心可比大人强得多,而且他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玩的时候,他的小脑瓜可是一刻也没停止过思考呀。脑子越用越灵活,家长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孩子玩耍正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法之一呢, 在孩子学习了一天之后,让他自由地去玩,这不仅是给他放松的机会,也是让去接触书本之外的知识。其实,父母也能够发现,孩子在玩的时候才会发现问题,才会特别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这种自主性也可以由玩而慢慢转移到学习上来。也有的父母不许孩子玩,是觉得他们通常会弄得一身脏兮兮的回家。每天为他洗一堆的脏衣服就够累的了。但是,母亲能因此就不给孩子玩的机会吗,到底是孩子玩得开心尽兴重要,还是一身衣服重要,如果母亲仅仅是忍受不了洗衣服,那么这样的妈妈也太懒了,太吝于付出亲情了。 要是一个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龄里却整天乖乖待在家里,死气沉沉,这个时候倒真值得担心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如果你曾经有个美好的童年,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也享受那样的乐趣呢,塑造一个神采奕奕的孩子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神采奕奕、朝气蓬勃。那么就放心地把玩的权利交给孩子吧。父母的支持是最好的精神动力。孩子在父母的允许下去玩,心情会完全放松。不要对孩子的玩进行限制或者监视。 如果可以,你不妨跟孩子一起玩,找机会略微点拨他,让孩子在玩乐中发现不同的趣味,启发他的好奇心。孩子的主动性并非生来就有,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机会,把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习的时间用功学习,在玩的时间尽情玩,对孩子来说,这是有效的劳逸结合。玩耍的时候,孩子身心放松,多半是身体运动,这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些整天埋头于学习的孩子,到最后,往往就会成为一个书呆子,不了解外部的世界,没有玩伴,缺少快乐。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个样子。孩子本来就该是活力充沛的。让孩子尽情地享受孩提时代的乐趣,他的天性才会得以舒展,才可以健康地成长 不要紧,试试看 别害怕,孩子,试试看,说不定你能做得很出色呢。试一试嘛,失败了不要紧。 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现代的父母,习惯了对孩子说“不许„„”和“一定要„„”,而不善于用“试试看”三个字。也就是说,家长们习惯了用命令的口气,而不是用鼓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非但不鼓励,而且在孩子主动要求做某事的时候想也不想就一口回绝。只能说,这样的父母非常愚蠢,把孩子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白白给毁掉了,还严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难免因为担心失败而有许多犹豫,这个时候,是最需要父母给予鼓励的。你一句“试试看嘛”,会让他轻松不少。至少他明白了,结果好坏并不很重要。那种过于严肃与正式的气氛也因这句话而被打破,孩子的紧张心理也能够慢慢消除。鼓励孩子去尝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只要没有重大危险,都应该鼓励孩子“试试看”。比如,他要求做切菜、煮饭这样的家务活;他主动要求上街买东西;他要学骑自行车。二是孩子没有主动要求的时候,家长要适时地鼓励孩子做某事。例如,对胆小的孩子,你可以让他试着一个人睡一晚上;一个不爱跟人说话的孩子,你可以让他帮你打电话;带着孩子在超市买东西,你可以让孩子来付款结账。 时时给孩子机会做他没有做过的事,他的经验和阅历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对自己也逐渐产生了信心。同时也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苛求结果。你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一次尝试获得经验,锻炼能力,培养自信。结果只是一个形式,最实质的内容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 否真正受益。所以,在你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强调他一定得成功。第二,不论孩子失败与否,都要对他的勇敢尝试给予赞扬。孩子在你的鼓励下做了某件事,不论他做得好不好,都付出了努力,并且战胜了自己的怯懦。这一点是必须给以肯定的。那么,做父母的,也不要吝啬你的称赞。它对于孩子的意义,是让孩子明白他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有这样的父母,是他的幸运~ 不知你的孩子幸运与否。你的鼓让孩子离成功更近自信的孩子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自信,才敢于去做。孩子的自信来源于什么呢,当然缺不了家长的鼓励。有最亲爱最信赖的人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打气、加油,孩子怎能不满怀自信, “试试看”三个字暗含了“你能行”、“我相信你”和“失败了也没关系”三层意思,孩子是能够从父母的话语和眼神中感觉出来的。这三层意思,一个肯定了孩子的能力,一个表示了父母的信任,一个表明了结果并不重要。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毫无心理压力,而且兴致被调动起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就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经常这样鼓励孩子,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在不断的尝试中,建立了自信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再遇到什么事情,不用父母说,他都会主动去尝试。 这是一个很有益的循环。你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父母从来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甚至根本不给他这样的机会,那么孩子永远都只能原地踏步,能力得不到丝 毫的锻炼和提高。将来步入社会,也会像只无头苍蝇,面对很多事情束手无策,还谈什么成功,谈什么作为, 孩子,我们想跟你商量件事 这件事爸爸妈妈想听听你的意思。孩子,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咱们商量一下看怎么解决好。 孩子也是家庭的重要一员“你们为什么都不问问我愿意不愿意,”当娟子听说要把自己送到外婆家寄养一年的时候,大哭着质问爸爸妈妈。“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爸爸非常生气。“是啊,孩子,这事也由不得你,我和你爸爸明年会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你。”妈妈也发话了。“可我也是这个家的人,为什么你们决定之前都不跟我说一声,”娟子还是觉得很委屈。“好了,这事已定了。以后再有什么事,我们都先跟你商量好吗,”妈妈打圆场了。娟子也没办法,只得听从了父母的安排。不知道这位妈妈说话是否算数,是否等到真有下次的时候,又把孩子完全撇在一边。 一个家庭,除了父母,还有孩子。可是,父母往往把孩子排斥在外,尤其是决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没错,生活中纯粹的大人之间的事可以暂时不让孩子知道,可是还有很多事是完全应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的,尤其是大人做出关于孩子的某项决定时。不要以为孩子是你的,你就可以随便对他做出决定。他年龄虽小,总归是一个人,他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事实 上,只要是家庭的成员,都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它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哪怕是婴幼儿,你们讨论某件事的时候,也可以让他待在一边,就算是个形式也非常重要。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孩子,就更不可忽视他在家中的地位了。 孩子和父母在家庭里地位是平等的,都一样地重要。举个例子。好不容易有个假期了,父母商量着去哪儿玩好。这个时候请叫上你的孩子吧:“来,孩子,咱们商量一下该去哪儿玩好。”相信受到这样的“邀请”,孩子会非常开心。他在家中的地位得到了体现,他从父母的重视中感受到了一份尊重,也不再觉得父母高高在上,反而有种亲近感。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比如家里经济紧张了,需要商量如何节约开支;比如要添置一样家具,需要商量买什么式样和价位的;比如想在家里搞个小聚会,商量怎么办才有创意„„这些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让他也贡献一份“才智”。别说,有的孩子还真能贡献出一个大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好点子来呢。哪怕他真的说不出有价值的建议,这种讨论本身,对家庭、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会受到孩子的尊重。时常被家长请去商量某件事情的孩子,到了他要做一项决定的时候,也会主动地去跟父母商量,而不是一意孤行。时刻记得,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许多事情,要和孩子商量着办。学会与孩子商量,是两代人沟通的好方法人和人之间,如果互相不沟通,不交流,是无法相互了解的。而不了解,就会产生隔膜与误会。父母与孩子也是如此。 代沟问题一直是令孩子与父母都深感头疼的问题。两代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一条无法逾越的沟壑,固然有时代观念的影响,但是也往往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造成的。父母有父母的一套价值观念,孩子有孩子的一套价值观念,而且互相不了解,如何能不产生冲突和矛盾呢,及时而有效的交流,是避免两代人产生代沟的有效方法。而实现两代人的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时常与孩子商量。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某件事,大人和孩子各自的观点都被摆出来讨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不断修正个人的偏见,最后达成共识。孩子得到了大人的尊重,大人也了解了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长此以往,父母与子女就会了解得越来越多,而且能够互相约束,剔除不和谐的成分,逐渐形成一致的看法。就算不能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至少两代人都学会了互相谅解、宽容、认同和尊重,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对,那么就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了孩子吧。
/
本文档为【父母应该经常对孩子说的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