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04 朱光有等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2017-11-12 19页 doc 45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7320

暂无简介

举报
2004 朱光有等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2004 朱光有等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本文由w1595311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 25 卷 第2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OIL & GAS GEOLOGY 2004 年 4 月 文章编号: 0253- 9985( 2004) 02- 0209- 07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朱光有 , 金 1 强 , 戴金星 , 张水昌 , 郭长春 , 张林晔 , 李 2 1 1 2 3 剑 1 ( ...
2004 朱光有等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2004 朱光有等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本文由w1595311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 25 卷 第2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OIL & GAS GEOLOGY 2004 年 4 月 文章编号: 0253- 9985( 2004) 02- 0209- 07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朱光有 , 金 1 强 , 戴金星 , 张水昌 , 郭长春 , 张林晔 , 李 2 1 1 2 3 剑 1 ( 1. 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研 究院, 北京 100083; 2. 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 3.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山东东营 257015) 摘要: 东营凹陷发育了咸水 湖相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 和半咸 水深湖 相的沙 河街组 三段下部 烃源岩 两套有 效 烃源 岩。 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 将油气藏的形成分为两个大 的阶段: 第一期 为早第三 纪东营期末, 凹 陷中心的沙 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已进入生油 门限并开始 排烃, 后由于 喜山运 动使全 区遭受抬 升和剥 蚀, 油气生成 过程 中断, 原 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表明, 此阶段的原油成熟 度较低, 油气 生成数 量有限; 第二 期 为晚 第三纪 至第四纪 沉积 时期, 伴随着凹陷的持续全面沉降和深埋, 沙河街组三段下 部和沙 河街组四 段上部 烃源岩 进一步 成熟, 生烃作 用增强, 原 油的成熟度较高。两次 成藏的原油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凹陷 边缘油 藏的原 油主要 来自沙河 街组四 段上部 烃源岩, 原 油成熟度较低, 是早期充注成藏的; 生油凹陷中心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 组三段下部烃源岩, 原油成熟度较高, 为第二 期充注成藏的; 而过渡带( 斜坡带) 油藏的 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比较复杂, 总体特征是混源聚集、 多期充注成藏。 关键词: 烃源岩; 成 藏期次; 油气分布规律; 东营凹陷 中图分类号:TE112. 1 文献标识码: A A study on period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il and gas pools in Dongying depression Zhu Guangyou1 Jin Qiang2 Dai Jinxing1 Zhang Shuichang1 Guo Changchun2 Zhang Linye3 Li Jian 1 ( 1. P 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 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China , Beijing; 2. College o Earth Resources a nd I n ormation , P etroleum University , Dongying, Shandong) f f Abstract : Two sets of act ive source rocks, the saline lake facie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4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2 mation and the brackish deep lake facie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3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have been devel2 oped in Dongying depression. Based on analysis of crude 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reservoir fluid inclusion, hydrocar2 bon accumulations have been formed in two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first period, at the end of Dongying epoch in Pale2 ogene,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4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epression center entered the oil threshold and began discharging hydrocarbon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was then disrupted due to the uplift ing and erosion caused by Himalayan movement. The biomarker components in the crude indicate that oil maturity was low and the amount of hydrocarbons generated was limited in this period. In the second period, Neogene to Quaternary, along with successive and overall subsidence, the deeply buried source rocks both in the lo wer part of the 3rd member an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4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would further be matured with intensifying hydrocarbon genera2 tion and relat ively high oil maturity.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rude oil generated in these two periods are obvious differ2 ent. Oil reservoirs with low maturity on the edge of depression were mainly generated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4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ed in the first period; while that with high maturity in the center of de2 pression were generated from the lo wer part of the 3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 ion and accumulated in the second period. Hydrocarbons in reservoirs in the transit ional zone ( slope zone) came from multi2sources and accumulated in multi2periods. Key wor d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period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pattern; Dongying depression 基金项目: / 十五0 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 2001BA605A09) 资助。 第一作者 简介: 朱光有, 男, 29 岁, 博士后, 油气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 收稿日期: 2004- 02- 28 rd th 21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 25 卷 含油气盆地既是一个巨大的低温热化学反应 器, 又是一个天然的复杂成藏系统 [ 1, 2] 们认为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主要 为沙四 段上部、 沙三段下 部和沙 三段中 部) 厚达1 000~ 1 500 m的暗色泥岩都为其有 效烃源岩。但是, 根 据国内、 外学者对有 效烃源岩形成条件的研究, 认 为盆地中有效烃源岩的分布不是巨厚的, 而是非 均质的[13~ 18] 。前者生产 成藏所必需的流体 ) ) ) 油、 水; 后者包括由油 气、 源、 输导体系、 圈闭等组成 的 成藏要素子系统, 烃 源岩是两者的物质基础。由于油气生成是一个十 分复杂的地质地球化 学过 程, 涉及到地质过程与 生烃母质两个方面 。断陷盆地沉积演化的多旋 回性和源岩母 质组成的多样性必然导致油气成藏 过程的复杂性 [4~ 6] 。这 种复杂性主要体 现在: 充 注期次的多幕性、 油气组成的多样性和油藏成分 的多源性。因此从有效烃源 岩的分析入手, 研究 油气的生成过程和充注期 次, 将有助于揭示油气 成藏的过程及其分布的规 律, 对油 气勘探工作具 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东营凹陷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次级负 向构造 单元, 济阳坳陷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地之 一。其中, 下 第三系的探明储量占济阳坳陷总资 源量的 45% 以上 , 累计生产原油 4 亿多吨。近 年来, 随着油气勘探难度的加大[ 8] , 逐 步加强了隐 蔽油气藏勘探的力度, 其中对烃源岩的研究也提 出了很高要求。不仅要求探讨 有效烃源岩的形成 环境、 别方法, 还 要求探 讨他们 的空间 分布规 识 律、 以及如 何 影响 周围圈 闭的油 气成 藏作 用[9] 。 笔者近年来通过对东营凹陷深入系统的成烃和成 藏解剖, 发现了凹陷边缘的油气藏原油成熟度较 低, 原油是来自沙河街组四段( 以下 简称沙四段) 上部烃源岩早期排烃( 喜马拉雅运动东营幕) 早期 成藏所致; 凹陷中央原油成熟度高, 原油来自于沙 河街组三段( 以下简称沙三段) 下部烃源岩, 是馆 陶、 明化镇组沉积期生、 烃充注而形成的; 而处 排 于斜坡带的油藏则以混源 聚集、 多期充注成藏为 特征。这一发现对于指导相似凹陷的油气勘探具 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7] [ 3] 。因此正确认识东营凹陷的有效 烃 源岩已显得十分必要, 因为它决定了油气 勘探部 署这一重要的现实问题。 笔者通过对东营凹陷 20 多口取 心井4 000多 米泥岩岩心的观察及地球化学分析, 以及 对数百 个烃源岩和原油进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 发 现分布于沙四段上部、 沙三段下部和沙三 段中部 的 3 套暗色泥岩 在岩性及地球化学组成、 特征等 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而对油气聚集成 藏真正 有贡献的是沙三段下部和沙四段上部有机质丰度 较高的烃源岩, 是它们控制了东营凹陷各 亿吨级 大油田的形成。 沙四段上部烃源岩形成于强还原的咸水沉积 环境 。主要由深灰色泥岩、 灰褐色钙质页岩 [ 19, 20] 夹薄层白云岩、 泥质白云岩、 膏质泥岩和褐灰色油 页岩组成, 凹陷深处发育有厚层条带状分 布的膏 盐、 岩盐等蒸发岩沉积序列, 总体上是浅湖- 半深 湖沉积( 表 1) 。沙四段上部有机碳 (TOC) 含量为 115% ~ 4% ( 图 1) , 干酪 根以 ? 型为主, 有 效烃源 岩厚度150~ 250 m, R o 主要在017% ~ 019% 。水生 生物是烃源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饱和烃呈/ 单峰 型0分布, 植烷优势明显( Pr/ Ph< 015) ; 在长链藿烷 系列中具有 C35 藿烷> C34 藿烷> C33 藿烷的/ 翘尾0 特点; 奥利烷不发育; 重排甾烷和 4- 甲基甾烷含 量极低( 图 2) 。 沙三段下部烃源岩 主要由深灰色泥岩、 质 钙 泥岩、 褐灰色油页岩组成, 属于深湖半咸水环境沉 [ 21, 22] 积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比较高, TOC 含量多 数在 2% ~ 5% , 其 中油页岩的 TOC 含量介于 5% ~ 13% ( 图 1) , 烃源岩厚度200~ 300 m。 干酪根以 ? 型和 ò 1 型为主, Ro 分布在 014% ~ 018% , 正构烷 烃呈双峰型。与下伏层位( 沙四段上部) 相比, 植 烷优势明显下降, Pr/ Ph 分布为 016~ 116( 表 1) , C31 ~ C35 藿烷峰的高度呈有规则的逐渐降低分布; 伽马蜡烷含量降低; 重排甾烷和 4- 甲基甾烷含量 十分发育( 图 2) 。 沙三段中部沉积时期, 东营三角洲开始大规 1 有效烃源岩的确定及其特征 沉积盆地发育了烃源岩 才能形成油气聚集。 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 大套的暗色泥页岩( 即使是 处于主力烃源岩层位中) 并不是都能生成和排出 油气为 油气成藏做出贡献的 。只有那些有 机质丰度相对高的、 经历了生烃过程并有大量烃 类排出的细粒沉积岩 才能对油气成藏有贡献, 这 种细粒沉积岩就称为有效烃源 岩。长期以来, 人 [ 10~ 12] 第 2期 表1 朱光有等: 东营凹陷 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东营凹陷沙四段上 部、 沙三段下部和沙三段中部亚段烃源岩特征对比 Table 1 Correlation of source rock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4th member and the lower and middle parts of the 3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Dongying depression 层 位 沙四段上部 浅湖- 半深湖, 咸水- 盐湖 016~ 111 2, 多数大于 2 013~ 018, 多数大于 0 6 1 ? 为主 水生生物组成为主 0145~ 0193 小于 016 nC16 或 nC18 大于 112 有效烃源岩 沙三段下部 深湖相 半咸水 11 5~ 19, 平均 215 013~ 2 3, 平均为 0148 1 ? 和 ò 1 为主 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 01 36~ 0 80 1 016~ 1 6 1 nC16、 17 或 nC27 nC 110~ 0141 有效烃源岩 沙三段中部 半深湖、 三角洲 淡水 平均在 1 1 左右 1 小于 0 2, 平均在 0108 1 ò 1 和 ò 2 为主 陆源高等植物为主 0 22~ 0157 1 大于 1 2 1 nC27或 nC29 小于 0 5 1 无效烃源岩 211 沉积亚相 水体环境 有机碳含量/ % 氯仿沥青/ A0 / % 干酪根类型 有机质来源 Ro 分布范围 Pr/ Ph 值 主峰碳 伽马蜡烷/ C31 藿烷值 烃源岩评价 图1 东营凹陷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干酪根类型频率直方图 Fig11 Frequency histogram of TOC and kerogen types of source rocks in Dongying depression 模向湖盆推进, 因此沙三段中部主要发育灰色泥 岩和 粉 砂 质 泥 岩[ 23] 。TOC 含 量 绝 大 多 数 小 于 115% ( 图 1) , 干酪根类型以ò1 型和ò 2 型为主, 厚度 在600~ 800m。 o 主要分布在 013% ~ 0155% 。饱和 R 烃呈后/ 单峰型0分布, 反映出有机母质中陆源高等 植物输入较多。代表陆源输入的奥利烷在沙三段 中部含量丰富; 伽马蜡烷已明显降低并基本消失; 同时以高 C31 藿烷优势分布、 31 - C35 藿烷峰分布构 C 成/ L0形, 反映了弱氧化- 弱还原的三角洲沉积环 境。在甾烷系列中, 重排甾烷含量较高, 而4- 甲基 甾烷不发育(图 2) , 与沙三段下部形成显著的差异。 上述 3 套烃源岩地球化学的差 异性, 为油源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对东营凹陷大量 原油样品开展的色谱、 色- 质等多项分析结果, 东 营凹陷原油来源可划分为 3 种类型: 即/ 沙四段上 部型0( 原油来自沙四段上部烃源岩) 、 沙 三段下 / 部型0( 原油来自沙三段下部烃源岩) 和/ 混合型0 ( 原油来自沙三段下部和沙四段上部烃源 岩的混 源) ( 图 2) 。也就是说东营凹陷各油田的原油是来 自沙三段下部或沙四段上部的烃源岩, 据此, 将有 机碳含量高、 类型好的沙三段下部和沙四 段上部 暗色泥页岩称为东营凹陷的/ 有效烃源 岩0, 从而 否定了厚度在500~ 800 m的沙三段中部层段的烃 源岩。因此对于成熟的探区来说, 油- 源 对比是 确立有效烃源岩层段的重要手段。 2 油气充注时间及期次分析 油气成藏期次分析是现代油气地质研究的一 个热点问题, 成藏期次的确定有助于正确 认识油 气藏的形成规律。 目前确定成藏期次比较成熟和 212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 25 卷 它们可用于重塑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史, 因 此已成 为常用的有效手段。应用烃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 度法, 再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和盆地的构 造活动 特点等综合分析, 可以比较准确的确定油 气运移 聚集的历史。 根据东营凹陷多口取心井含油砂岩储层流体 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数据, 古温度值呈 两个高 峰区间, 主 峰区分 别在 70~ 92 e 和 108~ 128 e 。 结合古地温分析资料, 采用地表温度为 15 e , 地温 梯度一般为每百米 318 e , 计算出油藏充注时对应 的埋深分别为1 450~ 2 000 m和2 450~ 2 950 m, 充 注时间 分 别为 3218~ 2416 Ma 和 1316~ 2 Ma, ( 图 3) , 即两期充注分别对应于东营组沉积末 期和馆 陶- 明化镇组沉积期。 图 2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和原油萜烷、 甾烷特征对比图 Fig12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sterane and terpane both in oil and source rocks in Shahejie Formation in Dongying depression 1 ) T s; 2) Tm; 3 ) 奥利烷; 4 ) C30 藿烷; 5) 伽马蜡烷; 6 ) C31 藿烷; 7) C32 藿 烷; 8) C33 藿烷; 9) C34 藿烷; 10 ) C35 藿烷; 11、 ) 重排甾烷; 13 ) C27 甾烷; 14) C28 甾烷; 12 15 ) C29 甾烷; 16) 4- 甲基甾烷 图 3 东营凹陷埋藏史曲线 Fig 13 Buried history curve in Dongying depression 在分析油砂包裹体 的同时, 也对油砂进行 了 抽提。通过分析原 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 发 现东营末期充注的油气成熟度普遍较低, 并具有 明显的高伽马蜡烷含量和植烷优势, 与沙 四段上 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具有十分相似的特 征; 而馆陶- 明化镇组沉积期充注的原油 生物标 志化合物组成则比较多样化, 既有与沙四 段上部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相似的原油, 也有与 沙三段下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相似的原 油, 还有具有沙三段下部和沙四段上部混 源生物 通用方法是烃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 24, 25] 。由 于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结晶过程中捕获于晶体中的 成岩成矿流体, 是流体生成、 演化、 运移、 聚集过程 中遗留下来的原始样品和 历史记载, 直接了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的条件 及过程, 作为化石记录 第 2期 朱光有等: 东营凹陷 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213 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原油。这 一结果表明: 沙四段 上部 除了 东营 组 末期 发 生生 排 烃充 注 外, 在馆 陶- 明化镇组 沉积 期进行 了二次 生排烃 充注过 程, 而沙三段下部烃源岩仅发生一期充注过程, 即 馆陶- 明化镇组沉积期。 另外从东营凹陷的地质发育 过程来看, 渐新 世末的构造运动奠定了凹 陷的基本构造格局, 大 型构造圈闭基本完成于此 期, 为油气大规模聚集 提供了聚集场所。古近纪末的东营运动使东营凹 陷整体抬升剥蚀, 进人生油门限深度的沙四段上 部烃源岩被迫生油中断。大约经历了近10 Ma的沉 积间断后, 盆地进入新近纪全面坳陷缓慢沉降阶 段, 全区普遍沉积了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冲积河流相碎屑岩, 伴随着凹陷的整体下沉, 馆陶组和 明化镇组沉积整体覆盖于 东营、 沙河街组沉积物 之上, 使沙三段下部及沙四段上部烃源岩埋藏深 度加深, 沙四段上部烃源岩再次进入生油门限, 沙 三段下部烃源岩则第一次 进入生油门限, 随着埋 深的加大, 沙三段下部和沙四段上部烃源岩大范 围成熟并进入生排油高峰期, 同时东营期之后, 盆 地坳陷阶段发生的微弱构造活动为油气运移提供 必要条件, 成为东营凹陷重要的充注期。 和升孕 甾烷不 发育 ( 图 4) , 原油硫 含量较 高[32] 。 油砂包裹 体均一温度 ( 如 东营凹陷 东侧的辛 154 块油藏) 为 91~ 99 e , 油气充注成藏 期为东营 末 期。 在凹陷中心分布的 岩性油气藏, 原油的生 物 标志化合物与沙三段下部烃源岩十分相似( 图 4) , 而且原油成熟度较高, 孕甾烷和升孕甾烷 含量丰 富, 成熟度参数 C29 甾烷 20S/ 20S+ 20R 大于 0150, 油气主要来自沙三段下部烃源岩; 油砂包 裹体均 一温度( 如牛庄油田) 主要分布在108~ 124 e , 对应 的充注成藏期为馆陶- 明化镇组沉积期。 在斜坡带部位的油 气藏比较复杂, 从原油 的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图谱上( 图 4) 也清晰看出: 正 构烷烃呈现双主峰型, 即具有高4- 甲基甾烷和重 排甾烷, 又具有一定丰度的伽马蜡烷含量, 既具有 沙三段下部烃源岩特征又具有沙四段上部源岩特 征, 明显具有混源特征; 油砂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 布范围也比较宽, 为86~ 122 e , 既有反映早期东营 末期充注的, 也有反映晚期馆陶- 明化镇 组沉积 期充注的油藏, 也有一些油藏存在两次充 注的成 藏期。 4 结论和认识 (1) 东营凹陷发育了咸水湖相沙四段 上部烃 源岩和半咸水深湖相的沙三段下部烃源岩两套有 效烃源岩; 油源对比表明沙三段中部烃源 岩不是 东营凹陷的有效烃源岩。 (2) 东营凹 陷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 是 在东营末期, 仅沙四段上部烃源岩进入生 油门限 深度, 生成的原油成熟度较低; 喜山运动的东营幕 形成东营期与馆陶期之间较长时期的沉积间断, 致使第一个生 油期( 沙四 段上部烃 源岩) 生烃 停 止。至馆陶、 明化镇组沉积时, 伴随着凹陷的整体 下沉, 使沙四段上部和沙三段下部烃源岩 埋深增 大, 并相继进入生油门限, 为第二期油气成藏期, 也是东营凹陷的主要成藏期。 (3) 不同成藏期次的原油分布具有一 定的规 律性。分布于生油凹陷的油藏原油主要来自沙三 段下部烃源岩, 原油成熟度 较高, 为第二期成藏; 凹陷边缘的油藏原油成熟度较低, 主要来 自沙四 段上部烃源岩, 为早期充注成藏; 而过渡带( 斜坡 带) 油藏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比较复杂, 总体特征是 混源聚集、 多期充注成藏。 3 不同成藏期次的油气分布特征 我国石油地质学家在长期的陆相盆地油气勘 探实践中, 创造性的提出了/ 复式油气聚 集带0重 要理论[26~ 31] , 卓有成效的指导了陆相盆地特别是 我国东部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该理论的核心是 各种类型油藏围绕生烃洼 陷呈环状分布, 即洼陷 中心分布着岩性油气藏, 边缘分布着潜山、 地层油 气藏, 斜坡带则分布着断块油气藏, 它了多断 陷、 多断块、 多含油气层系 的陆相盆地, 形成多种 油气藏类型复合连片聚集的特征。而对于各类油 藏的油气来源则没有关注。本次研究通过对不同 区带、 不同类型油藏分别采样分析, 发现各类油藏 原油( 不同成藏期次的原油和不同油源的原油) 的 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东营凹陷边缘分布的地层油气藏和古潜山型 油气藏, 油气主要来自沙四段上部烃源岩, 原油具 有明显的植烷优势和高伽 马蜡烷含量, 正构烷烃 为前主峰型分布( 图 4) , 而且原油成熟度较低, 成 熟度参 数 Ts/ Tm, C29 甾 烷 20S/ 20S+ 20R, C29 胆甾 烷 B (A + B 等分别小于 015, 0135, 0140, 孕甾烷 B/ A B) 21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 25 卷 图 4 不同油气充注成藏期原油的 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图 Fig 14 Characteristic diagram of biomarkers of oils charged and accumulated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ccumulation 12) 伽马蜡烷; 13) C31 藿烷; 14 ) C32 藿烷; 15 ) C33 藿烷; 16 ) C34 藿烷; 17 ) C35藿烷 上: 凹陷边缘早期充注, 沙四上经源岩提供的原油, 原油成熟度较低( 辛 154- 1 井, 2 956. 8~ 2 976. 1 m) ; 中: 凹陷中心晚期充注, 沙三 下烃源提供的原油, 原油成熟度较低( 牛 871 井, 327 0~ 3 28315 m) ; 下: 过渡带两期充注, 早期充注由沙四上烃源提供, 后期又有沙 1 三下烃源岩提供的原油充注, 原油为混源油(王 543 井, 3 175 3~ 3 22517 m) 1 1 ) 孕甾烷; 2 ) 升孕甾烷; 3, 4 ) 重排甾烷; 5) C27 甾烷; 6) C28 甾烷; 8) 4- 甲基甾烷; 9) Ts; 10) Tm; 11 ) C30藿烷; 致谢: 在本文的研究中, 受到胜利油田地质院 张林晔、 卓勤功、 刘俊民等高级工程师和石油大学 蒋有录教授的帮助和支持; 在岩心描述过程中, 石 油大学万丛礼博士协助了 观察; 胜利油田地质科 学研究院地化室完成了大 量的分析化验, 在此致 以衷心的感谢! 参 1 4 何登发, 赵文智, 雷振宇, 等. 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 油气系统 的基本特征[ J] . 地学前缘, 2000, 7(3) : 23~ 37 5 陈建渝, 牛瑞卿. 断陷盆 地多 次运 移成 藏的有 机地 球化 学研 究[ J] . 地球科学 ) ) ) 中 国地 质 大学 学报, 2000, 25( 3) : 253 ~ 259 6 赵文智, 何登发.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对 策[ J] . 石油学报, 2002, 23(6) : 1~ 11 考 文 献 7 郭元岭, 赵乐强, 石红霞, 等. 济阳坳陷探明石油地质 储量特点 分析[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28( 3) : 33~ 37 8 邱桂强, 王居峰, 张昕, 等. 东营三角洲沙河街组三段 中亚段地 层格架初步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 [ J] . 沉积学报, 2001, 19( 4) : 569~ 574 9 金强. 有效烃源岩的重要性及其研究[ J] . 油气地质 与采收率, 2001, 8( 1) : 1~ 4 10 梁狄刚, 张水昌, 张宝民, 等. 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 相生油问 题[ J] . 地学前缘, 2000, 7( 4) : 534~ 547 Anderson R N, He Wei , Hobart M A. Active fluid flow in the Eo 2 gene island area, offshore Louisiana[ J] . Geophysi cs, 1991, 10( 4) : 6~ 10 2 3 田世澄, 陈永进, 张兴国, 等. 论成藏动力学系统中的流 体动力 学机制[ J] . 地学前缘, 2001, 8( 4) : 329~ 336 王建宝, 肖贤明, 郭汝泰, 等.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烃源 岩生烃 动力学研究[ J]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25(4) : 403~ 409 第 2期 11 朱光有等: 东营凹陷 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究[ J] . 沉积学报, 2003, 21( 3) : 452~ 46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15 张水昌, 张保民, 王飞宇, 等. 塔里木盆地两套海相有效 烃源岩 层- I 有机质性质、 育环境及 控制因素 [ J] . 自然 科学进 展, 发 2001, 11(3) : 261~ 268 洪志华, 陈致林, 殷沫, 等. 东 营凹陷 牛 38 井沙三 段中下 部有 机碳分布特征[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 12( 3) : 292~ 299 朱 光有, 金强, 周 建 林. 东 营 凹 陷 旋 回 式深 湖 相 烃 源 岩 研 究[ J] . 地质科学, 2003, 38( 2) : 254~ 262 冯有良, 何立琨, 郑和荣, 等. 山东牛庄地区沙三段前 三角洲斜 坡重力流沉积[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11( 3) : 314~ 318 施继锡. 有机包 裹体及 其与油 气的关 系[ J] . 中国 科学, 1987, ( 7) : 318~ 325 邱楠生, 蔡进功, 李善鹏, 等. 昌潍坳陷潍北凹陷热历 史和油气 成藏期次[ J] . 地质科学, 2003, 38( 3) : 332~ 341 胡见义, 徐树 宝, 童晓光. 渤 海湾盆地复式油 气聚集区( 带 ) 的 形成和分布[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6 , (1) : 5~ 9 李德生.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石油地质学[ J] . 石油学报, 2000, 21 ( 2) : 1~ 8 刘兴才, 杨申镳. 济阳复 式油 气区 大油 田形成 条件 及分 布规 律[ J]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25( 2) : 276~ 284 戴金星. 油气 地质学 的若 干问题 [ J ] . 地 球科 学进展, 2001, 16 ( 5) : 710~ 718 李晋超, 马永生, 张大江, 等.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若干 重大科学 问题[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25( 5) : 1~ 2 李 丕 龙. 富 油 断 陷盆 地 油 气 环 状分 布 与 惠 民 凹陷 勘 探 方 向[ J] . 石油实验地质, 2001, 23( 2) : 146~ 148 朱光有, 金强, 周建林, 等. 济阳坳陷胜坨油田原油物 性及其成 因探讨[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 1) : 9~ 13 12 程克明. 生油岩的定量评价[A]. 见: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中国陆相 油气 生 成[ C] . 北京: 石 油工 业 出版 社, 1982. 175~ 188 13 张水昌, 梁狄刚, 张大 江. 关于古 生界烃源 岩有机质 丰度的 评 价标准[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29( 2): 8~ 12 14 夏新 宇, 戴 金星. 碳 酸 盐岩 生 烃 指标 及 生 烃 量评 价 的 新 认 识[ J] . 石油学报, 2000, 21( 4) : 36~ 41 15 Carroll A R, Bohacs K M.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ancient lakes: balancing t ectonic and climat ic controls[ J] . Geology, 1999, 27 ( 2) : 99~ 102 16 朱光有, 金强. 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及其研究 ) ) ) 以 东营 凹陷牛 38 井为例[ J] . 石油学报, 2002, 23( 5) : 20~ 26 17 Derenne S, Largeau C, Brukner W A. Origin of variations in organic mater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in a lithologically homogeneous maar type oil shale deposit [ J ] . Organic Geochemist ry, 2000, 31: 2 787~ 798 18 Bert rand P, Lall ier V E, Boussafir M. Enhancement of accumulat ion and anoxic degradat ion of organic matt er controlled by cyclic produc2 t ivity: a model[ J] . Organic Geochemist ry, 1993, 22: 5 119~ 520 19 20 张林晔, 孔 祥星, 张春荣, 等.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优质烃 源岩的 发育及其意义[ J] . 地球化学, 2003, 32( 1): 35~ 42 朱光有, 金强. 东营 凹陷 两套 优质烃 源岩 层地 质地化 特征 研 ( 上接第 208 页) 6 Chowdhury A H, Noble J P A. Origin distribut ion and signification of carbonate cements in the Albert formation reservoir sandst ones New Brunswick, Canada [ J ] . Marine and Pet roleum Geology, 1996, 13: 837~ 846 7 Worden R H, Coleman M L, Matray J M. Basin scale evolution of for2 mation waters: a diagenet ic and formation water study of the Triassic Chaunoy Format ion, Paris Basin[ J] .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2 t a, 1999, 63(17) : 2 513~ 2 528 8 Kelly J, Parnell J, Chen H H.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studies of fractured sandst one reservoirs [ J ] .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 2 ration, 2000, 69~ 70: 705~ 709 9 Hindle A D. Petroleum migrat ion pathways and charge concentrat ion: a three2dimensional model[ J] . AAPG Bull, 1997, 81( 8) : 1 451~ 1 481 10 Welte D H, Hantschel T, Wygrala B P, et al. Aspe cts of pet roleum mi2 grat ion modeling [ J ] .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1, 69~ 70: 711~ 714 11 宋维海, 王璞 , 张兴洲, 等. 松辽 盆地中生 代火山岩 油气 藏特 15 征[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24(1) : 12~ 17 12 杨万里, 高瑞祺, 郭庆福, 等. 松辽盆地陆相油气生成、 运移和聚 集[M] .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00~ 208 13 Zhou Y S, Littke 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hermal mat uration, oil generat ion and migr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ern China [ J] .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1999, 16: 771~ 792 14 刘景彦, 林畅松, 喻岳钰, 等. 用声波 测 井资料 计算剥蚀 量的方 法改进[J]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22( 4) : 302~ 306 Gvirt zman Z. Lateral thickening of sedimentary units: sediment com2 pact ion vs. tectonics[ J] . Tectonophysics, 2001, 340: 109~ 115 16 Matenco L, Bertott i G, Cloet ingh S, et al . Subsidence analysis and tec2 tonic evolut ion of the external Carpathian 2Moesian platform region dur2 ing Neogene times[ J] . Sedimentary Geology, 2003, 156: 71~ 94 17 漆家福, 杨桥, 王子煜. 编制盆地复原古构造图的若干问题的讨 论[ J] . 地质科学, 2003, 38( 3) : 413~ 424 18 大庆油田石油地质 志编写组. 中国石油 地质志( 卷 二) [ M] . 北 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7. 147~ 149 本TXT由“文库宝”下载:
/
本文档为【2004 朱光有等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