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出现了流动性 - 中国人民银行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出现了流动性 - 中国人民银行

2017-10-27 13页 doc 29KB 1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出现了流动性 - 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出现了流动性 - 中国人民银行 摘 要: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出现了流动性“双缺口”。两者相互影响、交互作用,成为当前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两者交互作用的机理入手,对当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稳定;脆弱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04-0028-05 区域金融稳定脆弱性问题研究 及金融稳定工作着力点探析 ——基于欠发达地市金融...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出现了流动性 - 中国人民银行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出现了流动性 - 中国人民银行 摘 要: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出现了流动性“双缺口”。两者相互影响、交互作用,成为当前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两者交互作用的机理入手,对当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稳定;脆弱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04-0028-05 区域金融稳定脆弱性问题研究 及金融稳定工作着力点探析 ——基于欠发达地市金融稳定脆弱性的实证分析 1张春超 刘双喜 葛 新 (中国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山东 德州 253034) 一、金融稳定脆弱性理论 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基于金融稳定的概念和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原理,我们把金融稳定脆弱性定义为金融体系出现非均衡形成风险积聚,导致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金融稳定的脆弱性源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主要通过影响金融体系运行状态或抑制金融体系关键功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内外部因素体现出来。 金融稳定脆弱性的概念借鉴了金融脆弱性概念,并与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概念在本质上保持一致。国内外关于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和量化分析较多,1982年海曼?明斯基(Hyman(P(Minshy)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最先对金融脆弱性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形成了“金融脆弱性假说”。明斯基为当今理论界研究金融脆弱性提供了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分析框架。他认为,金融内在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是由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所决定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随着对金融脆弱性研究的深入,其概念逐渐拓展到金融运行的广义范畴。国内对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也已经不少,一部分学者按照货币银行学、银行管理或国际金融学等角度来加以研究,认为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的风险积聚;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及波动性的“联动效应”。也有学者根据金融体系及基本功能的原理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作了明确的定义,并通过CHOW的结构检验发现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历史转折点:即在转折点前、后期分 1作者简介:张春超(1953-),男,河北故城人,中国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刘双喜(1967-),男,河北景县人,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葛新(1984-),女,山东武城人,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 1 别出现了“超贷”现象和“惜贷”现象。 二、欠发达地区金融稳定脆弱性表征实证分析 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金融稳定脆弱性主要表现为:信用脆弱、流动性脆弱、财务脆弱、市场脆弱、利率和汇率脆弱、金融欺诈、道德风险等七大类。七类脆弱性与金融体系的运行“形影相随”,并且互为因果、交互作用,在不同的宏观环境下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旦条件成熟,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会转化为现实中的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对经济欠发达的D市经济金融运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流动性脆弱逐渐成为欠发达地区金融稳定脆弱的核心因素;且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流动性缺口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企业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陷入流动性“缺口”困局之中。 (一)流动性脆弱回归分析 我们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经济层面流动性缺口进行分析。D市经济发展融资机制以间接融资为主,经济增长与银行贷款存在高度相关性。1992-1999年D市贷款余额(X)与GDP(Y)总体保持同步较快增长的态势,两者相关系数达0.92。为了检验贷款余额(X)与GDP(Y)的关系,我们用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Y=,38.47394+1.621551X,R=0.986529,D.W.=0.711582,可决系数R很高,拟合优度很好,但误差项存在严重的自相关,因此我们引入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Y=,8.34345+0.545257X+0.746097Y(-1),R=0.998026,D.W.=1.864516。由此可见,所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可用其来进行预测和控制。 根据上述计量结果所建立的模型,采用D市每年实际GDP额来预测(推算)与之相适合的贷款余额,具体如下: 表1:1992-2007年1—6月份德州市贷款理论与实际情况表 (单位:亿元) 年份 GDP 贷款实际余额 贷款理论余额 差额(缺口) 1992 78.3 75.3 66.26725 9.032750 1993 99.3 90.55 90.2768 0.273204 1994 135 113.95 127.0154 -13.0654 1995 163.6 137.16 130.618 6.542044 1996 208.8 155.5 174.3801 -18.8801 1997 250.4 187.87 188.8254 -0.95545 2 1998 285.4 211.95 196.0924 15.85759 1999 312 216.58 196.9848 19.59515 2000 360 239.82 248.6189 -8.79888 2001 407.4 257.54 269.87 -12.33 2002 460.5 303.73 302.396 1.334007 2003 556.68 397.69 406.131 -8.44102 2004 686.9 469 513.3472 -44.3472 2005 803 517.06 549.3234 -32.26 2006 1003.38 564.813 756.7204 -191.9074 2007 1165.2 596.05 938.557 -198.399 注:差额为实际余额减去理论余额,该值为负数时表示资金缺口;贷款余额含辖外金融机构在本地贷款,2007年根据其1—6月份数据推算。 由上表可以看出,始自2003年的宏观调控效果明显显现,信贷政策趋紧,资金缺口较大。2006和2007年实际贷款额明显小于理论贷款额,差额分别为191亿元和198亿元。 (二)流动性“双缺口”分析 1. 企业流动性缺口分析。以D市五家重点监测的企业集团为例,自2007年以来,流动比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2007年1-4季度流动性比率分别为0.91、0.92、0.90、0.89,同比分别下降20%、20%、22.3%、24.2%。企业资产负债率也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2007年1-4季度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51%、51.92%、47.6%和50.3%,同比下降10、5.3、7.6和9.7个百分点。流动性比率与资产负债率的双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流动负债增加与企业信贷资金减少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就体现在企业信贷资金的“短贷长用”上,而“短贷长用”反映的根本问题就是企业资金的紧张。从企业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持续下降和银行短期贷款逐渐增加的对比可以看出,企业流动资金在满足营运需求的同时构成企业的部分长期资产,反映了企业“短贷长用”趋势加剧。在流动性趋紧的形势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愈加突出。 2.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缺口分析。受趋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一是从评价流动性的指标来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已由2007年9月末的0.23下降到2008年2月末的0.17;备付金比率由9.3%下降到8.55%;净拆入比率为4% ,较年初增加了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流动性比率、备付金 3 比率的下降与净拆入比例的提高,说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水平明显降低。二是从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和使用情况来看,自2000年以来至今,D市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80多亿,其发放力度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说明D市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问题由来已久,随着农村信用社票据兑付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呈收缩趋势,而近期内D市多家农信社提出了支农再贷款申请,支农再贷款需求的回升反映出D市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趋紧。三是从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款额对比来看,自2006年三季度始,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呈现明显提高的趋势。综上所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缺口显现,呈现出宏观层面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缺口并存的局面。在欠发达地区融资机制单调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区域经济作用不断加强的形势下,企业80%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银行贷款,银行同样面临着一方面“超贷”、“超借”扩大信贷风险,一方面对企业贷款的资金80,靠存款解决的矛盾困境,企业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双缺口”互为因果,交互作用,经济与金融的不协调性在加剧。 三、区域金融稳定脆弱性形成机理实证分析 欠发达地区金融稳定脆弱性,是宏观调控形势下欠发达地区实体经济缺陷与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实体经济脆弱的传导效应 1. 区域宏观经济运行缺陷。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着互动效应和传染效应,区域宏观经济环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循环关系上,其良性循环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反之亦然。在宏观调控形势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脆弱性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与宏观调控的不协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通过“政策溢出”向发达地区聚集。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转型面临压力。经济增长方式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深刻影响金融稳定的基础。欠发达地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期过度依赖投资,导致社会融资结构失衡,将风险集中于银行业。 从产业结构来看,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D市造纸、食品、家具、纺织、化工、机械、建材、钢铁、能源、电子信息十大支柱产业中,造纸、纺织业、建材业、钢铁等四大支柱产业,均属于非重点支持类、限制类或退出类行业。为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实行严格的行业信贷管理政策,导致D市2007年前三季度贷款增速大幅回落,企业流动资金趋紧,部分项目难以启动。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D市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重复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在长期流动性过剩刺激下,产能过剩行业规模膨胀,而 4 当前宏观调控的趋紧造成产能过剩行业资金紧张,难以维系已经扩张的资产规模,企业的经营危机和流动性风险显现,从而加剧金融体系的风险和危机。 2. 经济主体经营与财务风险转嫁。H(Minsky最先从企业角度剖析传统信贷市场脆弱性的生成机理。他认为,伴随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周期的开始,财务安全的抵补性的借款企业(hedge-financed firm)和处于财务危机边缘的蓬齐企业(Ponzi firm)数量此消彼涨,影射了整个债务系统的脆弱性。 (1)经营风险转嫁。金融机构是物质生产和流通部门的资金融通中介,工商企业的经营风险可直接传递给金融企业,构成金融风险。但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市场需求变幻莫测,使得企业承担着经营风险。如果企业的产品行情发生波动,那么企业就不能顺利地收回资金,进而影响经营活动的流畅进行,造成企业因亏损而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同时引发“道德风险”出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从而把企业经营损失转嫁给金融机构。以D市辖内棉花加工企业为例,自2000年以来随着棉花行情的利好,辖内两产棉大县棉花收购市场和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两县农村信用社棉花贷款投放量迅速膨胀。2003年至2006年9月末,两县农村信用社对棉花加工企业发放贷款分别为62360万元、70146万元、63460万元、71720万元,分别占同期农信社全部贷款余额的42.7%、43.5%、38.2%、39.4%,成为棉花产业资金的主要供应者。但是自2004年以来,由于国内棉花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经营普遍不景气,众多小型棉花加工企业纷纷倒闭,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收回困难,大量的不良资产置存于金融机构内部,导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流动性明显下降。截止2006年9月底,两县棉花加工企业不良贷款46450万元,占贷款余额的65.7%,两县农村信用社一度资金紧张,大量拆借资金维持经营,企业经营风险转嫁造成金融风险明显加大。 (2)财务风险转嫁。在前期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企业对市场前景过于乐观,受“做大做强”理念的驱使,往往超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各种渠道获得银行贷款,盲目规模膨胀。由于集团企业子公司等关联企业众多,各关联企业之间存在复杂的业务交易、互相担保等多种关联关系,其成员能够通过关联交易暂时转移或隐藏风险,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外界难以及时掌握企业集团整体经营状况和潜在风险。一旦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或发生重大投资失败等重大变化,企业资金链条断裂,经营危机便开始显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转嫁给金融机构。以辖内某企业集团资金链条断裂事件为例,该集团资产总额从2004年的2.30亿元扩大到2006年9月末的12.98亿元,90%以上是银行贷款,财务负担沉重;至2006年9月末该集团贷款总额7.85亿元,其中83%为短期贷款,致使企业在新建项目上占用大 5 量生产流动资金,造成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在其部分短期贷款到期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信用风险暴露。如果该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将迅速转化为金融体系的风险。据推算将使县域不良贷款比率提高16个百分点,所在地农村信用联社的不良贷款率提高14.59个百分点,通过企业之间担保链条产生的连锁反应,使县域内外9家大中型企业受到波及,进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整个辖区金融稳定的影响难以估计。2007年D市辖内发生多起企业集团突发风险事件,涉及金融债权数十亿元,企业集团信贷风险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地区金融稳定的因素之一。 (二)金融体系脆弱的内生因素 根据“最小因素原理”,经济欠发达地区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机制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成为银行体系的薄弱环节,是整个银行业稳定运行的短板,其脆弱程度成为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金融稳定作为宏观性、系统性概念并不排斥而是依赖于微观金融主体重要作用的发挥,金融稳定总体框架的实施是以微观金融主体的自稳定性为前提的。虽然微观金融主体的自稳定性并不直接构成金融体系整体的稳定性,但如果没有微观金融主体的自稳定性及其适应性的调整,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 高不良资产比率。大量的不良资产历来被看作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源。经济学家Demirgiic—kunt、Detragiache的研究表明:不良资产率过高、资本充足率较低、信贷增长过快等均表明银行体系趋于脆弱。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脆弱性的放大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首先,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将直接导致银行偿付能力下降,银行开始出现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积聚加深银行脆弱性;其次,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从而影响银行的风险抵抗力(见图1)。 图1: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脆弱性的放大作用机制 金融机构 流动性下降 流动性风险上升 金融机构脆弱性 上升 资产质量下降 抗风险能力下降 金融危机 近年来,D市法人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例虽逐年下降,但总量仍居高不下,且清收难 6 度越来越大,高风险隐患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消除。根据D市法人金融机构数据统计,不良贷款率下降因素中清收资金的真实贡献度仅为20%,新增贷款的稀释贡献度达到80%,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法人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向下迁徒率高于向上迁徒率6.5个百分点。“借短贷长”作为银行固有的特点,使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业务流动性的不对称性,而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必然会加剧这种不对称性。目前,高不良资产率成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脆弱性的最集中体现。 2. 低风险抗御能力。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仍然较弱,风险隐患不容忽 ,且资本充足率是在拨备计提不足的前提下计算的,资视。D市数家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足8% 本金不足成为困扰法人金融机构稳健的主要因素。从拨备覆盖情况来看,2008年2月末,D市法人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为18.76%,较年初下降了2.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缺口达10.2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2亿元,同比增长2.9亿元。资本实力增长缓慢,仅依靠利润增长弥补历史损失,短期内风险敞口难以覆盖;从资产质量来看,D市法人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程度低,贷款占资产比重过大,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对存款的依赖性过大,积累了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3. 经营机制不健全。金融业自身运作机制的缺陷是金融脆弱产生的重要内因,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的缺陷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内控文化基础不牢,操作风险陆续暴露。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内控层次多、链条长,越权批贷现象屡禁不止,内部稽查监督手段落后。D市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但该制度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缺失,造成了大量违规贷款,这些违规贷款加大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信用风险。二是经营决策不科学。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驱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赌博”式经营,组织资金贪大求快,负债稳定性差,投放资金盲目跟风,资产安全性差;三是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手段。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非信贷及表外资产的风险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部分D市农村信用社逐渐暴露出债券投资的风险。 四、基层央行金融稳定工作着力点 《中国人民银行法》对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作了明确规定,但金融稳定工作作为一项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协作配合的系统性工程,其制度安排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科学的方案,从而造成了基层人民银行开展金融稳定工作不知从何处抓起。通过对区域金融稳定脆弱性的分析,我们从金融稳定的脆弱性形成机理入手,探析基层央行金融稳定工作的着力点: (一)着力于提高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能力 7 一是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为辖区系统性金融风险勾出轮廓。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以了解掌握本辖区金融运行及风险状况为前提。因此,基层央行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辖区的实际,一个能够全面真实反映辖区金融风险的综合性监测指标体系。 二是构建经济信息动态监测机制。关注辖区经济发展、调产项目的选择、行业运营的市场前景等状况、辖区资源挖掘的潜力及开发年限状况、辖区物价变化趋势等状况;注重对辖区企业集团经营状况和信贷资金运作情况的监测,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监测的范围。 三是疏通金融动态信息交流渠道。随着监管职能的分离,基层央行获取其金融信息的渠道和调控手段不及时、不到位,基层的金融稳定工作就会出现缺失。及时掌握辖区金融信贷投放、投向情况、金融资产质量及恶意拖欠银行债务或有社会不良行为的个人(企业)情况;完善民间借贷利率监测制度,掌握、了解社会资金的需求供给趋势,为制定辖区信贷政策指导提供参考。 四是构建风险分析机制,准确把握辖区金融稳定工作的脉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仅从“量”上提供了风险的初步状况,对风险的确定还应从“性”上进行细致分析,因此应构建两个分析机制。一是构建金融形势分析机制,由人行牵头组织辖区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组成金融形势分析小组,按季对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出的指标情况进行金融风险的系统性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研究制定相关措施。二是构建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机制。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人行、金融监管部门和政府财政、经贸、统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小组,通过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出的风险指标,具体分析研究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出具体整改或调整建议。在金融形势分析机制中,人民银行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作出风险提示和风险通报,促使各金融机构共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经济形势分析机制中,人民银行要发挥好配合作用,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五是提高基层央行金融稳定工作人员的监测、分析能力。针对当前基层行金融稳定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还应尽快着手,加大金融稳定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抓紧制定、实施金融稳定专业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和近期,建立健全适应我国金融稳定工作需要的科学持续的金融稳定专业人才培养、储备长效机制。 (二)着力于健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对辖区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实施重点监测,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监测,密切关注其支付流动性风险、资产运营安全性风险、收益分配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内控严密性风险、高级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等风险状况。重点关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督促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依法合规经营,提高其抗御风险的 8 能力。 二是针对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易发风险形式,建立相应的风险预案。联合各监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及处置工作预案,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法人金融机构可能出现和发生的金融风险。健全防范辖区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预案。 (三)着力于加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落实 随着区域金融稳定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各基层央行已建立起了金融稳定协调机制,而协调机制的落实成为基层央行的当务之急,也成为制约金融稳定工作开展的薄弱环节。处理好三个关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打通辖区金融稳定工作顺利进行的渠道:一是处理协调好辖区金融机构间的关系,搭建金融业内信息共享平台;二是处理协调好人行与辖区内监管部门问的关系,搭建监管信息共享平台;三是处理协调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系,搭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 (编辑 刘西顺) 9
/
本文档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出现了流动性 - 中国人民银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