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

2017-09-01 14页 doc 32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 VISION YOUTH AWARDS 2011 “半夏的纪念” 中国传媒大学第九届青年影像作品展映暨颁奖礼 , 第九届“半夏的纪念”活动组织及筹备 ,、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将专门成立组织委员会,具体执行本次联展的组织与筹备工作。 2、本届“半夏的纪念”, 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合作,共同承办多次讲座,以及最终的颁奖盛典。 3、本次活动一切主办权及其解释权皆由活动组委会保留。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本企划及合作方案的解释权及一...
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
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 VISION YOUTH AWARDS 2011 “半夏的纪念” 中国传媒大学第九届青年影像作品展映暨颁奖礼 , 第九届“半夏的纪念”活动组织及筹备 ,、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将专门成立组织委员会,具体执行本次联展的组织与筹备工作。 2、本届“半夏的纪念”, 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合作,共同承办多次讲座,以及最终的颁奖盛典。 3、本次活动一切主办权及其解释权皆由活动组委会保留。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本企划及合作的解释权及一切相关权利。 , 整体概况 从最初简陋的露天舞台开始,“半夏的纪念”在同学们的一个个新的创意中逐渐成长起来。通过电视与新闻学院师生八年的探索与积累,在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半夏的纪念”已经成为了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影像活动的原创品牌。从这里走出的作品开始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四川国际电视节、德国波茨坦国际大学生电影节、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等众多国内外重要影像赛事中斩露头角。 “半夏的纪念”组委会自2008年开始与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合作,在这两年间,“半夏的纪念”得到了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在其帮助下扩大了影像展的规模,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影像专家以及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 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为“半夏的纪念”提供了经费上的大力赞助、宣传上的鼎力相助和活动细节的深度指导,藉此机会,“半夏的纪念”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蜕变,由一个影响力和知名度有限的校园内影像比赛成长为在国内外高校中颇具影响力和认可度的国际性大学生影像展。 同时,更多的优秀大学生作品参与到影像展中来,活动的范围和质量都在逐年得到提高,为国内外大学生的影视创作提供了一个具备更高知名度和美誉 度的发展平台。这两年中,不论是影像展映周,还是最终的颁奖典礼,在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支持下,“半夏的纪念”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 本届活动主题 半夏九年——纪录梦旅程 我本以为影像是用来创造梦的,现在才知道影像也可以用来纪录梦。 ——杨扬 第八届半夏的纪念三项大奖得主 影像的力量从来不应该被忽视。他架构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他给予情感更多样的表达方式,他让色彩和节奏逐渐生动,他使创意以直观的方式从创造者脑中走到观众的眼前,他以自己的方式让人们悲伤、喜悦、感慨、动容。他是这个时代里构架情绪、表达观点、呈现事实最具有力量的载体。人们通过影像捕捉生活里每一个动人细节,聚焦着人们每一份对待生命的热爱与认真。 我们相信,真正热爱生命与珍惜感动的年轻人都怀抱着一份美好的梦想。梦想的存在,从来都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他给挫败的人以蕴藉,给失落的人以激情。人们追逐梦想,渴盼梦想成真;也可能在浑噩中遗忘梦想,让曾经的光芒蒙尘。 而在影像的世界里,蒙尘的梦想可以再度闪光。色彩、节奏、音乐、情感,各种元素的组合不仅可以给梦想一个盛放的契机,更给梦想一种留存的方式,让梦想不因人的变化而被放弃,也不因年代的推移而被遗忘。因为梦的支撑,影像才有其诞生的可能。也正是因为有了影像的见证,梦才多了一丝传承的色彩。 拥有梦想的年轻人,可以在这个被迷茫和困惑充满的时代里,借助影像,找到一个呈现梦的方式,也纪录下这段有梦的旅程——这也是“半夏的纪念”所期望的,为每个拥有影像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一份真挚与热忱的情怀、一种深刻又活跃的氛围、一个纪录梦的机会、一个展示梦的舞台。 九年,成长的不仅仅是拥有梦想的人,也有半夏。 九年,我们感动于成长中的“半夏”始终不曾放弃它的初衷,一如既往地保有为青年影像创作者提供独特平台的优势,同时致力于发掘优秀的学生影像 作品,激发我们青年学生的影像激情,扩大视野,突破框架,彰显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个性魅力。 九年,我们更感动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着关于影像的梦想,愿意通过影像的力量去聚焦执着,放大感动,构筑梦想,纪录成长。 半夏九年,纪录梦旅程。 纪录影像与梦想,纪录你与我共同的成长。 本届半夏的纪念仍然得到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使半夏比赛的权威性得以保证。同时,我们仍坚持拓宽影片来源范围,放眼视野于国际舞台,面向全北京、全国乃至世界影像爱好者进行作品的收录。同时,半夏支持影像爱好者们进行更多元的艺术尝试和更富新意的影像创作,秉持突破文化界限和区域差异的理念,给予影像爱好者们更大的创意空间与发挥空间。 走过了八年的半夏,希望以更加成熟与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位真诚的创作者。因为,影像承载着创作者的期许,纪录着梦想的每一帧的付出,也就是在影像里,我们能够发现创作者的真诚暗示着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的无限可能。 “半夏的纪念”已经顺利的走过了八年的成长时光,自2003年创办至今也成功完成了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八年里,半夏一直承袭着自2003年以来的颁奖晚会模式,每年都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改善。要使半夏更具有影响力,更能秉承“国际化”的风格,一台颁奖晚会已经远远不够支撑起“半夏的纪念”,因此,我们要在活动的定义和形式上予以革新,让半夏真正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脱离旧俗的干扰,真正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品牌影像盛事。 “半夏的纪念”远非一个单纯的颁奖晚会,而是一场真正的大学生影像作品的比赛。颁奖礼仅仅是这个比赛的结束,而比赛的过程与作品的欣赏应当被重视与重点拓展。 因此,将展映和晚会分离是革新的手段,让观众真正的了解半夏作品的主题、质量、来源等等,只有这样,观众才会在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半夏的纪念”的比赛的性质。这样,半夏就不会被误认为仅仅是一台自娱自乐的颁奖晚会,它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会上升,随之而来的是颁奖典礼的人气与来年参与比赛的人气。 半夏的推广,不仅仅是要走出校门,更多的是期望全国乃至国际的大学生影像爱好者都能支持我们、响应我们、参与我们。因此,“半夏的纪念”作为一项影像赛事的质量需要被进一步提高。无论是宣传品的质量、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展映环节的突出和最后颁奖盛典的革新,活动的始终我们都不能放松。真正打造国际化“半夏的纪念”,我们需要宣传“高效化”,作品“高质化”,作者“明星化”,展映“力度化”,颁奖晚会“盛典化”。 当然,半夏的“国际化”并不是简单的一朝一夕的任务,需要一届又一届的“半夏人”付诸汗水与心血。 第九届半夏,我们已经在路上。一边梦想,一边纪录。 , 大赛评委会介绍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在专业领域内享有很高的声望,师生遍及 世界各地,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日 本、韩国、新加坡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相关院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除 此之外,由于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吸引来更多 的国内外影像专家对此次活动的关注。这为将“联盟影像节”进一步拓 展,将“半夏的纪念”办成一个国际性的大学生影像盛典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 除此之外,我们也将邀请影视创作方面的权威人士担任“半夏的纪念” 的评审,受邀参加的评审们将以他们专业的视角,独到的眼光,甄选出 最优秀的学生作品,让他们在半夏的舞台上闪烁耀眼的光芒。 高晓虹,评委会主席,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会长。 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与实践、电视节目制作的教学与研究。2007年,她主讱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她所负责的科研项目“面向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在2005年获得国家级奖项,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她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电视之窗》、《电视广告谋划》、《电视新闻摄影与编辑》等。 何苏六,评委会主席,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纪录片研究所所长,《纪录?中国》创办人。中国纪录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曾多次担任中国纪录片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新影厂“星花奖”和英国东方纪录片节评委,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青年电视节评委会副主席,中国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评委会副主席。 作品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5届国际青年电视节大奖、中国新闻出版音像制品一等奖、中国文献纪录片经典作品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最佳长纪录片奖。 Andy Bell,英国, BBC资深新闻中心制片主任 Marion Czarny-Smith (法国) 2010—2003年 法国FIPA电视节负责人 2005—2003年 《电影荧幕前》期刊和《敀事版》杂志编辑部 秘书 2002年 巴黎国际电影交流活动专业工作室负责人 2001—1999年 巴黎图像论坛电影单元影片收集负责人 1999年 获得巴黎新索邦大学文化硕士学位 Mark Leff(美国) CNN前资深记者、美国俄亥俄大学电视新闻教授 Peter Herford,美国,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新闻副总裁、著名新闻杂志《60分钟》前制片人。 现为李嘉诚长江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陈耀竹,中国台湾, 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传播管理学系系主任,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时报广告金特奖筹备委员与评审委员,花莲县政府文化创意产学推动小组委员,第二届台湾广告节筹备委员,高等评鉴教育中心传播学门评鉴委员。 大野青司,日本, 日本纪录片独立制作人 郭艳民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 先后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系,历任摄影教研室主任、照明教研室主任。主讱课程获得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国。 主要作品有大型专题片《让生命永存》、人物传记片《顾长卫》、《吴冠中》、《黄文》、《蔡国强》等。主要著作有《摄影构图》、《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新闻摄影》、《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研究》等。 秦瑜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电视与新闻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秘书长。 盛振华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执行制片人,1997年加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历任《东方时空》编导、策划,早新闻主编和编委。 作品历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全国人物片评比金奖、中国广播电视奖特别大奖、英国布里斯托尔“自然银幕”电影节“TVE”大奖、联合国国际环境自然与文化遗产电影 节“评委会大奖”、法国儒勒?凡尔纳电影节“科技与社会奖”、四川电视节“金熊猫”亚洲制作奖,入选美国西海岸电视及视频创新论坛案例、选“国际奥委会官方音像制品”。目前正在执导国内首部超高清纪录剧情片《迷徒》。论文散见于《当代电视》、《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南方广播电视学刊》等核心及专业刊物。 孙振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 作品于2001年、2002年两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系列片一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论文获得2004年中国电视金鹰奖论文奖三等奖。获得“评师网”全国新闻传播专业最受欢迎的十大教授之一。 韦大军 电视剧导演。 曾获得两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杯一等奖,《新周刊》2000年最佳纪录片奖、最佳纪录片创意奖,2001年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最佳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2006年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最佳纪录片奖,2006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十大纪录片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上海文广集团“真实中国“年度优秀纪录片导演,中国50年文献纪录片优秀作品,2007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吴砚华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杂志社副主编,《大众DV》杂志执行主编。 曾先后就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哲学院学习。1998年进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历任《大众摄 影》杂志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2005年创办国内第一本DV影像杂志——《大众DV》,任执行主编。 谢章富,中国 台湾,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兼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所长。 熊德 新华通讯社音视频部国内通稿编辑室副主任,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文台编辑部副主任,新华社终审发稿人,主任编辑职称。 参加过“十六大”、“十七大”、历年“两会”、“西部论坛”、“三峡工程”等重大政治经济活动的报道工作,采访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采写和签发过新华社内参、文字和图片通稿数千篇,幅,,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9篇,编辑出版《图说中国》两本。 姚国强 国家一级录音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委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现代电影技术》编委会编委。 曾任第19、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评委,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编辑部“影片个案分析”专栏特约作者,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第二届“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录音作品评委会评委,《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委,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秘书长。 张恒 北京电视台总编室主任、2011年BTV春晚发布会总编室主任。 张力,中国香港, 凤凰卫视新闻记者、制片人,北京节目中心副主任。 担任新闻记者期间,参与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例如每年的两会、中国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多次向总部发回凤凰独家报道。担任制片人期间新闻报道,《风云北大100年》、《北京一日—2003直击非典》、《2007上合组织联合军演》、《梅艳芳传奇》、《碧血黄沙—西路军》、《改革开放30年》等。 现任北京节目中心副主任,负责凤凰卫视栏目《锵锵3人行》、《文涛拍案》、《问答神州》、《名人面对面》、《中国记忆》、《腾飞中国》的日常运作。 张树华 台湾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兼任讱师,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兼任讱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任、副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台湾铭传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硕士。 1995—2009年任台湾东森电视台新闻事业总部副总编辑。作品曾获最佳儿童节目奖、台湾新闻局颁发优良电视儿童节目奖,入围纽约电视大奖之最佳网站宣传影片奖。 周文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 出版有《电视专题》、《电视艺术概论》、《世界电影经典读解》。编导电视片、电视晚会多部。 (以上均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下面是赠送的两篇散文欣赏,可以仔细阅读,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脚下的时光 不知走过多少地方,不知看过多少风景,不知听说过多少轶事; 不知经历过多少岁月,不知邂逅过多少良人,不知变换过多少心情; 不知理想的未知是否在前路等待?????? 题记:蒲公英 悠悠岁月,时间苍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这繁花似锦的青葱岁月里,我们不断的接受新鲜的美好事物,不断的享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我们总是随大流的,去跟风一些前卫潮流的思想;然而,很少有人去整理那些过往的断壁残垣~ 我走过很多地方,但是同样的,我也有更多的地方没去过~ 我渴望走遍地球上每一寸土地,我期许世界上每一个地方的人都善良~ 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人应该是自由的;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看自己喜欢的风景,爱自己喜欢的人;一切都那么单纯,完美~ 然而,现实的世界告诉我;理想的丰满一定要遇到拥有相同理想的另一半~ 我喜欢珠海,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我喜欢那里的天气,没有北方的寒冷;四季如春的温度感觉非常惬意,不用担心换季带来的差异~走在市区的街道上,绿化的花草树木被园丁修剪的井然有序;形态各异的花卉搭配得格外美观~尤其是除过草之后的绿地,泥土的芬芳与绿草的清新扑鼻而来,有一种身处大草原的感觉,使人心旷神怡~我时常一个人发呆,散步;看着过往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也时常去繁华的街巷,拥挤的商业中心;感觉这才是生活,正因为世界有了这么多事物的陪伴,才使我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喜悦~ 珠海的夜,很美;到处灯红酒绿,一派歌舞升平的祥和;每当夜幕降临,才是广东因有的生活的开始~溜冰场,酒吧,迪厅,大排档等等等等;我很庆幸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人,他们教会了我很多,也帮助了我很多;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年轻人;我们时常出去聚会,嗨皮;但等到散场后, 又回到了应有的孤寂~白天,可以去渔女,公园,九州城,免税店等等都是不错的地方~ 人常说,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代表;而我在这个曾经为之奋斗的地方,也时常会想起曾经相识的人,走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有时候,听着当时的流行歌曲,也会感伤;也会自嘲一笑;还有那公车到站的粤语提醒,还有那想见却永远没见的人;一篇篇,一幕幕久久回荡在脑海;早晨的肠粉,中午的餐饭,下午的炒粉,晚上的烧烤;好像味道还回味在口中一样~人,只有在对自己真诚的人的眼里,才会感觉到亲切;而我,也着实喜欢这座城市带给我家一样的温暖感觉~ 在这短暂而悠长的时光里,我成长了很多,也磨砺了很多;正是因为思想的成熟,阅历的增长,我选择了离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的天地,新的开始,新的征程~ 其实,无论走过多少地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从中得到什么~知识~阅历~思想~?????? 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挫折困苦,也难免会因为一些因素而错失机缘~ 不可能因为一时的艰难险阻而放弃将要来临的幸福~ 也不可能因为一时的过失而自暴自弃颓废一生~ 人,应该用豁达的心态来迎接下一秒的新鲜时光;而不是沉溺在上一秒的懊恼当中~ 每个人的路,都在自己的脚下;只有自己醒悟才能把未来的路走好,反之只会让错误延续到未来,从而影响以后的健康生活~ 即便曾经的时光再美好,那也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插曲;没必要去纠结当时的愕然,愚昧~就像我,从来不对上一秒的事情产生情绪一样~ 一切都是恬淡的样子,顺其自然比什么都好~ 对于未来,只要真诚的去善待身边的所有;我相信,未来的时光,也该是你想象的模样~ 蒲公英 2015.12.13 家乡的茶籽林 坐落在戴云山脉西麓的高才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山区丘陵满地尽是红壤土,非常适宜茶籽树的生长。高才坂种植小果油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茶籽油之乡。 家乡高才坂,一年四季茶籽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村头的亭后坑、银珠垄、赤土岭、牛脊崎,村尾的庵墘头、虎坪林、下淂,村庄对岸的牌匾山、坑里、墘头、下坋、坑柄里等等,山坡上,山坳里,道路边,田边地头,屋后山边,漫山遍野到处是一片连着一片的茶籽林。那里是我儿时与伙伴们捉迷藏、摘茶苞、采茶菇、捡茶籽的地方。 每当春风拂来,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之后,唤醒沉睡了一个冬季的茶籽树林。老茶树开始发出新枝,抽出嫩芽,嫩芽吐露出嫩红嫩红的叶片,转眼间,嫩红的叶片又变成稚嫩的绿叶。整片茶籽林绿浪涛涛,层层叠叠,在家乡群山环抱的山腰上,形成一道翠绿的屏障。清明节后,儿时的我常与伙伴们在嬉戏玩耍的同时,十分注意寻找茶籽树梢上的“茶苞”,这是一种生长在茶籽树上的果实,果熟时表面会脱去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皮,淡绿色的形似胖胖的寿桃,中空,果瓤可以食用,果肉脆而汁多,清甜爽口。“茶苞”是儿时伙伴们最喜欢的果实,从茶籽树上摘下,在袖口上来回擦几下,脱去表层酥松的外皮,馋猫似地往嘴里塞,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大自然恩赐的美食,这是我与伙伴们喜欢到茶籽林玩耍的原因之一。 秋季来临,茶籽树上挂满了青色中夹杂着褐色的茶籽果,茶树枝被压弯下垂,这是村民一年的希望。全村的村民这时节荷锄上山为茶籽林锄草,将林地里各种杂草锄掉,并填埋在茶籽树头下作为有机肥,锄后的茶籽林寸草不留。这是家乡当地的传统习惯,很少采撷树上的油茶果,而是在锄得干干净净的林地上捡茶籽。村民在锄草中,时常发现茶籽林里长的一种真菌——茶树菇,菇伞灰色如碗口大,菇腿灰白色很长,采摘回家煮汤或煮米粉汤味道极其甜美。 清爽的秋风送来百花仙子的柔情蜜意,吹开了丹桂的花骨朵,让神州大地香气四溢的同时,茶籽树也毫不犹豫地绽放自己的花朵,展示自己最妖艳的容貌,一夜之间,漫山遍野的茶籽林中雪白的油茶花盛开了,白色花朵中间吐露出金黄色的花蕊,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茶籽林变成一片白色的花海。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落在金黄色的花蕊中不知疲倦地采蜜,也为油茶花义务传授花粉,为明年茶籽树挂果立下汗马功劳。儿时,我和伙伴们像一群快乐的小蜜蜂,一头扎进茶籽林里,一边观赏着洁白娇艳的油茶花,一边折一根抽去内心的赤蕨杆当吸管,插入金黄色的花蕊中,轻轻一吸,芬芳甜美、味道香醇的花蜜便进入口中。我们小心翼翼地攀下茶树枝,如痴如醉地在一朵又一朵的油茶花中滋滋有声吮吸着花蜜,比供销社卖的硬糖粒还要甜美十倍。 到了秋高气爽的秋末,山区空气相对干燥,白天依然烈日炎炎,可夜晚却出现霜冻,昼夜温差很大。这时,茶籽树上的茶籽果由原来的青色转瞬间全部变成深褐色,已经熟透的茶籽果一颗颗裂开大嘴,露出大嘴里油光发亮的油茶籽。阵阵秋风送爽,茶籽树梢随风摇曳,催促油茶籽快快离开树梢,洒脱地坠落在村民锄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几天时间,茶树林的地面上便铺上一层深褐色的油茶籽。此时的茶籽林沸腾了,满怀丰收喜悦的村民,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一起上山捡收油茶籽,大家一边欢快地捡着,一边大声地说笑着,这边有母亲唤儿声,那边有青年男女对歌声,茶籽林里飘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这笑声就像嘹亮的集合号角,将满地的油茶籽在愉快的气氛中快速聚结起来,坚定果断地跟随村民进入农家大院。( 油茶籽从开花、授粉、结果到成熟落地,经历了秋、冬、春、夏、秋五个季节的阳光雨露,尽吸天然养分,天地精华,营养极高,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村民视油茶籽为农家之宝,及时晒干,装筐储藏,等待冬闲之时送到榨油坊加工成金黄色的茶籽油。
/
本文档为【半夏的纪念活动介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