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生本课堂”下的神话教学

“生本课堂”下的神话教学

2020-03-08 7页 doc 21KB 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本课堂”下的神话教学主持人:陈金铭 辩课:周一贯杨文华莫国夫范信子洪志明郦彩仙张幼琴周国萍 任妹朱娅娜陈诗文张小燕冯燕郦鑫袁青辩题一: 你对“生本”如何理解? 陈金铭(《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各位能用简单的话说说你对生本课堂的理解吗? 洪志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生本课堂应该是“以学定教”的。教师的“教”定位在如何引发、维持、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今天郦老师和张老师的两节课,在如何引发、维持、帮助、促进学生的“学”方面个性鲜明。当然也有共性,她们的共性就是我们主张的“以改善课堂师生关系为核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学生中做...
“生本课堂”下的神话教学
主持人:陈金铭 辩课:周一贯杨文华莫国夫范信子洪志明郦彩仙张幼琴周国萍 任妹朱娅娜陈诗文张小燕冯燕郦鑫袁青辩一: 你对“生本”如何理解? 陈金铭(《语文教师》编辑部):各位能用简单的话说说你对生本课堂的理解吗? 洪志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生本课堂应该是“以学定教”的。教师的“教”定位在如何引发、维持、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今天郦老师和张老师的两节课,在如何引发、维持、帮助、促进学生的“学”方面个性鲜明。当然也有共性,她们的共性就是我们主张的“以改善课堂师生关系为核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学生中做,以自主和合作为基本方式,先学后教,生生为师;以校本化教学文本为重要条件,在任务和作业上下工夫,在兴趣和习惯培养上下工夫”,形态上表现出“充分的自主学习,常态的合作学习,有效的随堂作业”等特征,操作上拥有“让学——研学——补学”的过程。 周国萍(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我认为“生本”一是要让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问,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充分地舒展开来,只有舒展,才会滋润,才能真正培养学习的独立性;二是合作学习更加自然一些,自如一些。所谓的自然,是指当个性化学习有收获需要分享或有困难需要分担时,就会很自然地开展合作学习。所谓自如,就是指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会受到太多的制约,不会有过分的目标导引。这两堂课就给我这样的感觉。 奠国夫(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课堂走向生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是现在我们常常忘记了“教育为什么出发”。柯桥小学的“生本课堂”探索的核心价值就是回归教育常识,就是课堂教学的正本清源。“生本课堂”说到底就是一个“儿童立场”问题。郦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呈现的学情预判就是一种可贵的儿童立场。加强设计时的学情预测,是课堂走向高效的关键所在;张老师的这堂课,以引导学讲神话故事为教学主线,这也是一种儿童立场。听着这堂课,我就想起我小时候是多么喜欢听故事,看连环画。所以我经常在想,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应该经常回望自己的童年,想想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生本”就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坚守的课堂教学主流价值观。 范信子(浙江省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我同意莫老师的观点,“生本课堂”更多地要关注学生当下的需求。我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作为教师应当多想一想,自己还是孩童的时候,会希望有怎样的课堂,会有怎样的期待,会以怎样的姿态去阅读。 周一贯(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生本课堂”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我认为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前,传统上教师只研究“怎么教”,“教什么”是规定的,’教师没有选择权,走进课改,我们才思考“教什么”,因为教师已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他同时也应该是教材的创造者。于是我们听到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说法。这当然都不错,但现在更应该关注的是“为谁教”,不仅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群体,更要关注教学对象的个体。“为谁教”比“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明确“为谁教”,就是落实以生为本,以学为重,以导为助。 辩题二: “生本”理念在课堂如何体现? 陈金铭:请两位执教的老师说一说今天的课堂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生本”? 郦彩仙(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独立思考,同桌互动,组际交流,努力挖掘孩子们身上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也就是努力体现“让学于生”,包括“让”出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这些设计意图是美好的,但在课堂呈现中,对学生来说,难度稍微偏高了点。尤其是对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可能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因为只有孩子看到自己有进步、有收获,才能激发自己更努力。 陈金铭:哪些环节对孩子来说比较困难? 郦彩仙:主要是展开想象写批注环节。“夸父喝水”那一处,引导孩子写写读了以后的想法和感觉。我刚才在巡视中,发现很多孩子写的都是课文本中的语言,但是我希望他们能跳出文本写自己的感受,可他们还不太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阅读中的体会。 袁青(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我觉得郦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读后的感想,这个学习任务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难了点?或者说这个学习任务要指向的是什么?当学生觉得有难度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思考:基于这样的学情,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周一贯:我个人认为让孩子写感受是不难的。在生本课堂里,我们要允许有些目标孩子一时还做不到,但应该提倡。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会写自己的想法,而老是去重复文本中的语言?这是我们日常教学造成的。因为传统的课堂中我们往往不关注儿童自我思想的表述,我们往往要求儿童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其实孩子是有想法的,这也正是传统课堂带来的“后遗症”,也是生本课堂应该大力提倡的。当然,通过一堂课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要慢慢地培养孩子不仅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有与伙伴交流的强烈的愿望。 冯燕(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我觉得郦老师课堂中的“让学”体现得很充分。每一个学习任务后,郦老师总是引导学生先自己试试,如果遇到困难,先小组内交流,从学习伙伴身上得到启发,如果还有困难,再进行组际援助。而郦老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身后。这就是我们生本课堂最大特色:让学。 陈金铭:“让学”?一个很生本的教学行为,能具体说说吗? 郦鑫(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让学”就是“让学生先学”。教师少讲,遇到特别困难的内容,才作铺垫性的引领。即学生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郦老师让学生填空“为了( ),夸父( )去追赶太阳,结果( )”,中间的括号最难,郦老师引领学生用语文园地的成语来回答,而另外两个括号就不讲了。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内容,并让同学分享伙伴的方法,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张老师单讲用上“虞渊、黄河、渭河、大泽、瀚海”5个词语,来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时没有想到的。 张幼琴(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其实,我的三个学习任务都安排了“让学”,除了第一个任务外,第二个任务“绘声绘色讲故事”先让学生自己练讲,再在集体交流时点拨引导,而第三个任务“添油加醋讲故事”是通过小组合作“先学”。 郦鑫:我关注到两堂课中都有一个让学生创编神话的随堂作业设计,这也是“让学”的一种形式,但是“让学”到怎样的程度,效果如何,很值得商榷。张老师设计了三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既有句式的支撑,又有足够的留白,孩子们在刚才品味神话夸张的想象后步步深入,水到渠成;郦老师让学生想象夸父的巨人形象,设计了一道填空题,但这道题“让学”的空间不够大,导致课堂中学生的想象受到括号中“答案”的牵制,是否应该基于三年级的学情设计更优化的随堂作业? 张小燕(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其实郦老师试教时,一开始并没有设计作业,但发现学生很难描述,所以她今天设计了铺垫性练习帮助学生打开想象描述夸父,这个设计就是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的。 陈金铭:我觉得可能关键不在于此,关键在于两堂课的随堂作业指向是不一样的。张老师的作业意图是想象夸父追日的过程,郦老师的作业意图是从儿童的视角来想象描述夸父的巨人形象。为什么郦老师的课堂呈现,我们觉得反而限制了想象呢?可能是郦老师第一处引导时过分要求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了,没有给学生自主想象的空间。后面又缺少了反馈展示,这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关键。 周国萍:是的,“让学”的支点给多少,如何把握,也要从儿童的视角来考虑。 周一贯:这两堂课在体现“生本”上主要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 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以多种形式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传统的问答式或内容式的阅读课了;二是体现了生本课堂从儿童特点出发思考最优化的教学策略。第一堂课是以“伙伴教学”体现为主要手段,第二堂课是从文本特点出发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讲故事这种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辩题三: “生本”的效果如何? 陈金铭:“生本课堂”理念落实的过程中,效果怎么样,这应当是我们最关心的,这方面你们怎么看? 朱娅娜(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今天郦老师课堂上有四次小组合作,这四次小组合作是不是每次都有必要?第一次合作的学习任务是“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她为学生搭了一个梯子,但张老师的课上同样也是这样的任务,学生却能独立地概括出来,那么这次合作有必要吗?张老师的课堂中只有一次小组合作,任务是四人小组合作编故事,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张老师创设了三个情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我们看到了小组合作后的课堂呈现非常精彩。 陈金铭:小组合作是生本课堂中的常态,它的有效性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看到有些课堂上小组合作很多,但效果不大;有些课上小组合作不多,但效果却很好,问题在哪儿呢? 陈诗文(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朱老师提到郦老师的第一次合作是否有必要,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张老师的课堂上确实有个孩子一站起来就讲得很好,但是学生个体不能代表全体。郦老师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也就是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先学”,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做“懒汉”,所以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 任妹(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这可能跟我们传统的听课习惯、评课标准有关,总以为热闹的小组合作是有效的,却忽略了小组合作中学生实实在在的成长。郦老师课堂中看似安静的小组合作背后其实能看到学生思维在成长。第一处小组合作交流时,第二组一组员说到“为了追求光明,夸父……”说不下去时,另一组员补充“迈开长腿去追太阳”,第三个组员汇报时说得完整有序。这三个组员的汇报呈现了课堂的增量。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提高了。 莫国夫:课改十余年,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经历了一哄而上、归于沉寂到现在的理性选择,我觉得是一种可贵的进步。今天两堂课,我觉得小组合作在生本课堂上真正地生根发芽了,尤其是张老师的课,孩子体现了比较强烈的学习冲动,有些环节甚至接近于自发状态,我想这就是生本课堂的魅力。 杨文华(《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中国目前的语文课堂还是停留在灌输式、单向传输信息的状态,“生本课堂”符合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之间要有合作对话交流,这与柯桥小学提倡的“生本课堂”是吻合的。从今天的课堂呈现来看,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语言表达欲、质疑能力、求异思维已经发生着很大变化。 洪志明:“常态的小组合作”是我们生本课堂的一大特点。我对郦老师的做法特别欣赏:“经过准备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听到你流利的朗读。”“如果你觉得同桌的朗读还不够流利,请你帮帮他,甚至可以示范,读给他听。”“课文中有好多句子的神话味很浓,找到三处后马上开始和同桌互相交流,朗读时要互相帮助,交流时要互相补充”“如果发现与刚才集体交流时有不同想法的,请组长做个记号。”从这些指令性语言中可以看出小组合作已充分融入了她的班级文化中,合作学习成了学生最积极、最迫切、最自然的状态。 莫国夫:在我看来,不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显性效果如何,这种学习方式已经让我们的课堂有了质的改变。柯桥小学一以贯之的坚持和探索,已经让老师和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 了重要的“教学默契”,生长出了这位老师和这班同学独有的教学默契语言。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可贵。 周一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教,比“教什么”“怎么教”更基本、更重要。以前我们热衷于讨论诸如“文本细读”“教师理答”“教研磨课”“深度解读”等话题,虽然这些与“为谁教”不能绝对割裂,但毕竟指向更多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生本课堂要求我们的探讨更多地指向于学生可以互学互教,学生可以自主解读课文。怎样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怎样以学为基点组织课堂……这也正是当下课改必须突破的“瓶颈”。 (实录整理:任妹、张幼琴、陈诗文、周国萍、朱娅娜、张小燕、冯燕、郦鑫。
/
本文档为【“生本课堂”下的神话教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