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word格式] 枯藤万岁终奇古

[word格式] 枯藤万岁终奇古

2018-02-19 17页 doc 34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格式] 枯藤万岁终奇古[word格式] 枯藤万岁终奇古 枯藤万岁终奇古 2009年第1期 No.1,2009 青海社会科学 QinghaiSocialSciences 2009年1月 January,2009 枯藤万岁终奇古云岫千身尽窈娆 论倪为公的书法艺术 龙红熊显林 【摘要】本文对倪为公忠诚为人与精湛为艺有机统一的德艺风格作了理性分析,特别对其书艺演进 历程分为入门,初成,积淀,大成和精进五阶段.其书极具审美价值,以韵见长,以气见长,以变求新.其中 不乏共性与个性的存在,显示出多方面的深刻启示,尤其于当代书法发展具有积...
[word格式] 枯藤万岁终奇古
[word] 枯藤万岁终奇古 枯藤万岁终奇古 2009年第1期 No.1,2009 青海社会科学 QinghaiSocialSciences 2009年1月 January,2009 枯藤万岁终奇古云岫千身尽窈娆 论倪为公的书法艺术 龙红熊显林 【摘要】本文对倪为公忠诚为人与精湛为艺有机统一的德艺风格作了理性分析,特别对其书艺演进 历程分为入门,初成,积淀,大成和精进五阶段.其书极具审美价值,以韵见长,以气见长,以变求新.其中 不乏共性与个性的存在,显示出多方面的深刻启示,尤其于当代书法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倪为公;书法艺术;发展阶段;形成原因;启发意义 【中图分类号】J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o09)01—o097—05 倪为公,号”髯叟”,自命”崇明岛人”,1925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岛一”书 香世家”中.其父亲是上 海小有名气的文人书画家.早在幼年时期,倪为公便颇受父亲影响,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产生了十分 浓厚的兴趣.十七八岁时即能应乡亲们之请书匾字.几十年风雨沧桑,人生多艰,到今年已是85 岁的耄耋老翁了,80多年里,可谓”吾道一以贯之”.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似乎可以将倪为公一生的 书法艺术追求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书法入门时期(1925—1944年);书法初成时期(1945—1956 年);书法积淀时期(1957—1976年);书法大成时期(1977—1996年);书法精进时期(1997至今). 对于倪为公的书法艺术世界的构筑,尽管我们有上面初步的演进分期之考虑,但是,事实上这于 倪先生本人而言,似乎并不是有意为之的事情.越是在比较早的时问,他越是基本没有作所谓的”艺 术创造”的宏远打算与构想,很大程度上只是本分地为人,本色地”写字”达而已,成为其学习与革 命工作的附属,并非如其他一些艺术家那样,极早时候就已经开始在为着艺术大厦的建设着想了.不 过从其整个艺术发展历程而作理性审视的话,其呈现出来的”阶段性”应该还是比较明晰的,尤其是 在被一夜之间打成了”右派”之后,其他的事情容不得他去奢望了,唯 有书法(有时也包括文学诗词创 作在内)一途尚可寄托他内心深处无比悠远深邃的情愫,只要能够让他读书写字,其愿足矣,一定程 度上更能抚平身心上的诸多创伤与苦痛,自此开始,与书法艺术的拥抱才是何其热烈,真心而自觉了. 所以,也就逐渐开始了从过去一名革命者向着后来的艺术家的悄然转化. 从倪为公一辈子的主动修为潜心经营而论,大而言之,当有两方面:一是革命事业,二是艺术事 业. 于其忠贞不渝的革命事业,可以概括如此:上世纪40年代中期,为追求光明和进步,倪为公毅然 离开了美丽富饶的家乡——上海崇明岛,来到了”天府之国”的四川,投身革命工作.他执教于立信 会计学校,表面上是教师,实际上从事着”地下工作”.在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他受重庆地下党 本文为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资助专项”项目(CDSK2007--02)阶段性成果之一. 97 派遣,穿越枪林弹雨,不畏白色恐怖,辗转于重庆,成都和泸州等地进行革命活动,由此,铸成了他革命 事业中最为亮丽的一段. 全国解放后,倪为公先后就读于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和西南军政大学,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 脑,不断改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革命热情.毕业后,积极投入到军队文化 教育事业中,因此进驻泸州.但是,高昂的热情和刚直的秉性,却让他在1957年的政治斗争中,蒙受 了不白之冤,不仅”高帽”压顶,而且被逐遗川南古宋,叙永等地.60年代,风云突变,”文革”骤起, “史无前例”的滔滔浊浪又将他卷抛到更加偏远的水尾,凤凰山乡.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倪为公对 革命事业的满腔热忱无怨无悔,对反动势力从不低头. 于艺术事业,被倪为公的实践所证明:这亦是与其生命相拥抱而始终的大事业!在没有特别光环 或乌纱头衔保护的情况下,一介文弱书生在恶势力面前,竟然毫不低头,其所遭受到的各种近乎惨烈 的”待遇”是可想而知的;在失去了革命和工作的自由的时候,唯一支撑他坚强地生活下去的信 念——可能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的酷爱与执着1我们在倪为公的身上,又一次深刻地 感受到了他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伟丈夫气概!于艺术事业全身心的投入与 奉献 倪为公的早期墨迹确乎难得觅见.据他回忆,在其书法”入门”与”初成”两个时期里,主要是以 真,行二体为学习对象,大凡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的法帖,尤其是”二王”的墨宝如《兰亭序》, 《圣教序》,《黄庭经》,《玉版十三行》等,均成为他悉心揣摩,效法的对象.唐代大书论家孙过庭《书 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可以说,倪先生书法上的 第一与第二两个时期,完成的便是”但求平正”的任务.让人实在难以想象的是,”既知平正,务追险 绝”的过程之完成,竟然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在先生戴着”右派”,”托派”和”现行反革命”三顶无 比沉重巨帽的时候.那是何等艰难困苦的岁月!”批斗”,”游街”等似乎成为”家常便饭”.尽管开 始阶段倪为公甚为不解时局的状况,难以接受现实中莫名其妙的做法,于是生出几多彷徨与困惑,但 是,他始终坚信党是不可战胜的,他将这一崇高的信仰埋藏在了内心深处,并很快调整了自己的苦闷 而酸楚的心态.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及曲折艰难,逐渐地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了,表现出随遇而安,笑 对红尘的豁达超凡气度.此时,他找到了最好的分散消解巨大身心苦痛与人生磨难的良方,这便是倾 心寄情于传统的书法艺术的修炼中.苦研书艺,”勿问临池之志”.在十分有限的条件下,他想方设 法寻来古帖法书认真学习,废旧报纸等成为他”演习”书艺的阵地,在书写工具材料无法满足他使用 需要的时候,便以树枝竹竿为笔,以大地水面为纸,书写的对象不仅仅有优美的汉字,更是将视野投向 了广袤的自然,与青山绿水相依,临遍了天地间的每一缕清风,每一条溪流,每一片树叶,每一方怪石, 临遍了大自然的阴晴圆缺,崇高优美,临遍了人世间的冷暖酸辛,风风雨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由此,其笔下没有了尘世的俗媚趣味,添增了人生的厚重与古拙精神.或谓:三十年风雨晦明,便有他 三十载书海揽胜;三十载苦辣酸甜,便有他三十年砚田躬耕.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他在无比僻 远的乡间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较多的时代转折行进的步履,当全国上下一批批”冤假错案”得以平反之 时,他仍然深处”冷宫”而不觉察.万般体验融会于如椽巨笔的挥洒之中,不仅使笔墨之形卓而不群, 尤其使笔墨之魂超然物外.而当上级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寻找他未果以为他早已离开了人世的时 候,正是他书法艺术臻至”大成”的时期,由此亦可见新时期”一代大隐者”的不凡经历与至大造化! 不正应了那句”大寂寞大孤独乃大成功”的世训所昭示的至理要义吗? 西蜀名士陈天啸为《倪为公书毛泽东诗词四十八首》所作跋语说:”所书毛泽东诗词四十八首概 是近作而且一气呵成,比起前不久倪为公在泸州个人书展的百余件作品,后者则更富个性特征的艺术 展现.”实可谓中的之评也. 完全可以将这些作品看成是其书法艺术探索道路上”成其大”的一批标志性作品.而那至今舍 不得丢弃尚在乡下老屋”一堆堆,一捆捆重三叠四,整整齐齐置于床下屋角的作品,数以吨计,便是他 数十年精习书艺的明证”. 98 我们从《倪为公书毛泽东诗词四十八首》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其强烈的艺术气息,或楷书的精 雅醇厚,或隶书的宽博雄畅,或篆书的婉转通脱,或行书的俊逸峭拔,或草书的起伏跌宕,均给人耳目 一 新的深刻印象,这在偏居西南一隅泸州书坛,不能不说是”横空出世”,就是从当时全国书法界审 视,亦可谓”异军突起”,”异峰兀立”.一时竞有”怪杰”之誉!其实”怪”而 不怪!还是陈天啸的语 言,可以证得倪为公当时”为人”与”处事”及书法艺术世界的本来面目:”倪为公今年在泸州书坛露 面,有些人称他是’隐士’,是陉杰’.我看都不确切.他的书法没有萧散任化的’出世’气息,恰恰 相反,雄厚精遒的’人世’风神倒是把玩即知的.当然更与陉杰’无关,他的书法创作擒纵随心,法度 井然,一点也不隆’.”_3事实上,我们从倪先生”大成”时期书法艺术彰显着无限激情的笔墨中,确乎 能够深切地体味到他对生命及革命事业的炽热之爱!其书法图式的构筑中,既有”理性”的灌注,更 有”情感”的融会,点线挥洒生命张扬所臻至的艺术境界,已经实现了”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目标. 其中,尤以”行”,”草”二体弥显艺术个性和不凡功底.而草书似比行书更胜一筹,充分显示出倪为公 驾驭线条以及构筑具有深邃意境的精湛汉字图式的莫大能耐,不仅富含艺术家的浪漫激情,同时亦有 智者的巨大慧识.倘若非要在其”真草隶篆”上分出个高下排定出先后,笔者是更加服膺其于情理交 融,法意无碍中对古人有着一定状态层面上的突破的,在表现形式和艺术境界上显得自然,自在和自 由,言之为已臻”化境”,或许并不为过. 如果说,倪为公在”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道路上,既有相当成功,亦有不可避免的”遗憾之事” 的话,那么,在义无返顾地大胆追求书法艺术之第三个阶段也即最后一个阶段——”既能险绝,复归 平正”的时候,倪为公先生审时度势十分智慧地对自己的书法事业建设进行了理性”解剖”,敏锐地认 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集中精力完善着之前的努力,由此进入了衰年”勇猛精进”的发展时 期.现在,倪为公已经85岁高龄了,但每天尚能坚持五,六个小时的笔墨修炼,以”有限”追”无限”. 康南海曾有”观千帖,方能帖”之谓,正与”观千剑而后识剑,听千曲而后晓曲”道理相通.为了使笔底 乾坤纸上风神更加凝练动人光彩照人,亲近传统临池不辍便是最为有益的妙法,与古人不可一El稍 离,始终让其艺术之树常青.古语谓:”百炼钢成绕指柔.”如今倪先生笔下呈现的万千气象,是多么 的宏远深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其用意好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常能获得”无意于佳乃佳”的 超凡脱俗状态,毫无”习气”流露,相反书卷之气扑人颜面而沁人心脾,仿佛莲花一样的圣洁纯粹.黄 庭坚曾评东坡先生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 尔.”4由此可见,学问,读书与写字是完全可以对应的,这于倪先生的书法中,亦可获得不小的应证. 尤于”读书”,方能治”字”之俗病矣,”读书轻松,可以自由地撷取,凡能益t2,智,怡性情,扩才智,和气 血者,皆为我用.读书养人,可以陶冶胸次.人不如人,胸次卑俗,而要使书法过人,势比登天还难”, “ 一 切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用心去体会书昧,书才能给人以有益的滋养”_5.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 说倪为公的书法演进大大地突破了以往,超越了过去,自自然然地呈现出了多少人无比渴盼的”通会 之际,人书俱老”的崇高深湛景象.”墨入化境即为禅”,可以说,倪先生之书,以韵见长,以气见长,以 变求新,难怪他非常喜欢书写《易传》中的这段文字:”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谓之易,Et新之谓盛 德.”l6某种角度上看,倪先生的书艺,是”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结晶.倘若,非要拿人作比的 话,倪为公难能可贵之于书坛,不正如曾几何时,歌坛之有王骆宾,画坛之有陈子庄与黄秋园吗? 倪为公以青春,热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浪漫鲜活的艺术世界,昭示着一种散淡悠远的韵味,一种 深邃洒脱的境界,也便是一种宏阔的胸襟气度,一种崇高的人品才情.傅山谓”作字先作人,人奇字 自古”,显明地透射在倪老有形的笔墨之间,浩然在胸,足以气吞山河,并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理 贯通起来,同时透射出浓郁的君子风,文人气,志士意,淌溢着一种至高至大的无穷的精神力量,是令 人警醒的风骨,是让人陶醉的神韵,”是那种超迈厚重的苍劲,是那种阅尽人世的沧桑感,是那种不是 作为艺术家而是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这样的书法格调,不仅使倪为公的作品充满了激情魅力,也充 满了哲理意味.他在书法作品中不仅告诉人们什么是书法艺术,更告诉人们什么是书法精神”1 寻绎倪为公卓越超迈艺术世界的构筑,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共性与个性的存在,因 99 之而显示出来的诸多深刻启示,倍加珍贵难得,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首先,注重高洁品格的修为. 传统儒者一向崇尚”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之人生信条,显然,从倪为公看似平凡却极其 坎坷奇崛的一生经历所为审视,自具一种儒者气象.”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在倪先生 眼中,一个真正从艺者,必须要首先看重”品行道德”,在所有的字外修 养中,”人品”第一!正如清人 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指出:”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 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伊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 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也难怪倪老向来无比推崇颜鲁公之法书, 并深悟《争座位帖》中文字”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谓不朽”及”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 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等的要义真理. 其次,倾心于优秀传统的吸纳,重视技法的锻炼,最终臻至”技进乎道”的不凡境界. 对”艺术”一词进行学理考察,我们自然就会发现,古拉丁语中的ars类似于希腊语中的”技艺”, 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或专门的技能.也即我们今天称为”艺术”的东西,他们 认为不过技艺而已.应该说,西方人对艺术的广义的理解,与中国古人对”艺”的认识相当.像后来 王夫之所说:”摄兴观群怨于一炉,锤为风雅之合调.”特别是后半句强调了艺术的人工性,强调了艺 术技艺在完成艺术创作整个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J. 可以说,倪为公清楚地看到了书法技法训练对于艺术境界提升的关 键与根本问题.一艺之成,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善悟”十分重要,当指善于观察,感悟,从技术,风格到作者的内在精神世界,有 时其悟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即能胜过多年攻习某碑某帖的汗水所得.为着艺术之树常青,明代王铎不 管多忙,总是坚持一天临池一天创作的做法,这深深地感染着他.直到今天,临摹古人效仿传统仍然 是他不可一H稍懈的”日课”,每天五,六个小时站着挥毫下来,他基本不觉得劳累,相反,精神状态愈 加显得奋发饱满,气色可人. 再次,素朴自然而独特高妙的艺术思想的灌注,让其书法世界呈现出异常鲜活浪漫的面貌. 佛家禅学有”南”,”北”二宗之分,概言之,”北宗”以神秀为代表,主张”渐修”;”南宗”以慧能为 代表,主张”顿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书法艺术 浩瀚海洋中徜徉遨游数十年,倪先生亦如高僧大德那样,潜心修炼,虔诚为艺,专心于书,既重”渐 修”,亦重”顿悟”,常常通过对大自然的亲近和领悟,深切地感受到了”天籁”般的宇宙自然之节奏与 旋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有感悟有机地化人笔下之”乾坤”,呈现出异常卓越的气象和面貌. 所吟”万类皆作书象观,世界无物非草书”,透射出其识见的超迈绝伦.从半旱式育秧的稻田里, 他妙悟出”双龙出海”的崭新章法;自颇具特色的”点播”,”撒播”,”条播”的菜畦问,揣摩出字与字, 行与行之问穿插避让,映衬顾盼的丰富变化;从初夏时节禾苗”疯长”满目青翠的农村田园风光,体味 出点画纷披茂密无间浑然一体的视觉图式……”书法之道,欲求精深大成者,必得师法自然”,诸如 “惊蛇人草,飞鸟人林”极具审美意象的生动画面,巧妙地融入到其出神人化的挥洒中,于是,其笔下 生成的点线并由点线进一步构筑而成的兼融具象与抽象之美的”心灵图式”,饱润着大自然浓郁的精 气,境界显得格外的深邃高远,更使无穷意境”超以象外”.某种角度上看,这正是一位蛰居边鄙久隐 山区的智慧老人之独特收获,是书法艺术创造的”现代意义”凝聚的巧妙显示. 最后,始终保持一位诗人的天真纯粹情怀和超然不俗识见,使书法的笔墨沉雄而灵动,风神朗润, 格调高远. 论传统,倪为公是靠几十年抽筋折骨的功夫站立起来的,在继承的同时,他是在筛选历史,去粗存 精;谈创新,他深悟自然之禅机,真草隶篆皆自辟蹊径,大拙大巧,大丑 大美在他的书作中得以和谐统 一 j .这样的认识,应该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创新”二字,在倪为公眼中,绝非如现今所谓鼓噪”流 行书风”之辈者能媲比,难能可贵亦如孙过庭所谓之”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旷逸绝俗,归真返朴”正 是其书风熔铸的指归,其笔底生成的浪漫世界,流光溢彩,格调高远,撼人心魄,但绝不故弄玄虚,矫揉 造作,点画融铸的形式,极富情感意味与文化内涵.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的创新,一种从传统中来的创 新,水到渠成的创新,也即徐无闻先生所谓”不创新时自创新”之创新1 100 这种真正的创新,就艺术历史审视,当为一种有胆有识的大创新. 中国诗歌艺术史上,早有”诗穷而后工”的古训.或许一切艺术事业的成熟而崇高的构建,道理 相同,规律相通,不论身处顺逆,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锲而不舍,不遗余力.倪为公曾云:”卅载面壁 虱轮功,漫步书山觅宝穷.少小早怀射潮意,白首轩昂上万峰.”这是何等浩大的气魄与胸怀啊!艰 苦跋涉中充满着自信,艺海无涯任尔遨游,铁笔纵横书道千秋,其中自蕴一种超凡的韧劲毅力和坚定 的人生信仰.正如倪为公夫子自道:”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都必须要耐得住寂寞与孤独,甚至痛苦与忧 伤.大寂寞大孤独大成功,小寂寞小孤独小成功.”其理昭然!我们从倪先生艺术世界的建设过程 里,不是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将整个生命熔铸到伟大艺术之中的绚烂辉煌吗? 【注释】 [1]朱海燕.坚质浩气,妙道情真——致倪为公先生的信[M].铁道建设报,2006—03—03. [2][3]陈天啸.倪为公书毛泽东诗词四十八首?”跋”[A].杨宗鸿主编.倪为公书毛泽东诗词四十八首[M].成 都:巴蜀书社,1995.2. [4]黄庭坚着,屠友祥校注.山谷题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39. [5]丛文俊.寓于有益,为物所乐[N].艺坛,2008—06—05. [6]达夫.墨入化境即为禅——髯叟书法艺术品读[J].中国西部,2006,(5). [7]曹廷华.笔有散淡意趣,墨有高迈情怀——读倪为公先生的书法作品[J].中国西部,2006,(5). [8]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9—102. [9]杨宗鸿.一代隐者,一代大师——书坛奇杰倪为公散记[J].四川文学,2004,(9). 【作者简介】龙红,男,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史论系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书法 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艺术学及汉语言文学. 熊显林,男,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中国画副教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画 艺术史论. (上接第93页) [6]孙隆基.中国文化对”人”的[A].刘志琴.文 化危机与展望(上)[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478. [7]焦循.孟子正义[A].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一) [C].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山东省博物馆,苍山县文化馆.山东苍山元嘉元年 画像石墓[J].考古,1975,(2):124—134. [9]王光谦.苟子集解[A].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二)[C].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王充.论衡[A].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七) [C].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邹城市文物管理处.山东邹城高李村汉画像石墓 [J].文物,1994,(6):2l_30. [1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上海:上 海书店出版社,1999.15. [14]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和林格尔发现 一 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J].文物,1974,(1):35— 40. [15]周道,李文华.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的发掘[J]. 文物,1973,(6):26—32. [16]程继林.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J].文物,1989, (1):48—_57. [17]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8]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发现东汉许阿瞿墓志画像石 [J].文物,1974,(8):73_75. [19]郑岩.关于汉代丧葬画像观者问题的思考[A].朱 青生.中国汉画研究(第二卷)[C].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王延寿.鲁灵光殿赋[A].费振刚等.全汉赋[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29. 【作者简介】刘克,男,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哲学教授.研究方向:民俗 艺术. 101
/
本文档为【[word格式] 枯藤万岁终奇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